主题:欧洲对伊斯兰教妖魔化的历史渊源
主讲:林丰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语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11月23日(星期五)
地点:北京大学
这个讲座的题目是很有诱惑力的。今天的世界在发生着什么?以色列恶魔正在进行着令人发指的大屠杀,看客云集,谁也不站出来讲一句公道话。媒体对伊斯兰的歪曲和丑化蔓延,谁都愿意相信谎话,没有兴趣去看清真相。美以在高校和媒体的知识分子中间收买大量亲信为他们说话,掩盖他们的罪行。中国高校的阿拉伯语教育界拼命“去伊斯兰化”,无视阿语教育是怎样在中国生根的。知识分子的宗教常识令人瞠目,即使在北大,随便问十个学生,看有几个能回答清楚穆斯林为什么不吃猪肉。正是这样一个失忆的、失义的、失语的今天,在北大讲堂上能出现这样一次讲座,是足以令人振奋的。我在讲座网上看到消息后,当即在QQ群和微博上群发,很多朋友转发,有外地朋友说,恳请去的朋友一定把讲座要义整理出来,给他们看一看。为了这桩期求,尽管周五这天极疲惫,还是坚持坐了三个小时地铁,去北大把讲座听下来。
听众爆满,猜想肯定是民大的穆斯林同学看到转发的消息组团来的,后来确证了这一点,熟悉的朋友至少七八个。其实我更希望多一些的非穆斯林朋友来听一听,这更有现实意义。林教授不紧不慢地开讲,由今年9月萨姆·巴西莱导演拍摄侮辱伊斯兰教电影讲起,披露了事件的起因和经过,并播放了大约十分钟的电影片段。现在这个电影已经很难找了。电影花费500万美元,但是如学生作品一般粗制滥造,展现的沙漠场景,采用极不成熟的抠像技术,痕迹明显。片段里首先展现了一段引子,是埃及现代阿拉伯警察在邦克声中打砸抢、杀害妇女的暴行场面。然后开始极其没有教养把穆罕默德这位人类文明史上的先知塑造成一个大胡子、头戴缠头、面目风流的形象,捏造穆圣与一个孩子抢肉吃,还有与海蒂彻嬉闹时从女人大腿下面钻过,意在讽刺穆圣在西拉山修炼时,不是靠修炼和参悟,而是在女人那里看到的真主。残暴地对待一个百余岁的老太婆,用两头驴将其凌迟;赤裸裸地杀害一个犹太青年;最后是男主角周旋在几个女子之间,追逐嬉闹。
林教授说,这样的电影如果是无神论观众看到,可能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观众看到,会感到极大的侮辱,难怪此事波及众多伊斯兰国家,造成大量流血事件。他对展现的几个镜头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历史和宗教学的角度,指出了讹误所在。同时承认,尽管导演手法拙劣,所有的观众都知道他的用意,但是看到血腥残暴的场面后,还是会感到很难受和不适,不免会对伊斯兰产生一些情绪。这就是电影要达到的效果。
接着,林教授按照倒叙的方式,回溯了两桩烧《古兰经》事件,一是今年2月20日晚美军驻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烧经事件,一是美国基督教牧师在2010年911纪念日的烧经计划。林老师指出,后者后来还要参加美国总统选举,可见只是一个小丑,借鼓弄事端为自己造势扬名。这个行为也不是一个基督徒应有的作为。该牧师还列举了烧经的十条理由,都是英文的,林老师选取了其中的四五条,一边翻译一边进行了分析和辩驳,比如,这个牧师认为《古兰经》是穆圣去世120年以后由后人杜撰的,甚至认为,穆罕默德这个人很可能根本不存在,而林老师解释的真相是当时《古兰经》下降时,随即被记录在兽骨、毛皮上,并被记忆力强的多位传人背诵,由在任哈里发专门组建班底,多处相符处方得以传记,整理出最完整准确的一个版本,绝非杜撰;该牧师认为伊斯兰与纳粹法西斯、共产主义都是世界上的毒瘤,与西方文明、民主人权相悖,尤其是无视妇女的人权,林老师对此针对“一夫四妻制”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解释,讲明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男人娶寡妇为妻,是拯救了她及孩子的生活,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并且在当时的阿拉伯蒙昧社会,这样的规定实际上限制了男人娶更多老婆;同时也从伊斯兰学的角度解释,四妻是有严格条件的,必须保证公平地对待,比如你给一位买了房子,也得给其他三位都买房子,估计在北京能做到这点的没几个。同时介绍,在一些阿拉伯国家,已经开始淡化一夫四妻制。林老师分析完该牧师的十条无理取闹的“理由”,又介绍了基督教世界对此行为的反对,认为违背了《圣经》精神,同样提出十条理由,即“top ten reasons‘Burn a Kuran Day ’is anti-biblical”。这就说明了他的行为并不代表基督徒应该有的行为,而是个人的偏见和狭隘所致。
其后,林教授继续以回顾事件的方式,讨论2005年9月发生的丹麦漫画事件。逐张放映丑化穆圣的漫画,并作了分析和解释。PPT上的这些漫画,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一向在穆斯林世界无比尊敬的穆圣,被各种丑化和侮辱,有的面目狰狞,头上绑着炸弹,有的站在云端上,高喊下流的话。林老师在讲座前曾说,这次讲座是学术探讨,中间的内容很可能会伤害到穆斯林同学的感情,希望大家有个准备。但是在讲解漫画时,由于画面内容刺激性过强,而林老师语速很慢,没有快速掠过,而是以解剖细节的方式来讲,这就使现场的很多穆斯林同学有些坐不住了。这时一位在门口站着的戴着头巾的女同学走到老师跟前,低声提示他不要再播放这些漫画,林老师的表情由于总是便溺的表情,也看不出是接受了建议还是坚持己见,总之稍显尴尬,说:“好吧,还是尊重一下穆斯林同学”。后面的几张刺激性强的就快速掠过了,挑了两张还能说过去的讲了讲,并询问刚才的头巾女同学:“这张可以吧?”“不放那张,说一下可以吧?”女同学表示:“只要不播放画面就可以。”这时台下的非穆斯林同学有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学术!”有人说:“我认为可以!”气氛一时有些紧张。在后来的互动环节,一位维族女同学站起来,对此作了解释,说穆斯林看到穆圣受到这样的侮辱,比自己的父母受到这样的侮辱还要难受,希望非穆斯林同学要理解。林老师也表示,还是应该以尊重一种文明的心态,来进行学术。
我个人对此事的看法是:首先,走到台前提示老师停止播放漫画的女同学的做法,没有什么错的,因为她是一个穆斯林,她有捍卫自己信仰尊严的权力,按照伊斯兰教法,遇到侮辱信仰的事情,应当尽量用行动制止,其次是用语言制止,如果实在不行,也要在内心里表达厌恶。若现场这么多穆斯林同学,都心宽体胖地任这些漫画播放,甚至被观众拍摄,可能进一步在网上流传,却没有一个站出来制止或提示,我想那也是穆斯林的过失。而且,那位女同学是走到老师跟前,低声提示,并没有直接在场下叫嚷,举止不算不礼貌。其次我认为,对于穆斯林同学,也应该有意地修正自己的意识,不要总习惯于自说自话,在内部发言,因为在伊斯兰世界内部,我们谈起信仰,谈起真主,谈起穆圣,都是毕恭毕敬,常以大量的后缀来表达礼敬,这是应该的,是一个穆斯林的礼节,但是千万不要到了外部世界,听到人家说穆圣的名字没有加敬辞,或者听到了与平常习惯的不一样的声音和评价,就感到怒不可遏。要习惯于多听他者的声音,多从他者立场上看自己,甚至多用反省的眼光看自己。这同样是有教养的体现。林老师解剖辱圣漫画,我们感情上确实很受伤,但也要看到老师的“举意”不是要借此继续侮辱圣人,而是告诉大家真相,让更多人明白侮辱是怎样造成的,要把问题讲清楚势必要涉及这些细节,从这个角度,个人的宗教感情应该让位于大局,如果都是捂着藏着怕受伤,问题永远解决不了。对于林教授,我认为他的初衷是好的,播放漫画也无可厚非,但方式方法上完全可以更讲策略,更有风度,这些刺激性强的画面,一扫而过即可,没必要停留那么多时间,而且语速很慢地在延宕,重要的不是展示事件,揭开伤疤,而是挖掘本质,解析原因,刨除谬误,为真相说话。对于现场不理解的非穆斯林同学,我认为他们的表现不足取,他们口喊学术,却没有顾及学术背后最重要的道德底线,没有一种对文明的敬畏感,面对穆斯林同学的受伤(并且是一位女同学),没有基本的怜悯心,这样的学术心态是可怕的。我想起张承志老师在报告中讲到,在一户难民家庭,全家人不知蒙受了什么样的灾难,集体缄口不言,张老师不再多问,而是选择迅速离开,他说“我觉得在这样苦难的一家人面前,我再多站一秒钟都是无耻。”这才是我们对待文明应该采取的方式。试想,如果画面上被侮辱的是那些同学的父母,他们还会高喊学术的名义,让画面继续下去吗?将心比心啊!
随后,林教授还列举了1987年拉什迪《撒旦诗篇》事件、还有1362年英国威廉·朗兰的寓言《农夫庇尔斯》、但丁的《神曲》、文艺复兴时期马丁·路德的言论、拉纳尔夫·希格登的《综合编年史》、欧洲绘画中的土耳其、阿拉伯形象(如《土耳其浴室》、《女奴与狮子》、《查看女奴》、《阿拉伯的商人》、《谋杀》等画作),以及近年来发生在法国、瑞士等国的禁止妇女戴头巾、禁塔令等事件。指出在欧洲社会,妖魔化伊斯兰的传统古已有之,穆罕默德的形象多被丑化为伪君子、冒名者和骗子,这些传言主要来自拜占庭、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和十字军东征归来的骑士们,都是一些略知伊斯兰而事实上并不懂伊斯兰教的仇伊分子所传播,以讹传讹,以致使讹传变成蒙蔽群体的真实。这些传言,往往具有批判性、夸张性和幻想性。而在基督徒眼中,穆罕默德圣人往往被丑化为魔鬼撒旦、骗子(癫痫病患者)、好战分子和淫荡的、性欲强盛的人,甚至被贴上“魔罕德”的标签。林老师认为,这些谣言主要来自于欧洲社会对穆斯林世界的“恐惧症”,一方面是文化差异与同化的失败,如在德国,2005年有1000人归信伊斯兰教,到了2006年则有6000人归信;基督徒认为穆斯林到了欧洲会被同化,没想到与穆斯林通婚的,最后都变成了穆斯林;另一方面,还有穆斯林人口剧增带来的恐慌,他们主要来自于移民、改信者以及移民第二代和移民后裔。据德国2007年统计,欧洲已有穆斯林5300万,很多重要城市穆斯林比重很高,如鹿特丹为百分之二十五,阿姆斯特丹为百分之二十四,哥本哈根为百分之十,等等。以色列摩萨德机构预测,照此趋势发展下去,2050年欧洲穆斯林人口很可能达到半数,到时候民主选举出来一个穆斯林总统是很有可能的(美国不是已经有了黑人总统吗)。巨大的对恐惧的想象,使一个新词应运而生:“欧拉比亚”(Eurabia),意指“欧拉伯”、“欧洲的阿拉伯”。综上,出现一系列的丑化、抵制、侮辱伊斯兰教的事件,也就不足为怪了。
互动环节中,一位汉族穆斯林抢到一个发言机会,请林老师解释一下什么是伊斯兰,清真言的含义是什么,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林老师勉为其难地作了解释,那位提问者一个人鼓起掌来,旁边人都感到很尴尬。很显然,这位穆斯林头戴船帽、留着髭须,很有些瓦哈比耶的范儿,利用这个机会,想借老师之口来宣教。同为穆斯林,这种心情和举意,我是理解和赞赏的,但是方式上我觉得不够妥当,宣教的前提是要分清场合,找到最舒服的路径,不是强迫性地请老师讲解什么是伊斯兰、清真言,观众就会信服,更主要的是在场的这么多穆斯林,是否表现出了穆斯林应该有的风采和气质,让旁观者为之欣赏和征服。总体上,我是感觉这次讲座中,穆斯林同学的表现很不理想,我们似乎还远远没有找到在穆斯林外部社会理性沟通的口吻和心态,要么是沉默吃哑巴亏,要么是表达能力较差说不到要点上,要么是语调莫名其妙地偏激古怪,要么就出现对抗性的心理,动辄就生气。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我本来想好了一段话,想代表穆斯林听讲者表达一下感受,主要想首先对老师带来这样一次难得讲座表示感谢,尤其是来自于穆斯林的感谢,我想在现有如此艰难的话语环境中,林老师作为一个非穆斯林能选择这个题目,本身是承担着风险的,他一定需要穆斯林对此多一些鼓励,如果因为我们的鼓励,他的演讲还能走进北外、北二外等更多高校,那将是我们多么好的干办。遗憾的是,一场讲座下来,似乎只有穆斯林警惕的眼神和挑剔的建议,而没有一句温暖的慰藉。第二点,我也想对现场的穆斯林说几句话,为那位提示的女同学解释一下,同时也建议大家更多地学会以冷静的心态倾听外部的声音,这不是穆斯林自说自话的地方,这是北大的讲堂,有些自我批评就算为了说给非穆斯林听,也是要说的,这更容易获得他们的好感。最后一点,我也想给林老师提一点善意的建议,就是在播放电影和漫画时,缩短时间,将对穆斯林同学感情的伤害降到最低,同时在罗列伊斯兰教被妖魔化的大量现象中,更多地阐述本质和原因,并且在文化冲突以外,尝试从政治、经济等层面也作兼顾,那恐怕才是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同时也不排除,不妨也以一位中正学者的视角,对伊斯兰社会存在的痼疾作一些分析,这样就会使说理更加有力,更加可信。遗憾的是,尽管我已经站起来举手,林老师还是没有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可能是看我长得膀大腰圆,生怕我提出敏感话题吧。后来民大的兄弟们也说,特别希望我能发个言。我说,算了,还是回去写出来吧。
现在我写出来了。更多的思考就留给大家吧。
若我总结,恐怕有这样三句:有品质地认识信仰;躬亲去实践;面对不义勇于说不。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