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jxdl.net/list.asp?id=4612
:何平 (湖南工人报编辑,长沙,410005)
1991年9月,《多四季论》在武汉市出版上市以后,立即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在一片叫好声中,不少读者高度评价了它在哲学上的意义。他们认为:“多四季论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这项成果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作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注脚,《多四季论》必然发出耀眼的光辉”,等等。①
起初,我对这些评论并未重视,以为只是他们一时冲动的溢美之词。也没有轻易在这方面进行宣传,因为它涉及的领域太重大、太敏感。后来更没看到有人在这方面写出有分量的文章加以阐述,所以渐渐地将它淡忘。
20年过去,我重燃当年激情来宣传、研究多四季论,重新检视、品读这些读者评语。我发现,经过多年的思考、验证和思想的积累沉淀,逐渐理解了这些读者评语的内涵——它们真是一群思想活跃、眼光敏锐者们言简意赅的真知灼见!
坚定地支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以我粗浅的哲学知识和不算很深入的研究,我认为,已经问世了的多四季论和尚未问世的波宇论,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多方面的贡献。限于《波宇论》尚未公开出版,书稿中一些实验、公式、定理不便提前透露,本文重点介绍它们对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贡献。
本人青年时代对哲学就有兴趣,从中学到大学记得最牢的一个关于时空本质的基本观点是:空间(即宇宙)无边无际,时间无始无终。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深入了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脑海心中的观点。
可是,随着改革开放对西方国家新的科学理论、主要是相对论的引进和大肆宣传,科学界、新闻出版界一边倒地认为这就是定论,加上相对论不断被人们以各种方式予以“验证”,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遇到了空前的挑战。
哲学是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的,而目前为止的现代物理学阐述的宇宙都是有限的。
在空间的认识方面,比较经典的有如下几种:“有限”而又“无界”的宇宙,“球形的(或椭圆的)宇宙”,“气泡结构的宇宙”,“膨胀的宇宙”,“暴胀的宇宙”;还有“震荡宇宙模型”、“脉动宇宙模型”和“稳恒态宇宙模型”;还有许许多多的假说。他们用无数的公式、模型和推理,都是为了证明宇宙是有限的。
在时间的认识方面,他们有的论证宇宙从一次大爆炸以后诞生并且开始膨胀,暴胀之后宇宙便会死亡,成为所谓“热寂宇宙”。照此推理,自然得出时间有始有终的结论。有的论证宇宙膨胀到球面的边界后又开始收缩,收缩成一点后又来一次大爆炸。这是有限宇宙中的时间无限论,实际上是时间有始有终观点的另一变种。②
面对这些被“证实”了的科学理论,哲学怎么办?在相对论的强大攻势下,许多蜚声全国的自然、社会科学家感到既疑惑又无能为力。包括一些横跨物理和哲学两个领域的专家写的宇宙论的文章,都不能拿出自己的证据来证明各种观点孰是孰非。
其实,就在科学界和哲学界为无法在宇宙论问题上统一而苦恼彷徨时,《多四季论》的董妙先早在1983年就创立了波宇论。在这部论述自然界的宏观、微观规律的大著中,以亲自试验、观察得来的科学事实,严谨缜密的数学公式和已经被其他科学家研究证明是正确的科学事实,有力地批驳了“有限宇宙”论和“时间变慢”、“空间弯曲”、“绝对真空”、“光速不变”等理论。波宇论研究的自然科学结论,完全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吻合,一点也不勉强和牵强附会。波宇论的创立,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一种诠释,也是一种发展,更是哲学领域一尊最新、最坚实的科学理论支柱,能彻底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驱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领域。
因为我国科研体制、人事制度的僵化,董妙先长期怀玉抱璧困居乡间,不得不为生计而浪费宝贵的青壮年时代,直到退休5年后的现在还不能改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他的《波宇论》也长期无法从油印本变成铅印本。而我们的哲学界,却仍然在不断地试图用相对论的理论来“圆说”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好在《多四季论》已经出版问世。在《波宇论》中,他阐述了自然界从极微观到极宏观的规律,提出了22大定律和学说。宇宙多四季规律是其中的第16条,是波宇论的宏观部分。
从多四季论里,我们处处可以体会到如前述读者评语所写的那种哲学意义。在宇宙观方面,也体现了空间(宇宙)无边无际、时间无始无终的思想。
依据多四季论的中心内容,我们可以作这样的阐述:地球围绕太阳系旋转;太阳系带着九大行星及其它天体围绕银河系的银心旋转,并与相邻的其它恒星作相对运动;银河系与其它星系作相对运动,同时又与其它星系一道围绕更大的星系的中心旋转。在周而复始、无边无际的永恒运动旋转过程中,恒星与恒星之间有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的现象,但它不是宇宙的膨胀,也不是宇宙的坍塌,而是一种董妙先在《波宇论》中依据自己设计的科学实验的结果,再加以严密推理、详细论证了的自然规律。宇宙间的天体有吸引或者被吸引,恒星的亮度也会因与邻近星系的距离远近而有弱有强,但宇宙不会膨胀到一个边际后再反弹回来又浓缩成一点,再来一次所谓“大爆炸”。因为宇宙本身就是无边无际的,运动也是无始无终的。物理应用学上的时间,只是地球人类对宇宙间物质的无始无终的运动的一种主观上的认识,是为了统一人类的认知而设立的计量方式。只要物质存在,运动永恒,哲学意义上的时间就不会有始有终。
相对论原意的“有限宇宙”观与“红移”证据的再检验
爱因斯坦原著《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第三部分“关于整个宇宙的一些思考”中,他提出“一个‘有限’而又‘无界’的宇宙的可能性”,设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椭圆宇宙当作一个具有中心对称的弯曲宇宙”;在“以广义相对论为依据的空间结构”中,按照他的计算结果,“如果物质是均匀分布的,宇宙就必然是球形的(或椭圆的)”,“这个宇宙必然是有限的”。③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斯里弗发现谱线“红移”现象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测资料,提出星系距离越远,红移越大,也就是说,越远的星系正以越快的速度飞驰而去,这被称为“哈勃定律”。这个定律被他和后人用来作为“宇宙膨胀”的最早、最权威、最基础、最直接的证据。
其实,根据董妙先的研究,哈勃所发现的“红移”现象,并不一定就证明是宇宙的膨胀。因为在所有的星系中,有的并不“红移”,只是观测到的那部分星系彼此在远离。而早在1912年9月17日,斯里弗在发现星系“红移”之前,他在洛韦尔(又译作洛厄尔)天文台拍摄了仙女座星系的光谱,注意到“它们的谱线向着紫端偏移”,这就是多普勒效应中的“蓝移”。根据谱线位移,“计算出仙女座大星云正以每秒钟 200公里(一说300公里)的速度向着地球飞奔而来。”④、⑤1986年,伯尔斯汀等7位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所谓南向天体流。原来室女超星系团连同它近旁的3个超星系团,以每秒700公里的高速向南飞去,“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巨手,把它们猛拉过去”。这一发现对科学界来说是个不小的震动,它威胁到目前流行的大爆炸宇宙论。因为“南流”的一个最可能的解释是,“在长蛇半人马超星系团之外,可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物质积聚,这对宇宙学家来说,颇为意外,并很难解释。”⑥
哈勃等人观测到的“红移”、“蓝移”和“南流”,实际上是董妙先的波宇论中几个实验和几条定律中阐明的一种物理现象,它足以推翻爱因斯坦、哈勃等人的有限宇宙论。
中国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宇宙观的嬗变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在有限宇宙观阴影下的中国哲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宇宙观的阐述,经历了一个坚持却基础不牢,怀疑、困惑却无可奈何,干脆回避或者进行修正的三个阶段。
本文以20多年来大专院校通行的教材和部分核心期刊发表的一些论文作为依据,逐一对其进行分析。
1、坚持无限宇宙论但缺乏自然科学理论支持的阶段
这一阶段处于改革开放之初,西方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尤其是相对论还没有在中国广泛传播,哲学界没有感到“有限宇宙论”的挑战和压力,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依然按照传统的“无限宇宙观”阐述时空本质。
“就整个宇宙来说,空间和时间都是无限的。空间无限性是说,它无边无际,时间无限性是说它无始无终。” “同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相联系,是它们的无限性。物质是无限的,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承认了物质的无限性、运动的永恒性,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时间无限性是指它的一维持续性是无限的。时间没有开端,没有终点。”“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对立的统一。第一,无限包含着有限,无限由有限构成。第二,有限包含着无限,体现着无限。总之,有限是局部,是无限的必要环节;无限是全体,是有限的必然趋势。有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无限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
以上阐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自然科学理论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因而还只是哲学意义上的“无限宇宙观”。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依次分别有:《哲学自学举要》(陆善功王道君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第23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一版(李秀林 王于李淮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4月,第53-55页)。
2、面对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依据的有限宇宙论的挑战,表现出怀疑、困惑,试图修改、“圆说”,不甘心接受却又拿不出新的强有力的自然科学理论来进行反驳的无奈的阶段
19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相对论在量子力学理论的支持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宇宙大爆炸”学说、“有限而无边”的宇宙论、暴胀宇宙论在中国广为传播。面对物理学上的“有限宇宙”理论,中国哲学界表现出四种态度:
第一种是对物理学的结论与哲学的矛盾感到怀疑和困惑
中国的物理学家面对现代物理学的有限宇宙论,从没想过有一种理论可以否定相对论的宇宙观,自己更拿不出这样的理论。他们对西方的理论成果表现出谨慎的接受和怀疑。
至于在哲学方面,也只能在论文中提出“宇宙大爆炸”学说“是支持了唯物论还是唯心论,是支持了宇宙有限论还是宇宙无限论?”“暴胀宇宙论是否证实了宇宙从无到有?”之类模棱两可、无解无答的问题。
第二种是试图用新的宇宙观理论取代宇宙无限论
在哲学界,试图主张修改宇宙无限论的人认为,无限宇宙即“哲学宇宙;而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是物理宇宙,它永远是无限宇宙的一部分,因此物理宇宙自然是有限宇宙。”
基于“哲学宇宙”与“物理宇宙”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认为“无限宇宙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无限宇宙不可知”,“无限宇宙的无限是形而上学的坏无限”,“无限宇宙是人类认识中心论的产物”。
于是依据以上论点得出结论,“宇宙无限论已经暴露出许多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所不能容忍的弱点,已经到了必须用新的宇宙观理论取而代之的时候。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这是值得欢迎的进步,任何一个具体的宇宙观理论决不可能成为人类对宇宙认识的终极,宇宙无限论同样不能例外。”
第三种是试图用相对论的时空观“圆说”马克思主义宇宙观
1987年上半年,哲学界在武汉举行了一次现代科学技术哲学问题讨论会,会议的议题之一是“对基础科学现代化的哲学分析”。在关于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关系的问题上,出现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狭义相对论的实质是时间空间的物理理论。它是认识时空客观性的一次飞跃,从根本上改变了牛顿时空观的形而上学观点。但它还承认有可以脱离物质的‘虚空’。广义相对论则从一个侧面把物质与运动和时间与空间联系起来,即时空性质既与物质的运动有关,又与运动的物质有关。粒子物理学得出的不存在没有物质的‘空’的空间的论断,再一次证实了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正确性。”
另一种观点认为,“狭义相对论只是从真空中的光速是物质相互作用极限速度这一侧面,揭示了时间与空间关系,而并未揭示时——空与物质及其运动的联系,也未从根本上否定牛顿绝对时空观。广义相对论则是从引力相互作用决定时空性质这一侧面揭示了物质、运动与时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动摇了牛顿绝对时空观,较全面地证实了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基本观点。”
第四种是反对用新的宇宙观理论取代宇宙无限论,其作战的武器却只有逻辑推理和哲学思辨
主张用新的宇宙观理论取代宇宙无限论的观点发表两年后,时为长沙政治军官进修学院哲学教研室教师(现为国防科技大学政治部大校)的陈红志,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予以全面反驳。
他从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角度,批驳其“是把主观的形式与客观的内容割裂开来”;从逻辑学的角度,指出其论证中的自相矛盾之处;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阐述了“正如无限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一样,无限宇宙也是可以认识的。”特别是他提出,哈勃定律中的“‘红移’现象既不能证明宇宙膨胀也不能证明宇宙有限”,这几乎接近董妙先在波宇论宇宙定律中关于“红移”现象的论述。但是,除此以外,他没有更多的足以打败“有限宇宙论”的作战武器。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依次分别有:《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集纳的三篇文章,即《有关宇宙论的哲学问题》(何祚庥,《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现代科学和技术中的哲学问题探讨》(《哲学动态》,1987年第3期)、《关于“无限宇宙”的新探讨》(吴鹏,《学习与探索》,1987年第3期);此外还有《对<关于“无限宇宙”的新探讨>的几点质疑——与吴鹏同志商榷》(陈红志,《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3、在西方强大的基础科学理论联盟(或称“科学共同体”)的研究中,有限宇宙论不断被科学家以各种理论、假说、计算、公式“证实”,中国哲学界进入既不敢轻易否定无限宇宙论,又不能无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于是只好采取回避、修正的策略,将无限宇宙论淡化处理的阶段
由于“宇宙无限论”长期得不到最新的超越相对论的物理学方面的理论支持,1980年代末期,一些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的作家,虽然还不敢放弃原来坚持的“时间的永恒性和空间的无限性”观点,但又特别指出:“必须把作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的空间和时间的哲学概念和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对象的空间和时间的观念区分开来。”
他们认定狭义相对论的“光速不变”和光速运动中“尺子变短”、“时间变慢”等结论是科学定论;认定广义相对论证明的“弯曲空间”“是科学的结论,它的异常性证明,要求人们在认识上不能仅限于日常的观念,需要更加深入物质世界,揭示出物质世界的全部复杂性及多样性。”
进入21世纪,报刊上连篇累牍地介绍西方现代物理学观点,科技图书出版社不断推出一辑又一辑的系列丛书,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此氛围下,物理学基础理论界没有新的足以与之抗衡或者推翻其定论的理论建树,哲学界既不敢轻易否定无限宇宙论,又不能无视现有的自然科学理论成果,只好采取回避、淡化和修正的策略。
一方面,他们谨慎而小心翼翼地阐述着“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运动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另一方面,他们又大胆而毫不犹豫地引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认定它“进一步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更深刻地揭示出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联系:物质的运动、质量都制约着时间和空间的特性和变化形式。”并且由此得出结论:“当代科学成就不是推翻,而是证实、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真理性。”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依次分别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陆善功王道君 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第40-41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 王于 李淮春 主编,李淮春 杨耕陈志良 郭湛 王霁 修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5版,2010年7月第10次印刷,第41-43页)
目前,中国哲学界正处在第3个阶段。
宇宙观未来演进方向取决于董妙先的处境能否改变
根据多四季论问世以来的遭际和中国科研体制、人事体制以及学术垄断的现状,我对于哲学界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有两种预估。预估的前提取决于两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董妙先的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得以彻底改变,使他集中精力将《波宇论》进一步充实、完善并得以出版。科学界对其提出的实验、公式及引证的科学事实进行验证和辨伪、争鸣和探讨,在应用领域以波宇论提出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各类开发应用并且取得实际成果。
在此结果上的哲学发展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会发现多四季论、波宇论不但是有史以来支持无限宇宙论的最坚实的基石,而且为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新的广阔的领域。这对哲学是一种回归,但不是简单的回到原来的观点,而是经过了大综合、大升华的新的理论境界。
第二种结果,董妙先继续困局乡间,波宇论束之高阁,学术界尤其是垄断着学术话语权的人们继续漠视,科学界尤其是掌管着科研经费大权的人们,继续固守门派对其进行吹毛求疵。
在此结果下,科学界继续在相对论面前无能为力;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继续停留在第3阶段,并不断用以相对论为依据的其它观点“圆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这种结果一旦出现,可能在很多年以后回顾历史时,中国科学界、哲学界才认识到,那时候董妙先年龄还不算太大,还有时间和精力充实、完善波宇论的内容,可惜当时各方面没有给他创造一个良好条件,失去了一次宝贵的使中华民族原创性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尽快立于世界基础理论之林的机会。
我对第一种结果持审慎乐观并保持坚定的信念;对第二种结果有充分估计和思想准备,并深表忧虑。
参考文献资料
①、关于多四季论的中心内容请见:
1、何平,《董妙先提出“多四季假说”》,《科技发展与改革》1992年第7期首发,5300字;《新华文摘》1992年第10期摘登,4800字。
2、唐湘岳、何平,《工程师董妙先提出多四季学说》,《光明日报》1993年5月5日头版头条,2000字。
②、写作本文时,为了准确理解和表述以相对论为依据的宇宙观,参阅了个人藏书中的有关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22本图书。有的是重读,有的是初读;有的是浏览,有的是精读。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说明此点,是为了证明并非盲目相信多四季论、波宇论和轻率否定相对论的宇宙观。
③、〔美〕爱因斯坦著,杨润殷 译,胡刚复 校,《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1月第1版,第83—88页。
④、崔石竹 司徒冬寅虎 编著,《打开宇宙的禁区》,湖南教育出版社,长沙,1987年6月第1版,第107页。
⑤、(美)盖尔.E.克里斯琴森 著,何妙福 朱保如 傅承启译,《星云世界的水手——哈勃传》,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2000年12月第1版,第113页。
⑥赵尉杰,《宇宙与太阳系》,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29页。
(单位:湖南工人报社,追踪报道、研究董妙先和他的多四季论、波宇论20年)
通讯地址:长沙市民主东街11号
邮政编码:410005
联系电话:0731-87585027(小灵通)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Q Q 号码:1966208003(我在这头)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