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致流血冲突印度建经济特区遇空前阻力
环球时报记者陈继辉石华/印度的经济特区建设计划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自3月14日14名农民在反征地冲突中被警察打死后,印度各地近日接连爆发激烈的示威活动。迫于压力,印度官方已经宣布暂停一些地区建设经济特区的计划。由于印度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还没有真正开始,修路盖工厂都需要土地,有着宏伟目标的印度工业化改革正面临农民失地与产业升级的尖锐冲突。这不仅是对印度政府的严峻考验,也是印度经济现代化和社会文明进程中的一个绕不过去的课题。
抗议活动仍未平息
南迪格拉姆位于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以南80英里。3月18日,当地农民手里拿着镰刀,把掀翻的汽车和棕榈树设置成路障,与全副武装的警察在稻田里发生了流血冲突。之前,南迪格拉姆近4万名因经济特区计划即将失去土地的农民毁坏公路,设置路障,拒绝让政府官员进入该地区达3月之久。大批警察3月14日赶赴当地维持秩序,与农民爆发冲突,造成14名农民死亡。
18日,西孟加拉邦政府表示,由于“已经发生了太多流血冲突”,因此“决定不在该地区设立经济特区”。该地区农民抗议行动领袖乔杜里说:“我们给了政府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你们别想耍弄无辜村民的性命!”南迪格拉姆是印度规划中的大型经济特区之一,政府原计划吸引印度尼西亚的萨利姆集团来此投资建造一座石油化工厂。
印度国内因流血冲突而引发的抗议活动并没有就此平息。奥里萨邦18日有500名农民上街游行,抗议韩国公司在当地经济特区内建设钢铁工厂。该工厂计划投资120亿美元,是印度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外资投资项目。同样在18日,西孟加拉邦辛古尔一处经济特区发生土制炸弹爆炸事件。印度塔塔集团正在此处建设一座汽车工厂,计划制造出世界上造价最低的汽车。
之前,印度各地在兴建经济特区时也多次发生农民与当地政府冲突甚至导致流血的事件。去年10月,奥里萨邦居民在抗议韩国浦项制铁在当地建厂征地时与警方发生冲突,导致70多人被捕;今年1月,西孟邦东米德纳布尔地区政府因征地与农民发生冲突,导致6人死亡。近来印度各界对政府的经济特区政策质疑更强烈,认为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忽略国情而“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失地补偿令农民不满
兴建经济特区的构想是印度国大党政府提出的,并于2006年2月正式推出了《经济特区法》。按照政府的设想,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在中国获得了空前成功,而印度国情与中国相似,兴建经济特区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并改善当地农民收入。然而在实施过程当中,当地农民对于政府的“好意”似乎并不领情,其中对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更是成为双方矛盾对立的焦点。
以印度信实集团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征地补偿计划为例,失地农民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在别的地方按照一定数量的比例重新获得土地;二是可以一次性获得金钱补偿,而农民将自此永远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三是每月定期领取一定的生活补助直到土地拥有者去世,同时许诺给予一名家庭成员固定工作。然而信实集团很快便发现,这三种选择几乎很难得到当地农民的响应,征地过程至今进展缓慢。这并不奇怪,以《环球时报》记者在印度的了解,印度农户一般每家有5-10亩土地,一家人一般有十几口,这么算下来,这些补偿是远远不够一家人生活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问题专家胡仕胜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其实在印度农村还有地主、佃农和无地农之分,他看到有报道说佃农的补偿仅为地主的1/4。此外,新建的工厂吸收就业很少,当地人平均要失去4个人的谋生手段才能换来一个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印度《经济特区法》对于土地使用的监管也过于宽松,一些不法企业利用漏洞开始大肆进行“圈地运动”。按照规定,特区土地只需要25%用于建造工厂厂房,其他75%的比例都可以用于“修建配套设施”,许多地区的土地也因此变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乐园。胡仕胜说,这很容易引起农民心理失衡,把特区建设看成是官商勾结对农民的掠夺过程。
印度农民对土地依赖很深
与其他国家相比,印度农民在适应经济改革时可能更加困难。这是由印度农村较低的生产力决定的。本报记者最近在走访印度农村时看到,印度少数富裕的农家才刚开始购置黑白电视机,印度至今有一半农民用不上电,照明还靠煤油灯。农民普遍已经解决温饱问题,但一年到头很少吃肉。总体感觉是,印度农村的生活水平比中国农村要落后。
但印度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的72%。私有化的土地是许多印度家庭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收入来源,相对落后的工业发展使得当地民众并没有“外出打工赚钱”的意识,再加上对国外企业天生的排外态度,农民对失去土地的恐惧感与日俱增。而建立经济特区的负面影响在哈里亚纳邦等“特区先行者”身上已经有所体现:一个就业机会往往会造成家庭中兄弟反目,也有人获得补偿却无法找到合适的赚钱机会,最终坐吃山空而被迫流浪街头。相比之下,土地虽然每年带来极少的收入,但却是一个可以世代持续下去的希望。
事实证明,印度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做好迎接改革的准备。以此次爆发流血冲突的西孟加拉邦为例,这一地区一直是印度共产党(马)执政,很注意保护农民利益,这个邦在印度各邦中,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一直滞后,但却是贫富分化最小的邦。排外浪潮在这里爆发并不偶然,因为当地人普遍认同“均贫富”的思想,对“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没有思想准备。
农民问题是印度的大问题
目前,印度已经批准了237个经济特区,还有300多个特区在申请之中,外国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已经有上千亿美元。因此,国际上对近日在印度发生的事普遍很关注。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印度政府的退让向外国投资者释放了“不安的信号”。投资者担心印度其他地区的农民会由此得到鼓舞,向政府索要更高的土地价格,或是直接与外国投资者讨价还价。
南迪格拉姆事件在印度国内也引起了争论。一些印度学者表示,考虑到独特的国情,盲目借鉴中国的经济特区模式并不能给印度带来任何好处。一些印度政府官员则认为,特区计划应该坚定实行,而土地获得方式值得商榷。
胡仕胜认为,从长远来看,印度要实现产业升级,使经济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经济特区是肯定要建的。这一次的事件表面上看是经济特区的问题,从深层次看其实是印度农民的出路问题又一次尖锐地显露出来,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却是印度现代化过程中绕不过去的课题。如何让广大农民跟上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如何帮助农民顺利度过改革的阵痛期,将考验印度政府的智慧。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