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网友杂谈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思想高度却远高于常人?

木头君 · 2024-11-27 · 来源:木头君讲毛选 | 微信公众号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明白了历史规律,万物大道,就知道应该行事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这样的人,思想怎么没有高度。

  在知乎上,我曾看到过一个话题: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思想高度却远高于常人?

  这个题目,在知乎上能检索出几十个提问?我仔细看了很多回答,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家庭背景影响,有的说需要贵人相助,有的说要多读书,有的说要多行动……

  这些答案,好像对,又好像都不对。如果家庭背景很重要,看历史上那些英雄人物,有几个是出生贵族豪门的?如果贵人相助重要,那为啥有烂泥扶不上墙的说法。

图片

  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法给出准确的答案。因为我自己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我没法给出答案。但是,仔细一想,我自己研读毛选,学习教员思想,而教员不是这样的人嘛?完全可以从教员身上找答案。

  01

  1916年夏天,毛泽东给湖南一师同学萧瑜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毛泽东就中日关系走向,发表看法:

  “思之,思之,日人实为我国劲敌也。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生存。而当今国人,却犹酣未觉,注意东窗事少。”

  毛泽东不仅预测中日之间必有一战,而且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方向路径给出了预测:

  “先满蒙,北边动,而后,胡马骎骎入中原”。

  发表这番言论时,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上学,才二十几岁。我们看后来的历史发展,却正如毛泽东所料,十五年后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占领东北,二十年后“七七事变”,日军又大举进攻中原,中日全面开战。

  毛泽东在二十几岁时,已经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思想高度。

  神奇但并非偶然。

  1924年1月,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两党合作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北伐大业,为顺利完成此项工作。国共两党进行了分工。

  其中国民党主要负责军事战略以及国际关系国家的统筹,共产党主要负责群众的基层工作以及军队的政工工作。

  这一分工,使得共产党在军事上没有主导权,处处受限于国民党。北伐战争本来是就是军事行动,而共产党又没有军事主导权。

  另外,在经费方面要看共产国际的“眼色”,自然处处受共产国际制约。共产国际的指示必须实行,完全没有主动权,寄人篱下,看人眼色行事,就像一句歇后语“拿钥匙的丫鬟——开得了门,做不了主”;

  经济方面不能独立自主,军事方面不能独立自主,这样下去迟早要出大乱子!

  毛泽东焦虑万分,他多次提出要搞农民运动,却遭到了时任中央书记陈独秀等人的强烈反对。

  在中共五大上,毛泽东再次提出了“迅速加强土地斗争”的建议,却依然未能得到讨论。

  后来的历史证明,毛泽东提出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当时未予采纳。

  毛泽东的担心,最后还是出现了。随着形势的变化,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先后发动政变,国民革命骤然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而当时总书记陈独秀等人,尽然还在寄希望于国民党。很快国民党反动派就将枪口对准了共产党: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

  面对敌人的屠刀,中央给出的指示却是不抵抗。

  看着那么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无谓牺牲,毛泽东实在忍不住了。

  1927年5月一天,毛泽东连夜跑到了武汉中央机关总书记陈独秀的办公室,质问:为什么?为什么要下达不抵抗的命令?

  陈独秀回答:“如果反击,国共之间还要不要合作?别忘了许克祥的33团是国民政府的军队,他们惹的事,只能让他们自己去调查处理,而不是我们共产党组织的农民武装去消灭。

  现在是非常时期,我们是小党,不能树敌太多,只有忍辱负重才能争取团结,蒋介石已经公然背叛了革命,北方还有奉系虎视眈眈,现在我们所能依靠的只有国民政府这边,难道要和汪精卫、谭延闿、唐生智他们翻脸吗?”

  毛泽东反驳说:“汪精卫、谭延闿、唐生智他们根本就不是什么革命力量,他们现在口口声声说要合作,那是我们还没触及到他们的根本利益,一旦触及到他们的利益底线,他们就会和蒋介石一起联合起来杀我们共产党。”

  陈独秀回复:“我何尝不知道呢?可我们毕竟是小党,只能以国民党作为革命的主力。”

  毛泽东说:“那难道,我们要眼睁睁的看着汪精卫倒向反革命,任人宰割?”

  陈独秀说:“汪精卫的态度是有摇摆,不是还有冯玉祥吗?”

  毛泽东说:“西山会议反共,我们只能依靠蒋介石;蒋介石反叛了,我们又寄希望于汪精卫;现在汪精卫摇摆不定,我们现在又寄希望于冯玉祥?冯玉祥现在最关心的是打倒他的死对头--奉系张作霖,现在谁有实力和他联合起来打奉系他就会重视谁,他不会在乎我们,因为我们手上没有兵。”

  后来的时态发展,果然如毛泽东所说,汪精卫、唐生智等随后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背叛革命。

  一切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所料。

  在危急关头,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八七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论断:“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精辟,一针见血。

  “八七会议”之后,瞿秋白曾邀请毛泽东去上海总部工作,毛泽东却表示不愿去大城市住高楼大厦,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彼时,党内很多同志都在搞城市工人运动,而毛泽东选择到到农村去搞农民运动。因为,毛泽东看到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农民,中国革命的发展路径只能是先在农村搞,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我们看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史,正好是按着毛泽东的预测一路走向了胜利。

  02

  为什么,跟同年的很多人相比,毛泽东思想要深邃得多?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不得其解。有人说,毛泽东的成功是源于读书多,十万本书堆出了一个伟人毛泽东。

  诚然,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毫不夸张说毛泽东本人就是一个移动的图书馆。但是,毛泽东的伟大,思想之深邃,战略之成熟,是靠读书读来的嘛?

  好像也不是,不信我们看同时代的其他人:

  陈独秀,理论学习极其渊博,创办的《新青年》杂志风靡一时,曾担任北大文科学长,相当于现在北京大学文学部主任。

  瞿秋白,精通俄文,曾留学俄国,先后担任中央机关报《先锋》、《向导》编辑和上海大学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

  张国焘,北大学生会主席,五四运动时担任北京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部长,中国一大主持人。

  后来的王明更厉害,莫斯科中山大学优秀毕业生,能够背诵俄文版马列主义专著。

  这些人哪个不是高才生,要么名校毕业,要么留洋海龟。但在思想深度上,跟毛泽东却相差甚远。

  所以,毛泽东之所以在思想高度远高于常人,显然不是因为读书带来,应该说读书只是其原因之一,是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我研读毛选和毛传后,大概总结了两个方面原因:一曰读书,二曰阅历。

  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更确切的说法是,读书,但不读死书;行动,但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03

  先说读书,不读死书。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读了一些书,脑子里记住了一些文字知识,只言片语,就喜欢高谈阔论。

  比如战国时的军事家赵括,“世上谈兵”。

  比如博古等人,满肚子马列主义理论,却对中国革命和红军战斗情况毫无了解。

  再比如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伪专家”,从来没办过公司的人大谈企业管理,从来没做过生意的人大谈市场经济。

  今天,习主席说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徐特立老师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毛泽东对于这个方法,很是推崇。每读一书,对于书中内容都经过自己认真思考消化,把心得和看法写下来。

  几年师范学习,光读书笔记,毛泽东就写了几篮筐。后送回韶山老家存放,1929年湖南军阀何健到韶山抄家,族人听到风声,将读书笔记和毛泽东存放的书籍报刊一同烧掉了。

  主动式读书,跟被动式读书,效果是既然不同的。

  光读书还不行,读了很多书,充其量只是脑子里装了很多死知识。但知识要转化成智慧和思想,还需要经过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除了学校学习外,毛泽东特别重视课外学习和社会实践学习。用毛泽东自己的还说,就是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湖南一师离岳麓书院很近,岳麓书院历来是湖南文化和学术重地。湖湘学风重视实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即读书要将书中内容用于实践。

  杨昌济先生曾在岳麓书院就读过,在杨昌济先生的引荐下,毛泽东在假期曾两次到岳麓书院学习。书院门口挂着一块匾---“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给青年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十多年后,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出了新的解释,并把这四个字写下来嵌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作为中央党校的校训。

  从在一师上学开始,毛泽东就特别重视实践,把实践放到了更高的位子。

  毛泽东曾多次邀同学一起,到湖南农村去搞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青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以及社会各阶层人群的生活现场有了直观的认识,这些都是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也大概是从这个时候起,毛泽东开始养成了调查研究作风。

  1917年十月,一师学友会改选,毛泽东当选为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学友会开展很多课余活动,办过一期工人夜校,但办得不成功,中途停办了。

  毛泽东认为创办工人夜校很重要,是一师学生的一次重要实习机会,是学校同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应该办下去,而且要办好。

  在创办工人夜校时,毛泽东首先分析了先前办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搞清楚工人的文化情况,招生广告和课程工人完全看不懂。

  毛泽东亲自写了一则《夜学招生广告》,语言都是工人能看得懂的大白话,而且直戳工人的痛点:

  “讲了写不得,写了认不得,有数算不得。都是个人,照这样看来,岂不是同木石一样!所以,大家要求点知识,写得几个字,认得几个字,算得几个数,方才是便益的。”

  在课程授课时,毛泽东要求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工人们能听得懂。

  我们看当时那些名校学子,要么是参加各种社团,研究各种理论,要么就是演讲,很少有人想到体用实践。

  读书,然后去运用去实践,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错了。毛泽东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将书本知识能至于具体的环境条件下思考,然后再去运用实践。

  杨昌济先生教授的伦理学,是毛泽东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毛泽东上课非常认真听讲,并将课本德国康德派哲学家泡尔生写的《伦理学》原理一书,详细研读,写了很多批语笔记。

  其中一些批语,毛泽东后来跟同学周世钊解释说,这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它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心物二元论。

  杨昌济是毛泽东十分敬仰的一个老师,杨先生励行的很多行为,毛泽东都非常推崇,例如行冷水、日光浴等,但对于不吃朝食,毛泽东并不认同。

  根据具体情况,辩证吸收书本知识,这是毛泽东的真正高明之处,日后马克思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跟他的这一能力有着直接关系。

  如何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后来毛泽东说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要做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其实不容易,这个就跟阅历有关了。

  04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天一天多,但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阅历却相差甚远?

  这个问题跟很多因素相关,这里抛开历史社会背景等原因,单纯从共性方面来探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容易做到,但是行万里路却不容易做到。

  为何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大都不愿意走出去,不愿意逃出舒适区。

  大学毕业,要面临社会了。大多数人拼命的想挤进体制内单位,当公务员,进国企。然后每天,安安稳稳享受生活,每个月到点拿工资,饿不死,撑不饱。

  坐办公室,喝茶,开会,发文件……

  这好像是绝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因为从此就可以在安稳的舒适圈直到退休。这样的人生,何谈阅历,更不用说丰富的阅历。

  我们再看一些人,迫于无奈,早早地就进入社会,摆地摊、送外卖、当销售,赶地铁、租破屋,招人白眼、受人虐待,经历了无数次社会的毒打,深深地体会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类人,他们人生阅历之饱满,可能很多人都不敢想象,更是那些在舒适圈生活的人无以比较的。

  勇敢的面对社会,勇敢的迈出舒适圈,是人生阅历的第一步。

  17岁时,父亲给毛泽东安排好了工作,去县城米店当学徒,然后回家继承家业,经营生意,娶妻生子。

  多么好的事情,完全不用奋斗,韶山版“王思聪”。

  但偏偏毛泽东要走出韶山,到临县湘乡县去上一所新式小学堂。

  这一走,走出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在东山小学堂,毛泽东结识了教国文的贺岚岗老师,后来在贺老师的推荐下,毛泽东到省城长沙湘乡驻省中学就读。

  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走出校园,参加新军。因为参加新军,毛泽东有了第一次革命实践经历。

  正是因为参军,后来才有了数次报名考学,退学,自学,到报考湖南第四师范的历程。

  人生很奇妙,每次勇敢地走出来的第一步,都可能会使你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多彩。

  从第一师范毕业时,当时的毛泽东在社会上已经小有名气,找个不错的工作应该是很轻松的。但毛泽东偏偏没有这样做,而是组织一帮同学参加赴法“勤工俭学”活动。

  而正是因为参加赴法“勤工俭学”活动,毛泽东来到了北大,见识到了很多新思想新事物,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领袖,开始认识马列主义思想。

  见识来源于阅历,丰富的人生阅历首先要勇敢地走出去。

  经历很多事情,结识了很多人,阅历丰富了,思想就一定有深度吗?

  不一定,门卫保安见过很多人,大学宿管阿姨、列成乘务员等经历的事情可能很多,但他们思想深度不一定很高。

  阅历如何转化为见识和思想?关键在于思考和总结。

  抗战时期,陈毅曾对黄克诚说:“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贰过。”如何做到“不贰过”,就在思考和总结。

  毛泽东并非一出世就是神,他的伟大正是在一次次失败和错误中总结出来的。毛泽东后来说过,“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

  秋收起义爆发后,不到半个月时间,三个团遭遇数次失败,5000多人的队伍剩下不到1500人。在危机时刻,毛泽东集合队伍,总结经验,果断放弃攻打大城市的计划,把队伍带上了湘赣边界的井冈山,秋收起义的革命火种这才得以保存了下来。

  这一经验教训,毛泽东做了深刻的总结,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红军都没有攻打过大城市。

  走出人生舒适区,需要勇气。总结经验,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同样需要勇气。因为改变想法,意味着否定先前的自己。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回到了红军的领导岗位。但随后的土城战役就失利了,川军比想象得强大的多,北渡长江建立川西北根据地的计划泡汤。毛泽东很快改变计划,西渡赤水。

  到古蔺、叙永一带受阻后,毛泽东又改变计划,向川滇黔边境发展。失败、总结、改变,今天被我们誉为毛泽东军事杰作的“四渡赤水”,其实并无特殊之处,而是一个战略家的正常行为。

  阅历要化为智慧,还有一点就是要放下小我,接纳大我。

  或者通俗点说,就是不自大,要谦虚。

  在行动上,就是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承认自我的渺小,承认人民群众的智慧。

  红军上井冈山后,关于如何打仗,其实毛泽东心里并没有底。一支伤病员众多,士兵连秋衣都没有的军队,如何跟国民党部队打仗,毛泽东其实并不清楚。

  但是袁文才和王佐的井冈山农民自卫军,却靠着自己的一套游击战术,仅凭60杆枪跟土匪尹道一的几百号人枪干了好几年。

  对于山沟沟的游击战术,一般军队是不屑一顾的,但毛泽东却极为重视,亲自向袁文才登取经,要求红军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红军的游击战术。

  大智慧往往来源于人民群众,向群众学习是优秀者当有的态度。

图片

  博古、李德指挥红军时,全然不顾红军指战员的意见,全然不考虑中国革命和红军的具体情况,生搬硬套苏联的军事战争经验,差一点葬送了红军和中国革命。

  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有其规律。

  万事万物的运转,也有其规律,我们称其为大道。

  时势才能造英雄,英雄是不能造时势的。

  明白了历史规律,万物大道,就知道应该行事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这样的人,思想怎么没有高度。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王卧龙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深水区”,关键触碰到利益集团
  2. 这个家族是如何让国家背负几代人都还不清的债务?
  3. 到底是谁在胡来?
  4. 向教训霸凌低年级儿童的警察送锦旗,证明了惩恶才是人民群众认同的扬善!
  5. “大棋局”,被谁砸烂了?
  6. 再次北上,有着复杂心结的远不止张国焘一人
  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符合唯物辩证法吗?
  8. 李克勤|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是周总理通过信件由江青告诉毛主席的
  9. 那些无意间参与历史的小人物——一次违纪,打响了历史的发令枪
  10. 巴基斯坦内乱,谁是黑手?
  1. 我为什么不再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2. 分清伟人与设计师的五个策略
  3. 浙江湖州:我维权,你维稳,你们这是非要逼我杀人吗
  4. 一帮蠢货
  5. 什么叫通货膨胀?买一笼小笼包就明白了
  6. 非常炸裂!黑幕终于曝光了
  7. 明海|辩证看1978年后的“不争论”
  8. 1964年,主席与少奇从分歧到冲突
  9. “深水区”,关键触碰到利益集团
  10. 遇事别举报?总把人们当傻子,究竟是谁在丢人
  1. 魏巍:论毛泽东晚年
  2. 再这么搞下去,老百姓还能信什么?
  3. 小平的自述原文摘录(值得仔细品读)
  4. 他果然被罢免了全国人大代表!
  5. 从佩奇案看如今官场性交易者
  6. 郝贵生|从钱学森同志谈“摸论”说起
  7. 祁建平:当代中国的官僚资产阶级
  8. 史上第一次,美国大选把公知干沉默了!
  9. 当前各阶级分析和任务
  10. 这拨人,没救了
  1. “后期,他犯了错误,类似俄国的普列汉诺夫。”
  2. 元龙:抨击中国修正主义,特朗普的反华手段如何解?(原文未删节版)
  3. 我为什么不再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4. 1964年,主席与少奇从分歧到冲突
  5. 我为什么不再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6. 什么叫通货膨胀?买一笼小笼包就明白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