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理解老子 读懂《道德经》

石言 · 2018-05-14 · 来源:
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注解《道德经》,重新树立中华文化的民族自信

  理解老子,读懂《道德经》

  石言

  老子的《道德经》存世近2500年,研究者,注释者历经各朝各代不计其数,由于时代发展的局限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都没能够准确地解读《道德经》这部伟大著作的深刻含义。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的今天,当共产主义运动进入到21世纪,我们再回头重读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血液里的智慧结晶《道德经》,可以发现老子和马克思的哲思是那么高度统一!我不禁感概难道马克思是老子穿越时空的西方再现?老子用中国古文诗歌般文字表达的深邃的思想竟然神奇地用西方语言完整的,发展的,通俗的展现在十九世纪灾难深重的后世子孙面前,让肩负伟大拯救使命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们重新读懂,把马克思主义和老子思想相耦合,爆发出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又再度崛起,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因此读懂《道德经》既要读懂马克思主义也要读懂毛泽东!通过他们的伟大理论和实践来重新解释。

 

  一、为什么说老子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是相通的

  (一)、先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独立性并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正是因为劳动才使自己的大脑具备了主观能动性。意识产生于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能够使人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劳动创造不断地征服和改造着自然。实践劳动把人类从自然界中进化出来,也同时把人类意识指导下的劳动创造以物质的形式加载到“社会存在”之中。“社会存在”产生于实践又通过实践不断地将“社会意识”融入其中再次成为新的“社会存在”。因此“社会存在”是物质的。实践既能够创造物质也能够创造意识,实践把人的意识和物质辩证地联系在了一起。实践就是佛家讲的能所,能指人的主观能动性,所指客观物质对象,“能所是一不是二。”更通俗的讲,实践就是做事,事中有情(意识能动),叫事情,结果是事物,事由物开始以物终。世界(社会存在)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我们用18世纪德国数理哲学大师莱布尼兹发现的二进制的数学模型来说,用第一个0代表没有人类意识的自然界,1代表人类意识传承下劳动创造。世界的发展就是前人的劳动创造以社会存在的物质形式1,被实践融入进位到上一位的“社会存在”,留给后人的“社会存在”又被视为0。后人又在前人的意识传承下进行劳动创造又得出新的1,以此类推,出现在今天每个人面前的社会存在都视为0。因此历史是随着实践变化发展的需要我们当代人通过学习去继承、通过劳动去创造,不断修正前人错误努力创造出一个承载前人理想的新的社会存在。数学表达是:0+1=0,社会存在+实践=社会存在。

  说到这,我们可以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就是通过实践不断加载人类意识传承下的劳动创造的“社会存在”。它是物质的。是活的,动态的,随着实践发展的本体论。这解决了世界“是什么”,“能够怎样”,“最终怎样”的问题,属于辩证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认为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矛盾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内容,同时又是事物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相互依赖和相互存在的条件;事物在生发的过程中两个对立面同时加载上了互相否定的因素,又由于力量的不平衡彼此开始进行斗争,出现斗争性。同一性(肯定)和斗争性(否定)辩证地统一在事物中,共同推动事物向前运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就解决了世界“如何怎样”,“应该怎样”的问题,属于唯物辩证法。

  3、世界(社会存在)是物质的也是运动着的,运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从原点开始螺旋上升反复矛盾,又回到起点的对称运动),规律是能被人类意识能动地认识着的,并且能反过来指导人类自身的劳动实践活动。对事物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能促进事物向前发展,错误的认识能阻碍事物的发展严重的甚至引起倒退!需要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论。

  4、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方法论

  人类社会随着实践向前不断地运动发展着,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于会使用简单生产工具的劳动,是生产劳动使人类从自然界中的高等动物不断进化成使用复杂生产工具和语言文字的人类。因此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创造史和自我完善的成长史。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自由,平等就首先以人的劳动自由和平等为关注的根本。本文就是从劳动创造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来探讨人类“社会存在”的发展史。

  根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国家起源》一书的结论,在原始社会人们在一起共同劳动和共同占有,没有交换也就没有生产方式可言。随着生产实践水平的提高,分工的发展,以血缘婚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里共同占有和共同劳动的方式被打破,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劳动方式出现,劳动产品有了剩余,剩余以私人占有的观念开始在人的意识里产生并形成主导,形成生产资料的家庭私有制。由此基础上氏族部落之间为了避免抢夺生存空间和生产资料而发生战争出现了多个部落的联合组成部落联盟,再由多个部落联盟组成以家庭为基础的宗法制国家。由于私有意识主导部落战争在所难免,在战争中胜利的一方拥有了大量的俘虏。俘虏一开始是被以祭祀的方式处死,后来胜利者发现俘虏可以强迫其劳动并且可以无偿占有其劳动成果使之成为奴隶,这样就产生了用来镇压和剥削奴隶的国家重要标志—常备军队和暴力机关,私有观念也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私有制确定下来。在暴力的统治下,奴隶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和劳动创造自由,更没有交换和享有自己的劳动产品的权利。在剥削和统治奴隶的基础上国家管理者就成了脱产者和统治者,这样剥削和统治意识被实践生产出来与私有观念一同成为奴隶主阶级政权统治的主导意志。同时奴隶阶级的反抗意识也就同时被实践生产出来,争取劳动平等和自由在劳动中求得解放也成为奴隶阶级的主导意志。

  可以看出进行劳动创造的生产方式是从无到有的,随着实践的发展一分为二地分成劳动和管理两个相互同一的劳动形式。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国家制度的产生,剥削和统治意识人为地叠加到了生产管理之上,同时反抗和解放意识也加到了劳动创造之上,改变了生产和管理的原有的同一性质,形成了矛盾—剥削和反抗,产生了阶级斗争(斗争性),阶级斗争和劳动创造(同一性)共同推动生产方式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果阶级斗争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引起倒退就要激起劳动者的暴力革命(历史证明改变阶级力量不平衡的唯一方式就是暴力革命)直至恢复劳动和管理的再次同一。

  世界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以及剥削和统治意识依旧通过国家制度加载在管理之上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依然存在。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前,无产者没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阶级斗争和历史上的所有斗争一样都是被迫自发的,注定会被利用,会失败的。历史上以往的革命既没有消灭私有制的物质载体—国家,也没有消灭剥削和统治的意识传承。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热忱地站在无产阶级一边,为了劳动的自由以及劳动者的尊严和平等,于公元1848年2月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公开宣扬无产阶级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自在的阶级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成自为的阶级主动用暴力革命推翻代表资产阶级的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逐步达到消灭私有制以及剥削和统治意识直至消灭国家,使得劳动和管理重新返回到同一的状态,以此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科技和文明的高度发达致使每个人的劳动都实现了自我管理,社会成了全体自由人的联合体。那时自由人的劳动创造失去了交换意义,生产方式也随即消失,劳动成为了快乐和奉献。

  从生产方式的物质结构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看,劳动创造也经历了自由,不自由最终恢复自由的圆周式的对称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必将在自由的劳动创造基础上继续与自然界对立同一地发展着,这是一个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对称的、客观的自然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伟大胜利。

  (二)老子的世界观

  1、老子的“道德”

  研读《道德经》,你会发现一直争论到现在还喋喋不休的就是老子说的“道”到底是什么?老子的哲学思想到底是属于唯物主义的?那么到“道”就是指的客观物质世界;还是唯心主义的?那么“道”所指就应该是万能的造物主“上帝”和“最高理念”?现在通行的版本为了顺应“道德”二字的先后顺序而把古本的放在前面的“德经”调整到了“道经”之后,看似字面通了,但是这样一来,也就把老子的“道”给人为的“玄之又玄”了。所以,我先讲讲“德”。

  “天地大德曰生,生生谓之易”,这是《周易》里的话。众所周知,《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也是中国哲学之祖。先哲老子在研究《易经》后,反其道而行之,从六十四卦往回归纳,天才般提出了“道”字用以代表了这个运动发展的物质世界。“道”是老子哲学的本体,世界万物皆生发于“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生生就是产生和发展,既是天地之大德也是人类之“德”的最完美和准确的解释:劳动创造!也可以理解为实践(行)和主观能动(性)。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第五十二章)

  老子认为“道”先天地存在又是天地的生母,子女是物质的那么“道”就是物质的。

  这样由“道”而生的“天”和“地”以及由“天”和“地”孕化出的人,一起成为自然界中的具有生生之德的四大,都是物质的。人的劳动创造和天地的自然运化共同构成了“道”的本体—社会存在。前人的“德”以社会存在(1,有)加载到“道”上(0,无)就是后人所要面对的新的社会存在—“道”。前人的道决定后人的德,后人的德对前人的道又有了意识传承下的能动创造,同时也把自己所产生的“社会意识”附加在了自己创造的“社会存在”之中。“德”和“道”辩证地统一在了一起。

  数学表达式: 0+1=0。“道”+“德”=“道”,道是“体”常无(归根);德是“用”常有(同一)。“道德”一词由是而定。大道至简由此可知。

  现在我们解读《道德经》第一章,石言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摆在我们面前的道路都可以走,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道路,需要后人在前人走过的道路上不断实践,探索,前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革命成功就是不走他人之路的最好证明。)

  名可名,非常名。是指我们可以用“道”来命名整个物质世界,但是它的名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它生发天地万物之前我们可以称之为“无”,名天地之始;当它生发天地万物以后我们可以称之为“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们要用“常无”的归根思维观察“道”的奥妙;要用“常有”的同一思维观察“道”的施发作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章,老子把“道”玄化了,我倒认为是老子解说“道”的方式玄妙非常。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第二十一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以上都是老子讲道和德的,“德”必须受“道”的主宰,物质决定意识,而德的生发又是对道的能动作用。“道”的施为最高准则是自然无为的,以“道”法律“德”,所以要求德的生发之用也必须自然无为。

  道德,说明了世界“是什么”,“能够怎样”,“最终怎样”的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唯物主义相契合。这也是中国人强调每个人能够具备关心,爱护,帮助他人的道德之所在。

  2、老子的“道理”

  “道生一(太极),一生二(乾和坤),二生三(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充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这句言简意赅的话包涵两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

  (1)、“一”,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的思维),太极也。一生二,是谓太极生两仪,乾坤对立同一,自然界天地对立同一;人类社会劳动和管理对立同一。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道是一个大“太极”,每个事物就是一个小“太极”,犹“月印万川”。 “道是总纲,理是细目”,南宋朱熹如是说。

  在《解老》里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日道,理之者也。” “物无妄然,必有其理”(三国王弼)。因此,道生之,德覆之,物形之(理亦赋焉),势成之(环境造就)。事物得太极而生因此也具备了自己特殊的德性有别于其他。“理一分殊”(朱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说文解字)。

  由“道”不断生发万物,由此万事万物都相互对立同一普遍联系在“道”里。说明了世界“如何怎样”的问题。太极之理是事物发展的内因。

  (2)、和即和谐,就是同一性。每个事物事物都与其对立面(负阴抱阳),“充气”(对立同一)以“同一”的状态不断推动事物运动变化着的。负阴抱阳,说明该事物与不同事物相对立时,自身有可能对甲是阳,对乙是阴。

  在《易经》里由八卦两两对立生成六十四卦,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具备两两对立同一的思维逻辑。“天地睽而其志同,男女睽而其志通。”《易经睽卦》,说明事物两两对立同一之理才是创造生命的源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昭昭明示万物,对立同一才是永恒之道理。每个事物也只有和对立面对立同一才能彼此和谐共生,并创造出属于彼此的新生事物,缺一不可。道德之理是事物发展的外因。说明了世界“应该怎样”的问题。

  道理,说明了世界“如何怎样”和“应该怎样”的问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相契合。这也是中国人强调每个人应该具备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他人的道理之所在,理应如此。

  佛家讲的“一切因缘而起,因念而生”,“ 一切因缘而起”就是和对立面相同一,道理也;“因念而生”就是能动,是实践,道德也。

  讲德不讲道,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德就缺乏了现实性和物质性容易陷入唯心主义;讲理不讲道,理就是无纲之目,缺乏了普遍联系。理也缺失了现实性和物质性容易陷入形而上学。

  中国人说一个人讲道理是因为他有道德;说一个人有道德因为他讲道理。总起来就可以说他是一个有道之人。道德是事物在道理规定下的作用(能够如此);道理是事物在道德作用下的规定(应该如此)。道理和道德统一在道里,互为因果。因此说:道,德也;道,理也。道,世界之本体也。宋明理学提出的“性即理”,(性既是德,德性也)把德与理等同,错误十分明显。

  “《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汉 郑玄 《易解附录·易赞易论》)。周,圆也。八八六十四卦,首尾相连,圆周循环。揭示了世界运动的规律。每卦由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两两对立同一。明白地阐述了物无枉然的道理。每卦六爻,历代著述者都有不同的解释,抛却迷信部分就是各自解释的处在对应爻位所应具备的道德。因此说《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根祖,不是妄言。

  老子思想涵括了《周易》的全部内容,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优秀的集大成者,也是后世中华民族的文化启明者。可以说他用 “道”来作为世界的本体,比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更清晰,更准确,更精炼。他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应该以他为荣!他的哲思不能也不应该被曲解,石言不才在此用自己微薄之力力求使老子的哲思发扬光大!

  3、道的伟大作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同一),有生于无(归根)(第四十章)

  “反”与“弱”是使动用法。对立同一的一方如果反向运动,产生矛盾,“道”就开始动作使它回复;对立的一方如恃强凌弱,产生斗争,“道”就使它柔弱,这是“道”的作用。万物生发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此种表达在于强调“无”是万物复命之根。“无”中生的“有”最终也归于“无”。

  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矛盾)的以斗争性为主的唯物辩证法稍有不同,石言认为可以定义为唯物同一法(或唯物相反相成法)。《道德经》是对统治者的教育和批判,马克思主义是对劳动者的唤醒,他们的着力点不同而已,殊途同归。

  事物对立同一,和谐平衡,合理;事物对立统一,矛盾斗争,不合理;如此而已。

  4、道的运行规律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万物生于有(同一),有生于无(归根),归根复命是常(规律),知常是可以明白做事,否则,不按规律做事,就会有凶险。国家也是产生于“社会存在” 中的物质结构,它生于有,最终必将回归于无。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第二十五章)

  “道”(社会存在)的发展是在德的基础上进行,劳动与管理是从同一,到矛盾再回到同一的,以此道被德推动着像是走了圆周,从起点回到了原点。所以老子认为道就是按着圆周进行独立的完全对称运动而不能停止,独立而无人能改变。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道的运动是可以被认知和掌握的客观规律,可以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但由于人类自身在认识上有修正,有反动,实践中又经过多次的“不知常,妄作”的由“凶”到“吉”的辩证过程,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这点又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相契合。

  5、老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和马克思主义都是用生发的科学观系统地观察世界的,但是他们毕竟不是科学家,他们力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研究人类历史,他们是历史学家,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用所得出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来为后人指明前进的方向和道路的,这也是老子为什么用“道”字的深刻用意!让后来人按着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前行避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但是人类发展的历史是建立在各自实践基础上的,实践是不断变化的和有其特殊性的,这就要求人们在劳动创造出的特殊社会存在的基础上能动地再创造,也就是说别人走过的道,未必适合你走,要走适合自己本民族和国家发展的路。

  老子,周王朝掌管图书的官员,生活在春秋末期,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以青铜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奴隶制诸侯国并起争霸征伐的时代,民不聊生。尧舜禹三代以前的以生产资料共同占有为特征和没有国家制度的原始社会已经远远逝去,那时的德(意识传承下的劳动创造)两种形式,劳动(地,阴)和管理(天,阳)是“抱一”的(上世纪60年代“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与此契合),无高低贵贱。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扛着掀,光着腿和劳动人民一起劳动,就是最好的历史证明。老子认为这样的“道”+“德”是人类劳动的最佳生产方式!是天长地久的,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这是老子的立论基础。自禹以降,从启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开始,劳动和管理的同一平衡被打破,压迫和反抗的矛盾就此形成,直至现在。

  老子认为占据生产资料和国家政权的奴隶主是居于上位的就被他定义为“上”; 奴隶处于下位,被定义为“下”,这样在“社会存在”中产生出现了“上”与“下”的矛盾,它们对立统一在生产方式之中。矛盾的产生是“上”对“下”的有为妄作,是对劳动创造的反动,老子相信用对立同一的观点对“上”进行教育和批判是可以避免的,可历史的进程却事与愿违。

  “上”对于生产管理而存在的合理性和正义性被“德”视为应该,《道德经》里老子论述的“上德”专指居上位的剥削和统治!!“下德”是指劳动创造被“德”视为应该,不能失去。如果失去劳动创造的自由与“上德”生发对应,就要反抗和解放!!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不表现出剥削和统治行为就被认为是有生产管理之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不表现出失去劳动创造的自由性就被认为没有反抗。

  身处老子的时代,他根本不可能看到国家制度消亡的时间,这个时间会很长久,所以,他才在第一章里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认为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与无产阶级专政相契合),才能达到管理和劳动的同一平衡。老子笔下的“上”与“下”的概念也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论述两大矛盾着的阶级。

  劳动实践是生发过程,是不断“道”+“德”的过程,。。。。。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我理解老子的四个曰专指国家制度).最终返归于无。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位之人没有剥削和统治行为也不要生产出相应的意识和文化;下位之人也没有反抗行为但是要创造出具有自为的具有反抗意识的文化。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位之人的仁爱表现是做了份内之事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剥削;上位之人做了义举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仁,会意字。仁,很明白的告诉我们二人出现上和下之分,居上位的应该处于柔弱状态,力量小于居下位的,才是仁。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是指劳动和管理的同一状态被打破,出现了上与下的矛盾,才有仁义的概念。原来对立的双方相互不需要表现出仁义。义,简体是指示字,表示双方不要斗争;繁体是会意字上羊下我,指我养羊是为了吃羊,是有为而有以为。上对下做出的义举最终也是为了自己。仁义会随着私有制和国家消亡而消失,所以老子在第八十章里说“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来往成为了多余行为。道德是劳动和管理的同一,仁义是社会出现矛盾的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有道德自然涵盖仁义,讲仁义就无道德,两个词不能并用。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居上位的人为了统治有序而制定的礼乐制度没人能遵守响应,虽然强拉着胳膊给人也被人扔掉。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礼,就是统治等级和次序,是建立在私有观念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国家统治者生产出来的维护其统治意志的物质表现形式和标志。在老子看来礼的制定是统治者在他应该尽的社会生产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剥削和统治的遮羞布!是不劳而获和以权谋私的官僚主义温床,是人与人之间失去忠信的罪魁祸首,国家制度是使劳动和管理由同一发展成压迫和反抗形成矛盾的物质结构,是大道废,统治者有为和有以为的直接体现,从此社会战乱不止。礼,乱之首也。因此,老子认为没有了礼物质形式和意识传承,国家才能就此消亡。在看待“礼“的问题上,老子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观点是争锋相对的!孔子讲“克己复礼”是完善和发展礼的,儒家以“仁义”来掩盖统治者的剥削实质,直接为后世统治阶级加以利用,一直到现在还没有从人们的意识里消失。可以说“礼”在社会存在出现后,从此人类不再“道德”。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先前制定礼乐的先知,是道的虚华,是真正愚民的开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所以大丈夫应该忠信为人,不以礼居之;处事朴实无华。所以要尊道贵德去掉华而不实。

  以上是《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三十七章)

  这里,老子告诫侯王们,道法自然,常是无为而不为的,因此作为国家统治者要遵守无为之道,还原管理之德。万物才会自然运化,社会正常发展下去,实现没有上下德之分的道德。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同一),有生于无(归零)(第四十章)

  如果“上”不能守道而有为(建立国家制度进行剥削和压迫),道就使之反动,使之柔弱(通过“下”的斗争最终消灭强加在社会之上的余食赘形—国家)。革命是对统治者最大的反动,是道的伟大作用。道之反动契合了唯物辩证法的伟大作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是道之动的最经典解说,有道是“官逼民反”,这也是无产阶级“造反有理”的理论基础。

  以上,我们看到老子的大丈夫精神,他尊道贵德,坚决地站在劳动创造者一边,为了维护劳动者利益,用无为之道德,对统治者的有为(占有和剥削)进行教育和批判。他厚望后世的统治者要懂得对立同一相反相成的道理和要么无为要么为而不争的道德,永远与劳动者抱一,处于无为、无欲、不争、溪谷、为下、柔弱、婴孩、愚辱、无事、清净、慈俭、朴素的状态;劳动者也能尽快觉悟能用自己本阶级的意识文化去抗争加载在自己头上不平等的命运。无奈他生活的时代,识字受教育是贵族子弟的事,普通百姓和奴隶望尘莫及。贵族子弟出于本阶级利益他们只能生产出统治意识文化进行意识传承。他是孤独的勇士,他只能单枪匹马与礼的制定和维护者做坚决的斗争,他只能对有“文化”的居“上”的人进行“文化”上的教育和批判,因此他被后世的统治者抛弃在一边,而随后的多次劳动人民的反抗革命运动又都被新兴的统治者利用成了所谓“替天行道”的牺牲品,礼的外壳从来就不曾打破,只不过换了一个又一个姓氏而已。他无法唤醒艾艾劳苦的奴隶们使之成为自为阶级。不管怎样,老子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他是认识和体悟道德之人,也是掌握真理之人,他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会像幽灵一样伴随着国家的统治者们,时时刻刻用道德针砭他们;也静静等待着劳动者的觉醒。

  时间流转,历史以它的脚步把人类带入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西方的欧洲出现了两位也尊重道德之人,他们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他们的思想被有觉悟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在大机器工业时代背景下,把直接进行劳动创造的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教育组织成了有自己指导思想的自为阶级开创了人类共产主义运动的新时代。

  身处时代背景不同,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一样的。老子对“上”进行批判,使上自觉与下同一;马克思主义对“下”进行唤醒使之主动与上进行不断地斗争;上下共同作用直至消灭上与下这对矛盾的物质结构,恢复劳动创造的自由。他们的手臂同时指向了人类的未来—劳动自由,劳动者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老子的理想和共产主义社会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至治之极。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石言认为:与其说小国寡民是老子的理想不如说是老子提出的政治策略。

  小:使.。。。。。小以至于无。老子时代诸侯国是宗法制,是从上到下按照礼制定的严格等级以血缘为纽带实行的家族统治,德不配位者,不劳而获者祸国殃民。小国,第一步,一家天下制,取消诸侯制(封王制),成立中央集权制,天下多家并成一家。第二步,取消家庭世袭制,形成民主共和制(西方议会制)。第三步,消灭私有制,公天下,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直至小到天下无国。

  寡:这里的歧义最大,一般指使。。。。。少。但在这里,老子不是这样解。我们有个词“寡妇”,如果按使妇少讲,明显不通。寡妇是死了丈夫的女人,是妇的对应面夫没了。寡民应该和寡妇同解!第三十九章里,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寡既是民的对应面,也是当无寡讲,寡民,就是没有统治者的自由民。这句话就可以理解成,随着“道+德”生生不息地发展,国家各级管理干部的官僚身份消失(礼已经消亡),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劳动创造成为自由。

  经过小国寡民后,人类就进入到了这样的社会里:科技巨大的进步,虽然有舟车但没有可去的地方,虽然有铁甲兵器却没机会使用。人们处理日常问题,可能动动手指像结绳计数一样容易(目前的互联网+和智能科技已经出现)。重死既是贵生,爱惜自己的生命,远离战争;生活资料充足,安居乐业,不需要到处奔波劳作(旅游观光除外),也不需要互相有往来。春秋末年,战乱不断,生活悲惨异常,民相往来多指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老子笔下的理想社会是进步的,文明的,人们是自由,平等的,物质生活是极大丰富的。不难看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指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老子对统治者的教育和批判,《道德经》内容的重新理解

  首先说明,石言认为老子全篇五千言无一字针对劳动者,因为处下位的劳动者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无需多言。那些所谓的愚民之词都是曲解,后文会详细阐述。另外老子笔下的天和地是大自然生发万物的天和地,是始终对立同一的而不是矛盾的,更不是儒家讲的“天”;圣人,是体悟道德之人。圣人无为而治或为而不争,是积极的道德践行者;“上”与“下”是专指居上位的和居下位的,是相互矛盾的,不是指好坏,更不是指等级;“知”与“智”不通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玄。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完美诠释对立同一(相反相成)的道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圣人应该具备的道德:不要实行剥削和统治,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少说多做。万物生发而不加以干涉,也不占有,即使做了有利于民的事也不依赖,有功于民也不自居。因为不自居,所以人们永远记得他。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至也: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

  则无不治矣。

  贤,能人。不要宠尚贤能之人,使民不起争心;不认为难得之货贵重,使民不做盗贼;不显现自己的想要的东西,不扰乱民心(楚王好细腰,民间多饿死)。

  石言认为四个其,不是指民而是指圣人应有的道德。虚其心就是指尚贤、贵难得之货、贪欲之心成为虚无。腹与目对,为腹不为目(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实其腹是指满足生活必需即可;减弱自己的统治意志,骨,干也。指自己身处的管理地位。强其骨,就是加强自己的执政能力。常使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太上,不知有之)也没有成为圣人的想法(安分守己,圣人更操劳更辛苦)。使有知识的人也知道不敢(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二十九章),就不去妄为了。圣人这样做,就没有管理不好的。“治”,正确的管理。

  戴在老子头上的愚民帽子,就此可摘矣!字面解释贻害千年!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我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一个永远装不满的大酒盅,能包罗万象。(因为社会存在是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

  深远的像万物的祖先;又像清澈透明的水,看似没有却真实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似乎产生于天帝之前。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章是针对儒家“禀礼启仁”,天命仁义的直接否定。直说天地只具备生发之德,圣人同天地一样不必具备仁爱之心(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天地之间不就像个大风箱吗?看似空虚,动起来风越来越多。“多言”是“不言”的反面,政令苛繁,气数穷困,不如像橐蘥守住中空一样。

  刍狗,用草扎成的狗,祭祀用品,随后弃之不用。通常祭祀用品都是太牢,少牢或是家畜,祭祀后都按礼规主宰之。用刍狗比喻统治者待民长而不宰。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指的是道,道的生发是没有停止的,像一位神秘的母性。神秘的母性之门,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续不断地存在着,生生不息孕育万物而用不完竭。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用天地之德来对照看圣人应具备的德行。因为天地的生发之德是无私利他的(无我),所以能长久生存。因此,圣人就应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而受到拥护和爱戴;把个人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这不正是他不自私吗?故能成就他自己。

  这章是老子以天地永恒的同一性来立论道法自然,“上”无为而治“下”才能生生不息,天地彼此长久存在。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居于上位的人的善(道德)理应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处理众人所厌恶的东西(清洗脏东西),所以最接近道。上位之人应该善于停留在最低的地方;善于心胸深邃;待人接物善于仁爱;发布政令善于讲信用;为政善于处理事务;做事善于发挥他的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居上位而不与人争功,所以没有高高在上之感。尤,突出。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打造锋芒,不能长久保持。金玉满堂不可能守住;富贵而自大,就给自己留下罪过。功成身退,是天的做法。天,有功于万物,但从不自居,万物感觉不出它的存在。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这章石言认为老子向统治者问了六个问题。你们的身心和劳动人民在一起,能够不离开吗?结聚精气以致柔顺,能像个婴儿吗?清洗像观照万物镜子的内心,能再没有瑕疵吗?爱国治民能没有剥削和统治行为吗?领导人民劳动创造,能像天下的母亲吗?使四方(执政者)明“白”(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的道理,能不知道吗?

  婴儿的特点,自然成长而无机巧无贪欲无私为(吃饱就玩不会多吃多占),是德的最厚状态,“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五十五章)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里的有和无不是第一章里说的道。我理解的最后一句,老子用三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对待事物的两个态度。“有之”和“无之”的辩证关系。石言认为有和无是意动用法,“认为有它”和“认为无它”。这里的它喻指国家制度!如果认为有国家,那么权力就可以为自己谋取私利;认为没有国家,那么权力就真正服务于劳动组织和管理,真正的权为民所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用吃饭来讲人的欲望和需求的关系。吃饭时肚腹很容易吃饱、满足而眼睛却看不够满桌美味佳肴。做为圣人欲望不要过度,要适可而止。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得到宠辱就像受到惊慌,所以要把得到宠辱当做身体得了大病一样重视。怎么认为得到宠辱就像受到惊慌?宠是居下位所得,对于上位所施的恩宠,得到让人惊喜和失去让人惊慌失措,这就是得到宠辱使人惊慌。怎么认为重视(得了宠辱)像自己身体得了大病一样?我之所以有大病,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自我的概念,(宠辱)对我来讲就没有得病的感觉了。所以,当他认为“身为天下”才是贵重,才可以把天托付给他;认为“身为天下”才是宠爱,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最关键在后三句。身处历史长河之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以现今的眼光既不可能看到道的开始也不可能看到道的结束。手持“古之道”—劳动和管理的对立同一,来驾御“今之有”—矛盾对抗。能知道的初始,就可以当做道的纲纪。道,无为而无不为也。“今之道”已经废了。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石言认为:浊,乱世。谁能使乱世安静下来慢慢变得清平?;安,会意字,女人在家,无生机也。谁能使无生机的世事静静地生意盎然?谁能?谁是指古时善为道的“商汤周武”。 “此道”是“汤武革命”之道,保持此道的人,从不骄傲自满(居功自傲)。正因为他不自满,所以才能除弊迎新(平乱世,还百姓安居乐业,百废待兴)。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致虚和守静是体悟道德的方式,都做到了极致。万物一同生长发育,吾观察它们都向反方向运动。万物生长旺盛,最终都回归它的根(根指的是道,道生万物)。回归了道就安静了,安静就是还复了当初交给的性命。把命交还回来是规律。这里指任何事物都有生长,发展,消亡(回复它初始的状态—无,常无,吾以观其妙)的规律。“常”就是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是“明”。不知规律,任意妄为,凶险。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悟道为明也。明白守辱,道也,没身不殆。对于“上”来讲,“下”就是根本。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上”,国家执政者。太,最好的。最好的执政者(无为而治),老百姓不知道有他;其次的,人们亲近他赞美他;再其次,人们害怕他;再其次,人们侮辱他。执政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执政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执政者从无为到有为依次可以被称做“领导者”,“管理者”和“统治者”。依次与老子说的类推。领导者应具备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弃(对立同一转变成对立统一),才提倡仁义;聪明智巧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不和睦,才显出孝敬与慈爱;国家混乱,才出忠臣。老子清楚地说明了有无相生的辩证关系,社会提倡什么,就已经缺失什么了。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大道被废弃了。也可以这么说老子有意提出道德与儒家仁义思想针锋相对。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石言认为:绝,极端的。最好的圣人是放弃机巧的,老百姓能得到百倍好处;最好的仁爱是放弃有目的做好事(有为),老百姓就能恢复孝慈;巧,技能。最好的技能是心无旁骛的,不考虑利益就不会有盗贼。绝圣,绝仁,绝巧,再多的文字也说不足,属,查明。因此让人有所查明落实。返璞归真,减少私欲;最好的学问是让人不会忧虑的。

  此处又是对老子的歪曲。老子决然不会拒绝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劳动创造的题中之义。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食,喂养。老子遗世而独立。与众不同,是因为他重视喂养万物的母亲——道。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德从道出,道通古今。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相反相成之道理也。(为上者)委屈才能保全;弯曲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破旧才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圣人要主动地用对立同一的方式处理天下。不自我表扬,才能明显;不自以为是,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才有功劳;不自我标榜(矜,手持矛,意为有权势),才能做官长。只要不争,天下就没有人能和他相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希,少。少发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事物相反相成,对立同一。就像两条腿走路:一条腿站立和跨步都不能长久。因此(为上者)不能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这五件事对于道来讲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这样的事物人们都讨厌,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做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章很重要在前文已经阐述。道法自然和反之动是道的作为。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重,稳重。轻,随意。稳重是随意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让人从外看上去很荣耀,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随意躁动治天下呢?随意就会失去稳重;急躁就会丧失安静。(清净自正,无为自化。)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和不善对立而出,善,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评论,也是相互的。因此要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器,管理岗位。

  石言认为:(为上者)知道刚强却安守柔弱(让为下者刚强),可作为天下的溪水(天下者是高山,溪水围绕着高山不离)。作为天下人的溪水,常德(道常无为),无为之德就不会离开,复(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的状态。深知明亮却安守暗昧(让为下者明亮),可作为天下人的山谷(天下人是川流,百川入谷)。作为天下人的山谷,无为之德就充足,反归于朴素(含德之厚)的状态。本真的道可以作为圣人使用的器物(以道御民),可作百官的首长,所以圣人的制裁不用剪割(无为而治)。

  这章又是对立同一的完美解释:“上”做到了绿水绕山转,那么“下”就会是河川入谷流。国泰民安也。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甚,极端享乐。奢,过度浪费。泰,极度安稳。取,敛民之财以治其国。

  想要获得天下人的劳动成果正常治理国家却用剥削和统治的方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强力统治,不能用强力把持。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丢失。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掉极端享乐、去掉过度浪费、去掉极度安稳。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指以兵强天下。

  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了却不自我显耀,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赞,达到目的了也不要傲慢,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兵力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人之私,恶之本,战之源。战争是私有制的必然结果,是伴随人类社会常有的行为。以兵强天下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有道者不处。战争必然造成生灵涂炭,民生凋敝,生产力遭到破坏,是不祥的。即使是正义的战争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1950年10月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是美帝国主义强加给刚刚重新站立起来的中华民族的非正义侵略战争。毛主席以他大无畏的精神毅然号召全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战,一扫从1840年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屈辱;打出了国威,打出了民族自豪感。这一战是真正的立国之战,从此中华民族踏上了伟大复兴的历史道路。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因为“道”是永恒的变化发展的,也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所以我们干脆就称它为“无名”和“朴”吧。(大,包容天地;小,是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圈。)虽然小,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把自己当做他的客人。这好像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民不必指使就会自然均匀平等。治理开始就要建立管理制度,确定各种管理名分。名分既然有了,就要让管理者知道哪些不能做(立法行政),管理者知道自己不能做的,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后世韩非子“归本于黄老”,主张依法治国应源于此。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富有(有德者不失其禄),坚持身体力行就是有志。不离失道德的圣人能够执政长久,身虽死而精神(圣人创造的意识文化可以被后人传承 )不会消失,才是真正的永垂不朽。

  “人贵有自知之明”和“永垂不朽”出于此。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左右,掌握利用。大道广泛流行,它可以被掌握利用。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事业,而不占有功劳。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它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以上讲道,也是圣人应具备的德。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乐与饵:音乐和美食。喻指儒家礼乐制度。

  道手持大象,可以行走天下不会停止。所到之处天下人平和安泰不会受到伤害。而礼乐治国,只是历史的过客,会止步不前。(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见;用它,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前面四个“欲”和“固”,又是具体诠释对立同一相反相成的道理。利器,国家政策权力(无之以为用)。

  想要关闭它,必先张开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强大它;想要废除它,必先兴旺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是又微小又明显的。柔弱(雌)胜过刚强(雄)。鱼离不开潭渊(圣人离不开百姓,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国家权力的使用不能让人看出来。

  君民鱼水情和军民鱼水情,从此而来。“上”柔弱,“下”刚强;“上”刚强,“下”柔弱。柔弱治国一定胜过刚强御民,常也。

  毛之共产党胜过蒋之国民党,此无他,道理使然。由此“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无为,自然而为;无私为,不妄为;顺势而为,顺应民心而为。

  道永远自然而为因此没有一件事不是它做的。侯王若是能持守,万物将会自我化育(劳动创造正常进行)。万物自生自长而侯王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他们。用“道”的纯朴来镇服侯王们,侯王们就不会产生(不劳而获,损人利己)的贪欲了。没有了贪欲之心,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始终教育全体党员和干部要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就是无名之朴。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

  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老子再次阐述道理。对立同一才是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生生不息;侯王抱一执政而天下安定的充要条件。推而论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神不能保持灵妙,恐怕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天下安定,恐怕要倾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二十二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第二十八章)

  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士,以身许国者。这里的上,中,下是等级。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晚完成;最大的音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再次阐述道理,事物内部对立面之间相反相成。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能驾御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道给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进行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历时一年,胜利到达陕北。长征就可以说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完美诠释。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身体健康和财富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得到名利和丢去生命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就必定要付出更多心思;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执政者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至理名言,空谷绝音。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弊,损害。冲,中、空。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不会受到损害;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燥动,赛冷克服暑热。执政者清静无为才能使天下安定。

  满招损,谦受益,诚然。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治理天下合乎“道”,民可安平泰,就可以用马拉粪肥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荒郊野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过失就是贪得无厌。知道到满足为止人,永远是满足的。

  对执政者警钟长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大事;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走出去越远,所知道的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唤醒蛰龙飞起,扫灭魔焰魅火,挥剑斩长鲸。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契此。

  窑洞出策论,巨掌扭乾坤。

  运筹帷幄里,千里决雌雄。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求、得。为学指学道德之言。为道,得道。

  求学(道德)应该每日增多,得道应该每日减损(妄为和不知足),越减越少,以致到达无为的境界。顺自然而为就没有一件事做不到的。道常以无事治理天下,事多出于人为,若此就不能够治理天下。

  石言认为“为学”和“为道”不能冲突。人类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掌握世界及其规律的。尤其是执政者理应减损妄为和不知足,不要成为劳动者的反抗对象。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因为圣人德而有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因为圣人德而有信。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意图,为天下把自己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们都专注于圣人的思想(上与下同心同德),圣人把自己当做百姓的婴孩(百姓是为政者的衣食父母)。也不知道“父母官”是出自哪个“有德人”之口。

  在老子笔下,只有把为政者比喻成婴孩一样淳朴,而且主张柔弱。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契合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的领导者,引领指导百姓的合理欲望。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生生之厚,奉养过度,不知节制。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生发万物,物形势成。所以万物尊道贵德。道之所以尊崇,德之所以珍贵,就在于道德从不干涉万物而让它们自然繁衍生长。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老子希望执政者也能尊道贵德,无为而常自然。具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品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是为袭常。

  天下万事万物都有本始,可作为万事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事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把握它们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征兆),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状态),叫做“强”。运用和自己对立同一的对方的光芒,反光照亮自己,就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

  非道也哉!

  假如我稍微(对于道)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虽然平坦,但人君却喜欢走邪径。朝堂打扫的极度干净,田野却十分荒芜,粮仓极端空虚;人君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无道至极!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不会得祸咎被株连,断了香火)。把这个道德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德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德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德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德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道理。

  石言认为此章讲圣人成长之路。道生我命,德始为零。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是在不断学习中继承前人留下的道,在此基础上积累和丰富自己的德,并在实践中(行)发挥出来,给后人留下可以被记念的道德。每个人只有也只能在不断提升的对立面中不断实现与之同一,在这样的过程中贡献出自己的最大价值,从家、乡、邦以至于天下。“人之途皆可为禹”(荀况),“人皆可为尧舜”(孟轲)也说明人人都有成圣的可能。圣人之德不可能是天赋!只能是“事在人为”! 宋明的存天理,灭人欲,如何解释?成人之美才是最大的美德,你把人欲灭了,何谈圣德?圣人只有满足天下的人欲,才能成自己之私(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

  这也是中国常说德行的理由所在。毛主席的一生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事行不行?”

  “行!”

  事,不行就不行。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车载说,老子书谈到“和”字,有三处应予重视,一为“和其光,同其尘”,一为“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一为“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它以“和光”与“冲气”与“婴儿”来说明“和”,都是在谈对立同一,都是在谈“混成”的状态。和,才能平。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与传统美德。知和曰“常”,“常”是道理;复命曰“常”,“常”是规律。“知常”是道德。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石言认为:知“道”的人不强施号令,一切顺乎自然;强施号令的人却没有知“道”(圣人行不言之教)。(圣人)挫掉自己的锋芒(不伤害百姓);解除对百姓的纷扰(让百姓安宁);使自己的光芒柔和(光而不耀);把自己等同于飞起的尘土(始终要回归大地—百姓。来自于民,回归于民!);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之时,人与民对立讲。人是生产资料拥有者和执政者;民指平民和奴隶。本章人指执政者。利器,前文讲过指国家政策权力。

  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兵者,诡道也),以不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执政者的政策权力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执政者的伎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民就自然富足;我不扰乱,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民就自然淳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政治宽厚,民就淳朴;政治严苛,民就狡黠。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它们的究竟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过度了就反复到了“奇”,“善”过度了就反复到了“妖”。 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本章老子通过福祸相伏倚,正善与奇妖相反复更加深刻地解释了相反相成的道理。因此圣人执政,执两端而用中矣,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

  善复为妖,最著名的就是东汉王莽篡政。唐诗人白居易的《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北宋周敦颐有《爱莲说》,其中有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说的是以“为善”沽名,必然反复“为妖”,然也。还是“我无为而好静,民自化正;圣人也。”

  当代林彪叛逃,亦是善复为妖。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石言认为:治人,圣人具官之道,治吏也;事天,百姓被圣人视为天,事天,就是为人民服务。治人事天就是管理天下。重,稳重。

  管理天下,没有比得过爱护。只有爱护天下,是认为早有准备,早作准备就是稳重地积德;稳重积德就可以无往而不胜;攻无不克不知道极限;不知极限,可以建立他的国家。爱护天下之德是建国的根本,因此可以长久。这就是根深蒂固,可以被长久注视他的道德。

  本章与养生毫无关系。主要讲大丈夫处世,为天下苍生立大志,以身许国,矢志不渝而奋斗。本章契合毛主席伟大而光辉的一生。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烹小鱼,不要轻易反动,喻指保持政策的持续性。)

  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下流,往下流,上善若水。交牝来形容人最愿意做的事。取,治理。

  大国应该往下流走(国富民安,天下人争相归附,就像海纳百川,大海处在最下),处在天下人都向往的地方。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居于小国下位,就可以兼取小国;小国居于大国下位,就可以兼取大国。所以,或者居下位可以取,或者居下为就能取。大国只不过想多兼蓄人,小国只不过想顺从大国。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居下位。

  君道以心悦诚服为本。这章是老子一统天下之道理,是和平的,自然无为的。事与愿违,老子之后至今,战火连绵,战争如恶魔般伴随着人类社会前行。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得到更多的同道之人。“道”怎么能舍弃不善的人呢?(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四十九章)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璧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五十八章)圣人亦不伤人。(第六十章)因此,道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做大事,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 创造性地确立的“党指挥枪” 、“支部建在连上” 、“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

  虽然在当时看起来做了一件小事,容易的事却随着革命的发展,“三湾模式”推广到了全军,最后在此基础上,建设成了一支强大的现代民主的人民军队,最后完成了革命胜利的伟大事业。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毛主席在1945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作了《愚公移山》的大会闭幕词。他谆谆教导全体革命者,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去进行即将成功的革命事业。在1949年的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他继续告诫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进京赶考)。都体现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精神。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石言认为此章从前的解释全是谬误!是对老子思想的曲解!

  此章的明与愚都是指古之善为道者,前文交代过,老子无一言要求劳动者!按照老子的对立同一思想,第一句里应该是(圣人)非以明对待民,将以愚对待民!这才能契合老子至始至终的思维逻辑。老子用词简明扼要,解释成愚民除非真不懂否则就是故意歪曲!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应该用伎巧对待百姓,应该使自己淳朴对待百姓。百姓之所以难于治理,是因为统治者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是国家的盗贼,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和具体的事物发展壮大正好相反圣人要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

  我愚人之心也哉!(第二十章)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二十八章)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第五十二章)

  从这三章可以明白地看出老子是要“愚统治者”而“使民光明”。在第四十九章里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也是这样的行文,把自己当百姓的孩子而不是父母。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谷,河流汇集之地,喻指天下。言,政令。下之,为人民服务。下之,上民和上一章,明民,愚之,以及孩之都是一样的写作习惯。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谷之王,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百谷的下方,所以能够成为百谷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使发布的政令要为人民服务,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成功契此。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器,朴散以为器,管理岗位。

  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道大是因为有三件法宝,一直保持着:一个叫慈爱,一个叫俭啬,一个叫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享乐在先,可以理解为吃苦在先)。(圣人)柔慈(民)就能勇武;(圣人)俭啬(民)就能广大;(圣人)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就能成为百官的首长。现在如果执政者舍弃慈爱而且自己勇武;舍弃俭啬而且自己强权聚众,舍弃吃苦在前而且先享乐;是死路啊!慈爱(待民),(民)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民)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石言认为这章又被曲解久矣。老子行文都是对立同一的,双方都兼顾不可能只就一方说明。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武,兵器。

  善做武士的人,不动兵器;善于争斗的人,不发怒;善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

  善于用人的人,居于人下(善于尊重和听取对方意见)。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天古时,劳动与管理同一被老子视为道极)。

  毛主席一生戎马,却从不摸枪;能和对手老蒋举杯和谈而不带怒色;善于用“十六字方针”与敌人打游击战,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善于听取战场指战员的意见(淮海战役中,唯粟裕是举)。因为主席有如此的不争之德,用人之力所以成为了天下英主。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哀,受伤害。

  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让敌人行走在好像没有行列中(我已经严阵以待);敌人想抓却抓不住我们的臂膀(我已经振臂以待);敌人想开战找不到对手(我已经做好了开战的准备);虽然敌人有兵器却没有用(我已执兵以待)。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受伤害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石言认为,既然不敢为主,主动示弱而退,让敌人主动进攻而我则严阵以待。所以是敌人行、攘、扔、执而找不到我而我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了解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老子的感慨到今天读起来依旧让人唏嘘。他至今也还是被揭而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尚,优点。病,缺点。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是优点。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是缺点。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知不知,学而无厌,谦虚也;不知知,骄傲自满也。中共八大,毛泽东致开幕词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诚也。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厌,压迫,阻塞。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人民的反抗斗争就来了。(统治者)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炫耀;自我爱护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自知,知道。自爱,无欲以静不得祸咎。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敢,刚强。

  勇于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道理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道的作用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会漏失。

  老子此章用“天之道”是有意为之,有意映射儒家把统治者比喻为天。

  世界是普遍联系在道里的,至于勇于敢和勇于不敢,是利是害,决定于事物对立双方谁是争,谁是不争。谁争,与对立方产生矛盾破坏了同一,道就要对之反动。那么谁争且勇于敢则死,对方勇于敢则活,柔弱胜刚强。天作孽有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不作不会死就是这个道理。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老子警告统治者不要暴力执政,因为人民不怕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乐于奉献)的人,比过分看重自己生活的人高明。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再此说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此章用“天之道”再次有意为之,有意映射儒家把统治者比喻为天。统治者若能损有余补不足比实施仁政要实际得多,而且这样做是道德的,也符合道理。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这章老子用水德比喻圣德。水既能够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柔弱胜刚强;又能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第八章)所以圣人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

  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善人(指关心、爱护、帮助他人的人)。

  老子此章用“天之道”第三次有意为之,有意映射儒家把统治者比喻为天。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至治之极。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是第四个天之道。老子再次强调统治者不要祸害百姓!圣人做任何事都不与他人争(名利和地位)。

  三、老子以后的社会发展状况

  (一)、儒家思想的确立和传承

  孔子不是历史科学家,也谈不上是哲学家。他是一个现实的人文主义者。他和老子都看到了周文疲惫,礼乐崩坏,民不聊生的社会惨状。他研究历史也看到了尧舜禹禅让制度的美好,公天下的可贵,但是他却认为那个社会是再也回不去的,后世也不会再出现的。后世会一直在家天下中长存。因此仕途受挫后,他周游列国宣扬“克己复礼”思想,试图用仁义来改造礼乐制度。十多年的流困与丧家犬走也未能有任何结果,晚年回到鲁国开始教学传说。逝世后,思想被弟子们发扬光大在“百家争鸣”中遂成儒家。形成儒,道,墨(墨家是早期的社会主义者,他们当时的组织及思想均不容于时代,后逐步消失。)三家并立,成为显学。

  秦国由于推行法家思想,变法图强,逐步在六国中称霸,最后由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郡县制帝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但上层建筑里统治思想随着秦帝国的急速衰落,没有得到确立。法家思想(主要是王法,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之法)刚强有余而怀柔不足,缺少慈俭,只能是用,不能为体。

  经过秦末楚汉相争,为了休养生息,汉初的统治者认识到了老子思想的价值,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无为而治。经过“文景之治”很快恢复了国力。但由于匈奴的入侵,现实情状不允许汉帝国实行道德普遍高尚的以信仰维系的无为而治,当时的意识水平无法有效地组织国力而抗击匈奴。物质决定意识,因此适合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克己复礼”的儒家思想成了统治者必选,礼治以等级利益维系国家管理,儒学也成为了官学。

  礼治,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能加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有抱负的统治者用之可以成就伟业,但是它的负面影响:1、严格的官僚等级制,儒家“克己复礼”强调的是君主官本位,会造成“以礼压理”的后果,只有规矩不讲规则。下级对上级官员和百姓对官府而言无理可讲。整个官场缺乏有效的来自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监督,容易造成“一言堂”和以权谋私的局面,最可怕的是成为地方黑恶势力保护伞,为害一方;2、“学而优则仕”,“升官发财”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家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久而久之,官员家族权财交易形成地主,地主家有钱培养出官员。国家经济以大小官员家族为中心发展。最典型的就是民国时期的四大家族,每一个都富可敌国,吸足了民脂民膏;3、民间科学技术完全被边缘化,自主创新毫无动力,完全自然生发。享乐主义得到了极致的发展,饮食文化更是冠艳全球;4、再加上目光短浅的重农抑商政策(典型的有为之政,违背道德)成了历代执政者患得患失的主要选择,害怕老百姓智且难治,把老百姓牢牢地拴在土地上受他们欺压和剥削,和老子主张的尊道贵德(劳动创造)背道而驰。生产力水平徘徊不前。

  直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消灭了私有制,长达2000多年的作为统治意志的儒家礼制才失去存在的社会基础彻底终止,但等级官僚思想未被完全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

  (二)老子思想的发展

  在我注释老子《道德经》的过程中,遗憾地发现后来的历史中就没有一个正确理解老子思想的人。把老子思想解释的五花八门:要么是老子得道成仙成了太上老君,道教由此而出;要么说他智慧有余却是复古倒退;要么说他是统治者的帮凶,推行愚民政策等等令人感到悲哀,读者看到此也会顿生此感。

  不管怎么说,真理就是真理,历史不会埋没它。老子充满智慧的思想虽然被误解,也依旧像穿透云雾的光芒照亮后人的历史。

  东汉佛教传入中国,是老子思想的大幸!老子思想虽然不被统治者看好,但是却在佛教的传播中被具慧眼的高僧们觉悟,在他们的传授中开枝散叶,融入了佛教义理当中。经过魏晋时期的佛玄时代,佛教深入民间,变相成为了老子的代言人。随后佛教大兴,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儒教显得势微。在唐朝,儒释道渐渐被人有意融合在一起,提出三教归一。到了北宋,为了挽救衰微的儒学,也为了拯救唐末五代十国的乱世,宋朝理学家们开始援佛入儒,

  重新为“礼”找存在的藉口于是乎到了南宋朱熹成了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新思想,为儒学补充了“本体论”。由于他有意避重就轻,为了和老子相别,给道另外起了个名字“太极”,然后说理就是太极,太极就是理。这样就把外因(道德之理)和内因(太极之理)混为一谈;而且提出“性即理”,只讲天理,不讲道德。结果是天理不仅没有了道德做支撑,成了无本之木,而且又失去了对立面自我循环去了,走向了唯心和形而上学。所以他重提的“三纲五常”成了统治者真正愚民的帮凶。而且“存天理,灭人欲”形成“天人分离”,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相悖。虽有明朝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对“程朱”理学进行修正免除不了“礼”的官僚遗毒。挽救不了大明朝的衰败。

  其后虽有满清统治者也懂得佛教的意义,也出现了康雍乾盛世,中华帝国也傲视天下,但是在“礼”教的侵霪下,结果固步自封,落后挨打是统治者的悲哀也是儒教的悲哀。

  中华帝国如果没有经历1840年以来所受的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屈辱,中国人就不会看到先进国家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就不会有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只可惜病入膏肓,都以失败告终。

  满清的覆灭,也没能惊醒国民党人,他们出于本阶级利益的选择又重新拾起了礼教为自己私有制利益服务,血洗了革命同路人——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历史的反动之路,自觉地成为了反动派。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老子喊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的近2400年之后,随着国门洞开,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给从1840年以来饱受帝国主义列强凌辱的中华民族带来了曙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动选择了社会主义革命之路,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砸碎了“孔家店”,迎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宣言》和《道德经》直接走到了一起。老子的思想终于焕发出了它应有的辉煌!《共产党宣言》里的共产党人和《道德经》里的圣人高度吻合!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共产党人终于带领中国人民柔弱胜刚强,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实行了无产阶级专政,与老子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完全一致!

  (三)实践的检验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论》)因此我们看历史的发展是不是检验了“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看看历史是不是这样发展的。

  第一个证明就是大一统的秦帝国的建立,天下不再是多个宗法诸侯国组成,实行了

  郡县制。国小到了只有秦始皇一家,而且没有再封王世袭!各地地方官员也由中央选拔任命。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至今。

  第二个证明就是秦帝国的建立,随着诸侯国的消灭,世卿世禄制也自然被废止,官员任命开始实行察举制。但是随后的西汉和西晋王朝又复辟家天下,分封诸侯的意识还没消除结果出现了“乱七八糟”的藩王造反事件,这种意识就是到了明朝也没能根除,朱元璋把儿子分封成王也造成了朱棣反叛。所有这些说明了首先帝王就不会主动“克己复礼”,事实都与小国相违,给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的倒退,到了清朝这种分封意识才被彻底终止。

  第三个证明就是地方官僚的割据化。这是另外意义上的“大国化”,这与儒家官本位思想有关联。最可怕的一旦这些官僚掌握了军队,又实现了诸侯化。他们就可以为霸一方掀起祸乱,即破坏中央集权又危害百姓。这样的例子历史笔笔皆是。就连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军阀也是如此!

  实践证明,老子思想有着鲜明的现实批判性和指导性。小国寡民,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到马克思主义创立,无产阶级的觉醒,老子思想终于有了主动承载的主体,开始由批判转为斗争。既然统治者两千多年听不进去,只有觉醒的有为阶级造反才能成功。

  四、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大幸!他用自己一生的奋斗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挽救了灾难深重,饱受列强欺辱的中华民族,使中华民族重新浴血重生。

  他卓越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用于指导中国的革命取得了成功。他总结道:马克思主义千条万绪归根到底就一句话“造反有理!”,这个思想完全把马克思主义和老子思想对接在了一起!!“反者,道之动!”。“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因为他深知,正义完全在被压迫的人们一方!以此他一生所做的一切都践行老子的“抱一思想”:创立了官兵一致的革命军队和军民鱼水情的人民军队;放手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要求共产党的干部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先做群众的学生在做群众的老师;主动要求共产党员干部经常做批评和自我批评。在他身上完全具备了老子笔下的圣人之风。

  在《纪念白求恩》里他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共产主义者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有道德)

  在《为人民服务》里他说:“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讲道理)

  在《愚公移山》里他说:“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要求每个共产党员要坚持不懈地慎终如始地以身为天下)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主席思想的人民主体性和老子尊道贵德思想完全完全吻合。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毛主席是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国家最高执政者,他的一生都视人民为上帝,并为之忠诚地服务。

  就这样他把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培养成了圣人。中国人们在如此多的圣人领导下革命焉能不成功!!

  建国后,他领导人民满怀豪情地搞社会主义建设,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有制,使全体劳动人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六亿神州尽舜尧。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前人从为走过的道路,与之相适应的公天下文化还没有生产出来,老子(小国寡民)也已经被歪曲的面目全非。“封资修”思想和“四旧”不断地侵占人们的思想,“礼制”遗毒一直伴随着各级党员干部,“官僚主义者阶级”渐渐形成。主席痛心革命失败于党员干部从“无为”(为人民服务)走向“有为”(为人民币服务),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十年用生命的余晖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次思想大革命。第一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成果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儒道思想的传承;第二次是西方的文艺复兴,成果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三次就是主席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其目的就是建设与公有制相适应的文化传承。就是要求全体共产党员不忘革命初心,革命精神“一以贯之”。坚持不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直至小国寡民,人类大同,实现共产主义。

  毛主席总结自己的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一个是造反有理,取得革命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另一个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要求共产党员继续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值此毛主席给后人留下了他创造的伟大的道德:一个是中华人们共和国(物质);一个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精神)。

  他的一生完美的把东西方最优秀的哲学文化联系在了一起,《毛泽东思想》等于《道德经》加《共产党宣言》。毛主席更用他光辉的一生践行和证明了《共产党宣言》和《道德经》的伟大。

  “不懂毛泽东就不要谈道德理想;不懂文革就不要谈哲学政治。”此话了然。

  现在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会:如果你是一个公务员你就看看《道德经》, 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你就读读《共产党宣言》,学会维护自己的合理权益。

  五、伟大的新时代

  中华民族注定是伟大的民族,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中国号”巨轮更换了新船长——习近平主席。过去五年多来,习主席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根本上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十九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在这一旗帜下,中国人民正不断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明的前景。

  “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 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地展现出来。”——习近平。

  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是“协和万邦”的伟大举措,“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怀柔天下”的圣人之为。完全体现出了老子思想的精髓。

  中华民族是讲道理的民族,是以德服人的民族,复兴只是找回属于自己原有的位置,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因为我们有道德文化自信!信之!愿之!行之!

  石言

  2018年5月5日(初稿)

  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值此以为纪念。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晨钟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3.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4. 李光满:从刀郎看中国文人的风骨
  5. 清华大学哈弗版经济管理学院还有必要办下去吗
  6. “氢政治”: 三个颠覆性预测, 为何都指向中国?
  7. 星燧:普京的“闪电”中东行
  8. 2024请回答,中国市场经济“边”在哪里?
  9. 司马南:黄金万两——一项美国的核心秘密
  10. 大蒜也有错?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7.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8. 又一处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纪念活动越来越多
  9.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10.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当心,他们要对孩子下手了!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决裂》:我们到底要与谁决裂?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记忆:流浪汉张来娃儿
  6. 《邓选》学习 (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