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探索:社会存在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什么?在这个世界中究竟存在着什么?在我们这个人类社会中究竟存在着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人类去不断地探索!
我们要使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就必须保证人类社会的公平,正确地认知和掌握物质世界与人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我们充分正确地认知这个世界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只有充分正确地认知了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才能正确地探索研究这个世界,才能正确地改造这个世界,才能正确地发展这个世界,才能正确地发展人类社会。
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之前,这个世界只是一个纯粹的、由大小不等的“物质构成体”组成的物质世界,只有“物质存在”,就没有人和人类社会的“精神存在”、“意识存在”。只是因为有了人和人类,才产生了依赖于人和人类社会这些“物质构成体”而存在的“精神”和“意识”。我们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由物质或“物质构成体”与人和人类社会组成的世界。
“物质、精神、意识”就是社会存在。并且,“物质”是客观的,“精神”具有“客观”与“主观”二重性,“意识”则是主观的。
第一节 物质
一、物质
“物质”是客观实在,它可以(或不可以)直接被人的感官所感觉和感知,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不以人的“意识”而存在和增减。 “物质”以数目庞大、大小不同(除基本粒子以外)的“物质构成体”的形态而存在和表现出来,并在不停地做着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它们拥有体积和质量。这就是“物质”的客观性。
物质就是“物质构成体”之本质,它是“物质构成体”的基本属性。即:“物质构成体”的本质是“物质构成体”所具有的占有空间的“体积、质量、运动”。“物质构成体”的这三个基本属性由体现物质的基本粒子充分地表现出来。“物质”和“物质构成体”的其它综合属性都是由这三个基本属性演化而来。比如:运动场、电磁场、相互作用,以及在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对立”和“统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质量”与“体积”的“商”形成“物质构成体”的“密度”,“质量”与“运动速度”的乘积形成“物质”或“物质构成体”的“动量”,“质量”与“运动速度”的2次方的乘积形成“物质”或“物质构成体”的“能量”——“动能”等其它普遍性或特殊性。
这个世界上的“物质”和“物质构成体”,我们的感觉器官对有些“物质”和“物质构成体”可以直接感觉到;而对某些“物质”和“物质构成体”,我们的感觉器官是不能直接感觉到的。对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某些“物质”和“物质构成体”,我们只有借助于“传感器”来间接地去感觉、感知它。
可以直接被人的感官所感觉和感知的“物质”和“物质构成体”,叫做“可感觉物质”。如视觉、嗅觉、味觉所感觉和感知到的“物质”和“物质构成体”,各种近距离天体、动物、植物、气味分子等,以及其它宏观物质构成体。
不可以直接被人的感官所感觉和感知的“物质”和“物质构成体”,叫做“不可感觉物质”。如视觉、嗅觉、味觉所感觉和感知不到的“物质”和“物质构成体”:某些远距离天体、微生物、分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子、中微子等,以及其它“微观物质构成体”。
二、物质形态
物质世界中的“物质”和“物质构成体”由于具有体积并占有空间,具有质量和运动,相互之间产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因此,就形成了物质的各种存在形态。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构成体”形态有四种:即“固态、液态、气态、粒子态”。
组成“固态、液态、气态”物质构成体的“单元物质构成体”是“粒子态”的“原子物质构成体”或“分子物质构成体”,由同一种“单元物质构成体”形成的“固态、液态、气态”物质构成体的内部的原子间距或分子间距依次增大,亦即相同质量的“物质构成体”形成的“固态、液态、气态”的体积增大。绝大多数“物质构成体”由“固态”依次向“液态”、“气态”、“粒子态”转化时需要吸收能量;相反,则会释放能量。在自然状态中,各种“固态”、“液态”、“气态”、“粒子态”的“物质构成体”除极少数意外,基本上是相对稳定的,
组成“粒子态物质构成体”的“单元物质”就是“基本粒子”,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粒子态物质构成体”有:分子、原子、重子(包括核子和超子)、介子(共五种)、轻子(包含中微子、电子等)、光子,以及某些粒子相对应的反粒子,共30余种。除分子、原子、核子(内部由质子、中子组成)、电子、中微子、光子稳定以外,其余的粒子的寿命极短,尤其是反粒子,瞬间即逝的时间之短,人的眼睛都绝对感觉不到它们的形体的存在。
“燃烧”的太阳就是宇宙中最大的“粒子态物质构成体”。这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其形状的唯一的“粒子态物质构成体”。生物基因也是一类“粒子态物质构成体”,它确立了各类生物不相同的本质区别,但我们的眼睛是看不到的。
上述四类物质形态的“物质构成体”在“四维时空”中遵守“数理逻辑”和“物理逻辑”发展变化,构成了自然界中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由它们组成的“生命物质构成体”构成了自然界中生机盎然的生命世界。由它们组成的人和人类就构成了拥有“精神”和“意识”的复杂的人类社会。物质形态在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发展变化遵循着量变和质变的“价值守恒定律”。
三、物质构成体分类
对“物质构成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为了便于对“物质构成体”的比较和使用,进行分类。
(一)根据“物质构成体”的体积分为两类:即“宏观物质构成体”和“微观物质构成体”。
宏观物质构成体:即人的视觉能够直接感觉到或借助于“传感器”间接感觉到的远距离的“物质构成体”。例如:山、水,以及借助于射电望远镜才能看到的远距离星体等。
微观物质构成体:即人的视觉不能直接感觉到、只能借助于“传感器”间接感觉到的体积极小的“物质构成体”。例如:原子、分子,以及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生物等。
(二)根据“物质构成体”的性质分为两类:即:“无机物质构成体”和“有机物质构成体”。
“无机物质构成体”指不含有碳氢化合物的“物质构成体”。如:金矿、铜矿、铁矿等金属矿床,以及花岗岩、石膏等矿石。
“有机物质构成体” 指含有碳氢化合物的“物质构成体”。如:石油、煤炭、葡萄糖、蛋白质植物、动物等。
(三)根据“物质构成体”的生理机制分为两类:即“生命物质构成体”和“非生命物质构成体”。
“生命物质构成体”又分为“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等物质构成体。
“非生命物质构成体”指矿物质等“物质构成体”。
(四)根据“物质构成体”在形成过程中的自然作用和人为的作用分为两类:即“天然物质构成体”和“人造物质构成体”。
天然物质构成体:即物质世界中自然形成的“物质构成体”。如:各种矿物、植物、微生物、动物、山川、河流、大海、地球、星球、太阳系、银河系等。天然物质构成体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生存和转化,但人类也可以有限度地改造它们。
人造物质构成体:即物质世界中由人类设计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构成体”。例如:汽车、轮船、飞机、火箭、原子弹等,以及人的群体、军队、政党、民族、朝代、地区、国家、国际组织等等。“人造物质构成体”是人类利用客观规律对天然物质构成体进行改造、加工、组织的结果。“人造物质构成体”的存在寿命相距甚远,有些是存在寿命特别长,如:瓷器和玻璃等;有些是存在寿命特别短,如:寿命极短的人造“粒子态物质构成体”;其它的存在寿命则各有长短,如:上述的汽车、轮船、陶瓷、玻璃等,以及群体、政党、民族、朝代、地区、国家、国际组织等等,其寿命的差异巨大。决定着“人造物质构成体”存在寿命的长短,既有客观的自然作用,又有主观的人为作用。对于人类社会一类的“人造物质构成体”的存在寿命主要取决于人的作用。比如:群体、政党、朝代的解体等等。这就是说:“人类社会物质构成体”中既有自然的作用,也有人为的作用,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物质构成体”。
“人造物质构成体”多种多样,有些有益于人类社会,有些则有害于人类社会。它们代表着人类文化,更充分体现和代表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意识文明的发展程度。
第 二节 精神
一、精神
“精神”是“物质”和“物质构成体”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实践中主要指“物质”和“物质构成体”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本质属性。它是“物质”和“物质构成体”所表现出来的重要内容,
精神的产生依赖于“物质”和“物质构成体”而存在,这是“精神”的客观性;同时,它又是人们对“物质”和“物质构成体”产生感觉和感知的理性认识的结果,是由人的思维在认识过程中进行加工的意识产物而总结出来。这就是“精神”的主观性。这就是说:“精神”是“物质”和“物质构成体”与人的“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把精神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叫做精神的“二重性”。
我们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通常所提倡发扬的“精神”主要是“物质构成体”的被实践证明了的有益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特殊性,亦即先进的创建精神。比如:螺丝钉精神、“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白求恩精神、雷锋精神等等。
二、精神分类
精神分为两类:即本能精神和创建精神。
(一)本能精神
“物质构成体”的本能精神是指“物质构成体”满足自身本能意识所实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物质构成体”的本能精神由其自身的本能要求得到实现。
人的本能则是指人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的能力。人的本能精神即是以满足人的生理对物质世界的自我直接的感觉需要为目的所实现的感觉结果,它主要体现在满足生理功能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感觉结果之中。本能精神是由本能意识所实现的“物质构成体”表现出来。比如:人吃饱了,其本能精神就由“吃饱的这个人”表现出来。
“本能精神”由“本能意识”转化而来。本能精神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自我实现、自私自利,甚至损人利己,追求最大程度的自由等等。
(二)创建精神
“物质构成体”的创建精神是指“物质构成体”满足创建意识所实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物质构成体”的创建精神由其自身的创建能力得到实现。
人的创建精神即是以满足人对物质世界的自我间接的感觉需要和满足他人及人类社会的感觉需要为目的所实现的感受结果。人的创建精神由人的创建意识转化而来。人的创建精神主要体现在满足生存功能需要对所实现的“物质构成体”所表现出来的感受结果之中。
人的创建精神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满足人对物质世界的自我间接的感觉需要为目的所实现的创建精神。例如:为了使自己从自然界获得更大的生存能力,对食品进行精加工、对中草药进行精加工等等;为了使自己完好地保存自身所获得的能力,制造服装、建造房屋等等;为了节约自己所获得的能力,制造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等等。
2、满足他人的感觉需要为目的所实现的创建精神。例如为家庭成员、亲友,以及关系密切的战友、同学、同事或陌生人等个体所提供的各种帮助等。
3、满足人类社会的感觉需要为目的所实现的创建精神。例如:为所在单位、团体、地区、国家等社会大多数人所做的各种贡献等。
创建精神是由创建意识所实现的“物质构成体”表现出来。比如:医生在其创建意识的指引下治好了病人,其创建精神就由“医生和治好的这个病人”的身上体现出来。
第三节 意识
认识具有思维能力的高级动物。物质世界中产生了人和人类,才产生了人和人类的意识。
一、意识
“意识”是人和人类对“物质”和“物质构成体”进行“感觉”而“感知”,经过逻辑(数理逻辑和物理逻辑)思维进行加工创造的结果。这就是“意识”的主观性。人的思维是人的大脑中的脑细胞进行有序运动的结果。这是人类所特别拥有的。人的大脑的这种思维功能,使人类产生了意识。
这就是说,“意识”的产生过程是:由“感觉”到“知觉”到“理性”到“意识”的过程。
“感觉”是由“感觉器官”与感觉对象——“物质构成体”相对应时产生直接反映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具备完好敏感的“感觉器官”和完好明确的感觉对象——“物质构成体”,二者缺一,就不会产生准确的“感觉”。比如:盲人就没有视觉,肢体瘫痪者就失去了部分触觉等等,他们也就失去了完好的“感觉”。
“知觉”是由神经器官把“感觉”传递到大脑后所产生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具备完好敏感的“神经器官”和完好清醒的大脑,二者缺一,就不会产生准确的“知觉”。比如:神经官能症患者,脑震荡患者,植物人等,都不会产生准确的“知觉”。
由“感觉”和“知觉”综合形成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在逻辑思维的过程中综合形成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是由脑细胞按照“数理逻辑”和“物理逻辑”将记忆于大脑中由“感觉”和“知觉”综合形成的感性认识进行有规律运动的思维过程。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形成理性认识。“意识”就是在这个思维过程中伴随着“理性”的运作而形成的思维结果。在这个“理性”和“意识”形成过程中,必须具备完好灵敏的大脑,即脑细胞。如果没有完好灵敏的大脑中的脑细胞,就不会产生正确的“理性”和正确的“意识”。比如:脑震荡患者,植物人等,就不会产生正确的“理性”和正确的“意识”。其中的“本能意识”和“创建意识”也是如此形成的。
在“感觉”和“知觉”的形成过程中,必须采用正确的世界观,这是形成正确的意识的必要条件。
我们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通常所提倡发扬的“意识”主要是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的创建意识。比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科学发展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等。
二、意识分类
意识分为两类:即本能意识和创建意识。
(一)本能意识
“物质构成体”的本能意识由其自身的本能表现出来。
人的本能意识即是以满足人的生理对物质世界的自我直接的感觉需要为目的所产生的感觉结果。简而言之:本能意识是满足直接需要的意识活动。
人的本能意识同本能精神一样,主要体现在满足生理功能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感觉结果之中。
本能意识强烈的人为了满足和保护自己的本能需要,自私自利,在实践中表现为对他人的不信任态度,甚至敌视他人,易激动,易愤怒。
(二)创建意识
“物质构成体”的创建意识由其自身的创建能力表现出来。
人的创建意识即是以满足人的生理对物质世界的自我间接的感觉需要和满足他人及人类社会的感觉需要为目的所产生的感受结果。简而言之:创建意识是满足间接需要的意识活动。
创建就是人和人类及其它生物个体和群体为满足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和生存产生影响的体能在实践中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构成体”。例如:人类设计购建房屋、设计制造汽车、轮船等“人造物质构成体”,以及动物建造巢穴等。
人的创建意识主要体现在满足生活功能和生存功能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感受结果之中。人类要生活和生存,就必须去改造客观世界,必然形成创建意识,并将创建意识转化为创建精神。
人的创建意识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满足人对物质世界的自我间接的感觉需要为目的所产生的创建意识。例如:为了使自己从自然界获得更大的生存能力,所产生的对食品进行精加工、对中草药进行精加工的意识等等;为了使自己完好地保存自身所获得的能力,所产生的制造服装、建造房屋意识等等;为了节约自己所获得的能力,所产生的制造劳动工具、交通工具意识等等。
2、满足他人的感觉需要为目的所产生的创建意识。例如为家庭成员、亲友,以及关系密切的战友、同学、同事或陌生人等个体所提供帮助的意识等。
3、满足人类社会的感觉需要为目的所产生的创建意识。例如:为所在单位、团体、地区、国家等社会大多数人积极作贡献的意识等。
人的创建意识以人们所创建的虚拟的“物质构成体”表现出来。比如:工业设计、楼房设计、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规划,以及道德建设、法制建设、美术作品、文学作品等等。都具体地表现着人的创建意识。
第四节 本能意识转化为本能精神
本能精神由具有本能意识的人在实践过程中实施转化。
一、什么是本能
本能就是“物质构成体”满足自我直接需要的能力,它是“物质构成体”自身所具有的基本能力。比如:“物质构成体”的运动、能量等等。生物的本能主要指生物的“生理本能”。它们都是先天的,是生物等“物质构成体”本身所固有的。“物质构成体”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本能意识和本能精神也是固有的。
现代生物学也认定:生物的本能是一种不需要后天学习就能够具有的表现物种特性的能力。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动物的一切行为反应都是内在的动机和外在的刺激获得统一的结果。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专章论述了“本能”。他是从动物的角度来定义本能的,把本能描述为某种动作的先天趋势。但他指出,本能的概念包括了精神能力在内。
弗洛伊德重视人的本能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论证了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的潜意识所激发的,他所说的“本我”,指的是人的本能——未经更改的原始推动力,是属于人的生物特性的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本能”论是潜意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性本能的作用;弗洛伊德是从人的生物本能或生理需要来解释人格的形成及其内驱动力的,他也认为人格的所有结构都起源于生物本能,而人的主要动机是去获得在所有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所体会到的那种稳定状态,因此说: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本能精神的享乐主义理论。
生物和人的“生理本能”包括:生活本能、性本能、自由本能和生存本能。这些本能都是生物和人的“物质属性”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本能意识的形成
本能是人和人类及其它生物个体和群体在进化过程中由遗传基因所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和生存产生影响的能力。这些本能在同类的个体和群体中有同一性和普遍性。人和人类需要满足生活和生存产生影响的能力,而对物质世界产生感觉和感知,就表现出人的本能意识。其它生物个体和群体也是这样。例如:饥饿了就产生饮食的意识等。
三、本能精神的形成
本能的存在,导致产生本能意识。本能精神是人和生物等“物质构成体”在满足自身本能意识的实现过程中形成。比如:饥饿觅食的实现过程,性欲满足的实现过程等等,都表现出了各种本能精神的实现。
生物的本能精神和人的本能精神的形成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在感性认识的指导下,其本能意识的自然实现。
本能意识和本能精神都是低级的,它主要表现为“生理本能”的实现。动物和人的“生理本能”就是:生活本能、性本能和自由本能。具备这些本能的人和生物等“物质构成体”由这种必须占有的本能意识而实现自身的本能精神。
本能意识和本能精神都是“物质构成体”的普遍性,是“物质构成体”自私自利和“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本能需要。在实践中,这些本能的实现程度都必须受到制约,一旦让其没有节制,就会形成无限的占有欲的膨胀,就会影响他人的本能意识和本能精神的实现,甚至侵犯他人的本能需要。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看到了本能的源泉,但没有看到本能是人和生物等“物质构成体”自私自利的本质,更没有看到人们为满足自身的本能需要会侵犯他人的本能需要的可能和存在。
第五节 创建意识转化为创建精神
创建精神由创建意识所形成的虚拟“物质构成体”的实现转化而来。
一、什么是创建
创建就是创造出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中前所未有的“物质构成体”。创建由具有思维能力的人和人类所拥有。由人的“创建意识”在实践中所实现的“物质构成体”就是“人造物质构成体”。除此之外,个别的生物类也有创建能力,比如:鸟类的筑巢活动等。
二、创建意识的形成
人的“创建意识”来源于实践,并取决于对现实中的“物质构成体”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的认知。人们在实践过程之中认识了客观世界,在对客观世界进行了“数理逻辑”思维和“物理逻辑”思维的基础上,产生了感受结果,设计创造出虚拟“物质构成体”,而形成“创建意识”。人们根据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所设计创造的“物质构成体”所体现出来的理想形态就是创建意识的表现形式。
三、创建精神的形成
要把“理想形态”的“创建意识”转化为真实的“物质构成体”和“物质构成体”之精神,就需要一次、再次、甚至多次回到实践中去获得检验并实现。由于存在着对客观规律认知的不完整性,以及实践环境中的难以预料到的客观条件的必然性或偶然性的变化,往往导致实践的失败。但这并不可怕,这正是一个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再认识的过程。它促使我们产生“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正确的意识,并将正确的意识转化为精神,它将使我们的理论更接近于真理。
人的创建精神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由其创建意识在人的调控中得以实现。
人们的“创建意识”所设计创造的虚拟“物质构成体”在制造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有一次的失败,也有多次的失败;有部分的失败,也有整体的失败。成功产生于失败。它使我们所设计创造的“物质构成体”更加完美,通过所实现的“物质构成体”所表现出来的“创建精神”更可贵。
比如:库仑定律、牛顿力学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来自于实践,并在多次的实践中获得检验而成功。人类所设计的汽车、轮船、飞机、宇宙飞船等等,都是运用自然规律对原材料进行冶炼、粗加工、精加工等程序,并在多次的试制中成功的。马克思所创建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说也是在苏联和中国等国家获得实验并成功的,尽管目前在东欧各国产生了资本主义复辟,但人类对公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追求没有改变。
我们可以把“创建意识”转化为“创建精神”根据其转化时间长短的可能性,将其分为“近期创建意识”、“中期创建意识”和“长期创建意识”三类。比如:“五年计划”属于“近期创建意识”,“建立和谐社会”属于中期的“创建意识”,“实现共产主义”则属于长期的“创建意识”。
“创建意识“和”创建精神“是高级的,几乎只是人和人类社会所独有的。这就是人和人类社会不同于动物的根本区别。也就是对“人是高级动物”这一命题的最充分的注解和证明。它形成了人和人类社会区别于其它“物质构成体”,尤其是区别于其它“生命物质构成体”的重要标志。非生命物质构成体、生命物质构成体中的植物和大多数动物是没有“创建意识”和“创建精神”的,只有极少数个别的动物经过人类的特别训练,才会产生简单的思维,形成肤浅的“创建意识”和“创建精神”。比如:接受人类训练的警犬会辨别气味,而帮助人类抓捕罪犯;接受人类训练的猴子会帮助人类做一些简单的劳动等等。而具有“创建意识”和“创建精神”的人和人类社会也会失去思维能力,而导致失去“创建意识”和“创建精神”,甚至失去部分“本能意识”和“本能精神”。比如:植物人和狼孩就是这样,这是人失去思维能力的结果。
当人和人类社会失去思维能力时,社会就会瘫痪。当人和人类社会的思维能力不健全时,一旦产生错误的思维,形成错误的“创建意识”,人类社会就会遭难。比如: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就是其统治者和这两个国家的社会产生了错误的思维,形成了错误的“创建意识”,给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这种错误的“创建意识”就转化成了错误的“创建精神”。
“创建意识”和“创建精神”是人和人类社会“物质构成体”的特殊性,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人和人类社会“物质构成体”的“行善”和“作恶”。“行善”就是为他人和社会勇于牺牲自我,无私奉献。“作恶”就是为了保全自我,危害他人,危害社会。因此,为了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扬善抑恶,倡导和发扬善良的“创建意识”和“创建精神”。
第六节 物质、精神、意识之间的关系
物质、精神、意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物质、精神、意识之间的关系
“物质”决定着“精神”和“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或“物质构成体”,并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实现后转化为“精神”。“精神”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或“物质构成体”,推动“物质”或“物质构成体”发展变化的结果。“精神”又推动着“意识”向更深层次的“更新”,“精神”与“意识”共生共存,并拥有相同的“量纲”。
“精神”是“物质”或“物质构成体”的性能和本质(即普遍性和特殊性),它寄存并依赖于“物质”或“物质构成体”,而当该“物质构成体”消亡转化为其它“物质构成体”之后,原来的“物质构成体”的“精神”永存于人类的大脑“记忆”之中和其它信息载体中,并获得积累;同时,“物质”或“物质构成体”的“精神”又由人的“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或“物质构成体”,并使“物质”或“物质构成体”产生新的“精神”。
物质是客观实在,它包含在客观存在的“物质、精神、意识”之中。这就是说:客观实在是客观存在,但不等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能被人的感觉器官所直接感觉。而作为客观存在的“精神”和“意识”只能通过“传感器”或其它信息载体被人的“思维”去间接感知,并被人的大脑所记忆。
二、意识对“物质构成体”的作用
“精神”与“意识”的总和就是“思想”。“思想”之中包含着“理想”。“理想”属于“意识”,“理想”实现之后,就体现在所实现的“物质构成体”上,亦即体现在“物质构成体”的“质”和“量”上,并转化为该“物质构成体”的“精神”。所以,用什么样的“量纲”来度量“意识”或“理想”或“精神”,就取决于计量该“物质构成体”的“量纲”上。这就是“意识”或“理想”或“精神”定量的原则规定性!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由“物质”或“物质构成体”到“感觉”到“感知”,经过“思维”到“意识”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会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人们产生更深入的认识。但就人类的整个认识过程来说:它是在前人所形成的“精神”和“意识”的基础上所综合形成的“理论”的指导下,进入上述认识过程的。正确的“理论”指导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世界产生正确的认识;相反,不正确的“理论”指导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世界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形成“理论”的基础是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专门的试验与实验,这就往往形成了在“理论”不成立的基础上的“经验主义”的意识,并导致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出现失败。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育,并采用正确的教育措施,遵循人类的科学的认识规律,积极到实践中认知和掌握客观世界,就能达到正确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接受正确的“理论”,形成正确的“创建意识”,实现积极健康的“创建精神”。
人的“意识”可以促使人们设计创造出新的“物质构成体”,并创造出新的“精神”。
正确的“创建意识”可以指导人们设计创造出满足人类需要的新的具有先进“精神”的“物质构成体”;不正确的“创建意识”则导致人们设计创造出不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新的“物质构成体”,这种不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新的“物质构成体”不仅毫无价值,甚至会危害人类。比如:科技人员所设计制造的飞机、火车、轮船等“物质构成体”都是有益于人类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建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个“物质构成体”也是有益于人类的。而人类制造的毒品、电脑病毒等,以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等,这些“物质构成体”都是有害于人类发展进步的。
这就是“意识”对“物质”或“物质构成体”反作用的结果。也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社会就是在“意识”的指导下,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新的“物质构成体”的基础之上,积极主动地推进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意识文明。是中国人“发现”了地磁场,才“发明”了指南针;继而外国人“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和P—N结,“发明”了晶体管,才有了今天的电气化和电子化,以及其它的“发现”和“发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发现”了人类社会这个“物质构成体”的发展变化规律,“发明”创造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物质构成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先进的文化。
因此,我们就要创建先进的“意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创建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物质构成体”,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意识”和“精神”,用来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构建和谐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人类最先进的“物质构成体”。
第七节 人和人类社会的“三个属性”
一、三个属性
人的“三个属性”为“物质属性、精神属性、意识属性”,这也是人类社会的“三个属性”。
作为群体的人类社会是由不等数量的个体的人组合而成,同样具备“物质属性、精神属性、意识属性”,而恰恰是人和人类社会都具备了“物质属性、精神属性、意识属性”这三个属性,故将其称之为人或人类社会的“三要素”。
这就是说:人或人类社会首先是“物质”的表现形式,每个人或人类社会都是一个“物质构成体”,是其“客观性”。这决定着人或人类社会的“物质属性”。人又是具有“高度思维能力”的高级动物,具有本能意识和创建意识,是其“主观性”。这决定着人或人类社会的“意识属性”。“精神”依赖于“物质构成体”而存在,并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它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这决定着人的“精神属性”包含着物质世界中“物质构成体”的“精神属性”和人自身的“精神属性”。
人和人类的本能意识、尤其是创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设计制造出新的“物质构成体”的能力,就叫做人和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高于动物,就是人类具备区别于动物的“创建精神”和“创建意识”。动物的三个属性只是其“物质属性、本能精神属性、本能意识属性”,只有少数动物具备朦胧状态的“创建意识”。例如:经过接受了人的训练之后的警犬,就可以根据气味的辨别区分,帮助警察抓捕罪犯,这就是警犬所表现出来的“创建精神属性、创建意识属性”。
因此,我们就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对“人”作出完整的定义:人是具有物质属性、精神属性和意识属性的高级智慧动物。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人具有创建精神和创建意识。无论是黄种人,白种人,还是黑种人;无论是汉族,还是任何哪个民族;无论是肉体健全的人,还是有肉体残疾的人;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等等。他们在人的“三个属性”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只有创建精神和创建意识的不同,只有创建能力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二、“三个属性”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世界由“人”和“物”组成,并建立了人类文化。“文化”就是以“物质”或“物质构成体”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意识”的总和。在这个总和当中的主要成分是“创建精神”和“创建意识”,也就是说:“创建精神”和“创建意识”决定着“文化”的文明程度。“三个属性”对人类社会的作用表现在“人”或“人类”和物质世界中“物质构成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中,这“三个属性”充分表现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
(一)“人”和物质世界中“物质构成体”之间的关系
“人”和物质世界中“物质构成体”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在人的“物质属性”和物质世界中“物质构成体”的“物质属性”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同样遵从物质世界的“数理逻辑”和“物理逻辑”发展变化。例如:医学所研究的主要方面就是人体的“物质属性”与其它“物质构成体”的“物质属性”之间的关系。中医学注重于病体的体质增强,西医学则注重于对病原体的清除与消灭。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达到了解除病原体对病体进行危害的目的。其差别是:中医学治本,西医学治标。这表明:中医学比西医学具有更伟大的能力。
其次,表现在人的“物质构成体”的“精神属性”与物质世界中“物质构成体”的“精神属性”之间的关系。
第三,表现在人的“物质构成体”的“意识属性”与物质世界中“物质构成体”的“精神属性”之间的关系。
人类必须重视的是物质世界中的“物质构成体”对“人体”即人和人类社会的“物质属性、精神属性、意识属性”的有益作用和有害作用。人类要积极大力地创造开发有益于人类的“物质构成体”,而不能设计开发那些无益于、甚至有害于人类的“物质构成体”。
一个“物质构成体”的“精神属性”和人的“精神属性”、“意识属性”相一致,这个“物质构成体”就会受到人的喜爱和青睐;反之,一个“物质构成体”的“精神属性”和人的“精神属性”、“意识属性”不一致,这个“物质构成体”就会受到人的厌恶和抛弃。比如:人们崇尚“美”、爱“美”,崇尚“美”和爱“美”既体现人的意识,也体现着人的精神,人们就喜爱“美”的“物质构成体”。“物质构成体”的“美”与“丑”就是人们的“精神属性”、“意识属性”对“物质构成体”的“精神属性”相一致或相对立所感觉和感知的结果。
人的群体或人类和物质世界中“物质构成体”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人的群体或人类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物质属性、精神属性、意识属性”的综合要求与物质世界中“物质构成体”的关系之中。
(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则表现在人的“物质属性”、“精神属性”、“意识属性”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两个人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对应关系,根据排列组合的“数理逻辑”的推断,应该形成九个对应关系。但其重点则是相同属性的对应关系。
人的“物质属性”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和肉体之间的关系。人人都有“占有欲”,都想占有“物质构成体”,并想控制或占有对方。比如:私有制社会中的人人占有物质,以及奴隶社会中的奴隶主占有奴隶,以及男女之间的相互占有等。这种“占有欲”的“物质属性”的关系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
而人们的“精神属性”和“意识属性”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则可以是对立关系或一致关系。当“精神属性”和“意识属性”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对立时,就成为敌人;当“精神属性”和“意识属性”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致时,尤其是“创建精神”和“创建意识”的对应关系一致时,就成为朋友或同志。也只有当人们的“精神属性”和“意识属性”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致并成为朋友或同志时,才能形成一致的物质利益关系,才能共同占有和拥有“物质构成体”,并共同创造新的“物质构成体”。比如:一个家庭中的成员的共同占有和拥有,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共同占有和拥有。也只有当人们的“精神属性”和“意识属性”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致并成为朋友或同志时,才能形成一致的思想,共同创造理想世界,实现共同的“创建意识”。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属性”、“意识属性”相一致,共同设计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个人类社会理想的“物质构成体”,是列宁和他的同志们一起领导苏联人民在苏联这片热土上得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一起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得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第八节 同步发展人和人类社会的“三个属性”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是谁搞乱了“物质文明建设”?是谁破坏了“精神文明建设”?是谁放弃了“意识文明建设”?
显然,同步发展人和人类社会的“三个属性”,同步发展和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意识文明”是至关重要的。
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已从“物质构成体”的“固态、液态、气态”进入到了“粒子态”,并带领人类社会进入到了当前的“电子—光子时代”,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可惜的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和“意识文明”没有获得同步发展,甚至产生了倒退。——作为人类社会的先进型态:社会主义社会,在东欧反而复辟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复生了掠夺和占有他人权利的自私自利的腐朽精神和腐朽意识。
我们今天的物质生活比较丰富,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有害于人类社会的不文明的“物质构成体”,使得精神生活比较匮乏,尤其表现为思想比较混乱,“物欲横流”已特别突出。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先进的文化体系,建立积极向上的“意识”,这个“意识”必须能够正确地指导我们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要树立积极向上的创建精神,进一步丰富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
同步发展人和人类社会的“三个属性”,使“物质属性、精神属性、意识属性”获得共同的进步,建立一个文明和谐的人类社会。尤其是应该激发人和人类社会的先进的“创建意识”,树立先进的“创建精神”,以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所创立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胡锦涛的“三为民”思想就是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和意识食粮。必须积极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意识文明建设”。
“文明”与“野蛮”、“腐朽”等相对立。“文明”是指创造出直接有益于或间接有益于人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构成体”的文化。它包含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意识文明”。
文明建设就是创造出直接有益于或间接有益于人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构成体”,同时消除直接有害于或间接有害于人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构成体”。这是搞好“三个文明”建设的根本。
一、物质文明建设
物质文明建设就是创造出直接有益于或间接有益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实物“物质构成体”,同时消除直接有害于或间接有害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实物“物质构成体”。
大力发展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类的“物质构成体”,严格控制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国家、民族、人类的“物质构成体”的产生。严格控制天然有害“物质构成体”的滋生蔓延,对有害植物、有害动物、有害微生物如:罂粟、病禽、病畜、病菌、病毒等实行严格的防范;严格控制人造有害“物质构成体”的生产和收藏,对枪支、化学毒品等实行严格的防范;对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储藏领域和使用者实施严格的安全措施。严格制约人的“物质属性”的不良膨胀。
二、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发现和总结出直接有益于或间接有益于人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构成体”的先进精神,加以发扬光大;同时发现和总结出直接有害于或间接有害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实物“物质构成体”的落后腐朽精神,加以制止和消除。
积极调整控制人的自私自利的精神欲望的存在和传播,更不能让损人利己的精神存在和传播。调控人的本能精神,并限制在一个无害于自身和他人的范围之内;积极发扬光大人的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创建精神,遏制和杜绝有害于人类社会的创建精神。做到:有错必纠、违法必办、犯罪必治、除恶务尽。以鼓励人们扬善弃恶,产生先的进创建意识。
三、意识文明建设
意识文明建设就是创建先进理论,设计出直接有益于或间接有益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具有先进精神的“物质构成体”,并传播推广先进的文化。
积极调整控制人的实现自我的自私自利的意识欲望的存在和传播,更不能让损人利己的意识存在和传播。从教育入手,从儿童开始,积极调控人的本能意识,并限制在一个无害于自身和他人的范围之内;积极引导人们形成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创建意识,遏制和杜绝有害于人类社会的创建意识,以鼓励人们产生更新的先进的创建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将更新的先进创建意识转化为更先进的创建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意识文明建设”的基础。
我们知道:“意识”取决于“物质”,是对“物质构成体”的“精神”的综合和预测。我们必须建立“预防为主”的先进意识,实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正确地预测“物质构成体”的发展方向,正确地指导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是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意识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
“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意识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是:“行善”还是“作恶”。倡导什么,打击什么?这是建设一个文明社会必须明确的问题。使人们无限的各种自私欲望受到制约。
我们必须提倡和发扬为他人和为社会积极作贡献的创建精神和创建意识。树立“劳动者光荣,掠夺者可耻”的价值观、荣誉观的精神和意识,严厉打击抢劫、贪污、盗窃等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制造假冒伪劣的不道德行为和犯罪行为;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严厉抨击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言行。建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任人唯德,任人唯能,任人唯贤,势在必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