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三大不可调和的矛盾
邵渝 人民网理论频道
内容提要:资本主义的初期发展建立在对工人阶级、殖民地的剥削和对自然的掠夺的基础上,必然带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促进了资本的虚拟化,形成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矛盾。马克思主义问世后,在经济危机和工人运动的压力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良缓和了阶级矛盾,减少了虚拟经济泡沫化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石油危机后,资本主义黄金发展时期结束,新自由主义开始在全球盛行。新自由主义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阶级、阶层、族群的矛盾,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矛盾,资本扩张和资源环境的矛盾。
关键词:资本主义
自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作出全面诊断并宣告了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后,一百多年来以西欧、北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历经危机却仍有生命力,一些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也由落后进入发达状态,大多数由殖民地独立而来的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经济有所发展却始终处于国际分工低端、广大劳动群众依然相对贫困,原本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的一些拉美国家(如阿根廷)在一个世纪后却陷入了两极分化、外资控制、产业落后、资源透支、社会动乱的困境,总之富国与穷国、富人与穷人的差距都拉大了。2005年世界银行公布最富的瑞士人均财富64.8万美元,最穷的埃塞俄比亚为1965美元。由于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飞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处于人类有史以来最丰裕的状况,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工人运动也促使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普遍建立起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虽时有发生,但是全球经济仍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之下。难道马克思的预言错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曾经说过:“如果有那么一天,不断增长的社会财富与其破坏性使用之间的冲突能够在资本主义的体制内得到解决;如果能够消灭生活环境遭到毒化的现象;如果资本能够在和平的方式中扩展,贫富差距能够不断缩小;如果技术能够被用来增强人类的自由;如果,──我再强调一遍──如果所有这一切都能在资本主义体制内得到解决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证明错了”。显然,所有这一切都未能在资本主义体制内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外部性(人的异化和生态破坏)在一个世纪来加剧了,唯一支撑资本主义制度的支柱就是尚在发展的生产力和其给全球范围内少数人带来的富裕。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不容否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对脱离封建社会不久的发展中国家仍然起到了推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步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出来的科技革命也注入了资本主义制度新的生机和活力。科技革命、生产力进步并不能使资本主义永葆青春,相反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物质条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组织形式、人力资源变化正在孕育全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正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虽然在局部范围或一段时期内有所缓和,但是总体上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复杂的形式、交织在一起、趋于严重。
马克思指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2]。 当代资本主义是按照一定的历史规律(也是自然规律)由原始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要揭示其内在本质和矛盾需要从历史的视野来进行观察和分析。
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并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早期发展映证了“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3]。在工业革命前,英国依靠殖民战争、海盗行径、贩卖黑奴、海外掠夺等手段快速进行了最初的原始积累,积累起来的这批肮脏的资本催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能力呈几何式增长,英国本土的资源和市场远远无法支撑和容纳。廉价的原料就从殖民地掠夺,产品的销路靠摧毁殖民地的手工业来打开,英国纺织业的繁荣建立在印度孟买失业纺织工人的累累尸骨上。工业革命需要一个无产阶级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资产阶级就通过“圈地运动”来驱赶农民进入城市成为无产阶级,同时完成了农业的资本主义转型。工业革命使得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出现了机器代替人劳动的趋势,刚刚由农民沦为的无产阶级又成为了剩余人口,殖民地成为减轻人口压力的最佳去处。英国人流入殖民地造成了当地土著居民的灭绝,北美的印第安人、澳大利亚的毛利人成为了减轻英国本土人口压力、殖民者开拓的牺牲品。即使在英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也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这在《资本论》中有详尽生动的描述。工业革命使煤和铁的开采和使用空前增加,人类首次在英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污染和毒害。
这种原始的自由资本主义是以人的牺牲和自然的破坏为代价的,并且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英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奠定了以后世界范围内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的格局,资本主义的竞争必然上升到国家层面,英国在自由贸易的旗号下一面将印度等殖民地束缚在封建生产方式下以提供廉价原料和倾销市场,另一面通过关税保护等打压西欧其它国家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英国的强盛是建立在殖民地的蒙昧和荷兰、法国等国的相对落后的基础上。但是,资本主义又具有扩张性,紧接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虽然给英国带来了竞争却给英国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在竞争的基础上各国共同扩大了资本主义的覆盖范围。这些欧洲国家的面积和人口只占世界的一小部份,它们还有广大亚非拉的殖民地或封建国家为其提供原料和市场。事实上,直到廿一世纪,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下,仍然维持着少数发达国家作为核心、广大发展中国边缘化的格局,只不过后者摆脱了殖民地地位和封建制度,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后者在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依然受到了前者的剥削。
资本主义必然造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两极分化,无产阶级的贫困对应的是资本的过剩(也是生产能力的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的周期性发作。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往往由金融危机诱发,过剩的资本大量涌向投机领域,最终造成了泡沫经济的破碎。资本主义造就一个不从事生产的食利(投机)阶层,同时产业资本也日益受到金融资本的控制。资本主义具有不从事生产而靠投机(掠夺)赚钱的天性,从早期荷兰的郁金香危机、英国的南海公司骗局,直到东南亚金融危机。这种“钱生钱”的游戏带来的是零和效应,早期局限在一个国家内发生,到二十世纪末在全球资本虚拟化流动条件下演变成了核心国家对边缘国家的掠夺。
马克思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剩余价值秘密,并且全面、系统、深入、客观、前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资本主义的弊病及成因暴露无遗。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饱受剥削压迫的欧洲工人阶级进行了斗争和反抗,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资产阶级被迫向工人阶级让步,同时也从反面在马克思那里学来了延长资本主义寿命的妙方,《共产党宣言》中征收高额累进税、废除继承权等措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得到了部份实施,德国俾斯麦政府为了平息工人运动首次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推崇国家干涉的凯恩思主义广泛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全球危机压力下,受凯恩思主义影响的罗斯福新政(推行社会福利措施,政府投资建设公共工程以带动就业和复苏)应运而生,为了避免资本主义走向垄断美国还制订了《反拖拉斯法》。可以说,资本主义吸纳社会主义的成份缓和了其内在矛盾并促进了其发展,一个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也是资本主义机器化大生产的必要人力资源条件。资本主义强国争夺市场、资源、殖民地的斗争使其走上了帝国主义的道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浩劫。希特勒的生存空间理论也从反面阐述了资本主义无限扩张的物质生产和地球有限资源的矛盾。
两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苏联、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并促使广大殖民地国家走向了独立。这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挑战,社会主义阵营的竞争刺激资本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二战结束后直到七十年代资本主义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这个黄金发展时期是多种条件促成的。殖民地的独立让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甩掉了军费开支的包袱,同时依靠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变相掠夺(原料、初级产品相对价格不断下降)。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并且加强了核心国家依靠科技优势、运用知识产权手段与边缘国家的垂直分工。核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向边缘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端产业完成了自身的产业升级,将本国的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环境污染转嫁了出去,固化了国与国之间“阶级”关系。摆脱殖民统治的发展中国家总体上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政治独立毕竞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产业转移也促进了初步的工业化,当然这是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的代价得到的。苏联、东欧经互会国家以及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形成与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再加上苏联拥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从某种意上减轻了资本主义世界争夺市场、资源的压力。社会主义国家的竞争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而更多地向社会主义学习,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变得更加广泛,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加强,一部份国有企业起到了稳定经济波动、保障就业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的劳资合作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出现了中产阶级化的趋势。这段经济增长最快的黄金时期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最小的时期。
这段黄金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出现了明显的分野:英国、美国的自由(市场导向)资本主义模式,日本、韩国的政府导向资本主义模式,西德、北欧国家的协商(劳资合作)资本主义模式。协商模式部份解决了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公平、效率的两难境地,它依靠社会福利国家建设、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相对民主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劳资共享的利益机制、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创新为主要手段的竞争机制实现了经济发展、充分就业、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局面。政府导向资本主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由资本主义无序竞争、残酷剥削的弊端,虽然本质上仍然是劳弱资强,但通过公司福利、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措施调和劳资关系、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实现了社会代价较小的经济高速增长和赶超。英美的自由资本主义实施完全市场化的劳动力市场,奉行股东(资本)至上,强化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区别,实行经理人负责的金字塔型管理制度,其所谓的人民资本主义(公众持股)并未提高工人阶级的经济管理、收入分配的地位。总体来讲,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的英美经济增长慢于欧洲、日本。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宣告了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的结束。长期以来,廉价而又丰富的石油供应是五、六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之一。石油危机引起各国用于石油的费用增加,经济发展缓慢,物价上涨,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凯恩斯学派和供给学派都无法医治的“滞涨”危机。这标志了全球资本主义也是工业文明发展到达了一个资源供给约束的临界点。从六十年代开始《寂静的春天》等一系列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那种大量消耗资源、排弃废物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反思和质疑的著作相继问世,可怕的预言直到现在仍然有可能成为现实。石油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生产方式(同时也是资源消耗方式)的调整,循环经济从七十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出现。滞涨危机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资本原教旨主义(保守的新自由主义)回归,社会福利(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养懒人的负面作用,其实也正是资本主义初次分配差距存在无限拉大的趋势才使得财政的社会福利开支负担日益加重)被削减,政府社会保障基金养老方式更多地被商业化运作的养老金取代,工会权利被限制(七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工会成员比例趋于下降),私有化浪潮席卷世界,工人阶级的利益成为了保持资本主义生命力的牺牲品,英国撒切尔、美国里根的当选标志了保守的新自由主义在全球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在全球范围内的盛行是伴随着社会主义的挫折以及改革探索的。六十年代以来,苏联、东欧、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了曲折乃至局部的失败。苏联那种政治缺乏民主、经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七十年代后在与西方的竞争中经济、科技趋于落后,缺乏民主使得一批丧失理想的共产党同路人形成了一个凌架于人民之上的特权阶层,苏联的霸权主义更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最终东欧、苏联在九十年代山河易色。中国左倾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使得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重大损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路线后才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新自由主义在相当程度上填补了社会主义退潮后在思想和政治制度、发展模式上的真空。苏联解体后全盘接受了自由资本主义,使得俄罗斯沦为西方新的原料供应国。拉丁美洲国家自从七十年代开始逐步陷入新自由主义陷阱,经济命脉被西方控制,两极分化加剧,经济发展停滞,金融危机频发。回顾历史,在八十年代后,出现了一种西方学者所指出的野蛮资本主义复兴现象。
新自由主义的本质是弱肉强食,它只有利于少数国家和少数精英阶层。英国、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八十年代后超过了西欧、日本,这是多种因素促成的:英美劳动人民收入、福利的相对下降提高了资本所谓的竞争力,英美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领先于西欧、日本(美英拥有更多的在发展中国家中的投资,控制一些国家经济并获取超额利润),美英依靠强大的金融资本的实力和投机技巧对其它国家进行实物经济(资源、初级产品)和虚拟经济(美元霸权、金融危机)的双重掠夺,美国在苏联解体后强化了其军事霸权所获取的政治经济利益。九十年代以来西欧、日本经济陷入困境,协商和政府主导型的资本主义模式在与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的竞争中处于下风,这些国家开始向新自由主义靠拢。
光从经济增长和国家实力消长来看,资本主义(纯正的自由资本主义)在当今世界处于上风。但是少数国家的繁荣和少数人的富裕并不能掩盖大多数国家付出的劳动者利益(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获取了惊人的超额利润,而世界各国的工人在“工资和劳动条件向下竞争”的驱使下,就业日益困难,生活每况愈下,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又伴随着贫穷全球化)和资源环境的代价,全球经济的运行变成了国与国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资源和经济之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零和游戏。九十年代以来独占鳌头的美国依靠透支世界的自然资源、过剩资本来维系其经济运行,同时美国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趋于下降。有关数据显示,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近年来达5000亿美元,外债达3万亿美元,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25%-30%,却承但全球需求的90%。这些数据背后的真实情况是,美国依靠美元霸权从其它国家获取廉价原料和初级产品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美国所谓的贸易逆差无非是多发行些美元成为别国的外汇储备,美国制造新经济的神话引发了美国股市的繁荣,其它国家的美元储备再次流入美国的股市、债市给美国经济输血。在全球范围内,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阿莱在九十年代的惊呼──“世界变成了一个大赌场。赌场里横七竖八摆满了赌桌”,金融业的利润占商业总利润的份额从八十年代以前的15%增至现在的45%,2000年全球金融衍生交易额是全球GDP的3倍达到100万亿美元,每天虚拟资本交易是实际贸易额的50倍达到了2万亿美元。这种赌博经济使得西方社会赖以奠立“自由民主制度”的基础——中产阶级化也在瓦解。1980-1996年,5%美国富有家庭实际收入增长58%,60%低收入家庭实际收入增长不到4%。美国最富的10%人口,拥有个人股票和债券的90%。1989-1999,纽约年工资5~7.5万美元白领减少20%;2.5~5万美圆白领减少66%,2.5万以下职工增加81%。所谓的中产阶级正在逐步消失。美国经济的虚拟化使得美国制造业趋于衰退,信息、生物、军工、金融等强势行业由于其资本技术密集性特征并不能完金吸收产业替代所带来的过剩劳动力,大多数普通劳动者流向低薪并且缺乏保障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和非正规就业(兼职、临时雇佣)。
贫富差距(阶级、阶层、族群、国家的分化)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存在的理由和原因。八十年代以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劳资调和、工人阶级中产阶级化、人民资本主义已经被新自由主义终结,否则这样发展下去资本主义真的要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股权分散化、工人阶级知识化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阶级分化和收入差距,但是自由资本主义又人为拉大了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的差距,美国大公司经理层与职工收入差距从六十年代的40倍增加到九十年代的120倍。期权制、MBO的本来目的是通过所有权的让渡来约束和激励管理层,在实际操作中却异化成了少数高管通过赌博经济对普通员工和公众股东的掠夺,安然公司的丑闻就是典型的例证。在少数人从赌场获取暴利的同时,2001年股市暴跌以来美国养老退休金总额下降40%(被基金经理在股票市场里剥夺)。资本的逐利本性在全球化、虚拟化、知识化下变得更加贪婪。在发展中国家付出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以及劳动者血汗的代价的同时,美国形成了一个脱离主流社会的以有色人种、低学历者、退体者、犯罪者(2000年美国在监人数达200万)为主体的边缘化的过剩人群,他们如同克林顿所描述的那样──“被社会抛弃和脱离社会的人们与八十年代的经济繁荣无缘,如今他们生活在一个远离我们的世界上。他们不参加选举,不工作,不报告犯罪行为,也未必送孩子上学读书,他们甚至没有电话机,别人无法与之联系”。资本主义传统上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分化变得复杂化了,演变出并强化了跨国垄断资产阶级与跨国工人阶级,管理层与普通员工,脑力劳动者(白领)与体力劳动者(蓝领)等阶级、阶层、族群的分化和斗争。
阶级、阶层、族群的分化以及经济的虚拟化确保了资本收益的最大化,并且强化了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但是资本的收益最终还是离不开实物经济的支撑,资本主义要存在下去,生产也必须无限制扩张下去,资源被要求无限制地供给。虽然发达国家实物经济规模在缩小,但是并未改变资源高消耗的消费模式,资源、初级产品就由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中国家在不公正的国际秩序下只能透支资源、从事劳动密集型、资源高消耗的低端产业以解决就业和维持经济增长,这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发达国家环境保护可以说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破坏之上)。经济增长必然使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努力向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准靠拢,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资源环境的压力。资本的强势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拼命挣钱、疯狂购物成为了一些人的人生目标的生活方式,恰恰也是这批人给资本主义注入了不竭的活力,但他们间接成为了全球生态环境的主要破坏者。如果,现在这种资源消耗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持续下去,地球总有一天会变得不适合人类生存。为了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供给的矛盾,西方国家从七十年代就开始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把环境成本计入生产成本无疑与资本逐利本性背道而驰,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污染本国环境的低价产品供发达国家来消费,那么垄断资本又有什么必要来发展循环经济,相反向发展中国家投资污染产业又会带来超额利润,所以局部的循环经济并未能扭转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循环经济的实施必须是在全球范围内的,这无疑要打破现有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地位,要改变发展中国家低端分工地位和资源透支状况,以羸利为动力和目标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会允许这样的改变吗?科技革命引发的知识经济赋予了资本主义新的活力,但是知识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矛盾正在加剧。知识经济更多依靠人力资源的要素,知识经济的产品也只要较少的实体物质,知识经济造就了一个知识工人阶级,知识工人阶级的劳动比传统产业工人阶级更具有自主性,知识经济需要建立劳动者所有制和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这些无疑会与股东至上、经理层控制的自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冲突。
资本主义社会所能容纳的生产力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却与人的发展背道而驰,经济增长对社会和自然所造成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大,这种负面影响正在逼近抵消生产力发展的临界点。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形成了一个日益扩大的无缘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边缘群体,拥有高薪的知识工人阶级在竞争的压力下成为工作机器而远离幸福感。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正向知识经济转型,脑力劳动者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脑力劳动者比蓝领工人、边缘群体拥有较为优越的经济地位,但是他们一样受到资本的控制,知识经济带来的高效率更有利于资本减少雇佣人数,越来越多的白领和蓝领加入边缘群体。地球有限的资源在资本强权的分配下,只能满足少数国家、少数人的富足生活,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人民只能忍受贫穷和污染。
资本主义三大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在凸显出来:其一是跨国垄断资产阶级与跨国工人阶级,管理层与普通员工,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主流社会与边缘群体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根源和本质还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其二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矛盾,资本越来越具有寄生性和掠夺性,获取超额利润的虚拟资本正在成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掠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工具,这种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发展下去必然会诱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其三是资本逐利带来的生产无节制扩张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这三大矛盾的根本原因还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了羸利而生产,为了生产而生产,人成为手段而不是目的,自然被任意索取和践踏。只有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才能真正为了自己适度的物质生活需要,为了自身的幸福、闲暇和全面发展,运用勤劳智慧去创造财富、改造社会、回馈自然。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才能最终消除三大矛盾。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在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三大矛盾的影响,同时也正在努力克服这三大矛盾。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增长并完成了初级工业化,钢铁、粮食、家电、服装等产量名列世界前矛,中国制造占有了全球市场很大的份额,从实物经济的总量来讲中国仅次于美国,这无疑加重了全球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和资源的竞争的压力。改革开放二十多年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存在着自主创新落后、过份依赖出口、资源环境透支、社会事业滞后、贫富差距拉大等不足。为了克服这些不足,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融入全球化下避免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不可持续的陷阱、探索人类历史上全新的社会主义道路。新型工业化、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再通全体中国人民的长期不懈努力,就能实现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共赢,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达到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只要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走下去,将给其它国家解决三大矛盾树立典范,同时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将逐步改变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动摇跨国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10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1页。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住宅建设有限公司)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