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连接:http://www.ccps.gov.cn/syzblm/sxlldt/24906.htm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应对“脱离群众”问题 | |
| |
:齐冬梅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这就是“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四种危险中“脱离群众”是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因此,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不仅是党和政府的首要任务,而且是摆脱其它各项危险的重要突破口。 一、“脱离群众”问题的客观原因 “脱离群众”的问题,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衍生主观原因的重要土壤。目前造成“脱离群众”问题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机制存在障碍 体制机制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是造成“脱离群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的管理体制依然是层级式的管理体制,与这种体制相应的作用机制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作用机制,因而难以与基层形成互动,从而更直接地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规模不断扩大,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层级式管理体制不得不采取增加管理层级和增设管理部门的办法应对管理的需求。由于管理层级的不断加大、机构日益复杂臃肿,使得领导层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间接,环节越来越冗长,深入了解群众的客观条件受到极大地制约和限制。另外,目前的管理体制也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调派领导干部定期深入基层,进行具有实效性的体验调查活动。 (二)联系群众的方式存在障碍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思想行为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时,社会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日益增强,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样的环境下,仅仅依靠和采用传统的方式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已经远远不够。一方面,仅凭传统的调研方式,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很难对问题做出全面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人工收集整理上报的信息,由于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和单一行业或部门职权等方面的限制,其客观性、全面性和及时性都难以满足深入、系统地了解情况、认识问题的要求。如不建立起一种制度机制,客观上很难切实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 (三)信息渠道存在障碍 信息渠道的障碍是造成“脱离群众”问题的最本质的障碍。一方面,在现有体制下,由于信息传递过程的节点繁多、人为参与和干扰因素过多,信息极易出现失真、变形和延滞的现象。另一方面,信息公开透明的程度和有效性不够。一是信息公开的有效性不够。一些信息的公开流于形式和过场,公开的内容并非是关乎问题实质的内容。例如,一些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关系到部门利益的信息等,被放进“黑箱”屏蔽掉了,没有公开。这对于领导层了解民情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都造成影响。二是信息公开的程度不够。由于制度要求不够,一些信息被行业或部门垄断、控制,不能公开和共享,因而无法获得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从而对问题作出正确、及时的回应。 二、解决“脱离群众”问题的途径 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固然要从思想上加强认识,而加强思想认识仅靠主观自觉性是不够的。信息技术对于政治民主和管理体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可使客观事实更为清楚地摆在面前,从而促进主观认识的提高。因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推动“脱离群众”问题的解决。 (一)构建直接信息通道,突破体制障碍 借助于信息技术构建扁平化管理体制,可以突破体制机制对于解决“脱离群众”问题形成的障碍。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的扁平化管理,可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运用电子党务或政务系统,可将业务流程上采集的客观数据(来自于社会及各层级及部门)直接通过网络送到统一的数据处理中心,由计算机进行排除人工干预的自动处理,然后再经由网络按照职、责、权等配送到不同的部门或向社会公布。由于在整个过程中,各个层级与部门产生的信息都是直接送入数据中心,而各个层级与部门获得的数据也都是直接来自于数据中心,因此,这种扁平化的信息管理方式,诱变了实体组织结构,实现了管理体制的虚拟扁平化。由于这种扁平化管理体制,能够排除信息传递中的中间传送环节与人工干预,因而使各个层级都能直接获得来自基层和人民群众的客观信息。 (二)构建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常态化机制 现代社会环境下,仅靠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体验生活的方式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是不够的,只有从体制上建立起制度化、常态化机制,才能确保与人民群众的长期密切联系。党和政府网站是网络化社会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当前的网络化社会中,通过网络与民众沟通,一方面可以使平民百姓获得最为便捷的诉求表达途径,另一方面能够更为广泛和深入地了解民情民意,及时倾听和回应人民群众遇到的问题。在党和政府的网站上建立政民互动平台,可以形成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一种制度化、常态化机制。但这个互动平台的运行,必须纳入管理体制的制度安排,必须有相应的实体部门履行其职责。同时,要实现政民有效沟通交流,这个互动平台必须具有公开性、透明性和互动性。即: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要做到“有问有答”,同时(在公众同意的情况下)必须将这些“问”与“答”的信息“即时”公开,否则难以达到联系群众的实际效果。 (三)构建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构建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是解决脱离群众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脱离群众的问题。运用党和政府网站建立具有公开性、自律性、实时性的监督机制,是实现有效社会监督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可通过网站进行党务、政务信息与活动过程的公开,为人民群众监督提供获取信息的途径,使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另一方面,可通过网站与人民群众互动交流,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到党和政府工作中存在的“缺位”、“错位”、“越位”和权力滥用等问题。通过网站建立社会监督机制的方式如下:一是实现党务、政务活动电子网络化。党务、政务人员要从网上获得处理事务的原始信息,然后通过与人民群众的互动,了解和解决他们的问题,并将处理的结果公布到网上。这样就可以突破组织疆界与现有体制对于信息的阻隔,使信息全面共享,从而实现党和政府与社会之间、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全方位监督。二是实现党务、政务过程电子化程序控制。业务活动过程必须在依据法律和制度规定编制的计算机程序严格限制和控制下进行,使任何人都无法自行违法“设权”和“越权”处理,也无法回避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职责。这样就可以形成刚性化自律机制,抑制业务活动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使业务活动过程受到法律和制度的严格限制与制约。三是实现党务、政务信息的即时化采集、管理。党务、政务活动的信息应直接来自于业务流程,然后将这些流程上自动产生的信息通过网络直接送到电子化数据处理中心,由计算机进行处理。而不是人工处理、加工后再放到网上或者通过网络传递给上级或其它部门。这就是所谓的“即时”化采集和管理。“即时”采集、处理可以避免信息的人工干预,使监督信息更为全面、准确、及时和客观。这种基于网站的社会监督机制还可随时跟踪、监测党政业务活动的全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和偏差,并及时予以纠正,使得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从而预防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或者降低其损害的程度。 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于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不意味着要将过去的信息系统抛开重新建设。恰恰相反,应将过去建设的电子政务系统、电子党务系统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使其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单位:天津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