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又看到了讨论养孩子的文章《为什么六七十年代可以养五六个孩子,而现在家庭养两个孩子都养不活?》(今日头条:2024-07-21 20:26·蚂雨)。
文章讨论了“为什么六七十年代可以养五六个孩子,而现在养两个孩子都养不活?”有些人以现在养孩子的要求高,而过去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作为答案。还有人认为,“就按6070年代的标准,生五六个能活45个”。这种说法显然是很荒唐的。
当我们说“六七十年代可以养五六个孩子”时,可不仅仅指的是吃穿,还包括了受教育和婚娶条件的储备等等。养一个孩子是指保证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人、成家的所有条件的创建,是指老百姓一家变成二家、三家……的这种发展状态。譬如过去一个家庭有四、五个孩子,有读小学的、中学的、中专的,但家长不用为孩子的学杂费用担心,中学小学的费用非常有限,而读到中专以上,学校已经提供生活费用补贴了。但现在一切都市场化了,你能与过去比?那样的教育环境,你今天能创造出来吗?同样的婚娶费用,那时候结婚只需要有个房间即可,不需要买婚房、不需要高额彩礼,那时的婚姻观也不是一切向钱看,而是看一个人的品行和劳动能力。而如今在农村的即使有房,女方还是要求男方到城里买房,还有那高额的彩礼,如此的婚娶环境,仅仅是一个买房都要了你的命,更别说还有其它费用了。你能把那种构成婚娶的社会环境挪移过来?
在这里,“可以养五六个孩子”是指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这种生存和发展环境,主要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个是由生产方式构成的劳动者的获得收益的环境;一个是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环境,甚至还包括与前面两个方面相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环境。
就当时农村的人民公社构成的环境来看,农业生产力水平虽然不高,但是,生产队采用了以工分为形式的按劳分配制度。每个社员都可以凭借劳动投入参加年终粮食和现金分配。这种按照工分多少参与产品分配的生产方式,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生产方式。因为采用了这种体现劳动者权利要求的生产方式,因此,老百姓的收入与集体经济发展处于一致状态,即集体发展得好,老百姓同时也受益增加。而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的方面来看,人民公社真正建立了以农民需要为中心的文化教育体制、卫生医疗体制,建立了服务于生产队的农技、农机、供销和科技服务系统,形成了为老百姓服务的行政服务体系等等。
六七十年代所以一个家庭可以养五六个孩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是一种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它是以社员为主体的、满足社员个人家庭利益要求的生产方式。是因为当时形成了这种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体系。
可以养几个孩子?完整的理解就是劳动者自身的再生产处于何种状态?是扩大再生产状态?是维持简单再生产?还是处于萎缩状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劳动者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强弱问题。
在这里,不仅仅是涉及分配问题,而且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当一个社会采用工本雇佣资产的生产方式,社会就会以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为目的,因而劳动者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必然会处于主导地位;相反,如果一个社会采用的是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就会以资产增殖为目的,劳动者只是资产增殖的手段而已,于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必然处于主导地位,劳动者的生产和再生产会处于被动的、萎缩的状态。
生产力问题由生产劳动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构成的。当社会生产以资产增殖为目的时,活劳动只是资产增殖的手段而已,资本具有独立的个性,而活动着的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相反,当社会以满足劳动者的需要为目的时,生产资料只是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的物质手段而已,劳动者才具有独立性和个性。
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在于采用了何种生产方式?是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还是工本雇佣资产的生产方式?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