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教育乌托邦”里的“灿烂阳光”(续给[赤壁矶])
前面的《“纸上得来终是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给[赤壁矶])》指出了[赤壁矶]关于“工农兵大学生”的一些“事实”都是从纸上得到的,纸上的“事实”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躬行得来的事实。他在《和朋友们谈谈事实(2)》中还有一大段说到“十七年”以后(1966-1977)这十一年的教育情况——
在这十一年当中,中国的中小学生们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呢?简单看看下面这些就知道了:
-1966年秋,停课闹革命,红卫兵开始全国大串联;
-1967年秋,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要求“复课闹革命”,在校园里开展革命大批判。学校广泛开展学习《毛主席语录》及《老三篇》活动;
-1970年,宣布废除高考;
-1973年底,开展“反潮流”运动,要求学生“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写大字报“狠批师道尊严”,狠批“白专道路”;
-1974年,开展“批林批孔”运动,“评法批儒”,学习“儒法斗争史”;
-1975年,开展“评《水浒》,批宋江”活动,学生开始可以阅读四大名著。同年底,开始“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1976年,继续“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7月唐山大地震,全国大部进入“抗震”,学校停课,运动暂缓。9月9日,毛主席逝世,开始全国哀悼活动,学校陆续复课。年底,粉碎“四人帮”消息传达,转入揭批“四人帮”活动;
-1977年,恢复高考,学生开始转向文化课程学习。
以上只是列举了学生必须参与的各项政治运动,从中可见学生的主要精力都被无休止的运动所占据,根本无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那个时期的文化课本也及其浅显,以高中物理为例,基本只在四冲程发动机、万吨水压机和手扶拖拉机等基本原理和构造等。1977年的首次高考,数学试卷也只包括简单的平面几何,三角函数都很少涉及,而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还不到及格水平,可见考生文化水平之低。
[赤壁矶]说的这些,还是从纸上抄下来的,通常的说法就是: 由于“文革”时期的教育荒废,耽误了一代人。而且这种说法几个无数次的重复,已经变得不容置疑的定论。
其实,[赤壁矶]说的这些“运动”,除了“反潮流”那段,大于都在教育系统。大于的感觉完全不同。事实上,除了66年秋“停课闹革命”一年多,其它时间学习一直在上课,教育一直在进行。资料显示,因为“反潮流”批的是师道尊严,而不是老师上课,所以即使是“反潮流”的代表人物黄帅所在的中关村一小,不但没有停课,而且变成了北京市乃至全国教育革命的典型,学校领导有的还被提拔为区教育局的领导。
至于“停课闹革命”那一年多,对那批学生甚至是一笔财富。那种学习是一般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游览、远足、调查研究,使学生接触大自然和接触社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能力所难以达到的。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主席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对大于来说,其收获更是甚于读了一个大学。看看现在的新闻,什么“巫山小学生集体自杀”,“中国音乐学院附中8名学生自杀”等让人痛心叹息的新闻,大于认为有条件的话,应该让中国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年这样的学习机会才好。
有篇同样是批判这一段教育状况的文章《“文化大革命”与教育乌托邦》,在发现了“许多今天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的60年代生人,正是受惠于70年代农村的基础教育”的现象后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
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案例,使我们深入认识基础教育的功能。我们通常说,由于“文革”时期的教育荒废,耽误了一代人。这当然是一个事实,尤其是对那些在“文革”前接受教育的上山下乡的知青一代。但对于在“文革”时期上四年制中学的,情况却有所不同。许多20世纪70年代末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青年,正是“文革”教育荒废时期的中学生。今天回头看,“文革”时期低水平的基础教育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者。它启示我们认识人才与教育的功能。这至少说明两个道理:一是优秀人才是制度挡不住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学校教育、考试制度。二是基础教育对人才的影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自由、宽松、“低水平”的教育,同样可以生长出优秀人才。一些过来人将那完全没有权威的时期称为“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们从中获得了实在的生长。当然,这是一个极端;我们现行的严酷的、令学生透不过气的“应试教育”是另一个极端。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后者更利于人才的成长,真理应当是在两端之间。(摘自《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能够从“文革教育乌托邦”里看到一点“灿烂阳光”,大于很欣赏的眼光,而且觉得,要破解现在的教育迷局,可能非常需要这种“灿烂阳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