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早熟的,从历史文献来看,中国文化的开始阶段就具有了很抽象的概念,比如,道、天命、仁、阴阳、礼、易、有和无等等哲学意义上的抽象概念。
中国的文化注重感性思维,中国文化中的抽象概念不是繁琐的思辨的产物,而是从感性思维中依据心灵理性而直觉感悟到的,孔子说:“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即使所谓玄之又玄的老子《道德经》中表达的矛盾发展思想,也是感性朴素的,比起西方的思辨哲学,要易懂得多。中国最高层次文化思想的通俗性,是和中国文化的规范标准性(周礼是文字记载最早的形式)相合的,即互为条件,这些都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化价值的务实性,这种务实性是中国最高文化价值能够覆盖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推向全社会的一个重要政治举措是科举制考试。
中国文化的抽象概念源于感性思维的丰富程度,而感性思维的丰富程度又源于中国人的悠久深厚和规模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实践,由此可见,早在三千年前,中国人依据世界上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文明时空条件,而具备了很丰富的人类社会实践经验,否则不可能形成一直沿用至今如此丰富和永恒的社会文化抽象概念。这些概念被揭示和整理后,孔子谓之天命,孟子诠释这种天命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而千年以后的程颐根据自己的心得,对孔孟的思想原义发挥,说“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其实他们都是在同义反复,但他们都得到了中国文化的真谛。
也可见,中国文化的真谛是不变永恒的,是自然的,正是因为具有这种自然永恒性,所以才可以成为中国科举文化考试的不变的中心价值内容,才形成中国文化价值的薪火相传,才创造了中国文明延绵不绝的发展五千年的世界奇迹。十七十八世纪,中国文化价值的自然天命观影响了欧洲的文化,为一些资本主义文化的思想启蒙,提供了一种天赋的、自然主义的哲学意义上的思想基础。
中国文化从感性经验中抽象出理性价值,这种方法使中国文化远离鬼神而重视人的自我认识和反思,因此中国文化具有人性化和人道主义的特点,这个特点不仅使中国经典道德文化对于每个中国平民百姓具有宗教性的普世价值教育的意义,而且赋予了中国文化的世界的和全人类的属性,因为世界各民族的人都有共同的人性和道德属性,而中国文化的道德属性比任何一种文化更具有人性和人道,道德文化越是抽象到高度,越是脱离自我限制的偶像崇拜,就越具有于全人类的普遍意义,就越是能够超越民族文化的限制,中国文化的这种普世意义,是历史上中国文化能够成功的对周边国家文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关键,也是中国外来民族统治无一例外的被中国文化同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会将全人类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根本原因。
歌德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感情方面几乎和我们 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歌德所描述的正是中国文化可信可亲可近的人性化的特点,全世界任何民族只要带着理性,都不会将中国文化看作是异类。
辜鸿铭说“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并非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有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都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一样,欧洲 中世纪的基督教徒们也同样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马太.阿诺德就说过:‘中世纪的基督教世人就是靠心灵和想象来生活的。’中国人最优秀的特质是当他们过着心灵的生活,象孩子一样生活时,却具有为中世纪基督教徒或其他任何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 所没有的思想与理性的力量。换句话说,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 —种心灵的生活。因此,我们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一些阻碍,不如说她是一个永远不衰老的民族。简言之,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就在于他们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
“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
“同情或真正的人类的智能造就了中国式的人之类型,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国人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它使人的心与脑得以调和。”
中国“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辜鸿铭的中国文化认识,在国际上很有影响,他的文化观有世界比较意义,从他的认识中,笔者比较出如下的观点:西方文化在中世纪有心灵却排斥大脑的理性思考,而资本主义文化兴起后,西方文化却又唯理性而轻视心灵。辜鸿铭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是心灵与理智的和谐,心灵理解为同情心、温良,也即真善美,这是人性天生具有的,而理智则是大脑对感性经验的理性思考,简而言之,辜鸿铭的中国文化观是心灵与大脑的完美结合。笔者与辜鸿铭观点一致的是,中国的文化都是根源于生活实践,是一种完美的生活文化,是一种又道德又经验理性的生活文化,是最富有人性的生活文化。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有一句著名的乌托邦式台词:生活啊,“你真美,请停留一下”,中国的文化就是这样的在历史中长期的停留,辜鸿铭很精彩的认为,这种停留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一些阻碍,不如说她是一个永远不衰老和永葆青春的民族。
中国文化具有永恒的天命道德价值观,又具有根据经验理性而入世的人性化特点,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就使中国文化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
永恒的价值观,世界众多文化中都具有,而入世的人性化,今天西方的世俗文化已引导全球将其泛滥成不管大自然报复和不管子孙后代的没有远虑的文化,弱肉强食的文化,无法无天的毁灭地球的文化。
有人问中国文化有没有宗教信仰?笔者认为道教根本谈不上是宗教,道教文化只是中国人生活意义上物质文化自然观,比儒家文化更俗,而佛教的真正精神境界,从来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因素,更是没有成为主流,中国的主导文化始终是儒家思想,所谓的法家思想也只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部分。那么,儒家文化是不是宗教呢?为什么又称为儒教?
笔者认为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但又很接近宗教,故常常称为儒教。为什么儒家不是宗教?对比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很显然儒家思想和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宗教的最高信仰是有人格化的而又抽象的对象的,其信仰对象具有绝对的神圣性,不可怀疑和冒犯,因此,宗教首要的条件是绝对信仰精神,正是这个条件以及宗教的非世俗经验性保证了宗教教义的纯洁性。
而儒家思想没有人格化的绝对信仰对象,儒家的思想权威孔子,即使在历史上受到追捧时,他的思想也是经常被人窜改利用,常常是被当做偶像来崇拜,而孔子在被历史误解时,尽管中国的文化还是离开不了孔子的语境,但孔子却遭到社会荒唐的批判和打倒,可见在君主专制政治下,儒家文化创造不出中国文化的绝对信仰精神,也创建不了中国文化的纯洁性,恰恰相反,中国文化的复杂性、模棱两可性(糊涂性)及开放性,都和儒家的中庸之道文化有着血脉关系,在这个重大意义上,可判断儒家文化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是儒家文化又接近宗教,首先它和宗教一样,具有永恒道德价值的信仰,其次它具有用道德价值观念济世的人文情怀,和基督教的博爱救世思想以及佛教的普渡众生的慈悲胸怀是殊途同归,正是这种宗教般的社会教化职能,才使儒家思想历经数千年而不败,并且独领中国文化的风骚,因为,人不仅是自然界动物,也是社会动物,社会动物就不能离开道德的约束和规范,这是永恒的道理,所以这个道理的载体宗教以及中国的儒家文化也将会是永恒的。
但是儒家道德教化的职责和宗教又不一样,一般而言宗教是独立于世俗政治的,而儒家的思想却是和政治紧密结合的,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儒家思想的道德境界和世俗物质人欲难分难解,于是出现了理论和实际的脱离,出现了言行不一,出现了道德伪君子,在实践中社会又难以纠正,于是儒家思想放下身段和世俗达成妥协和共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儒家思想和世俗世界的玄妙结合。
由于有了以上的结合,中国的文化政治具有了宗教般的道德绝对性和神圣性,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依据,这种文化政治属性使中国文化延绵五千年而青春常驻、长盛不衰;也是因为这种结合,使中国文化的道德纯洁性大打折扣,纯洁性不够必然导致信仰的丢失,信仰的丢失又必然导致文化趋向人的动物属性。
中国的历史呈现出中国文化的纯洁性和失去纯洁性的交相更迭,呈现出道德价值与世俗物质价值孰高孰低的此起彼伏。这种文化的人心向背,决定了中国的政治分久必合的历史运动,也决定了中国历史上的乱和治的运动规律。这是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也将是中国文化的未来命运。「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