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习大大出席了文艺工作座谈会。这次座谈会被比作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就历史意义而言是时代性的,它的影响也必将具有跨时代性。就作用而言,它对中国文艺发展将会起到很强的指导和指引作用;就历史而言,它必将深刻影响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范者,法也,常也。习大大这次参会无疑是甩了一个习氏文艺“范”。这个“范”,既是对文艺界“道德礼法”的引导的示范,也是一次希望艺术领域能在新时期符合新社会新价值观,服务并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新文化变革之风变成“新常态”。
会议背景
这次会议有如下几个背景:
一是发生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一周后;二是发生在今年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开设专栏陆续公布2014年中央巡视组第一轮巡视整改情况5天后;三是发生在反腐“打虎拍蝇”如火如荼之际;四是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前夕(会议主题是“依法治国”);五是在一轮打击娱乐、媒体不正之风和违法行为之后。
这次会议是由习大大亲自提出的,从正部级干部作协主席铁凝女士中断访问回国参会的情况看,会议来得很突然。再加上,上述几个背景正符合习大大上任之初提出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所以开展这次座谈会,显然是要给给文艺界“洗洗澡、治治病”,通过给文艺界“洗澡治病”来引导整个社会“照镜子、正衣冠”,是要努力进一步发扬文艺界的正能量。
为何要发扬文艺界正能量?因为文艺深入到社会精神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文艺界的能量正负,往短了说,对社会风气、价值观影响巨大;往长远说,对一个国家的文化、民族兴衰都有根本性影响。自然界是适者生存,人类社会也是适者生存。在人类大博弈历史中,多少国家、民族被灭,多少文化断根?有句话叫“要灭其国,先灭其史;要灭其史,先灭其文;要灭其文,先乱其观”,所谓灭史、灭文、乱观,就是通过斩断文化基因来消灭对方。
改革开放,我国文艺界受西化思想影响越来越重,各种负能量糟粕也和有价值的文艺产品一起流入,再加上相关国家从未放弃过对中国的颠覆,所以很多所谓西方文艺产品本身,就是为意识形态斗争服务的产品。考虑到当前大国博弈形势,针对具有很强意识形态性质的文艺界进行引导就具有很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那么,这一会议有什么现实和历史意义呢?我们还是从文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身来说吧。
什么是文艺
文艺包括文学和艺术。文学是什么?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范畴。文艺,归根结底是艺术,艺术表达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理解,是自己对外界事物认识的一种意识形态反映。
只要是艺术,必然涉及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又是什么?意识形态是哲学范畴的概念,直白点说就是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人的感官思想形成的对事物的看法、观念、观点、概念、思想和价值观等。
所以,从根本上说,艺术兹事体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关心和关注,必须得到健康发展的领域。
文艺背后的教化意义
《中庸》有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在中国人的思想里,修道首先就是要进行教化。所谓教化,就是教其天道人伦,化其善礼德行。在西方,他们的宗教,他们的价值观同样也是通过教化完成。在人类历史上,为了加强文化启蒙,很多教化都带有较强的强制性。但在21世纪的今天,人的思想、生活更加自由,教化就不能仅仅通过强制,特别是在成年后的强制教化更是事倍功半。
文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艺作品是广罗大众平时文化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价值观传播和同化的核心通道,对受众的价值观起到很强的引导作用,是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教化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健康的、主流的、符合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文艺作品,应该获得鼓励和提倡而不是相反。
但是,近些年,三俗、反国家反政府反民族、反传统道德等等不符合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作品越来越多,文化领域追逐的潮流也越来越浮躁、浮夸,这些作品给社会传导了很不好的价值观,起到了逆教化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在文艺领域树新风,弘扬中华正气极其重要。
文艺背后是话语权争夺
文艺作品都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国家、民族之间往往存在着文化、价值观差异,利益取向也会不同,国家为了竞争,往往通过基于意识形态的文艺作品来对对方进行迷惑和蛊惑,这种迷惑和蛊惑经常是在不知不觉的潜意识中完成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放弃了很多阵地,放松了对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管控,艺术领域也出了很多怪现象。特别是过去一二十年,大量文艺作品靠资本力量推动,而我国又没有形成对资本话语权的引导,结果导致近几年资本和境外势力掌握了很大的话语权。掌握这些话语权后,它们甚至和国家、民族、政权离心离德,走西方娱化洗脑之路。如此发展下去,人心乱了,社会自然会陷入不稳定。
事实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从未对意识形态减少控制,也从未减少对意识形态的引导,它们已经将意识形态植入到了它们输出的每一个文化产品的细节当中,它们的意识形态是服务于资本的意识形态,它们的政府也是服务于资本的政府,所以两者合起来就构成了它们的文化意识形态产品输出。
以美国为例,它们的宣传部门的前身叫“公共协调办公室(office for public coordination)”,1951年并入中情局,隶属于“国家隐蔽行动部(national clandestine service)”,任务是包括心理战和媒体审查。中情局对好莱坞的制片价值取向一直有严密的控制,2012年,名字为Tricia Jenkins的写了一本揭露中情局操控好莱坞的书籍——《The CIA in Hollywood》。在好莱坞出品的作品中,到处是意识形态的内容。在电影里,美国人把总是把代表美国价值观的人塑造成拯救世界的英雄,总是把和美国敌对的国家塑造成恐怖分子等反面角色。哪怕是美国侵略他国,也会尽量美化自己,丑化他人,譬如著名好莱坞巨星史泰龙的《第一滴血》系列作品,就是将北越塑造成令人讨厌的恐怖分子形象。类似情况,在好莱坞作品中随处可见。
这次由习总提出召开的会议,本质上也是一次话文艺语权的争夺,也是对中国文艺界的一次统战。我们知道,文艺圈中的明星们有大量的粉丝,他们经常可以对粉丝一呼百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些明星当中的很多人都像黄秋生、杜汶泽那样反国家、反民族者,必会大大影响一个国家人民的凝聚力。因此,文艺领域的意识形态争夺,本质上是话语权的争夺。
文艺背后的国家文化
文艺靠什么支撑?靠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靠得是人民群众的生活,艺术来源于文化,来源于生活,文艺背后是篇大文章。文化是文艺的基础,文艺是文化的结晶,是文化大山上最璀璨的那颗明珠。
一个民族蓬勃可持续发展要靠文化推动,没有文化的民族无法称之为独立的民族,没有文化的国家是精神贫瘠的国家,文化是国家、民族保持独立性、先进性及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文艺作为文化领域最璀璨的明珠,它的发展,要靠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失去传承,文化之山将不存,文化之山上的明珠也必然不复存在;失去创新对文化明珠的拂拭、打磨,再亮的明珠也会被岁月的灰尘所遮蔽,终究会失去光华。
所以,一国之文艺,需要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创立新文化,需要在既往的基础上开来。
有些观点认为,乱世中的文化往往是璀璨的,盛世文化往往是暗淡的。譬如,中华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西方的文艺复兴也不是在盛世。事实真的这样吗?非也,在中国,汉唐文化就是盛世文化,形成于汉代的儒家文化给中国带来两千年的稳定,唐代佛禅文化达到了历史高峰,这两种文化思想早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在古代西方,罗马帝国的文化同样璀璨,罗马法是现代西方法律的基础。具体到文艺,稳定发展的盛世大环境更是给了文艺的发展和发挥空间。
现阶段,中国正进入盛世,正是发展中华文化和中华文艺的大好时机。在这种时候,我们不但要传承好传统文化,还要不断加大创新。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现阶段文艺作品抄袭竟高达90%,文艺界继承传统的能力不但不足,吸收外部精华的能力也欠缺,倒是对恶俗的噱头炒作投入大量资源。譬如,有些歌星、影星已很少唱歌演戏,但却不断通过炒作花边新闻来维持自己的人气,这大大占用了社会文化资源,不利于文化文艺的发展。因此,我国现阶段亟需拨乱反正,引导文艺界的发展。只有这样,一国的文化、文艺才能蓬勃可持续地发展,盛世文化才能无比璀璨。
解决文艺内容的服务对象问题
有观点认为,文艺就应该是独立的,就应该是自由发展的,不应该进行约束,文艺也不该有服务对象,文艺就是文艺,文艺就应该具有其独立性的美。对于这样的观点,占豪赞同一半。
赞同的部分是,文艺应该保持其相对独立性,有其自由创作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若非如此,又如何能称为艺术呢?艺术的美和价值就是体现在其个性上,完全一模一样的共性那是工业化时代的加工产品,不叫文艺作品。
不赞同的部分是,文艺作品一定有其意识形态边界,艺术家也一定有其民族和国家,艺术作品也必然有其服务对象。文艺作品首先是人创作的,那么它必然就是基于人意识形态的,不能为人服务的作品还能称之为艺术品吗?所以,艺术品一定是基于人并服务于人的,只是服务于谁的问题,更直白点说就是给谁看、给谁欣赏的问题。
文艺作品,大众喜欢的不一定是好作品,但好作品一定会受到大众喜欢。当然,也有小众文化的小众作品,它们往往也很优秀,只是不被大众理解和欣赏,那么这些作品在欣赏它们的小众当中就可能是好作品。
不过,在文艺作品大潮中,归根结底优秀的文化作品绝大部分还是需要服务于众人,给众人看。哪怕,这个众人不是今天的众人而是未来的众人,有价值的艺术品终归是给人欣赏的。当然,有些艺术家创作初衷并不一定是打算为众人服务,但最终好的作品一定是服务于众人了。在文艺创作大潮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将其变成现实作品给大众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行业、产业、领域,才能为大众所用,才能有社会价值和社会效应。那么,在这个服务过程中,我们自然应该赋予这些作品更多正能量,更多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这次会议,实际上就是解决服务对象问题。我们的文化、文艺作品,至少主流上应该为人民群众服务,应该多创作更多新的、有社会价值的、社会大众喜欢的、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什么时候,我们的文艺界大多数作品都立足于原创,都立足于传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传承,那我们的文艺、文化发展就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代的文艺发展方向
市场经济靠资本流动带动经济发展,资本对当前人类世界的经济发展的作用怎么描述都不为过。若将经济发展比作人体,那么资本就是血液。血液的流动靠什么?靠心脏的跳动。心脏跳动的力量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人民。人民的力量从哪里体现?从市场体现。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到了“决定性”高度。
文艺产品既是文化产品,又是市场产品,在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未来,文艺的发展也必然会基于资本的发展和流动。如果我们将文艺比作人的思想,那么人思想存在的基础仍然是人体大脑的活动,而人体大脑的活动离不开血液的流动。所以,本质上,在当前社会,文艺产品的生产离不开资本。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我们看到了中央对政府、市场进行了重新定位,要把更多市场的权力还给市场,政府正逐渐退出市场,把市场交给市场本身。政府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市场权力还给市场,那相当于市场经济的倒退,因为这么大的市场如果重回原始竞争,那必然是一个混乱和厮杀的市场,那必然损害市场本身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政府在交换市场权力的同时,必然加强对市场规则的制定和对市场的监管。也就是说,政府要画圈,让资本在政府画的圈子里充分施展发挥。如果圈子小了,就设法把圈子画得足够大,让资本在圈子中能够获得足够的发展。但是,资本也必须接受政府的节制和约束。
更直白点说,就是资本要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无论是私有资本和国有资本,在保护好国有或私有产权的情况下(各种所有制产权在法律地位上平等),都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下运行,都不能越雷池一步。这不仅仅是将政府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也是将市场的权力规范在法制的圈子。
由此及彼,资本既然如此,艺术品作为具有文化属性的产品或商品,也必须在法制的框架下。因为,意识形态聚集起来的力量也是政治力量,也是权力,这个权力也必须被关在法制的笼子里,也必须在画好的圈子里发展发挥。当然,如果这个圈子不够大,就尽量画大,就像市场化经济改革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一样,文艺作品也可以让符合新时代中华文化价值观、符合大众文化需要和在法律框架内,尽最大程度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且,考虑到资本在当前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政策上还要扶植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让资本为文化艺术服务而不是相反,要让艺术在资本力量的滋养下发挥出最大程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这个艺术座谈会,本质上也是在引导艺术家和资本向更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方向搞创作,搞创新,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经过这次会议,推动文艺作品生产的就不再单独是资本力量,还有政治力量。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框架下与政治力量共生、共存的资本和艺术力量将获得更好的发展,那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价值观相左的资本和文艺力量将难再有发挥空间。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