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国际 > 国防外交

美国防部:中国军事年度报告

美国防部 · 2007-09-04 · 来源:中华网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美国防部:中国军事年度报告

    美国国防部5月25日发表其提交给国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力量问题的年度报告(2007年)》,全文如下:

概论

    中国作为一个怀有全球抱负的地区政治与经济强国的迅速崛起是今天的战略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因素——这一因素对本地区和全世界产生着重大影响。美国欢迎和平与繁荣的中国的崛起,鼓励中国对全球体系的健康和成功承担更大的责任,从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际利益攸关方参与进来。然而,在中国领导人为自己国家采取的今后航向问题上,包括在中国不断扩充的军事力量以及如何动用这支力量等领域,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人民解放军正在寻求全面的改造,从一支用于在本国领土上打长期消耗战的人数众多的军队改造成能够与高科技敌手打赢短期、高强度战争的军队——中国称之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国在远距离上维持军事力量的能力目前还很有限。但正如2006年的《四年一度的防务评估报告》所说,中国“具有最大的潜力,可以在军事上与美国竞争,并将能够逐步抵消美国传统军事优势的破坏性军事技术投入战场。”

    中国的近期重点是准备应付台湾海峡的紧急情况,包括美国干预的可能性。这一重点看来是其现代化计划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然而,对中国军事采购和战略思维的分析结果表明,北京还正在生成应付其它地区紧急情况,譬如资源或领土争端所引发的冲突的能力。

    近年来,中国军事改造的速度已经加快,范围已经扩大,其刺激因素是中国国内的国防和科技产业中的仍然很高的投资率、外国先进武器的采购,以及军队的影响深远的改革。中国军队不断增强的军事实力在改变东亚的军事力量对比方面是一个主要因素;中国战略实力的提高产生着远远超越亚太地区范围的深远影响。

    中国的战略力量现代化正在使战略打击能力得到增强。证明这一点的是2006年形成初步威胁能力(initial threat availability)的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中国的太空对抗计划——突出的实例是2007年1月份成功地试验了一件直接起飞的反卫星武器——对人类的宇航构成危险,并危及所有宇航国家的宝贵资产。中国继续制订区域封锁(area denial)和反接近(anti-access)战略,从而扩大了现代战场传统的陆地、空中和海洋方面,把太空和网络空间也包括在内。

    对于支撑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动机、决策和关键能力,外界的了解很有限。中国领导人尚未充分解释解放军军事实力不断提高的目的或要求达到的最终状态。中国在某些领域中的行动看来与其宣称的政策越来越不一致。中国实际的国防开支仍然大大高于官方披露的数字。中国军事领域中的这种缺乏透明度的状况将自然地和可以理解地促成国际上做出防范不明情况的反应。

第一章

重要的事态发展

    “中国与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2006年中国的国防》

    中国在过去一年里的几项重大的事态发展与国会在2000财政年度的国防授权法案第1202条款(公法106-65)中提出的问题有关。

    中国的大战略、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方面的事态发展:

    ·北京于12月份发表了其自1998年以来的第五篇国防白皮书《2006年中国的国防》,以阐述中国的安全观点、国防政策及其现代化计划的目标。作为宣示性政策,这份文件反映了透明度有所改善,但却没有充分论及中国军队的构成或者中国军事发展的目的和要求达到的最终状态。

    ·北京于10月份发表了《2006年中国的航天》——这个报告的上一版于2000年发表。这份文件回顾了中国航天计划的历史,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道路图。该文件还讨论了中国在航天方面与各个伙伴国之间的合作。它在中国的航天计划和太空对抗活动的军事用途问题上保持沉默。

    ·2007年1月,中国瞄准自己的一颗气象卫星试验了一枚垂直发射的反卫星导弹,从而显示出中国攻击在地球低轨道上运行的卫星的能力。这次试验危及所有航天国家的太空资产,对人类的航天活动构成了危险,因为它造成了空前大量的太空垃圾。

     ·2006年的证据表明,中国修改了1993年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这是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战略和军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该指导方针的具体内容不得而知。

    ·在3月份在北京的会晤期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2006年为“俄罗斯年”。这是两位领导人在不到12个月的时间里的第5次会晤。在2005年的 联合军事演习基础上,两位领导人同意加强军事交流,于2007年举行8项军事合作活动。

    ·2006年中国签订的新的能源合同呈现出最大幅度的年度增加,包括与沙特阿拉伯和几个非洲国家签订的新的协定,从而反映出对能源和资源需要的关注。2006年中国拉拢非洲国家的高潮,是11月份在北京举行的有来自53个非洲国家当中的48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代表出席的首脑会议。

    ·2006年3月,中国正式启动了第11个5年计划(2006-2010),包括大规模地号召,到2010年把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减少20%、到2010年使中国的GDP比2000年的水平翻一番,以及到2020年达到GDP总额4万亿美元。这项计划强调协调一致的发展和加强内陆农村地区的投资与城市化,以解决收入差距和社会动乱问题。

    ·据世界银行说,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按照世界银行的“阿特拉斯”模型所衡量的国民生产计算,中国经济以0.004%之差超过了英国。

    ·官方的报告称,2006年,“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减少了22%。尽管如此,矛头主要指向地方上的政策和官员的这些事件反映出,在财产权和被迫拆迁、劳工权利、养老金、污染、腐败和警察的粗暴态度等问题上,民众仍然对官员的行为不满。

与中国的亚太地区战略相关的事态发展

    ·中国对朝鲜7月份在日本海上空发射弹道导弹及其10月份的核试验做出了反应:它投票支持了联合国安理会第1695号和第1718号决议,并继续努力利用外交手段,具体而言就是中国主办的六方会谈来解决朝鲜的核计划问题。参加会谈的除中国外,还有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朝鲜。会谈于2007年2月就实施2005年9月发表的朝鲜半岛非核化联合声明的最初步骤问题达成协议。

    ·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11月份对中国的访问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缓和了东京和北京之间的紧张关系。然而,仍然存在的摩擦来源包括东中国海的领土争端、尖阁列岛/钓鱼岛争端和中国试图阻止日本实现其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席位的诉求等问题。

    ·2006年10月,人民解放军海军的一艘“宋”级柴电动力潜艇在日本附近海域距离美国航母小鹰号很近的地方钻出水面。这起事件表明,美国加强美中两国在相距很近的地方活动的海空部队安全的努力是重要的。2006年,这些努力带来了与解放军联合举行的一场分为两个阶段的双边搜救演习(一个阶段在美国近海进行,另一阶段在中国近海。)。

    ·2006年,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各伙伴国联合进行了两次反恐演习,并于6月份在上海举行了上合组织成立5周年纪念活动。

    ·中国正在加强自己在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和东盟地区论坛中的作用。美国鼓励参与的这种增加,并与中国合作,共同主持了有关防止核扩散问题的一次东盟地区论坛研讨会。2006年10月的东盟峰会期间,中国总理温家宝建议中国和东盟扩大安全和防务方面的合作。

    ·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进行了10年来中国国家元首对印度的首次访问,从而表明,中国重视改善与印度的关系,同时还要维护与巴基斯坦的战略关系。

中国军事力量方面的事态发展

    中国正在寻求实现对其军队的长期和全面的改造,以提高其力量投射、反接近和区域封锁能力。与在近期内注重台海进攻性应急预案相一致,中国在与台湾隔岸相望的军区部署了最先进的系统。

    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 中国正在开发和试验进攻性导弹,组建新的导弹部队,对导弹系统进行质量升级,并开发对抗弹道导弹防御力量的方法。

    ·到2006年10月,中国已经把大约900枚具有机动能力的CSS-6和CSS-7短程导弹部署在台湾对岸的军营之中,导弹增加的速度为每年100多枚。这些导弹的较新版本的射程和命中精度得到了提高。

    ·中国正在通过增添生还能力更强的系统来实现其射程较远的弹道导弹力量的现代化。具有公路机动能力的、使用固体推进剂的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于2006年形成初步威胁能力,并很可能会在近期内形成作战状态,如果它尚未做到这一点的话。一种射程较远的改进型号——东风-31A——预计将于2007年形成初步作战能力(IOC)。中国还正在研发从潜艇发射的新型弹道导弹JL-2(IOC 2007-2010),用于部署在正在开发的一种新型“晋”级(094型)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上。

    ·中国继续探索利用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执行反接近任务,包括反航母和陆地攻击,并正在开发侦察与通信系统,以改善指挥、控制和瞄准。

    海军力量。 中国海军包括72艘主要战舰、大约58艘攻击潜艇、大约50艘中型和重型两栖运输船只和大约41艘海岸导弹巡逻艇。

    ·2006年年底,中国获得了两艘俄罗斯制造的“现代”II型导弹驱逐舰。这些导弹驱逐舰装备着反舰巡航导弹和广域防空系统。其特点是,质量要比中国早些时候从俄罗斯采购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有所提高。

    利用“晋”级(094型)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和2005年开始海上试验的“商”级(093型)核动力攻击潜艇,中国正在建造和试验第二代核潜艇。

    ·中国从俄罗斯提货,获得了两艘“基洛”级潜艇,从而完全履行了2002年签订的购买8艘潜艇的一项合同。中国投入使用的“基洛”级潜艇有12艘,其中最新的装备着超音速的SS-N-27B反舰巡航导弹和线导及尾流自导鱼雷。

    ·解放军海军最新的战舰“旅洲”级(051C型)导弹驱逐舰为对空作战而设计。它将装备俄罗斯制造的SA-N-20舰对空导弹系统。该系统由“墓碑”相控阵雷达控制。SA-N-20使解放军目前的海军防空系统的射程增大了一倍多,从而标志着中国舰载防空能力的重大改善。

    ·“旅洲”级导弹驱逐舰是对“旅洋”I型(052B型)和“旅洋”II型(052C型)导弹驱逐舰的持续不断的开发的补充。“旅洋”I型装备着俄制SA-N-7B“灰熊”舰对空导弹和YJ-83反舰巡航导弹。“旅洋”II型装备着一个基于国产HHQ-9舰对空导弹的防空系统。

    ·2006年,中国开始生产其第一艘导弹护卫舰“江凯”II型(054A型)。“江凯”II型将装备中程HHQ-16——目前正在开发的一种垂直发射的海军舰对空导弹。

    ·在2006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国军方和文职官员声称中国想要建造一艘航空母舰。

    空中力量。中国拥有700多架 作战飞机部署在台湾的一个不加油的作战航程内,并拥有可以使这一飞机数量大大增加的机场能力。人民解放军兵力结构所包括的许多飞机都是比较陈旧的机型的改进型(例如经过重新设计的、航程得到延长的B-6轰炸机)。然而,比较新的飞机在其武库中所占的百分比不断增大。

    ·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在把F-10多用途战斗机部署在作战部队之中。F-10是第四代飞机,将成为今后几十年中中国首选的飞机。

    ·根据在最初生产的一批苏-27SK(F-11)飞机之后与俄罗斯签订的一项联合生产许可合同,中国正在生产多用途苏-27SMK/“侧卫”(F-11A)战斗机。中国所使用的多用途苏-30MKK/“侧卫”战斗轰炸机及其海军型号苏-30MK2飞机不断增多。

    ·中国的飞机所装备的空对空和空对地导弹、卫星和激光制导的精确导向武器和巡航导弹的先进阵列不断扩大。

    ·中国的第一种国产的攻击直升机Z-10即将试飞。Z-10将装备“红箭”8E反坦克导弹,从而使其作战性能相当于欧洲直升机公司制造的“虎”直升机,但却比AH-64“阿帕奇”直升机逊色。

    ·对FB-7战斗机计划的改进将使这种比较陈旧的飞机能够执行夜间海上打击行动和利用Kh-31P(AS-17)抗辐射导弹和KAB-500激光制导武器等经过改进的武器。

    防空。在今后几年里,中国将获得第一个营的俄制S-300PMU-2地对空导弹系统。S-300PMU-2的拦截射程据说为200公里。它提供了针对战术弹道导弹的更大杀伤力和更加有效的电子对抗措施。中国还正在开发国产的HQ-9防空导弹系统——射程为150公里的一种基于相阵列雷达的地对空导弹。如前所述,这种导弹的一种海军型号(HHQ-9)将部署在“旅洋”II型导弹驱逐舰上,一种垂直发射的海军舰对空导弹(HHQ-16)将部署在“江凯”II型导弹护卫舰上。

    地面力量。 中国拥有大约140万地面部队兵员,其中40万人左右部署在台湾对面的3个军区。中国一直在利用坦克、装甲运兵车和新的火炮对这些部队进行改进。2006年4月,中国将首批新式第三代主战坦克ZTZ-99提供给北京军区和沈阳军区的部队。

    两栖力量。 解放军部署了一种新式两栖突击车,并开发了对现有车辆的一系列改进,包括漂浮箱和外置引擎。其比较新式的两栖车辆在汪洋大海上使用的稳定性和性能有所改善。两栖训练的增加,包括一年内的若干次演习,正在使中国两栖力量的能力得到加强。

中国军事学说的发展

    ·中国继续重视在“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能力,注重一体化联合作战、联合后勤系统和远程机动能力。

    ·2006年6月,解放军颁布了新的指针,以加强实战训练和在演习中更多地使用模拟器与假想敌。

    ·2006年12月,解放军第二炮兵、海军、空军和地面部队指挥学院的领导人签订了一项合作教育协议,从而为联合职业军事教育铺平了道路。

    ·2006年12月,国防动员委员会颁布《全民国防教育大纲》,以实现中国各地国防教育的标准化。这种教育的目标包括“唤起爱国主义……提高公民的国防责任意识。”

关于台湾威慑力量所面临的挑战的评估

    2006年台湾海峡地区没有发生武装事件,大局仍然是稳定的,就像2005年的绝大部分时间的情况一样。对于台湾总统陈水扁于2006年年初决定取消“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北京做出了负责任的反应。然而,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及其在台湾对岸部署先进的军事力量的活动并没有减缓,力量的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大陆的方向转变。此外,由于台湾为计划于2008年3月举行的下一届总统选举做准备,紧张局势还可能加剧。

    ·台湾看来正在扭转防务开支不断减少的趋势。2005年,台湾领导人宣布了到2008年把防务开支上调到占GDP3%的计划。2006年这一数字约占GDP的2.4%。2007年的防务预算拨款申请达到占GDP2.8%的水平,计划中的2007年补充性预算申请预计将使这一数字增加到2.85%。

    ·台湾放弃了利用一项特别预算来采购美国2001年批准出售的主要防务系统的策略。它而是将设法在正规防务预算和补充预算范围内为这些项目拨款。然而,台湾的立法院尚未通过这些拨款法案。

    ·依据《与台湾关系法》(公法96-8 (1979))的各项条款,美国继续提供防务用品、服务和训练方面的援助,以使台湾能够保持充分的自卫能力。2006年9月,台湾对4艘“基德”级导弹驱逐舰当中的最后两艘进行了提货。

第二章

认识中国的战略

    “冷静观察,站稳脚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邓小平的24字战略

概述

    中国领导人并没有明确提供一项勾勒出战略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总的“大战略”。这种含糊其辞可能反映了隐藏战略计划的故意做法,以及中国领导人自己在长期目标和战略问题上的不确定性、分歧和辩论。尽管如此,根据战略传统、历史格局、声明和官方文件、对某些军事实力的注重和最近的外交努力,还是有可能就中国的“大战略”做出一定概述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

    处于中国总战略核心的是中国共产党维持统治的愿望。对丧失政权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影响着领导层的战略观点,驱动着其多项选择。作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失败的替代,中共将自己的合法性建立在经济业绩和民族主义两根支柱基础上。其后果是,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困境可能会导致中国试图巩固对它的支持,通过刺激民族主义情绪,从而可能会使其在外交和安全事务方面的行为比我们在其它情况下可能预期的还要咄咄逼人。

    中国领导人和战略家很少利用西方式的“目的-途径-手段”结构来探讨战略。他们而是从两个核心概念角度来讨论战略:“综合国力”和“力量的战略架构”。这些概念影响着中国战略计划人员如何评估安全环境、估计中国在世界上的相对地位,并做出调整,以便把地缘政治方面的主流趋势考虑在内。

    综合国力。 中国的战略计划人员利用综合国力分数来评估中国相对于其它国家的地位。这种评分所依据的是对领土、自然资源、经济繁荣、外交影响力、国际声望、国内凝聚力、军事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质量和数量上的衡量标准。中国主要的非军方和军方的脑库采用了有关综合国力的稍微不同的标准。例如,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运用经济、军事和外交的计算方法,认为中国在世界强国当中位居第六。

    从80年代初以来,中国领导人一直认为,他们的国家发展战略就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诉求。他们强调经济增长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认为这对加强综合国力具有核心重要性。这项战略的一项关键假设是,经济繁荣和稳定将使中国获得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发挥更大的外交作用,并使中国军队更加强有力和现代化。

    官方的《解放军报》2006年4月的一篇评论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综合国力、军事现代化和中国的国际地位之间的关系。“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是要努力建设一支与中国的地位相当和能够胜任捍卫中国发展利益任务的军队,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巩固。”

    “力量的战略架构。” “力量的战略架构”或者“势”大致可以理解为“力量的组合”,但西方没有与之直接相当的词。中国的战略计划人员对“力量的战略架构”做出不断的评估,以应付潜在的威胁(例如在台湾问题上涉及美国的潜在威胁)并抓住有可能促成国家战略调整的机遇( 例如苏联的解体)。

    中国领导人说,21世纪最初的几十年是一个“20年的机遇期”,就是说,地区和国际条件总的来说将是和平和有利于经济、外交与军事发展的,因而有利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与这一概念密切相关的是“和平发展”的活动,以减轻外国对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及其全球计划的担忧,通过宣称,中国的崛起将是和平的,冲突并不一定是一个新的强国出现的必然结果。

稳定、主权和战略

    维持中共的永久统治影响着北京对中国国内政局和国际环境的看法。政权的生存同样影响着党的领导人如何看待中国周边地区——例如朝鲜和中亚等——的不稳定。这种动荡的局势可能会升级或外溢到中国境内。对维持合法地位的关注还影响到北京如何处理中国的陆地和海洋领土要求的地位问题,因为对中国主权的任何挑战都可能会削弱党的实力和权威。

    中国近年来已经解决了与许多邻国之间的领土争端。然而,与日本在东中国海、与印度在两国接壤的边境地区,以及与东南亚各国在南中国海上的争端却依然存在。虽然中国试图防止这些争端破坏本地区关系,但是中国官员偶尔发表的讲话却突出表明了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决心。例如,胡主席2006年10月对印度进行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前夕,中国大使孙玉玺对印度报界说:“你们所说的阿鲁纳恰尔邦全都是中国领土……我们对其全部提出领土要求——这就是我们的立场。”

均衡、立场和战略

    除了中国为维持本国边境地区的稳定和提出领土要求所做的努力之外,北京还寻求推进自己在“更大范围的周边地区”,包括中亚和中东的战略利益。这一重点背后的安全目标包括保持获得资源和市场的机会,以及形成在本地区的势力和影响力,以便在远离中国边境的地区抗衡其它强国,包括美国、日本和印度,并与之竞争。

    类似地,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寻求确保获得资源和市场的机会,在联合国等多边机构中加强自己的影响,以及限制台湾的外交空间。为了加强这些关系,中国强调其作为发展中国家领袖和能够同情当地对全球化的影响所感到的不满以及对“南北”差距不断扩大的看法的国家的自诩地位。

资源需求和战略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其对确保获得市场和自然资源,尤其是金属和矿物燃料机会的依赖正在对中国的战略行为产生更加紧迫的影响。中国目前既不能保护自己的外来能源供应,也不能保护能源供应的通道,包括中国的原油进口当中的大约80%所途径的马六甲海峡——胡主席把这一弱点称之为“马六甲困境”。

    虽然中国2/3左右的能源依靠煤炭,但其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不断增加。2003年,中国成为石油的全世界第二大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中国目前进口40%以上的石油(2005年大约每天250万桶)。到2025年,这一数字可能会增加到80%(每天950万桶—1500万桶)。中国于2006年开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到2015年,北京计划使储备达到国际能源机构所规定的90天供应量的标准。但是,由于物流和运输网络很差,所以这一储备仍然可能会被证明是不够的。

    核发电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当中较小的、但却不断增加的份额。中国计划到2010年把天然气使用量从占总消费量的3%增加到8%。类似地,中国还计划到2020年建造大约30个1000兆瓦的核电反应堆。

    中国对外来能源进口的依赖在一些重要方面影响了其战略和政策。它寻求与安哥拉、中亚、乍得、埃及、印尼、伊朗、尼日利亚、阿曼、俄罗斯、沙特阿拉伯、苏丹和委内瑞拉签订长期的能源供应协议。中国利用经济援助、外交上的好处,在一些情况下还有出售军事技术来进行能源交易。此外,中国满足自己能源需要的愿望导致其与在从人权、支持国际恐怖主义到扩大核武器等问题上无视国际规范的国家加强联系。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还向横跨重要的海上通道的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和军事合作。对这些通道的担忧还促使中国寻求获得有助于其确保资源在国际航道上畅通无阻的航海能力。

影响中国战略的其它因素

    经济改革。 经济上的成功对于中国作为本地区和全球范围的强国的出现具有核心重要性,并且为其军队实力的不断增强奠定了基础。然而,基本的结构性弱点却威胁着经济增长。人口方面的变化和社会动乱使已经很虚弱的社会福利体系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如果经济出现挫折或者下滑,就可能会导致国内动乱,以致可能会更加依赖民族主义来保持民众的支持。

    政治改革。 在2005年10月发表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中国领导人重申了“人民民主专政”,并宣称中国“反对无政府主义的‘大民主’”。然而,要求政治自由化的内部压力依然存在。党的领导人给持不同政见者定罪,对媒体和互联网实施审查,镇压独立工会,压制藏族和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骚扰该政权所不承认的宗教团体和教会。中共对中国境内的任何未经许可的组织持警惕态度,即使其并非属于政治性,因为它担心这些组织可能会为有组织的反对派提供便利。

    非传统的安全挑战。 非传统的安全挑战,譬如流行病(例如艾滋病和禽流感等)、系统性的腐败(据中国官方报纸说,仅2006年头8个月,就有17500名以上的政府官员由于贪污腐败而受到起诉)、国际犯罪和贩毒,以及环境问题(例如污染、缺水和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殆尽)都可能会使中国的国内动乱加剧,并构成本地区局势紧张和动荡的根源。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3. 星话大白|越南
  4.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6.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9.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动,迫使中国放弃毛泽东思想!
  10.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