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在这里”的关键是“干什么”
中国药科大学 张志坤
“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
中国外交终于焕发出了有点振聋发聩的一响。这句话是针对美国说的。前不久,奥巴马对亚洲四国进行了重要的国事访问,当有人问到,奥巴马访问中国周边四个国家而没有访问中国,中国对此有何评价的时候,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出“我就在这里”这句诗意般的语言。应该说,奥巴马访问不管有多么重要,总是余波渐减。但是,这句名言却至今依然回声缭绕、绕梁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奥巴马访问亚洲的战略意义是深奥的,可这句话的意义恐怕比奥巴马访问的意义还更深奥。所以,对这样一句有可能成为中国外交名言的话,非认真研读不能得其真义,笔者也只好不揣冒昧,来一番管窥蠡测了。
第一,不同的人说这样的话有不同的涵义
有人可能要把“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这句话理解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即“你爱来不来”。但是,仔细品味前言后语,又好像这并不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而是意有所指。但究竟意有何指呢?
对此,大概只能说,不同的人说这一句同样的话,其涵义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一个独守空房、深闺寂寞的怨妇说出这样的话,那一定是对浪子丈夫说的,其中的怨怼、失望、期盼,诸般感情,可谓五味杂陈。
如果是一个打拼生意、市场弄潮的商人说出这样的话,那一定是对顾客说的,这意味着一种自夸,其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硬气十足。
如果是一个考古证今、谈经论道的学者说出这样的话,那一定是对天下群氓说的,这代表着一种自信,其中“你早晚也得拜我为师求我教你”的派头十足。
但如果是外交官说出的呢?
说实话,以笔者浅薄的见识,以为外交上还从来没有这样的语言,这句话算是开创性的,解释权理应与发明权相统一,他人只能“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了。
第二,“我就在这里”干什么
顾名思义,“我就在这里”是一种静态的描述,但“我就在这里”显然是动态的而不会静止不动,所以“我就在这里”这里这句名言的关键是在没有说出来但却人人明白的后半句中——“干什么”。
“我就在这里”干什么呢?
这大概也有截然不同的几种状态。
苦苦地等——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状态,对此,曲艺文学,诗歌电影,都做了千般描写、万般展现。
我行我素——这也是一种可能的状态,该干啥干啥去,比如商人,该怎么吆喝继续怎么吆喝就是了。
自得其乐——这又是一种可能的状态,老子就是真理,谁也拿我没办法,想说啥就说啥,爱谁谁。这种人,在中国可谓司空见惯。
那么中国外交之“我就在这里”,也总得具体干点什么才是。具体干点什么呢?这就引出了下面的第三个问题
第三,中国应有足够的战略能动
面对日趋复杂紧张的宏观战略形势,中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们如古代的策士一般精心擘画,至今已经为中国抛献两大件制胜法宝:
一曰“战略定力”。当美国紧锣密鼓地策划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再平衡”的时候,“专家”“学者”们训诫中国要“淡定”,要有战略定力,不为美国的战略举措而有所动;
二曰“战略耐心”。当美国“重返亚太”取得相当成果,开始力度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快地敲打中国的时候,“专家”“学者”们训诫中国要有“耐力”,要笃定战略上的“耐心”,对于来自美国的打击不要激动,要强行忍受住,以最大的“耐力”展现战略上的“耐心”,并称这才是应有的战略智慧。
上述两件克敌制胜的绝世法宝,大概与“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存在相当的有机联系,或者说,“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
但是,我们说,仅仅这样是不行的。“战略定力”也好,“战略耐心”也罢,都无助于改善中国的战略安全环境,也不可能指望这样的“定力”与“耐心”给“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注入生机与活力,严峻的战略局面推动中国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即“战略能动”的阶段。
所谓战略能动,不是积极主动这样的描述可以概括,而是指战略上创造性、创新性的主动,这样的主动才是具有哲学意义的能动。
显然,要进行这样的能动,只有“我就在这里”就远远不够了,关键是干点什么,中国必须在接下来做好“干什么”的文章,既不能像怨妇那样痴心苦等,也不能像商人那样盲目自夸,更不能向专家那样顽固自信,这样的话,“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才显得有那么一点英雄气概。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