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就是更大、更多、更密集、更复杂、更富有,这种以物质财富量的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是迄今为止占统治地位的发展观。
这个发展观在学理上是偏颇的,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它的长期实施必将而且已经导致了人类空前的邪恶行为。
我们要说,发展并不只是物质层面上量的发展,还有质的变化,并且尤为重要的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而且后者在发展中应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发展基于人类生存状态的延续。人类必须首先满足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否则人类何以为生,更何谈发展!这没有疑问。按,无A必无B,则A是B的必要条件;物质层面需求的满足=A,发展=B,无A必无B,所以,物质层面需求的满足(A)是发展(B)的必要条件。但我们要说,物质层面需求的满足,并不是发展的充分条件。精神文化层面需求的满足才是发展的充分条件。
为什么这样说呢?
人并不是只为吃住而生,如果仅此而已,又与动物何异(前发“问一”一文有网友跟帖说得好:那就是“猪”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在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中,除了经济活动之外,还包括下述内容的活动:(1)思想、心理、感情或说知识、情趣、信仰等等的广义精神的活动;(2)语言、社会风气、道德规范等等的精神文明的活动;(3)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等的文化活动。这三方面的内容往往重叠交叉,所以也可以总括为人的文化内容,正像为文化所下的大多数定义一样,这个文化的核心是生活方式所依据的共同观念体系,是意识形态的或说精神层面的部分。
充分条件就是有A必有B。人并不是只为吃住而生,人是文化动物,人还追求意义,人的不可缺失的特点就是拥有精神的生活。
当人的物质生活获得基本或富裕的满足后,人并不一定要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但是人却不能不一直在追求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换句话说,人可以接受封顶的物质生活,却决不能接受凝固了的精神文化生活。
早在1854年亨利·大卫·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就指出他除了“一种追求原始的行列和野性生活的本能”外,还有“一种追更高的生活,或者说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能”(书中的一节《更高的规律》),全书字里行间表达了人的生存发展绝不是物质财富越来越多的占有,而是精神文化的充实和丰富。一百年多后,1985年《美国遗产》评选“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瓦尔登湖》名列第一。这部充满着生态思想箴言的书,至今都在拷问着现代美国人典型的生活方式。
物质生活上的富有并不等同于幸福,甚至还会适得其反。正像有资料显示,在富裕的美国,估计有65﹪的成年人超重或过度肥胖,其中每年有大约30万人死于肥胖引起的疾病,他们的人生旅途就这样不幸地提前戛然中止了。
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永远不会止步的。除了追求公正、平等、博爱、民主的进步外,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样重要。举例来说,旅游喜寻异景,下棋讲究变招,拍电影要花样翻新,学艺须精进,求知须深化,科研必探险,发明必创新,等等。总之,人类的发展与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常变常新相始终,须臾不可分离。所以我们说,物质层面需求的满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精神文化层面需求的满足才是发展的充分条件。
今天,环境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社会并不是在真空中的发展。人类是地球之子,并是地球有机系统的组成部分,与地球生物圈共生共荣。因此,全人类的物质财富的需求必须控制在地球资源和污染承载能力的界限内。这只是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低、最基本的要求。满足这一最低、最基本的要求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保证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地球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追求由精神引领的社会品德的提高和文化的创新,这才是发展的要义。
正确的发展观,引导人类的是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幸福的发展;反之,迄今仍占统治地位的西方倡扬的发展观,引导人类的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走向崩溃的发展。人类再不认清这个问题,再不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可以预期,走向的将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