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争论,我今日之说也仅为自身在临床实践中的见解。
我从小受经方派的影响较重,在我的处方中也常能见到或多或少经方派用药的痕迹。就如今日,我谈此问题,也是先引经据典:
学中医者尊崇的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最后一条397条云: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说:病人脉像已恢复正常,却在傍晚时出现微烦的情况,这是因为疾病初愈,又过分地让病人进食,脾胃之气还弱,不能消化水谷,这时减少进食量其烦就会好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内经》云:虚则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这句话是说,人有虚损的时候,就要补。气不足都就要补气,精血不足者就要补精血。
这两种说法都出自学中医者所尊崇的经典名著。初看,两种说法有矛盾,实则这两种说法是统一的,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的理解。
平时查阅文章时,看到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临床病例:
说是一个患者,因严重支气管感染,大剂量抗生素后,发后了过敏反应,出现了喉头与支气管痉挛,后经抢救痉挛消除,心肌炎表现与心电图也好转,病情转危为安了。但是这一折腾,患者的元气大伤了,表现为时常出现大汗,伴有头昏,胃口也差,全身无力,稍动则心悸气短。
很明显的这种情况属于危重病后常见的气阴两伤。该文章的以参麦饮为主方,并重用人参补气补阴,开了5帖,嘱其一天帖。其用意也正如歌决所说:参麦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烹。
该文继续说到:服药后,第三天,患者上述不适的症状反而加重,卧床不起,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患者家人乱作一团!好在这位在当地也算中医拿得出手的人物,患者家人也没临阵换将。他原方没变,将人参换成药性很轻,很柔和的党参,并用了鱼腥草,玄参这些清热养阴的药物。在补的同时,带了一些清泻的药。药后,患者又慢慢的恢复了正常。
用法本没有错,但这样一位刚抢救过来的危重患者,一天一帖药,病人的身体是接受不了。正确的处理,仅当开药一帖,嘱患者三天左右服完,每天少量的缓缓服用。则又顺了“药性”,也顺了“人性”!
我想现在朋友们都较清楚了大病后能不能补。这正如我在《肿瘤患者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一文中阐述的思想一样:
8个字:“投其所好,顺应生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