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有位欲知常的朋友在《经济学原理简说之三:两种主体之说》一文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资产所有者出现,这个容易理解。但生产资料共有,和劳动所有权的出现依然有不懂之处。因为目前发展阶段,生产离不开协作式的企业化生产,生产资料或个人所有或股东所有,或公有,前两者是资本主义的产权所有,而后者在过去的实践中是主体缺失的虚拟所有,权力行使是代理人制,代理人除了可能的个人利益还兼具受托的不那么牢靠的产权的保值增值要求。按照劳权经济学原理。这部分权力理应归劳动者集体行使,而劳动者在劳动成果的分配中也仅仅应该是获得其自身及家庭所需的消费价值。那么剩余就理应留在企业作为生产资料的积累。问题是,劳动者决定消费价值与生产资料积累分配的内在机制如何?其二,生产资料要素的流动如何形成?请赐教”(欲知常,2024-4-7,《经济学原理简说之三:两种主体之说》评论)。
欲知常朋友这段评论涉及到的问题为:
1,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什么会出现劳动所有权的要求?
2,在已有的公有制实践中为什么会出现主体缺失或虚拟所有?
3,在劳权体制下的产权与劳权的关系是怎样的?
4,在劳权体制下的企业形成的新价值量如何分配?
5,劳权体制下的企业内在的经营机制是什么?
6,劳权体制下的生产资料如何流动或配置?
本文现在就第六个问题作出回答:即劳权体制下的生产资料如何流动或配置?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说明了公有资产所有权与公有企业在劳动所有权的相互关系,讲到了政企分开的问题。其中涉及到了劳权体制下的公有资产的流动和配置问题。本文就详细说明这一问题。
“国有劳营”体制下的运行模式是这样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建立不同层次的国有或公有资产管理局负责管理,劳动者按照生产需要组成劳动集体,在优先保证生产资料价值补偿的基础上利用国有资产进行生产。国有资产或公有资产管理包括保值管理、流动管理、增值管理和投资管理四个方面。所谓保值管理就是国资局根据市场情况确定企业公有或国有资产的价值水平,并通过确定合理的成本水平和对企业分配过程的监督使公有或国有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保值状态;流动管理是国资局使公有或国有资产向经营良好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流动,使公有或国有资产处于最佳利用状态,形成公有或国有资产流动、增值、再流动、再增值的良性循环;投资管理是使公有或国有资产的整体分布状态经常与社会需要相一致,使公有或国有资产在总体上处于有效利用状态;公有或国有资产的增值管理就是由国资局来管理通过公共需要项目扣除的、作为扩大再生产部分的价值量,并通过公有或国有资产按需分配和合理流动,使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处于相互满足、互相促进的一致状态,使国有资产不断增值。工分制企业在职工大会和职工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优先满足生产资料价值补偿的前提下利用公有或国有资产自主经营,在分配上按照先补偿(生产资料消耗),后扣除(包括扩大再生产追加在内的各种公共需要项目),再进行个人消费品即劳动收入的分解。在这里,劳动收入是作为企业生产成果、以余额形式出现的,劳动收入的波动反映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市场变化,并可以有效地引起劳动者调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行为,而所谓的自负盈亏问题则由于按劳分配的实现自然消失(真正实现按劳分配的企业是不存在亏损问题的),企业经营状况表现为劳动收入的自然波动,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承受企业生产经营的结果,并通过职工大会和职工管理委员会的管理体制调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商品生产由市场调节,生产资料按需分配,企业(由劳动者)自主经营,生活资料按劳分配,成本优先保证,职工多劳多得。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一“国有劳营”的运行模式,既是宏观模式,又是微观模式。 在采用“国有劳营”模式条件下,每个经营良好的劳权企业都可以充分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当然,需要是符合市场需要的行业,而不是淘汰行业),因此,国有的生产资料会处于高效利用状态;相反,由于劳权企业实行先补偿,后扣除,再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制度,企业即使经营不善,公有或国有资产也会处于保值状态。在国有劳营条件下,公共的生产资料通过必要扣除的途径得到快速的增值,这种增值又会增大国有资产的流动量,增强工分制企业的竞争力。工分制企业则会进一步发展,反过来又促使公有或国有资产不断增值,总之,“国有劳营工分制”条件下的生产资料不仅具有更高的物质生产力,而且能够形成不断增值的良性循环。
在建立“国有劳营”经济体制条件下,公有或国有资产的运动有三个特点:
第一,由于劳权企业在生产结果分配模式上执行“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顺序和原则,因而,国有资产会始终处于保值状态。因为这种这种模式,企业在实现产品销售之后,首先是补偿消耗的公有资产价值,然后是扣除满足公共需要的项目,最后才是进行个人消费价值量的分配。因此,任何损害公有资产的行为,首先直接损害的是劳动者对消费价值满足的要求。因此,任何损害公有资产或企业的行为,都首先会遭到员工的反对和抵制,或者会激起员工通过职工大会、职工管理委员会来实行的企业管理行为。因此,在建立劳权体制下的公有制企业,是决不允许腐败行为的发生和存在的。
第二,在“国有劳营”体制条件下,公有资产的增值和流动与劳权企业处于相互满足、互相促进的状态:公有资产流动和配置的原则是按社会需要分配,按效益流动。一般只要不是淘汰产业,经营良好的劳权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公有资产投入,而这种投入又因为劳权企业经营良好而不断增殖。因此,公有资产与劳权企业有一种相互满足、互相促进的基本关系。这种关系会引发劳权企业之间的竞争,促进劳权企业的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第三,在国有劳营体制下,公有资产价值量的增长是与劳动者个人生活消费的扩大、丰富、提高的程度相对应的。公有资产与劳动者的消费水平按照一定比例同步增长。这与产权体制下劳动者工资收入与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成反比状态的矛盾关系是有性质区别的。在产权企业,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收入或人工费用是作为成本出现的,它与企业的发展是呈现反比关系的:企业经营得越好,工资收入或人工费用在生产结果中所占的比例就越低,因此,多数人的收入状态与经济发展呈现反比状态,这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中就表现出老百姓的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处于严重的不一致状态:有效需求相对经济增长严重不足,以致必然产生过剩危机,结果是形成生产力的严重浪费状态。而“国有劳营”体制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产权经济那种发展、危机、复苏、再发展、新危机产生等周期运动方式,使劳动者消费增长与生产力增长同步进行、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是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缺陷的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周期性危机的弊病。在这里,关键的不是要不要市场经济的问题,而是以劳权经济还是产权经济为主导的问题。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是经济运行方式问题,属于技术性问题,而劳权经济还是产权经济,则是生产方式性质的问题,这是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性质区别的关键所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而且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按劳分配,顾名思义,它是劳动者的权利要求,属于劳动所有权。因此,实现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性质上应该而且必须是劳权经济。也就是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本质上应该、而且必须是劳权经济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