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延续:世界各地的古代中国人后裔
- : 顾非(蜀.岗.青.槐) [126339:2428], 11:58:56 03/02/2005:
- 转贴:《思辨——我们为什么要过"圣诞节"》 - 卢子昂 12:08:55 03/02/2005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前些天从报上看到一件新鲜事,说的是一位在莫斯科学习的中国记者,遇到一位
相貌与中国人无异的访客要与这位中国记者畅叙亲情。访客操著一口一百多年前
的晚清陕西方言,让记者“似懂非懂”,无奈,访客只得放弃了用他的“中国老
话”与记者沟通的打算,改用俄语。原来,这位名叫埃利克的来访者是一位“东
干人”,他的祖先来自中国陕西。东干人在中亚地区已经生活了一百二十多年。
听到关于“东干人”这件趣闻,更让我坚信中国古人不只有一次次的西迁,还有
东迁,而时间更早。
一九八三年,北京大学教授邹衡赴美洲讲学,他来信说:“有一次应邀参加印第
安人节日晚会,会上,他邂逅了一位印第安人中学教员。这位教员亲切地对他说
,他的祖先来自中国,是殷人,邹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说是汉人或是唐人,而
单说是殷人?他回答:“我们是世代相传的。”
在南北美洲,有关中国古人东迁的线索不止邹衡遇到的一件。
譬如,维多利亚历史学会会长麦基威在其所写的《不列颠哥伦比亚掌故》一书中
提到,加拿大西海岸夏洛特皇后海岛的土人,大多含有中国人的血统。这些土人
,自称是十三世纪元世祖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漂流至该岛的元朝水师的后代。
又譬如,一九一○年清政府派欧阳庚为特使,东渡墨西哥,办理墨西哥革命时杀
死华侨三百多人的索赔案,欧阳庚办完专案后的一天,当地印第安人百余家族的
代表,前来找欧阳庚请愿。
他们告诉欧阳庚:“墨西哥革命时,杀死印第安人七百五十名,这些印第安人是
中国血统,殷人后裔,叫殷福布族,是三千年前从天国经天之浮桥岛到这里的。
请求政府一并保护索赔。”欧阳庚将此事报告摄政王载沣后,载沣未予支持,查
证之事不了了之。
从人种上说,美洲印第安人属蒙古人种的一个支系。从直观上看去,很多印第安
人活脱脱就像一个中国人,笔者就曾看到阿拉斯加的因纽特儿童照片,那留著垂
髻的男孩,与华北小儿毫无二致。
还有从一些画报上看到中、南美洲丛林中的印第安人,你会以为他们是中国南方
的少数民族,毫无疑问,大多数印第安人(包括爱斯基摩人)都具备黄种人的特点
:头发色黑且直,黄皮肤、铲形门齿,以及白种人和黑色人种所不具备的婴儿出
生时臀部的青色胎记。从血缘上,科学家也发现了印第安人与中国人属于同种的
证据。
另外,印第安文化与中华古文化之间,相似乃至相同之处还可以举出很多:譬如
灵台文化;丘墩文化;玉石陪殓下葬风俗;还有关于天狗吃月亮的传说;相似的
洪水故事;共同的龙文化和羽蛇文化;共有的太极图和饕餮纹饰和云雷纹饰;相
似的乘轿出行和击鞠游戏;相同的草药和骨针治病方式;相同的七孔笛子和音乐
上的五声音阶;甚至连喝童尿养生、吃蝌蚪以败火的民间偏方都相同……
至于在美洲的古物中发现中国文字则早已见惯不惊了,笔者就曾亲见美国北达科
他州的“书写的岩石”照片,以及在亚利桑那州大学博物馆所发现的古石照片,
这些古代美洲留下的石刻书法,与中国的甲骨文及金文极为相近,有些字的写法
简直与中国甲骨文一模一样。
跟帖目录:
原 帖 [ 0 ]
转贴:《思辨——我们为什么要过"圣诞节"》
我们为什么要过"圣诞节"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对圣诞节的热情仅限于部分新潮青年。他们吃麦
当劳、肯德基,喝可口可乐,听恩雅、麦当娜,看好莱坞大片,也许不记得清明
节和端午节,但却一定记得圣诞节、情人节和愚人节。然而现在满大街的圣诞树
、商店里带着圣诞帽来回忙碌的营业员,不得不让我们对这些来自西方的"舶来品
"重视起来。
我们发现,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记忆正趋向苍白,关于传统节日的种种细节
正在淡去。无数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正在不知不觉中被贴上带有问号的标签
,由现代文明主宰的城市渗透进所有生活的缝隙,模糊了记忆中的最敏感的部分
。时代的变化让珍贵的东西不再珍贵,让有价值的东西不再有价值。
我们正在接受一个遥远的地方的宗教节日,在接受一种文化,可是我们也在
付出着巨大的代价,比如,我们甚至已经忘记了怎样过年,几千年农耕文化遗留
的积淀正处在有与无的边缘,逐渐被时间尘封在记忆的角落,只留下让后人唏嘘
的痕迹。节日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它积淀着民族的信仰
、伦理、情感等诸多内容。它像语言一样,是族群传承文化、交流感情、凝聚人
心的重要方式。接受一种节日就意味着对这种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自主过节的
意识越强,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就越强。如果大多数国人热衷于过洋节而冷淡传统
节日(人们已感到传统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了),这对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并无益处。进一步说,如果有一天,我
们大多数国人以说外语、吃西餐、过洋节、看洋片为荣为乐,中华民族恐怕就危
险了。事实上,长期以来,美国就是通过广电报刊、软件网络等途径,向第三世
界灌输它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动声色地使目标国家"西化"。美国一名社会学
家声称: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是长久以来人们为实现全球统一而作出的一连串努
力中最有效的一次行动。 美国兰德公司也在一份战略研究报告中称,受过西方生
活方式熏陶的外国留学生回国以后,"其威力将远远胜过派几十万军队去"。洋节
在中国盛行,可谓得其所愿。
现代中国各种"洋节"一年比一年过得火热,从象征亲情的母亲节、父亲节到
西方文化的圣诞节、愚人节,不断受到时尚青年人的追捧,而中国那些传统节日
却日渐被忽视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都是适应了该民族民情、民俗和习惯得以传承下来的,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反映
。中华民族的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华夏民俗文化,给民众带来了浓烈的亲和力,并
由此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习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其中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至
今依然魅力四射。眼下不少人追逐新潮,迷恋过洋节,他们热衷于"圣诞"、钟情
于"情人"、嬉戏于"愚人"诸节。不少专家担忧地说,我们的民俗节日正在逐步丧
失,而洋节却乘虚而入,节节升温。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现在一些大城市里过节
的民俗氛围越来越被淡化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虽然还勉强能钟情于传统节日,
但对于需要精神满足的年轻人来说,当然就不合拍了。因此,抢救民俗民艺包括
抢救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已是当务之急。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
要载体。中国的传统节日讲究全民同乐,洋溢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这既是民
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民族文化以血缘与地
缘为依托,将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与性格凝聚在一起,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天然纽
带。当前,西方文化正仰仗其强大的经济势力在世界上大行其道,并趁我国人对
西方生活的向往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薄弱,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在不知不觉
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取向,当我们感觉端午节
没有圣诞节重要时,当我们感叹月饼没有麦当劳好吃时,当我们可以用西文津津
有味地读着原版的《荷马史诗》而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时,当我们春
节不愿回家团圆甚至连电话也不曾给家人打而情人节尚未到来便念念不忘给情人
送礼物时,不知我们是否警惕过一种文化认同的错位导致的文化心理变异现象---黄
皮白心的"香蕉文化现象"会在我们之中产生。当我们真正感到文化心理的飘零,
乞食于西方文化的残杯冷炙时,我们已沦为基督文化的奴隶。民族文化的丧失即
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丧失。一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会不打
自垮,绝对不可能在世界的竞争中立下脚来,更无庸说为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的
发展做出贡献。
传统与现代并不天然为敌,传统的智慧与情感反而可以作为现代社会建设的
文化资源。传统虽然作为整体的文化体系终究会被打破,但其中仍有许多有价值
的文化片段,可以作为我们连缀当代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金缕玉片。比如春节
,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聚合,传承着生命的血脉来源,传承着生命的根
,是一个民族的伦理表达,是组成这个社会的家族情感所在。但我们必须直面的
一个事实是,在众多洋节的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力正在逐日下降,我们
的文化胎记正在不断退色,面临着无所适从的尴尬。抛开洋节弱化消解传统民俗
心理的争论,不谈"透支"过洋节的是非,面对席卷大中小学校园的洋节风潮,我
们应该理性地看到:在遗产学校里面,传统节日的阵地正在不断失守,甚至我们
宣传教育的阵地也面临着全面失守;在传承的载体上,一种文化观出现了断层,
一种教育链出现了断裂。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真的是到了要给孩子们说点什么
的时候了,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在孩子传统的天平上多放一些东西。作为舶来品的
"圣诞节",一年比一年热闹,似乎是在与国际"接轨"。可是,圣诞快乐这四个字
被黑头发黄皮肤的我们叫起来却总有些不伦不类,每当看到人们用"圣诞快乐"互
致问候时,我们不免纳闷,圣诞节百分之百是西方基督教徒的节日,作为黑眼睛
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子孙,你既不与耶稣基督沾亲带故,也没弄清何为"圣诞",
又何必"快乐"并起哄呢?
附: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
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它区隔出一个生活周期中的各个阶段,集 中地展
现了各个阶段的含义,并在节日活动中,保留了该民族文化中最精致、 最具代表
性的一面。中国历史悠久,所蕴育的节日活动十分多采多姿,无一不是代代相传
的文化资产,个别的节日形式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先人智慧及
经验成果。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
的憧憬 ,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
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的这些传统节日
,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
已初露端倪。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
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
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
沉的历史感。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
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
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
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中国的节日有
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
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是某个有
重要纪念意义的重大事件引发的,因此,节日是后人回顾和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
载体,只要这个节日承载的价值观仍有意义,这个节日就不会消失也不应消失。
我国的某些传统节日有缺陷,比如存在封建意识、缺少狂欢色彩等,但我们可以
改造它,其实节日本来就是在不断改造中延伸下来的。
节日需要多样性,多样化的节日要靠我们保护好自己的传统节日来支撑和实现
,因为越是传统的东西越有可能是独特的东西。如果放弃了自己的传统节日,节
日类型岂不是单调了许多? 面对着中华民族5千年的文化精华,我们又怎能忍心
抛弃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份丰富文化宝藏呢?中国主要传统节日如下:
元旦(阳历一月一日)
春节(包含正月初一日至十五日之间的节日)
元宵节、灯节(农历正月十五日)
清明节(阳历四月初五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日)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
[ 1:6831 ] 卢子昂(沈.川.绿.梅) - 12:08:55 03/02/2005 *** 回 帖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