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教研究通讯
(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
主任:卢国龙 秘书长:陈明
执行主编:王心竹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2006年2月
美国的公民宗教…………………………………………………贝拉(2)
公民宗教综论……………………………………………………陈勇(16)
中国语境中的儒教与世俗化问题……………………………唐文明(26)
儒家,儒教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影响……………………… 阿里木(34)
即用见体说儒教(提纲)………………………………………陈明(42)
编后……………………………………………………………………(46)
编 后
这一期的主题是“公民宗教”。而之所以以此作为主题,在于公民宗教的进路对我们当下思考如何重建儒教或许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公民宗教在美国的有力提倡者是罗伯特·贝拉。他提出该论的用意是要为美国的立国精神和核心价值与其神性根源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和表述,他所谓的公民宗教,是指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其国家、人民与神及其世界关系和意义的具有宗教性的共识或意识。贝拉认为“美国不仅存在公民宗教这样一种东西,而且它应该受到跟其他任何宗教一样的认真对待。”而《美国的国民宗教》一文正是贝拉系统阐述自己有关美国公民宗教观点的重要文章之一。贝拉的探讨不仅为考察美国社会的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而且也为我们思考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无助益,陈勇先生的《公民宗教综论》的意义恰恰体现在这里。一方面,他十分扼要地对贝拉的公民宗教论作了总结,可谓对贝拉一文的导读;更为重要的是,在导读之上,他指出“贝拉的思路不仅为考察美国社会的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而且也为我们思考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不无助益。”他指出,如果以公民宗教作为构建路向,那儒教在构建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儒教能否“体现一个国家的立国精神和核心价值,并在这些精神和价值之上建立一套超越的、神性的评判标准,为政治或政道提供终极合法性”; 儒教如何既“建立在传统的建制宗教的基础之上,又要与任何具体的建制宗教有所区别”;作为一种公民宗教的儒教如何面对什么是“人”和什么是“中国人”的问题。而在这三方面,儒教都有其可资利用的资源。从一定意义而言,陈勇先生的分析为儒教公民宗教化的进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贝拉提出公民宗教论一方面源于基督教主流的社会背景,一方面更在于现代化以来宗教自由、政教分离的现实,唐文明先生的《中国语境中的儒教与世俗化问题》,正是在基督教背景下谈近代以来世俗化加剧的积极和消极意义及其对儒教建构的影响。认为世俗化的积极意义,恰恰在于“宗教、精神信仰的多元化”,并指出“按照一些思想家的分析,实际上在美国的政治实践史上一直有一个政治化了的‘全民宗教’(civil religion)在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里的“全民宗教”应该是“公民宗教”的另一种译法。当然,的其着力点不在对公民宗教的分析,但从的分析可以得出:近现代以来的世俗化进路是公民宗教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故一定意义上也没有游离公民宗教这个主题。唐文明先生的文章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他指出,囿于基督教的特殊视野认为儒教缺乏超越性向度是站不注脚的;另一方面,他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儒教应该明确构建成什么样子,但通过对近现代以来世俗化积极与消极意义的分析指出,儒教“作为中国固有的超越性精神的担当者,应当积极推动中国的世俗化进程,即便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儒教的没落”,并“应当依照自身的超越性精神作出面向实际历史处境的调整”,克服、抵制世俗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虽然,似乎更为看重的是世俗化(指积极意义)背后的道德关怀和精神价值,其儒教构建似乎只是“推动政治自由与民主、社会平等与正义、信仰自主与多元”的手段,但当他说“儒教作为曾经支撑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精神教化传统,应当且能够做出积极的回应”时,其对儒学与儒教的自信跃然纸上。
在当今文化对峙、宗教冲突的现实下,基督教明显处于主流和强势的地位,无论是佛教还是伊斯兰教都难望其项背,淡薄的儒教更自不待言。贝拉的“公民宗教”虽然秉承卢梭,反对对宗教的不宽容,并一再申言“上帝”这一称谓的非特指性,但其基督教背景还是明晰可见,而我们在儒教的建构中以此为借鉴,不得不说是基督教文化强势使然,但无论如何,贝拉的公民宗教对我们的意义始终服务于我们中国文化本位的定位和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前途与出路问题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对其的借鉴,只是为恢复中国文化本位而采取的 “曲致”途径。阿里木的《儒教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影响——从个体和整体的角度探讨与研究》通过个体和整体角度的分析指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历程始终保持着自己本有的最核心东西,没有被当时处于强势的儒家文化同化,而是与儒家文化相互影响,不是儒化,而是化儒,即“外来伊斯兰教适应中国儒文化并形成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具体而言,中国伊斯兰教的儒家化问题,可以概括为:在认主独一神学上保持了伊斯兰教的独具原则;在宗教哲学上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在伦理道德上充分儒家化。当然,文中的某些观点还有待商榷,但其文主旨,正为我们如何借鉴公民宗教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陈明先生的思考一直围绕着为民族的当代生命找到和创造出康健畅达、元气充沛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既要承继传统的活精神,又要在理论上打开新的空间,提供新的维度,“即用见体”说的提出,即是这一思考的最新成果。他将这一成果贯彻到儒教问题的思考中,以即用见体说儒教,认为儒教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封闭的,它是通过一代一代儒者的创造与时偕行,通过对文化问题的解决承担才获得其历史成就和现实展开。通过对当下所要解决之问题的分析,陈明指出学界目前所谓的儒教国教化和儒学基督教式的宗教化方案或者实践上不可行,或者功能上没有益,因而尝试提出了自己公民宗教主张的致思进路。在这一进路里,宗教、儒教的文化功能和发展形态等,都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理论视域之中加以解读,而指向社会自组织系统的维护,文化认同的支持和个体认同(身心安顿等)的承担这样一组现实问题的解决。《即用见体说儒教》虽然全貌赫然,观点清晰,但毕竟还只是一个提纲,希望陈明先生会很快以此为基础形成形成一组论证充分的长文,把这一思路拓展丰富为一个系统的理论学派。
事实上,本辑《通讯》以公民宗教为中心已经透露出我们心底确实怀有这样的追求和愿望。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加入进来!
中国儒教研究通讯
(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
主任:卢国龙 秘书长:陈明
执行主编:王心竹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2006年8月
儒教是教非教的再讨论………………………………………李向平(2)
儒家、儒教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影响…………………………阿里木(14)
就布什会见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代表事件答《儒教研究通讯》编者问………………………………………………………………田童心(23)
政治与公民宗教…………………………………………………王锟(33)
宗教、信仰、和自由…………………………………………谢文郁(34)
我的宗教自由观………………………………………………于述胜(30)
布什接见余杰标志着什么………………………………………横眉(31)
布什寄希望于中国年青一代……………………………………闲言(32)
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王小东(34)
国家认同与美利坚帝国的隐忧………………………………余万里(35)
奥尔布莱特:向宗教与现实低头的美国自由主义叛徒……………(39)
编后……………………………………………………………………(41)
编 后
2006年5月11日,美国总统布什会见了来自中国大陆的家庭教会成员余杰、王怡和李柏光,这一事件在网络媒体上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各种身份、知识、信仰背景的人士都参与到此事件讨论中来。我们在这一事件发生后,以此事件为基础,设计了八个小问题,广泛征集学者们的意见,问题包括:您对政治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怎么看?这次接见活动,余、王等人把信仰与政治结合起来的作法,您持什么态度,有什么看法?整个这一白宫接见和余王拒郭事件,您认为对中国宗教政策和信仰问题有何影响?能否从国际形势与国内现实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一事件的实质,并预测一下其未来效应?您对中国的基督教家庭教会大规模发展的现状持什么态度?这一事态将会产生什么影响,有何利弊?对于“公民宗教”的提法,您持何态度,有何见解?您认为基督教在中国进行民主宪政建设的过程中是否会发挥积极的、甚至只此一家的关键作用?如果是,您是否赞同中国成为一个基督教为主导信仰的国家?如果不是,您认为如何避免这种局面?无论是否赞同基督信仰成为中国主导信仰,您对于怎样达成各种宗教的良性竞争和有效制衡有何看法?
很明显,我们认为这一事件虽然表面上是美国和基督教事件,但实际关涉的却是宗教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是宗教背后国家力量的较量;对于中国来说,儒教问题应该与此直接相关。
作为一位提倡以“真理见证论”为核心的“人文主义耶稣信仰”的基督徒,田童心先生虽然也认为只要鼓吹者不借助暴力手段,不应当笼统地反对一切把信仰与政治结合起来的作法,但他也明确反对那些把祖国(中国)的进步寄望于那些美国至上的“基督徒”的天真做法。他指出,在这一事件中,一方面反映出不少青年人对西方传统教义神学和西方政治学的盲目迷信,另一方面也说明无论以什么样的外衣包装,美国政治上的和平演变企图都难以掩饰。而就儒教以及公民宗教问题而言,田先生认为儒教即使未来重建了某种体制,也不会有太大的实质意义。站在基督徒的立场,他认为儒教即使要作为“公民宗教”出现于中国社会,前提必须是中国先出现大量的儒家基督徒。儒教要成为宗教首先要可靠地解决儒教的神圣信仰对象问题。对于是否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基督教国家,田先生希望中国更多的人认识耶稣接纳耶稣,但是不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基督教国家。这一回答所体现出的文化立场和文化矛盾,值得探讨。
王锟先生直接拈出“宗教和政治的位置到底如何摆”这一核心问题,并通过对西方历史上宗教与政治关系的追溯,指出在西方近、现代历史实践中,非但没有任何国家政治实现纯粹的“政教分离”,而且是在自由主义政治改革和基督教保守的“一推一挽”中,实现着政治和宗教之间新一轮的微妙平衡。同时,他将宗教与政治问题的讨论与公民宗教结合起来,认为某种形式的公民宗教是必要的。
谢文郁先生立足于当下对所谓美国宗教信仰自由的迷信指出,在权利意义上谈论“自由”,所谓的“宗教自由”乃是不可能的事,推动“宗教自由”只会给社会带来灾难;至于“信仰自由”作为一种内在的情感指向,没有人能够外在地对他人的信仰进行剥夺,因而信仰永远是自由的,并不需要任何人去鼓吹或启蒙。而这一论断也粉碎了余杰、王怡等试图假美国之手来实现颜色理想革命的迷梦。
于述胜先生尊重真正信仰宗教的人,但同样认为,信仰自由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是由宗教与政治的复杂关系决定的。因此,试图借助外国势力给中国政府施加压力来争取中国的宗教自由,在政治上是幼稚的,在策略上是不明智的;这与田童心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况且,这一事件背后恰恰暴露的是某些人以此事件为幌子谋求个人扬身显名的用心,故更不值得一提。
除就问卷反馈的上述文章外,我们也选取了几篇网络上对此事件的回应有代表性的文章,其中横眉先生认为布什会见余杰事件,实际上是一次宣战,标志着美国认为从意识形态上进攻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然而,以余杰等作为“先遣部队”,说明美国并没有找到合适的代理人,因此这一宣战虽然战略对头,但战术上还有很多问题。而执政党应以此事件为契机,积极动作,变被动守势为积极应对。当然由于这一宣战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更是文明层面的,因此,我们认为对持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来说,这一事件所具有的象征和警醒意义就更为突出和深远,这一点不曾论及。
闲言先生作为网络资深政论人士,对此事件亦有其独到见解,即它一方面表明美国已经稳固了其冷战后一强独大的霸主地位,故其行径将越来越肆无顾忌;另一方面表明美国决策层已经开始将重心放到了犹在国内的年轻一代宗教力量,尤其是与西方血脉相连的基督教力量。但就此会面的后果而言,其对宗教信仰自由的推动,实弊远大于利。但无论对布什还是三位被接见者,由于“推动宗教信仰自由”只是幌子,和平演变和背后的利益才是他们的目的所在,故这一事件对他们而言也有大做文章之必要。
王小东先生明言应把中国的宗教自由化进程推进下去,把与家庭教会的关系理顺。但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是“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要参与凯撒之事,那就不要顶着上帝之名也不要利用上帝名下的组织,这一观点无疑是对余王假宗教之名行政治之实的有力批驳。
诸位先生的高论与我们对此事件的判断基本基本一致,即宗教问题的背后,恰恰是文化、社会与政治问题,这里,我们收入一篇有关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新著《强力势力和万能之主:关于美国、上帝和世界事务的反思》的书评,进一步以美国政坛铁腕人物的观点,来佐证宗教与政治的密切关系。而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又构成国家认同的很重要的内容,国家认同实质即是无论任何政治格局的国家其赖以支撑的恰恰是背后的宗教、文化内容。故我们又将这一期的主题作了适度的延伸,同样以一篇书评――有关缪塞尔·亨廷顿的新著《我们是谁》――进一步探讨美国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美国作为一个虽然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新兴移民国家,但其具有共同或相近的血脉和文化特征,即白种(White)、盎格鲁-萨克森人(Anglo-Saxon)、清教徒(Protestant),统称WSAPs。但有些学者面对黑人、亚裔,尤其是拉美裔人口在美国人口比例中的不断攀升,以及拉美裔在美国社会不甚融入的现实,认为美国的国家认同以及WSAPs的文化认同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以《文明的冲突》而闻名的缪塞尔·亨廷顿。亨廷顿认为美国认同的前景堪忧。故他在该书中希望全体美国人不分种族和族裔,应该共同复兴美国的核心文化,“重新认同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认同盎格鲁清教徒价值观,说英语,维持欧洲文化遗产,以及认同美国信念的原则”,这不仅关系到美国的民族认同,而且还关系到美利坚帝国未来的兴衰和走向。亨廷顿的观点对我们所具有的意义还在于,我们该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的国家认同,我们的国家认同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什么?
这一辑还收入了李向平先生《儒教是教非教的再讨论》一文,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似乎和这一辑宗教与政治、文化的主题相距较远,但儒教是教非教的问题确是一个源自五四,肇始于1978年底,并持续争论但难以厘清的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背后所牵涉的同样有文化以及社会、政治的内容,故收入此辑也同样恰切适宜。
首发儒学联合论坛http://www.yuandao.com
有需要《通讯》印刷版的,请把通讯地址发到[email protected]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