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与乡村建设
(本文根据某次谈话的内容补充整理完成)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说的“和谐”这个词比较多一些,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这跟当中央提建设和谐社会的说法有关,前几天在人大开了一个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人文论坛,看来和谐也成为我们乡村建设的主题之一了。
说起“和谐”,可能更多地需要与我们的社会传统相关,尤其是来自儒家的传统。“和谐”在东方看来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与自己的和谐,其三又可分为人与自身生理的和谐,与自身思想的和谐。以下分别就东西文化和各学派之特点谈谈我对和谐的理解。
东方的学术可以分为两个源流,一个是印度的瑜珈——佛教,另一个是中国的“易”。这两个源流都偏重于对和谐的追求。
印度的瑜珈——佛教一脉,古瑜珈侧重于通过冥想实现人与自身思想和社会的和谐,通过修炼瑜珈实现与自身生理的和谐。佛家是集古瑜珈诸派之大成的学派,其基本的原理和脉络也是相似的。
“易”是中国的各学派的始祖,后世学问皆不出“易”。阴阳相易理论是易意的根本,可谓包罗万象。简单来讲,易包含阴阳,中国古人能够通阴阳互变之道理,即表明中国文化是包容的,是讲和谐的。
此后逐渐衍生出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各有其偏重。儒家偏重于修身养性,积极入世,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与自身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道家偏重于悟解大道,实现与大自然的和谐,通过养生修仙(仙乃是长生之意)实现人与自身生理的和谐,道家思想应用到治理国家,就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很深的“黄老之术”即无为治世;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受中国本土文化之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吸收儒家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历代佛家子弟均有介入朝代更替的史实,吸收道家和医家的传统,形成独特的佛门武术医学等养生健身方法;医家依据易和《黄帝内经》的基本原理,侧重于通过调整人于自然和自身的和谐来实现人的养生保健、祛除疾病的目的;墨家崇尚非攻,反映了小农安居乐业的理想追求;兵家和法家是中国各教派中影响略微小的,尽管从表面上看来与和谐似乎不相关,但是仍然与和谐有着莫大的关系,兵家的最高战争策略是“全胜”即“不战而屈人之兵”,法家产生的基础也是出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后世中国社会在数千年间通过配合礼教来治世(即我们今天讲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这说明中国的法家已经是和谐化了的,只是礼教的补充。其他学派的思想就不一一论述了,但是基本上都是以和谐为核心的。
值得说明的还有三点,其一是在王朝的初期,因战争破坏极大,大多实行道家的“无为之道”,与民修养生息,初期的帝王也大多勤俭节约,很少作为。几代之后,国家社会开始积累丰盈,国家进入盛世时期,这时大多对内实行礼仪教化,对外实行霸道,建立相对和谐的国际秩序,到了中后期,王朝内部大多开始割据,形成大小不一相对独立的诸侯,这是有的诸侯开始凭借武力和法制实现国家的重新的统一,例如汉唐明清,因此形成数千年的王朝更替周期;
其二是儒家化了的中国各学派。汉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王朝的学术正统,儒家的思想开始渗透到各思想流派之中,以和为贵崇尚和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并且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格;
其三,中国式的和谐即是包容,是海纳百川,是兼容并蓄,是同化化解矛盾,是不断的调和矛盾,这也是中国后世社会数前年不再明显演进的主要原因。
我们再来谈谈西方社会。西方社会是讲斗争的,讲矛盾的,讲对抗的。整个西方社会即是如此,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对立的意识形态,有现代化工业化和后现代主义的对立。马克思分析得西方社会比较到位,正如其哲学一样,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不可调和的,西方社会即是如此,两个矛盾的对立斗争无法调和,只能一个消灭另一个(在一方看来),由此产生的社会思想均以对立和斗争为基础,讲究势力对比讲均衡。譬如西方的法律、契约、团体组织非常盛行,这些均是斗争对抗必然的产物。
这一点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学说里表现得非常明显,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必然要消灭所谓的各剥削阶级,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说的比较恰到。革命彻底(矛盾激化)是这种认识的极端表现,革命到了最后往往剩下自己了,所以后世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往往进一步彻底化,最后将自己革掉,譬如前苏联的大清洗,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这种,矛盾对立的社会基础,是不允许和谐的存在的,传统的社会似乎更为明显,历史上苏联的修正主义曾经试图将共产党变成苏联党,就曾经遭到传统马克思主义者的反对。
中国党和政府近年来不断发出和谐的信号,从“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到“建设和谐社会”,表明中国党和政府已经开始小心翼翼地回归儒家传统,逐步修正自己的方针,这是中国自己的文化在起作用,是大势,那么和谐对于我们今天的乡村建设有什么意义呢?我想很多问题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其一,我认为乡村建设是一股温和的力量,不是斗争的,不是矛盾的。温老师在很多场合表示自己的乡建感受时,都提到他最惬意的是这几年当初的很多人都开始平和了下来,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农民,还是乡建的骨干,踏踏实实做事的多,浮躁虚夸冒进的少了一些。
当初很多地方干群矛盾尖锐,农民纷纷上访,大学生们凭着一股子热心和激情介入农村介入社会矛盾,很多人都怀抱者改变社会的激情和崇高理想,有些还是非常激进的。经过几年的乡建之后,这些当初上访的农民大部分都转入乡村建设,开始一心一意带领家乡农民谋发展,山东姜庄马宜场可谓其代表。许多大学生也是如此,开始加入支农调研的时候个个怀抱着崇高的理想和激情,想着凭着自己的能力帮助当地农民在短期内使农村有个大的变化,但是几年之后逐步认识到三农问题其实 “如冰冻三尺,实非一日之寒”,需要很多代人无数人的努力方可能有些许的变化,部分大学生开始变的更加成熟和理智,开始把乡建作为长远的打算来重新定位,有些大学生则一头扎入乡建工作中,塌实做事,不断提升自己,与乡建共同成长,这些都是因为乡建才改变了他们。
今天我们也逐步形成了我们处理农村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一方面我们不提倡介入村庄内部矛盾,另一面尽力缓和这些矛盾。这方面都是有不少案例可以说明的。
其二,乡村建设的理想目标。根据和谐的价值观,我们这几年逐步架构了我们理想的社会目标。可以简要论述如下:
1、人与人的和谐,包含个人与家庭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理想的乡村社会,首先是家庭和睦的,我想乡建的骨干应该首先努力做到,没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就无法为他人做表率,也失去了一个支持自己的后盾和力量源泉;个人与他人的和谐,是指我们要与周围人和谐相处,有礼有节,相互忍让,相互包容,相互支持,互助合作,最终形成强有力的团体组织,完成乡建大业;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指在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去适应社会,顺应社会的发展,不是刻意地去改变、反对社会,乡建是改良,是温和的改良,不是革命,更不是暴力的革命,我想这是乡建最重要的底线。
2、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包括我们在乡村提倡和推进可持续和健康农业,宣传环保,推广生态建筑,在城市倡导文明健康消费。这些都表明乡村建设是倡导人与大自然和谐的,我们提倡恢复畜力农业,是为了减少石油的消耗,为了摆脱石油经济的陷阱,也是为了在当社会不断出现石油危机,油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之下,我们的这些乡村的经济不至于立刻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我们提倡减少或不使用农药化肥,是为了缓解不断板结的土壤所造成的地力不断下降,过度的土地能力透支,已经造成农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双重下降的危机,在当出现如发达国家普遍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我们的国人还有可以吃的东西;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是过度索取,不是迅速掠夺,而是和平共处,有节制的生存获取。惟有如此,中国社会才可和谐持续发展,否则,惟有内部剥削外部掠夺才能生存,那样将是灾难的到来。
3、人与自身的和谐,包括人与自己思想的和谐和生理的和谐。我们这些人大多数都处在工业化的城市之中,每天机械地面对一些所谓的工作,常常是浮躁和痛苦的,现代化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限制了自己的基本的生理需求,更多时候是损害性的。我想我们的理想是,我们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而非为了工作而失掉了生活,我们是为了理想而乡建,而非因乡建而失去了理想,这些人生的基本问题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不是矛盾的,不是对立的,不是为了哪个就必须丢弃哪个。看来我们倡导乡村的生活心态是非常有必要的,有节奏,不那么有过多的欲望和追求,淡薄名利,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寻求自我,追求真善美,让自己的良知和理想不至于丧失。
上述三点总括起来讲,就是和谐的自我,和谐的他人,和谐的社会,亦即修身齐家搞乡建。
总之,我认为乡村建设就是努力实现上述和谐的过程,既是和谐乡村的建设,也是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也是和谐自我的建设。
说了这么多,缺乏水平,望大家批评指正。(丙戌年六月十七日西北农夫)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