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谎言下腐烂的伊拉克
撰文 Pepe Escobar
2008/03/20, 周四
未来客观的历史学家也许会把2003年3月19日美国进攻伊拉克这一天看作是西方霸权主义的又一座“丰碑”。转眼5年时间过去了,这场战争仍未结束,只是美国电视媒体甚少报道伊拉克局势,因为那只会招来人们对布什政府的不满。
作为这场战争的策划者之一,美国副总统切尼在“旋风”式访问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后,表示当地局势已有“显著变化”,并称赞安全工作大有进展。但事实并非如此。日前,一名逊尼派妇女才在卡尔巴拉市一个清真寺引爆了自杀式炸弹,造成至少42名什叶派穆斯林死亡和73人受伤。
很遗憾,切尼没有看见真正的巴格达:缺水缺电,污水成河。据了解,当地电力供应缺口高达3000兆瓦,要让巴格达恢复24小时通电可能要花费10年时间,这就是所谓的“战后重建”工作吗?
美国防部在对超过60万份伊拉克官方文件进行研究后,近日发布报告称前萨达姆政府和“基地”组织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切尼对这一结论似乎很不满意。为低调处理,这份报告没有在官方网站上公开,记者只能通过邮寄的方式向有关部门索取报告的光盘。这同2002年布什政府在战前的高调宣传相比,确实有“显著变化”。
英国智库“牛津研究小组”(Oxford Research Group)表示,因战争和冲突而死亡的伊拉克平民已增至130万人,这个数字还未包括安巴尔和卡尔巴拉等“重灾区”。另外,至少400万平民无家可归或成为难民逃往敍利亚和约旦,造成两国的资金和资源日益短缺。由此看来,这场战争比13世纪蒙古帝国入侵伊拉克所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
在驻伊联军指挥官彼得雷乌斯镇压策略的指引下,巴格达已经沦为了一个破败、无序、高墙围筑、受当地军阀和武装分子所主宰的“贫民窟”。而这一策略的实行又要花掉美国纳税人每月数以十亿计的金钱。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史迪格里兹教授(Joseph Stiglitz)和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琳达•比尔梅斯(Linda Bilmes)共同撰写了新著《耗资三万亿的战争:伊拉克冲突的真正代价》(The Three Trillion Dollar War: The True Cost of the Iraq Conflict)。书中写道,到2017年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总开销将会达到1.7至2.7万亿美元。若按照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好战立场,这个代价还将无限增长。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意识到,这笔资金完全可用于造福国人,如改善公立学校的办学条件,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和整修基础设施等等。
布什政府的“增兵”政策已被迫暂时中止,彼得雷乌斯解释说此举是“明智”且“审慎”的。最近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威廉•法伦提出请辞。他强烈反对“增兵”伊拉克和主张立即撤军,所以遭到布什政府的排挤。
也许很多人认为在总统大选前夕,美军不会有大动作,至少表面上没有。不过,五角大楼却正在科威特秘密修建一个庞大的永久性军事基地,以便完全控制整个中东至西南亚一带。此外,美军已经在卡塔尔、巴林、阿联酋和阿曼等国家拥有永久性基地。不管是主张撤军的奥巴马和希拉里当选,还是主张“增兵”的麦凯恩上台,伊拉克战争仍会在科威特和其它亲美海湾国家的支持下继续下去。
巴格达不仅是21世纪最暗无天日的地方,也是被恐惧和绝望所笼罩的城市。这是布什政府实行“增兵”策略以及逊尼派反“基地”武装组织“觉醒”(Sahwa)不断扩大势力的结果。
一些属于中层阶级的什叶派居民对《亚洲时报在线》表示,强奸、抢劫和虐杀等犯罪案件有所下降(2007年8月每天约有65名伊拉克人被杀,2008年2月减少至26人)是因为附近地区的其它教派或种族都已经被清除掉了。借华盛顿当局的官腔来说,巴格达确实比以前安全了。在巴格达战役期间以及2006年2月萨马拉(Samarra)什叶派清真寺被炸后,平均每个月就有3000名伊拉克平民惨遭杀害。
无能的马里基政府如今只是躲在由雇佣兵把守的“绿区”苟延残喘,对区外的实际形势知之甚少。如果马里基总统一行想要到邻近的曼苏尔地区巡视一番,那么警卫部队首先必须对该区进行全面搜查,就跟美国总统出巡一样。
无论华盛顿当局做出何种决策或编造何种谎言,有两大现实状况是无法改变的:一、逊尼派抵抗组织使驻伊美军陷入了持久战的僵局,致使美军滑向战败的边缘;二、从大局上看,什叶派战胜了逊尼派,因为前者和库尔德部族一起控制著政府、议会、军队(13个师的兵力当中有一半与伊朗有关联)和警察。
“觉醒”自卫队的前身其实就是逊尼派游击队,其中不少人还是被前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称作塔利班“残余分子”的前萨达姆时代军官。在他们决定从美军那里支领每月300美元的薪水之前,他们还是袭击驻伊美军的逊尼派武装分子。
毕竟他们不可能与美军、“基地”组织和伊拉克政府等三方同时作战。他们只是伊拉克境内众多武装力量当中,一支反对伊拉克什叶派多数政府的力量。驻伊美军同样也是众多武装力量当中的一支,只不过装备较为精良罢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早前的“分而治之”策略收到了一定效果:逊尼派和什叶派彼此仇恨的程度更甚于对驻伊联军的仇视程度。不过,逊尼派和什叶派在要求联军撤出伊拉克这一关键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致的。至于他们为什么没有联手向美军发起进攻,这是因为各自的政治立场不同。
事实上,伊拉克境内存在著各自代表不同势力的武装力量:库尔德族的“自由斗士”(Peshmerga),什叶派的“迈赫迪军”和“巴德尔组织”,以及逊尼派的“觉醒”自卫队和其它抵抗组织。由什叶派精神领袖萨德尔领导的“迈赫迪军”把精力放在了下届议会选举和夺取政权这一目标上;“自由斗士”的重心则是要在有望使基尔库克归属权落入库族人手中的公决举行后保卫这座城市的安全;巴德尔组织不想失去手中的政治权力,因此才会遵守与“迈赫迪军”之间的停火协议;而“觉醒”自卫队则准备随时向什叶派发动突袭。在这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当中,美国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局外人”。
伊拉克已经无法被称作“国家”了。美国的“增兵”政策只是一个假象。所谓的战争无从谈起,因为伊拉克政府的军队毫无还手之力。
另一方面,土耳其军方已经表明随时可能攻打伊拉克北部的库族自治区——库尔德斯坦(Kurdistan)。如果等到一再拖延的基尔库克公决举行后,库族人完全控制了石油资源和重燃独立野心之后,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萨德尔在对伊拉克社会的混乱表示痛心之后便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如同传说中的第12位伊玛目(Imam,伊斯兰教长的头衔)——马赫迪伊玛目(Imam Mahd)那样。这对于虔诚的什叶派来说是一件大事,而不仅仅是一个政治计谋。如此一来既可以把“迈赫迪军”的部分“杀戮”任务推到美军的身上,又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下一届选举。萨德尔希望他的支持者在下届选举中抢下什叶派省份的地方政府大权。反美思想强烈的萨德尔迟早都会成为伊拉克的主宰,而华盛顿则无可奈何。
美国总统大选的确属于“内政”范畴,但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和奥巴马都没有明确表示要完全取消美军在伊拉克的“行动”,或者缩减切尼和一众军火利益集团所支持的海外军事基地扩张计划。
因此,美国总统大选也是一个国际问题。在美国用谎言支撑的、所谓“先发制人”的战争中,数百万的伊拉克人丧失了家园、工作、亲人、梦想甚至是可贵的生命。在惊慌和恐惧中,他们祖祖辈辈薪火相传的土地变成了一片满目疮痍的废墟。
本文Pepe Escobar著有《Globalistan: How the Globalized World is Dissolving into Liquid War》一书。
译者 杨洋
原载:亚洲时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