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叶派与伊拉克战争残局
[于时语] (2007-09-03)
美国总统布什新近在公开演说中正式将伊拉克战争与越南战争相提并论,主动承认伊战可能成为越战的翻版,表明白宫再次坚持“增兵计划”,伊拉克战争即将进入某种“残局”(end game)阶段。
同时,最新一期(9-10月)权威的《外交事务》双月刊上,居然刊登了一篇题为《谁丢失了伊拉克?》的长文,伊战残局的空气跃然纸上。
美国伊战残局的各种标志,除了华盛顿在舆论和道德压力下被迫开始接纳相当数量曾经为占领军服务、被伊拉克造反力量认作“伊奸”的伊拉克“难民”,便是布什政府曾经大肆渲染的伊拉克“民主实验”的终结。
“民主实验”的终结
新近华盛顿政界要人频频放出风声,要通过“民主选举”上台的伊拉克总理马利基下台。尽管这些言论主要出自民主党人,包括热门总统竞选人希拉莉·克林顿,美国《纽约时报》等主要传媒纷纷注意到布什政府也正在与马利基政府拉开距离。
伊拉克持续的乱局和华盛顿扑朔迷离的内政外交表演之外,伊战残局的一个明显趋势,便是布什政府的中东战略向二次大战以后的美国传统回归,而美国传统中东政策的基石,除了以色列,便是阿拉伯逊尼派专制政权。
最明确的信号,便是美国国防部官员前不久宣布:将在今后十年内向沙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巴林、卡塔尔和阿联酋等六个海湾国家出售总价值达200亿美元的军火,并将把向以色列提供的军援数额由240亿美元增加到300亿美元。
伴随这一“政策回归”,自然是布什政府曾经轰轰烈烈推行的大中东“民主实验”的终结。而华盛顿这一政策转变的最重要影响,无过美国与什叶派的关系演变。
四年前,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消灭萨达姆政权之后,笔者曾经几次指出,在布什总统“民主改造”的高调之下,长期受到压制的伊拉克什叶派未尝不可成为华盛顿的同路人。
几年下来,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悲欢曲折,布什政府在伊拉克执行的基本上是这一“什叶派同路人”方针。伊拉克目前的什叶派马利基政府,是这一方针的自然产物。
布什政府的政策转向,固然受到伊拉克逊尼派造反力量星火燎原的近期压力驱使,但是更重要的动因是白宫从长远角度,看到整个伊拉克战争和战后的“一人一票”民主选举,实际在为什叶派伊朗的“区域霸权”鸣锣开道,尤其是这次五角大楼准备大力武装的波斯湾地区各国,大都有众多的什叶派人口,令当地逊尼派专制政权如坐针毡。
什叶派对美疑心重重
从更广泛的角度,白宫的政策转向反映了美国上层对中东“穆斯林民主”的幻灭,并且有迹象表明这种幻灭意识已经蔓延到大西洋彼岸,连欧洲的政治主流也开始看到:一旦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的基层或曰“街头”民意通过民主程序而释放,会对目前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产生难以估量的威胁。
上述长远战略考虑对伊战残局的最大冲击,就是华盛顿与伊拉克什叶派的“同路人”政策开始逆转。华盛顿除了大力武装波斯湾地区的逊尼派政权,也开始改变与伊拉克境内逊尼派的对立关系,逐渐“化敌为友”,甚至局部武装原先曾经攻击美军的逊尼派地方力量。
从伊拉克逊尼派角度,出现这一情况有复杂的动机,特别是伊战面临残局有目共睹,华盛顿迟早要被迫大规模撤军,伊拉克各派开始未雨绸缪,争取在“后占领阶段”对己方最有利的局势。这是不少逊尼派力量近来掉转枪口的重要考虑,而伊拉克什叶派的内争升温,也是出于对“后占领阶段”的准备。
在上世纪初期,伊拉克什叶派就有被西方出卖而失去历史机会的教训。这一教训在老布什总统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后重演,记忆犹新。近年来民选的伊拉克什叶派政权一直不肯完全按照白宫导演的“民族和解”剧本唱戏,正是反映了什叶派对美国的深刻疑心。
华盛顿结束其“同路人”方针,自然会导致和加深美国与伊拉克什叶派的冲突。这会成为伊战残局的一个重要特征。
如前所述,布什政府匆匆结束大中东“民主实验”,乃是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所以这一转变的更广泛冲击,是美国以及整个西方世界与穆斯林世界什叶派复兴运动的关系,特别是关系到这一运动的领袖伊朗什叶派政权,而成为巴勒斯坦之外中东局势的又一焦点。
·在北美从事科研工作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