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寄语
——致有心学习《老子》的朋友们的一封公开“信”
新年来了,意味着:旧的即将过去;新的将要开始!
诚然,这只是我们善良的愿望。旧的未必将要过去;新的焉能马上开始!
然而,旧的毕竟是旧的、必定要成为过去;新的预示着未来、新的必定将要开始!
但是,要认识旧的、知道旧的。认识旧的“旧”在什么地方、知道旧的之所以是“旧”的存在的道理。这可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难的历程、甚至是一个长期艰难并且是痛苦的历程!
何况,那些所谓旧的,还潜在着人类社会前进的“基因”。这可千万别把它当成旧的而给予抛弃,那将使我们成为不肖子孙,落伍于人类社会前进的历程。从而遭到人类社会中的子子孙孙的耻笑、唾骂、指责,我们的子孙也世世代代不得安宁!更有甚者,知道已经是旧的、是阻碍人类社会前进的“毒瘤”,把它也当成所谓的“传统”来“发扬光大”而加以顶礼膜拜,那将使我们成为历史罪人而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遗臭万万年!
所以,“旧的即将过去;新的将要开始”。说说容易,认识难、行动也不易。那么,“说说容易”就是诡辩的容易,广征博引{天下文章一大抄(偷)}、长篇累牍、胡编乱造论述的容易,讲话、命令、指示、强行灌输、反复诱导……的容易。于是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一切跟着走、跟着别人走、跟着“天子”走、跟着“官”走、跟着“僚”走、跟着“奴才”走,不走也得走!谁敢不跟着走?
历史是无情的,时间是不等“民”的(“民”是极其弱势的群体,毫无办法,只能逆来顺受)!这样耽误的时间只能是“落后”,这样谱写出来的历史永远是“耻辱”!
因此,重新认识一下历史、重新清理一下历史,就会知道:夏商周(暂时只指西周)三代以及以前的出土文物都仅只能证明,我们远古的“传统”是为上者的高度自律从而保证“民得”的。所以,“食器”才蔚然成风,它们几乎充斥了“考古领域”。这正是“民以食为天”的真实写照,这也是西周金铭文中的“奠四方”、“抚有四方”、“永保四方”的“诠释”,当然也是商王朝率先启用管理食器的人为“贞”人的本质道理(甲骨文的“贞”与“鼎”的刻写几乎一样)。甲骨文的记事、记实都充满了“人情”味,几乎到处都有为王者的“自律”和保证“民得”的耀眼的火花!(绝不是孙诒让、王国维等人所说的“卜辞”,当然就不是目前人们对甲骨文的认识。)
朋友们,你们不正在对《老子》一书有兴趣吗?但是,不少的人问我,有关学习《老子》一书的问题。其大多数人都说:不太容易读懂。这可怕吗?这并不克怕。问题是:我们的“读书人”歪曲了好多历史事实;我们的“智者”们向大家灌输了他们自己的东西。与我们认识问题、认识客观世界毫无增益。
所以,读《老子》一书,就首先要必须搞清楚老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子做过什么事;《老子》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还必须知道一点我们自己的历史;还必须知道一点当时的意识形态之大致;知道一点殷商、西周的金文;知道一点殷商、西周的甲骨文等。
其次,应当有一点哲学常识(这不全是书本上的常识),知道一点人类发展的前景,憧憬一下未来是一个什么样(这恐怕也很难)。还要有一点刨根问底老子似的精神。
另外,必须知道:从商王朝到西周当时有一个中华民族特有的现象,这就是“人”和“民”的区分相当严格。“民”就是“民”,“民”要成其为“人”是很难、很难的。中华民族的此种“传统”沿用至今,谁都知道,谁都不说!“民”当“小人”的资格都没有,“小人”是相对“君子”而言的,于是“人”中的“小人”和“女子”就是难养(难教——孔子语)。所以,后来的孟子由衷地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显而易见:善政是目的,善教是手段。故此,哪个统治者不爱“得民财”!哪个天子不爱“孔”、“孟”?于是乎,他们(孔、孟)拾取西周已经摒弃的“仁”“义”“礼”“智”,如获“理论”之至宝,重返“政坛”,为天子一人而效劳。不是吗,君不见:自从汉武帝采纳“仁义礼智”后,至清王朝时,已把儒家理论发挥到淋漓尽致——所有的人都是天子一人的奴才!“民”是没有资格做奴才的,他们只能做奴隶,他们能有什么权力?
读《老子》一书真的很难吗,非也。只要你不是站在“人”的立场上,而是站在“民”的立场上。那么,《老子》不但通俗易懂,而且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实话。是否这样,敬请大家查证之。也就会明白,为什么历来人们都游离在老子的认识之外,原来他们都是“人”!他们都是向上爬的“众人”、“智者”(《老子》专用语),焉能读懂《老子》!?
所以,不懂得“民得”的人,是读不懂《老子》的。不知道治国必须“正”君(教育君王,高度重视自律),同样是读不懂《老子》的。高度重视自律和保证、保障“民得”,这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啊,这种传统美德可追根溯源至五千年前。
遗憾而可悲的是:时至今日,我还没有看到有一人能读懂《老子》。事情的确蹊跷,蹊跷到令人难以置信。几千年来,读老子的人何止千千万万,居然无一人能认识老子,岂不是咄咄怪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愚以为:1、老子是什么时候的人的问题,从来就没有搞清楚过,这就“窒息”了人们的认识;2、老子所在的当时的意识形态人们一无所知,这就大大的影响了人们认识问题的视力;3、我们的历史的真实,已被“智者”们歪曲的一塌糊涂,也就只好以“想当然”代替“历史”;4、“人”和“民”的问题是我们国家由来已久的“老大难”的问题,谁都仅只站在“人”的立场上去“诠释”历史,这怎能读懂《老子》?
愚以为:《老子》是西周历史的总结,并且是“预言”未来(公元前776年——到现在已两千七百八十二年。因老子成书于公元前776年),是用民众的血和泪刻写的毫不为过的箴言。试以《老子》通行本前十章为例,简述如下:{敬请先看拙著《老子研究·前十章的注、译》(第二辑)}。
第一章,请记住“异名同谓”就行了(至于其他,待到研读《老子》后文再说)。
第二章,西周的过去和未来,所有执政的统治者,几乎没有再说过一句对“民得”有益的话,再做过一件对“民得”有利的事。
第三章,西周的过去和未来,所有执政的统治者,几乎没有启用过一例对“民得”有贡献的好“官”、好“僚”,他用的全是为自己效忠的奴才,清王朝的表现已经是淋漓尽致了。
第四章,为什么会有上面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所有的“人”忘记了,“爱民治国”的“民得”是根本,是“治国”道理之“中”的首要问题。必须时刻记住道理之“中”的问题。
第五章,所有执政的统治者,要做到“爱民治国”,就必须做到毕恭毕敬地对待民众,诚心诚意地为民众效劳而服务;怎能把民众当作贱民、刁民、奸民、顽民、劣民、愚民……而施以“仁德”,从而加强教化(他们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民”),进而逼使民众感谢“皇恩浩荡”、“救世主”的“英明”、“伟大”。这怎能守在“爱民治国”的道理之“中”啊!
第六章,“欲”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是哲学(玄牝)的根本问题,也是“天地”的根本问题。能认识“欲”的问题,才能认识“民得”的问题,也就是治国之本的问题。
第七章,民众是大家、是公、是要“得”的;统治者是一人、是私、是不得的。所以,统治者是孤家、是寡人,必须成其私,这才是他的职责、天职!也是我们远古的光荣传统!
第八章,统治者能“居善地”吗?会“居善地”吗?很不容易啊。他只能在特定的小圈子内,在智者、众人的包围之中。远离民众,很难听到民众的声音。
第九章,为民众办成某件事,不要居功自傲,停止不前;要放下架子,重新着手,再立新功。不断努力为民众办事,这才是“爱民治国”的表现。
第十章,统治者要像“婴儿”一样,依偎在父母(民众)的襁褓之中,不能左右(主使)父母(民众)的行为,一切都听从父母(民众)的“摆布”,“唯父母命是从”。
显然,这十章是一个完整的系列:逻辑缜密、结构严整。(待要说明的问题很多。)陈光柱二〇〇六年一月六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