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全球化”
陈旭敏
只要你愿意。
那些当众喧哗、随地丢物、成群结队的中国人,或许还将大规模地出现在地球上的大多数国家,只不过不是旅游,而是成为你的老板。
傲视全球的外汇储备、到处兴风作浪的储蓄、高估的公司市值,这些“行头”足以使中国人财大气粗,即使是庞大的全球并购市场,也不例外。
最近的次贷危机,显然为中国提供了收购的绝妙机会,尤其是在次贷危机中越陷越深的金融公司,如日前纷纷“失守”的花旗、和美林等,都可以成为中国的猎物。
吃下这些“巨无霸”,对于资产正在泡沫化的中国来说,绝非难事,以目前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信证券等公司在全球的市值排名,只要美国政府点头,花旗、美林都将成为囊中之物,即使是美孚也不成话下。
当然,这只能是纸上谈兵,对于这些中国公司来说,这也许是个不可能的任务,美国在资产收购方面的保护主义,绝对会让慷慨的中国政府汗颜。这从此前中海油收购美国石油制造商尤尼科就可以看出。
即使如此,美国等发达国家从来就未对中国市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目前争执不下的人民币汇率来说,虽然低估的人民币汇率对美国是补贴,但美国并未因此言谢,仍继续用人民币汇率做文章来敲打中国政府,以便美国资本在中国市场长驱直入。
这就是目前的全球化,对于规则的制定者来说,她的产品和资本可以全球驰骋,而对于游戏规则的参与者说来,发达国家的大门尤其是他们的优质资产,永远是对外国资本紧闭着大门。
这种全球化的后果就是,外国持有的美元,相当于废纸,就象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踢开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样,只是那时外国持有的美元不能从美国购买黄金,而现在连美国资产都不能购买。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中国,除了一些国家战略性的产业,基本上所有的产业,从零售、物流、机械、甚至金融等,都有跨国巨头的身影。
而且,同样是金融公司,美林和花旗未必让中国染指,但在过去的几年内,从中国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到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甚至最小的城市信用社,都有国际资本参股,而这些资本的盈利足以让任何人目瞪口呆。
也许,这也将是中国在未来贸易和货币的谈判筹码,当外国资本和商品在进入中国的同时,中国也应敲开这些国家产业保护的“壁垒”。
不过,从根源上看,如果中国经济不改变目前授人以柄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中国经济不能自主“造血”,那么,这种不对称的全球化永远持续。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