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人本主义
1.马斯洛的思想概述
新知:马斯洛(1908~1970年)是现代美国最具影响的心理学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
他为首的一批心理学家率先创立人本主义心理学,猛烈地冲击着当代西方的心理学体系,被成为心理学史上的“第三思潮”,他本人也被誉为人本心理学之父。
清风:何以称之为第三思潮呢,我弄不懂呀。
新知:看来你是大智若愚呀,我这个大愚若智的人当然会为你解释呀,哈哈。人本主义
心里学之所以被称为“第三思潮”,是相对于在它之前的两大思潮——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第一思潮)和华生的行为主义(第二思潮)而言的。第三思潮无论是在思想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还是在心理治疗方法上,都是对精神分析法和行为主义的突破和扬弃,并且它在基本原理上也向这两大思潮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清风:上世纪五十年代也正好是存在主义哲学风靡欧美的时期,它在美国的传播,直接
的影响就是在心理学领域结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又称存在主义心理学)这一奇芭。
新知:弗罗伊德的思想与他的临床实践有关,而他的案例又基本上全是精神病患者、心
理变态者等不正常的人,这一点始终受到马斯洛的批评——
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他会变得越来越现实,尺度越放越低,对人的指望也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这一点已经日益明显了。一个更普遍的心理科学应该建立在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上。
清风:那么马斯洛又何以要反对行为主义呢?
新知:这是因为他也反对将心理学建立在对动物行为的研究上。行为主义的一个基本原
理就是,人是由低等动物偶然进化而来的。当代行为主义的领军人物斯金纳就说过,“我所能观察到的老鼠的行为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唯一区别(除了在复杂程度上的巨大区别之外),只在言语行为方面。”行为主义者关于人只有遗传的生理冲动的结论可能来源于这一事实,即行为主义学派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在老鼠身上进行的,而老鼠除了生理动机之外显然很少有别的什么动机了。
清风:很好,人虽然是从动物进化而来,但毕竟现在是人了,而不是更大一些的白鼠、猴子或鸽子。精神分析法研究病态的人,行为主义研究一般的人,这在人本主义看来,永远都不会真正认清人类的真正特点和潜力。马斯洛说,“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 一英里 能跑多快,你不会去研究一般的跑步者,你研究的是更出色的跑步者,因为这样的人才能使你知道人在更快地跑完 一英里 上所具有的潜力。”因此,马斯洛提出心理学家应该研究人类中的出类拔萃之辈——用他的话说,就是“不断发展的那一部分”。
新知:马斯洛第一次把“自我实现的人”和“人类潜力”的概念引入了心理学的范畴。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中的最好典范,是“不断发展的一小部分”。这类人精神健全,能充分开拓并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潜力。马斯洛在对他所认为是优秀人物的思想、行为和精神状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记录之后,声称人类有着精神健康方面的共同特点。他研究了诸如林肯、杰斐逊、爱因斯坦和罗斯福等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的自我实现的人物,提出了自我实现者的特征并将所得资料和分析结果作为构成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依据。这些自我实现的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具有洞察生活的能力,谦虚,对工作感兴趣,具有高度民主的创造性与自发性,有勇气、信任、善良与美、爱等完整人格而少有自我冲突,心理独立与自由等等。
清风:自我实现的人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自己的辉煌一生也使得他也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的顶峰。对于我们常人而言,似乎都会认为自我实现是难以企及的目标,这其中的缘由,马斯洛将其归纳为“约拿情结”。约拿是一个《圣经•旧约》中的人物,他逃避职责,不去传道,被鲸鱼吞入腹中三天三夜,他在鲸鱼腹中向神呼救许愿,神便命鲸鱼将他吐出来。马斯洛认为,成年人总是怀疑甚至害怕自己的能力——
我们害怕自己的潜力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当然也害怕最低水平)。在我们最得意的时刻,处在最得意的条件下,在我们最雄心勃勃的瞬间,我们能够想象到自我实现的光辉情景。但我们通常总是害怕那个时刻的到来。在这种顶峰时刻,我们为自身存在着某种上帝般完美的可能性而心神荡漾,但同时我们又会为这种可能性而感到害怕、软弱和震惊。
新知:这使我想起伟大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名言,“我们唯一需要畏惧的就是畏惧本身。”
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因而几大思潮得出的心理学基本原理也是大相径庭的。对行为主义学家来说,人只是文化的产物,是他所处的那个环境的牺牲品,环境决定着他的行为。他们往往机械地把人的行为解释为一种“刺激—反应”过程,也就是说将心理活动整个地降低到如同研究动物那样的化学和物理的层次上去。而在精神分析学家看来,潜意识的冲动和本能是如此的强有力和不由意识所控制的,它们真正地支配着人类的生活。而马斯洛则相反,他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活动。在他看来,驱动人类的的确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和本能的基本需要,但这些需要不仅是生理上的,同时也是心理上的。当人的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它更高一级的需要就出现了,而且后者是起着主导作用的。
清风:谈到需要问题,你正可说说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一理论现在已几乎被应用到所有人类活动的领域,尤其是在现代管理学领域的应用上结出了累累琐果。
新知:人类的需要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以金字塔方式排列如下——
1. 生理需要:体内平衡、饮食(水)、性的需要;
2. 安全需要: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惧、焦虑的折磨,对秩序和规范的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对归属感、爱情、友谊和摆脱孤独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
5. 认知需要:好奇心、探索、对世界的秩序、系统和稳定的追求和需要;
6. 审美需要:对美的鉴赏和艺术创造的需要,对真、善、美和谐统一的需要;
7. 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实现自己的潜能、创造力、理想和信念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只有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推进到更高一层的需要水平,不过这种层次
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顺序,只是一种一般模式。在他的研究中,最感兴趣的是最高水平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把自我实现的需要与认知需要、审美需要等放在一起称为发展的需要或超越性需要,而把生理需要等前四个层次的需要称为缺失性需要或匮乏性需要。匮乏性需要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基本需要,而超越性需要则指向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
清风:正如以前我们讨论过的,弗罗伊德告诉我们,每个人过去的经历都存在于他的现实之中。而强调发展与自我实现的马斯洛告诉我们,未来也以理想、希望、责任、任务、计划、目标、尚未实现的潜力、使命、命运、归宿等形式存在于一个人的现实之中。作为自我实现的人而言,他最好地利用了人的本质中的发展的趋势。当然,常人则是相反,更多地被人的本质中倒退、害怕发展、不能自我实现的趋势所左右。
新知:在研究自我实现的人时,马斯洛的发现之一就是,这样一些人远比常人频繁、强烈和纯粹地感受到“颠峰体验”。这种颠峰体验,即一种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刻,感到敬畏、强烈的幸福、狂喜、完美或欣慰的时刻。颠峰体验是人的一生中最能发挥作用,感到坚强、自信、能完全支配自己的时刻。处于颠峰状态的人会比平时更有决断力,更坚强,更专心致志,更能经受得住别人的反对,对自己更有把握。对观察者来说,这个人看上去比平时更可靠,更可倚仗,更可信赖。
清风:那常人有过颠峰体验吗?
新知:你怎么听话不听仔细呢?我刚才不是说了吗,常人与自我实现的人之间出现颠峰
体验只在程度上有差别。颠峰体验可由多种原因造成,比如倾听伟大的音乐,体育上的卓越成绩,一次完美的性交,甚至也可以是跳舞。“看来似乎每一次真正卓越、完美的经验,或者朝完全的公正或完美的价值前进了一步,都往往会产生颠峰体验。”正如我们以前讨论过的在出世的东方哲学中强调的天人合一时的定境,其实常人在偶尔的一瞬间也是可以体验到的,只是常人忽略了它的巨大价值,而东方修炼术就是一种能让修道者不断地恒常地复制这种境界的技术也。同样的从入世的角度来看,常人也会偶尔体验到颠峰体验,但是由于常人自身的局限,比如说对压力挑战的畏惧等等,使得他们不能朝着自我实现的道路持续地迈进。
清风:马斯洛发现人身上有一种“惰性”,换言之,也就是另有学者所指出的“最少努力原则”一直占据人的意识之中,因而阻碍了人们去发挥自身的潜力。我们在前面总论中也强调了类似的观点,就是说人总是趋乐避苦的,且总巴不得以最省力的方式去获得快乐,因而这也就是如抽烟、喝酒、赌博等使人上瘾的原因。
新知:不愿辛苦付出,除了易染上不良嗜好之外,也使常人容易停留在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上。网上某聊天室一则公告写得好,“不能富贵非因宿命只缘懒,难成大器既贪享受又恋床。”可以说,能够自我实现的人必有比较远大的目标,并且能够用纪律性来约束自己。
说到高峰体验,我一下子就想到老师前段讨论精神分析法的发展时所叙述的能量平衡理论,那么高峰体验必是巨大能量的溢出也。常人的目标很小,因而因驱动力产生的能量聚集少,当然当目标实现紧张解除时能量释放也少,从而快感也就极为有限。而自我实现的人目标远大,中间经历的挑战很多,挫折也多,但他们越战越勇,因而也就储藏巨大的能量于体内,从而当目标实现时,高峰体验也就不期而遇了。
清风:讲得很好,以你这样的灵气与刻苦精神,日后必自我实现成就大器也。你对马斯
洛观点的发挥使我想起了与马斯洛同时代的英国著名作家及心理学家威尔森,他长期致力于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与宣传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不期而遇的,而威尔森则认为高峰体验是可以复制的。他还提出了引发高峰体验的一些先决条件,其中第一个就是“能量的聚集”。
新知:能量又如何才能够被我们聚集呢?
清风:威尔森认为,高峰体验可以看成是意义的突然高涨——
高峰体验是在精神感知到意义震撼时的能量的突然爆发。对于意义的感知是我们人类
进化的关键。……人类进化是因为他们能找到外在的意义。……高峰体验向人们昭示了人生的意义,意义唤醒了意志,意志转而去探求更深远的意义。那些人喝酒本来为的是高峰体验,但实际上他们是背道而驰了。一旦他们明白正确的方向,酗酒的行为便停止了,也知道了高峰体验和意志的强烈程度是成正比的。
新知:酗酒的行为能够停止,因为人们在高峰体验中寻找到了真正的幸福。人本主义心理学因为其理论基础与精神分析法有根本的差异,因而其精神治疗的对象与精神分析法也迥然不同。马斯洛认为即使是相对健康的人也可以从精神治疗中得到益处,因为这有助于健康的人更进一步了解自己,使自己的日常生活更为有效。他设想,如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健康人而不是严重的患者身上,就将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由于他的倡导,美国各地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精神发展中心。这些中心都是旨在帮助健康的人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从而走上自我实现的道路。
清风:帮助健康人,并且让他们进行对高峰体验的存在认知,从而产生通向自我实现的持续努力,这就是成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特色治疗。马斯洛很喜欢强调的一点就是,治疗师一定要人们充分描绘过去曾经历过的高峰体验的感受。当这些人能够充分地对高峰体验进行体认之后,他们的生活将产生许多积极的变化。为了说明这种变化,马斯洛还曾引用过诗人科尔律治的一段话,“假如一个人能够在梦中游历天国,并且受赠一朵鲜花,表明他的灵魂曾到此一游;假如他从睡梦中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手持鲜花——哎,他更有何求呢?”
新知:一个人充分体认了高峰体验,也许他就真的从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以及一些无聊烦闷的生活中解脱了出来了。他们有可能如威尔森所说的焕然一新——
我们身体的欲望总是倾向于短视,而我们精神的理想与渴望会使我们眼望未来。一个长远的目标,在有可能达到的条件下,会比任何急需的物质需求更大地激发决心和上进心。人对于未来的洞察能使他们成为潜在的超人,能给他们以新的力量。
清风:人本主义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对人无限潜力的描述及致力于推动人去开发实现自己的无限潜力。但是要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除了与生俱来的天赋外,主要还要靠后天的努力,如马斯洛所说的——
灵感一角钱就可以买一打。但是,从灵感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样的最终产品之间还需要大量艰苦的工作、严格的自律以及大量的训练……能导致产生实际作品,如伟大的绘画、小说、桥梁、新发明等的那种创造,既依赖于创造的个性,又依赖于其他品质——如执著、耐心、勤奋等等。
2.评判及进一步的探讨
新知:马斯洛在对他所认为是优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精神状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记录
之后,声称人类有着精神健康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些优秀的人也有本能需要,但他们在充分享受这些需要的满足的同时,并没有成为这些需要的俘虏。由他所倡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不仅充满了对人类的精神健康和发展的坚定信念,而且也充满了对人与人之间的爱的信心,这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别于精神分析法和行为主义的重要特征。
清风:这就是马斯洛的伟大贡献了。行为主义学说的一个基本推断便是,道德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一切更高级的需要和行为形式都是后天获得的,既无遗传基础也无科学依据。弗罗伊德也认为道德和善行是非自然的,本我是不知价值和善恶标准的,这些标准只是文明社会用以抵制人类侵略本性的手段之一。马斯洛在对北美印第安人的一个部落进行研究之后,提出人类具有基本的、潜在的而且是跨文化的价值标准。真、善、美、正义以及欢乐等等都是人类的内在本性,是人类生理特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是本能的,而不是后天获得的。
新知:对于人的认识的根本差异也使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精神治疗方法与精神治疗法迥然不同,根本原因就在于一则是以病态的人为样板,一则以最优秀的人作为样板进行研究。精神分析学家重视患者的过去以改变患者的病态心理,他们认为心理问题是根深蒂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与之相反,注重患者的现在和未来,他们认为患者除了有一个不健康的无意识外,还有一个健康的无意识,而精神治疗医生的责任就是展现并发扬这个健康的无意识。
清风:马斯洛的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也具有重要的实用功能,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医疗、防止犯罪和吸毒行为、以及企业管理等领域,并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新知:比如,关于“牢骚”的问题,在马斯洛看来,这是说明人的需求未能满足所产生的,而由于人的需求是不断地上升的,因而人总是会有牢骚的。所以,企业领导人不应该一味反感员工发牢骚,而应该合理引导使之成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同样地,政府官员应该将社会公众发牢骚转化为不断地增进社会福利等发展的力量。在美国弗兰克•戈布尔所著的《第三思潮》一书中,对马斯洛思想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曾作了详尽介绍,兹摘录一部分如下——
克里斯•阿吉里斯博士是耶鲁大学的管理科学教授。他收集了大量资料,为马斯洛第三思潮理论提供才论据。阿吉里斯说:“正是对相对健康的个人的研究,导致了对人的责任和义务的重新强调……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相信自我尊重、自我接受和心理成功是构成我们社会中个人精神健康的主要因素。如果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如何促进个人心理胜利,我们相信这将对个人心理健康有所贡献。”
一家电子公司的总裁曾质问阿吉里斯博士,要他证明他关于一般工人只在公司工作上用了全部潜力的三分之一的论点。阿吉里斯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验。他给十二名电器装配女工以一定责任,让她们自己安装一个电器单元。他并没让效率专家去告诉工人如何工作,而是让她们自己找出方法。另外,十二位姑娘中每人都要检查装配好了的单元,在上面签名,并处理有关信件和顾客意见。
试验的头一个月并不令人鼓舞。产量比用传统流水作业法工作时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工人们的情绪也相当低沉。第八个星期结束时,生产开始上升了。到了第十五周,产量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而且检查、包装、管理和操作的费用全都降低了。一年结束时,生产继续以比流水作业法更快的速度增长。返工费用下降了百分之九十四,而用户批评从原来的百分之七十五降到现在的百分之三。
试验结束后,那为不愿透露姓名的总裁终于为试验的结果所折服,并开始在他的公司里全面推广这种方法。当那十二名女工重返常规的装配线时,三个人因为责任的减少而感到宽慰,而另外九人却发现很难再适应旧的机械方法。她们怀念高度自由和责任的挑战。
阿吉里斯博士写道:“大多数雇员的生理需要早就得到了满足,于是现在工人就企图满足更高一个层次的需要,即对安全和稳定的需要。当这些需要又得到相对满足时,工人则转向他的最高需要,创造力与自我完善。正因为美国在帮助雇员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方面走得较远,所以调节工业结构来满足雇员更高需要的任务也就更为迫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问题对经理和管理人员来说,与它对生产工人来说,一样迫切。”
清风:在1987年,随着大量马斯洛著作的出版,我国也出现了一次“马斯洛热”。那时的我正在念高中三年级,曾经在读了马斯洛的书后而激动得彻夜难眠。
新知:那今天不复那“激情燃烧”,是因为上了岁数心灵开始麻木了,还是看到了他学说的局限了?
清风:两者兼而有之吧,哈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很好地说明了最低的生存需要恰好是金字塔的塔基,没有它的满足作为基础,高级需要就无从谈起,正如中国古人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仪也”。而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道德建设则无从谈起,所谓“饥寒起盗心”也。
新知:而在第一级的生理需要中,很明显地温饱的需要又是胜过性的需要的,所以“饱暖思淫欲”也。问题在于就有些人而言,他们的需要总是在最低层次停顿,其本能需要也许永远都难以弱化,总是沉溺于“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的生活中难以自已。有些人即使是在高级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时,仍有可能重新陷入低级需要中而不能自拔。比如古代那些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的帝王,尤其是象唐玄宗之类甚至因此而丢了江山等等;现代有不少人一朝暴发,同样地陷入日嫖夜赌的生活中;更有最新报道,近年落马的贪官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包养多个情妇的等等。
清风:是的,有些官员如老百姓所说的“白天围着桌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哈哈。
一方面,有些人欲壑难填,似乎永远也难以满足其低级需要;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修道之人将生理需要降到最低限度,似乎本能的能量早已升华为高层次的需要了。比如儒家“复圣”颜回被孔子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又比如自古以来,多少修道者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却对追求至高的精神境界乐此不疲,而那些苦行之士就更不消说了。
新知:严格来说如佛教道教那样的修炼者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本身就同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是有区别的,一个是出世的概念,一个是入世的概念。综合马斯洛及威尔森的观念,一个人不断地聚集能量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一次次地复制高峰体验,从而最大限度的开发出自己的潜力,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是否就真的达到了人生的理想境界呢?
每一次需要的满足时,每一次的高峰体验时,无疑是极其幸福的,问题在于幸福仍然是短暂的,接下来将是感觉无聊的时期。接下来继续新的更高的追求,追求过程中继续感到受挫的烦恼,当实现时体验到短暂的幸福时又继续地感到无聊。
让我们再度回顾前述叔本华的观点,人生就好比是一个钟摆,摆的这端是“痛苦”,而另一端则是“无聊”。当人的欲望没得到满足时,便产生焦虑及痛苦感;而欲望一旦得到满足,便又会觉得“不过如此”。于是又觉得无聊,于是又产生新的欲望,寻求新的刺激,重新又回到令人痛苦的欲望中,重又开始新一轮的“钟摆”生活。
清风:你的质疑有一定的道理,叔氏理论至少也含有一种片面的深刻吧。或许真正杰出的人士,真正能实现自我实现的极少数人,未必有如叔本华描述的“钟摆”生活那样严重。但对于大多数凡人而言,叔氏理论则又相当地吻合其生存状态。既然是这样,那生活的理想方式就应该是多元化的,比如一些山野村夫自发地或者是如一些文人骚客自觉地所选择的那种怡然自得的生活又未必没有它的妙处。
新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的理想人格似乎同马克思所描述的人的彻底解放及全面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所不同的是马斯洛如同我们前面所讲述的尼采、萨特等人一样认识到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只不过他们诉诸于人的内心生活领域,想依靠某种“精神革命”来解决普遍的危机。比如在马斯洛看来,常人要通向自我实现,关键就在于克服前面我们所谈到过的“约拿情结”。
马克思特别敏锐地观察到人在资本主义的流水生产线上所带来的严重异化现象,导致了人不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劳动成了人的谋生需要而不是第一需要。马克思研究的结论是根源在于私有制及其由于单纯谋生所致的劳动分工,得出结论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进行阶级斗争,实现社会变革,直至实现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且不论这些结论是否绝对正确,至少马克思将人置于一个总体的经济结构中来考察人面临的精神危机是对所有“人学”理论的一个有益补充。
清风:你说得很好,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注定了能够自我实现的人只有极少数,虽然克服了诸如“约拿情结”等的人比之要多得多。在特定的环境中,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将功成万骨枯”,极少数人的自我实现也就必然建立在了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之上的。谈到这里,我想起以前泛滥于台湾,当前泛滥中国大陆的成功学问题。成功学目前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并且整个社会都陷入一个极端的狂热中。不管是“豪宅、宝马、年入百万”的成功标准,还是“开发潜能、拓展人脉、执行力、细节”等等美妙词汇,都掩盖不了全民梦想成功的浮躁程度。实际上,关于成功学的效果,台湾一位成功学讲师曾说过,“讲成功学,老师永远成功,学生永远不成功。”
新知:老师将大把的钞票装入自己的腰包了,当然成功了,哈哈。先生话中之义,弟子已能领悟,就是说象马斯洛这样相对严密的思想都难免有脱离社会经济现实的局限,更何况那充斥着急功近利的庸俗成功学呢?对了,我必须发挥开去,评论一下最近以来红得发紫的于丹的《论语心得》。于丹将孔子的《论语》解读为指导人们快乐的学说,虽为口感甚佳的心灵鸡汤,内容其实有不少大谬也。虽然《论语心得》引发了不少人的群起而攻之,但实际上真正能一语道破的我认为是一个名叫贝淡的老外。
在《读书》第八期上发表了他的《论语的去政治化》一文,文中最后说——
于丹实际上转移了实际上造成人们痛苦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以及导致人们生活巨大改善所需要的种种集体的解决办法。比如,(照她的观点),如果我缺乏工作机会,我应该反思自己的失败而不是思考社会和经济结构和财产所有权模式。实际上,她倡导安于现状,其观点是保守的、支持保持现状的。孔子的在天之灵一定十分不安。
新知:我接下来要介绍的美国心理学家韦恩•戴埃,师傅可曾知道呢?他是马斯洛的忠
实信徒,一直致力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自1977年至1985年,他撰写了帮助人们如何实现快乐和满足的四部曲,即《你的误区》《把握你自己》《无限度的人》《望子成真龙》等等。这四本书在美国出版后,成为破纪录的畅销书。《你的误区》《无限度的人》两本书在中国翻译出版后,也一度引起广泛的反响。
清风:戴埃将马斯洛的思想以通俗的语言向大众进行传播,他并且还发展了马斯洛的思
想,认为“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具备有益地、振奋地生活的本能。谁都能够摒弃自我束缚的思想和行为,谁都能够充实地度过每日每时。”而要做到这一点,只要是消除了误区,成为一个无误区的人,继而成为一个无限度的人。在戴埃看来,人生有12大主要的误区——
1. 不能主宰自己,只是按照别人的意愿而生活,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无法把握自己人生的幸福,不能拥有自己的现时生活,长期处于一种充满惰性的人生。
2. 自我否定,不能相信自己,时时感到自卑,因而极大地影响了自己事业和生活的成功。
3. 认为别人的看法比自己的更重要,时时寻求别人的赞许。
4. 给自己贴上各种“自我标签”,不明白你是你今天所做选择的总和,而不是过去所作选择之产物。
5. 时常陷入内疚悔恨之中,不明白这是一种徒劳无益的情绪,既不能帮助你改变自己的过去,又影响着你的现在和将来。
6. 时常陷入忧虑之中,无休止地考虑将来的事情,浪费当下的时光,不能享受即时的生活。
7. 控制不了动怒,因为内心里总有这样一种想法:“你要是跟我一样就好了。”
8. 极力回避未知事物,惧怕失败,不愿作出新的尝试,不敢接受新的挑战。
9. 总是受世俗的束缚,没有叛逆之性,不敢对现实和自我提出挑战。
10. 总是愤愤不平,愤世嫉俗,内心强求公正,从而消极厌世。
11. 时常拖延时间,在案头总是堆满了等待要做的事情。
12. 时常处于自己无法选择的关系之中,被迫做出违心的事,尽管讨厌被迫行事的方式,从而经常感到自我挫败。
新知:在戴埃看来,一个消除了误区的人,就可以向着无限度的人迈进了,他并且列出了一个“从神经质到无限度的人生观及行为方式表”,以帮助人们重塑自己的人生。特选录部分于此——
从神经质量到无限度的人生观及行为方式表
惊恐 迟钝 奋勉 适应 贯通
神经质 “常人” 无误区—无限度
1.害怕、回避未知;留恋过去屈服于新环境。对于任何变化都持否定态度,止步不前。
4.在任何事情上都借助于外在的动力,总是以身份、地位等来衡量人们的价值。完全没有主见。
10.对家庭、朋友及团体中人有强烈的占有欲。把他们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总是害怕会失去他们。常常陷于神经过敏、不可理喻的嫉妒中。
17.常常有一种内疚感,尤其是在家庭问题上;由于其荒谬的负疚感而神经过敏地以为别人在摆布他;试图使别人也感到内疚以作为回报;卷入“真正有过错的是谁”的癔想中无力自拔。
|
承认、接受未知,但不去探求。或许能适应变化,但往往缺乏主动性。很少积极地改造自我。
某种程度上能够认识内在的动力,但根本上仍然依赖于外在,受外在的影响。有时出于良心或愿望也能不顾忌外在。总的来说是想要“顺应”。 强烈地希望支配别人,让别人听命于自己,在某些情况下也会产生嫉妒。失恋时容易消沉。
在某些特殊的行为上会产生负疚感,但并不总是感到“良心的谴责”;有时因“轻微的过失”而受别人的过失摆布别人;过于关心“谁有过错”,但通常能够原谅、忘却别人的过失。 |
以寻求未知、探索奥秘为己任。欢迎变化,勇于尝试,认为“生命之美在于变化。”
完全能够把握内在与外在的平衡;以自己的内在信念为指针,向命运挑战。
对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没有丝毫的占有欲;认识到任何东西越怕失去,逼得越紧,便越容易失去。在任何时候都避免嫉妒。
只在良心告诉他做错了什么时才有负疚感;随即响应自己良心的召唤纠正自己的过失,消除负疚心理,绝不利用别人的过失摆布别人,同样也不允许别人借他的过失操纵他;不关心谁有过失的问题,所关心的只是怎样去纠正。 |
37.总是与生活为敌。 不常与生活为敌,但许多 与生活同步,永远感到
紧张得无从喘息,总是 时候感到是在逆水行舟, 在顺水行舟;由于征服
被反复无常的急流冲回 不知道自己敢冒多大的风 激流险滩而充满了激动
到原地或没入旋涡;内 险去探索未知王国;宁可 和欢乐;惊诧于变化着
心处于不断的动乱中( 在浅滩戏水或在挣扎一阵 的人生、变化着的世界
不管其怎样掩饰);形成 后坐在岸边;其循环为迟 的眩目的美;无论是在
惊恐、迟钝、奋勉的恶 钝—奋勉—适应。 人类足迹未到之处探险,
性循环。 还是悠然自得地躺在沙
滩上休憩,总是享受着
生活的甘醇。作为一个
自主的人思考、感受行动。
清风:我最感兴趣的是戴埃重视“现时”生活的观点。我小时候总是想只要怎样怎样,
我就开始新生活了。就这样,我在现时生活中很少有幸福感可言,时间也就悄然溜走了。直到后来听到一句话,我的生活才开始有些转折,“我们总以为生活还未开始,其实生活早已开始。”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