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终结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话语权(七十三)
陈志武:“谁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把更多的未来收入作证劵化变成今天的钱,谁就能在未来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证劵融资不只是简单地把未来的收入提前花,而且能为未来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也会决定在竞争中谁会成功。”⑤“一个国家有没有‘钱’取决于它能不能将各种未来收入流和‘死’财富作证劵化、票据化,不取决于它有多少金银。而能否进行广泛的证劵化和票据化交易又受制于它的制度。所以,制度的优劣决定一个国家‘钱’的多寡。”⑥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一书通篇都是在告诉人们怎样通过金融证劵工具使整个社会资本化、货币化、虚拟化,而怎样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对称,好像着墨不多。通观陈志武《金融的逻辑》一书,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就是使社会货币化的逻辑,就是通过社会货币化使社会私有化、自由化、产业化、一切向钱看。这是一种单向性思维方式。陈志武金融的逻辑是使社会“钱化”——社会单向货币化的逻辑。众所周知,股票之所以能够溢价上市,如果排除掉投机成分,仅仅从投资的层面来看,人们很大成分是投资于股票的未来受益,而未来受益总是充满变数;特别是投资高科技股,不是投资于它的实物,而是投资于它的高增长可能,而恰恰就是因为这种可能毕竟只是可能,所以投资高科技股既可能使你一夜暴富,也可能使你一夜赤贫。如果再结合投机炒作因素,股票泡沫不可避免。如果说,投资股票的风险只是一种可能,那么投机盛行则使这种风险成为必然。所谓与“未来收入流”相对应的“未来收入证劵化”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的逻辑。所以,由于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中包括与“未来收入流”相对应的“未来收入证劵化”的逻辑,而且“未来收入证劵化”是陈志武金融的逻辑中的重中之重,鼓励人们把“未来收入证劵化”是陈志武金融的逻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陈志武“之所以美国式的资本金融不会带来通货膨胀,是因为股票、债卷、按揭贷款等产权型金融资本都有具体的资产或未来收入流相对应,不是凭空发行。”⑦就既没有事实依据,也没有逻辑依据。如果说,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未来收入证劵化”形成的金融泡沫破灭后造成的,那么“美国经济跟其他国家的差别不在别的方面,就在于它有着让任何资产、任何未来收入流都能提前变现的证劵化、资本化体系”⑧就不是什么可以值得炫耀的模本。通货膨胀与金融危机的共同点:都是泡沫经济造成;不同点:前者是显性的,泡沫效应短期内看得见、模得着,后者由于被金融创新工具所掩盖,泡沫效应需要长时间才能总爆发。所以金融危机比通货膨胀更危险,后果也更严重。可以说,金融泡沫是比通货膨胀更高层次、控制起来也更困难的经济泡沫。如果政府能够为老百姓的银行存款承担信托责任,不用本币逐步贬值和利率手段调节经济,使老百姓的银行存款能随着经济的增长保值增值,那么银行存款是相对最保险的未来收入的保障。在中国银行系国有的情况下,政府都不能保证存款保值增值,陈志武评什么保证民营企业的股票、债劵就一定能保值增值?陈志武一方面主张银行民营化,另一方面又主张民营企业的证劵比国有银行的存款在保证未来收入流方面更可靠,不知这里渗透的是什么样的金融的逻辑?证劵投资应该鼓励,自己创业型直接投资更应提倡,但绝不应该使“未来收入证劵化”。陈志武用“不会带来通货膨胀”来证明“未来收入证劵化”的合理性,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是他真的不懂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真的不懂金融的逻辑。如果这样,那么他对金融的理解就只能说属于金融工具层面,不能说上升到金融理论的高度;陈志武只能算是金融工程师,而不能算金融学家。问题是,这种工具性、非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美国包括金融学家和经济学家的通病,所以陈志武可以在美国以“金融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任一头衔畅通无阻。陈志武金融的逻辑就是社会货币化的逻辑,而社会货币化的逻辑就是金融投机的逻辑、金融泡沫化的逻辑、金融危机的逻辑;“未来收入证劵化”是使个人发展增加变数、充满陷阱和危机的逻辑。
市场化发展的逻辑不是“钱化”的逻辑,而是钱化与物化、价格化与价值化对称的逻辑。市场化发展的对称逻辑决定金融发展的对称逻辑。金融的对称逻辑:金融体制改革的共性化与个性化的双向运动。把金融仅仅理解成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中介或间接投融资活动,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属于配置经济学范式。在再生经济学范式中,所谓金融,就是资本运营,包括直接投融资与间接投融资两种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上升到知识运营,直接投融资、特别是再生性直接投融资将逐步取代间接投融资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投融资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但决定投融资方式的转变,而且决定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范围。而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恰恰就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同现有国际金融体制之间的不对称。而国际金融投机使这种不对称所蕴含的产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所以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共性化和个性化的双向运动。共性化是经济全球化、银行国际化、货币一体化;个性化是投资银行的发展、企业直接投融资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一般化、政府化越强,国有因素越大,以利于政府宏观调控。个性化、市场化越强,非国有因素越大,以利于增强活力。在增强企业活力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防止过度投机,回避金融风险,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这是新型的金融体制,新型的“银企关系”;在把行政手段纳入市场化轨道的同时,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二者同时得到强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共性化与个性化的双向运动可以保证金融的逻辑是投资的逻辑、再生的逻辑而不是投机的逻辑、配置的逻辑。
金融的对称逻辑:金融运作方向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向运动。对称经济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对称问题是根本问题;虚拟经济演变成投机经济就会与实体经济脱钩,而转变成泡沫经济。货币功能由配置功能为主向以再生功能为主转化、由间接投融资为主向直接投融资为主转化,体现了货币功能的历史发展与层次提升,也体现了金融的真正逻辑。金融的逻辑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双向运动、相互促进的逻辑,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虚拟经济提升、促进、催化实体经济。金融运作方向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向运动可以保证金融的逻辑是投资的逻辑、再生的逻辑而不是投机的逻辑、配置的逻辑。
单向货币化的金融逻辑源于价格经济学:价格机制是市场的核心机制。人类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经过了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知识运营四大阶段。农业经济是产品运营占主导,工业经济依次是资产运营、资本运营占主导,知识经济是知识运营占主导;商品经济包括产品运营、资产运营,工业市场经济包括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经济——知识市场经济阶段,包括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知识运营。可以说,在商品经济与工业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相对平面化,这时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有相对的真理性,资本运营的发展程度、社会的货币化程度与经济的发达程度成正比,社会的货币化也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经济——知识市场经济阶段,市场经济已经立体化了。这时价值机制成为市场的核心机制。此时如果再以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只能使社会货币化、经济虚拟化脱离实体经济而形成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酿成经济危机。而投机往往就是利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同现有金融体制的不对称兴风作浪,既中饱投机者的私囊又催化了经济危机的爆发。中国之所以在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没有被拖下水,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还未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货币化程度。这说明: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市场化改革不能走西方走过的单向抽象化的社会货币化的道路,而应该另辟蹊径,直接以价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抽象化和具体化的双向运动作为经济发展的模式。只有这样中国的市场化过程才能避免西方频频发生的经济危机,使中国的市场经济成熟度后来居上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不能把单向货币化作为自己金融的逻辑。
陈世清:终结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话语权(七十四)
文化,就是着眼于系统的、本质的、整体的文明。文明是文化的展开,文化是文明的凝结与升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就是系统的、本质的、整体的思维方式。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规范与实证的对立、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都源于非文化的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用文化的思维方式思考经济现象、探讨经济本质是经济学家的内功;所谓要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就是在把经济学定位为文化的前提下,对经济现象进行整体、系统、一以贯之的思考,就是要对经济现象进行形而上学反思,看到经济现象后面深层次的本质、规律与趋势。
郎咸平《谁在谋杀中国经济:附身中国人的文化魔咒》①等书中,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看成是谋杀中国经济的“文化魔咒”,认为“植入每个中国人文化层面的劣根性包括三种:浮躁、投机取巧和思维僵化”,并把“诸葛亮又是草船借箭,又是借东风,又是空城计简直聪明极了”看成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致命伤——投机取巧”的例证,把“我们的文化崇尚的精神目标,如‘追求第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相信奇迹,而且崇拜奇迹”看成是“浮躁文化”的例证,把“我国许多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开发过程中追求高目标,喊出‘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的口号,甚至把追求‘国内首创’、‘填补国内空白’、‘填补世界空白’作为产品的研发目标”作为“非科学”的思维僵化的例证。郎咸平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看成是谋杀中国经济的“文化魔咒”,说明他的经济学思维中文化理性的欠缺,而文化理性的欠缺是他经济理性欠缺的根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定位将决定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将决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定位与优劣取舍。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是对称的——对称的基础与前提是参照者的文化范式与经济学范式。
我认为,要搞清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着眼于系统的、本质的、整体的文明。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规范与实证的对立、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都源于非文化的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其次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搞清楚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和主流,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流和糟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以智取胜的行为方式,重义轻利、义利统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出污泥而不染的道德理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式,勤劳节简、小富即安的生活方式,宁做鸡头不做牛尾的个人主体性特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核也即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内核,并构成了中华民族主体性的特征。虽然在长期封建专制体制下,中华民族主体性处于被压抑状态,使民族主体性与社会体制之间不对称,但这种不对称恰恰为市场经济实现不对称向对称转化、使中华民族主体性发扬光大打下基础、埋下伏笔。其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为知识经济、创意经济、创新经济奠定了思维方式基础;以智取胜的行为方式为对策代替博弈奠定了行为方式基础;重义轻利、义利统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出污泥而不染的道德理念为知识市场经济时期用道德理性取代小商品经济时期的经济理性、诚信原则取代狼性法则、蓝海战略取代丛林法则奠定了社会理性与个人处世方式基础;和气生财的经营方式为和谐经济奠定了经营方式基础;勤劳节简、小富即安、高储蓄率的生活方式和宁做鸡头不做牛尾的个人主体性特征为创新精神、创业经济、创业工程奠定了个人主体性基础、社会资金基础。不患寡而患不均、相对利益高于绝对利益的个人权利诉求、心理平衡方式与社会分配方式虽然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下会导致平均主义,但其中所包含的要求平等的内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被扬弃,成为效率与公平相一致、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社会心理基础。法律本来要以道德为基础,司法审判离不开道德审判。在一个人情大于天的社会里,也必然更加讲究面子与道德。重人情也许不利于抽象的、纯理性的法制建设,但却为建设具体的、人情与法治相协调、道德与法理相一致的法制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人治主导法治、法治承载人治,人治、法治同法制建设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德治与法治也一样。道德是无形的法律,法律是有形的道德;法律是强力推行的道德,道德是约定俗成的法律;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凝固。道德审判固然不能代替司法审判,但司法审判如果离开了道德审判,恐怕也将成为无根的浮萍。所谓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就是司法审判与道德审判的统一。古今中外没有一个违背道德审判的司法审判是公正的审判;而公正的审判必然与社会道德准则相一致。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如果说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是宏观方面的德治与法治交替运用、儒家与法家各领风骚的结果,那么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微观方面法律与道德的相辅相成。市场经济是有序经济,市场自由与竞争是充分的,但不是完全的;只有“三纲五常”才能保证市场的有序运作、规范运作。中央集权,在小商品经济时代固然会限制经济自由化的发挥,但在经济宏观化时期用宏观经济主导微观经济倒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如果说,“买官卖官”更符合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心目中的“经济理性”,那么“学而优则仕”由于相对来讲更有利于人的主体性成长,因而也更具有新时期所需要的道德理性。“官本位”曾经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成为人的主体性发挥发展的桎梏,并限制了小商品经济、平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在市场经济的立体化时期则是对“钱本位”的一种制衡,只有这种制衡才能使市场经济的价值多元化,使市场经济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官商勾结固然是“官本位”和小商品经济、不健全的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但这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出现、也只有在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才能解决的现象,是经济形态、经济模式问题而非文化问题。在文化层面,中华民族历来“官”和“商”的界限还是分得清楚的。官商文化,西方比东方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权谋文化、厚黑文化、迷信巫术,以及郎咸平引用电影《功夫熊猫》讲的“自私冷酷”、“总想不劳而获”,既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也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这些文化糟粕也许可以和“经济人”的经济理性更好地嫁接吻合,但同中华民族占主流的传统道德文化格格不入。用一部外国人拍的电影中的个别角色来以偏概全,把其说成是“角色刻画深刻地反映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本质”,认为“美国的智库——兰德公司对于中国人人性的分析结果,完全呈现在这部电影里面。你会忽然发现,西方人比我们自己还了解我们的文化”,未免肤浅。
因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也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核,或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对于人与人是狼的小商品经济来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许是先天劣势;而相对于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知识市场经济来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先天优势。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核的不同定位、优劣取舍的不同解读,源于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源于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的经济学范式。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不同经济学范式之间争议的焦点的根本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对称性思想和当代科学的对称性原理是一致的。宇宙通过对称破缺和相变(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简单对称向复杂对称演化、非系统向系统转化、简单系统向复杂系统转化。对称和复杂不仅仅是科学中有用的模型,而且是现实世界的普遍现象。全球化的复杂世界正说明了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经济的世界就是我们迄今所认识到的最复杂的世界。最复杂的世界也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科学的对称性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易经。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