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病”:老板与员工的天壤之别
杨晴川
……………………………………………………………………………………………………
环球视野编者按:一个时期以来,国内那些亲美、崇美的“精英”们,对美国大唱“好”字歌。他们言必谈“美国人”,言必谈“美国化”,言必谈“美国好”,却闭口不谈“美国病”。为什么他们把美国视为“人间的天堂”,“民主的样板”?是政治偏见和完全西化了的头脑,使他们对“美国病”或视而不见,或采取不承认主义。然而视而不见,不承认,不等于不存在这个客观现实。这篇《“美国病”:老板与员工的天壤之别》就揭穿了美国所谓“天堂”和“样板”的神话,把“美国病”这个客观现实毫不客气地给抖搂出来,曝光了。医保低效,贫富分化和分配不公这三大结构性矛盾说明了,美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分化、阶级差别和阶级矛盾。被“精英”们吹得神乎其神的美国这个“天堂”和“样板”,背后却是有着那么多严重社会问题的病态社会啊!你看,3.1亿的人口中就有接近47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在所有发达国家的穷人中,美国穷人的生活水平几乎是最低的;两极分化的基尼系数在2005年就已高达0.469;劳工的权利根本得不到保障……等等,这样一个患有严重疾病的社会,被吹为“人间天堂”、“民主的样板”,难道不是天大的笑话和莫大的讽刺吗?!
………………………………………………………………………………………………………
“为什么生活越来越好,但是感觉却越来越差?”
这是美国记者兼学者格雷格•埃斯特布鲁克在2003年出版的《进步的矛盾》一书中代表当代许多美国人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
过去20年来,美国时常以赢家的面目出现在世界上,国势和国力一直在增强。从整体上说,美国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但人们的满意度却没有同此同步上升,反而烦恼更多、感觉更差。美国社会原有的矛盾在进一步加深,而新的矛盾又不断出现。
格雷格认为,这是因为过去20年来,美国经济发展了,但三大结构性的基本社会矛盾——医保低效、贫富分化和分配不公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医保体系的“美国病”
越是在发达国家,人们越重视保健。而美国的医保体系在西方国家中以投入巨大却效率低下而著称,被称为医保体系的“美国病”。近20年来,美国历届政府想过各种办法进行改革,无奈问题太多,积重难返。
人们常常惊叹美国国防开支尤如天文数字,殊不知,美国财政预算最大的开支项目并非国防而是医疗保健。无论是卫生总费用、人均医疗费用或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国均为全世界最高。此外,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医护人员专业素质堪称一流。
但是,与如此巨大的投入和良好的医疗硬件相比,衡量卫生事业产出的美国国民健康指标却差强人意。根据联合国有关数据,美国人均寿命仅列世界第37位,婴儿死亡率排在25名之外。尽管美国推出了各种各样扶持弱势群体的医疗补助计划,但目前美国3.1亿人口中,仍有接近47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约占总人口的1/6。
一些专家指出,美国医疗体制的弊端在于效率低、浪费大、公平性较差、分配不合理。
在美国,由于没有全国性的医疗健康制度,大多数人看病都是通过雇主或自行购买医疗保险,生病后到医疗服务机构就医,而医疗费用则由医疗保险组织向医疗服务机构支付。在这一过程中,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以及对病人使用医疗服务的管理极大程度上左右着医疗体系的效率。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这种机制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公平性欠缺。
1971年,当加拿大采用政府管理的医保体系时,许多美国政治家也希望这样做。1993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曾提出类似的医保计划。而由于一些游说团体的巨大力量和美国人对任何带有“公费医疗制”味道事物的恐惧,使得所有这些努力都失败。
现任总统布什上台后,也向民众许诺改革医保体系,重点是控制费用、增加服务和改善质量。但美国一些观察家认为,布什提山医保改革是十分荒谬的。一个连税法改革都不敢大胆推进的政府,怎么能够应对美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医保改革呢?
他们认为,布什的计划也许能加快美国的医保改革,但结果可能会加速目前体系的崩溃。
穷人,美国荣耀的暗面
世界上哪个国家最富?答案十有八九是美国。整体而言,美国的生活水平为世界之最。但《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作为穷人,生在美国恐怕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在所有发达国家的穷人中,美国穷人的生活水平几乎是最低的。
以加拿大为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美国低19个百分点,但是加拿大最穷的18%的人口要比美国最穷的18%的人口富足许多。
而最富有的美国家庭与其他国家的富有家庭相比,则生活更为富足。他们能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为他们支付各种旅行开销。所有这一切在保证他们比别人生活得更好的同时加快了美国的两极分化,那些贫穷家庭的孩子远远地被抛在了后面。
过去20年来,美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据了解,美国基尼系数在2005年就已高达0.469,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不平等程度明显扩大。
这一现象原因何在?美国雪城大学社会政策学教授蒂莫西•斯密蒂说:“美国让市场决定大部分的事情,在社会福利方面做得很少,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尽管美国人依然兴高采烈地涌往商店,但日见下降的储蓄率和日益增长的债务(主要由高昂的房价造成),也许会让他们的钱包底朝天。
美国政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对这种趋势感到担忧。收入增长失衡,财富集中于少数社会上层之手,会导致大部分人口消费能力下降,国内市场需求逐渐萎缩,日前的经济繁荣可能衰退。
“如果事情长时间地继续这样下去,我们的结局就会像巴西——一个收入和财富高度集中的国家,”一位权威人土如是说。
老板与员工的天壤之别
在高度市场化的美国,企业几乎就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美国社会一样,美国企业长期盛行“赢者通吃”的游戏规则,老板和员工的待遇有天壤之别,而且近年来,这一差别还在不断扩大
美国政策研究所和“争取公平经济联盟”去年发表的一份年度调查报告说,如果美国工人报酬的增长速度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相同,那么他们目前的年收入将超过 11万美元,而不是实际上的 2.9万美元。
调查显示,去年美国大公司首席执行官平均收入达1060万美元,比1990年的180万美元增加了近5倍。2005年美国公司经理平均收入增加了36%,而同期蓝领工人的收入只增长了2.7%。与十年前相比,美国工人平均每小时的生产率增加了30%。然而,工人却没有能够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利益。
格雷格在《进步的矛盾》一书中指出,美国许多大公司高层管理者一边大量裁减员工、减少员工收入,一边肆意中饱私囊、欺骗掠夺,这不由使人想起在中世纪的欧洲,少数王公贵族利用他们的职位和权力对农民、商人和佃农进行掠夺。
格雷格称,如果少数王公贵族的作为使人们有理由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产生怀疑的话,那么许多美国大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作为“使人们有理由对西方的社会制度产生疑问”。
移民社会的移民难题
除上述结构性矛盾外,美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教育公平性缺失、犯罪率居高不下、枪支泛滥和传统家庭结构解体等。而种族歧视这个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正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便是近一两年来在美国闹得沸沸扬扬的移民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建立的社会,正是由于外来移民源源不断地进入美国,才使得美国保持着旺盛的活力。然而,随着美国人口的增多,特别是少数族裔人口比重的上升,引起了作为美利坚民族主体的美国白人的担忧。
统计显示,少数族裔目前占美国人口的1/3,10年后将占美国人口的40%。而外来移民大批进入美国,将加速这一过程。美国外来移民数量目前高达3400万,占美国总人口比例12%。其中,非法移民又高达1200万。
非法移民大多来自拉美国家。这一数字目前仍以每年4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这些人的到来,一方面为美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也为美国的就业、医疗和社会福利体系带来了一定冲击。与此同时,由于产业调整,非法移民不再集中于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等南部边境州,而是遍及美国各地。因此,非法移民问题,尤其是拉美裔非法移民问题,不再是地方性议题,而是日益成为一个全国性问题。
美国社会对待人口结构变化和移民问题一直持矛盾心态。一方面,接纳移民是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如果限制移民,美国人口结构将面临老龄化;另一方面,如果听之任之,美国的人口结构未来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将为美国社会埋下各种“定时炸弹”。
近年来,美国朝野都有要求改革移民政策的愿望,但在具体的政策选择上却意见不一,分歧严重。一方以共和党保守派为代表,主张驱逐所有非法移民、严惩非法入境者以及向他们提供帮助的人。在这些人的推动下,国会众议院2005年12月通过了旨在从重打击非法移民的移民政策改革法案。根据这一法案,非法进入美国和雇用或帮助非法移民将被视为重罪;同时将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修建长达1100多公里的双层栅栏,以阻止非法移民越境进入美国。
众议院版的移民改革法案一经推出,立即引起美国境内非法移民、合法移民以及拉美裔公民的强烈不满。从美国首都华盛顿到西海岸重镇洛杉矶,各地都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反对众议院移民改革法案的示威活动,参加者总计不下百万之众。
另一方则以美国总统布什为代表。他在多次重申坚决打击非法入境的同时,主张推出所谓“客工计划”,酌情发给已在美国工作的非法移民为期3年的工作签证,到期后签证视情况可再给予3年续期。之后根据其表现,其中部分人还可申请加入美国籍。这一阵营的成员包括美国工商企业界、天主教团体、多数民主党人和部分共和党人。
而据美国《侨报》报道,美国一民权团体3月 12日公布了题为《近乎奴役》的报告,指出现有的客工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严重弊端,劳工的权利根本得不到保障。
从目前来看,移民法改革要取得成功可能需要经过一个比较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甚至很可能出现“剪不断理还乱” 的尴尬局面。
(《环球视野》摘自2007年5月16日《环球》)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