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走向“帝国复兴”? 南方周末 2007-08-30 16:27:27 |
2004年12月7日,身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军服、装备当时武器的几千名俄罗斯军人在莫斯科郊外重演了1941年阻击德寇的莫斯科战役。参加这次表演的有2500名俄军官兵以及30多辆当年令德军闻风丧胆的T-34坦克。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二战幸存老兵观看了表演。 塔斯社/图 从士兵突击 到全面反击 俄罗斯走向“帝国复兴”? □本报记者 郭力 发自广州 2007年的夏季,俄罗斯军方频频“亮剑”,大动作不断。乍看热闹,细细端详其一招一式,仿佛均有所指。这些现象背后,俄罗斯是否将再度走向帝国?作为其邻国,中国可能受到哪些影响? 1999年,当北约无视俄罗斯的反对,对南联盟狂轰滥炸时,俄罗斯的对策只能是“士兵突击”:200名空降兵突袭普里什蒂纳机场,抢在英军前,占领了这一军事要冲。 8年后,当北约依然无视俄罗斯的反对,将其东部边界划到了俄罗斯门口时,当美国已进驻中亚,并进一步着手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时,普京和他的俄罗斯决心“全面反击”。 8月17日零时整,14架俄罗斯战略轰炸机从7个机场同时起飞,遵照普京的命令,“永久恢复”远程巡逻任务。逼近了英国领空,飞越了关岛美军基地,甚至组成11架飞机的编队,在挪威附近大规模演习。 不仅如此,自从4月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宣布167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更新计划以来,俄罗斯试射了新型洲际导弹,全面恢复了军机生产,“库兹涅佐夫元帅号”航母重新巡航,大小军事演习全面展开。 8年前,在科索沃,面对英军“立即撤离机场”的要求,俄军指挥官指了指一名脖子上挂满手雷的俄罗斯老兵说:“你问他们答应不答应,他们是打败了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军队。” 8年后,这个曾尽享荣耀、也曾徘徊谷底的帝国,真的要迈出复兴的第一步了吗? “核冲突的可能性大增” 关于战略轰炸机远程巡逻,俄空军总司令泽林上将特别说明,巡逻的范围将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上空”。 无独有偶。俄罗斯海军总司令马索林元帅也在日前宣布,到2025年,俄海军将装备包括6艘航母和95艘潜艇在内的300艘现代化战舰,其作战范围,也将是“全球各大洋”。 8月2日俄罗斯的科考队在北极下4200米的海床插上国旗时,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还在嘲讽说:“我无法确定他们在北冰洋底放了一面金属旗,还是一条床单。”然而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真正飞到了面前,美国和它的欧洲盟友们,就不得不认真以对了。 事实上,早在7月间,俄罗斯的两架图-95战略轰炸机就已经接近过英国领空,英空军战机被迫紧急起飞加以拦截。而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援引英国国防部的说法称,俄罗斯飞机短暂进入了英国领空。 此后不久,另两架俄轰炸机也曾飞越关岛美军基地,侦察美军正在那里举行的“2007勇敢之盾”军演,同样迫使美军出动战机拦截。而俄轰炸机“战略巡逻”到美国阿拉斯加时,甚至携带了巡航导弹。 这样的场景,在冷战期间司空见惯,然而在冷战结束后,这还是第一次。难怪英国《泰晤士报》将其看作是俄罗斯“最大胆地表现政治自信”的“威胁性的姿态”。 “西方国家一直把俄罗斯作为‘被打败的国家’对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俄罗斯问题专家王郦久说。不过,或许从8月17日开始,美英等国将重新评估普京在今年6月间的那番话。 当时美国五角大楼的代表团刚刚秘密到访波兰和捷克,考察部署美国“全球导弹防御系统”的地点。接获报告后,普京直言:“如果美国执意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的导弹将重新瞄准美国和北约在欧洲的军事目标……世界战略平衡将被破坏,爆发核冲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俄轰炸机完成侦察关岛美军演习的任务后,俄军方特别指出,这次飞行“是由两名年轻飞行员担任机长副机长的”。15年没有进行战略巡逻,轰炸机确实老旧了,但是飞行员是新一代的。 “过去十几年,俄罗斯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损伤,但是其大国基因从来就没有泯灭过。”王郦久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所以,这几年俄罗斯底气足了些,锋芒马上就露出来了。” 而俄罗斯的新版历史教科书,也着重笔墨叙述“前苏联的强大和对德国的军事胜利”。 被迫还击,还是既定步骤? 在俄罗斯,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俄罗斯历史上有过三个“弗拉基米尔”,第一个是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他一手缔造了强盛的俄罗斯国,第二个是“弗拉基米尔·列宁”,现在是第三个,“弗拉基米尔·普京”。 强硬的普京,美国《纽约时报》以“暴君”称之,却也不得不承认“俄罗斯的历史时不时需要暴君来建设一个伟大的国家”。 “某种程度上说,恰恰是美国和北约逼得太紧了,普京和俄罗斯才被迫强硬反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对外关系研究室主任郑羽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北约的东部边界已经与圣彼得堡近在咫尺,而一旦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也加入北约,威胁将直接贴上俄罗斯的国界。美国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更被认为是直指俄罗斯,美国“防范伊朗”的理由被俄罗斯斥为“无稽之谈”,因为“伊朗根本没有相应的导弹能力”。 就在今年6月美俄首脑会晤期间,布什政府的重要智囊、俄罗斯专家ArielCohen还撰写了《如何对抗俄罗斯的反美外交政策》的报告,提出美国应加紧对重新崛起的俄罗斯进行全面遏制。 “挤压俄罗斯的生存空间一直是北约的既定战略,西方世界对俄罗斯的政策始终没变。”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叶海林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变的是俄罗斯。” 在叶海林看来,上世纪90年代末的叶利钦执政后期,俄罗斯已经意识到,对西方世界百依百顺并不能拿到多少好处,但苦于没有足够的能力反击。“所以一旦国力允许,俄罗斯就开始对西方的挤压作出应有的反制。” 所以郑羽分析说,恰恰是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变化,让西方世界感到了威胁,进而搬出了“冷战”、“帝国”这样的字眼,“实际情况被夸大了”。 “但是,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基因,决定了它永远不会放弃恢复强国地位的梦想。”王郦久说,“俄罗斯目前的作为,有应对西方挑战的因素,也是其全面复兴战略的重要一步。” 事实上,2004年普京连任俄罗斯总统时,就定下了任期内的三个目标:经济翻番、消除贫困、国防现代化。借助石油美元,俄罗斯去年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也位居世界前列,补发了公务员工资,而接下来的目标,自然而然地归结到了“国防现代化”上。 当英国《卫报》还在嘲笑“俄空军整10年没有换过一架飞机”时,普京已经着手落实“2007-2015年国家武器装备计划”。在这一计划中,购买武器装备的预算就达到了1670亿美元。 8月下旬的“俄罗斯航空展”热火朝天,最大的买家,或许正是俄罗斯自己。 中俄“背靠背” 在西方媒体“帝国复兴”的语境下,刚结束的“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事演习”被看成了俄罗斯调整军事战略的重要步骤之一。 英国《每日电讯报》更将其阐释为,“普京试图将一个越来越强大的中亚国家联盟变成第二代华沙条约组织”。而《东京新闻》也称,“不想与欧美正面交锋的中国”,对俄罗斯的一些思路“态度消极”。 “对于上合组织的发展方向,中俄两国的期望肯定会有所区别,这很正常。”王郦久说。 而相对于一时一事的磨合,更深层次的担忧,则来自于历史:无论是19世纪下半叶的沙皇时期,还是中苏关系恶化时,强大的北方邻邦都给中国的国家利益带来过重大损失。而今俄罗斯重整旗鼓,会给中俄关系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王郦久认为,“强调历史,不如着眼现实”。“中俄关系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既是两国精心经营的结果,也是曲折历史沉淀的结果。”“经过几十年的分合,中俄两个国家都很清楚一个重要的历史结论:邻国相争,代价沉重。” 到今年,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整10年。“两国共同面对着来自美国的现实压力,所以在很多问题上,常常一拍即合。”王郦久说。 普京充满象征意义地展示肌肉,并没有完全抵销国际社会对俄罗斯实力恢复水平的怀疑。 英国《每日电讯报》依然用“普京的姿态无法掩饰俄罗斯的衰弱”作为报道的标题,其论据或许也实在:苏联和西方世界全面对抗时,在东德就有18个装甲师的驻军。“目前的俄罗斯,其实并没有和美欧全面抗衡的能力,普京想要达到的目标就是保持反击美欧的态势。”叶海林说。 “而当俄罗斯要恢复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力,要全面反击美国对它的压力时,恰恰更需要中国的支持。”郑羽分析说。 叶海林把中俄的战略关系比作“背靠背”。“俄罗斯的战略方向,面向欧洲和美国;而中国目前的战略方向则是太平洋。双方互相倚靠,从地缘上看,各自作为对方的靠山。”他说。 “俄罗斯弱的时候受到了西方的欺负,强的时候也将首先反击西方。”郑羽说,“而俄罗斯越要反击西方,中俄关系就会越好。” ■新闻分析 俄罗斯为何频频“亮剑” □本报特约撰稿 熊丽 发自莫斯科 “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而是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一个民族若是丧失了这种信念,它就不再是一个民族了。” 感觉到了威胁? “俄罗斯1992年单方面停止了该飞行。但遗憾的是,并非所有国家都效仿俄罗斯拿出相应举措,这对俄国家安全构成一定问题。”8月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这样解释为何恢复战略轰炸机的战斗值班飞行。 此番话似乎要向世人表明,俄此举纯属“被逼无奈和迫不得已”。那么,俄罗斯到底感觉到了什么“威胁”呢? “近年来,如何应对‘颜色革命’、北约东扩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对俄形成的三重战略挤压已成为俄罗斯家安全与外交战略的核心内容和普京对外政策的当务之急。”俄罗斯卡耐基基金会的一位资深国际问题专家对笔者分析说,“俄罗斯发生‘颜色革命’的可能性极小,应对后两个战略挤压就成了俄最高领导人所必须面临的头等大事,在这个问题上,普京和他的继任都已无路可退了。” 华约解体后,俄曾想以原华约国家作为战略防御的中间缓冲地带,建立以独联体国家为前沿的战略防御纵深。但是,俄的安全战略构想被北约两次东扩彻底破坏。北约1999年完成冷战后第一次东扩,压缩了俄战略空间数百公里。2004年3月,北约第二次东扩,吸收东欧7国为北约成员,俄战略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战略防御纵深后退了两三千公里。去年11月的北约里加会议还决定,在2008年正式邀请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加入北约,并拉拢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现,俄罗斯将完全失去西南方向的战略屏障。 而比北约东扩更紧迫的威胁是美国要到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美国曾向俄承诺北约东扩后不会在新成员国建立新的军事基地。但近几年,美国在欧洲调整军事部署,加强东部靠近俄边界的前沿军事部署,寻求在东欧国家建立新的军事基地,作为“备战”的前进基地,还加快了在波兰、捷克建立反导防御系统。美国试图将东欧国家纳入战略盟友,成为其在欧亚大陆中部的稳固立足点。而东欧国家倚仗美国支持将采取更为激进的对俄政策,不停地制造“麻烦”,消耗俄的战略决策资源和资信,使俄的影响力难以超越独联体国家范围。这一切,都让普京感觉到了“压抑”,并一再提醒美国人要注意俄罗斯人的感受,但美国人却把普京的提醒当成了“耳旁风”…… “在欧洲部署反导基地的单方计划也可被归结为‘遏制俄罗斯’心态下的行为。”8月16日,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撰文指出,“欧洲反导基地……是美国部署在俄罗斯(和中国)周边的全球反导系统的一部分。……面对战略层面上的挑战,应该在战略层面上做回应。” 俄罗斯的一系列“回应”,在专家看来,是要通过此举让欧洲知道,和美国人在一起并不安全,让欧美分开,最终拖延反导的部署时间。值得一提的是,俄美关于反导问题的第一轮磋商于不久前无果而终,第二轮磋商将于9月举行,俄美国防部长和外长的四方磋商也将于10月举行。 腰杆真的硬了? “如果说9·11事件后,俄主要通过对美的全面合作甚至妥协来换取俄美关系的全面稳定,那么现在则更多地体现为以斗争甚至不惜撕破脸皮的方式来维护俄生死攸关的利益。”一位俄罗斯国际关系专家在接受笔者专访时表示,“我们以前不断退让和示弱,是为了让美国和西方人失掉对俄罗斯的戒心。但美国人丝毫没有放弃遏制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所以,我们现在要强硬,要为俄罗斯重新赢得本来就属于自己的那份尊重。” 对外强硬是需要资本的,那么俄罗斯的腰杆是否在短短的几年内硬朗起来了? 漫步在莫斯科市中心的特韦尔大街,霓虹灯闪烁,路边的酒吧、餐馆、赌场、名牌时装店生意兴隆。有统计显示,莫斯科人拥有豪华汽车的比例为世界之最。而莫斯科也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球最贵的城市”。 今年7月中旬,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社会学家对本国公民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调查,询问他们想生活在哪个时代。结果是52%的被调查者相信“最好生活在当代俄罗斯”,有46%的被调查者认为“最近五年俄罗斯变得更加强大了”,只有16%的被调查者认为“最近几年国家变弱了”。而2001年时的调查结果为,31%的被调查者称俄罗斯是强国,61%的人认为俄罗斯是弱国。 2000年,普京接手俄罗斯时,经济跌入低谷、居民生活恶化,民族矛盾尖锐,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如今,俄罗斯的确有让人另眼相看之处:经济连续7年增长,年均增长率都在6%左右;俄罗斯外汇储备超过3000亿美元;7年间,在国际机构的评级系统中,俄罗斯飞跃了8个等级,从最低的金融危机级提升到投资级。 今年4月26日,普京在其最近一次国情咨文中说,“俄罗斯已经走出生产长期下滑的困境,并跻身世界十大经济强国之列。俄罗斯已经走上了复兴之路。我们解开了社会经济问题的深度症结,这使得国内的社会和经济形势开始一步步好转。国家财政收入已经是2000年的6倍。”俄罗斯的许多专家都认为,多年来,俄罗斯首次实现了政治和经济稳定,摆脱了金融、财政方面的外部压力,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 大国情结复活了? 笔者邻居、一位俄罗斯老大妈说:“我们喜欢普京硬朗的作风,对于轻视我们的人来说,我们就要给他们亮亮我们的肌肉,让他们不敢小视俄罗斯。” 这两年来,俄罗斯人的自我感觉也越来越好,曾一度深藏心底的“大国情结”又高涨起来。2007年6月初,全俄“社会舆论”基金会在莫斯科发布的一项社会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俄罗斯人相信,俄罗斯在全世界受到普遍尊重,世界各国认为俄罗斯是一个自由富裕的国家,但人们同时畏惧俄罗斯。 社会舆论基金会今年5月份在俄罗斯100个居民点进行的调查显示,56%的受访者认为俄罗斯是富裕国家,而32%的人认为俄罗斯是贫穷国家。59%的受访者认为,俄罗斯在世界上受到尊重(29%的人持反对意见),三分之二的受访者(62%)认为,世界各国畏惧俄罗斯(27%的人持反对意见)。 调查结果还显示,俄罗斯老百姓对国家领导人更加积极捍卫国家利益持正面评价,尤其是在国家安全方面。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资料表明,77%的被调查者认为,最近几年俄罗斯开始在国际政治中起到重要作用。 邻居老大妈的话让笔者想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句最能体现俄罗斯人大国心态的感悟:“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而是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一个民族若是丧失了这种信念,它就不再是一个民族了。”是的,俄罗斯人一向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和大国情结。俄罗斯与美国及西方的不对等关系既是屈辱、也是动力,刺激了俄罗斯向军事大国地位的回归。而近年来俄罗斯经济上的复兴、民心的凝聚、丰富的资源和举足轻重的地缘政治地位,都为俄罗斯的强军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最近俄罗斯在军事上的一系列动作,刚好印证了俄罗斯在军事上复兴的决心和努力。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普京让俄罗斯百姓“重温大国梦”的理想变成了一种可能,但俄罗斯能否像以前一样成为一个“真正的帝国”,那似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新闻背景 透视俄罗斯军力 俄罗斯军力建设明显加快,实力突飞猛进。然而,如今的俄军真有实力实现其“帝国梦想”吗? □本报特约撰稿 何奇松 如同冷战时的苏联一般强硬 “如果军队没有前途,国家也就没有前途”,这是普京的明确宣示,他也一直努力建设“有前途的”军队。自2003年起,俄罗斯国防预算每年增速约20%,今年2月又有报道说,俄将在未来几年投资2000亿美元用于军事项目。 一边是军费增加,另一边,新式武器也层出不穷。仅2006年,俄罗斯推出了近250件新式武器。2007年,俄罗斯亮出的新武器更让人眼花缭乱:4月,第四代战略核潜艇“尤里·多尔戈鲁基”下水,当初普京曾表示即使卖掉克里姆林宫也要把它造出来。5月,俄罗斯成功试射了“RS-24”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5月底,伊斯坎德尔—M巡航导弹试射成功,它既能按照弹道曲线,也能按照无法预知的轨道飞行。6月,俄罗斯成功试射了射程8300公里“布拉瓦”战略潜射导弹。等等,不一而足。 此外,俄罗斯正在加强采购、研发新式武器,力争实现军队现代化。俄军计划,到2010年先进武器装备要达到军队装备总量的35%,2015年达到45%。此外,俄军队实行质量建军,全军裁至100万;改革兵役制度,走职业化发展的道路。 在俄军现代化加快之时,俄罗斯不失时机地向世界展示其军事实力:海陆空大规模轮番或联合军事演习,规模越来越大;在把国旗插到北极海底之后,俄罗斯战略轰炸机恢复了冷战时期的远程侦察巡逻,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也恢复值勤作业。俄罗斯的军事发展彻底改变了1996—2000年间“战车不出库,飞机不升空,舰船不出海”的局面。 此前的7月14日,俄罗斯宣布暂时停止履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并表示如果任凭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俄罗斯以新导弹应对,欧洲将会成为“火药桶”。这一切,使俄罗斯人感到俄罗斯如同冷战时期的苏联一般强硬。 军力依旧难敌美国 俄罗斯真的成为一个军事超级大国了吗?不妨对俄美两军实力作一简单分析———除去人、政治的因素。 我们先看看俄美两军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就战略轰炸机而言,美国战略轰炸机主要有B-52H、B-1B、B-2A三种机型,共200多架。俄罗斯约有80架图—95、15架图-160战略轰炸机。单就两国战略轰炸机的载弹量、航程、时速等指标,算是半斤对八两。但是,美军空军的实战经验丰富,而且B-2A还具备隐形等先进功能,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甚至笑称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为“老爷轰炸机”。 战略核潜艇方面,美国拥有18艘第四代“俄亥俄”级核潜艇。俄军共拥有12艘第三代战略核潜艇和1艘第四代战略核潜艇“尤里·多尔戈鲁基”,后者在静音和隐形方面优于美国对手,但可惜只有1艘。按照俄军计划,到2015年增至8艘。 据2006年资料,美国约装备有500多枚陆基民兵III战略核导弹与部分“和平卫士”战略导弹、432枚“三叉戟”海基战略导弹。数量不多的“白杨—M”是俄军路基战略核力量的“撒手锏”。俄前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曾在今年年初称,计划部署总计34枚新型井射“白杨-M”,另外到2015年还将另部署50枚机动型“白杨-M”;他证实,俄罗斯已部署了40多枚井射“白杨-M”。射程近万公里的俄海基战略导弹“布拉瓦”能够突破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但目前还在试验中,要到2008年才能批量生产。 克林顿曾说,航母是政治的笔尖。只要出现危机,美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我们的航母在哪里”。美军的航母之多让俄罗斯难望其项背,双方数量比为12∶1。 在军力的远程投送上,美军拥有数百架大中型运输机、600架左右的空中加油机,连同海军大型运输舰船、登陆舰,世界上独一无二。而目前俄罗斯只有19艘军舰和潜艇在远洋值勤。尽管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也有用大型、中型运输机,但与美国拥有的数量比,都略显寒酸。 美军不满足于目前的军事领先态势,还计划建造2.5万吨核巡洋舰;以百颗卫星掌控全球战局;建造排水量达5万吨的超级两栖战舰;用洲际导弹投送无人机;功能强于整套军事卫星通讯系统的首颗宽带通讯卫星也即将升空。 美军一年4000多亿美元的军费预算,几乎占了全球军费预算总额的一半。布什曾明确表示,美国的军事技术要领先盟国、先进对手半代至1代。 与之相比,无论在现有装备,还是未来发展计划,俄军都稍逊风骚。 帝国梦——聊以自慰的回忆 军力发展,要有经济作为后盾。 随着能源收入大增,俄罗斯决心建立一个拥有创新经济的能源超级大国,到2020年,把俄罗斯建成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国家之一。但是,谁能保证能源价格不向下波动呢? 适当的人口也是国力之一。俄罗斯目前总人口1.4亿,但是每年递减约70万人。相比之下,美国有3亿人口,欧盟有近5亿人口,而且每年还吸纳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人才,为欧美经济“输血”。 没有资金,再宏伟的军事计划也只能束之高阁。俄罗斯财长库德林就俄罗斯能否建设几艘航母舰队表示怀疑。面对美国和北约,俄罗斯当然不会学苏联那样搞军备竞赛,只能以“非对称手段”应对。因此。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苏联时代的“帝国梦”,只能成为俄罗斯人聊以自慰的回忆。 (系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