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管管“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
丁一凡
环球时报·环球网消息:跨国公司的财富用中国古代的一句成语“富可敌国”来形容丝毫也不过分。今天,世界排名前250名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总销售额大约相当于全球生产总值的1/3,有100多家跨国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500亿美元,而全球仅有60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这一数字。过去,人们总是从更积极的角度来看待跨国公司的发展。但是,随着跨国公司的加速扩张,很多问题也显现而出。重新认识跨国公司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失衡与收入不公的问题。
跨国公司的发展是全球化发展的一大标志。跨国的生产与贸易,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利润。与此同时,跨国公司更是极大地服务于母国的利益。它给母国提供了更加廉价的产品,使母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更加稳定。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呈现了高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的跨国公司在亚洲生产、再向美国市场大量出口廉价产品的贡献分不开。
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原本得到了母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发达国家的舆论对跨国公司的质疑近年来却越来越多。一些西方媒体最近也开始对跨国公司的行为不断提出质疑。这是因为跨国公司的势力不断壮大,而它们也表现出越来越不被母国所控制的趋势。
首先,跨国公司的发展给政府监管企业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跨国公司的经营方法使它可以绕过政府的控制。比如,如果它想绕过某国的劳工法,就把生产转移到其他一些劳工法规定不严的国家去。另外,跨国公司可以“转移定价”,能够在全球网络中把它的商品、服务、技术、贷款按不同价格出售,尽可能地避开缴税,以获得最大利润。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很广,咨询服务、保险、信贷、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无所不有,它们可以把各种费用打到自己子公司的成本中,“肥水不流外人田”,养活自己的子公司。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府发现,它们越来越难以控制跨国公司的经营,也很难通过税收等方式将跨国公司的盈利回馈给整个社会。
更重要的是,很多跨国公司更是将生产转移到了海外。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复杂,大型企业过去与一些中小企业有各种关系,把许多生产环节都转给一些中小企业承担。当这些大型企业走向全球市场时,它们把许多过去给国内中小企业的合同都“外包”给成本更低的其他外国企业了。这些中小企业不得不接受降低工资,裁员减人的严酷现实,有些企业干脆倒闭。可以说,全球化不仅造成了发达国家收入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的拉大,也造成了发达国家内部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的加大。跨国公司的发展造就了所谓的“超级阶层”,有数据显示,在美国,过去十年中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几乎都由社会中10%的人占有,同时所谓的“超级阶层”的收入增长了112%,而90%的人的收入仅仅增长了2%
因此,一味指责新兴国家抢了发达国家工人的饭碗是不合理的,相反,要保护国内的工人,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规范跨国公司的行为。最近,就有学者在《金融时报》撰文指出,各国应该携手规范跨国公司的行为,而不是争相提供优惠税率来吸引跨国公司到本地建厂。
长久以来,新兴国家对跨国公司的态度都很积极。新兴国家一般认为,跨国公司在转移生产的同时,也带去了资金和新技术。但不容忽视的是,最近一些年来,跨国公司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跨国公司是否有转移“污染”的行为开始普遍遭到怀疑,有些跨国公司的开发项目甚至受到当地居民的抵制。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国家不断提高环保标准、提高劳工待遇标准,也是一个大趋势。可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一旦当地政府决定提高环境和劳工标准后,一些跨国公司就有可能撤离资金。
从这个角度说,随着在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加强全球治理上有一定共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该加强合作,找到更好的办法,在鼓励企业发展与更公平地照顾全球化中受损的社会群体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