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最近30年来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针对这种奇迹,人们不仅用各种眼光去看待,而且还用各种理论去解释,但是最有影响力,还是一些人创造的所谓的"中国模式"的说法,大意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在政府主导下,动用全社会的行政资源、社会资源以及经济资源,大力发展经济的结果,它是由政府力量而非完全的市场力量形成的。姑且不说"中国模式"本身是否站的住脚,单就它所关心的问题而言,在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之后,我们的确需要对当代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寻找一个理论上解释,以期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如果对中国30多年来经济的发展轨迹,做一个比较全面的回顾,可以发现,虽然在不同的阶段,我们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和解决了不同的发展问题,但是总体而言,中国当代经济实际上经历了两个大的并且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阶段,一个是1978-2000年阶段,一个是2000年至今阶段。前一个阶段,我们非常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后一个阶段我们非常注重经济发展的成效。在经济发展速度方面,2000年之前,由于各地无不把发展速度,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唯一标准,因此,它直接导致了在这一时期里,中国经济始终能够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现象的产生。而在2000年之后,由于人们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向发展的成效方面,它又直接导致了全社会开始反思和追问经济发展的目,即在面临一方面各地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另外一方面,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差距、贫富差距不断被扩大的现实,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发展的成效,质疑究竟该如何分配经济发展的成果。
当我们把30年来经济发展的轨迹分为追求速度和关心成效两个阶段时,可以发现,其实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根本用不着所谓的"中国模式",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已经讲的非常明白,即当代中国经济,实际上是亚当·斯密与凯恩斯理论的混合体。
我们知道,作为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亚当·斯密主要强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市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自发调节作用的重要性,具此当我们对照1978-2000年阶段中国经济的增长,它实际上对亚当·斯密理论的具体实践,在实现了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的基础上,经济持续不断地高速增长和由各种要素快速组成的市场体系的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同与参与,进而导致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因此,中国2000年之前经济增长,实际上是对亚当·斯密市场理论的最好写照。
进入2000年之后,由于经济增长的动力、发展的机遇,随着国内外一系列经济危机的到来,开始逐渐减弱,因此,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理论,开始在中国的经济实践中,不断得到增强。作为干预理论的创始人,凯恩斯提出的在危机时期,政府应干预并且主导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由于对医治1929年美国的大萧条,产生了极好的示范效应,因此,它自然而然地就成为2000年之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石。同时,在这一时期里,由于为推动前期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种种代价:环境污染、地区差、贫富差以及社会不公现象等,不断地浮出水面,迫使政府在强化凯恩斯理论的过程当中,一方面动用所有经济、社会和行政资源,通过不断扩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另外一方面,为回应质疑发展成效的问题,政府又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启动一系列社会改革(福利、税收等),使社会在经济继续增长和社会问题不断凸显的不均衡状态下,保持相对的平衡。在这一阶段里,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的作用,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虽然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惊人的成效,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这种在短短的30多年的时间里所获得的成就,相对于今后还需要经历的漫漫长路,还是非常脆弱的。从这个角度上讲,从理论上认清不同发展阶段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醒我们,要对已有的经验教训,时刻保持警惕,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有的发展机会就像沙漏里的沙子,正在不断地减少,如果因为理论选择或者运用的错误,浪费了大好的时机,漏过的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根据中国的实际,采取更加灵活的发展方式,既不要被亚当·斯密所迷惑,也不要迷信凯恩斯主义,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总结中国当代经济发展路径的根本所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