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标准”图谋“一统天下”
2007年8月8日
香港《经济导报》2007年第31期紫龙
作为一个拥有27个成员国、4.8亿总人口的经济实体,欧盟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早已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它又用标准的输出引领著未来全球商品的生产与制造。而当全球越来越多的制造商、生产商用欧盟的标准生产自己的产品时,欧盟“以标准之力量一统天下”也就 “图穷匕见”了。
欧盟向全球输出标准
说起欧盟的标准来,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也无论是自然环境保护还是人类对自然社会的改造运动,真可谓是无处不见。而欧盟的标准输出引起最激烈市场反应的可能要数GSM手机了。移动电话刚出现的时候,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在市场独领风骚。1987年,GSM标准被纳入欧盟法律体系之后,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阿尔卡特等欧洲生产商推出的GSM手机开始逐渐占据市场。时至今日,GSM手机在全球的用户达到了20亿个,GSM标准几乎“一统天下”,CDMA等体系所占份额已相当有限。在GSM标准推广中大受裨益的不仅仅是诺基亚、爱立信等电信巨擘,还有沃达丰等欧洲电信运营商,更有他们周围成千上万的零配件供应商。GSM标准所创造的就业机会之多,恐怕远远超乎人们的想像。
事实上,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进口欧盟的标准,只是进口的方式有所不同,有时自愿,有时通过讨价还价,有时则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每当欧盟制定一项规则,不但欧盟国家内部开始强制实施,欧盟的贸易伙伴、周边以及其他国家也会“自动调整”。例如,当欧盟确定航空公司黑名单,禁止一些航空公司经营欧洲航线之后,沙特阿拉伯、巴林、韩国、南非、科威特等国随即跟进,直接“复制”这份航空公司黑名单。据报导,目前,日本已全套接受欧盟的环保法律,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接受了欧盟关于化妆品的规则,瑞士、挪威、巴尔干国家、北非国家也希望在规则方面尽量接近欧盟,以便维持贸易往来。而那些要求加入欧盟的国家,更是将与欧盟标准趋同视为“必修课”。
标准之“魔杖”悄然易主
即便是美国这样的世界头号强国和最大经济体,也无法躲开欧盟这台“规则制定机器”。除了在内部市场制定“高标准”外,欧盟还致力于影响国际标准制定者的决策。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属于联合国的一个分支机构,主要从事经济合作事务。这个机构的不同凡响之处是,美国之外的所有汽车制造商都遵从该机构制定的汽车技术标准。而这些技术标准的设定大多基于欧盟法律,并要获得布鲁塞尔的许可。正因如此,大众、雷诺等欧洲汽车制造商的产品在日本、印度、中国等地“长驱直入”,不再需要获得当地的安全许可。相比之下,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在出口产品之前,却被要求进行额外的技术测试。
此外,美欧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也是意见不合。欧盟推广实施其制定的二氧化碳排放贸易计划(简称ETS)。它指的是欧盟为成员国确定二氧化碳排放指标,成员国政府又将指标下放到企业。如有企业无法达标,可从别的企业购买指标,也可在别的国家,如发展中国家寻求合作伙伴,以转让节能技术来换取二氧化碳指标。欧盟希望借此体系来促进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美国联邦政府对欧盟类似的减排措施并不认同,这也是美欧在气候问题上交锋的焦点之一。然而,美国的一些大州对联邦政府的强硬态度却不以为然,如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前不久派了一个庞大代表团来欧盟商谈ETS合作计划。据欧盟官员透露,加利福尼亚有可能成为欧洲之外第一个加入ETS的地区,并且美国目前至少有十多个州有意在ETS方面与欧盟展开合作。欧盟采取的这种“由下至上”战略,会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决策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有可能最终促使其转变态度。为此,美国学者惊呼“欧盟已成为制定全球标准的先导者”。他们对欧盟法律在化学品、电子垃圾以及有害物质等领域的全球效应进行了仔细研究后指出,“欧盟正逐步取代美国成为事实上的全球产品标准的制定者。”
欧盟标准“逼”企业上路
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家的企业从紧跟欧盟标准的过程中获得了好处,日本企业尤其突出。其实,日本人学习欧洲法律体系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向西方开放的那一刻起,日本就有从西方法律体系“寻找灵感”的传统。日本每一条法律都能找到西方法律的影子,其关键是“就高不就低”,日本总是仿照欧洲的最高标准行事,因为全球化企业要生产全球化产品,要占据全球市场,必须跟从最高标准才行。丰田汽车欧洲公司虽然对欧盟制定的“到2012年将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限制在每公里130克”的标准怨言颇多,认为这一标准过于苛刻,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紧跟欧洲标准,包括节能标准、环保标准、质量标准,更大限度地实现“当地化”,正是丰田公司在欧洲,甚至在全世界击溃美国、取得成功的要诀之一。
欧盟委员会官员对欧盟输出标准的益处毫不掩饰,一名欧盟官员就不无骄傲地表示:“世界正在注视欧盟,正越来越多地接受欧盟设立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欧洲企业本身。”欧盟近期出台的一个又一个标准,无一不抬高了相关产品的进口门槛,对内部企业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已经实施的《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和《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制度》(REACH),以及将于 8月12日生效的《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EUP)等,让众多出口欧盟的中国企业应接不暇。EUP指令原则上包括除车辆以外的所有用能产品,涉及机电整条产业链,对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后期处理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环保节能要求,被视为一道十足的“绿色关卡”。据介绍,锅炉、热水器、电脑、传真机、影印机、印表机、电视、办公室和街道照明装置、住宅室内环境调节装置、电动马达、电风扇、冰箱、洗碗机、洗衣机等,都已被纳入该指令管辖目录。
尽管说欧盟的标准输出也已遭到一些抵制,但这在强大的欧盟机构面前仍显得苍白无力。总体而言,欧盟不断输出标准,将是今后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最明智的做法莫过于认清形势,“化压力为动力”,加快结构调整,真正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实际上,中国企业与欧盟打交道这么多年,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当然,中国企业还应及时掌握信息,对于布鲁塞尔的“风吹草动”保持高度敏感,一旦有新的标准制定,便应加强研究,尽速寻找“应对之策”。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