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伊拉克美国为的就是石油
青年参考 本报特约记者 李贝卡
9月17日,曾任美联储主席长达18年的艾伦·格林斯潘出版了回忆录《动荡时代:新世界中的冒险》,在书中,格林斯潘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布什政府的经济政策,并且直言不讳地宣称,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主要是为了石油。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政府)在政治上又不便承认”。
民主党欢迎格老倒戈
在布什的伊战政策越来越受质疑之时,来自共和党阵营的格林斯潘出书,狠批布什政府“政治主导经济”的经济政策,并且盛赞前总统克林顿的经济措施,可以说是给了布什政府当头一棒。
基于格林斯潘的威望,他退休后的言论在美国仍具有重大影响力。有媒体戏称,格林斯潘此言,给了被伊拉克战争拖得焦头烂额的共和党政府“投下一枚手榴弹”。
另外,由于格林斯潘盛赞克林顿,无意中也为民主党“送上一份大礼”,民主党竞选人更是借机攻击布什和共和党。希拉里竞选团队的经济顾问就说:“正如格林斯潘的新书所说,任何想继续布什的经济政策的人将面临更加艰难的未来,没有比这个更权威和可信的批评了。”
近来,布什的一帮老伙计——美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美驻联合国代表博尔顿、白宫办公厅副主任卡尔·罗夫相继离职,布什真可谓是“众叛亲离”。格林斯潘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又凑上来捅一刀,真是让布什头大。
伊拉克石油能用五百年
对格林斯潘的言论,美国总统布什不敢怠慢。9月18日,布什在接受福克斯电视台采访时说:“怀着尊敬的态度,我对格林斯潘(对政府经济政策的评价)持不同意见。”
至于发动伊战的目的,布什表示美国在伊拉克是为了伊拉克的民主,以及所谓的“反恐战争”,对格的言论“感到惊讶”。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美国一直支持萨达姆。布什曾信誓旦旦,说要在伊拉克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实就算是有,也是美国早年给的。所谓“反恐战争”,无非是美国给自己的找一件华丽外衣,遮掩抢占石油的真实目的。
据美国经济学家估计,依照目前的石油消耗和开采水平,各国能维持的年数分别为:美国10年,伊朗53年,沙特55年,阿联酋75年,科威特116年,而伊拉克至少能维持526年。
作为世界上石油最集中的地区,中东供应着欧洲70%、日本90%、中国30%~50%的石油。美国战略家克雷尔教授在《资源战》一书中,更是赤裸裸地说:“在控制伊拉克的过程中,石油作为力量之源的分量,超过了它作为燃料的分量……控制了海湾,就等于控制了欧洲、日本和中国,等于让我们的手握住了水龙头。”
由上种种,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何美军占领伊拉克后,首先派重兵强占伊油田,而任由伊拉克社会陷入混乱。
另外一个证据是,伊拉克2007年通过了《石油天然气法》,依据此法,西方石油巨头将获得30年开采伊拉克石油的合同。在开始阶段,西方石油公司可分得该国石油收入的60%到70%,直至收回成本,此后还可得到伊拉克20%的石油收入。这项法案还意味着——美国可以控制一半以上的中东石油。
埋葬超级大国的陷阱
再者,布什是靠美国军工财团和石油财团上台的,上台后的布什自然要“报答”这些“恩人”,如何报答?战争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布什上任后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但阿富汗战争时间太短,军火商和石油商没捞到太多钱。发动伊战,既能让军火商手中即将过期的武器派上用场,又能从石油输出国组织手中抢回国际油价的控制权。
除了石油,从地缘政治学观点来看,中东处于世界的心脏地带,要想成为超级大国,就必须要控制中东。可以说,中东是超级大国的必经之路。但中东同样也是埋葬超级大国的陷阱,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和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这些国家在陷入与中东地区国家的战争后便陷入衰落。
美国是否会重蹈它们的覆辙,我们无从判断,但自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军费开支达5000多亿美元,阵亡者达3300多人。布什走到哪里,反战的民众就出现在哪里。这一仗,赚了还是亏了,估计布什比谁都清楚。
参考辞典
格林斯潘
1926年3月6日,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一个金融世家,是家中独子。他在纽约大学先后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48年)和硕士学位(1950年)。
此后,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1977年,格林斯潘获得博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格林斯潘成为美国铝业公司董事会成员。
1987年8月11日至2006年1月31日,格林斯潘就任联邦储备局局长。其任职时间之长,在美国历史上无人能及。在他任联邦储备局局长的时候,许多人认为他是美国国家经济政策的权威和决定性人物,有人甚至认为他的影响力比美国总统还大。
在美国金融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格林斯潘一开口,全球投资人都要竖起耳朵。”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