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美国背景的《每日经济新闻》的写手叶檀女士在7月21日于南都旗下报纸(《南方都市报》)撰文《中小企业是本轮经济转型成本的承担者》,原本让笔者有了些期待,结果标题之下的那些文字又一次令人大失所望。
叶檀还真是个多产的女人(?),进入她的博客,发现其从2006年5月中旬开始发表一些影响力不大的杂文,一度中断6个月后,突然开始文曲星附身,5年时间生产了2000多篇文章(还不包括她的团队忘记录入进去的),平均日产2-3篇。如果加上其在国内多个博客、媒体重复的刊载,叶檀女士一个人为中国互联网贡献了数万篇帖子。这期间,还不包括她到处挣演讲费所耽误的时间,一般人在此工作强度下,基本就不吃不喝不睡了。(所以叶檀女士的那些帖子的发表时间都集中在0点左右,正是各大门户网站小编们到处约稿采编的时间段),这不是媒体评论人,这简直就是中国水军的骨灰级领袖。
所以,跟叶檀女士辩论,就是在跟水军领袖辩论,大多数有了名望的学者只能选择退避三舍。即使你想辩论也没用,叶檀女士没时间和你辩,因为她稍一分神,就完不成给媒体的灌水任务了。自说自话是叶檀行文的突出特点之一,原因就在于此。
有小道消息说[1]:叶檀在5年内至少每月收入3.3万元才能维持自身的财务平衡。假定叶檀的基本工资是每月8000员,叶檀还有每月2.5万元的缺口,需要每月撰写42篇稿酬600元的评论文章,这样除了她为《每日经济新闻》撰写的22篇外(22个工作日的工作量),需要为外部撰写评论文章20篇。如此说来,叶檀女士是个卖文为生者。如果其所经常供稿的南方系、中青系等媒体编辑因为“政治不正确”而因此枪毙了她的成果,叶檀女士的日子就要非常窘迫了。所以叶檀女士的文章一直都非常符合这些媒体编辑们的“政治正确性”,以配合该系列媒体鼓吹自由化为主要任务。这些媒体需要水军领袖叶檀,叶领袖也需要这些媒体给发工资。
叶檀女士的高产是怎样炼成的?“总有人怀疑叶檀是个团队,是,也不是。叶檀是一个人,但有很多好友好同事,经常探讨交流看法,帮助查各种数据,我非常感谢他们。否则,纵使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完成这样的工作量。”(摘自《叶檀: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叶檀当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是一群民营、私营资本代言人的团队,为了在媒体上造就一种洪水的态势,叶檀团队制作了了一种高效的“叶檀体”。
“叶檀体”的风格是简单鲜明的并且是可复制的,一旦予以公开,将会产生一大批以文为生的山寨版叶檀。考虑再三,为了给更多鬻文者以发财致富的出路,笔者还是决定将这一研究成果予以免费公开。曾经有好事者认真分析过叶檀文章的观点,得出的结论却是:似是而非。这是一种错觉,造成这种似是而非的认识,是因为没有弄清楚叶檀体的文章的生产过程。
叶檀文章中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多少可读性,只要稍微进行一下文本的比对,就可以发现她绝大部分的文章只不过是做了一次剪报的工作,而且还是由她的“团队”帮助完成的。但是,叶檀的团队往往给这样一份份剪报起了一个又一个非常耸人听闻的标题。这就非常迎合了各个门户网站吸引眼球的需求,叶檀团队干的就是一个在网站首页刷标语的活儿。这一招对报纸也有用,俗话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嘛。有志于此的写手,只要模仿这一手法——剪报加标语式的题目,并遵守前面所说的“政治正确性原则”,很快也会成为一个著名的意见领袖。内容本身已经变得非常次要,但标语一定要刷得精彩。
这就是秘诀,此前对叶檀的各种迷惑也就都迎刃而解了。叶檀文章中大量的破绽也是因此而产生的。
关于叶檀的团队运作过程,2009年曾经有网友对此进行过一次非常有意思的追踪。现将原文转摘如下,《乾坤:成品油这次没贱卖,被贱卖的是不明真相》[2](之所以全文转载,是因为媒体充斥着叶檀这些人的文章,自然就不会有这类文字的一席之地):
最近关于中石油贱卖成品油的相关新闻很是火爆,这事继天然气短缺后让垄断的国企又一次站在风口浪尖,各个论坛讨论火爆,中石油、国企、垄断,一个个敏感的字眼不是也让一些人竟然高喊出了《宁增友邦,不与家奴》这样的积聚人气的口号么?并且引起了观点对立双方的火爆互殴。
成品油到底是被贱卖呢?还是我们在不明真相的围观?还是先从凤凰网财经频道《成品油出口价被曝仅为国内价36% 中石化否认贱卖》说起,这篇新闻发布时间是2009年11月27日03:43。提到:“据独立媒体评论人昨天转引……这位独立评论员的观点引来了不少国内消费者的共鸣……”,既然这篇文章不是消息的源头和始作俑者,那么,找到这个独立媒体评论人是理清线索的一个关键。在几乎差不多的同一时间里,该网还发布了一篇《成品油出口价被曝仅为国内价36% 专家称定价机制存在缺陷》的文章,发布时间为2009年11月27日03:05,早于上文34分钟。这篇文章的转引来源是“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网”的转引来源是南方报业集团的《新京报》,记者钟晶晶。巧的是,虽然凤凰网是转引“中国新闻网”,但两网发布这篇文章的时间都是2009年11月27日03:05,两网看来合作关系不是一般的深了。
这个如此尖锐的独立评论人到底何许人也?凤凰网转引的出处是“中国网”,那么我们就转向“中国网”。在“中国网”,新闻标题摇身一变,成了《石油巨头被指每升2.4元超低价出口成品油》,并表明文章来源是《北京晨报》,记者李隽琼。笔者不认识李隽琼,对于该记者为什么不直接点明“独立媒体评论人”姓名也无法直接当面向其求证了。但话既然是对公众说了,自然就不怕找不到来源,否则,这个记者就是玩躲猫猫。
在原文中,引用了“令人愤怒的是,出口价格下降之时,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却在节节上升”这句话,那就不怕找不到源头。果然,在凤凰网又找了一篇文章:《叶檀:出口价压内媚外石油企业欺负国内消费者》,时间是2009年11月26日06:00,并从该文中找到这句话。该文开门见山:“有一篇关于中国石油出口的文章激起了国内成品油消费者的愤怒。”,也就是说,令该评论员愤怒,是因为另一篇文章引起的。
那么,引起叶檀愤怒的文章到底是什么呢,笔者也激发了好奇的兴趣。叶檀是凤凰网聘请的评论员?
凤凰网发布的这个评论员文章转引自“每日经济新闻”,于是笔者又打开“每日经济新闻”,这次终于没有再转引了,到了消息的源头,发布时间是2009-11-26 04:18:00 ,有意思的是,在该网,标题是《叶檀:出口价媚外石油企业“欺负”国内消费者?》,心细的网友应该也看出来了,凤凰网把原标题最后的那个“?”去掉了。(注:“每日财经新闻”是美国百利金融集团旗下的品牌)
该评论员仅仅是说“有一篇关于中国石油出口的文章激起了国内成品油消费者的愤怒。”,但未点明是哪篇文章。笔者暂时通过这条线索还真就找不到“那篇激起愤怒”的文章的来源了。
但笔者同时也检索出了文字稍有不同变化的同一篇文章,那就是叶檀自己的博客上,题目变成了《中国石油企业卖国是假压榨国内消费者是真》,文章开篇,多了一些文字:“有一篇关于中国石油出口的文章激起了国内成品油消费者的愤怒,文章的标题十分耸动,叫《中国石油企业丧尽天良》。”时间是11月26日。
“每日经济新闻”为什么要去掉最后那句呢?这个暂且先放下。几经周折,《中国石油企业丧尽天良》,最后从凤凰博报,一个叫“深度男人”的博客里找到了最后的来源。据其自己申明,“博文未注明来源,均属原创。”那这就是本次新闻炒作事件的源头了。该文发布时间是11月24日。据该文自述,QQ群里收到一条由群友“天下因我而乱”发来的信息,内容是:“11月的商务周刊统计,1-8月中国出口成品油1496万吨,出口额66.5亿美元,……”,于是,“本不想用如此过激的言辞来评价中国石油垄断企业,但经过仔细斟酌后,用‘丧尽天良’一词对石油垄断企业的评价只能说还触及不到它们麻木的神经。”
于是该文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文章迅速地在网上被传播,逼得中石化这个巨头赶紧出来“辟谣”。
一个从QQ群里名叫“天下因我而乱”的ID发的商务周刊统计,在未经产品出口结构分析后,很快被加工成一片中国石油企业丧尽天良的檄文,于是又被独立媒体评论员叶檀进一步引申为欺负国内消费者,进而又被各路专家媒体转化为攻击成品油定价机制的靶子。从凤凰网折腾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凤凰网来炒作。
原来如此。真是“天下因我而乱”,众生却还是不明真相。
从这起炒作成品油贱卖的新闻事件来看,叶檀确实有一个“帮助查各种数据”的团队,但在这个案例中,团队运作过程隐藏的不深,被人扒了皮。
基于笔者撰写本文的初衷,先要请求读者原谅前面用大段文字去解剖叶檀文本,然后我们再回到本文的主旨上来:中小企业真是本轮经济转型成本的承担者?
叶檀这个水军领袖一直在为所谓的中小企业困境击鼓鸣冤。还举出一堆国外的关于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地位的例子来试图说明,对中小企业必须倍加呵护,否则就要动摇经济基础。好大的帽子,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基础什么时候变成了中小企业?如此违宪的言论竟然可以堂而皇之的喊出来。
笔者并不否认中小企业的困难,在没有本轮经济转型的压力的时候,中小企业的生存也一直困难。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其处境都一样,外国的中小企业头顶上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天然就不高,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所有者的经营技能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变化,获取资金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但绝不是主要原因)。叶檀把中国的中小企业困境简单归结于歧视,这显然就是玩刷标语的把戏。叶檀们往往以攻击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特殊保护政策为舆论王牌,而实际上,却从来没有拿出一个特殊保护政策的清单来交给人民(不独指中小企业团体)评判,这就难免给人一种诬告的印象。
中国的中小企业拿不到资金支持,固然有银行“嫌贫爱富”的嫌疑,但叶檀这些吹鼓手却很少从中小企业自身寻找拿不到资金的真正原因。按照叶檀们所鼓吹的市场经济规律,既然中小企业如此缺钱,对于银行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放着这么大的市场机会不去抓,银行是不是有病?银行没病,是这些中小企业在诚信问题上病入了膏肓,骗贷、逃债、赖帐等现象成了中国经济的一个顽疾,导致没有银行敢去挣这个钱了。那么,这是在中国私营商人身上民族劣根性的体现吗,不!请看经济学家樊纲这一段话就明白了:“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骗子太多,我们治理不过来的问题,中国的问题是骗子还不够的问题,我93年就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说骗子出现的程度,跟市场经济的程度成正比。”(樊纲:“中国企业家的个性”)张维迎也曾经鼓吹过“腐败是改革的买路钱”的言论(原话为“改革要利用腐败”、“官员索取剩余可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因为它有利于降低监督成本,调动官员的积极性”)。
好一句“骗子出现的程度,跟市场经济的程度成正比”,在这些别有用心的大牌资本代言人的鼓吹之下,中国商人的诚信就这么被“劣币驱逐良币”,全部丧失殆尽!
有需求,则必然有供给。在银行不敢涉足时,高利贷趁虚而入,但不要以为放高利贷者是在承担拯救“经济基础”的伟大历史使命。民间放贷者之所以敢于放贷,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暴力保障机制,有黑社会性质的打手在威慑着这些不诚信者不敢违约。而银行恰恰做不到这一点。叶檀(以及茅于轼)等人在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基层现状的前提下,甚至喊出了“让高利贷合法化”的反动透顶的口号。高利贷合法化,则意味着其背后的黑社会暴力保护伞的合法化。否则,在银行那么低的利率之下这些人都选择逃债、赖帐,没有理由不对这高利息的债务选择逃避。那些民间放贷者不是傻子,这种“合法化”的馅饼对于他们的那套放贷体系来说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叶檀在为中小企业主代言的时候,却忽略了自己在另一篇文章中(当然其逻辑同样是混乱不堪的)自己举出的例子,恰恰说明民营企业的死亡命门——造价,也就是诚信问题:“但国际资金对于中国概念股的狙击却十分精准,因为一群中国通找到了一些急于求成的中国企业的造假命门。”叶檀团队在进行剪报时,看来没有很好地消化手中的材料。
所以,中国的中小企业要想获得资金上的“公平的待遇”,首先必须解决自身的诚信问题。如果国家强行用国有银行甚至纳税额人的钱去支持这些骗子,这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财产的肆意侵犯!
除上所述,中小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资金问题也并不是主要的理由。诚如叶檀剪报中的资料所提供的:“中小企业的创新力远高于大型企业,从微软到facebook,都是年轻人在微型企业中创新成功——这恰恰说明:中小企业只有产业转型了,而不是继续当血汗工厂,才真正会有出路!”这个例子放在她的文章里做论据只能再一次说明其知识和信息的消化不良病又发作了。中国国内的这些中小企业恰恰是躺在低廉的人工成本上吃血汗利润而不愿意主动转型,才导致了目前的困境。叶檀等人替这些中国工人的吸血鬼喊冤,把责任归咎于人工成本的上升,试图继续把中国的经济捆绑在这样一种罪恶而血腥的模式上不能自拔,其心可诛也!
然而,他们却真的得逞了!
当社会舆论终于(被压制了近30年)已经意识到资本对劳动者的残酷盘剥这一现实时,然而中国干出的一件缩小收入差距的壮举却是把国企工人阶级的工资向下和血汗工厂拉平!这既让政府从国企中(以国企工人阶级的应得利益——不是私营集团代言人所诬蔑的既得利益)因人工成本下降得到了更多的财政收入,也极大缓解了民营私营企业主们的人工成本增加的压力——因为标杆被挥刀斩短了一大截!这些资本代言人们喜欢遇到问题就归咎于没有进行有利于私人资本所有者的政改,中国的工人阶级这么一次又一次被可怜的忽悠,那么,是否也可以归咎于没有进行有利于工人阶级利益的政改了。
但愿叶檀们希望的经济转型只是我们常说的结构转型,而不是经济制度的转型。如果是那样的结果,中小企业将成为转型的受益者,合了叶檀代言的利益集团的心意,而最广大的中国人民却要成为转型成本的承担者了。
附:叶檀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18dcb0102dqz1.html
[1]网易专题《叶檀这个多产的女人》:http://money.163.com/special/00252HIP/yetan0905.html
[2]人大经济论坛:http://bbs.pinggu.org/thread-633831-1-1.html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