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当代中国科技自主创新与中华文化

李世煇 · 2005-08-23 · 来源:本站原创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当代中国科技自主创新与中华文化

(2005年6月17日在“首届中华文化与21世纪新文明国际研讨会”上的报告稿)

李世煇(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客座研究员)

提要:本文要点有三:1.  阐述对文化与科学发展的几个基本看法;2.  基于 16 项个案(其中13位与笔者有学术交往),初步概括中华文化在当代科学技术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的五种表现;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人的因素等有关的一些思考。本文实话实说,不隐瞒观点,以利质疑;事实胜于雄辩,真理愈辩愈明,以期对提高民族自信心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助益。

关键词:中华文化,科学技术,自主创新,个案,作用,具体表现

1. 引言

杨振宁先生在“ 2004 文化高峰论坛”的报告中,认为“《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所以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历史地、全面地对中国和世界的科学发展史加以观察,这里有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

①  为什么 15 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遥遥领先西欧?(或:为什么 15 世纪以前,西欧的古代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中国?)

②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即李约瑟问题)?(或:为什么近代科学仅仅在西欧萌芽?)

③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或称后现代)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有正面作用?还是有负面作用?有无重大作用?表现何在?

李约瑟问题是一个自然科学史问题,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据报道 2001 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 49 个主要国家中居于第 28 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的严峻态势 下,能否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对第三个问题取得共识,事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战略,事关中华民族当前发展与前途命运。如果说这是一个比李约瑟问题更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当不为过。

本文主旨: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试图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中国出现的 16 个自主创新实例中,概括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科技自主创新中发挥作用的五个具体形式,然后结合笔者的点滴实践感受,提出一些初步认识。个人水平、见闻与篇幅所限,在某些方面更重要的一些自主创新可能未能论及,局限性难免,不妥之处,敬请海内外前辈与专家学者不吝教正。

2.  中西文化互补乃大势所趋

——对文化与科学发展的几个基本看法

    为便于交流和讨论,本文开门见山,将有关文化和科学发展的看法,分别阐述如下:

2.1  关于文化发展的几个基本看法

⑴  人类欲免于自我毁灭,有赖于中西文化互补

"9.11" 事件及其后全球事态的发展,验证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 Toynbee,1889 — 1975 ) 1972 年的论断: "西方能够激发活力或造成破坏,但是,它不能造成稳定和统一" 。“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现今世界范围内的不安、沮丧、紧张和暴力,说明了这种危险。人类无疑正在走向自我毁灭,除非我们能成功地形成天下如一家的状态”。

面对全球环境,资源,人口三大危机,以及日益严重的民族,宗教等激烈冲突, 1988 年,在巴黎诺贝尔奖获得者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瑞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汉·阿尔文( H. Alfven , 1908 — 1995 )做了 "最精彩的发言" :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 25 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

⑵  中西文化互补产生新文化

87年前,李大钊先生指出:“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这种认识正在逐渐深入人心。

汤因比先生在比较研究中认识到:“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完全独立的关系”,并指出:西方的活力与中国的稳定恰当地结合起来,很有可能产生一种统一的文化,不仅使人类得以继续生存,而且还能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 。

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西方近代文化则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和斗争”。 中国自古既维护民族独立,又道德教化“协和万邦”,“缺乏近代民主传统,缺乏近代实证科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缺点”。。

中西文化互补这一历史趋势,体现了世界文化发展的规律,即多元文化优势互补,综合创新,产生出一种更高形态的文化。

2.2  关于科学发展的几个基本看法

⑴  是不是只有西方近代科学才是科学?

我赞同钱学森先生的观点:认识客观世界的学问就是科学,改造世界的学问是技术。 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认识世界的过程就产生了,并一直在发展变化着。因此,科学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而发展的一个概念。有人把西方近代科学的特征,作为判别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认识。

⑵  中西文化性质不同,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既相对,又互补

从阴阳相对、互补的观点看来,凡是活动的、兴奋的、外向的、居上的、温热的等等,都属于阳,而凡是沉静的、抑制的、内敛的、处下的、寒凉的等等,都属于阴。因此,阴阳与对立统一规律相近,具有普遍意义。用以观察中西文化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特点,可作如下概括:

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观察(整体观察相当于战略、全局的思考。“重”指着重、偏重,并非不要对立面,下同),重定性把握,重模糊判断,重悟性思维,可认为属“阴”;

与之相对,西方文化重细分实验(相当于战术或技术的、局部的思考),重定量描述,重精确分析,重逻辑推理,可认为属“阳”。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适合于产生手工业时代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正如牛生牛犊,顺理成章;工业时代的近代科学技术只能在西方文化的土壤中萌芽,正如马生马驹。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打败了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则“日中则昃”之象已现,亟需中西文化互补。在产生了领先世界千年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之后,还要指责中国传统文化未能产生近代科学技术,正如牛已经生了牛犊,还要它再生一个马驹一样。从阴阳相对、互补的观点观察,这种要求本身是不大合理的。

⑶  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特点

根据 20 世纪 70 年代后半叶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新特点,可以推断,至少在 21 世纪初叶,以下特点仍将保持:  

①  科学技术加速度发展。某些基础研究突破性周期大为缩短;从基础研究到开发应用的周期明显加快;科学技术的应用效果空前巨大;科学知识的积累出现了按指数增长的发展趋势。

②  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出现了整体化的趋势。

③  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

④  技术基础上的智力放大(脑力劳动的部分解放)

⑤  在环境、资源、人口、灾害等全球性问题的严重困扰下,世界科学与文化的根本观念开始发生巨大转折;科学潮流也正明显由大物理学时代向复杂性研究时代过渡。

⑷  关于中西科学传统的特征

董光璧先生有如下概括:在自然观方面,在中国以生成论为主导,在西方则以构成论为主导;

在逻辑形态方面,在中国以类比和互补推理为主导,在西方则以归纳和演绎推理为主导;

在理论造成方面,在中国以模型论为主导,在西方则以公理化为主导。

现代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沿着西方科学传统演进的,未来科学的发展可能表现出中西两种传统互补的特征 。

⑸  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探索亟需中西文化互补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向总体上是西化,“同中国传统观念进行彻底的决裂”(如民国初年废止中医案)。科学技术界习惯于以西方近代科学与文化为尺度,对中国学术进行诠释和衡量(如 1949 年以后的中西医结合)。在科学研究方面,以陈寅恪先生为代表的观点“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长期处于边缘地位。

20世纪 70 年代,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显现重大问题的同时,复杂性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主题,而西方科学传统的还原论方法却面临困境。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前沿探索的作用,逐渐引起国外有识之士李约瑟、伊·普里戈金、英国《自然》杂志主编菲·坎贝尔等的关注和赞许。

但是,在中国“我们今天几乎达到了‘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地步” 。有些人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宣称:中国人“还没有蜕掉原始思维的老皮,因此很难在实践经验中,抽象出具有实效的理论”。 。笔者感到,这种情况近年已开始有所改变。首先是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强调“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突出位置,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日报》近日刊登了孙文鹏、任振球等9个科技工“科学探索不需要也不可有‘科学警察’”的联名信,号召展开讨论等。但是,科技体制的改革尚需时日,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前沿探索的课题,仍然得不到最低限度的资金支持,而且不时成为“反伪科学”棍子的打击对象。总的看法:形势好转,问题严重,前途光明,大有希望。

3.  中华文化在科学技术自主创新中重要作用的五种表现

根据笔者切身体验与观察,中华文化在科学技术自主创新中确有重要作用。深受“西方中心论”影响的某些中国科学家,思想尚未解放,很需要一个中西文化互补的启蒙运动。下面介绍的 16 项个案涉及17位研究者,其中有13位与笔者有学术交往,因而有一定的了解与亲身体察和感受(以下均以※号标注)。

凡是科学技术创新,都是在未知领域的探索,存在着失败与成功的两种可能性,而且失败的可能远大于成功。16个创新个案大体可以分两种情况:一部分研究课题,在主观努力符合客观外界的条件和规律性的情况下,已经在国内外(或国内、或国外)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承认,并已经经过社会实践验证。另一部分创新课题,尚未得到深入研究与实践验证的必要条件,经多年探索和拼搏,虽然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只能说有可能是重大科技自主创新的苗子;因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仍在困境中。

整体观察与悟性体认是中华文化认识世界的基本特征和长处。从 2500 年前《易经》的“仰观俯察”、“感而遂通”,到 20 世纪 30 年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全局性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能用心思去想才能懂得”,已经贯穿于全部的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成功实践。某院士所谓“一切从臆想笼统出发,这是古代易经的基本思维模式”,是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的。从本文简介的 16 项实例可以看出,“整体观察与悟性体认”,换言之“要从整体上考虑和解决问题”,都是在科学技术自主创新上有所突破的主要原因,各例无一例外;并由此导致其创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

    展望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华文化在当代科学技术自主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仅仅是个开始。目前资料数量所限,对其进行科学分类的条件似尚不成熟。作为初步的论述,目前只能从每个个案选择一个比较突出之点,加以适当区分,初步分为“体系互补,整体观察与悟性体认,取象比类,中体西用,典籍资料”等五种具体表现;并根据个人的理解,作一粗略的简介。

3.1  体系互补

    ⑴  钱学森中西优秀文化互补,创建复杂性研究中国学派※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退出领导岗位,开始了他攀登科学新高峰的历程。钱学森院士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易经》的整体观和《黄帝内经》的整体辨证施治方法等 ,并在总结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汲取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把中国的整体观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强调“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多有建树 。本文篇幅所限,仅对钱学森创建系统科学的一个创新点(复杂性研究的中国学派)作一简介。

    钱学森从两个方面走向复杂性研究:一是解决国家重大实际问题,如军队建设、国家体制改革中的重大实际问题等;二是致力于建立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即系统学,逐步形成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钱学森的复杂性研究在国内是超前的,在国际上也独树一帜。他的贡献主要是提出复杂性研究的独特思路和方法论,可分两个层次。一是从方法论层次划分简单性和复杂性,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强调解决复杂性问题必须利用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知识,对各种理论知识综合集成;对科学和经验综合集成;对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综合集成;在以人为主的原则下,对人的智能与计算机“智能” 综合集成;定性思考与定量分析综合集成。总之,集大成,得智慧。这是系统方法目前最科学合理、实用价值最高、最全面的概括表述。二是具体方法层次,建立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用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预测和决策,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已在国防建设等方面实际应用,发挥重大作用。

    人体是最复杂的系统,推动人体科学的研究是钱学森科学活动的重点之一。2004年3月吴国盛教授撰文阐述对人体科学的观点:“研究特异功能兴衰史,钱学森与于光远之争是无法回避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之间是两种科学观之争。其中于代表的是近代西方的古典科学观,而钱则希望坚持一种开放的能够容纳东方智慧的新科学观。”[1] 1986年钱学森针对人体特异功能讲道:“要说过去我自己本来也不相信这个东西的,后来在航天医学研究所的同志帮助下看到了这个事实,那我就不能不相信,……,像这么一个科学问题我认为不是说没有假的,只要有一次是真的就要研究。”(见钱学森《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纵横谈》P411),他还讲过亲身经历的实例:“我们还用高速摄影机照过,药丸子看它从瓶底里掉出来,但是瓶底就是没有坏。”(见钱学森《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P103)。就是说,钱学森主张对“真的人体特异功能现象”进行科学研究。马蔼乃教授指出:科学发展历来靠证伪,而不是靠打假。自从波普尔提出批判理性主义以来,证伪(检验)已是科学方法论的一个共识。在某院士主编的《伪科学再曝光》一书中,人们看不到对于钱学森举出的实例是如何证伪的,但是,这位“著名科学家”竟然作为反面人物的代表出现在该书“中国科学与伪科学斗争大事记”之中,公诸于世。这种不加证伪乱扣“伪科学”大帽子的现象,显然违反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众人侧目,公道难伸,实为当代中国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一大障碍!

    笔者不练气功,对人体特异功能不了解,既无根据肯定,也无根据否定,认为是一个科学是非之争,应该通过科学研究和证伪加以解决。正如毛泽东所说:“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我们认为,采取这种态度可以帮助科学和艺术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希望在胡锦涛主席的倡导下,中国的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二)当代中国科技自主创新与中华文化

⑵  吴文俊实现中国古代传统数学体系与西方数学体系互补

    几何定理的证明很难用逻辑推理,要靠人的直观和经验,曾经是世界人工智能界一大难题。据吴文俊院士自述:在“文革”期间学习了毛泽东思想,认识到可以不在西方数学范围内纠缠,“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学习中国古代数学和下放到计算机工厂,使他找到了解决途径。吴文俊发现,中国古代数学主要是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导致解方程的方法,即算法,而算法正是计算机科学的灵魂。因此,中国古代数学是适合于计算机时代算法的数学,即机械化数学。

吴文俊的突破口选在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他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然后用他提出的“整序原理”消未知数,判定定理是否成立。吴文俊仿照计算机的动作,手算几个月,证明了第一个定理。1976年以来,已经用计算机证明定理 600 个以上。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被称为“吴方法”。吴文俊的实践证明,中国古代传统数学适应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是与西方数学互补的一个数学体系。吴文俊深有体会地说:“使秦汉迄宋元傲居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数学,重展昔日雄风于今日,应该是完全可能的”。

  

⑶  蒋春暄应用中国传统数学方法解决西方数学重大难题※

   蒋春暄高级工程师,运用特例分析和中国古代研究数与数关系的方式,发现素数分布存在着规律性的函数关系,从而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否定了黎曼假设。蒋的论文在1998年美国《代数٠群٠几何》发表后,受到该刊主编、强子理论创始人、物理学家兼数学家桑蒂利的高度评价。而美、意等国和中科院数学研究院的多国数学家,均声称发表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但都在国际权威刊物美国《数学评论》上被数论专家一一否定。唯独蒋春暄在国外发表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至今已有6年,国际数学权威刊物美国《数学评论》、德国《数学文摘》分别再次报导蒋的论文摘要至今也已4、5年,却一直没有任何人去否定。蒋也是国内外证明费马大定律的第一人。而持反对态度的国内数学“权威”,对蒋的论文至今提不出究竟错在那里。某院士不谈任何理由,就说“蒋春暄的研究方法是伪科学的典型”。

蒋春暄应用中国传统数学方法研究数与数的关系,发现素数分布规律、解决西方数学重大难题的实践,虽然在国内尚未得到承认,但在国外数学界已占有一席之地,同时,继吴文俊先生之后,再次证明中西数学体系实现互补具有潜在的重大意义与光明前景。

此外,中医治疗 SARS、爱滋病的显著疗效,证明中西医学体系必将实现优势互补。这是在当代科学技术自主创新中,中华文化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突出表现。此次会议将有专题报告与研讨,且属笔者不甚熟悉的领域,故从略。

3.2  整体观察与悟性体认

    ⑷  马蔼乃创立地理科学体系※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蔼乃女士是国内外著名学者;从教以来,博采数、理、化、天、地、生、人相关科学领域知识之精华,“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勇于承担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难点的课题,在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中开拓创新,在地理科学前沿拼搏近半个世纪,把地理学由一个定性为主的人文学科,发展成为文理工结合的,以理为基础的一门地理科学。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将逻辑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有机综合的辩证逻辑推理的形式化与计算方法,不仅已有效应用于地理科学技术,对于 21 世纪复杂性科学技术研究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20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马蔼乃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整体观察与体认证悟能力,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包括地理哲学思想(人类知识集合系统中人类生存环境的认识)、理论地理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科学)、地理信息科学(遥感信息模型为技术基础)、地理系统工程在内的、有中国特色的地理科学体系,在学习、研究与发展钱学森先生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思想中,创造性地做出突出贡献。主讲“河流地貌学”、“遥感概论”、“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等多门课程;至2000年已出版专著5部,论文74篇;主持“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项目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或参加的项目先后多次获奖;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在中西文化互补、创造性地发展 21 世纪科学的重要地位,将日益得到承认。

  

⑸  徐业林发现人类取之不尽的洁净新能源※

    1958年党中央、毛主席批准陈云、郭沫若、贝时璋等总揽科学发展全局的建议,在中国科学院组建生物物理研究所。核物理专业毕业生徐业林有幸投入贝时璋先生门下,并且忠实地、数十年如一日地、创造性地执行了贝时璋先生从整体上观察世界科学发展,面授的研究路线:“如今单纯的物理或生理研究,都难以产生大的成果;而在生物和物理的交叉地带很有可能产生”。徐业林研究员从生物入手到从物理入手,从气体研究到固体研究,百折不回,终于发明了无偏二级管。其工作原理是在两块金属板之间夹一层半导体,两块金属板中一块是光滑的,另一块布满了小坑。在不需要外加电能,化学能,太阳能等能量的条件下,只要环境温度高于– 273o,就能奇迹般地输出直流电。这一发现已经经过多次科学实验的重复验证, 2003 年以来陆续获得了俄、英、美、中的发明专利。徐业林在专利中指出:坑的直径愈小电流愈大如果能缩小到现在的 1% ,输出的电流就有可能带动家用小型汽车。这将是一种取之不尽、完全没有污染的新型能源。

不幸的是,在《光明日报》刊出报道的三天后,某院士竟公开批判,这是“严重科学错误的报道”是个“科学上不可能出现的‘永动机’”,是个“大笑话”。任振球先生等已经据理公开辩驳:实际上,何先生连基本事实都没有搞清楚。不可能出现的“永动机”,必要条件是热力学封闭系统;而徐业林发明的“无偏二级管”,使用条件是人类实际居住的热力学开放系统。人类历史将会证明,徐业林应属中华英才,是在战略上坚持整体观察与悟性体认的、有可能功垂青史的科学家;而闹出大笑话的,可能正是手持帽子、棍子的某院士。

⑹  王迪兴创立准全息结构计算机原理※

王迪兴先生 1977 年创立的准全息结构计算机原理――反映整数之间的加减,有理数之间的乘除及乘方开方对数反对数运算关系,与西方以加法为基础的冯氏机原理和方法根本不同。这是一个理论与技术双重创新的发明, 1999 年以来已获得三项国内和国际专利,它有可能使我国以很小的代价,改变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被动局面。这种全新原理的多功能运算器,具有储算一体、读写算同步、信息单元之间能实时双向交互作用的特点,可以通过功能互补改变个人电脑的基础性能。这一发明不仅有可能避开我国微电子技术与操作系统受制于人的现实,而且有可能在相容现有软硬件技术的基础上,多、快、好、省地赢得国际市场的主动权。

这样一个很可能改写整个信息技术领域游戏规则的原创性技术,在国内的科研体制下,十几年来历经多次评审,竟然被计算机专业的某些权威人士全盘否定,得不到国家的任何资助。2003 年 3 月 5 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我的朋友何华灿教授,与两任理事长涂序彦、钟义信教授三位信息科学领域知名学者,联名建议再次慎重评议、论证王迪兴的研究成果。这是值得注意的,但仍如石沉大海。1995 年,在北京化工大学支持下,王迪兴先生个人借贷40万元,制成了第一台原理性样机。如今老样机损毁,新样机无力研制,王迪兴先生衣食无着,妻离子散(五岁幼童寄养于武术学校),一代中华英才,为国为民,忘我拼搏近三十载,竟困窘如此!王迪兴年过半百,从事科学研究最佳年华蹉跎殆尽。全球各地华人中有志且有实力“科学救国”之志士仁人,如能多少伸以援手,当有功德于民族、国家。

   

⑺  张颖清创立全息生物学

1966年张颖清高中毕业插队落户大草原,达尔文解释不了的生物结构在生长发育中的相关现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思想,和对立物互相转化的思想,使他沉浸在生物学的探索中。1982年张颖清全息生物学的奠基性著作《生物体结构的三定律》出版,同年,山东大学调入这位只有电大毕业文凭的青年,一年后任副教授。1985年张颖清创立全息胚学说,为 12 年后克隆羊技术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张颖清发明的全息生物诊疗法已在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使上百万人受益。1990年任教授、全息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并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90年代初,张颖清曾经三次应邀访问颁发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机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等,在具有诺贝尔奖提名权的教授们的主持下,多次作学术报告。我国驻瑞典使馆三次发回有关报告,认为“只要进一步做好全息生物学理论的科学论证和推广工作,加强宣传,这一理论的发明者张颖清教授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获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使馆科技处的同志说,我国还没有任何一项科技成果能够像张颖清的成果这样,得到诺贝尔奖评定机构科学家的如此评价。

    在国内,个别院士对张颖清的理论提出置疑,本属正常,不正常的是,有关报纸拒绝登载张颖清的答辩文章,特别是在未经学术研讨与证伪的情况下,1996 年10月某院士主编的《伪科学曝光》出版,竟将全息生物学打入伪科学之列。此后,张颖清的全息生物学遭到彻底封杀,张颖清悲愤成疾,2004年10月含冤离世,年仅57岁。中国要获得一个诺贝尔奖何其艰难,而扼杀一个有希望获得者又何其轻易也!

    当代中国科技自主创新与中华文化(三)

 ⑻  杜乐天创立地球内部多气圈理论※

西方地球科学一直认为:天然气只能是生物成因。而我国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科委主任、博士生导师杜乐天研究员根据自己多年实际观察和潜心研究认为,地球是实心的大气球,内部至少有四个巨大的气圈,即上地壳、中地壳、上地幔、外地核四个大气圈。不应把找天然气的眼光束缚在石油或煤炭上。烃类和非烃类天然气的分布规模、范围深广得多,更多的是与油、煤无关;气源主要来自深部低速带和软流层。

杜乐天研究员经过对我国的区域地质、地球物理探测、中新代玄武岩事件、油气勘探、地震等各方面资料的调查、整理、分析,再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指出,渤海湾东部的蓬莱-庙岛-大连地区的深部,存在一个巨大的中地壳天然气充气囊群。据保守估计,这一地区4000米以下,至少有3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300亿吨石油。此外,在唐山到德石地区、汾渭地区等多处均有发现中地壳天然气的可能。如果实施杜乐天的开发方案,只要渤海湾东部有一口井出了气,就会有足够的资金滚动开发,3-5年即可出现两个大庆规模的巨大天然气新基地,初步改变我国目前每年进口石油1亿吨以上的被动局面,同时,该区还将出现大批新化工基地。在京、津、鲁、辽的心腹要地,深孔放气对于地震的推迟与减缓作用,也是应尽快考虑进行深钻放气实验的重大理由。实为一举多得。

    但是,我国科学技术界某些身居高位的人士的头脑仍然是“唯西方理论是从”,远未解放和觉醒。经过杜乐天十多年的阐述理由、奔走呼吁,这些人既不相信中国人自己的科研成果,更不同意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杜乐天研究员无奈地指出:可能性+不理解+没本事=0,现在很需要开展一个中西文化优势互补的启蒙运动。

    ⑼  张家祥创立地球动力合成作用原理※

中核集团矿冶局高级工程师张家祥,1960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矿山建筑专业,在原二机部十二局从事铀矿建设。张家祥1964年在井下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当冒顶塌方,工人们进去抢险,叫他在外边站岗,往往是工人死、伤抬着出来。张家祥于心不忍,从此,总想如何保障工人在井下作业安全。张家祥1974年发现地球公转惯性力,是全球地壳水平地应力的主要来源。而国内外地球物理研究、矿压理论和矿山安全技术规程中,却局限于重力作用,完全无视地球公转力、自转力和星际引力对地球应力的作用。实际上,地心说仍居统治地位。

1984年,张家祥在矿山安全管理工作中发现“矿难与火山地震有共发性”。张家祥创立的“地球动力合成作用原理”,要求人们站在地球之外,研究地球在多种力的合成作用下的运动及其内部的变化,用以研究与解决当今的一些重大的地学难题。地球每年由近日点到远日点的往返运动中,惯性力的增量达到地球质量的4.27%,力的方位为北西23度半。关于地球为何既不逃逸也不坠落于太阳、极移、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厄尔尼诺、火山、地震、地壳形变、重力异常等,以及理论无解的一些灾害——台风、森林火灾和矿难等,表现形式不同,其实都有共同的力源;因此,重大灾害、事故有共发性、伴生性。据张家祥统计:矿难有96.4%在时间上与火山、地震6天之内伴生。这6天是水平力由南半球传到北半球的迁移时间。张家祥在学术上一再受到某些主流科学家的漠视,拒不给予任何经费支持,但40余年来张家祥坚持钻研和陈述,直至1994年退休,以至如今。张家祥的地球动力合成作用原理,将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棘手的矿难问题。

  当代中国科技自主创新与中华文化(四)

   

3.3  取象比类(包括运数比类、类比分析)

    ⑽  徐道一应用与发展《周易》原理,成功预测大地震※

20世纪90年代,国内绝大多数地震学家没有预报中国大陆将发生8级地震,国外的地震学家更提出地震不能预测的观点。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徐道一研究员是发起和组织天地生综合研究的科学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研究天地生主周期序列((2)½)k,发现它与太极、阴阳、八卦等关系十分密切,1988年命名为太极序列。1990年依据太极序列与中国大陆8级地震的关系,徐道一书面向国家地震局有关部门作出“1990-1996年中国西部将发生8级地震的中期预测”,1997年11月8日在西藏玛尼发生了7.9-8级大地震。其后,徐道一又提出基于信息有序性的大地震空间迁移的取象比类方法。典型应用实例是对 2003 年俄蒙中边界发生 7.9 级大地震的成功预测。2002年底徐道一向国家地震局提出中短期( 1 年左右)地震预报:时间为 2003 年 12 月前,北纬 43~47o,东经88~100o,震级>7~8 。实际发生时间是 2003 年 9 月 27 日,北纬 49.9o,东经 87.9o,震级 7.9 。二者比较:时间正确,纬度误差 +2.90 o ,经度误差-0.10o,震级正确。在中外地震史上,这种成功的中短期预报是罕见的。1992 年、 2000 年徐道一研究员相继出版专著《周易科学观》、《周易与 21 世纪》。

    8级左右的大地震是罕见事件,预测它是极其困难的科学难题。玛尼地震与俄蒙中边界地震的发生与徐道一的预测基本符合,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解决当代重大科学技术难题的关键这作用,不可忽视。

⑾  赵少奎解决中国首次洲际导弹试验的关键技术难题※

赵少奎研究员的突出特点是自觉学习毛泽东哲学、军事著作,学以致用。在运载火箭研究院承担多个型号的总体设计工作。为了解决我国第一代洲际导弹试验技术难题该院成立了专题论证组,赵少奎研究员在担任组长期间,总揽全局带领论证组,跨越专业分工的局限,在中国当时与美、苏科技条件相差悬殊的条件下,先后攻克了三项公认难以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

首先是如何在我国只有短程靶场的条件下,解决洲际导弹“弹头再入大气层的力、热综合环境试验鉴定问题”,这是钱学森先生“考虑了多年,没能解决”的大问题;

第二,在此条件下,如何高精度地划定太平洋试验禁区的问题,实现了钱学森先生“一定要比美苏初期试验水平高,试验禁区要小,封锁时间要短”的要求;

最后,是洲际导弹全程试验射击精度的验证,即关于弹着点测量水柱雷达系统的研制。实践证明,以跟踪国外为技术路线的、负责此项任务研制的测控部门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而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外行,从全局出发,通过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获取典型信息源,类比推理与数理统计结合,用中西科学方法互补的、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圆满地完成了公认难以解决的、复杂性的科学技术难题。

    毛泽东思想武装的赵少奎研究员,解决了中国首次洲际导弹试验的三大关键技术难题。

⑿  李世煇创立典型信息法,初步解决围岩稳定性分析预测难题

    地下工程周围的岩石是稳定的?还是即将坍塌?在设计阶段,岩石力学家的分析预测没有把握;在施工中,工程师更难以预测。当今世界各国的认识与处理这种复杂性问题就是这个水平。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难题在中国初步解决了,这就是“典型信息法”。典型信息法中的“信息”,指的是计算机基础上的西方信息科学技术,而“典型” 指的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典型 – 一般方法,即中国传统文化“取象比类,运数比类”的现代版。“典型信息法”有两种主要应用形式,一种用于解决设计阶段的稳定性预测难,叫做“典型类比分析法”;一种用于解决施工阶段的难题,叫做“变形速率比值判别法”。典型信息法采用的具体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措施,都来自西方,但是,“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的全局观点和研究方法,是中国的。

    20世纪80年代末推广应用以来,在国内外首次给出可信度(经验统计值)0.7-0.9,用户满意率93.6%,国内外影响比较大的工程验证实例是:1991年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二滩水电站导流隧洞施工中的设计复核,战胜了德国最大的建筑承包商做出的分析预测(必然要垮);1999年在广东高速公路猫山隧道施工中,应用这一判别法,两次化险为夷,一旦弃而不用,就发生了通天的大塌方。目前,在中国大陆“典型信息法”软件的用户已经数以百计,1998年经总参谋部和总后勤部批准,“典型信息法”的两种主要应用形式已经列入国家军用使用标准,在全军施行。

3.4  中体西用

    ⒀  禇德萤用当代最新的西方科学技术对气功外气加以研究验证※

    气功外气是否存在?本来是一个科学研究问题。目前在中国是一个敏感问题,因为某院士主编的《伪科学再曝光》已经给出结论:“气功‘外气’是人体特异功能的变种”(P328),“人体的生理结构不可能产生‘外气’”(P145)。

    1990年至2001年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禇德萤教授埋头从事“气功外气对生物分子构象作用的实验研究”,不接触媒体,用最先进的仪器,严格按照现代自然科学实验规程和统计规律进行定量研究,多试件、多气功师、不同地区、不同型号仪器、不同主持人、不同参加人进行实验,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统计结果。采用的评价标准:发气前后生物分子构象的定量改变,大于3倍标准偏差,可确认有明确变化。4批实验样本累计126个,除对照组外,92个样品参加统计,有明确变化的分别占样品数的35.5%-95.5%,平均71.7% 。令人感兴趣的是:对同一样品,同一气功师,同一发功方法,但意念相反(有序度增加,或有序度减小)时,实验结果符号相反。实验表明:气功外气可能使分子构象发生改变。

    禇德萤的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体育总局的立项支持。此项成果在国际交流中反映强烈,美、日纷纷聘请禇德萤前往,现北京大学正与美方合作继续研究。2004年5月世界医学气功学会在北京开会,经国家有关部委办批准,禇德萤教授应邀作主题报告。2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代表热烈推崇中国的这一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实践证明:应用西方现代科学方法,能够从统计上证明气功外气可能使分子构象发生改变;而某院士等所谓外气气功是“伪气功(虚假气功)、神怪气功(带迷信色彩的骗人把戏)。”(P334)的说法,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如果说某院士这种违反事实的、轻率的结论是伪科学,可能倒是恰如其分的。

3.5  典籍资料

    ⒁  翁文波利用干支法蕴涵的周期信息,预报重大自然灾害

   1966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翁文波受周恩来总理委托,视察邢台地震后,从石油勘探转向地震等重大天灾预测研究。面对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西方科学不能预测的“短临”地震,翁文波另辟蹊径,运用中华文化整体观察和悟性体认方法,中西科学方法互补,从历史记载中探索信息的规律性,创造了包括可公度性方法和干支法等在内的“信息预测理论和方法”。翁文波在《越绝书》中得到十二支与收成丰歉、与天灾有关的信息。他抓住天干地支的周期性为突破口,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天灾现象中,发现了蕴含着某种隐蔽的秩序。一个区域的地震是地应力积累到某一极限的结果,积累表现为某一周期,而这个周期理应反映太阳系天体运动的复杂变化。据此,翁文波推导出两个日干支经验公式。

    一个典型应用实例:翁文波报请全国政协同意,1992年1月27日以私人函电方式,向美国学者格林提出地震预测意见:时间,1992年6月19日;震级,6.8;地点,旧金山大区(以旧金山为中心的500km以内,包括洛杉矶)。同年6月28日洛杉矶果然发生40年来最大的地震,震级:7.4。1982年至1992年翁文波对地震、暴雨、干旱的预测共252次,实际发生211次,可信度83.7%,遥遥领先国际水平。

    面对国内外地震界主流观点:“地震不能预测”,翁文波拼搏28年的成果,不被国内地震界主流学者所认同,不能带研究生,不能列入研究生教材,身后后继乏人。

附:  耿庆国验证:翁文波信息预测方法可以预测2004年发生大海啸※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海啸发生后,耿庆国研究员应用翁文波的信息预测方法,分析整理1775-1998年全球7次海啸资料,的出以下明确结论:“可公度性信息预测方法完全可以给出‘2004年是发生全球最致命海啸巨灾事件年份’的科学预测和判断意见。” 翁文波等中西文化优势互补的预测理论和方法,未能在地震、海啸预测中发挥作用,令人遗憾!   

⒂  “月丽于毕,俾滂沱矣”等中国古籍的记载,支持了任振球的的创新思维※ 

    20世纪60年代前后,中国气象研究院研究员任振球从整体观察出发,发现在常规的气象研究和预报中,只考虑太阳的影响,不考虑其它天文因素的问题。考虑到对海洋潮汐影响最大的是月球,通过解剖典型、普查和反查,逐渐发现以月亮为主的三星一线发生时刻的引潮力共振,对一系列的突发性特大自然灾害具有触发作用。

    任振球的创新思维,在困境中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持。1975年任振球在中国古籍中查到不少相关记载,如“月丽于毕(毕宿五,黄道面一棵一等亮星),俾滂沱矣”《诗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尚书》等。30余年的研究实践表明,许多特大暴雨、台风突变、大地震临震、火山爆发等特大自然灾害,以及重大瓦斯爆炸,都是在内部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由天地间的内外因耦合而引起的,其信度均可通过0.01-0.001统计检验。在1998年长江防汛紧要关头,任振球提出的两项预测均得到实践证实,起到关键作用。1999年-2000年,宜昌市气象局三峡服务中心运用任振球的方法,致洪暴雨预报准确率70.2%,而同期常规方法的预报准确率为34.6%,准确率提高一倍以上。任振球创立的天地耦合方法方法遥遥领先国际水平。据此,任振球在理论上提出复杂系统严格准平衡态的新的物理概念,提出在“三星一线”时引力、电磁力放大的系列观测实验的设想方案,并提出内外因耦合及三维地转平衡的大气环流和中尺度特大暴雨模式的研制方案。

    但是,在现有科研体制下,任振球的这一研究课题,竟不能立项,现已到了没有维持日常监测预报的经费的地步。

    

    ⒃  徐钦琦提出阴阳“大年”生物进化论※

在生物史上,往往在几十万年内生物的形态变化轻微;但在某些时刻,整个生物群的面貌突然发生变异,许多老的物种突然灭绝,一些新的物种取而代之。古生物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生物事件”,生物事件的规律历来是西方科学家发现的。

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钦琦研究员,开始学习古典文献《老子》、《周易》等,在整体观察的思路下,联系古气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亲身从事科学发掘 20 年的实践经验,徐钦琦从发现在晚新生代,各生物事件的出现的规律性“与温暖期的开始密切相关”开始,进而深入探索,古生物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爆发事件,何以发生在寒武纪?徐钦琦分析了生物界最大的 4 个生物事件,对比 1992 年古气候学家弗雷克斯相应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的 4 个完整的气候波动周期, 1998 年提出一个科学假说,“如果把温暖期和寒冷期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大年 ',那么,生物事件总是有规律地出现在这一层次‘大年' 的冬末春初(即寒冷期的结束,和温暖期的开始)” 。

有的科学家认为,生物进化的历史规律决定于温度。徐钦琦的研究否定了这种认识。虽然冬末春初与秋末冬初(即温暖期的结束,和寒冷期的开始)二者的平均气温可能是相同的,但生物事件只发生在冬末春初。这只能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四时”、“大年”(如《庄子·逍遥游》“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等观念加以认识。

此外,中国的自然科学史研究,已经发掘和整理了大量有关资料,如 1054 年的中国客星与蟹状星云的关系,明清宇宙期、夏禹洪水期发生自然灾害群的系统资料等。

3.6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科学互补融合的一片沃土

    ——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简介

天地生人中的“天”,指宇宙,“地”指地球,“生”指生命,“人”指人类社会。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创办于1990年,讲座组织人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宋正海研究员等。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作为一个交流平台,没有组织,不是学术团体,坚持15年如一日;初期每月一讲,90年代后期以来每周一讲或多讲,至今共641讲;讲座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科学互补融合为重点,约占讲座数一半;完全、彻底的学术性、公益性活动,讲的人无报酬,但要求学术水平较高;听的人不收费,无登记,来去自由;所需经费以志同道合的经常参加者的捐助为主。这种全方位、大跨度的交叉研究、综合研究,具有思路广阔,观点新颖,富有启发性的特点,反映了各学科领域的重大新成果。例如,上述16项成果有关的17位研究者中,有12位参加过讲座的活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绝非方舟子先生所说的“伪科学团体”,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科学互补融合的一片沃土,在当代中国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历史中,已经和必将继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4.  几点认识

4.1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环境中继承和发展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演化而成的一种经久起作用的文化,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以及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起自远古,并吸收外国优秀文化融会而成。传统文化是发展的,是经受历史的检验、淘洗形成的文化主流,是激励中华民族生存、创造、和进取的优秀文化成果。有人认为西学东渐之后出现的文化,不是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如果把传统文化界定在封建社会,不就成了不能发展、不能进步的文化了吗?这样的文化怎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呢?显然,从林则徐、严复、康有为、孙中山到毛泽东、梁漱溟等的著作和实践之精华,或迟或早地也将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观点来看,传统文化是在不断更新的历史环境中继承和发展的,它是一连串的解释与再解释 。

4.2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一个延续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但是,实践必有主体。中国革命者只能从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出发,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毛泽东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因此,毛泽东思想又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在现今时代的一个延续和发展,是中西文化互补的一个典型表现。以《论持久战》为例,抗日战争的社会实践验证已经表明,毛泽东思想的确是中华民族思维水平的一个历史性的新高峰,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上述实例中,相当多的研究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应用,是从学习和实践毛泽东思想开始的。这是个值得注意的特点。表现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强烈愿望激发的创新冲动;表现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毅力;表现在“总揽全局”、“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思想;表现在出奇制胜、灵活机动的战术等方面。

如何解释上述现象?笔者认为可以参考钱学森指出的:“实际上,毛泽东思想的核心部分就是从整体上来认识问题,把握住它的要害。这是指导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正是我们研究复杂性问题所必需的”。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整体观察,悟性体认”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人认识与处理复杂性问题,包括科学技术难题,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有志于中华崛起的当代青年,万勿妄自菲薄全盘西化,抱着金碗讨饭吃。

4.3  在认识和处理复杂性问题中,经验判断不可或缺,人的因素起关键作用

按照西方近代科学的传统观念,一种方法中有经验成分,就是不科学的,或科学性不足。

战争问题属于军事科学,是社会系统中复杂程度最高的一种系统。地震预测也是一种复杂系统,在科学方法论的层次上二者应可类比。

如果否认军事指挥员的经验和判断力应起关键作用(即“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只能纸上谈兵,丧军辱国。1984年钱学森指出:“由于作战问题的复杂性,今天能够实际应用的仍然是半经验理论”。同理,对于机理和参数都不大清楚的地震预测,面对还原论方法确实无能为力的现实,采用翁文波等开创的、包括人的经验判断在内的信息预测理论和方法,目前预报成功率已达50%,为什么置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还要跟着洋人重弹“地震不能预测”的老调呢?

在西方中心论主导的当代复杂性问题研究中,中国传统文化起重要作用的、目前尚属非主流的、科学技术原始性的自主创新。正如翁文波例、任振球例等所示,其立项、经费、评审等往往阻力重重。他们在困难的境遇中跋涉不止,甚至可能终身为之做出牺牲。这种个人因素的关键作用,是任何人无法否认的。

4.4  典型信息法的传统文化溯源

典型信息法的实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方法与西方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一种互补融合。

毛泽东倡导的、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典型方法,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取象比类,运数比类”。典型信息法的两种主要应用形式,都有“典型、类比、分析”三种因素。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源《周易》体现的象数思维的“取象、比类、运数”,不仅结构形式相似,思路相近,而且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取象”与“典型”都从整体观察出发,为了对复杂事物的发展趋势(吉或凶,稳定或失稳)作概略预测,运用形象思维,选取典型性事物作为类推基准,关键都在于发现和运用典型信息;

·“比类”和“类比”相近,着眼事物的相关性;

·“运数”和“分析”都应用当时先进有效的数学工具,根据典型事物与对象之间存在的某种区间对应关系的“不变量”,进行对应变换分析,只是时代不同,后者技术条件有所发展而已,其精神实质一脉相通。

实践表明,中国传统的“取象比类,运数比类”象数思维模式,对当代某些复杂性问题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谢谢诸位!

--------------------------------------------------------------------------------

[1] 吴国盛:《“另类科学”的社会学研究》,《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3月19日第11版。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gongxt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3.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动,迫使中国放弃毛泽东思想!
  4. 侯立虹|谁在动摇“两个毫不动摇”?
  5. 以色列会亡国吗?
  6. 从两处战火看东方和西方思维方式
  7. 司马南:美国为什么没能把巴基斯坦彻底拉过去?
  8. 这才是最难打的战争,国安部门刚发出积极信号
  9. 郭松民 | 评普京年度记者会:“过度轻信”及其他
  10. 大陆认定台湾设置贸易壁垒,惠台政策即将终结
  1.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2.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这是一股妖风
  5.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5.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