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把阴-阳与物质-能量相比较
内容提要:受现代著名物理学家W·海森堡思想方法的启示,把古代“太极图论”中的阴、阳、太极与现代的物质、能量、基本粒子概念进行比较,发现含义相似,于是使《黄帝内经》关于人体的阴、阳、气、血、津液、阴虚、阳虚、阴损及阳等最基础概念获得现代科、医学语言的新表达,认为这是沟通中、西医学的思想和理论之源头。
一、有益的启示
阴阳学说作为一个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思想史中占着支配地位。到现在,在学术上虽然不再兴讨论它,已经为辩证唯物论思想、科学思想所代替,但是它作为一种哲学观,留在这个民族的思想中仍是根深蒂固的,每一个人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这种思想的支配。假如要在全民族中要求立即完全避开它,我们马上就会感到思想交流和语言表达上的困难。在中医学这个学科领域内尤其如此,要完全避开它,则全部医学思想和理论都无从表达了。
可见要实现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创立我国新医学理论体系,而对阴阳学说加深研讨乃必不可少,起码对阴和阳两个最基本概念,首先要能用现代科学语言准确表达,仅仅把阴阳理解为“说理工具”是远远不够的。
《医学科学研究入门》说:“理论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实践性研究更为重要”[1],并引用恩格斯的话说:“一个民族要想攀登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书中再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技术落后,我们不能只盯着外国的先进技术,还应密切注视外国科学思路的新动向。”
《物理学与哲学》是德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W·海森堡的伟大杰作,我是个普通医生,读来领会肤浅,但是有一点使我深受启发:海森堡为了寻求他的量子力学理论的哲学解释,而把自古希腊哲学开始的自然哲学概念的历史发展,和近代至现代实验分析科学的事实,进行深刻的比较和推演,同时探讨人类的认识力发展过程,以及人类语言表达方式的发展过程,从而深刻地阐明他的量子力学理论的哲学观的真理性,而同时也证明了古代的朴素唯物论并不虚谬,它正是当代人类思想进步的源泉[3]。海森堡能够这样做,而如果我们中国人也能够这样做,也是有可能把阴阳概念及其学说的精华实质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出来的。
有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凡是唯物主义的能辩证地看待世界的哲学观点,一定能够获得现代科学的验证;凡是认为已经揭示了世界客观规律的称得上科学的东西,一定可以获得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解释;也就是说,两者必然是统一的,如果始终不能统一,不能互通,那么呢,不是哲学有唯心,就是科学有虚假。
本文根据以上的启示,故不揣冒昧,试就古代的阴、阳、太极概念与现代的物质、能量、基本粒子概念作一个初步比较,以为是有益的。
二、现代科学对物质、能量及基本粒子的描述
从中学的物理课程、化学课程开始就给学生逐渐普及了这样的一些知识:
1. 关于物质:
① 世界万物是由物质构成的;
② 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基本粒子,如质子、中子、电子、光子等等;
③ 物质不会消灭——由物质构成的各种物体,可以由物理解体或化学分解而消灭,但是物质不灭,物质又在另外的场合依据另外的条件和形式构成新的物体;
④ 物质永恒运动——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可以发生位移、发热、发光,形成电力场、磁力场,发出种种不同频率及能级的辐射波(粒子流)。
2. 关于能量:
① 世界万物都蓄存有能量;
② 能量的最小单位也是基本粒子,如质子、中子、电子、光子等等;
③ 能量始终守恒——有此一物体运动,耗散能量,必有彼一物体受力,受热、吸收辐射波,而获得能量;
④ 能量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子总以某种形式相互作用着,构成具有一定结构空间的原子、分子,再构成一个个我们熟悉的物体,从这种意义上说能量已经转化为物质。
3.关于基本粒子,W·海森堡有这样的描述:
①“什么是基本粒子?……有时把它描述为一种粒子,有时又描述为波”[4];
②“基本粒子的确不是永恒的不灭的物质单位,它们实际上能互相转化。事实上,如果两个这样的粒子以很高的动能在空间中运动,并且互相碰撞,那么,从有效能量可以在碰撞中消失,这样的事件常常被观察到”[5];
③“他(笔者:指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教导说:‘原始实体是无限的、永恒的和不灭的,它包含着整个世界,这种原始实体转化为各种各样我们熟悉的实体’,现今,物理学家企图发现一个物质的基本运动规律,……所有不同的基本粒子,都能够还原为我们可称之为物质或能量的普通实体,……见解与阿那克西曼德的学说更为一致,我相信现代物理学中的这种见解是正确的”[6]。
4. 物质与能量是等价性的:
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中导出了一条最重要最普遍的相对性原理[7],用公式表达为
E=MC2
式中的E代表能量,M代表物质,C代表物质的最高运动速度(光速)。
公式表明:
①在一个物体或体系中,物质乘以它的最高运动速度(光速)的平方的积就是物体或体系的能量;或者说,能量除以速度平方的商就是物质;
②E、M、C三个量,其中的C是常数,E、M都是可变数,分处在等式左、右项。E、
M平衡消长,等式成立,物体或体系存在;其中若有一个可变量变为零,另一个也必定为零,等式不成立,物体或体系即无“存在之理”。
三.古代哲学家关于太极、阴、阳概念的描述
阴阳学说,虽然有这个称谓,但是,据说历史上并无这样的一部专著,只是杂见于百家言论之中,而百家言论多数现今亦不再刊行,大概仍刊行于世的《黄帝内经》算是阐述得最多最明的了,然而也还是不够系统的。所以,要想清晰地重述古人的学说很困难。我看见过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著《类经图翼》一书,在卷一有篇叫做“太虚图论”(太极图论)[8],对于太极、阴、阳概念的阐述,似乎已经相当精要,有代表性,现全文引录于下:
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孔子曰:易有两极,是生两仪。邵子曰: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功夫。由是观之,太虚之初,廓然无象,自无而有。生化肇焉。化生于一,是名太极,太极动静而阴阳分。故天地只此动静,动静便是阴阳,阴阳便是太极,此外更无余事。朱子曰: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阴气流行即为阳,阳气凝聚即为阴,消长进退,千变万化,做出天地间无限事来。以故无往而非阴阳,亦无往而非太极,夫太极者,理而已矣。朱子曰:象数未形理已具,又曰: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先儒曰:天下无理外之气,亦无气外之理,故理不可以离气,气不可以离理,理在气亦在,气行理亦行。夫既有此气,则不能无清浊而两仪已判,既有清浊,则不能无老少而四象已分。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动静有机,阴阳有变,由此而五行为焉,气候分焉,神鬼灵焉,方隅位焉。河洛布生成之定数,卦气存奇偶之化机。有死有生,造化之气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体象有常者可知,变化无穷者莫测。因而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浑然太极之理,无乎不在。所以万物之气皆天地,合之而为一天地,天地之气即万物,散之而为万天地。故不知一,不足以知万,不知万,不足以言医。理气阴阳之学,实医学第一义也,学者首当究心焉(邵子,指北宋-邵雍)。
四.古今两组概念比较
粗看之下,古之概念太极、阴、阳,与今之概念基本粒子、物质、能量,三者内涵十分相似。
海森堡有这样一段话:“……现代物理学在某些方面非常接近赫拉克利特的学说(笔者按:指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把火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如果我们用‘能量’一词来替换‘火’一词,我们差不多就能用我们现在的观点一字不差地来重述他们的命题。”[9]
我们现在也不妨学着海森堡的话说:如果我们用基本粒子、物质、能量三个词来替换太极、阴、阳三个词,我们就能用现代科学语言扼要地重述“太虚图论”。如下:
“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太极即是基本粒子,它是宇宙世界万物的本原。
“易有两极,是生两仪”,易经指出基本粒子有两重属性,既有物质的一切属性,也有能量的一切属性。
“太极动静而阴阳分”,基本粒子的运动体现为能量,基本粒子的相对静止体现为物质。
“阴气流行即为阳,阳气凝聚即为阴,消长进退,千变万化,做出天地间无限事来”。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能量也可以转化为物质,由于这种无穷无尽的相互转换,从而有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
“夫太极者,理而已矣”,古人没有实验分析的手段,对基本粒子无可捉摸,只有通过宏观观测和逻辑推理,而求得这种客观规律(理、气的存在)。
“有死有生,造化之气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体象有常者可知,变化无穷者莫测。因而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浑然太极之理,无乎不在”,生物及人,有死有生,万物有成有败,是客观规律,不会休止,天地气象,有升有降,暑往寒来,无有终时,万物都有一定的形体与行为而为人所知,亦有无穷无尽的变化使人莫测,物之大者如天地,小者如毫毛,无不存在基本粒子,无有不服从同一的客观规律,即太极之理,即物质能量转化规律。
“故不知一,不足以知万,不知万,不足以言医”,所以不认识太极之客观规律,就无法把握复杂万般的事物变化;医生不懂得客观规律,不能把握人的生老病死的变化规律,就不能治愈疾病,就不足以从事医学。
这是我对太极图论或太虚图论的尝试译释。如果这种译释是事实容许的话,那么,古今两组概念就具有了相似的内涵,我们就可以把阴理解为物质,把阳理解为能量,把太极理解为基本粒子,所谓太极之理或阴阳之理,就获得了与爱因斯坦的那道公式自然谋合。
高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概括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为四点:“①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②阴阳有相互依存的关系;③阴阳消长处在动态平衡之中;④阴阳可以相互转化[10]。这四点阴阳之理,显然可以在爱因斯坦的公式中获得体现。
宇宙万物无不服从这个道理或规律,《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以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11]。
五.试理解中医理论关于人体生理与病理若干概念的现代含义
1.阴
在人体内的全部物叫做阴。阴具有物质的一般性质和表征,例如它是有形可见的,静的,有重量的,可以起化学变化而释放出能量的。所以在《黄帝内经》中有时又称为阴质、形、体,有时又说阴成形、静属阴、阴主静,静而生阴等。
但是,在人体内的阴(物质)另有它的特点,既能自发消耗而转化为能量,再转化为人的行为,又能自我复制。在其它生物体内的阴质也有同样的特点。无生命的万物的的物质均不具备自我复制的性质,若有复制也只能是它复制。所以在《黄帝内经》中常把阴质称为精或阴精,大概以示区别吧。
2.阳
由于体内物质分解而释放出来的能量叫做阳。阳具有能量的一般属性和运动形式,例如它无形可据,无质可量,但动而有征,可信可验。与呼吸出来的气有点相似,所以在《黄帝内经》中有时又称做阳气,或者称做气,有时又说阳化气,躁属阳,阳主动,动而生阳等。
但是,在人体内的阳(能量)另有它的特点,体内物质分解产生的能量,绝大部分不是以热辐射或其它辐射波的形式投入体外空间,而是表现为组织器官的种种机能和整体人的具体行为,通过具体行为还于外环境,再从外环境中摄取物质,为自身复制服务。其它生物体内的能量也有同样的特点。无生命的万物所蕴蓄或释放的能量,均不具有这种性质,具体物它崩解、化学分解、粒子衰变等,转化为能量,再被他物吸收转化为他物,它自身则消亡了,自身释放的能量不能用于复制自身。所以在《黄帝内经》中有时又把阳气称作“用”(比喻能量产生,阳气发动具有目的性),大概也是为了区别于非生命体系中的能量吧。现在的中医在教科书中,一般就把阳气直指为器官的机能或功能,这是正确的。
精与气、体与用,在中医书里是经常使用的对偶词。阴与阳,与之是同义的,但是也有区别。在阅读中我比较注意两点:①精与气、体与用、阴与阳,虽然都是指物质与能量,但是,精与气,仅仅是在讨论人体生理、病理机能时使用的。阴与阳,既使用于讨论生理或病理,也使用于讨论身外之天地,讨论药性药理等,更有时候的确只做为“说理工具”使用,例如女为阴,男为阳,腹为阴,背为阳等,相似于张三、李四、陈五、王六等人用甲乙丙丁代表一样;②由于中医学的过去没有做过规范化,著书者又各有观点不同和水平差别,也有通假、错简等原因,所以有时也看不出有第①点的条理性,而是杂乱的,但是我自己心中有数。
3.精、血、津液
经常在人体内循环流动的那部分物质叫做精、血、津液,往往还在前面加个阴字,表示是阴中的一部分。血及津液的含义与我们现在(西医)说的含义大致相同。精的含义在《黄帝内经》里体现三种:一种与阴是同义词;一种指生殖之精,又叫肾精,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性激素、精细胞和卵细胞;又一种指血中的精微部分,即血中的有形成分,如血细胞、血红蛋白、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当见到气血津液相提并论时,这个气又叫营气,仍然指血中精微,不是指能量)。
4.神
在人体内,阴与阳(或精与气、物质与能量)二者协调共存,互相转化,连续有序运动的集中表现——生命的存在,叫做神。实际上,人体内的物质结构、形态和性质是无限多样化的,能量的运动形式也瞬息万变,不断转换,无限多样化,所以使人具有四肢灵活的机械行为,具有丰富的感情,具有复杂的思维和巨大的创造力。尽管到了现代当代我们已经知道得很多,早已进入了对所谓思维实质的研究,也未能遍明全部规律,或者可说仍然知道得很少,所以《黄帝内经》中说“变化不测谓之神”。这里所说的神,是以物质能量为基础,服从阴阳相感之理而生的神,是唯物主义的,它不同于不可知论者、有神论者说指的神。
在《黄帝内经》中概括出一条规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条规律要说明:神,不能由阴与阳(物质与能量)简单地“合二为一”而产生和存在(所有的无生命之物的构成只服从于“E=MC 2” 之理,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体系,不能产生神),神,是在由于其物质、能量根据一种在此基础之上的更深刻的内在的规定性和适当的外部环境条件,形成一个自生自化、自复自变的飞跃了的自组织体系——生命体系,从而产生和存在的。生命体系是进化的历史的产物,不是某个人的智巧规定的某种体系。神是在这样一个生命体系中体现出来的。这个体系正常运动,保持自身稳定,叫做阴平阳秘;能够阴平阳秘,神则正常存在,叫做治;体系瓦解,叫做阴阳离决;一旦阴阳离决,神则亡失,叫做绝。
在《黄帝内经》中讨论这种一般性的生命体系,是运用五行学说来表达的,讨论人的生命体系则用五藏理论来表达,五藏由五行模拟而来,比五行狭义。近来有人把这个五行或五藏生命体系叫做生命基本机能系统(简称生机系统)。
5.阴虚
按照词义理解,应是指体内物质减少,不足以维系健康就叫阴虚。但是在《内经》中,阴虚主要是指机能方面的,指五藏体系里面物质生成的一类机能异常低落,不足以维系健康而言的。在发生严重饥饿,大量失血、大量创伤面渗出等情况下,明显是体内物质减少了,但是,体系的物质生成机能往往反而是代偿性增强的,所以这时它并不称阴虚。如果代偿不过来,随后有了头晕、目瞑、心悸、乏力等症状出现这时才称阴阳两虚或阴损及阳。
6.阴虚阳亢
由于五藏体系内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一类机能过度活跃,一方面导致物质消耗过多,物质生成机能代偿不及,而阴虚;另一方面导致阳气过度亢奋,出现如失眠、头痛,心烦易怒,狂躁等一组症状,这种状态叫阴虚阳亢。在这种情况下,阴虚是因,阳亢是果。
在中医临床实际中,常听到中医生说某某病人是阴虚,大多数就是指这种阴虚阳亢,而不是指单纯的阴虚,这是一种习惯。
7.阳虚
按照词义理解,应该指体内含有的能量减少,不足以维系健康、就叫阳虚。但是在《内经》中,阳虚主要是指机能方面的,指五藏体系里面物质分解释放能量一类机能异常低落,不足维系健康。释放能量不足,会出现一组多器官机能减弱的症状,如体温过低、劳力不能持久,记忆力减退等,这种状态叫阳虚。虽然说要先有物质基础才可能释放能量,但是阳虚一般并不因物质贫乏,主要因物质分解释能的一系列机制其中有障碍。
8.阳虚阴盛
由于阳虚到一定程度之后,五藏体系中的物质生成机能也因能源不足而减退,在阳虚症状基础上还会出现组织体液中精微物质减少,水液成分偏多的一组症状,这种状态叫阳虚阴盛。这时的实际是阴阳两虚或阳损及阴,历代称阳虚阴盛只是一种习惯。
总的说,《内经》中关于五藏阴阳盛衰的理论,实际上是反映在生命体系内物质与能量相互关系的理论。当这种的理解获得普遍认同这时候,我们就有可能使中医崇西医学获得从源头开始的理论沟通。
六.结束语
1.以上是笔者对《太极图论》的尝试译释,如果这种译释是事实上容许的,符合或接近客观真实,那么,古今的两组概念则实在具有相似的内涵,今后在某些状况下就可以:把太极理解为基本粒子,把阴理解为物质,把阳理解为能量。
2.新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概括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为四点:①阴阳互相对立又互相制约;②阴阳有互相依存的关系;③阴阳消长处在动态平衡之中;④阴阳可以互相转化。这四个要点可以在爱因斯坦的关于物质与能量的等价性关的公式E=MC²中获得最生动的体现。
3.但是,爱因斯坦的公式似乎只适合于简单的非生命体系,而不尽适合于生命体系。理由是:在生命体系内的物质和能量,除了具有物质的一般属性和能量的一般属性之外,还有另外的特点,可以在体系内实现自我转化,自我循环,自我复制。
4.所以,在中医学里另有一组重要概念:一般地把无生命的物质能量体系叫做阴阳,把有生命的物质能量体系叫做五行,把人的生命体系叫做五藏;把人体内的生理物质叫做精(阴精);把人体内的生化能量叫做气(阳气);把生命的存在叫做神(精神,神气)。
新近有人把一般的生命体系叫做生命基本机能系统(简称生机系统),认为中医学里的“五藏”即是人的生命基本机能系统的雏型。指出,以生命基本机能系统为模式,再深入研究中医学的阴阳、五行、五藏理论,并与现代的医学、生物学等各科结合,将可以发现生命体系运动的新的特殊规律,这将是未来医学的大课题。
5.W.海森堡分析他的量子力学理论,尚溯源于古代希腊哲学之源,据说他还接受过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周思想的启示[12],现今,我国的医学发展要创立新医学理论体系,何尝不可以溯我们祖先的思想之源呢。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的正确思想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是历史发展的进化的产物。我们只能有扬弃地继承我们民族的伟大思想之源,同时吸收新的养料而发展,发扬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之光。我们不可能割断历史,不可能祈求把无本之苗栽入一片奇异的土地会开出奇异之花。毛主席教导说:“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革命的成功,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科学的发展,显然也需要西方进步学术观点同中华民族的深厚的思想之源相结合。
主要参考资:
[1]、侯灿:《医学科学入门》1981年第一版165页。
[2]、同[1]97页。
[3]、西德,W·海森堡着,范岱年译:《物理学与哲学·科学中的革命》1974年第一版,28页。
[4]、同[3]33页。
[5]、同[3]35页。
[6]、同[3]26—27页。
[7]、[德]A·爱因斯坦着:《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杨润殷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年8月第一版,40页。
[8]、明·张介宾着:《类经图翼·卷一》,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8月第一版。
[9]、同[3]28页。
[10]、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1984年第一版239页。
[11],人民卫生出版<<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963年第1版31页
李龙川1985年冬完稿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