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570848
编号:570848
为老子正名
内容提要:本文对老子有关军事社会治安、人生修养,理想人格等方面的思想观点,依据《道德经》原文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论述。该文认为老子思想看似消极实为积极,甚至具有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倾向。老子的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其如何改造社会,健全理想人格的系统工程,该文还将老子与尼采、柏拉图的一些观点进行了简单比较指出其共同之处,还提出中国文化将在世界做出较大贡献的前提,是首先要解决好自身的问题。
关键词:老子、 《道德经》、 道、 尼采、 圣人
长期以来,许多人一直认为老子代表着奴隶主阶级的没落思想。说他既对现实不满,却又无能为力,既感到自己的没落,但又不甘心这样灭亡。于是幻想开历史的倒车,企图挽救没落的贵族势力的命运。还说老子并非为人民说话,只不过是下了台的旧阶级,对新上台的暴发户的谩骂。我认为这些“罪名”对老子全是不实之辞,起源于对《道德经》的误读,因此,我们必须根据《道德经》原文对老子重新认识。
周国平在《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中写到:盖棺论定,只适于二三流的思想家,对于天才伟人并不适用,旷世的天才犹为如此,因其本身包含着巨大的丰富性和矛盾性,为世人的争论留下了广阔的余地。有哪一个独创的思想家,不是在生前死后戏剧性地经历着反复被误解,被重新发现的过程。这样的评论同样适用于老子。
尼采在他的著作无人问津之时悲叹道:“这真是可怕的经历,在我从内心深处发出如此的呼喊之后,竟然听不到回音。”当他预感到身后被他人误解之时,认为有义务、有必要替自己的作传。因此向世人宣告:“看哪,我是这样一个,别将我和任何人混淆了”。在他看来,伟大的思想家正是凭借被误解的程度而成就其伟大的。这样的话也正是老子想要说的,作为历史上善于发现真理的伟大哲学家如老子所言:“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尽管他们的语言、国籍、肤色、时代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体会、对真理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所遭受的境遇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一、孤独的老子对言论被误解发出的警告和悲叹
身处闹市之中的老子会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当众人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就象是到风景名胜 春游或到星级酒店赴宴一样兴高采烈,我却对此无动于衷象个不懂事的孩子,不知道该到那里去。众人都有玩不够的赏心乐事,却好像偏偏将我遗忘,我真地就这么傻吗?众人好像什么都明白,惟独我对许多问题充满疑问,表示担心。我和这些人不同,因为我将道德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悉心供奉言听计从。(据二十章意译)
在第七十章中,老子这样评论自己的言论:我的言论多么容易理解,多么容易在社会中推行,可天下竞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了解,认真奉行。言论总是有一定的主导思想,事物的矛盾也会有一个主要方面。正是因为社会上无知的人太多,所以他们无法了解我的真实意图。了解我的人越少,按照道德要求去做的人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这就是那些满腹经纶的圣人生活处境极为艰难的根本原因。他们的理论人生价值往往超越时代,因此得不到同时代人的认可。
天才人物或伟大的思想家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与世人不同的处世风格,因其远离俗世生活保持真我,才能实现人生超越,在认识上具有超时代的收获,而这些无不以他们付出巨大的个人牺性为代价,暂时不被理解是他们的共同命运。
二、“三宝”老子对自己思想的高度概括
老子提出的是社会的原则问题,而不是细节的具体设计,好像在现实中没有多大的操作性。这在急功近利的人看来没有用处(不肖)。
那么,老子为何要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作为为人处世的宝贝呢?
1、“慈”、爱心,老子曰“慈故能勇”。
仁慈即爱心,是做的人第一大要义。只有一个有慈爱之心的人,才会为他人,为人类的痛苦而感到极大痛苦,大慈大悲便是此意。因为痛苦,才会去寻找摆脱痛苦的智慧真理。因为对人类有无限的爱,才会有为人类幸福自由而牺牲的勇气,才会为天下的共同事业不遗余力地奋斗(歙歙为天下浑其心),这样的人老百姓才会关注他的一言一行,这样的人才会甘心情愿做人民群众的儿子。在他的眼里就没有一样对人类无用的器物,他才会极力地去挽救每一个人,不愿看到任何一个人受苦受难坠入苦海(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他才会无条件地善待他人,对人表示信任。(德善、德信)这就是老子所塑造的圣人的真境界。(据四十九章)
一个人有了对人类无限的爱,他就会产生为人类而负责,敢于说实话的巨大勇气。因要不怕他人的打击报复,他还必须是个英勇的战士。柏拉图曾说,一个崇高的,能够对所有存在进行深思,为全人类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人,会把个人生命看得很重要吗?爱智慧、爱真理、爱人类就必须有勇气为之牺牲。
2、俭,俭故能广,老子论节约。
注重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节约就是对人力物力资源倍加珍惜,不忍有一丝一毫之浪费,只有注重节约,生产的规模才可以不断扩大,否则扩大生产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
因为节约一个人的消费观才可能是以其所食为香甜(甘其食),以其所住为安适不必过度装修(安其居),以其所穿之衣为美观不用追求什么时尚(美其服),从而才不会对财力物力造成浪费。这些都是外在的感观肢体的享受,不该成为有志之士的追求的人生目标。如果一个人 ,他的情感非常强烈地集中在有关智慧真理正义之类的事情上时,他就只在乎心灵的欢乐。他就不会整天担心着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总之他会放弃感观的快乐,从而去过一种比较节俭的生活。
3、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不敢为天下先”是许多人认老为子不作为,消极保守明哲保身的依据,并以此断定老子胆小怕事。岂不知,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只是策略,最终目的是要“成器长”。把自己的思想理论武器搞成天下最优秀无双的。这就好比两个长跑队员,在比赛中途一般都不会主动领跑,很注重保存体力,到了最后阶段是非冲刺不可的。韬光养晦应该是心里想的不是口头上说,刘备如果明目张胆他对曹操说明此点,恐怕早已成了曹操刀下之鬼,将韬光养晦挂在口中大力宣传,只能证实自己软弱无能不敢抵抗强加的侮辱。这就不能怪老子提出“不敢为天下先”的点子。
三、老子全力塑造的理想人格“圣人”
在老子五千言中,“圣人”一词就出现了三十二次之多,孔子的《论语》中多次提到的则是君子。显然圣人比君子要高一个级别,如果说孔子是个硕士导师,那么老子也许就是个博士导师。现在就看看老子笔下的圣人有何特点。
1、为而不争的圣人
老子在第八十一章明确提出,对于客观规律人们只有认识他,把握它,以之为人类造福。而作为圣人最根本的原则是有所作为,而不要争名夺利(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同时又补充说,一个人只有不争夺计较个人名利,才不会有常人的忧患,(夫惟不争,故无尤)由是可见,老子并非教人处处与世无争,无所作为,而是要有所作为,但不要在个人名利上过于计较,这才是摆脱忧患的秘诀。
2、圣人是人民群众的好儿子,为天下浑其心
圣人的为人处世原则效法天地。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的原因是为不仅为自己而活着,因此上圣人就应该为了老百姓而活着,在群众面临危难之时,能够将自己的个人利益抛在脑后,将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这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永远怀念。
在人民的面前,作为圣人必须抱定这样的信念,急百姓之所急,善待每一位老百姓,从来不要想给自己积累财富,为他人做的事越多自己越是感到人生的充实(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爱因斯坦曾提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应看他从社会上得到了什么,而要看他向社会贡献了什么,这与老子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不是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是什么。一个具有这样人生价值观的人,你能说他消极没落吗?
3、圣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
小不忍则乱大谋,作为圣人就必须做到忍辱负重,受得了一时的委曲,则可以保全大局,受得了一时的冤枉,就能够等到正义伸张的那一天。不要仅看到自己的长处,就可以做到处事是非分明;不总以为自己正确,便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不居功自傲,便可以再建新功;不摆臭架子,学问做人方面才可以不断长进(据二十二章译)。
四、什么样的人可做人民的领袖?
这一点对当官的人就是说如何得到群众的拥护,对群众来讲就是如何寻找自己的领袖。
1、一个宠辱不惊不计较个人利益的人
老子在第十三章提出,一个人之所以有太多的忧患,就在于他十分看重个人利益,当他没有超乎众人之上的个人利益之时,他还会害怕什么?他将成为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者。所以一个人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以自己有限的生命为天下人谋永福,如果他全心全意的投注个人的身心,寄托在天下人的共同事业之上;而且这些选择完全是出于自愿,那么这样的人才可配受天下人的重托。
作为当政者不不可图一已之私利而损害天下的人利益,否则就会失去为政之本。(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人民拥护的条件
条条河流归大海,老子以此自然现象得出圣人得到人民拥护的前提条件在于,言下之,身后之。象大海居于河流的下处一样,承认人民的伟大,把自己利益放在群众利益之后。如此以来走在群众前面,人们不会觉得对他们有所损害,不会产生对百姓的重压,那么老百姓都会推举你作为他们的代表,谁也不会对你产生反感,这样你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据六十六章)
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在管理之中不是寻求个人的利益而是寻求被管理者的利益,这样管理的阻力就会大降低,就不会产生暴力抗法的局面这些现象之所以能够产生,根本原因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利益不统一、甚至完全对立。
五、老子高度关注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1、在群众中的最高威信如何表现?
浅薄的官员会说,让老百姓怕自己才叫有群众威信,其实不然,老子认为只有当老百姓不害怕长官的威严时,那才叫在群众中树立了最高威信。也就是说官民平等,双方无话不谈能平等交流之时,那才叫有群众基础。不要讥笑老百姓所居住的茅屋草舍,更不要讨厌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只有当官的不讨厌老百姓时,老百姓才不会厌烦当官的。作为当官的更应当自尊自爱,永远不要觉得自己就比老百姓高贵。有的人,总想用讨厌别人来显示自己的高贵,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据七十二章)
2、社会治安不要官逼民反
当老百姓的生活处境到了失去的只是锁链,而得到的则是全世界的时候整个社会秩序就会很快反过来。当老百姓到了活着也是死,反抗也是死的时候,死刑对老百姓就失去了威慑力。所以社会上如果要保持普遍地对死刑的恐惧,那么对于社会上那些为非作歹使老百姓不能安生的人,就应抓住个杀掉一个,看那个歹徒还敢胡作非为。社会上有一个常设机构专门执行这一任务,倘若有人敢于超越职权行使这一权力,也应当把这些人早早除掉,以免引起社会恐慌。这就好比一个人不是木匠却用斧子乱砍,那么很少不伤及自己的手指(据七十四章译)。
3、老百姓负担为何沉重?
老百姓的负担之所以总是减轻不了,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上靠税收生活的人太多太多,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安居乐业难于治理,是因为各项达标政绩形象工程搅扰了农时。老百姓之所以冒着被打击报复的危险上访,是因为当地领导过于追求生活的奢侈享受。这些老百姓都无法生存的问题,难道不比一些人急于提高生活享受的问题更重要,许多人的生存权都无法保障,怎么能一味的给少数人不断加薪。(据七十五章译)
4、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造成的?
自由竞争的趋势总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使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因为人类社会眼下的分配原则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你越是没有钱就越是成为别人的利用榨取的对象。解决防止贫富两极分化产生的途径,只能是用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分配原则,取代人之道的分配原则。人间的分配原则应当效法天降雨露之法,老百姓并没有得到谁的命令,却能够平均地得到雨露的滋润,分配公平了贫富分化就会减轻,人类中的矛盾冲突就不会如此激烈。富国奴役霸占弱国的资源,弱者就只有搞恐怖,富人奴役穷人,穷人就找机会暗杀富人,这些现象背后的祸根是分配不公平,人与人之间不平等,那里有不公平,那里就会有反抗斗争。
5、老子对腐败的痛斥(据五十三章译)
老子心中最为敬畏的是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走在真理的光明大道之上。真理的大道是多么的平坦宽阔,可人们总是喜欢走崎岖的错误之路。朝纲的腐败是多么迫切地需要清除,田地是多么严重地荒芜,国库是何等空虚,而那些当权者,却一个个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坐着高档小车享受着公款吃喝,占有着一生花销不完的财富,他们不是人民群众公仆而是群众的硕鼠,这难道是革命烈士为之抛头颅撒热血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吗?
六、老子对战争的态度
1、战争的危害
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一个依靠真理正义行使权力的国君,绝对不会凭借军事实力的强大,迫使强奸天下人的意愿,以服从自己的意志(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因为战争总是给人类造成极为恶劣的后果。烧杀抢掠的军队过后,大片的土地荒芜,发生过大的战争过后往往伴随着灾荒瘟疫的流行(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见于战争的大量损毁人力物力的危害,在老子眼里,许多人津津乐道的先进的军事武器是对人类有不祥之兆的杀人利器。人们应该对此表示讨厌反对,军事手段不是正人君子常用的实现目的途径,不到万不得一之时莫要动用,即便是用军事手段达到了目的也不要过于高兴,如果将杀死他人当作人生美事,那么此人就是一个以杀为乐的人,一个以杀为人生乐事的人,怎么会得到天下人拥护爱戴呢?(据三十一章意译)
2、战争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的贪婪
在一个理想的能够按照真理正义的原则办事的社会,天下太平战马不必在沙场上奔驰征战。人们仅用战马的大粪以肥农田,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无道社会,人类陷于战乱之中,可怜的战马在战场上生下马驹,这一切都是因为统治者贪得无厌,过失有比无尽的贪欲更大的吗?,灾祸还有比不知满足的野心严重的吗?对于一个有知足之心的人或国家,他常怀满足之心,就不会有吞并占有之心,就根本不会成为战争的策源地(据四十五章)。
3、用兵的原则
充分重视敌人。对军队而言,人常说骄兵必败,最大的祸患在于盲目的轻视敌人,战斗准备做的不充分,就会导致失败,那么你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会落在敌人手中。毛泽东讲我们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但在战术上一定要充分重视敌人,提倡杀鸡要用宰牛刀,尽可能用局部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敌人一部。
以奇用兵,行动让敌人摸不着规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五十七章)
如果是管理国家就一定要按规章制度办事,而在用兵方面则一定要出其不意,防其不备。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面对敌军一定要积极主动掌握主动权创造战机,不轻易向敌人发动攻击,要打有把握之仗,对于指挥一定要服从上级领导的决策。对于战斗中坏的方面要考虑充分,胜算的机会要少考虑。
4、如何处理外交关系,防止战争。
国家之间战争的发生,起初表现为外交关系的恶化,因此外理好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对于战争的预防尤为重要。
一般说来作为小国,或经济落后的国家,不会向大国,经济发达的国家主动发起进攻,所以作为大国,经济发达的国家应该拿出高姿态,尊重小国,主动帮助欠发达国家,这样世界就比较容易实现和平。如果大国看不起小国就会产生吞并小国的念头,发生吞并战争,如果小国总觉受大国的欺压也会主动发兵攻打大国,不是因为看不起他国去发动战争,就是因为被看不起而发动攻势。话说回来,大国不过是想拥有更多的国民,小国也不过是想参与更多的事务,双方的愿望可以同时实现,关键要让大国首先拿出高姿态敢于吃亏帮助小国,这样就不会发生战争。(据六十一章意译)。
七、老子贵柔思想的代表“水”
如果要在自然界中寻找一种物质,体现代表老子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那么作为天下之至柔的水就再也合适不过。
在老子看来,天下事物中再也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能够向强大刚硬事物发起进攻反抗的,那种事物也比不上水的执着,致于世界上没有任何物质能将它取代(天下若矛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天以易之。七十八章)水的柔弱不全是完全初地服从人的驱使,更包含着不屈不挠永不停息的反抗。人们平时为了生存才会忍辱负重,但是到了真正面临死亡的时候,才会表现出内心的坚强,所以时时表现坚强是为人处世的下策,能做到守柔居弱不引起他人的注意才是人生之上策。(人之生也矛弱于水,强大处矛毕竟处上,七十六章)
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就象水一样对人类具有许多的好处,却从来与世无争。善于选择自己的居所,善于查找思想的根源,善于办事有能力,行动善于抓住时机,因为从不和人竞争,所以生存没有危险。
要知道,天下最柔弱的事物,才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事物中自由出入,以流水的品格处理人事外交,才能使你处处显得游刃有余。(据第八章四十三章)
八、老子论个人修养
对自己寄希望过高的人难以自立,办事要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由小事到大事,由容易到复杂的规律,急于求成反倒使事业难于推进。(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心中有一个成功的标准目标,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失败,不失去失败的阵地,就终有一日能挑战成功。自己却不因受辱而极力辩解,知道什么是光荣却能忍受耻辱,如此以来德由量进,量由识长,你就可以大度包容一切事物(据《老子》二十四章和二十八章意译)
了解他人需要具有一定智慧,正确评价,认识自己才能做到是非分明。超过战胜别人要靠自己具有一定的实力,能够不断战胜超越自我才是一个真正的强者,懂得满足的人,时时刻刻都会感到物质精神生活的充实富有,敢向先命运挑战,才是真正有志气的人,不失去操守气节的人他的光辉形象才会永不磨灭。人虽然死了,可他的发明创造,作品理论还在为人类造福的人,才是真正的永垂不朽(据三十三章译)。
九、道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对世界所有认识,均以对道的认识为前提基础,那么道就究竟有何特征及存在意义呢?
道是万物之宗,天地之根,孔德之容、万物之奥妙,四大之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说道是万物生成的老祖宗。道先天地而生,生天生地,一切生命物质皆源于道,所以道是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一个人不管有多高的德行都必须服从真理(道)做事讲话有道理,道是有德之人的行动指南。
对真理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人了解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奥妙。正义的人认识她就去做好事,真理是战胜邪恶的法宝,另一方面有人也是依靠认识一些规律技巧来保护自已的坏事不被发现,由此来看客观规律本身没有主观能动性,关键在于看她被谁所认识掌握。
在天地间有四种最为伟大的力量,道、天、地、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是宇宙的根本大法。大道的法则是一开始便如此。自然者,原本如此,应当如此,今天不如此将来必如此之意,道没有原因,不可追问。人类万物对他只有服从,顺应万物的本来面目不去打乱,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不是存在的主宰,而是存在的守望者,用老子之言,就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十、道的认识价值
1、认识道可以把握未来,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2、当权者如果能认识道,并依之办事,万物将对之顺服(道常无名朴虽小,无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3、道是历史的归宿,就象千万江河归大海一样,未来的世界必然属于真理(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4、天之道的发挥作用的特征,从不可与人竞争但他总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人若不依从真理一定的规律事业不可能成功。历史从不主动召唤,一个个历史人物,事件就应运而来自动发生。天之道看似恬然却早已把一切都充分准备,没有一事被遗漏。也就是说,人类历史的进程早已被大道这种无形的力量有计地划安排好了。在李淳风,袁天罡的《推背图》末尾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茫茫天数此中求,世道兴衰不自由”。意即人类历史的进程是客观规律和人类主观能动性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人类即不可惟命是从听之任之随被逐流犯奴隶主义错误,又不可盲目自大,企图凌驾于历史规律之上,所谓“天运人功理不穷”正是告诉人们这个道理。
对于历史,自然规律秩序的理解,会启示人们应当怎样建立,或者建立怎样的合理的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我们的目前社会是一个人人与整个社会做战的经济社会,人与人企业及各个社会职能部分利益的不统一甚至对立,是社会动荡治安混乱的根源。维护这样的社会秩序,使道德资源大量流失,人们几乎进入了无法无天的荒蛮时代,道德的沦丧愈发显示了道德资源的可贵,重树道德伦理观念必将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因此《道德经》在全国普及乃至在全世界发挥大作用的时代已为期不远,正如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今日道德真理力量被极大削弱的今天,正是道德力量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的契机。中华民族古代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其主题正是整合世界的政治,经济伦理秩序的混乱,恢复规范,使人类获得新生。当然要想用中国优秀文化拯救世界,就首先要从大海沉船中先救出自己。
如果中国人用自己的文化不能解决自身道德沦丧、经济发展问题。何谈让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有所作为。所以,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是把握优秀的文化资源,开发智慧之泉,医治心灵的创伤,健全民族的魂魄,办好自己的事,而后才能谈及为人类做去力所能及的较大贡献。
通信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西三爻村61号 同人书社 陈永利
内容提要:本文对老子有关军事社会治安、人生修养,理想人格等方面的思想观点,依据《道德经》原文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论述。该文认为老子思想看似消极实为积极,甚至具有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倾向。老子的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其如何改造社会,健全理想人格的系统工程,该文还将老子与尼采、柏拉图的一些观点进行了简单比较指出其共同之处,还提出中国文化将在世界做出较大贡献的前提,是首先要解决好自身的问题。
关键词:老子、 《道德经》、 道、 尼采、 圣人
长期以来,许多人一直认为老子代表着奴隶主阶级的没落思想。说他既对现实不满,却又无能为力,既感到自己的没落,但又不甘心这样灭亡。于是幻想开历史的倒车,企图挽救没落的贵族势力的命运。还说老子并非为人民说话,只不过是下了台的旧阶级,对新上台的暴发户的谩骂。我认为这些“罪名”对老子全是不实之辞,起源于对《道德经》的误读,因此,我们必须根据《道德经》原文对老子重新认识。
周国平在《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中写到:盖棺论定,只适于二三流的思想家,对于天才伟人并不适用,旷世的天才犹为如此,因其本身包含着巨大的丰富性和矛盾性,为世人的争论留下了广阔的余地。有哪一个独创的思想家,不是在生前死后戏剧性地经历着反复被误解,被重新发现的过程。这样的评论同样适用于老子。
尼采在他的著作无人问津之时悲叹道:“这真是可怕的经历,在我从内心深处发出如此的呼喊之后,竟然听不到回音。”当他预感到身后被他人误解之时,认为有义务、有必要替自己的作传。因此向世人宣告:“看哪,我是这样一个,别将我和任何人混淆了”。在他看来,伟大的思想家正是凭借被误解的程度而成就其伟大的。这样的话也正是老子想要说的,作为历史上善于发现真理的伟大哲学家如老子所言:“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尽管他们的语言、国籍、肤色、时代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体会、对真理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所遭受的境遇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一、孤独的老子对言论被误解发出的警告和悲叹
身处闹市之中的老子会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当众人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就象是到风景名胜 春游或到星级酒店赴宴一样兴高采烈,我却对此无动于衷象个不懂事的孩子,不知道该到那里去。众人都有玩不够的赏心乐事,却好像偏偏将我遗忘,我真地就这么傻吗?众人好像什么都明白,惟独我对许多问题充满疑问,表示担心。我和这些人不同,因为我将道德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悉心供奉言听计从。(据二十章意译)
在第七十章中,老子这样评论自己的言论:我的言论多么容易理解,多么容易在社会中推行,可天下竞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了解,认真奉行。言论总是有一定的主导思想,事物的矛盾也会有一个主要方面。正是因为社会上无知的人太多,所以他们无法了解我的真实意图。了解我的人越少,按照道德要求去做的人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这就是那些满腹经纶的圣人生活处境极为艰难的根本原因。他们的理论人生价值往往超越时代,因此得不到同时代人的认可。
天才人物或伟大的思想家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与世人不同的处世风格,因其远离俗世生活保持真我,才能实现人生超越,在认识上具有超时代的收获,而这些无不以他们付出巨大的个人牺性为代价,暂时不被理解是他们的共同命运。
二、“三宝”老子对自己思想的高度概括
老子提出的是社会的原则问题,而不是细节的具体设计,好像在现实中没有多大的操作性。这在急功近利的人看来没有用处(不肖)。
那么,老子为何要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作为为人处世的宝贝呢?
1、“慈”、爱心,老子曰“慈故能勇”。
仁慈即爱心,是做的人第一大要义。只有一个有慈爱之心的人,才会为他人,为人类的痛苦而感到极大痛苦,大慈大悲便是此意。因为痛苦,才会去寻找摆脱痛苦的智慧真理。因为对人类有无限的爱,才会有为人类幸福自由而牺牲的勇气,才会为天下的共同事业不遗余力地奋斗(歙歙为天下浑其心),这样的人老百姓才会关注他的一言一行,这样的人才会甘心情愿做人民群众的儿子。在他的眼里就没有一样对人类无用的器物,他才会极力地去挽救每一个人,不愿看到任何一个人受苦受难坠入苦海(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他才会无条件地善待他人,对人表示信任。(德善、德信)这就是老子所塑造的圣人的真境界。(据四十九章)
一个人有了对人类无限的爱,他就会产生为人类而负责,敢于说实话的巨大勇气。因要不怕他人的打击报复,他还必须是个英勇的战士。柏拉图曾说,一个崇高的,能够对所有存在进行深思,为全人类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人,会把个人生命看得很重要吗?爱智慧、爱真理、爱人类就必须有勇气为之牺牲。
2、俭,俭故能广,老子论节约。
注重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节约就是对人力物力资源倍加珍惜,不忍有一丝一毫之浪费,只有注重节约,生产的规模才可以不断扩大,否则扩大生产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
因为节约一个人的消费观才可能是以其所食为香甜(甘其食),以其所住为安适不必过度装修(安其居),以其所穿之衣为美观不用追求什么时尚(美其服),从而才不会对财力物力造成浪费。这些都是外在的感观肢体的享受,不该成为有志之士的追求的人生目标。如果一个人 ,他的情感非常强烈地集中在有关智慧真理正义之类的事情上时,他就只在乎心灵的欢乐。他就不会整天担心着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总之他会放弃感观的快乐,从而去过一种比较节俭的生活。
3、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不敢为天下先”是许多人认老为子不作为,消极保守明哲保身的依据,并以此断定老子胆小怕事。岂不知,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只是策略,最终目的是要“成器长”。把自己的思想理论武器搞成天下最优秀无双的。这就好比两个长跑队员,在比赛中途一般都不会主动领跑,很注重保存体力,到了最后阶段是非冲刺不可的。韬光养晦应该是心里想的不是口头上说,刘备如果明目张胆他对曹操说明此点,恐怕早已成了曹操刀下之鬼,将韬光养晦挂在口中大力宣传,只能证实自己软弱无能不敢抵抗强加的侮辱。这就不能怪老子提出“不敢为天下先”的点子。
三、老子全力塑造的理想人格“圣人”
在老子五千言中,“圣人”一词就出现了三十二次之多,孔子的《论语》中多次提到的则是君子。显然圣人比君子要高一个级别,如果说孔子是个硕士导师,那么老子也许就是个博士导师。现在就看看老子笔下的圣人有何特点。
1、为而不争的圣人
老子在第八十一章明确提出,对于客观规律人们只有认识他,把握它,以之为人类造福。而作为圣人最根本的原则是有所作为,而不要争名夺利(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同时又补充说,一个人只有不争夺计较个人名利,才不会有常人的忧患,(夫惟不争,故无尤)由是可见,老子并非教人处处与世无争,无所作为,而是要有所作为,但不要在个人名利上过于计较,这才是摆脱忧患的秘诀。
2、圣人是人民群众的好儿子,为天下浑其心
圣人的为人处世原则效法天地。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的原因是为不仅为自己而活着,因此上圣人就应该为了老百姓而活着,在群众面临危难之时,能够将自己的个人利益抛在脑后,将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这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永远怀念。
在人民的面前,作为圣人必须抱定这样的信念,急百姓之所急,善待每一位老百姓,从来不要想给自己积累财富,为他人做的事越多自己越是感到人生的充实(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爱因斯坦曾提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应看他从社会上得到了什么,而要看他向社会贡献了什么,这与老子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不是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是什么。一个具有这样人生价值观的人,你能说他消极没落吗?
3、圣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
小不忍则乱大谋,作为圣人就必须做到忍辱负重,受得了一时的委曲,则可以保全大局,受得了一时的冤枉,就能够等到正义伸张的那一天。不要仅看到自己的长处,就可以做到处事是非分明;不总以为自己正确,便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不居功自傲,便可以再建新功;不摆臭架子,学问做人方面才可以不断长进(据二十二章译)。
四、什么样的人可做人民的领袖?
这一点对当官的人就是说如何得到群众的拥护,对群众来讲就是如何寻找自己的领袖。
1、一个宠辱不惊不计较个人利益的人
老子在第十三章提出,一个人之所以有太多的忧患,就在于他十分看重个人利益,当他没有超乎众人之上的个人利益之时,他还会害怕什么?他将成为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者。所以一个人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以自己有限的生命为天下人谋永福,如果他全心全意的投注个人的身心,寄托在天下人的共同事业之上;而且这些选择完全是出于自愿,那么这样的人才可配受天下人的重托。
作为当政者不不可图一已之私利而损害天下的人利益,否则就会失去为政之本。(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人民拥护的条件
条条河流归大海,老子以此自然现象得出圣人得到人民拥护的前提条件在于,言下之,身后之。象大海居于河流的下处一样,承认人民的伟大,把自己利益放在群众利益之后。如此以来走在群众前面,人们不会觉得对他们有所损害,不会产生对百姓的重压,那么老百姓都会推举你作为他们的代表,谁也不会对你产生反感,这样你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据六十六章)
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在管理之中不是寻求个人的利益而是寻求被管理者的利益,这样管理的阻力就会大降低,就不会产生暴力抗法的局面这些现象之所以能够产生,根本原因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利益不统一、甚至完全对立。
五、老子高度关注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1、在群众中的最高威信如何表现?
浅薄的官员会说,让老百姓怕自己才叫有群众威信,其实不然,老子认为只有当老百姓不害怕长官的威严时,那才叫在群众中树立了最高威信。也就是说官民平等,双方无话不谈能平等交流之时,那才叫有群众基础。不要讥笑老百姓所居住的茅屋草舍,更不要讨厌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只有当官的不讨厌老百姓时,老百姓才不会厌烦当官的。作为当官的更应当自尊自爱,永远不要觉得自己就比老百姓高贵。有的人,总想用讨厌别人来显示自己的高贵,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据七十二章)
2、社会治安不要官逼民反
当老百姓的生活处境到了失去的只是锁链,而得到的则是全世界的时候整个社会秩序就会很快反过来。当老百姓到了活着也是死,反抗也是死的时候,死刑对老百姓就失去了威慑力。所以社会上如果要保持普遍地对死刑的恐惧,那么对于社会上那些为非作歹使老百姓不能安生的人,就应抓住个杀掉一个,看那个歹徒还敢胡作非为。社会上有一个常设机构专门执行这一任务,倘若有人敢于超越职权行使这一权力,也应当把这些人早早除掉,以免引起社会恐慌。这就好比一个人不是木匠却用斧子乱砍,那么很少不伤及自己的手指(据七十四章译)。
3、老百姓负担为何沉重?
老百姓的负担之所以总是减轻不了,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上靠税收生活的人太多太多,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安居乐业难于治理,是因为各项达标政绩形象工程搅扰了农时。老百姓之所以冒着被打击报复的危险上访,是因为当地领导过于追求生活的奢侈享受。这些老百姓都无法生存的问题,难道不比一些人急于提高生活享受的问题更重要,许多人的生存权都无法保障,怎么能一味的给少数人不断加薪。(据七十五章译)
4、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造成的?
自由竞争的趋势总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使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因为人类社会眼下的分配原则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你越是没有钱就越是成为别人的利用榨取的对象。解决防止贫富两极分化产生的途径,只能是用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分配原则,取代人之道的分配原则。人间的分配原则应当效法天降雨露之法,老百姓并没有得到谁的命令,却能够平均地得到雨露的滋润,分配公平了贫富分化就会减轻,人类中的矛盾冲突就不会如此激烈。富国奴役霸占弱国的资源,弱者就只有搞恐怖,富人奴役穷人,穷人就找机会暗杀富人,这些现象背后的祸根是分配不公平,人与人之间不平等,那里有不公平,那里就会有反抗斗争。
5、老子对腐败的痛斥(据五十三章译)
老子心中最为敬畏的是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走在真理的光明大道之上。真理的大道是多么的平坦宽阔,可人们总是喜欢走崎岖的错误之路。朝纲的腐败是多么迫切地需要清除,田地是多么严重地荒芜,国库是何等空虚,而那些当权者,却一个个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坐着高档小车享受着公款吃喝,占有着一生花销不完的财富,他们不是人民群众公仆而是群众的硕鼠,这难道是革命烈士为之抛头颅撒热血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吗?
六、老子对战争的态度
1、战争的危害
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一个依靠真理正义行使权力的国君,绝对不会凭借军事实力的强大,迫使强奸天下人的意愿,以服从自己的意志(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因为战争总是给人类造成极为恶劣的后果。烧杀抢掠的军队过后,大片的土地荒芜,发生过大的战争过后往往伴随着灾荒瘟疫的流行(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见于战争的大量损毁人力物力的危害,在老子眼里,许多人津津乐道的先进的军事武器是对人类有不祥之兆的杀人利器。人们应该对此表示讨厌反对,军事手段不是正人君子常用的实现目的途径,不到万不得一之时莫要动用,即便是用军事手段达到了目的也不要过于高兴,如果将杀死他人当作人生美事,那么此人就是一个以杀为乐的人,一个以杀为人生乐事的人,怎么会得到天下人拥护爱戴呢?(据三十一章意译)
2、战争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的贪婪
在一个理想的能够按照真理正义的原则办事的社会,天下太平战马不必在沙场上奔驰征战。人们仅用战马的大粪以肥农田,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无道社会,人类陷于战乱之中,可怜的战马在战场上生下马驹,这一切都是因为统治者贪得无厌,过失有比无尽的贪欲更大的吗?,灾祸还有比不知满足的野心严重的吗?对于一个有知足之心的人或国家,他常怀满足之心,就不会有吞并占有之心,就根本不会成为战争的策源地(据四十五章)。
3、用兵的原则
充分重视敌人。对军队而言,人常说骄兵必败,最大的祸患在于盲目的轻视敌人,战斗准备做的不充分,就会导致失败,那么你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会落在敌人手中。毛泽东讲我们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但在战术上一定要充分重视敌人,提倡杀鸡要用宰牛刀,尽可能用局部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敌人一部。
以奇用兵,行动让敌人摸不着规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五十七章)
如果是管理国家就一定要按规章制度办事,而在用兵方面则一定要出其不意,防其不备。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面对敌军一定要积极主动掌握主动权创造战机,不轻易向敌人发动攻击,要打有把握之仗,对于指挥一定要服从上级领导的决策。对于战斗中坏的方面要考虑充分,胜算的机会要少考虑。
4、如何处理外交关系,防止战争。
国家之间战争的发生,起初表现为外交关系的恶化,因此外理好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对于战争的预防尤为重要。
一般说来作为小国,或经济落后的国家,不会向大国,经济发达的国家主动发起进攻,所以作为大国,经济发达的国家应该拿出高姿态,尊重小国,主动帮助欠发达国家,这样世界就比较容易实现和平。如果大国看不起小国就会产生吞并小国的念头,发生吞并战争,如果小国总觉受大国的欺压也会主动发兵攻打大国,不是因为看不起他国去发动战争,就是因为被看不起而发动攻势。话说回来,大国不过是想拥有更多的国民,小国也不过是想参与更多的事务,双方的愿望可以同时实现,关键要让大国首先拿出高姿态敢于吃亏帮助小国,这样就不会发生战争。(据六十一章意译)。
七、老子贵柔思想的代表“水”
如果要在自然界中寻找一种物质,体现代表老子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那么作为天下之至柔的水就再也合适不过。
在老子看来,天下事物中再也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能够向强大刚硬事物发起进攻反抗的,那种事物也比不上水的执着,致于世界上没有任何物质能将它取代(天下若矛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天以易之。七十八章)水的柔弱不全是完全初地服从人的驱使,更包含着不屈不挠永不停息的反抗。人们平时为了生存才会忍辱负重,但是到了真正面临死亡的时候,才会表现出内心的坚强,所以时时表现坚强是为人处世的下策,能做到守柔居弱不引起他人的注意才是人生之上策。(人之生也矛弱于水,强大处矛毕竟处上,七十六章)
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就象水一样对人类具有许多的好处,却从来与世无争。善于选择自己的居所,善于查找思想的根源,善于办事有能力,行动善于抓住时机,因为从不和人竞争,所以生存没有危险。
要知道,天下最柔弱的事物,才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事物中自由出入,以流水的品格处理人事外交,才能使你处处显得游刃有余。(据第八章四十三章)
八、老子论个人修养
对自己寄希望过高的人难以自立,办事要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由小事到大事,由容易到复杂的规律,急于求成反倒使事业难于推进。(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心中有一个成功的标准目标,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失败,不失去失败的阵地,就终有一日能挑战成功。自己却不因受辱而极力辩解,知道什么是光荣却能忍受耻辱,如此以来德由量进,量由识长,你就可以大度包容一切事物(据《老子》二十四章和二十八章意译)
了解他人需要具有一定智慧,正确评价,认识自己才能做到是非分明。超过战胜别人要靠自己具有一定的实力,能够不断战胜超越自我才是一个真正的强者,懂得满足的人,时时刻刻都会感到物质精神生活的充实富有,敢向先命运挑战,才是真正有志气的人,不失去操守气节的人他的光辉形象才会永不磨灭。人虽然死了,可他的发明创造,作品理论还在为人类造福的人,才是真正的永垂不朽(据三十三章译)。
九、道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对世界所有认识,均以对道的认识为前提基础,那么道就究竟有何特征及存在意义呢?
道是万物之宗,天地之根,孔德之容、万物之奥妙,四大之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说道是万物生成的老祖宗。道先天地而生,生天生地,一切生命物质皆源于道,所以道是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一个人不管有多高的德行都必须服从真理(道)做事讲话有道理,道是有德之人的行动指南。
对真理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人了解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奥妙。正义的人认识她就去做好事,真理是战胜邪恶的法宝,另一方面有人也是依靠认识一些规律技巧来保护自已的坏事不被发现,由此来看客观规律本身没有主观能动性,关键在于看她被谁所认识掌握。
在天地间有四种最为伟大的力量,道、天、地、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是宇宙的根本大法。大道的法则是一开始便如此。自然者,原本如此,应当如此,今天不如此将来必如此之意,道没有原因,不可追问。人类万物对他只有服从,顺应万物的本来面目不去打乱,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不是存在的主宰,而是存在的守望者,用老子之言,就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十、道的认识价值
1、认识道可以把握未来,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2、当权者如果能认识道,并依之办事,万物将对之顺服(道常无名朴虽小,无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3、道是历史的归宿,就象千万江河归大海一样,未来的世界必然属于真理(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4、天之道的发挥作用的特征,从不可与人竞争但他总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人若不依从真理一定的规律事业不可能成功。历史从不主动召唤,一个个历史人物,事件就应运而来自动发生。天之道看似恬然却早已把一切都充分准备,没有一事被遗漏。也就是说,人类历史的进程早已被大道这种无形的力量有计地划安排好了。在李淳风,袁天罡的《推背图》末尾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茫茫天数此中求,世道兴衰不自由”。意即人类历史的进程是客观规律和人类主观能动性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人类即不可惟命是从听之任之随被逐流犯奴隶主义错误,又不可盲目自大,企图凌驾于历史规律之上,所谓“天运人功理不穷”正是告诉人们这个道理。
对于历史,自然规律秩序的理解,会启示人们应当怎样建立,或者建立怎样的合理的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我们的目前社会是一个人人与整个社会做战的经济社会,人与人企业及各个社会职能部分利益的不统一甚至对立,是社会动荡治安混乱的根源。维护这样的社会秩序,使道德资源大量流失,人们几乎进入了无法无天的荒蛮时代,道德的沦丧愈发显示了道德资源的可贵,重树道德伦理观念必将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因此《道德经》在全国普及乃至在全世界发挥大作用的时代已为期不远,正如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今日道德真理力量被极大削弱的今天,正是道德力量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的契机。中华民族古代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其主题正是整合世界的政治,经济伦理秩序的混乱,恢复规范,使人类获得新生。当然要想用中国优秀文化拯救世界,就首先要从大海沉船中先救出自己。
如果中国人用自己的文化不能解决自身道德沦丧、经济发展问题。何谈让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有所作为。所以,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是把握优秀的文化资源,开发智慧之泉,医治心灵的创伤,健全民族的魂魄,办好自己的事,而后才能谈及为人类做去力所能及的较大贡献。
通信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西三爻村65号 同人书社 陈永利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