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国际 > 国际纵横

一个人的振兴——直面普京

张豫 · 2008-05-07 · 来源:
普京经验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一个人的振兴——直面普京
: 张豫

来原载 新浪读书频道

他曾经被媒体称为“危机总统”,在俄罗斯最危险的关头上台,上台以后就遇到车臣危机,库尔斯克沉没,人质危机……但普京依然是普京,没有危机战胜他,他度过了所有的危机,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也受到俄罗斯人民的爱戴。不是从前那种对领袖的崇拜,而是对一个坚强、冷静的人的喜爱。

------------------------------------------------------------------------------------------------------------------

引子:直面普京(一)

  俄罗斯电台是俄罗斯第二大广播电台,以前它以播放政治时事节目为主。苏联解体后,由于受欧美文化的影响,开始靠播放流行歌曲吸引听众。由于该台实力雄厚,涉足流行音乐没多久,便打开了局面。一些当红歌星的歌曲以被俄罗斯电台播放为荣,它推出的流行音乐排行榜成为歌迷心目中的权威排行,主导着俄罗斯流行音乐的潮流。

  2002年8月初,俄罗斯电台播放了一首流行歌曲,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窜红,成为各大

        电台的流行金曲。不过,这首歌的“主人公”不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帅哥靓妹,而是一位已经人到中年、五短身材的秃顶已婚男人——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

  这首歌是三个女孩的合唱,内容是失恋女孩诉说要找一个像普京一样的男朋友,它不仅曲调优美,歌词也朗朗上口,令人过耳不忘。最有趣的是,这首歌有一个“抓人”的歌名——《嫁人就嫁普京这样的人》。每当歌迷们打开收音机,聆听着那动人的旋律,一个充满男性魅力的俄罗斯男子汉形象就会在脑海里久久萦绕。

  “我的男友打了一场架,
  打得遍体鳞伤,
  喝得酩酊大醉又沉沦毒海。
  他简直令我无法忍让,
  我把他逐离我的身旁,
  我如今想要一个像普京的人。
  昨天我在新闻上看到了他的身影,
  他说,这个世界正处于十字路口。
  他是那么具说服力,
  使我下定决心想要:
  一个像普京的人,
  一个像普京强而有力的人,
  一个像普京不酗酒的人,
  一个像普京不使我伤心的人,
  一个像普京不会舍我而去的人。”

  这首歌的是谁?背后是否有什么商业目的或政治目的?好事的媒体和分析家不断地猜测。但是据俄罗斯电台的台长披露,这首歌并不是歌星或唱片公司录制好送来的,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件怪事:8月初的一天,俄罗斯电台的两名保安在电台大门无聊地来回踱步,从远处匆匆走来一名陌生男子。他来到大门口,停在其中一位保安面前,不紧不慢地从衣兜里掏出一盒录音带,然后对保安说:“麻烦你转交台长。”那位保安不敢怠慢,立即把录音带送进台长办公室,并把接到录音带的经过详细说了一遍。台长也觉得纳闷,便请手下人去放一放,听听录音带上究竟录了些什么东西。工作人员把录音带放进播放器,里面很快便飘出了这首美妙的歌曲。

  其实,对于歌迷来说,是谁录制了这首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喜欢这首歌,更喜欢这首歌中歌颂的这位总统。在前苏联历史上,歌颂“伟大领袖”的歌曲并不鲜见,但没有一首能够与这首来自民间的、用“阿妹相思阿哥”形式表达的歌颂总统的歌曲同日而语。

  在各个民族的各个历史阶段,民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恐官”、“怨官”的潜意识,讽刺官僚的口头文学各国都有,西方社会更是盛行。但是这首歌颂总统的民歌却给了我们一个例外,让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一个领导人只要老老实实为百姓做事,清清白白地做人,设身处地地与民同悲同乐,权力并不能成为官民隔阂的壁垒,他的所有成就和美德都不会被埋没,他甚至能像口碑极佳的影视、体育明星那样成为一个大众情人。

  论长相,普京绝不是那种让人一见钟情的美男子,但他却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在俄罗斯妇女的心目中,普京是全俄最性感、最有魅力的男人。

  事实上,普京并不想成为大众的“偶像”或让民众形成对自己的个人崇拜。然而,在他担任总统两年多来,他以优秀的政绩和无法抵挡的个人魅力,正在成为人们衷心爱戴的领导人。在2002年,尽管俄罗斯几度遭遇危机,但是普京以其冷静、果断的处理方式,每每化险为夷,使他成为俄罗斯支持率最高的领导人。2001年末,普京就曾经荣获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年度风云先生”称号,将布什和拉丹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普京热”正在俄罗斯形成。

  在整个俄罗斯,人们都可以看到普京画像、胸像、普京T恤、普京儿童书籍,甚至着色的普京套娃。不过,普京清醒地知道个人崇拜曾经给俄罗斯造成的危害,他有时也不得不给这股热潮泼一泼“冷水”。

  2002年6月,两名颇有生意头脑的学生趁着这股“春风”,在车里雅宾斯克市开了一家“普京酒吧”,其广告是:到“普京酒吧”喝“弗拉基米尔”饮料。开张之初,两位店主表示,他们只是想对自己景仰的人表示敬意。酒吧里挂着一张普京画像,一面俄罗斯国旗,还有一套柔道服——因为普京喜欢柔道。在他们的盘子里、饼干上印着普京名字的首字母;啤酒来自普京的家乡圣彼得堡;饮料则以普京的昵称——“弗拉基米尔”命名。

  但普京本人似乎对此并不觉得很自在。在酒吧开张后几天,普京得知后说:“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可以接受画像或者别的什么,不过,肯定得有个分寸。”于是联邦巡视员找到了学生店主。经过交谈后,他们同意改名,把“普京”从酒吧名中去掉,并重写了他们“歌颂”普京的菜单。

  普京的最高级别助手、新闻秘书塞尔盖伊表示,普京总统不赞同大量制造有关他个人的艺术品,他现在还没有下令禁止只是因为他很忙,还没有时间来管。在这些肖像作品中,不乏粗制滥造、毫无艺术品味者,严重影响了商品的质量,而且普京总统也不希望自己被民众当作“偶像”来崇拜。

  除了商品,在电视和报纸杂志中也充斥着“盛赞”普京的节目和报道。最近,有两家电视台老板相继下台,就是因为制作了一些阿谀奉承的节目。另外一家著名报纸的负责人则被严厉批评,因为该报在报道中通过回忆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勃列日涅夫时代,来称颂现在的生活。

  在普京总统执政的这两年中,之所以有无数的普京肖像、半身像、蜡像、地毯、挂历和玩偶在市面上出售,这同他在俄罗斯民众中声望的提高有极大的关系。在2002年4月的民意调查中,普京的民众支持率达到了71%;5月份,这一比率更是激增到75%,显示了民众对他改革成果的满意和对他个人魅力的极大认同。

  引子:直面普京(二)

  普京在俄罗斯政坛的迅速崛起,被认为是一个奇迹。他从圣彼得堡来到莫斯科只有三年,就成为俄国的新领袖。俄罗斯国内对他充满期望,民众对他的好评超过叶利钦。2000年1月13日普京在母校宣布正式参选后,每次民意调查得到的支持率都超过50%,比第二位的久加诺夫高二十几个百分点,其他候选人都瞠乎其后。
  在2000年总统大选时,俄罗斯民众并不清楚普京是何许人,甚至一些俄罗斯高层人士对他也知之甚少。在大选时期,前俄第一副总理卡西扬诺夫、“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董事长丘拜斯和右翼力量联盟领导人基里延科在瑞士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年会时,西方记者提问:“请问普京代总统是何许人也?”三个人竟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其实这并不奇怪,普京1996年才来到莫斯科,在巨头林立的俄罗斯政坛上,他的资历无疑是最浅的,克格勃的生涯又给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2000年总统大选时,俄罗斯的一位评论家认为,普京是一块黑板,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写下自己的期望。普京什么都不是,所以谁都认为普京可以接受。
  在普通民众那里,普京起初也被当做一个“谜”来看待。安德烈是一名普通的俄罗斯商人,常为办护照等问题在欧美国家受到刁难而耿耿于怀。除了赚钱外,他希望俄罗斯能缩小同西方国家的差距。2000年3月俄大选时,他曾经说过不喜欢普京。但普京当选总统一年后,他在电话中对记者承认,他认为普京能使俄罗斯走上强国之路。
  在西方媒体那里,普京的名字初次为人所知时,大家常用“小个子”或“间谍”来代替他。如今,虽然仍有媒体批评他,但已没有人再小觑他了。相反,西方媒体对这位颇具神秘感的总统的个人魅力的好奇已有了些追星的味道。
  德国媒体普遍认为,普京不同寻常,让人琢磨不透。由于他曾经长期在德国工作和生活,所以德国总理施罗德对普京充满了期待,他希望可以和说德语的普京建立类似科尔和叶利钦那样亲密的个人关系。普京成为代总统后,他的克格勃背景使西方对他充满疑虑。西方主要国家的外长纷纷到访莫斯科,以观察普京,试图摸清他的底细。
  能说流利俄语的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注意到,普京非常了解俄罗斯的情况,完全不需要助手为他准备的材料,已经进入了国家元首的状态。但是这位出生在捷克的美国强硬派外交家显然对克格勃出身的这位新总统怀有戒心,她说:“我们已经听到他说了什么,重要的是看今后他做些什么。”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英国首相布莱尔是第一个直接和普京打交道的西方领袖。他在第一次会见普京后就称赞不已:“他是一个有政治远见、深知自己该做什么的人。”
  普京访英时,普京夫妇与布莱尔夫妇踏着红色的地毯并排走上会议大厅的台阶。一贯像明星一般的布莱尔夫妇不断向欢迎的人群挥动手臂,不知不觉走到了地毯中央,普京的夫人被挤到了地毯外面。此时普京没有抢着出风头,更没有面露不快,只是退了半步轻轻地拍了拍夫人柳德米拉的胳膊,似乎在说“没事儿”。他对夫人的照顾,他的温和谦让,比起布莱尔的“魅力四射”更令人回味。此后的记者招待会上,看上去沉默寡言的普京以他的机智幽默与出众的口才博得了满堂彩。挑剔的英国记者们对普京的喜爱甚至超过了明星般的布莱尔。
  普京的同学古罗夫说:“普京为人十分内敛,很少出风头,很少透露自己的内心想法,但他是一个实干家。”普京的柔道教练拉夫连说:“叶利钦在坦克上微笑挥手的样子让人印象深刻,但普京不会这样做,他不爱出风头。”这就是普京给人的印象:少言寡语,十分腼腆。但普京的内敛与亲和,更突出了他的实干家形象。以前许多官员见不到叶利钦或不敢见他,而现在很多人都能直接面见普京,他总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他穿着普通夹克四处视察的样子已经深入人心。
  2002年12月普京访问中国时,应邀到北京大学演讲。只见他抱着一本厚厚的大开本精装书走上北大讲台——演讲稿?台下600多名师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你们不要害怕。这是一本俄文书,我不会朗读整本书的。”素以严峻著称的普京总统顿了一下,然后抖开“包袱”:“这本书我已经读过,它的名字叫《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说完,普京转过身去,当着江泽民主席的面,把它赠给当天讲演的主持人——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普京的幽默和风度折服了在场的所有人。
  虽然有学者对俄经济转好仍持异议,认为俄国内政治是否已完全步入有序仍有待观察。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努力实现俄罗斯大国梦的普京,在就任总统以来尽情展现了他的个人魅力,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耀眼的明星。
  普京出身于列宁格勒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在二次大战后的艰难岁月里,这个家庭的生活非常拮据,但是相互之间的亲情使它充满温暖。普京的父亲是个严肃正派、善良智慧、富有远见的人,他经常告诫普京要积极向上,要学会依靠自身的力量去谋生、自卫和寻求发展机遇,使普京从小就养成了一种朴实无华、坚韧进取的性格。
  长期的平民生活使普京对俄罗斯民众的艰辛有着切身体验,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有着深刻的了解。对俄罗斯民众生活的体察使普京成为一位平民色彩很浓的领袖,他把了解民众的呼声与疾苦作为正确决策的关键。普京到各地视察,经常打乱地方的接待计划,随意走进事先未做安排的百姓家了解情况。
  2002年普京考察远东时,路过一个村子。有个男子正穿着裤衩在劈木柴。老婆对他嚷道:“当家的,总统来了!”
  “什么总统,见鬼了!”男子不相信,可是抬头一看,愣住了:“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真的是您!”
  “不,不是我。”普京开玩笑说。
  男子不知深浅地请普京跟他儿子一起游泳。当时水温只有21摄氏度,普京二话没说就下了水。这段故事很快成了传奇。


引子:直面普京(三)

  此前不论是叶利钦还是苏共中央总书记,都喜欢进行事先精心策划的视察:听听当地领导汇报,看看名胜古迹。普京讲究“眼见为实”。即使在大众场合,普京也善于躲开当地领导安插的“工农代表”,专挑未经“训练”的普通人,跟他们聊家常。
  一次在外地,有个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太太对他抱怨,说自己的退休金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没有享受任何优惠。普京回莫斯科后立即向退休基金会会长问明情况。原来,根据规定,要享受优惠就要自己办齐证件去申请,不申请就没有优惠。在普京的过问下,这种规定很快进行了修改,变为基金会工作人员为退休老人上门服务。正是这种平民主义的理念与做法,使普京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多数俄罗斯人的愿望,他本人也成为普通百姓心目中的“自己人”。
  普京说过,当国家领导,应当真切地了解祖国。2001年,他利用休假长途考察了俄西北地区,2002年又考察了远东。那是前领导人最不愿意去的地方,时差大,没什么好玩的,人民愣,问题多。“来了,许了一堆愿,什么也不落实”——这是人们对前领导人视察的概括。
  但是普京一改前任们的态度,考察外地,并不是摆给人看的“公关姿态”,他乐于摆脱成堆的记者。一次,他在极北地区的苏尔古特,天气突然变得很恶劣。随行的三架直升机驾驶员不敢起飞,记者和摄像器材都只好留下。只有专用直升机驾驶员技术过硬,带着“全天候总统”飞到第一线,普京同天然气开采工呆了一整天。
  普京的考察,有的时间不长,但日程安排很紧,随行人员很少。一次在外地考察期间,他应一位农村老太太的邀请,去品尝她的醋渍蘑菇,就只开了辆小面包车。要不然,大批随行人员还不把老人过冬的食品全吃光了!
  目前俄罗斯国内最最流行的两句经典口头语,均出自普京总统之口。这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普京爱憎分明的性格和敢作敢为的平民作风。
  1999年9月,由车臣武装叛匪头目巴萨耶夫和国际恐怖分子哈塔人精心策划的恐怖活动,一时间震惊了俄罗斯朝野。恐怖分子制造的居民楼爆炸案致使几百名无辜平民死于非命。当时的联邦安全局长、国家安全秘书普京临危授命,开始担任俄罗斯总理职务,直接领导打击国际恐怖分子对俄罗斯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造成的威胁。当普京目睹莫斯科接连发生两座居民楼爆炸案的惨景之后,从牙缝里冒出了一句嫉恶如仇的话:“我们打击恐怖分子必须坚持到底,即使他们逃到厕所里,我们也要把他们溺死在马桶里!”
  2002年10月23日傍晚,普京成功地解决了震惊世界的千名人质被劫持事件。11月10日,普京飞赴布鲁塞尔参加俄罗斯—欧盟领导人峰会。在会议结束后会见外国记者时,一位法国媒体的记者突然就车臣问题向普京发难,试图把车臣反恐与人权问题联系起来,责难俄罗斯“滥用暴力”。普京总统一下子被激怒了。只见他又一次从牙缝里冒出一句话:“如果你愿意成为伊斯兰极端分子的话,我请你到莫斯科来做包皮手术。我们有最好的专家为你解决问题!”“来莫斯科做手术!”又一次成为普京总统的标志性用语。它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普京爱憎分明、血气方刚的性格。
  早在圣彼得堡担任副市长期间,普京就已掌握了电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现在他能熟练地用电脑进行工作。他还对互联网很感兴趣。因此,在世界各国的领袖中,普京还创下一个新记录:2002年3月6日,他作客互联网,在网上与全世界的网民聊天。他选择互联网这个新领域本身就说明了普京是年轻的、能够接受新事物的新一代领导人。除了国事,普京还聊家常,包括最喜爱的明星或妻子的生日怎么过等等,再加上是与网民直接对话,他平易近人的一面尽得体现。
  作为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面积1700万平方公里、拥有1.5亿人口、100多个民族和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总体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的大国总统,普京要日理万机,实在难得有什么业余时间。但就在极其有限的空闲时间内,他也尽量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这种适时的“放纵”,不仅使普京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处理国事,还给他另外增添了吸引人的魅力,偶尔的“露一手”,则更令民众欢喜有加。
  普京经常睡得很晚,但却从来都起得很早。洗漱完毕后,普京先在熹微的晨光下做30分钟热身操。此外,由于普京是柔道黑带高手,所以做过操以后,他还要练上一阵子柔道。接下来,再游泳20分钟。在一个多小时的锻炼之后,他即驱车去克里姆林宫上班。也许正是由于普京注意锻炼身体,他才能在一天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


引子:直面普京(四)

  20世纪70年代中期,普京就在苏联柔道界崭露头角,不仅多次在苏联大学生运动会柔道项目上获奖,还一度成为圣彼得堡市的桑勃式摔跤和柔道冠军,并因此获得桑勃式摔跤和柔道大师称号。1973年,普京从一名学徒成为桑勃式摔跤教练,两年后成为柔道教练。在他的众多弟子中不乏优秀人物,其中包括曾两度获得世界冠军的桑勃式摔跤运动员阿布杜拉耶夫。为表彰普京的特殊贡献,前苏联曾授予他“功勋教练”的称号。
  出国访问,普京也总不忘以武会友,通过体育展示俄罗斯领导人的魅力。到日本访问时,这位爱好柔道并且获得圣彼得堡市冠军的总统与不到14岁的柔道小选手比赛,被后者摔倒后也不失风度地表示认输。2002年3月初,独联体国家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举行非正式会晤期间,哈萨克斯坦领导人邀请各国领导人滑雪。谁知滑雪刚开始,普京就如离弦之箭,把其他领导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速度之快,令大家瞠目结舌。
  平时由于公务繁忙,普京很难和家人团聚。只有在双休日晚上,偶尔普京能难得地在家休息一下,同家人一起看看电视。普京比较爱看时事评论节目。其中有些节目不免会对他本人和他的家庭说长道短,时常还会有些空穴来风的所谓趣闻轶事,甚至不乏诬蔑不实之辞。因为身边并无外人,这时普京才放纵一下自己的情绪,要么开怀大笑,要么愤愤不平,有时还情绪低落,可以说,他对新闻媒体的评价是很敏感的。
  普京还是个读书迷,这个习惯是在中学时代就养成的。那时他有个很好的俄语老师,正是这位老师教他学会了爱书、用书。普京最喜欢俄罗斯近代作家契诃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他也很喜欢大仲马、凡尔纳和莫泊桑等法国名家的著作。直到现在,他仍不时地翻阅这些大作家的著作。他也很喜欢俄罗斯现代文学,只可惜因为时间有限所读不多。普京手头正在读的书有两本,一本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史》,另一本是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思考俄国》,讲的是俄国历史及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哲学意义。
  俄罗斯是一个好酒的民族。普京的前任叶利钦可以说是伏特加酒最忠实的捍卫者,不仅喜欢喝,而且海量,可以一次喝下一升。据说当年在建筑工地上“干力气活儿”的时候,叶利钦的酒量和酒瘾更大。后来当上州委书记之后,叶利钦的酒量才逐渐下降,但酒瘾非但没减,反而更大。1996年以后,做完心脏搭桥手术之后的叶利钦,健康状况大不如前,他只好听从医生的建议,改喝少量的葡萄酒或啤酒。叶利钦喝酒喜欢开怀畅饮,然后去游泳,回来后可以继续喝。1996年4月24日至26日,叶利钦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他这次访华是在心脏搭桥手术之后6个多月举行的。几次宴会上叶利钦喝得都不少。24日晚,江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为叶利钦举办大型招待会,当叶利钦发现宴会上没有白酒时对江主席说,“我清楚记得上次我来时有一种白酒。”江主席问,“想喝吗?”叶利钦回答说,“那还用说吗?”于是江主席示意上白酒。”叶利钦一口气喝下三大杯。夫人劝叶利钦不要再喝,叶利钦开玩笑说,“你不要干涉我的事,不然以后我不带你出来了。”
  与叶利钦的豪饮海量相比,普京只是在正式场合,或经朋友执意劝说才喝一点伏特加。不过,普京爱吃德国菜,喜欢喝啤酒,并且品酒已达到了专业品酒师的水平。他在民主德国工作时,就经常到一个叫拉德贝格的小城,因为那里有一个东德最好的啤酒厂。普京还专门买了一个能装3升多的啤酒罐。普京每星期大约喝掉38升啤酒。由于喝啤酒,而且住的地方离工作地点不远,多余的热量消耗不掉,因此他的体重增长了12公斤。普京当上总统后,曾和记者说起他的生活习惯:一般不吃午饭,主要是来不及吃。白天尽量吃些水果,有时间就喝点儿酸奶。如果太紧张就什么也不吃。至于啤酒,大概也顾不上痛饮了。


第一章 大杂院里长大的总统 

  良好的人生开端

  一个人成名以后,好事者往往会追究他的祖宗八代,从血缘出身上考证其成功的必然性。普京也曾经遭遇过这样的趣事。
  2000年初,当普京正在准备总统大选时,摩尔多瓦共和国的报纸《独立摩尔多瓦》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普京是我们摩尔多瓦人》。摩尔多瓦是乌克兰和罗马尼亚之间的一个小国,历史上曾经是罗马尼亚的一部分,1940年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91年8月独
  立,面积三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四百多万,其中超过六成是摩尔多瓦人。该报称,摩尔多瓦历史学家维克托·安东研究了普京家族的族谱。他说,普京的祖先是摩尔多瓦大公的卫兵弗拉德·普京内,“普京内”在俄文的意思是“圆桶”。一次普京内的主人在帐篷和彼得大帝谈话,土耳其刺客前来行刺,普京内闻讯与刺客展开激烈搏斗,最终力擒杀手救了彼得大帝和摩尔多瓦大公。彼得大帝得知普京内的名字之后笑了,建议他更名为普京,并且留这名卫兵在自己身边,还封他为上尉,赏了一块封地,这个地方就叫普京诺。后来弗拉德·普京和一位俄国姑娘结婚生子,他的后代一直住在圣彼得堡,这就是普京的家世。《今日报》说“相信不相信这段历史,是普京自己的事,不过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家世,特别是普京的名字因此和彼得大帝有了联系。”
  对于这段有趣的家史,普京本人是否相信人们不得而知。但是,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普京总也不忘强调自己是大杂院里长大的孩子。
  普京的家乡——圣彼得堡是一座位于涅瓦河畔的历史古城。17世纪末,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长期征战,俄罗斯人终于在波罗的海沿岸夺得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1703年,在这片刚刚占领不久的土地上,彼得大帝亲自领导修建了一座新的城市,这就是圣彼得堡的前身——彼得保罗要塞。1712年彼得大帝不顾众人反对将俄罗斯首都迁到了此处,并将其命名为圣彼得堡。从那年至1918年,在长达206年的时间里,圣彼得堡一直都是俄罗斯大帝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圣彼得堡在1917年二月革命后改名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去世后,改为列宁格勒,到1991年再改回圣彼得堡。普京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里,因此在叙述普京早年生活的时候,我们仍用列宁格勒的名字。
  普京的爷爷是位技艺精湛的名厨,且有不同寻常的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应邀到莫斯科郊区哥尔克镇工作,为当时住在那里的列宁及其家人做饭。列宁逝世后,他又被调往斯大林的一个别墅,在那里工作了很长时间。退休后,他在莫斯科市委伊林斯科耶休养所又当了好多年厨师。普京12岁之前,即他的爷爷逝世之前,曾多次到这个休养所小住,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了许多幸福的时光。
  1952年10月7日,普京出生在列宁格勒市中心巴斯科夫胡同的一个大杂院里,他的童年时光就是在这大杂院里度过的。普京出生时,他的父母已经41岁,结婚已经24年了,所以普京被称为“迟来的孩子”。作为家里的“独苗”,普京自幼就被全家人疼爱有加。
  据普京自己讲,他父母的结合主要是出于爱情。另外,父亲很快就要应征人伍,为了彼此有个保证,所以很快就结婚了。婚后第四年,普京的父母移居列宁格勒,住在城郊。母亲进工厂上班,父亲则继续在潜艇部队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老普京在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期间,响应号召,再次到前线参战,被炮火击中受了重伤。后来他腿上还一直带着榴弹的碎片,天气不好的时候,连走路都很困难。
  普京的两个哥哥都在围困中死去。普京虽然没有见过他们,但是从小就将大人所讲的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悲壮情景印在脑海里了,尽管战争只是他出生十几年前的事。双亲怀念两个在战时夭折的儿子的情景也使普京终身难忘。这种由家庭成员的牺牲和城市创伤的感受而形成的观念,其效果是抽象、枯燥的政治教育所无法达到的。这样的家庭背景,使普京很自然地接受了苏联的爱国主义教育,而爱国主义正是他作为总统提倡的俄国精神之一。
  童年时期,普京家住在大院一幢五层楼里,房子是他父亲所在的车辆厂分给他们的。这楼很简陋,没热水,没洗澡间,厨房很小,还是公用的。楼梯一侧有锈迹斑斑的铁栏杆。楼道里经常有好多老鼠出没。普京和他的小朋友们常常用棍子驱赶老鼠。在这楼梯上发生的一次惊心动魄的“人鼠大战”,迄今还刀刻斧镂般地烙在普京的记忆深处。有一次,普京看见一只硕大的老鼠,便对它穷追不舍,直把它逼到了墙角。这老鼠走投无路,气急败坏,猛地掉转身,全力向普京迎面扑来。这一切来得是那样突然,普京害怕极了。接下来,反倒是老鼠紧紧地追赶他了。只见它飞快地越过一个个台阶,转瞬就跳进了普京家那一层的楼道。毕竟普京要比这老鼠跑得快,他以最快的速度推开自家门,又砰的一声关上。就这样,他将这老鼠挡在了家门外。
  上小学之前,普京只能在大院里玩。如果去外边玩,他的妈妈不放心,她常常从窗户探出身,问:“沃洛佳(普京的小名和昵称),你在院子里吗?”当时,父母对普京看得很紧,未经他们许可,是不能随便走出这大院的。然而,外面的世界对孩子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有时普京也会偷偷地溜出大院,不理会这些禁令。
  五六岁时,普京第一次悄悄地走到他家附近的一条大街上。这天正好是“五一”节,他好奇地向四面张望。街上人山人海,一片欢腾,热闹非凡。他呆呆地看着眼前欢天喜地的景象,不知为什么开始有点害怕起来。
  再稍大一点,普京的胆子就越来越大了。有一年冬天,他背着爸爸妈妈,同几个小伙伴乘电动火车到郊外玩。到了郊外,他们走着走着就迷了路,不知到了什么地方。天寒地冻,幸好带着火柴,于是就点起篝火。没吃没喝,他们都冻僵了,饿坏了。返回时,他们坐的还是电动火车。回到家后,挨皮带肯定是少不了的,从此普京再也不敢独自随便出远门了。
  应当说,普京比许多同龄人都幸运,因为他能亲身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怀和呵护。那时幼小的普京经常看见一个个家庭走向破裂、解体,其中许多是因为男主人毫无节制地酗酒造成的。他亲眼目睹的这些悲剧,最初是在那栋有众多住户的大杂院里,而后则是在学校里。
  许多年以后,在政坛崭露头角的普京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和家庭仍然充满了自豪和幸福感:“我的家就是我的一座堡垒。可以说,这是我最大的优势。当时虽然我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很显然,在父母心目中,最为珍贵的就是我。所以,即使我口头上什么也不说,但只消看看周围,我就有充分理由认为,自己所处的家庭环境是最好的。对我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早在上小学时我就想,将来上了大学,我可能不会尽力去炫耀我父母都是工人,母亲甚至还做过杂工。我曾经想,如果在大学一年级我能说父亲是教授就更好了,母亲哪怕是副教授呢。我不刻意强调父母的工种,但我从不因为他们的职业而感到羞愧。我一向敬重他们,一向和他们很亲近。我清楚地知道,我的一切都是父母给我的。我也清楚地知道,作为普通人,父母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我生活得更好。正是有了他们,我才能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


挨打悟出的道理

  对于大杂院里长大的孩子来说,小时候打架是常事。至于打架的原因,也无外乎小孩子们那些芝麻大点的事,普京当然也不例外。但是,他们并不是寻衅滋事的小流氓,而是大杂院里一帮调皮的孩子。说是打架,也不过是小孩子之间的推推搡搡、动动拳头,从未用过卑鄙和凶残的手段。
  普京第一次挨打,就悟出了一个受用终生的道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收获。普京
  回忆时提到:“当时我感到很委屈。打我的那小子看上去是个瘦猴。不过,我很快便明白了,他年龄比我大,力气也比我大得多。对我来说,这件事不啻是街头‘大学校’给我上的很重要的一课,由此使我得到一次获益匪浅的教训”。
  “我从这一教训中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首先,是我做的不对。当时,那孩子只是对我说了句什么,而我却很粗鲁地把他给顶了回去,那话简直能把人噎死。实际上,我这样欺负人家是毫无道理的。因此,我当场就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第二,如果当时站在我面前的是个人高马大的壮汉,也许我就不会对他这样粗暴了。因为这孩子一眼看上去瘦骨伶仃,我才觉得可以对他撒野。但等我吃了苦头以后,我才明白,不论对谁都不能这样做,对任何人都应当尊重。这是一次很好的、有“示范意义”的教训!
  第三,我明白了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我对错与否,只要能进行还击,就都应当是强者。可那孩子根本就没给我任何还击的希望。根本就没有希望!
  第四,我应该时刻做好准备,一旦遭人欺负,瞬间就应当进行回击。瞬间!
  总的来说,我打架,并没有什么鲁莽和过火的举动。不过,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如果你想要成为胜者,那么在任何一次对打中,都要咬牙坚持到底。”
  此外,普京还明确意识到,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卷入冲突。但一旦有什么情况发生,就应假定无路可退,因而必须斗争到底。原则上说,这一公认的准则是此后克格勃教给他的,但早在孩提时代他在多次打架中对此就已经烂熟于胸了。
  此后,在克格勃的工作中,普京还掌握了另外一条准则:如果你不准备动武,你就不要拿起武器,不应该随意恫吓别人。只有在你决定开枪的时候,才须掏出手枪。小时候在街头需用拳头明确他与小伙伴们之间的关系时,他就是这样做的。一旦你下决心打这一架,那你就要坚持到最后。换句话说,不打则已,打则必赢!
  在童年时代就能够悟出这样的道理,并把它作为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准则,无疑和普京聪颖的天资、坚强的个性有关。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性格,普京才能够在俄罗斯政坛上脱颖而出,成为一位受人爱戴的总统。


不安分的学生

  普京是10月出生的,而苏联的新学期从每年9月开始,因此他1959年八岁时才开始读书,比一般的孩子要迟一年。
  普京的学生时代并不安分,根据俄罗斯权威报纸《共青团真理报》报道,在普京少年时代度暑假的乡下的一所小木屋的布满灰尘的阁楼里,发现了一本普京当年上学时候的学生手册,上面清楚地记录了1963~1964年11岁的普京在学校时的一副顽皮样,与他后来成为了
  不起的大人物的做派简直有天壤之别。例如一位老师在他的手册上面写道:“今天普京在上课前把黑板擦往同学身上砸去。”其他老师写的评语还包括“回家没有做数学作业”、“上音乐课时不听话”、“上课时大声说话”等等。
  这本手册的记载还显示,普京有一次在上课时不专心听老师讲课,而是在下面做小动作,给一位名叫波甘达夫的同学传纸条,结果被老师当场抓获,挨了一顿批。另外,该手册还记录了普京在那一年中经常和学校的体育老师打架,尽管他后来成为了柔道冠军,但是那个时候肯定不是老师的对手。还有一次,普京因为忘了穿校服,结果被老师赶出了课堂。在另外一次,普京和一位年纪比他大的同学打架,学校不得不把他父亲叫来,当着父亲的面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
  该手册记录的普京当时的成绩也一点都算不上优秀。在苏联时代的五分制学习成绩中,他的算术和自然课只得了三分,而绘画更是只拿了二分。他惟一拿到五分的课程是历史,另外,他的操行课也拿了五分,尽管他常常与体育老师打架。《共青团真理报》在报道中还披露说,普京当时真正喜欢的课程是德语,与手册一起被发现的还有普京当年的笔记本,上面写满了少年普京用德语记录的其它课程的笔记,表明他喜欢德语到了何等痴迷程度。他的化学书里甚至还插着德语单词背诵卡片。
  不过总的来说,普京在学生时代应该是平淡无奇的,他不是天才型的学生,也不是调皮捣蛋的刺儿头,学习成绩中等。他有过少年的初恋,据说颇受女孩子的青睐,曾经因为在学校和女同学接吻,被同学打了小报告。
  普京小学时就喜欢上体育课,他曾经学习拳击,不过因为鼻子被打坏,治好之后就放弃了这一爱好。在男孩子中,普京个子不高,无法进入篮球队,甚至一般男孩子最喜欢的足球,他也没有机会练习。普京的体育活动是在胡同的后院里开始的,在那里他学会了格斗,这为他后来学习摔跤和柔道创造了条件。
  从10岁起,普京就开始学柔道,教练是拉夫林。中学时代,在和女友逛街、幽会时如遇到酒鬼的挑衅,普京总是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女伴,从没有让她有过不安全的感觉。1974年秋天,普京获得了列宁格勒的柔道冠军,显示了在普遍高大的俄国男性当中,他以技巧和力量的结合而成为佼佼者的能力。


人生第一个转折点

  普京的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普京又是父母“老来得子”的“独苗”,因此全家都对他寄予厚望。普京上小学时,家人就有明确的暗示:日后必须上大学。当时也许是为时尚早,这事还没提到“议事日程”,因此谁也没有天天把这挂在嘴上,他们也没有在一起商量普京应该报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但有一点他们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普京必须要接受高等教育。
  至于普京,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小时候的理想是当水手,后来又想做飞行员,对一个少年来说,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然而少年普京在16岁时最终打定主意,决定要加入克格勃,原因是他看了许多有关情报官员和特工的书刊和电影,如《剑与盾》。读九年级时,普京跑到列宁格勒的克格勃办事处要求加入,但是克格勃的一位官员告诉普京,他们只收大学毕业生和复员军人,而且,“我们不接受直接找上门来的人”。普京于是追问,收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那位官员告诉他,最好是法律系毕业生,于是普京决定报考列宁格勒大学的法律系,以便今后加入克格勃。
  普京读十年级中期时告诉父母说准备考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老普京夫妇自然没有什么异议,只是对普京的学习也随之抓得更紧了。
  但是就在普京准备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时,发生了一个变故。他的柔道教练拉夫林对他考大学的志向不以为然,反倒力主他去报考列宁格勒金属工厂附属高等技术学校。当时普京是在该厂体育俱乐部练柔道,因此教练们很容易地能将其转入这一学校,而且可以使他免服兵役。
  有鉴于此,拉夫林就特意约见普京父母,并当面对他们说,根据普京的成绩,实际上可以被保送到上述高等技术学校,根本不用考试。而且这所学校不错,放弃这个大好机会,就是做天大的傻事。考大学本科是一种冒险,万一考不上,普京就得马上参军入伍。
  听拉夫林这么一讲之后,普京的父亲自然也就有些动心,原先一定要他考大学的想法也有些动摇。于是,他们也开始做普京的工作,要他按拉夫林教练说的做。
  这样,普京便陷入“两面夹击”的境地:训练场上,拉夫林劝普京;回到家,父母压普京。说来说去,都是让他放弃报考大学,等待被保送上大专。
  但是普京太想加入克格勃了,他说,“我就是要考大学,就这么定了……”
  “那万一考不上,你就得去当兵,”大家众口一辞地说。
  “没什么可怕的,”普京坚定地回答,“当兵就当兵。”
  不言而喻,服兵役将会推迟加入克格勃。但总的说来,这并不妨碍普京实现自己的既定计划。耽搁几年时间,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普京几经权衡,觉得这对实现自己的理想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这是普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关头:要么现在一切都自己做主,从而走向下一个自己所期望的人生新阶段;要么认输,听别人摆布,既定计划全部落空。
  后来,普京认为这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众所周知,普京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人生由此跨入一个决定性的新阶段……


第二章 谍海生涯:向往、投入、灰心 

  柔道与恩师

  1970年,普京考入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在他的心目中,这无疑离克格勃又近了一步。列宁格勒大学的全称是列宁格勒日丹诺夫大学(现改名为圣彼得堡大学)位于瓦西里耶夫斯基岛的第二街,建校于1819年,比莫斯科大学(1755年设立)稍晚,是欧洲著名学府,设有物理、化学、数学力学、应用数学、生物土壤、地质地理、国际关系、管理哲学、历史、经济、东方学、医学、心理学、新闻学、社会学和法律等系。这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以理科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为主,不包括工科,这也是苏联大学的特点。
  普京在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苦读了五年。据俄国记者的追踪报道,普京在大学并不活跃,除了体育活动,他几乎不参加其它课外活动,因此同班同学对他印象不深。
  在列宁格勒大学五年,普京根据当时苏联高等教育的法律教学大纲完成了学业。专业课程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列宁法律思想、苏维埃法律、法律史、刑法、民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经济法等,此外还修了其它的相关课程如外语、政治学等。这种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苏联式的,和西方的法律教育完全不同,和列宁当年在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所受的法律教育也不相同。
  在大学里,普京学习很用功,但是他基本上不参加课外活动,也没有参加共青团组织。他把体育训练排在第二位,主要是练习柔道。在入学时,普京已经升为柔道黑带选手,两年后又晋升为柔道大师。那时候,要晋升一个级别,就必须多次正式参加比赛,不断战胜对手。大学时期的柔道比赛锻炼了普京的意志和体魄,为他后来的生活打下了基础,以至于许多年以后,回忆起大学时期的比赛,普京仍然记忆犹新。
  有一次比赛,普京遇到一个强悍的对手,他用尽全身力气,累得简直无法呼吸,最后,他赢了,但是优势不大。还有一次,普京的对手是柔道世界冠军沃洛迪亚·卡列宁,他们两人争夺列宁格勒市的冠军。刚一交手,普京就把卡列宁从背上摔了下去,不仅动作优美,而且没有费什么力气。比赛本来应该就此结束,但是卡列宁是世界冠军,裁判要两人继续比下去。卡列宁当然比矮小的普京有力气,后来据说裁判听到普京喊痛,按照规则判卡列宁获胜,不过输给世界冠军普京也不觉得丢面子。
  对于柔道爱好者来说,比赛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创伤,而且训练也非常艰苦。普京经常要到位于列宁格勒郊外的基皮亚维湖畔的体育馆参加训练。那个湖大约17公里宽,普京每天早晨起床后先要绕湖长跑,长跑之后再训练,如此周而复始,直到累得筋疲力尽。在大学时期,有个朋友在普京的劝说下来到体育馆学习柔道,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选手。但遗憾的是,在一次比赛中,他打了一个前空翻,结果脑袋触在垫子上,脊椎移位,全身瘫痪,十天后死在医院。对这件事,普京一直后悔不已,觉得自己不该劝他学柔道。也许是受这事的影响,普京的性格一直有些忧郁。
  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普京在柔道界的努力不仅为他后来的事业奠定了体魄和意志基础,还使他在体育界崭露头角。1976年,普京获得列宁格勒市柔道冠军。
  普京在大学的五年时间,正是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而此时他遇到一个对他的命运产生最大影响的人——阿·亚·索布恰克教授当时在法律系主讲经济学,是普京的经济法老师,普京从三年级开始听他的课。普京的毕业论文《论国际法中的最惠国原则》也是由索布恰克主持审查的,这篇论文得了“优”。
  普京和阿·亚·索布恰克教授的这一关系,后来对普京的从政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索布恰克1937年出生于西伯利亚的赤塔市,那里距离中国的满洲里只有二百多公里。索布恰克和普京有某些相似之处:同样出身于工人家庭。索布恰克的父亲是火车司机,家境并不宽裕,索布恰克靠自己的努力学习,考入了名牌大学——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索布恰克在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即被分配到斯塔夫罗波尔边区工作,那里是安德罗波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故乡,索布恰克在当地工作的时候,戈尔巴乔夫正担任边区共青团书记。索布恰克在工作之余以函授的方式读完了列宁格勒大学的法律研究生,此后终于回到母校,担任了法律教授。
  索布恰克教授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当时苏共的统治方式持批判态度,不过在讲台上他不会公开挑战当局,因为那样做的结果将是被捕和流放国外。因此,索布恰克和普京只是普通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在大环境改变以后,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形成政治上的共同利益。后来,当普京退出克格勃,前途未卜之时,索布恰克把他带入政界,为普京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础。可惜命运没有垂青这位法律教授和苏联后期的改革派重要人物,他在普京即将正式成为俄国总统之前就离开了人世,没有成为“国师”。2000年1月19日,索布恰克在加里宁格勒为普京的总统竞选奔走之际,不幸死于心脏病瘁发,时年63岁。


加入克格勃

  在大学期间,对于加入克格勃的理想,普京一直没有放弃。他甚至在憧憬着当年在克格勃办公室遇到的那个人能够突然出现,招收自己到克格勃工作。然而四年过去了,克格勃的人一直没有露面,普京只有默默地等待。在大学五年级的时候,普京几乎要放弃这个希望了,他准备毕业后去当律师,或者做一个检察官,因为少年时期的这个理想看来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
  但是普京出身工人阶级家庭,在大学里又品学兼优,着实是可造之才。因此实际上克格勃已经在注意他了,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个年轻人在读中学的时候就想加入克格勃了。当然,他们并不只关注他一个人。克格勃是苏联最庞大也最神秘的官方机构,在各大学特别是著名大学如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大学公开招募毕业生,并非绝密的事情,尽管也没有到处张扬。
  克格勃在大学生中招人是得到学校当局的支持和配合的。他们可以先阅读学生的档案,再和可能的人选个别谈话,当面考查,再向上汇报,决定是否录用。克格勃招募情报官员的标准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献身精神、机智勇敢,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25岁。主要从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和应届大学毕业生当中招募。被录用者还需要经过半年至五年的专门训练和培养。这种招募和训练方式,使克格勃能够长期维持一支素质较高的职业情报人员队伍。
  大学四年级时,学校忽然通知普京,有人将在一间教室见他。这间教室当时没有课,只有来人和普京两个人。据《莫斯科新闻》周报2000年1月5日的报道,这位客人是伊万·瓦西里耶维奇,但是也可能是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反正是最常见的俄罗斯人的名字,而且很可能并非真名。来人没有说他是谁,但是普京立刻就猜出来了,他对普京说:“我想和你谈一谈你的工作分配,但我现在还不想说究竟是什么工作。”他们约定在教师休息室见面,但是那人却迟到了。普京等了20多分钟,心想:“这头猪!是不是在戏弄我?”
  正当普京准备离开时,那人忽然跑过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抱歉。”普京心下释然了,他喜欢这句话。
  “这都是安排的,”对方说,“普京同学,如果邀请你到情报部门工作,你会怎么想?”
  普京后来回忆说:“我立刻就同意了。”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因为这本来就是他的理想。普京的家庭出身和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苏联歌颂隐蔽战线无名英雄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使他对克格勃颇有好感。他在大学也已经听说过克格勃招募高年级同学的事。《莫斯科新闻》称“这在那个年代是非常普遍的。”
  当然,普京加入克格勃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这次谈话后,克格勃的人好像突然消失了,普京也没有得到其它消息。直到多日以后,又有人打电话,邀请他到大学的人事部谈话,普京心中的这块石头才算落了地。在毕业分配时,又险些出了岔子。大学就业委员会在安排学生去向时,一位法律系的老师指着普京的名字说:“我们要让他当律师。”就在这时,墙角传来一个声音:“不,这个问题已经决定了,我们要让普京为克格勃工作。”原来是监督学生分配的克格勃特工喊了起来,他刚刚还在角落里打盹。几天以后,普京开始填写各种加入克格勃的申请表。
  和普京一起被吸收到克格勃的列宁格勒大学同届毕业生一共有三个,其中包括帕特鲁谢夫,他在普京担任总理后接替他出任了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
  普京在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加入克格勃,一是可以提前确定今后的去向,二是立即就有了物质方面的好处。不久,普京就驾驶着一辆扎波罗热人牌小轿车进出校园,一些同学为之侧目。当时苏联的小轿车虽然并不稀奇,但是也不十分普及,大学生有自己的轿车更不多见。普京对同学解释说,小轿车是他母亲抽奖得到的,可是同学们都不太相信这种说法。当然,也没有人追究。
  普京很可能如实地向父亲说明了将加入克格勃,老普京应该是支持儿子这一决定的。对一个工人的儿子来说,成为克格勃军官,决不是丢脸的事。就这样,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在他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正式加入了克格勃。据报道,普京从事的是“比较重要的工作,而不仅是简单的‘告密’”。但现在无从知道普京作为一个大学生,能够在学校从事什么样的重要工作。普京也是在这个时期加入苏共的,这是成为克格勃的必要条件。


嫁给克格勃的漂亮空姐

  在大学里,普京有了自己的第一位恋人——一位漂亮的学医的大学生。两个人的恋爱经过和深入程度现在已经无法考证。根据普京朋友们的回忆,女方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她非常关心普京的健康。在大学里,他们已经谈婚论嫁,甚至连结婚证书都已经申请下来了(前苏联的大学允许学生在上学期间结婚)。双方的父母也同意这门婚事,为他们购买了戒指、婚纱、西服等东西。然而,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最后时刻,普京把这个婚约取消了。后来,普京回忆说:“取消婚约是我一生中做出的一个最困难的决定。非常困难!我当时真想躲起来
  。但是与其日后痛苦,不如当时痛苦。”普京的第一段恋情就这样夭折了。
  普京大学毕业后才认识后来成为妻子的柳德米拉。毕业后普京成为克格勃的职业情报官员,在莫斯科受训之后,又被派回列宁格勒工作,他仍然和双亲住在一起。
  柳德米拉·什克列布涅娃是加里宁格勒人,比普京小七岁。柳德米拉出身于普通人家,父亲亚历山大·什克列布涅夫在机械修理厂工作,母亲叶卡捷琳娜是车队的收款员。柳德米拉是个美人,中学毕业后,当过邮递员,还在工厂当过车工,后来在加里宁格勒工学院学习了两年。但是她对工程方面的课程实在没有兴趣,就退学了。之后她考进航空公司,当了一名空中小姐。
  1981年,柳德米拉刚刚22岁,有一次,她与空姐中队的一位好友前往列宁格勒游玩。在为期三天的旅游中,那位女友的挚友,一位名叫谢尔盖·罗杜尔金的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毕业生盛情邀请她去列宁格勒苏维埃剧院听音乐会,于是,那位空姐也随之恳求柳德米拉一同前往。哪知道,谢尔盖·罗杜尔金知道柳德米拉要去,于是,也叫上了他的好朋友普京。这样,当柳德米拉随女友和女友的音乐系朋友来到剧院时,普京已坐在售票处窗口旁边的椅子上了。当时,普京并未给柳德米拉留下什么印象。用柳德米拉的话说:“当时他穿着俭朴,其貌不扬,如果在街上,我绝对不会注意他。”
  也许是一见钟情吧,第二天普京作东,请柳德米拉及其女伴到剧院观看演出,接着又是第三次。就在这次见面时,当普京与柳德米拉在地铁口互相道别时,普京突然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了柳德米拉,要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普京是决不会轻易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他人的。普京深情地对柳德米拉说:“我在警察局工作,因为工作需要,我暂时不能告诉你真实情况。”柳德米拉是后来才知道普京在克格勃工作的。
  柳德米拉后来回忆说:“我一来到列宁格勒就喜欢上了这个城市,正因为如此,我过得非常愉快。城市令人喜欢,遇到一些好人,很让人开心……”
  返回加里宁格勒后,柳德米拉只要有空就打电话给普京,随着感情的递增,柳德米拉索性就利用工作便利,乘飞机赴约会。柳德米拉深情地回忆说:“一般人是乘公共汽车、电车或出租汽车赴约,而我是乘飞机去谈恋爱。”经过三四个月的电话倾诉和多次见面,柳德米拉从内心深处感到普京是她心目中向往的男人。虽然他貌不惊人,但是他内在的魅力像磁铁般吸引了柳德米拉。
  时光荏苒,一晃三年半过去了。有一天,普京突然对柳德米拉说,“经过三年半的接触和交往,你现在该了解我是什么样的人了。我不爱说话,脾气也不好,有时还会让别人受委屈。做我的伴侣是有一定危险的。现在你该决定与我的关系了。”开始,柳德米拉还以为这是普京的托辞,然而转念一想,不对,这话分明是要分手之意,于是,她毫不犹豫地说,“我已经决定了。”
  “真的决定了?”普京显得很惊讶,旋即用探求的目光注视着柳德米拉,似乎想从中发现些什么似的。柳德米拉点点头,以为他们的关系就要告吹。想不到,普京却说出了令她激动万分的肺腑之言:“我爱你,想选择一个日子和你结婚。”
  柳德米拉随即来到列宁格勒,进入普京的母校列宁格勒大学。苏联的大学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年是敞开大门的,柳德米拉又曾经在大学读过两年书,因此很顺利地被列宁格勒大学录取,读的是语言专业。她本想读德语,但是没有名额,于是被分配读西班牙语,还学了法语。
  1983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正是列宁格勒最美好的季节,在涅瓦河的一艘游轮的“浮船”餐厅,这对有情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双方亲属都出席了,大家按照俄罗斯传统的方式,庆祝他们成为夫妻。
  婚后,改姓普京的柳德米拉一面继续读书,一面做兼职的工作,补贴家用。年轻的普京夫妇仍然住在斯塔切克大街普京双亲的家中,他们的两个女儿玛莎和卡佳也先后在1985年和1986年出生。柳德米拉的双亲多次从加里宁格勒到列宁格勒看望女儿女婿和外孙女,发现小俩口的日子过得很紧。两对亲家每次见面,因为相同的家庭背景,总是谈得很融洽。
  柳德米拉后来跟随普京去了德国,1990年回国后,柳德米拉又回到了圣彼得堡居住,在大学教书,平时开着从德国带回来的“伏尔加”牌轿车上下班。她的邻居说,柳德米拉不施脂粉,待人随和。
  2000年,柳德米拉得悉叶利钦辞去总统职务并提名普京为代总统后,意识到自己将会成为没有私生活可言的公众人物,所以哭了很久。在普京参加总统大选期间,柳德米拉在接受访问时坦白承认,她对政治“从来没有任何兴趣”。事实上,即使以俄罗斯的保守标准来看,柳德米拉作为政界人物的妻子,其作风也被认为是极为低调的。
  普京当选总统后两天,克里姆林宫仍没有片言只字介绍这位“第一夫人”。这可能是因为“前车之鉴”,戈尔巴乔夫的夫人赖莎作风开放,十分讲究衣着和生活品位,所以俄罗斯人普遍不喜欢她。柳德米拉和前任第一夫人利娜(叶利钦太太)似乎都明白个中道理。不过普京当选总统后,传媒对他们夫妇俩的报道也愈来愈多。职业间谍
  普京大学毕业后,正式加入克格勃。尽管名声不佳,但是国际情报界公认,20世纪最伟大的间谍几乎都出自克格勃。普京进入克格勃的时候,克格勃已经开始衰败了。当时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统治的后期,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滞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得很慢,和西方国家在经济和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扩大;另一方面,苏共领导下的政治体制日益僵化,克格勃作为对内专政工具的功能更加突出。
  普京进入克格勃以后,才发现现实中的克格勃与想像的大不一样。他后来回忆起他刚出校门时,同事多是老同志,其中有些人已经接近退休年龄。
  有一次,普京应邀参加一个计划的讨论时,一位老特工说计划应该如何如何写,初出茅庐的普京有些不知深浅,插嘴说:“不行,这样不行。”
  “你是什么意思?”老特工很惊讶。
  “这不合法。”普京答到。
  对方吓了一跳:“什么法?”
  普京只好给他引用法律条文,指出其中的不妥之处。
  “但是我们有上级指示。”对方并不接受普京的意见。
  普京只好再次引用法律,但是同事们似乎在听“天书”。最后,那位老特工露出了讽刺的神情:“对我们来说,上级的指示就是法律,普京同志。”
  后来,普京才明白,这些老前辈们就是这么长大的,也是这么工作的。但是,受过系统法律教育的普京,却一直无法接受那些观念和行事方法。
  后来的几个月里,普京通过了一道道程序,也写了几份报告,然后又被派去接受了六个月的特工训练。当上司终于相信他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之后,才派他回列宁格勒,在反情报处工作。在那里,普京工作了四年半。
  当然,间谍工作是要保密的。普京的克格勃生涯,主要是跟踪和监视克格勃认为可疑的外国人,如外交官、游客、商人,或是苏联本国的持不同政见者。普京被认为忠于职守,他在克格勃的最初几年,作为一个新手,想必在工作方面的表现是不错的,否则就不会被派往国外。普京后来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当然要做许多见不得人的工作,这是事实,很遗憾。”
  1984年普京再次受训,这次是在莫斯科的安德罗波夫红旗学院,该学院是克格勃专门培养对外情报官员的地方,学员可以在将要前往的国家的模拟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普京所在专业是用德语教学的,生活环境也模拟德国。普京当然明白,结业之后,他将被派往德国。


“苏德友谊之家主任”

  1985年,普京从安德罗波夫红旗学院受训后,即由克格勃第一总管理局第四处派遣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作。他以这里为基地,以整个中欧的德语地区(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为舞台,度过了他克格勃生涯中最有成效的六年岁月。
  本来普京是可以选择到联邦德国(西德)工作的,西德当时已经是最发达的西方国家之一,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比较好。但是,如果要去西德,必须先在莫斯科的第一总管理局四处
  工作一段时间(一年至三年),而去东德就没有这个要求。普京显然是急于建功立业,选择了不需要在机关坐班,立即就可以到第一线工作的方案——东德。
  普京在民主德国的六年,主要住在德累斯顿,但是莱比锡也是他经常去的城市,因为他是莱比锡“苏德友谊之家”的主任,这是他的公开身份,实际上他和格鲁乌(东德的情报机关)的合作主要是在莱比锡。也有报道说,监视驻德苏军,也是普京在德国工作的一部分。普京小组的办公室是一座建于1909年的二层楼别墅,四周有很高的围墙,大门有武装警卫。50米外就是东德的特工总部。
  普京在德国究竟是怎样开展间谍活动的?以及他间谍生涯的表现如何?是人们希望了解的谜。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刊登了一位据说曾在80年代受普京控制、直接为其提供情报的特工“M”的文章,首次披露了普京初到德国从事间谍生涯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据报道,M特工的公开身份是东德前刑事警察督察官,而实际上他是具有十年克格勃经历的地下特工,主要从事隐蔽战线的工作。1985年,他首次在前东德德累斯顿的一幢公寓里见到普京。他对普京的第一印象远远谈不上满意。
  “普京的前任,也就是我的前上司克格勃情报处官员介绍我们相识。”M特工说,“由于普京是一位刚出炉的新手,于是我就向他详细介绍了在德从事间谍活动应注意的事项。显然,他一点经验也没有。这是他第一次赴海外从事间谍工作。他虽然对间谍理论了如指掌,但却不了解具体操作时的规则。”
  就在见面后不久,普京未能按时前往某地参与一次接头活动,要知道那次会面是好不容易才安排好的,这让M特工大为光火。“要知道忘记与你负责的特工接头就等于犯了有可能危及对方生命安全的大错误。”他说,“我警告普京说,除非他克服掉不良行为,否则我就立即不干了。”
  但普京天生就是一个克格勃的可塑之才。不久,他的努力就使M特工变得温和起来。然而在另一次,他又出岔了。那天普京去接头,递交一个由克格勃设计安装的无线电装置,该装置内部配有一个秘密的录音装置和一个尖端的定时器。据称,这个无线电装置是设计在秘密特工中使用的,但是普京不得不承认,他不知道怎样操作这个装置。
  M特工说,普京有五年时间是他的头儿。普京开始几乎很少说话,总是寻求建议。“他同样也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人,不怎么守时。”M特工说,“可是这种现象不久就改变了。他对德国人的工作观念极为崇拜。他成了一个一学就会的人,而且作风变得很麻利。”
  于是,这两个人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接头系统,保护M特工的身份,有十幢“安全”的屋子用做会面之地。一旦情况有变,他们往往通过死信箱进行接触联系。在沿易北河的一条小路上有一个接头点,M特工每晚都在那里慢跑。他往往将一个压扁的啤酒罐或者一个香烟盒扔在事先约好的地点,这些东西往往用来隐藏或传递加了密的电文。或者将情报藏在像石块形状的水泥块里,打碎这些水泥块,就可提取情报了。如果普京办公室里的电话响三声,那么就是M特工需要紧急见他的信号了,普京会准时地在60分钟内抵达接头的地点。
  尽管普京初涉间谍领域时的表现令人不满意,但M特工说,他渐渐地成为非常有效的自我控制者。“随着普京越干越出色,”他说,“他变得更加雷厉风行,总是竭力地控制自己。我渐渐地越来越了解他了。几乎没有事能够难倒他,也几乎没有事可以归罪他。”
  “他不饮酒,也不吸烟。他不贪财,也不好色。他总是在控制着自己的感情,他总是将秘密藏在心头。他想必也有弱点,可我就是不知道这个弱点是什么。”
  普京惟一的一次放松自己是在1990年年初他回俄罗斯之时,在一次动情的告别会上,他给M特工下达了严格的指示,销毁所有他为克格勃工作的证据。
  “他不想返回俄罗斯。”M回忆道,“他担心回国后的政局变化,他已经习惯了在德国的生活。他眼噙泪水地说了再见,并以罕见的真情流露告诉我,我对他就像是一位亲人一样。可是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后来普京自己透露,他在德国的情报活动,是以北约为主要目标,搜集的情报都直接报送莫斯科的克格勃总部。为此需要招募当地人。普京在德累斯顿和其它城市也发展了一些当地官员和专业人士为克格勃提供情报。普京也使用“燕子”(克格勃培养的年轻貌美的女特工)刺探情报。克格勃十分擅长利用这些女特工接近目标,先色诱对方,再使之就范,为己方提供情报。在德累斯顿,普京有若干受过训练的“燕子”活跃于贝琉酒店。这座酒店位于易北河畔,离安吉利卡大街不远,是德累斯顿的高级酒店之一,一座三层高的传统德式建筑。这家酒店的登记处在克格勃的控制之下,一旦某些有价值的西方旅客入住,很快就会有精通旅客所属国家语言的年轻女子上门。对克格勃来说,刺探情报是不择手段的。当然,他们的西方同行在这方面也不逊色。
  德国情报机构近年调查了一个名为“日出”的行动计划,并且认为这个计划并没有随着两德统一和苏联解体而寿终正寝,换言之,普京当年布建的间谍网可能现在还在运作。这使德国方面相当困惑。受到德国情报机构调查的前民主德国情报高官和政府官员都不知道“日出”计划,当然受过训练的间谍大师即使知道也决不会透露。因此德情报机构认为“日出”计划实际上还在黑暗之中,很可能永远也不会真正见到阳光。
  总之,普京和他的小组(其中有些战友现在成了他的部下),当时直属克格勃第一总管理局的弗拉基米尔·谢罗库夫将军指挥,卓有成效地进行着工作。
  普京在德国五年的工作和生活使他得以观察联邦德国社会和经济的运作。他虽然常驻民主德国,但也经常前往联邦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有了切身的体验,特别是对市场经济和法律与经济的关系的直观了解。事实证明,有这样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外派的经历使普京这样的克格勃官员眼界比较开阔,思想比较开放,因而也比较务实。普京在担任俄国总理和代总统之后,曾经多次表示对德国式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好感,特别是对德国总理路德维希·艾哈德推动德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做法,他深表钦佩。


  目睹历史剧变

  1984年普京初次离开苏联的时候,勃列日涅夫时代已经结束,表面上苏联国内社会稳定,在国际上是和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克格勃也处在发展的高峰时期。但是,多年积累的体制问题已经给苏联造成了严重的内伤,甚至可以说,癌变的迹象已经出现。这种现象在国际关系中的表现就是苏联阵营的岌岌可危。民主德国作为苏联阵营的一员,尽管经济和社会水平在东欧位居第一,但是和联邦德国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主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联邦德国的1/4,社会生产率只有联邦德国的30%,职工的收入
  只有联邦德国的1/3,进出口总额只有联邦德国的1/10,科技水平比联邦德国落后10~15年。
  20世纪80年代末期,西方演变苏联东欧阵营的主要方向是民主德国、捷克和波兰。长期处于冷战的环境、苏联的影响和控制、西方的渗透和压力、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民主德国执政党本身的失误,这一切都使民主德国的国内形势逐渐紧张。尽管民主德国政府筑起了坚固的“柏林墙”,希望用钢筋水泥的建筑和武装军人阻止民主德国人移居联邦德国,但是仍然有大量公民采取各种手段出逃西方。
  与此同时,民主德国社会生活陷入混乱之中,各地的游行示威不断,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已经受到影响。新纳粹组织也出现了,他们攻击的矛头对准了犹太人和苏军。德累斯顿是新纳粹活跃的城市之一。这种暴风骤雨般的巨大变化是普京从未经历过的。在这样的大风大浪中,个人是无能为力的。这种复杂的局势肯定对正常的情报搜集工作会有影响,而且苏联国内的局势也越来越混乱。公开报道中从未提及普京对这场巨变的感受,但可以想象,他的感受决不会是兴高采烈的,而毋宁是迷惘、困惑和痛苦的。毕竟,他为之服务的克格勃是苏共的情报机构,又和民主德国的官方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现在苏共领导人导致了民主德国的变化,而巨变的结果是新纳粹对苏军的攻击:德累斯顿的大街上出现了“占领军滚出去”的大标语。普京从小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他的两个哥哥死于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时期,现在纳粹居然卷土重来,普京的内心想必很不平静。
  对普京小组的直接冲击终于发生了。柏林墙倒塌之后,德累斯顿有人冲击了民主德国情报机构的办公楼,接着又有人来到普京小组的所在地。过去这里的武装警卫这时已经撤销。普京单枪匹马先将人群阻挡在门外,然后要求附近的苏军基地派人来支援,因为办公室里有克格勃的机密文件。苏军起先没有答应。普京独自和人群对峙,他很镇定地和示威者交涉,要求他们不要冲击这个地方。数小时后,苏军抵达,驱散了人群。普京当时的感觉是:苏联已经不复存在,已经消失了。很明显,苏联正在生病,而且是不治之症——权力瘫痪。
  普京作为旁观者和见证者,度过了民主德国最后的岁月,但这还不是他最后一次见证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个共产党的终结。在东德,虽然苏军还要再过几年才完全撤走,但是作为克格勃的派出机构,普京和其他在民主德国的情报人员都已经失去了在这里工作的基础和土壤,更糟糕的是,苏联的局势远不像民主德国,没有人知道苏联、苏共和克格勃今后的命运是什么。

第三章 走向权力中心 

  投身政界 相助恩师

  1990年1月,普京回到祖国。有人推荐他去莫斯科的克格勃总部工作,但是他拒绝了。他觉得,克格勃系统已经没有前途,他的工作已经没有意义了。与其在这个系统里,眼看一切在自己周围垮掉,还不如做点别的事情。当时他虽然没有明确退出克格勃,但是已经开始为自己寻找后路了。
  于是,普京回到故乡列宁格勒,在母校谋到了一个职务:副校长的外事助理,显然学
  校当局认为他在国外的经历有助于大学的对外联络,当然学校也了解普京的背景。虽然克格勃的名字引起许多人不愉快的联想,而且1990年克格勃本身也受到冲击并且也在改革,但是在列宁格勒,克格勃仍然还在运作,普京当年的同僚,也都在这个城市的各个部门为克格勃工作。在一般情况下,从外国回到苏联的克格勃情报军官,仍然会以合法身份为掩护,继续其情报职业。普京的情况应该也是如此。
  1990年春夏之交,列宁格勒举行了第一次市苏维埃主席的选举。普京在大学里的恩师索布恰克这时已经成为出色的政治家,他在选举中振臂一呼,顺利当选,从一个议政的人民代表进而成为一个大城市的行政长官。索布恰克具有知识分子型政治家的特点,他思路敏捷,善于演说和鼓动,能够直接和人民对话并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也善于在市杜马这样的场合估计形势,合纵连横。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索布恰克是苏联反对派的一面旗帜。索布恰克虽然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政治斗争的经验,但是,当市长和做议员不同。议员是“务虚”的,特别是当时苏联的人民代表,主要是就一些重大问题做出决议,索布恰克以其法律知识和口若悬河的政治鼓动能力在人代会如鱼得水。但是成为列宁格勒苏维埃主席之后,面对的却是不同的局面,这是一个必须务实的职位,是必须做出具体成绩,让市民得到实惠的位子。因此索布恰克不能像在人代会那样和其他精英联合作战,而必须有自己的班子,有可靠而能干的助手。正是在这个时刻,从德国回到列宁格勒的普京出现在索布恰克面前。
  那是1990年初的一天,索布恰克从市苏维埃回到列宁格勒大学办事,在办公楼的走廊里遇见普京。普京向老师问候,彼此很自然地先是寒暄,然后谈起现状。索布恰克正忙于过去他所不熟悉的各种事务,看到这位学生,他立即萌生了一个念头:这不是一个现成的助手人选吗!只有38岁,当年在学校是优等生,虽然是克格勃,但是没有什么劣迹,在国外多年,为人显得干练,不嚣张跋扈。索布恰克单刀直入,问普京愿不愿意到市苏维埃工作。普京爽快地答应了。这几分钟的谈话,决定了普京的后半生。
  普京随即辞去了在列宁格勒大学的工作,跟随导师来到了市苏维埃,开始了他六年的行政官员的生活。普京敏捷地捕捉到这个机遇。如果他当时没有接受索布恰克的邀请,很难想象他会有机会成为今日的俄国领袖。普京担任了列宁格勒市苏维埃主席索布恰克的外事顾问。过去的地方外事活动都由莫斯科的外交部或有关部门安排、交办,现在实现了地方自治,列宁格勒可以自主展开外事活动。来自世界各国特别是中欧和北欧的客人络绎不绝,普京陪同索布恰克接待外宾或代为接待一些次要的客人,同时也开始熟悉一些大城市的市政运作。1991年6月列宁格勒取消了苏维埃,举行市长选举,索布恰克当选首任市长,随即任命普京为市政府的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

经历8.19事件(一)

  1991年的苏联已经陷于全面的危机。具有惊人政治直觉的叶利钦,断定苏联的解体势所必然。他从1990年春就开始全力经营俄罗斯共和国,很明显,即使苏联崩溃,苏共解散,俄罗斯大地和俄罗斯人民仍将存在。只要夺得占苏联领土70%的俄罗斯共和国的政权,叶利钦就能掌握未来。在这方面,优柔寡断的戈尔巴乔夫不是叶利钦的对手。叶利钦在1991年5月当选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实现了成功的第一步;接着他宣布俄罗斯主权独立,给戈尔巴乔夫来了个釜底抽薪,苏联实际上已经成为空架子。
  这时,苏共领导层中的一些人正在酝酿推翻戈尔巴乔夫的政变,其中包括副总统亚纳耶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内务部长普戈和国防部副部长瓦连尼可夫大将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等人。他们认为,苏联已经处于危险状态,决定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取代戈尔巴乔夫掌权。震惊世界的8·19政变发生了。
  当时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全家在克里米亚别墅被扣留。军队按照命令进驻莫斯科。1991年8月19日,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布了《告苏联人民书》,宣布戈尔巴乔夫鉴于健康状况不能履行总统职责,由副总统履行总统职务,国家权力由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在苏联部分地区实行六个月的紧急状态。叶利钦在克格勃特别部队到达之前20分钟离开所住的别墅前往俄罗斯最高苏维埃所在地白宫,白宫成为对抗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总部。
  政变发生时,列宁格勒作为第二大城市,没有卷入政变,并且还阻止了军队的进驻,普京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当时列宁格勒军区接到了莫斯科紧急状况委员会的命令,准备派兵进驻市区,控制列宁格勒。正在度假的普京闻讯立即赶回列宁格勒。他马上亲自带领武装警卫到机场接索布恰克并保护他安全返回家中,以免索布恰克被逮捕。随后,他彻夜奔走在列宁格勒克格勃和军区之间,和有关各方面展开了紧急磋商和协调。普京向军方力陈:列宁格勒没有问题,并不需要军队进驻,如果军区一定要派兵,则可能引发不利的后果。在普京的大力斡旋下,列宁格勒街头最终没有出现苏军的坦克,也没有发生不幸的流血事件,这使市民和外国游客、商人大感放心。
  普京的沉着镇定和处变不惊的能力,在这一次危机中得到了提高,索布恰克也因此对他更为器重。索布恰克后来回忆道:“此事过后很久我才从其他人嘴里了解到普京在这一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他从不宣扬自己的成绩,身上透着一股可靠、忠诚和自信的精神。”不过,事后当普京回忆起这段经历却百感交集,他说:“我在索布恰克那里任职,这个职务虽不是关键性的,但却有权去解决相当多的涉及各类商业机构利益的问题。而我从来不允许自己按照有利于某些集团或者公司利益的方式去做,我觉得,我是在尽力为圣彼得堡和国家的利益工作。为了不损害索布恰克的名声,我不得不在工作的初期隐瞒了我的真实身份。这段时期之所以能够顺顺当当地过来,是因为我是从列宁格勒大学这个‘屋顶’下来到列宁格勒苏维埃的。索布恰克本人也来自这所大学。而且所有的人都清楚,他为自己挑选的都是这所大学的人。但是,当时就已经有人想对我进行讹诈,因为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我真实身份的传言。泄露情报的是那些当时已经被解职的‘克格勃’人员。
  有些人对我说,‘如果你不答应我们的要求,就还会有消息见报。你看着办吧。’
  当时,我几乎被迫做出决定:或者离开列宁格勒苏维埃,不受讹诈;或者留在那里,但是,必须彻底地开始新生活,这就意味着要告别‘克格勃’。也就是说,我面临着两种相互对立的选择。考虑到当时安全机构本身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许多事情完全不明确(作为一个组织它是否会继续存在下去,如果继续存在的话,那又是什么样的形式),所以我开始倾向于离开‘克格勃’。而就在这时政变开始了。
  如果我不执行命令,就将违背誓言。如果我执行命令,就会违背道德责任,而这些责任是我来列宁格勒苏维埃工作时承担的,当然是自愿的。在这一时刻,我的出发点仅仅是:道德的责任高于形式的责任。最终,这一点加上其它一些因素使我做出了离开安全机构的决定。
  要知道我的辞职报告是在政变当天——1991年8月20日写成的,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我面临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我可能被利用来解决某些国内的政治问题。我是来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我有自己的神圣使命,而不是让人利用来进行国内政治斗争的。
  那时,我十分现实地考虑了所有情况。比方说,‘克格勃’列宁格勒局的领导会更换。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事都可能发生,我也就有可能被要求参与他们的特别行动。当我被置于道德和责任之间时,我索性先跨出了预防性的一步,做出了有利于道德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什么也未能改变,我也没有退出共产党。苏联共产党停止活动了,我成了无党派人士。实际上,一切都崩溃了。
  当政变开始时,我的感情是很复杂的,首先,我不能同意事态的发展。我认为,后来成为圣彼得堡地区和国家最主要人物的人们当时所公开讲述的一切是错误的。他们的纲领是错误的。

经历8.19事件(二)

  因为我研究过外交问题,毕竟在情报机构工作过,对我来说,当时十分清楚的是,我们在各个方向上的单方面裁军决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的结果。我们和不久前的地缘政治对手的关系必须保持适度。而在那个时期处理这种关系的人们并不知道合适的尺度。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从前的制度已经死亡。它已经不存在了!如果我们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事,那就应当置身于新生的体制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去做实事,以便消除现有的荒谬状态并将这一进程纳入积极的轨道。
  我记得我是在离退休还有一年多的时候离开‘克格勃’的。所以,我没有服役到退休,住房也没有。在那些日子里,没有人能知道对抗会怎样结束。而我有妻子和孩子。正因为如此,做出决定才十分困难。坦率地讲,我当时甚至想过:如果政变以政变分子的胜利而结束,并且我也没有被关进牢房的话,那今后该怎样养活全家?说句老实话,我甚至想过去开出租车,好在我还从德国开回一辆‘伏尔加’。因为我知道,如果政变分子胜利了,我就没有地方可工作了。我对这一点了解得十分清楚。我惟一要操心的是——孩子们怎么办,怎么来保证她们的未来……”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通过了一项宣言,从法律上宣布终止苏联的存在,宣言称“这不是一个喜剧,而是一个悲剧,实际上是一个伟大国家的结束”。从此,苏联成为历史。
  据俄国报纸透露,在苏联解体之前,普京就退出了苏共,但是没有透露具体时间。有专家推测,那应该是在1991年7月和12月之间,即叶利钦和索布恰克退出苏共和苏联正式解体之前。
  1992年初,尚未满40岁的普京,被任命为圣彼得堡市副市长。翌年他又兼任市政府的日常事务委员会主席。1994年,普京出任圣彼得堡第一副市长,仍然兼任对外联络委员会和日常事务委员会主席,在圣彼得堡可说是权力仅在索布恰克一人之下。这种现象引起了俄国新闻界的兴趣。当时有记者问索布恰克:“您为什么要重用一个克格勃?”索布恰克的回答是:“他不是克格勃,他是我的学生。”
  索布恰克是市长,但是他对这些具体的工作没有兴趣,他经常外出访问,周游列国,或到莫斯科和俄国其它地方出席会议。因此普京不仅主管对外经济工作,逐渐也负责起市政府的日常工作。他勇于任事,效率高,姿态低而又不居功,因此深得索布恰克的信任和喜爱。索布恰克本人性格多疑,从一个法学教授成为市长以后,角色的急剧转变使他在官场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围着他的人们不外乎要官、要好处,使他更加防备。但他惟独对普京十分信任,普京决定的事情,索布恰克就批准。不过普京从不越权,凡是他职权范围内可以决定的事情,他做了决定之后,都会呈报索布恰克,并且对申请者说明“此事还要同市长商量”。因此在索布恰克外出期间,市长一般由普京代理。
  普京担任圣彼得堡副市长和第一副市长期间,全力推动该市引进外资、外商和设立圣彼得堡自由经济区。他领导有关部门建立了外汇交易所,以方便外商、游客和市民兑换外币。普京批准了著名的顾问公司KPMG在圣彼得堡设立分公司,使外国投资者可以通过这个顾问公司了解在圣彼得堡投资的各种具体问题。在吸引外资方面,普京的工作重点是德国和北欧公司。实际上,德国和北欧公司在历史上就是圣彼得堡的主要外资来源。德累斯顿银行财团就是在普京的劝说下决定在圣彼得堡投资的。
  因此,在圣彼得堡工作,使普京不仅和索布恰克建立了紧密合作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积累了管理经济和政府以及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所以他后来能够很快在莫斯科打开局面。普京还由于担任这个职务,和俄国正在崛起的青年一代政治精英之一的丘拜斯(当时担任索布恰克的经济顾问)建立了联系。
  普京在圣彼得堡工作的六年非常重要。他过去一直服役于克格勃,从来没有做过行政方面的工作,没有管理经济的经验。他习惯于在隐蔽战线,以双重(合法的和伪装的)身份和别人打交道,特别是在德国主要是和外国人打交道,对国内的事务并不熟悉。从德国回国后,普京在圣彼得堡经历了苏联解体、苏共解散等惊心动魄的变化,经历并且参与了由苏联的极权和计划经济体制向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转变,又领导了圣彼得堡的市政府,从而积累了可贵的政治、行政和管理经验,包括和媒体打交道的经验。这对普京后来到莫斯科工作都是很有益的。任何政治首先都是地方的政治,有否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担任行政首长的经历,是大不相同的。

重回“克格勃”

  1996年的圣彼得堡市长选举,索布恰克踌躇满志,全力以赴,准备连任。他的对手是他原来的副手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夫。索布恰克在圣彼得堡执政六年,树敌甚多,政绩却不明显。圣彼得堡市民需要的是更实在的东西。虽然普京担任了索布恰克竞选总部的负责人,但是索布恰克造成的局面,普京也无能为力,何况他并不是竞选方面的专家。
  这时候,普京已经脱离了克格勃。他的辞职很有传奇色彩。当他刚刚到索布恰克那里
  工作的时候,也曾经犹豫是否离开他为之奋斗了15年,而且颇有建树的克格勃。这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他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提笔写下辞职书。为了防止讹诈,他决定公开宣布他在克格勃工作过。他找到了他的一位朋友、电影导演沙德克罕,秘密录制了一段专访纪录片,详细地介绍了他是如何在克格勃工作的、什么时间做过什么等等。并在列宁格勒电视台播出了这段纪录片。后来,当有人暗示普京过去如何如何时,普京就会立刻回敬一句:“够了。这没什么意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他的辞职书却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人回应。为了与克格勃彻底脱离关系,普京在1991年8月20日,即8·19政变发生后又发表了一份辞职声明。
  1996年5月,圣彼得堡市长选举的结果以索布恰克的失败告终。尽管新市长雅科夫列夫邀请普京留任,但是普京认为这是对恩师的背叛,所以谢绝了他的提议,这也是对新市长的一种婉转的批评,因为雅科夫列夫也曾经是索布恰克的副手。落拓的索布恰克尝尽世态炎凉,旅居巴黎养病,昔日的朋友大多疏远了,只有普京还和他保持着联系。普京本人的地位后来逐渐上升,在可能的情况下,一直为避居巴黎的索布恰克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对此索布恰克是心怀感激的,他说:“我们共同工作了六年,普京从不向我伸手要荣誉、地位和奖金。”
  索布恰克竞选失败后,普京拒绝到新市政府里工作,克格勃的工作也辞掉了。在那之后的几个月里,普京失业了。最初从莫斯科传来消息,要请他去那里工作,但是不知为什么对方又改变了主意。又过了一段时间,在另一位圣彼得堡出身的领导人,第一副总理鲍尔萨科夫的关照下,普京被任命为总统总务局副局长,负责法律处和俄罗斯境外财产。普京在总务局的主要工作,其实还是和他的克格勃背景有关,特别是在德累斯顿时期的工作有关。他以自己的法律知识和在克格勃工作的实务,负责清理苏联在国外的资产。因为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在国外的债务,但是也继承了苏联和苏共在国外的财产,这笔资产数额不小,共有数十亿美元。
  1997年3月,普京又被调入了总统办公厅,任副主任并兼任监督总局局长。办公厅和总务局当然完全不同。总务局管的是“物”,是房子或和房子有关的事务,办公厅却是为总统服务的。至此,普京开始进入叶利钦的视线。在这里,普京和叶利钦的家族开始建立关系,特别是和办公厅主任瓦连京·尤马舍夫。叶利钦和尤马舍夫情同父子,因为叶利钦膝下无子,而尤马舍夫的平民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很讨他的欢心。尤马舍夫当时是叶利钦的办公厅主任,而且和权势日盛的“第一女儿”塔吉亚娜关系也很好。据称,尤马舍夫的赏识是普京得以进入叶利钦身边的关键。
  普京在总统办公厅主要是负责监督总局的工作。这个局是专门代表总统和俄罗斯各个联邦主体〔21个共和国、6个边疆区、49个州、2个直辖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1个自治州和10个民族自治区〕打交道的。俄罗斯联邦各主体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和中央政府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普京的工作就是检查总统政令在各联邦主体贯彻执行的情况、处理各主体的投诉和要求以及协调相互的关系。
  普京负责这项工作,首先是得以站在中央的角度了解俄罗斯89个联邦主体的情况,其次在和联邦主体打交道的同时,也积累了经验。普京在和地方交涉的时候,态度强硬,手段则软硬兼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各地各种独立和分离的思潮蜂起,地方和中央的关系也非常复杂,不少地方主体在和莫斯科打交道的时候,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动辄以独立相威胁,而普京总是有办法使他们就范,因此各地的官员私下给他一个绰号——“帝国主义者”。不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普京的行政和管理能力很强。显然,到了莫斯科之后,普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进入了角色。和在圣彼得堡时一样,他在工作中干练务实,同时能够很好地处理与上级和左右的关系。监督总局局长这个职位对普京后来的逐步晋升很有好处。
  叶利钦很快就注意到了普京在监督总局的表现,但他同时也没有忘记普京的克格勃出身。叶利钦知道,虽然在苏联时期克格勃往往凌驾于其它部门之上,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不过总的来说,克格勃只是工具,别人可以用,他也可以用,而且必须用。同时,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庞大机构组织的情报机构,克格勃不可能在一个晚上就消失,它遭到了巨浪的冲击,不过并没有土崩瓦解,而是改革和重组了。1992年1月,叶利钦签署命令,成立俄罗斯国家安全部取代中央情报局。但是由于俄罗斯国家安全部的很多人介入了议会反对叶利钦的斗争,使叶利钦十分恼火,在“炮打白宫”事件之后,他取消了俄罗斯国家安全部,代之以反间谍局,这个局后来又重组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目前的俄罗斯情报系统由联邦安全局和对外情报局组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个机构都是克格勃的继承者,不过已然脱胎换骨。
  对于这样重要的机构,叶利钦当然需要一个能干而又可靠的人来负责。他环顾左右,选中了普京。1998年7月25日,叶利钦签署命令,任命预备役中校普京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本来,叶利钦打算提升普京为将军,但是普京没有接受,他知道,由一个中校提升为将军,即使是少将,也并不合适。普京也知道,以一个预备役中校而主管联邦安全局,会使很多人不服气,但他不在乎,关键是看当了局长之后的工作成绩和实效。据说,上任那一天,普京来到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总部大楼,也就是过去的克格勃总部大楼,他的第一句话是:“我回家了。”
  克格勃是普京少年时代为之神往、后来又为之贡献了自己青年和中年时代的情报机构,现在普京成了这个机构的主人。普京执掌安全局之后,首先建立了自己的班底。他的第二个大动作是精兵简政。安全局总部有6000名工作人员,普京大刀阔斧地精简为4000人,整整裁去了三分之一。这些被精简掉的人员,或调往各地充实当地的安全机关,或改行。
  普京是这样评价克格勃的:这是一个为极权主义服务的机构,但是具有非常专业的人员和组织。换言之,这只是一个工具,关键是为谁服务。可以为极权主义服务,但是也可以为民主政治服务。

克里姆林宫的“政治黑马”

  1999年3月,普京在联邦安全局局长的位子上只干了十个月,就被叶利钦提升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秘书。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是总统下属机构,1992年根据俄罗斯宪法、安全法和总统命令建立,其职能是:审议重要的国家和社会安全建设,制定统一的国家安全政策。联邦安全委员会下设若干跨部门委员会,包括对外政策、跨地区、国际安全、边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等委员会。这是一个超级的权力机构,职权远比内阁大,因为它包括了上下两院的议长,其制定的政策都是关乎国家安全的大事。
  联邦安全委员会秘书由总统任命并且直属于总统,在国安会及相关的活动中拥有广泛的权力。这个职务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总理。总理只管政府,国安会决策的范围却超过政府。它的职权在主要大国的同类机构中是最大的。普京担任这个要职,说明他已经进入了权力核心,成为参与决策的大员,而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部门的负责人。
  普京担任联邦安全委员秘书是其政治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此时叶利钦的任期只有一年多时间了,叶利钦长期以来身体欠佳,媒体又经常报道他酗酒失态。叶利钦身边的人,如他的女儿季亚琴科和尤马舍夫等人,在决策中所起的作用也常常引起批评。同时,俄国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丛生,政坛斗争激烈。在国外,北约绕过联合国,对南斯拉夫和科索沃发动了78天的远距离空中打击,南斯拉夫被迫从科索沃撤军。
  但是普京上任伊始,就显示出了铁腕政治家的本色。在科索沃问题上,当北约军队兴高采烈准备进驻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的时候,一支俄军伞兵小分队却在英军之前,在普里什蒂纳机场如神兵天降,抢占了机场。消息传出,北约震惊。北约盟军总司令美国上将克拉克命令英军夺回机场,但是英军司令杰克逊拒绝了,他说:“将军,我不能为您而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有理由相信,在协调这一行动的时候,普京作为联邦安全委员秘书,也发挥了他的作用。
  普京担任联邦安全委员会秘书,在协调和处理国内外重大的安全问题上都有出色的表现。在此期间,叶利钦有一次有意无意地对新闻界说起,他已经有了接班人,但是现在不能公布。媒体没有太注意这句话,直到普京被任命为总理,人们还没有往这方面想,因为叶利钦在一年之内换了三个总理,谁知道普京的任期能有多长?这和普京的韬光养晦低调为人也有关系,他总是退居幕后,不求引人注意。1999年8月,叶利钦总统提名普京为俄罗斯政府总理,并宣布他为自己的接班人。
  普京政治生涯的运气之好,与其说是升迁得快,不如说是时机恰当。叶利钦在位八年,身边的谋士亲信和高官重臣换了一批又一批。八年里叶利钦换了七个总理,七个安全局长,十个财长,六个内政部长,七个总统办公厅主任,六个安全会议秘书,只有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换得少些,各换了三个。以此推断,普京不管是作为安全局长、安全委员会秘书还是总理,如果长期干下去的话,恐怕也是前程难卜。但官员轮换的走马灯到了普京这里停住了,因为叶利钦已没时间再换下去。普京成了惟一一个不被撤职的政府总理。
  叶利钦对自己的接班人曾经千挑万选,切尔诺梅尔金,涅姆佐夫,基里延科,斯捷帕申等都在普京之前,但都未能坚持到最后。普京几乎是在最后一刻才被推到前台,而这位后到者却成为惟一的成功者。普京刚一上台就赶上车臣战争爆发,这是他大显身手的天赐良机。结果,通过这场战争普京不仅消灭了车臣匪帮,而且也打掉了所有的竞争对手,通往克里姆林宫的大门从此为他敞开。

竞选总统(一)

  1999年8月10日,刚刚成为俄罗斯政府总理的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对记者表示,他打算角逐即将于2000年举行的总统竞选,“我肯定将参加选举。”
  同一天为了呼应普京的表态,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宣布他已“签署了关于国家杜马选举的命令。国家杜马选举将于12月19日举行。”他希望普京在2000年能当选俄联邦总统。叶利钦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俄罗斯杜马的选举已成为了总统竞选的预演。
  苏联解体以及俄罗斯独立后,各种政治和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俄罗斯蓬勃发展。1999年在俄罗斯正式注册为全联邦性的政党有150个,政治运动50个,另外还有许多社会集团(联合组织)。从各种政治和社会组织的活动看,“政党”、“运动”、“集团”并没有什么实质差别。除了这些形形色色的民主改革党派以外,还有各种自由主义派、恢复宗主制运动、新法西斯组织、极端民族主义组织、社会民主党人、极左派,以及绿党、啤酒党等。
  当时在杜马中最具有竞争实力且影响力较大的有:
  1成立于1999年8月4日的“祖国—全俄罗斯”联盟。这个联盟是由“祖国”运动、“全俄罗斯”运动及农业党部分成员组成。领导人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该联盟在俄许多地区都设有分支机构,拥有近30万成员。
  2俄罗斯共产党。共产党约有55万名党员,在88个联邦主体建有2万多个基层组织。
  3成立于1990年,以亚夫林斯基政治集团为核心的“亚博卢”集团。该集团领导人为格里高利·亚夫林斯基、前政府总理斯捷帕申和前驻美大使弗拉基米尔·卢金。
  这三个有势力的组织基本上都是反叶利钦的。虽然在杜马中,由叶利钦授意的成立于1995年5月12日的“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运动是亲叶利钦的组织,但由于叶利钦所倡导的“力量”联盟失败,从而导致“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运动势单力薄,据选举前的社会舆论基金会的调查统计,支持它的只有2%左右的选民,很难突破5%入围杜马所需的选票大关。照此势头发展下去普京在总统大选中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但对叶利钦有利的是,虽然杜马议员的二分之一是由政党系统选出,但是剩余的二分之一则是由地方选区选出的,而地方长官中有很多人是亲克里姆林宫的。
  鉴于这种情况,叶利钦立即要求总统府第一副主任沙布杜拉苏洛夫抓紧时间将亲总统的地方势力组织起来,组建一个新的政治联盟,在杜马和总统选举中削弱其它政治势力,确保实现辅助普京上台的政治意图。
  沙布杜拉苏洛夫受命后马不停蹄地与数十名地方长官进行磋商,最后组织了近40名地方长官,成立了以紧急情况部部长绍伊古为领导人的“团结”联盟,参加杜马选举。绍伊古是一颗以效率高和廉洁著称的政坛新星,民望很高。
  1999年9月27日,绍伊古发表讲话,宣布“团结”联盟成立,并欢迎“我们的家园—俄罗斯”与之联手参加杜马选举。他说:“联盟是我创建的。这是一个全新的运动,一个全新的联盟。今天联盟召开了组委会会议,决定10月2日召开联盟代表大会,10月3日举行联盟成立代表大会,届时确定该联盟联邦范围内候选人名单和单席位选区候选人名单。”随即有31位地方行政长官签署声明表示支持“团结”联盟。而此时,离法律规定的党团参选杜马的登记时间——10月25日只有28天。
  1999年12月19日俄罗斯联邦第三届杜马大选正式开始。这一天,也成为俄罗斯举国关注的一天。
  经过三天的激烈争夺,12月23日,俄选举委员会公布杜马选举的最后结果,宣布:19日举行的杜马选举合法有效,62%的选民参加了投票,选出了国家杜马450个席位中的440个,六个党派获得了5%以上选票,得以进入杜马。其中,俄共得票率为2429%;“团结”联盟2324%;“祖国—全俄罗斯”联盟1312%;“右翼力量联盟”86%;“亚博卢”集团598%;“日里诺夫斯基联盟”64%。在各地方选区共有122名独立候选人当选。
  这一结果使克里姆林宫充满了喜庆的气氛:亲叶利钦和普京的“团结”运动和“右翼力量联盟”总共获得了超过3184%的选票,在俄议会下院国家杜马中占到了一百多个议席。选举结束后,叶利钦总统把这一结果称为“真实地表现了人民的意愿。”普京也高兴地说,俄罗斯最终“踏上了稳定的道路”。
  这次杜马选举最大的赢家无疑是叶利钦和普京。“祖国—全俄罗斯”在这次选举中一蹶不振,使普京总统大选的劲敌受挫,为普京赢得总统选举铺平了道路。叶利钦一直认为,总统选举的心腹大患不是俄共的久加诺夫,而是领导“祖国—全俄罗斯”的普里马科夫。
  在俄罗斯杜马选举的八天后,为了使普京的当选更为顺利,叶利钦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1999年12月31日,正当2000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叶利钦突然宣布辞职,并下令由普京代理俄联邦总统。
  叶利钦此举的目的是,给所有其他总统候选人一个措手不及。因为按原计划俄罗斯的总统选举应在2000年6月进行,而按照俄罗斯宪法,总统辞职后,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新总统选举,因此他们很难为选举做好充分的准备。俄罗斯宪法还规定,参选人应当获得100万选民的支持签名,才能正式注册为候选人。由于这一次是提前选举,所以征集签名的数量减半,为50万个,最后期限是2月18日。但即便如此,在如此短的期限内征集到50万的人签名也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这对普京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
  当时准备参加竞选的除普京外共有11人,他们是:
  1根纳季·久加诺夫:俄罗斯资深政治家和俄共领袖、俄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俄人民爱国联盟领导人。久加诺夫自称为人民疾苦的代言人,他反对实行总统制共和国政体,反对激进的经济改革,反对“亲西方”的外交政策。久加诺夫1944年6月22日生于俄罗斯奥廖尔州,毕业于国立奥廖尔师范学院数学系和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获哲学副博士学位。1966年加入苏共。1967年起任奥廖尔州共青团区、市和州委第一书记。1974年起任奥廖尔市党委书记、第二书记,苏共奥廖尔州宣传部长。1983年起任苏共中央宣传部督导员、处长,1989年起任苏共中央意识形态部副部长。1990年6月,当选俄共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俄共书记。1993年2月当选为俄共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95年1月当选为俄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同年8月当选为俄人民爱国联盟协调委员会主席。1996年6月久加诺夫参加上届总统竞选,在全国左派的支持下,以绝对优势力克群雄,与叶利钦一同杀入决赛。由于当时得票第三的列别德将军被克里姆林宫招安,久加诺夫最终未能如愿以偿,但仍然赢得了40%多的选票。由此可见,久加诺夫将是普京总统大选路程上遇到的一个重量级对手。然而,叶利钦的突然辞职使久加诺夫的竞争力有所下降。作为全国最大的反对派,久加诺夫一直是以叶利钦为斗争对象的,其支持者大多是叶利钦的反对者。如今叶利钦突然辞职,使久加诺夫失去了攻击的靶子,俄共最大反对派的优势也骤然减弱。

竞选总统(二)

  2格里高利·亚夫林斯基:1952年4月10日出生,俄右翼反对派“亚博卢”集团主席,精通英语,经济学家,一直是国际金融机构以及西方国家政府非常喜欢的人物。亚夫林斯基毕业于莫斯科国民经济学院,被誉为经济学“神童”。曾在苏联国家劳动社会问题委员会工作,并掌管过劳动科研所中的一个部门。1989年出任苏联国家经济改革委员会某司司长,1990年任俄副总理。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他作为经济顾问,与沙塔林合作制定了实行市场经济的“500天计划”。1991年8月起任国民经济应急管理委员会副主席。1993年起任俄经济政治
  研究中心理事长。同年与博尔德列夫和卢金一起组建“亚博卢”集团,出任主席。他是俄国家杜马改革派领袖,在知识分子和开明派中较受欢迎。1996年6月参加上届总统选举,得票率为73%,名列第四位。1998年3月再次当选为“亚博卢”集团主席。
  3阿曼·图列耶夫:时任俄克麦罗沃州州长、俄人民爱国联盟协调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图列耶夫1944年5月13日生于土库曼斯坦的克拉斯诺沃茨克市。1973年毕业于新西伯利亚铁路运输工程学院。曾任克麦罗沃铁路局长,1990至1994年任克麦罗沃州人民代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主席,后任该州人民代表苏维埃主席。1994年起任俄罗斯克麦罗沃州立法会议主席。参加过1996年6月的总统竞选,成绩不佳。1996年8月当选为俄人民爱国联盟协调委员会主席团主席。1996年8月至1997年7月任俄政府与独联体国家合作部部长。1997年7月起任克麦罗沃州州长。
  4尤里·斯库拉托夫:俄联邦前总检察长。大学时期他就喜欢研究国家法学和国家制度问题。70年代中期大学毕业后,被征召入伍,在特种警察大队服役一年多。复员后再度进入俄罗斯法学院,取得副博士学位。后来从事教学工作并晋升为副教授,成为法学院法律检察系主任。1987年通过有关地方自治问题的博士论文答辩,晋升为教授。之后调到苏共中央工作。90年代初期在共和国安全局和俄联邦安全部担任咨询员工作,为政府起草安全方面的文件。1993年担任法制和法律秩序问题研究所领导人,并任总检察院院务委员。他领导的研究所成功地制订了刑法典、刑事诉讼法典和刑事执行法典的草案。1996年2月,俄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批准他为俄联邦总检察长。他上任伊始,就着手对检察工作制度进行重大改革,修改检察工作的职能,并涉及总的监督问题、刑事诉讼问题和侦查程序问题,由此他受到某些被他调查的人的攻击,1999年一盘有关他嫖妓的录像带被公布,他本人对此断然否认。1999年2月2日他提出“因健康原因”辞职,未得到批准,同年4月起被暂停职务。2000年1月底,俄总检察院指控他滥用职权,斯库拉托夫被禁止出国。
  5康斯坦丁·季托夫:时任俄罗斯萨马拉州州长。他主张实行自由的市场经济政策,是俄政坛的右翼人物。
  6阿列克谢·波德别列斯金:“精神遗产”运动领导人、俄人民爱国联盟协调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左翼反对派,是久加诺夫的亲密战友。
  7斯坦尼斯拉夫·戈沃鲁欣:左翼人士,俄人民爱国联盟协调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俄罗斯著名电影制片人,俄民主党骨干。1995年2月起任国家杜马车臣冲突情况听证委员会主席,后去职。1996年8月当选为俄人民爱国联盟协调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他的儿子在俄军服役,在车臣战争中阵亡。
  8埃拉·潘菲洛娃:1953年出生。俄第二届国家杜马议员,是在俄罗斯参加总统竞选的第一位女性,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曾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专利和优惠委员会任职。1991年任社会保障部长。1992年12月连任社会保障部长。1993年12月加入俄罗斯“选择”联盟。1994年2月辞去社会保障部长职务。
  9乌马尔·贾布赖洛夫:时任俄一家国际旅游合资公司和商业中心的总经理助理,知名度不高。
  10弗拉基米尔·日里诺夫斯基:俄自由民主党主席、总统政治协商委员会副主席、国家杜马副主席。通晓俄、英、法、德和土耳其五种语言,法学家、中亚和高加索问题专家。1946年4月生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1970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莫斯科大学附属亚非学院,后又在莫大法律系修完全部法律课程。在苏军服役两年,曾任苏军外高加索军区军官,其后在俄工会系统、司法部工作多年。1988年起积极从政,同年起草了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1989年12月筹备成立了自由民主党。1990年3月任自由民主党主席。1992年4月在自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被推举为该党总统候选人,并参加了俄第一次总统大选,位居第三,仅次于叶利钦和卢日科夫。1993年12月参加俄杜马竞选,他领导自民党获得2432%的选票,名列第一,成为国家杜马中自民党议员团主席。1996年7月当选为俄总统政治协商委员会副主席。2000年1月起任第三届国家杜马副主席。
  11叶夫根尼·萨沃斯季亚诺夫(最后退出竞选):俄联邦安全局副局长,前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少将军衔。1952年出生,矿业工程师,物理学家。1991至1994年曾在俄联邦不同的安全部门任各种领导职务。1994年1月起任联邦安全局副局长。1996年8月至1998年12月任俄总统办公厅副主任。
  作为代总统的普京与这些人相比具有绝对的优势。首先,叶利钦提前离职后,普京身兼总统和总理两大要职,集国家所有最高执行权力于一身,成为了俄罗斯头号实权人物。他不仅继续领导政府,而且直接控制原来由叶利钦把持的强力部门。其次,普京在解放车臣战争中的强硬立场,得到军方的有力支持。第三,在政治势力上,杜马选举中大获全胜的“团结”运动,算是普京竞选总统的坚强政治后盾。除“团结”运动外,普京在与反对派较量中,还可望得到右翼力量和部分中间力量的支持。此前举棋不定的某些地方领导人也可能倒向普京,通过对普京的政治支持,换取地方经济上的好处。第四,在选举前不到三个月时间里,普京还有许多拉拢选民的机会。例如,他可以以现任国家领导人的名义合理合法地为俄罗斯人民提高工资和养老金,这一方法在俄罗斯是非常有效的,感恩戴德的人民都将会投他的票。第五,普京没有历史包袱。普京与苏联政权没有多大的瓜葛,为政也比较清廉,过去任何问题都不会算到他的身上。反对派几乎难以找到对他下手的地方。第六,作为俄罗斯政坛新星,普京还没有来得及犯错误,这可以使他得到各种政治倾向的选民的支持。第七,叶利钦下台后,原先支持克里姆林宫的一些“寡头”也会转而投到普京的麾下,利用他们控制的媒体和财团支持普京,防止反对派上台后对寡头进行清算;而原来攻击叶利钦的政党派别中的部分人员也有可能因失去靶子转而支持普京。最后,相对于同样很有威望的久加诺夫等来说,普京还具有年龄和健康上的优势。这确实是新一代领导人所必须的。
  在上述优势中,普京最大的还是车臣战争。普京在打击车臣恐怖主义行动中表现出的强硬立场,顺应民意,赢得民心。他与众不同的才干和魄力,更给俄罗斯带来了东山再起的希望。

竞选总统(三)

  当然,优势并不等于胜势,为了制定出合适的竞选策略,完善自己的政治形象,普京组建了自己的智囊团。这个智囊团的大多数人是由普京亲自挑选的,他们也像普京的职业生涯一样来自许多领域。
  普京智囊团的头号人物是米哈伊尔·卡西亚诺夫,他是普京担任代总统后提拔的第一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卡西亚诺夫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对西方金融界人士来说,他是一个熟
  悉的、可以信赖的人。他的主要工作是处理好俄罗斯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紧张关系。他曾公开表示反对一项要求俄罗斯出口商将他们所赚取的外汇100%汇回国内的建议。该建议是俄罗斯中央银行提出的,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此却表示不满。普京暗示说,如果他在大选中获胜,他可能任命卡西亚诺夫担任总理。
  智囊团的二号人物是普京的克格勃同事谢尔盖·伊万诺夫。普京在1990年离开了克格勃,而伊万诺夫则继续留在情报部门工作,职位稳步上升。1999年11月,普京任命时任联邦安全局副局长的伊万诺夫担任俄罗斯国家安全会议秘书。在伊万诺夫的领导下,国家安全会议制定了一个有争议的新的国家安全构想。这个构想降低了俄罗斯可能使用核武器的门槛,并明确指出西方是对俄罗斯安全的潜在威胁。伊万诺夫在2000年1月12日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我是多极世界理论的拥护者。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反对任何国家行使霸权主义。”他又说,所有国家都支持西方的“盎格鲁—撒克逊精神”的情况“将永远不会出现”。
  智囊团的“笔杆子”是圣彼得堡律师格尔曼·格雷夫,著名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就是他帮助起草的。格雷夫在90年代初期同普京一道在私有化计划部门工作。有着德国血统的格雷夫出生在哈萨克斯坦,当时这里还是苏联的一部分。格雷夫同普京一样,也能讲流利的德语。他似乎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普京的思想——把战后德国经济发展所采取的家长式资本主义模式看做是俄罗斯发展可能选择的一条道路。格雷夫说,不建立保护公众的社会机构而只是“谈论一场新的经济改革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普京智囊团的“政治谋士”和“总统竞选总指挥”则是丘拜斯,普京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大政方针都要依赖他的帮助。尽管丘拜斯在俄罗斯遭到一些人的谩骂,但是他是一位精明的政治管理人才。1996年,是他促使叶利钦在选举中获胜并连任的。丘拜斯与普京及格雷夫的交往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普京能够在莫斯科迅速崛起全仰仗丘拜斯的力荐。丘拜斯也似乎与普京阵营中的每个重要人物都有关系。克里姆林宫的一位顾问阿列克谢·切萨纳科夫说,普京对听取丘拜斯的意见“十分认真”。
  这些智囊团的精英们为了使普京的声望在3月份大选时达到顶峰,保证普京在阻力最小的情况下顺利当选,采取了一连串的行动。如仔细地研究公众的喜好,确保普京能够对俄罗斯社会的主流意见做出迅速而积极的反应;运用爱国主义精神,敦促普京在2月份颁布俄军新的、也是更严厉的军事学说,向人们展示普京保卫祖国的决心;开动宣传机器,使俄罗斯新闻媒体在总体上都对普京的工作表示支持和赞同,即使有一些批评,也是在非常有限的空间内。
  2000年2月14日,普京按《俄罗斯联邦选举法》规定向中央选举委员会提交了50万合法选民的支持签名和本人及其家人财产收入情况的文件。中央选举委员会秘书扎斯特罗日娜雅宣布,经核查,普京申报的其本人及家人的财产收入情况属实。普京申报的财产收入包括:普京在1998年至1999两年间的收入265699卢布;普京的妻子柳德米拉的收入43167卢布;普京在银行的存款386999卢布,普京妻子柳德米拉的存款10323卢布。普京拥有的房地产包括:在列宁格勒州的6796平方米私有土地,在莫斯科州的1500平方米私有土地,在莫斯科的一处面积为1573平方米的国有住房,在列宁格勒州的一处1529平方米的私人别墅和两个车库,分别为38平方米和18平方米。另外,普京和柳德米拉在普斯科夫州还有一块可以使用的600平方米的国有土地。至此,普京正式成为了俄罗斯第三届总统选举的候选人。
  而此时经过智囊团的努力,普京的竞选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包括约什卡尔奥拉、达吉斯坦和阿尔泰在内的许多地区都表示忠实于普京。拥护普京的政治力量则包括“团结”联盟、“祖国—全俄罗斯”,反对普京的只有俄共和“亚博卢”集团。
  正当普京的竞选活动一帆风顺时,突然发生了一个意外。2月19日夜,普京的恩师、圣彼得堡市的首任市长、此次总统竞选工作的助手索布恰克在加里宁格勒停止了呼吸。21日,索布恰克的遗体被运回圣彼得堡市。市政府准备于24日以首任市长的规格在著名的亚历山大—涅瓦公墓为索布恰克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这个公墓安息着在车臣牺牲的俄罗斯英雄,1999年被暗杀的国家杜马议员,沙皇时期的政界、军界、文学界名人等。普京决定参加这个葬礼。然而,23日中午,俄罗斯RTR国家电视台传出了“车臣恐怖分子准备在葬礼上暗杀代总统普京!”的消息。
  原来车臣匪徒头目巴萨耶夫得知普京将要参加索布恰克葬礼的消息后,便通过互联网向散落在俄罗斯各地的车臣恐怖分子发出对普京的“追杀令”,声称:“罪犯普京被判处死刑。车臣人的血债要用普京的血来偿还。”“追杀令”还注明了暗杀成功后用来联络的电子信箱和传真号码,还声称暗杀者可以用阿拉伯语、英语和俄语联系,以便成功后领取赏金250万美元。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3. 星话大白|越南
  4.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6.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9.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动,迫使中国放弃毛泽东思想!
  10.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