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问题新较量:透视俄美反导之争
:马杰 郭朝蕾
《国防科技工业》2007年6期
俄美之间在反导问题上争斗了半个多世纪。两国反导系统的发展互有短长、不相上下。新一轮的“叫板”预示着两国之间的反导之争或许“正未有穷期”。
莫斯科时间今年5月29日14时20分,俄罗斯航天兵从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首次成功试射了带有分导弹头的RS-24新型洲际弹道导弹,并准确击中了远东勘察加靶场目标。当日,在阿斯特拉罕州,同步进行了“伊斯坎德尔—M”导弹的试验。在一天之内,同时进行几种型号的巡航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的试验,这是俄罗斯一个异乎寻常的举动。
更耐人寻味的是,俄第一副总理伊万诺夫和国防部长均亲临“伊斯坎德尔″试验现场。对此,俄罗斯《独立报》的解读是,这不啻在直接暗示美国和波兰,“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是可以用来对付美国导弹系统的拦截导弹。该报还认为,这是俄高层领导的反导心理战。
在导弹试射的当日,俄总统普京表示,美国计划设定的导弹防护网可能使欧洲变成“火药桶”,而美总统布什则在访欧前夕的5月31日对欧洲媒体称,克里姆林宫最近的行动是在“引发冷战”,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显然,俄美双方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角力。
反导:俄美之间的世纪之争
美俄在反导问题上的争斗,始于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在1957年率先试验成功世界上首枚洲际弹道导弹。尽管美国也在加快洲际导弹研发生产步伐,到约翰逊政府时期数量已达1054枚,但却一直感到与苏联之间存在着“导弹差距”。中国的原子弹爆炸,使美国认为如果中国将原子弹与弹道导弹结合,也可能会对美国构成威胁,这更进一步坚定了其加快发展反导系统的步伐。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成为刺激苏联加速战略武器发展的动力,尤其是70年代中期以后,其发展速度异乎寻常,在一定程度上超过美国,这对美国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美国一方面加速推动战略武器的发展,开始部署“哨兵”与“卫兵”反导系统。“哨兵”防御系统是一“薄形”系统,主要采用被废弃的“奈基—X”系统的合理部分,由“斯帕坦”高层拦截导弹和“斯普林特”低层拦截导弹构成两层防御,加上比较先进的相控阵雷达。这一系统设想的初衷,还是对苏联在莫斯科周围部署反导系统的一个直接反应。而“卫兵”反导系统,则是在尼克松政府时期提出的一个具有新意的导弹防御概念,强调采用这一系统的目的是系统保护美国的陆基洲际导弹发射井,以确保美国的“二次打击能力”。另一方面,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苏 美两国对核武器认识的变化、使得两国开始就限制导弹防御系统进行谈判。苏、美两国领导人都认识到,核战争对双方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巨大的损害。尽管多有曲折,经过1969年至1972年的艰难谈判,1972年5月26日两国政府终于在莫斯科签署了《反弹道导弹条约》。
其实,《反弹道导弹条约》并未成为一个有效制约的国际条约.因为进攻和防御之间始终是相互促进的,况且在核时代的防御是相当脆弱的,只要有一条漏网之鱼,所有的“防御”都没有意义。更何况忙苏美双方在签署这一条约时都为各自留下了很大的回旋余地,在条约的第四条明确指出,第三条的规定不适用于用作研究和试验的、布置在现有的或另外商定的试验场上的反导系统或它的组成部分。而且,在遵守该条约各款的条件下,可以对反弹道导弹或其组成部分进行现代化改进和更换。因此,在条约签署后苏美双方并未停止研发导弹防御系统的步伐。而且,里根上台后坚持认为苏联是世界不安全的根源,力主对苏联采取强硬立场。因此,美国政府主张用大规模扩军来阻止苏联的核战争和常规战争。这一主张获得美国公众的高度支持,参众两院对高额的军事开支也“采取更容忍的态度”。此外,至70年代中后期,高能化学激光等新能源体系、传感器计算机和电子设备、“碰撞”式拦截等新技术的发展,为解决反导系统的有效性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后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里根提出了著名的“战略防御倡议”。
“战略防御倡议”显然是对《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公然挑战,受到苏联政府的强烈反对,在美国国内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在技术上也存在一系列当时难以克服的问题,如激光、粒子束技术的完全运用在实践上尚需假以时日。而且根据估算,其研发、实施费用竟高达万亿美元之巨.所以,战略防御研究计划自里根任内起就开始调整、其后的几届政府则是一改再改。老布什政府1991年提出所谓“防御有限攻击的全球‘保护’系统”;克林顿上台后则撤消了天基的“智能卵石”计划,并将战区导弹防御计划明确列为发展的第一重点;而小布什政府则宣布,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覆盖全球的拦截系统,即有限导弹防御系统。
面对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苏联政府在发表措辞强硬的反应的同时,继续不断完善其自身的导弹防御系统,并采取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应对措施,即一方面发展用以破坏和摧毁多层拦截的反导系统各组成部分武器,另一方面发展和改进其战略核武器,并加强伪装防护。自1958年4月开始研制A-35反导系统,经过不断改进于1972年2月投入使用。其后,又在1975年开始研制改进型的A-35M,但A-35与A-35M只能实施单层拦截,对进人大气层的来袭弹头却无能为力。然而,自1975年正式编号为A—135的反导系统开始研制后,则意味着苏联迈入双层拦截反导系统的开发历程,1989年完成国家验收,至1994年实现了完全实用化。
显然,尽管苏美双方签署了所谓《反弹道导弹条约》,但苏美两国乃至其后的俄美两国从未停止过反导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尤其是美国,即便是在冷战结束后、为了追求全球优势地位,仍将弹道防御列为服务这一总体战略定位的一部分。在冷战结束之初,美国战略导弹计划有所放松,但由于前苏联解体,散落在十多个前加盟共和国的战术核武器的收回相当困难,很难保证不会因此而流失到俄罗斯境外,此其一;其二,彼时因经济环境恶化和军事预算下降,俄核工业技术人员为改变窘迫的生活状况不少人流向境外,这无疑会给导弹及其技术扩散带来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解体并没减轻美国的安全压力,反倒有上升的态势。到 2002年1月,美国在其《核态势评估报告》中,又将俄罗斯列为7个可以被美国实施“先发制人核打击”的国家之中。在随后的同年2月还单方面宣布退出《反导条约》,由此又拉开冷战后新一轮的导弹防御竞争的序幕。
在俄罗斯一方看来,美国预防“邪恶轴心”国家袭击的理由只是借口,可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更何况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常规军事力量方面已经失去了与美国抗衡的能力,战略核力量成为俄罗斯手中惟一的王牌。步入21世纪,尤其社2003年普京宣布俄军将实施“先发制人”的战略之后,美俄之间的导弹防御之争进入了新一轮的“叫板”。
反导系统:俄美两国双峰并峙
反导系统是指用以拦截在飞行轨道上的战略性弹道导弹或其组成部分的系统,包括反弹道导弹截击导弹 反弹道导弹发射器和反弹道导弹雷达。利用导弹防御系统拦截来袭的导弹,其技术难度远超出人们想象:洲际导弹的飞行速度是飞机速度15倍以上,其发射面积仅为飞机的1—0.1%,加之突然性强,目标难以判断。
因此,专家认为反导技术的难点主要有:①雷达发现来袭导弹的距离要尽可能远,功率要强,系统要高度自动化,不能有分秒耽误;②拦截导弹的反应速度非常快;③拦截精度要高,在几百公里外能打中目标。因此,反导技术被称为“用子弹打子弹”的技术。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以可靠性和有效性来评价的话,俄美两国的反导技术都存在相应的问题,这其中除技术因素外,反导系统的发展还要受到国际环境、军控、费用及其相关主观认知因素的影响。
俄美两国的反导系统发展,可以说是互有短长、不相上下。双方在反导问题上的“叫板”,始于二战结束后。尽管到90年代苏东集团解体,俄罗斯综合国力大幅度下降,军工生产倍受打击,在外交上被迫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但进入2000年以后又开始反弹,其反导系统的研制开发也随之快速推进,反导之争又进入新一轮“叫板”期,多次表示要退出1987年与美国签署的《反导条约》。
从目前俄罗斯的反导系统看,其从前苏联继承了庞大的、性能先进的技术实力和相关设施。因此,俄军在陆基反导方面已经具备很强的实力,主要的反导武器为S-400防空导弹 DON—2N雷达体系和窗口光电系统等。其中S-400防空导弹是在S-300基础上研制成功的俄最新式防空导弹。俄罗斯军方声称,S-300已经是全球最优良的防空武器之—,其在飞行速度和命中精度等方面均优于美国的爱国者导弹,而S-400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ON-2闪雷达体系是俄军重要的多功能雷达系统,它能搜寻并锁定1500公里范围内的敌方目标,引导反导导弹攻击来袭之敌,还能发出错误的信号干扰敌方飞机或导弹的飞行。而窗口光电系统则能捕捉到在4万米高空轨道飞行的目标,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地预测到其飞行轨迹和目的地。另据报道,为了应付日益增长的非战略弹道导弹的威胁,俄罗斯已经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反导弹和反飞机地空导弹系统——安泰—2500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够拦截射程达2500公里的弹道导弹,也能防御各种类型依靠空气动力飞行的目标和空气弹道式目标。据称,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与之匹敌的同类系统。
但是,俄军在海基和空基的反导能力方面和美国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除了技术上的差距外,俄军也不具备像美国一样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
俄军空天防御体系的编成内包括反导系统、国土防空体系和队属防空体系。其中太空兵编成内的导弹—太空防御集团军起重要作用。该集团军所属的导弹袭击预警师拥有可探测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发射情况的卫星9颗、照相侦察卫星两颗、电子侦察卫星11颗,并拥有包括地面雷达枢纽网和莫斯科反导系统远程探测雷达。地面雷达枢纽网、超地平线视距探测雷达站和远程早期预警雷达站组成地面监视系统,其使命是获取和及时向最高统帅部、总参谋部等指挥机构传送导弹袭击预警的信息。地面监视系统中的“窗口”光电系统能捕捉到在4万米高空轨道飞行的目标,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地预测到其飞行轨迹和目的地。该集团军所属的导弹防御师专门负责莫斯科地区的反导作战。该集团军的另一个师——太空监视与防御师拥有雷达、光电器材、光学器材和无线电技术器材,可观察近地轨道和高空轨道的航天目标,及时发现近地轨道太空情况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部署在莫斯科附近普希金诺的庞大的“顿河”-2型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代号Don-2NP,外观呈塔尖状,每个侧面将近152.4米长,36.6米高,工作在厘米波段,覆盖范围为360度,其距离精度约为200米,角度和方位精度为0.02~0.04度,可对大气层外和大气层的目标进行探测和跟踪,它能搜寻并锁定1500公里范围内的敌方目标,为反导系统指示目标,引导反导导弹攻击来袭之敌,还能发出错误的信号干扰敌方飞机或导弹的飞行。
从目前美国的反导系统看。1993年克林顿政府宣布结束历时10年耗资320亿美元的战略防御计划、转而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这一设想由拦截导弹、雷达、空基传感器 改进型预警雷达以及C41系统组成,以形成一个囊括太空、陆地和海洋的全过程、多层次拦截的“天网”系统。而小布什上台后,重新修改了原有概念,并成立了专门进行导弹防御研发的导弹防御局。美国防部于1996年制定了“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总体规划,1998年又对这一规划进行了重大调整。目前,美国的反导系统已初具规模,阿拉斯加拦截导弹已开始战备执勤,加利福尼亚范登堡基地也于2004年部署拦截导弹。到2005年年底,阿拉斯加的空军基地已部署了16枚拦截导弹,加利福尼亚的空军基地部署了两枚拦截导弹。
美国的拦截导弹分为陆基、海基和天基三套系统。其陆基为“大气层外动能杀伤拦截器”和地基拦截导弹,由助推火箭和作为拦截头的EKV两部分组成,是一种灵巧、非核 直接碰撞杀伤的拦截器。其海基反导系统是由对宙斯级驱逐舰舰载反导系统的改造而来的,海基反导系统有着便于移动、机动灵活的优点,长于助推阶段的拦截。海基拦截器是由“标准—3”型舰载导弹改进升级而来的,可拦截中短程导弹、双拦截远程导弹。其天基反导系统源自于“星球大战”计划,尽管遭到世人的普遍反对,但迄今为止美国始终没有间断研究,拟在2012年进行天基发射激光攻击助推段的弹道导弹试验。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建设,自1983年迄今已耗费了大量资金,据估计到2030年这一项目的总投资将达1000亿—10000亿美元。
新导弹:直面美国欧洲反导方案
2007年5月29日,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伊万诺夫宣布:“俄罗斯从今天起拥有了一种新型战役战术导弹和一种新型战略导弹,它们可以突破现有的和未来的任何导弹防御系统,因此在国防和安全问题上,俄罗斯人可以安心了。”俄罗斯此次试射的“不可拦截”的洲际导弹立即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显然,这无疑意味“RS-24”将从“SS— 18”手中接过“世界头号洲际导弹”的接力棒,成为新一把悬在西方国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其实,即使在冷战结束之际,美国在反导系统建设的进程上也只是短暂的停歇,出于对“〃无赖国家”的导弹威胁,到俄罗斯可能的事故性或未经授权的导弹发射,乃至对未来中国不确定性的担忧,美国一直将战略的进攻威慑能力和防御威慑能力融为一体,发展反导系统是其必然的战略选择。所以,才会在退出《反导条约》的5年之后,又将反导系统正式推进东欧的捷克和波兰,并计划耗资16亿美元,在2011年之前在波兰部署16枚反导系统中的拦截导弹。“兵临城下”,俄罗斯在与美国打“口水战”的同时,针对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所呈现的咄咄逼人态势,采取试射新型洲际导弹方式进行了有力回击。尤其是新导弹又是携带分弹头导弹进行试射的,意在对抗美国反导系统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因为,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在攻击时是沿不同的轨道进行的,使拦截导弹要么无所适从,要么消耗巨大。而且,不少专业人士认为,一旦攻击导弹所携弹头超过5枚,既有的导弹拦截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近年来,西方尤其是美国一直将“俄罗斯的重新崛起”念念在心,尤为防范的是俄罗斯的“帝国恢复”,在政治舆论打压的同时,又在军力部署上进行战略钳制。在不断挤压之下,很自然地出现了俄罗斯的反弹,尤其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俄美双方之间“口水”不断,相互间多有言辞攻讦。今年2月10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第43届安全会上,普京直接抨击美国的单边主义和“过度武力”,并进一步指斥美国“在所有领域都跨出了自己的国界”,并警告说,“这将促使更多的国家发展大规模杀伤武器”。所以,在美国向东欧国家部署反导系统的问题上,无论美国如何言之谆谆,俄罗斯始终听之藐之。俄美在反导问题上的冲突,折射的是它们在后冷战时代不同的战略思维。
对美国而言,其多次表示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是为应对来自伊朗和朝鲜的威胁。可是,在空间距离上捷克、波兰两国与俄罗斯之间不到1000公里,孰近孰远无须多言。但看一下美国的军事版图或许能直击其中就里,在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的反导基地,其势之所至只能延及俄罗斯的东部地区,而一旦成功地将反导系统部署在东欧地区,其反导防御之剑则可直指俄罗斯西部地区,如此俄罗斯全境均将处在美军反导系统的控制范围之内。因此,俄罗斯方面认为,美国将反导系统推进到东欧地区,绝对是出手战略方面的考虑。
对俄罗斯而言,其在政治舆论和实际行动上采取极其强硬的举措,固然有其国家安全方面的考量,但仔细观察下来,俄罗斯的举动尚另有说道。所以,《燎望周刊》的一篇文章认为,普京的一系列言辞“绝非是一时口舌之快,实质上是综合国力提升后大国心态的流露”,而新型导弹的试射,不仅有高调回应美国咄咄逼人之势的含义,而且有展现大国之资的意蕴。自古以来,俄罗斯一直就不愿意忝列二流国家,始终保持着大国心态。因此,无论是“口水战”,还是新型导弹试射,都是俄罗斯综合国力提升后大国心态的流露,其所显示的是未来俄罗斯外交政策调整的新信号。因此,5月29日的导弹试射无疑在提醒美国不要忽视俄罗斯的存在,或许俄美之间的反导之争“正未有穷期”。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