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持续成长时,放眼所见,“中国制造”这几个字充斥在各商店、卖场中,虽然这些低价商品减轻了消费者的负担,但批评者认为,当美国企业将工厂移往东方之际,它们也将许多工作机会一并带离美国。
《福布斯》认为,实际上,美国根本不必过度担忧中国产品抢走了美国工作机会与市场。
《福布斯》10月22日的报导指出,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差距深到可拿峡谷来做比喻,根据美国统计局的资料,2006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达到2878亿美元,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则是572亿美元。
但美中贸易逆差不能完全显示出美国的生产力,也就是说,即使逆差极大,不代表美国的生产力低落。当中国在如运动鞋、塑胶玩具与服饰等低价产品上拥有众多廉价劳工的情况下,美国工厂能制造出的产品实际上更多,且这些产品拥有更高的价值。
Cato贸易政策研究中心助理主任依肯萨(Dan Ikenson)表示,美国商品在全球制造业中占了21%的市场值,中国的商品虽然不断在成长,但只占了8%。
此外,在今年的“中国制造”风波下,价值210亿的中国商品遭到回收,包括牙膏、宠物食品以及美泰公司的玩具,中国的形象也因此大大受损。
报导指出,美国产品在价值链中保有领先地位,美国为本地消费者以及世界各国制造高品质、高科技的商品。
根据Cato贸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葛瑞斯伍德(Dan Griswold)的说法,美国制造受欢迎的原因包括,若产品重量大、不易运输、需依靠高科技或需要大量资金时,产品通常会在美国制造;美国充足的科技与资金能与劳力密集的国家相匹敌。
举美国的汽车工业为例,目前的汽车市场是由美国、日本与韩国厂牌为主,但许多外国企业如本田、丰田、日产在美国拥有工厂,外国企业利用在美国的工厂,一方面节省运费,另一方面更贴近消费者;虽然中国也能将工厂设在美国,但中国的科技与亚洲其他竞争者比起来仍旧落后,如果美国民众已对中国制造的玩具感到担忧,试想当标上中国出产的车辆登陆美国时,美国民众会有什麽反应?
《福布斯》报导认为,美国的优势在高科技的产品,如生化科技和太空装备,因为美国拥有众多受过高教育的人员、肯投资研究创新技术的企业。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有严格的智慧财产权保护法。
依肯萨表示,高科技需要专利的制造过程、专利权、版权,才能让专利拥有者想将科技留在自己的家乡。
此外,虽然中国建立起世界的“廉价商品工厂”,但就创意设计方面来说,中国仍显得不足,缺乏世界性的设计品牌。
时尚业应是最好的例子。大部分如美国洛杉矶的牛仔裤品牌True Religion,一条在美国制造的裤子,零售价超过两百美元,如果将镜头转向女性品牌如香奈儿(Chanel)上,则会发现这些品牌在制造过程中与中国的关系疏离,高档精品仍倾向在传统流行中心如意大利或法国等地制造。
不过中国目前正有所行动,希望在创新与设计上蠃得更多注目。今年7月,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Chery与克莱斯勒签署了长达10年的合约,计画未来在美国与欧洲推出中国制汽车。第一辆Chery车预计在两年内登陆美国。
只是,中国未来的路还很长。葛瑞斯伍德表示,外界对中国科技急起直追的担忧放错地方了,中国的高科技仍仅在DVD与手提电脑上。“在中国站上设计市场领导地位前,还有相当长的时间。”
此外,专制的政府也是个问题,虽然中共已放宽政策,但葛瑞斯伍德认为,在一党制度下,创造力与表达力的空间不大,且中国也需加强智慧财产权法,鼓励科技发展。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中国研究专家西格(Adam Segal)认为,不论中国政策怎样改变,或将以多快的速度登上价值链的顶端,中国都不会在价值链的尾端待太久,真正低价的商品已开始转向新市场中,企业已始开始遵循“中国加一”的潮流模式。
西格说,当中国商品的价格稳定上涨达到成熟阶段时,“企业会了解到也必须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制造”,如今,“加一”的模式通常指越南。虽然越南缺乏如中国般的众多人力,但它却与“年轻的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
报导称,在数十年之后,其他如孟加拉、柬埔寨、菲律宾与非洲部分国家可望加入低价商品竞争行列,届时“非中国制造”的产品将随处可见。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乌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