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观奥运 显微镜看中国
京奥报导法媒体着眼奥运之外
本报记者 傅煜东报导
京奥冲刺在即,法国媒体百川汇流的势头十分强劲。各主流媒体的各种奥运专稿、特刊和专题琳琅满目,网络新媒体更是奇招迭出地参与到奥运新闻会战中。当然,他们的视角绝不仅仅是奥运会,他们观察中国的方方面面,用“挑剔的眼睛”让北京的每一个细节都暴露在显微镜下。
8月一到,法国各种媒体上关于北京奥运、特别是关于中国的相关报导就明显增多。奥运还未开幕,包含安全、通货膨胀、贫富差距,甚至矿工和文学等一系列元素的“奥运之外”的报导就已遍布各个媒体。
仅8月1日一天,法国电视媒体就有5文件关于中国的节目播出。国营法国电视2台,在午间播出了一文件纪录片。记者在让观众浏览了奥运场馆之后,便达乘火车一路西去,下洛阳,走西安、过嘉峪关,看敦煌之后,最后到达西部的新疆。镜头从风土人情到国计民生无不涉及。《PUBLIC SENAT》台也在同一时段播出了一档反映一名安徽省年轻人毕业之后,找工、考研的艰难经历,反映当下中国年轻人在富足生活下的躁动和不安。3日,一个名为《万里长城》的纪录片在电视5台播出,沿着中国的万里长城,镜头讲述了居住在长城沿 途的100万人口的不同生活面貌。ARTE台则在周一(4日),播出了一部摄制于 1969年的中国香港武侠片《侠女》。
主流平面媒体在推出奥运专刊、专版、专栏的同时,也仍然参夹着对立的情绪和些许的“忧虑”。《费加罗报》就关注北京奥运的成本问题。认为10万军警、7万志愿者、7000万盆花、260亿欧元的总花费,显然“过分夸张”。《世界报》则刊登了“RSFE”组织的对去中国采访记者的建议。如不要在旅馆房间里采访,不要把采访之用的仪器放在旅馆房间里,不要接受中国公司提供的翻译和向导服务等等等等。
新兴的网络媒体《RUE 89》的奥运专栏简直就成了中国社会的全面报导,触角甚至深入到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文学理论上。网络特有的论坛功能也让各种不同立场观点的网友畅所欲言 。网民此前长期固有的某种偏执观点,随着讨论的深入也有了些许松动。
据北京奥组委的统计,采访北京奥运会的记者总数或将达3万人。但只有5600人拥有入场采访资格,显然,其它人只能关注赛场外的中国。而且他们中的相当部份,已准备好了一连串的问题,或者已经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了一连串愿意接受采访的人,来做全面深入同时“挑战”今天中国的报导。今年3月,法新社社长皮埃尔-鲁埃特在访华时就表示,这会是法新社有史以来最为重视的一届奥运会。
如何面对这些“挑剔的眼睛”,对中国来说无疑是前所未有的考验,是“奥运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如何看待这些“挑剔”,也许正像媒体所说的那样:他们的角度,或许正是中国未来改革需要关注的焦点;他们的深度,或许正是中国未来媒体监督需要学习的地方;他们的触角,或许正是改革开放没有惠及的死角。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