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薛新中,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短篇小说、散文、评论百余篇,出版《启昆泽后》、《月上高楼》等书,现供职于省级机关。)
端午节到了,我国民间看重这一节日。
端午节与一个动人的传说有关:过去的劳动人民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五月初五投江的屈原而流传下来形成节日。屈原名平,曾任过楚国(楚怀王时期)的左徒(仅次于宰相的朝廷命官)。在任期间,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主张“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可是,当时朝中的保守势力总是伺机陷害屈原,后来遭佞人谗言而被流放。当时楚国朝内争斗不断,内政愈加腐败,苛捐杂税、天灾人祸导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国力衰竭,外交和军事接连失败。屈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治国才能无法施展,面对国破家亡的悲惨结局,他悲愤交加,痛不欲生,遂于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湖南省东北部的汨罗江而死。他有名诗《离骚》流传后世千古传唱。“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无及兮,来者吾不闻……”这是屈原大夫在《楚辞·远游》中的无奈慨叹。虽然天地运行,人生追求,但往昔无法留。秭归孕育了屈原的孤高性格,屈原成就了秭归的历史归属,因为他的坚贞和失意,才有了血泪煎熬浓制的诗篇,秭归也才有了不朽的地位,九州大地也才有了同日共祭的端午节。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吊唁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来回打捞他,人们将饭团、馒头、鸡蛋等食品丢进江里,想让鱼鳖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有个医师把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人们怕饭团被蛟龙所食,就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最终发展成粽子,并形成了后来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等风俗。临近江河湖泊的地方,人们还有坐船向水中抛投粽子、油糕、馒头等食物的习俗。这是从战国时期沿袭下来的,当时善良朴实的人们为了不让鱼鳖海怪吞食屈原的骨肉,想用其它食物来替换。
“端”是“初”的意思,“午”和“五”又谐音,故把“初五”也称“端午”。据史料考证,端午节的一些风俗,远在屈原投江自尽之前就有了,屈原的诗篇《九歌》中就有记载,当时是作为一项民间娱乐活动被载入史册的;在越王勾践时期,赛龙舟是用来训练水兵技能的;等到战国末期屈原悲愤至极投汨罗江自尽后,赛龙舟才与纪念屈原结下渊源。但在民间,人们却喜欢把此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念叨两千年前的楚国,凭吊爱国英烈,以表示对这位伟大人物的崇敬与怀念,以此弘扬爱国思想,陶冶人们的情操。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看重端午节。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的时候,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的节日活动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清扫庭院,采来艾条、菖蒲插在门楣,或者悬挂在房间里。人们还用艾叶、菖蒲、蒜头等制成艾虎、花环等佩戴,不仅美丽芬芳,还可以驱瘴。饮雄黄酒、在院子撒雄黄水,激浊除腐,杀菌防病;端午节期间,不少地方的妇女儿童还有戴香囊(有些地方称香包、香草包儿)的习俗;吃粽子、油糕,喝甜稀饭等;江南及有河、湖的地方还开展赛龙舟等活动。有些华侨还把这一习俗带到了东南亚和美、日等国,流传久远,至今盛行不衰。端午节佩戴五色丝线的习俗源远流长。相传古人为了躲避灾难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于是就有了用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五种花线,以此驱毒降魔。东汉永建年间大疫,刀兵不断,人们用五彩丝线祈祷消除灾祸,并称这五彩丝线为“续命缕”。据东汉末应劭著《风俗通义》说,佩戴五色丝线是为了“以示妇人蚕功也”。女人们简单地以五彩丝线合股编制成绳,系在臂膀或手腕上;也有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银饰物,挂在颈项上的;有的还用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花鸟动物献给长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除了希冀四季平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外,还有男女之间相互传达爱意的意思。
其实,端午节有很多地域性传说,在不同地域纪念不同的英雄。在山西,端午节纪念春秋时期的鄙视争功讨赏、割肉救主、最后被大火烧死的介子推;江浙一带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助吴伐楚,被人诬陷,最后被投尸大江的伍子胥;广西一带是为了纪念汉代太守陈零,他为官清廉,致富一方,五月初五去世后,当地百姓纪念他,便有了过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期间,农家有不少讲究,要把庭院和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门上插上艾条。给小孩子穿上新衣裳,戴上红肚兜,手腕和脚腕系上五色丝线或红丝绳,上衣纽扣上系着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他们家人认为最好的香囊,嘴上抹上雄黄酒。吃粽子、油糕,改善生活,一派节日气氛。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上大多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的种类繁多,花鸟虫鱼、各种动物等。外用彩布或丝绸包裹,再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绣上少而精的图案,有些小动物上还要缝制上立体的鼻子耳朵等,有的香囊下坠一撮彩色丝线。大的像鸡蛋那么大,小的有纽扣般大小,看上去小巧玲珑,灵光可爱。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清香四溢。香囊是自家祖母和母亲及亲友早就做好的,每年都是这样。有些香囊做得相当精致美观。通过作香包,姑嫂婶姨互相学习,切磋手艺,推陈出新,她们每年都能推出新的让人眼前一亮的样品,常令妇孺耳目一新,拍手称快。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相传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屈原踪迹,乃返。之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就划龙舟来纪念这位爱国人士。一时间,竞渡之习盛行于楚、吴、越等地。明代的《温州府志》载:端午是日各乡选龙舟竞渡到水心,所谓一村一船遍一邦,祈年赛愿,从其俗是也。但互争胜负,至殴伤溺水者。竞渡时民众聚观如堵,并持酒肉慰劳胜者,叫做“赏标”。“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江南一带邻水而居的人们,以画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击鼓声中竞渡,以娱神和乐人,大概也是为避蛟龙之害。这是我国古代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活动。唐代时端午节竞渡之风更盛。史载江南“斗龙舟以祛瘴疠”,避邪、祛瘴疠的说法表现了竞渡的原始意义。敦煌壁画中的一些字画作品,明清时代的象牙雕刻,华南地区的挑花刺绣等,都能见到龙舟的影子。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端午节”期间,临水而居者习惯于到江河湖泊中去荡舟漂流游玩,赛龙舟活动不断发展愈演愈烈,一大早,参演者就着手准备,化妆穿戴成古装戏剧人物,还有锣鼓助阵,在人员相等的情况下多条船只在一条起跑线上同时出发,有的还配有船公号子一个节拍同时划桨,如同赛跑和游泳般进行比赛,根据划船快慢及到达终点的迟早决出名次。
每年端午,今又端午,炎黄子孙不会忘记这一天,粽叶仍旧飘香,老船工的吆喝声依然悠扬——“屈原大夫,魂兮归来!”
西安新城陕西省中小企业局 薛新中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