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美国与美国经济危机》
第一章 美国为何要放弃制造业
一
1973年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导致石油价格上涨了35%,美国是石油进口国,这种跳跃式的价格上涨,让美国一夜之间增加了1000多万穷人。在1970年代的美国,存在着四个阶层,富人、白领、蓝领、无业穷人,其中蓝领阶层约占美国人口总数的60%,蓝领阶层其实只是个泛称,这个阶层内部按收入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级的技师属于蓝领中的高收入阶层,这种工人知道在那里划圈,划个圈只值一美元,但知道在那里划圈值9999美元;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占中间,普通工人比如流水线上负责组装的工人都是低收入者,油价上涨对这部分人的损害最大,一觉醒来后他们发现,平时买得起的日常消费品的价格已经接近昨天那些高档消费品的价格。
1967以后的美国,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一直并存,美国的失业率乘美国的人口基数,恰好等于美国穷人的人数,大致上占美国人口总数的10%左右。但有工作的普通蓝领工人生活大体还过得去,因为美国的通货膨胀是货币扩张的结果,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了物价上涨。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中,通货膨胀是一种惯性,这是凯恩斯的一大发明,目的是为了制造需求拉动增长的效果。这种通货膨胀也可以称作温和的通货膨胀,两种因素相互一抵消,工人们多少还有一点赚头。但如果不加遏制,任由这种通胀持续下去,也是非常可怕的,美国恰恰就出现了这样的趋势,通胀增长率连续两年以1.1%以上的递增率上涨,1967年通胀率是3.1%,其后三年依序是4.2%、5.5%、5.7%。为了遏制这种恐怖的上涨势头,1971年8月尼克松冻结了美国工资和物价,虽然这种来自政府的干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不能持续干预下去,美国是市场经济,所以三个月后,这种冻结就结束了。自那以后,物价增长率持续走高,不过1972年总体上还算可以,物价增长率一直维持在6%附近。
到了1974年情况大变,物价增长率骤然突破两位数,达到了空前的11%。美国的普通工人由此开始了一场长达15年之久的灾难,工资绝对收入是在增加,但相对收入却一直在下降,到1989年,美国工人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已经较1972年下降了30%。这个阶段,美国家庭收入所以没有下降,进而还有所上升,主要是因为妇女已经成为劳动力队伍中更加活跃的成分。美国妇女之所以变成劳动大军,既不能归功于妇女解放,也不是女权主义争取的结果,而是因为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给女性提供了就业和展示女性才干的前景广阔的市场。在1975年——1985年,十年间美国新增加的产业中,有2/3的岗位被女性所占据。到1985年全美国就业妇女高达5000万人,约占16周岁以上有工作能力女性人数的53%,占全美就业总人数的45%。
女性的高就业率说明,从1975——1985年,悄然间,美国完成了经济转型,而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显然更适合女性参与。这个时期的美国社会,应该说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石油虽然还强烈的影响着美国社会和美国人的生活,但更多的是影响着美国人出行的方式,美国产品则已经进入到后石油或后工业化时代。
为了把这个问题分析的更加全面具体,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产品的成本问题。
在传统的经济学观点中,成本大致包括如下费用:
1、 原材料费用
2、 劳动力使用费用(工人工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抚恤金即中国的养老保险)
3、 燃料费用
4、 固定资产损耗
5、 上缴的税费
6、 运输费
7、 企业管理费
8、 企业保险费
9、 宣传广告费
10、研发和知识产权使用费
11、公关费
12、残次品损失费
13、办公费
企业家对运输费的理解是孤立的。比方说一把不锈钢勺子,企业家家眼中的运输费就是原材料采购到进入生产厂家这个过程。这种计算方法显然忽略了物流宏观上的运输成本,也就是整个国家为了生产勺子付出的全部运输费用。从国家的角度讲,这把勺子的运输费用应该包括这样几个环节:一、矿石从矿山拉到冶炼厂的运费,这种运费是双向的,送货时满载而去,回来时空车,运费显然不能只计算单程。二、矿石冶炼成钢坯以后拉到勺子制造厂的费用,一般的来说,这种运费也是双向的。三、从勺子制造长到商场的运费,这种运费一般是单程的。
我们知道,现代物流业中,运输工具的不同,运输成本也不同,但国际贸易一般都属于综合运输,铁路、公路、海洋或航空。由于分析模式的不同,世界各国对物流成本的计算结果也各不相同,英国的分析是,各种物流费用平均占货价总额的14.8%;美国的认为是在10——32%之间;中国分析的结果最高,一般商品物流成本占商品总成本50%~60%以上。从商品物流成本中可以窥见世界各国产业上下游整合的力度,英国的整合应该是最好的,从矿石到产品最后定型一条龙生产下来,节省了大量的运输成本,中国的整合力度最小,不同的产业各自为政,不同阶段的产品运过来运过去,浪费了大量的运输成本。不过从中国的分析中,却暴露了运输成本的秘密,商品的成本中有50%~60%来自运输环节,如果再加入其它成本费用,制造业所创造的那点利润与它自身的付出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低工资、低效益,这就是高油价给制造业带来的最终结果。美国是市场经济,资本家追逐利润的最大化,这种极不划算的地买卖,资本家当然不会去做。有人可能会认为,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可以相应降低生产成本,但对那些简单的产品而言,科技潜力不是无限的。这意味着,即便美国科技实力强大,它也不能无限的降低这些简单产品的成本,而要想改变高油价带来的负面效果,唯一的出路是放弃制造业另辟蹊径。
从十九世纪初期开始,美国经济走上了一条铁路带动的道路,建一座车站富一个村镇,修一条铁路富百万人家。铁路对美国城市的兴起、经济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美国经济史学家沃尔特·罗斯托的著作《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有非常具体的交待,美国历史上曾经有两次两次经济腾飞,第一次出现在1815——1850年,以新英格兰地区的棉纺织业大发展为带动;第二次出现的时间在1843——1870年,修建铁路带动北方工业起飞,美国的重工业就是在这里和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钢都”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城市群构成了美国钢铁工业产业带,而克利夫兰、休斯敦、宾夕法尼亚等城市则构成了美国石油工业产业带。
到了二十世纪70年代,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美国内陆石油资源告竭,石油依赖进口,价格上远远高于国产石油,铁路收益迅速下降。同时也由于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业的兴起,铁路运输在货运市场上所占份额由1820年代的75%下降到1970年代的35%,实际上这个时期美国铁路是在亏本运行,同一时期英国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英美两国采取的策略也大致相同,——铁路国有化。美国比英国的步子迈得更大,有些铁路干脆就拆除了。
无论从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上说,美国经济都面临着转型,因为旧有的经济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世界形势的需要。正如目前美国经济再次面临转型需要,新上台的奥巴马一改布什政府强硬野蛮的对外战略,当年的尼克松也开始了温和外交,一是在军事上迅速收缩,摆脱越南战场这个吞噬美元的老虎机;二是谋划经济转型,彻底摆脱经济上受制于石油的被动局面;三是进行政治改革,安抚和稳定国内劳工阶层日益不满的泄愤情绪。尼克松是共和党人,他代表着美国大资本家、大农场主和大多数白人的利益,但是面对严峻的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他心里非常清楚,共和党人除非经受改革和开放的阵痛,否则必将被美国选民抛弃。
事实上,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美国经济一直经历着大规模的转型,在1870年,美国有5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到了1960年,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只有10%,到了1996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而这也正是美国农副产品价格低廉的原因之一。
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从1975年开始,美国经济又开始了一次具有反传统理念意义的转型,这次转型经历了20年之久,其突出特征是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与传统的经济续理念相背离,主要具有五大特征:服务化、信息化、娱乐化、概念化、高科技化。2007年法制晚报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大学有十大新兴的热门专业,居首位的新闻媒体,排第二位的生物工程,第三是有机农业,第四是国土全专业,第五是网络商业和网络市场专业,第六是电脑游戏设计专业,第七是法律财会专业,第八位是人机互动专业,第九位和第十位分别是社会与环境和超微工程专业。这十大热门专业,虽然不能完全代表美国经济的产业结构,但也足够说明问题,美国显然是在追求一种成本极低甚或不需要成本的收益模式。
二
油价上涨的脚步并没停下来,它像脱缰野马,一路狂奔,到1974年底,油价已经上涨了三倍。进口同多样的石油,1973年美国只要80亿美元,到了1975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340亿美元。以下几组数字说明,随着油价提高,美国贸易逆差也在上涨:
1974年,逆差54亿美元
1976年,逆差93亿美元
1977年,逆差235亿美元
1978年,逆差341亿美元(另一份数据说是285亿美元)
1973年第三季度油价3.01美元/桶,到了1979年第三季度,油价已经涨到21美元/桶,平均一下,油价每上涨一倍,美国贸易逆差就翻一番。
油价暴涨,耗尽了美国工业制成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1975年到1978年,美国出口总额增长不到24%,进口总额却急剧上升,超过了72%。从这一期间开始,美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几个显著变化:
1、 美国对外出口越来越依赖发展中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美国国内甚至期待出现“中国贸易热潮”。
2、 美国从发达国家的进口锐减,从67%降至54%,同期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由33%剧增到45%。日本是个例外,对美国出口由11%增加到13%。
3、 美国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进口增加了两倍。
4、 美国农业出口下降了20%,以不变价值的美元计算,农业出口一直占美国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农业出口的巨大下降,是美国不能承受的。为了平息国内农民(大农场主)的愤怒,为此美国不得不向苏联大量出口谷物,最高一年,出口苏联的谷物高达17亿美元。这让农业屡屡歉收的苏联兴高采烈。
但同时我们看到,美国农业出口额的下降,并没有使美国国内农副产品的价格降下来,相反,美国国内农副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涨。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持续数年的干旱加冬天里的暴风雪,让美国西部的农场集体破产,但奇怪的是,美国国内的农副产品价格却低得没发形容。原因就在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东部的大农场主为了兼并西部的小农业主,雪上加霜,从国际市场上大量购进农副产品,彻底击垮了西部的小农业主。然后以极低廉的价格收购了他们的农牧场。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情况变了,大农场主们已经垄断了美国农牧业,所以他们就选择了相反的做法——涨价。由这里,美式资本主义和资本家的良知让人一眼望到了头。针对这个现象,乔治·P·舒尔茨是这样说的:“有见识的企业家,应该把爱国主义与利己主义两种动机结合起来,只有如此,才能使一个在经济上独立的美国人为他的祖国服务。”这话是说给美国企业家的,但对中国企业家应该同样适用。
油价上涨给美国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形容的,在亚洲,美国失去了越南和伊朗,为此不得不交好中国大陆而放弃它在台湾的既得利益;在拉丁美洲,它一度想改善美古关系;在非洲,除南非外,苏联几乎全面接管了美国的势力范围。
翻开世界政治版图我们会发现,1975年至1985年这十年间,正是美国在全球全面退缩苏联全面进攻的时代。
事实上,进入1970年代,苏联经济已经停滞不前,昏庸无能的勃列日涅夫就像个超级败家子,坐吃山空式的消耗着斯大林和赫鲁晓夫创下的那份巨大的家业。自赫鲁晓夫下台后,苏联轻工业品就没有换过型,老式的洗衣机如果不看着点,可以从厅堂一路颠簸着跑到庭院,苏联的小汽车甚至不如波兰的更先进。然而油价暴涨却帮了苏联的大忙,这让苏联有实力与美国竞争,同时苏联还向国际市场抛售了300吨黄金,苏联资金的第三个来源是向美国和西欧借债,总额高达200亿美元。苏联的做法跟今日美国对付中国的策略是完全一样的,用你的钱买你的东西,同时恐吓和威胁你。但美国这位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业绩上远远的超越了老师。
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苏联人当时散布他们陷入燃料危机的说法是个巨大的骗局,目的是为了制造石油短缺的假象,然后渔翁得利。从斯大林时代开始,苏联就不缺乏燃料,缺乏的是运力。但苏联谎说石油生产已达极限,被迫减少出口,这就逼着东欧各国必须到国际石油市场上寻找出路,从而导致国际石油市场的短缺形势更为严峻。从1975年到1985年,苏联对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欺骗行为,这些骗局屡屡得手,一是要归功于无所不能、无孔不入的克格勃。二是要归功于以色列,以色列在中东给美国大帮倒忙,从而导致了石油危机。三是要归功于苏联强大无比的宣传机器。
塔斯社的宣传并非都是夸张,这就好比后来的美国之音对华广播一样,有些是假的,但至少有一半是真的,假的虽然不可信,但真的那一部分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当真的发酵后,假的便也变成了真的。正因此,当时的美国政府和美国资本家们恨透了塔斯社,甚至超过了对SS20的敌视。
1945年,美国作家克莱尔·德勒克发表了《黑色的都市》一书,书中对芝加哥南部地区贫困阶层的生活状态做了详尽的描述,但那个时候,贫苦者并非一无所有,那里繁华扑面,街道两旁商店、饭店、银行、教堂、医院鳞次栉比,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南方的黑人把这里视为天堂,不远千里离开密西西比河来这里寻找生活,由此让这里变成了“美国黑人的首都”。不错,黑人们生活的并不好,但大多数黑人都能找到工作,当时人们形容说,在美国最有希望看到种族和解的地方,就是这里。
石油危机发生后,形势急转直下,对黑人来说,曾经繁华如梦的乐园,一下子变成了地狱。钢厂和肉类加工厂集体倒闭,中产阶层纷纷离开这里,留下来的是脸上写着绝望与愤怒的黑人。芝加哥黑人区的十个社区中,有八个社区的贫困率超过了45%,其中三个社会区则超过了60%,25岁——35岁的男性黑人,半数以上要么没有工作,要么挣钱极少。
不能不承认,1970年代的美国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但如果因此就认为黑人的这种贫困就是种族歧视造成的,显然有失公允。然而,由于塔斯社挑拨离间式的煽风点火,严重误导了美国黑人对美国社会的理解。当然,美国黑人社会活动家们的言论也过于负面。这样两种因素一经结合,阶级矛盾就变成了种族矛盾。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美国黑人政治力量崛起的时代,伴着黑人争主权要民权运动的,是美国左翼领导的规模浩大的反战运动、学生运动、女权运动、绿色和平运动等等。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岁月的美国总统,的确让人同情,内忧外患无论那一样都能让人精神分裂。
美国社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问题。1978年,美国黑人社会学家威廉·朱莉乌斯·威尔逊发表了著名的社会学论著《下降中的种族意义》,这本书中的观点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因为威尔逊认为,美国黑人贫困问题的根源,不是种族问题,而是个经济问题。他在书中说:“迅速变化着的全球经济,使得重工业中的大量低技术职位从城市中心消失,造成这些地区广泛的失业现象。”威尔逊说对了,不过他没有看到问题的根源出自哪里。回答很简单,就出在油价暴涨上,油价的暴涨,推高了工业制品的运费。由于美国经济奉行凯恩斯货币扩张主义,从1960年代开始,劳动力价格和物价就一直在保持同步上涨,产品本身的利润空间是非常有限的,这意味着,1960年代的美国虽然是出口型经济,但制造业的利润并不高,情形大致类似于今天中国的企业,主要是靠薄利多销赚取利润。1970年代的美国,污染程度仅次于英国,污染程度每年增加9%,水源几乎全部受到污染。但美国环境统计署的数据显示,只有81家企业被关闭。同一时期,西德企业开始认真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英国的泰晤士河已经变成油河、臭河,西德的企业却正在为污染的村庄作整体搬迁,这家露天矿业公司因为重建村庄,受到了联合国的奖励。
油价成倍数的上涨,让原本就十分有限的利润空间彻底消失了,真实的情形是,1974年以后美国对苏联的出口,含有大量的国家补贴,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美国要从苏联换取硬通货,二是为了那些企业生存的必需。
毫无疑问,美国在经历一次涅磐,要么浴火重生,要么黯然失色。
三
在经济社会中,经济行为中有三个不同的角色,即主角、配角、丑角。主角是农业、工业制造业、矿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配角是文学艺术、体育健身、新闻传媒、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司法、通讯、科研、军队、政府办公等等。丑角是赌博、卖淫、贩毒、走私、地下工厂、权钱交易、偷盗、抢劫等。主角是支柱型经济,配角是服务型经济,丑角是灰色或地下经济,丑角更多的是服务性质,提供特殊服务,所以在这里称之为特服型经济。用一个图表表示:
(图1)
图中内圆的蓝色部分是经济行为的主角,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这种经济行为就是支柱型经济。中间绿色的园圈是服务于经济的配角,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的,这种经济行为就是服务型经济。外圆灰色的部分是经济行为的丑角,是特服型经济,这种经济行为属于地下经济。一般的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国家,特服经济的规模占GDP的10——15%;支柱型经济的规模占GDP的50——55%;服务型经济的规模占GDP的30——40%。但是,在编制预算、决算或计算GDP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公开承认特服经济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这个规模巨大的10——15%就不考虑了。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特服经济对社会具有巨大的破坏价值,在创造GDP的同时,也在毁灭着人类几千年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我们不能认为一个吸毒者在医院治疗的过程是在创造经济效益,不能认为黑社会消费枪支弹药是对GDP的贡献,不能认为黑社会老大的捐款对社会是有益的。否则就等于认为汶川地震、长江发大水是刺激经济发展。
经济学必须考虑两种因素,即现实和历史。合格的经济学家必须高瞻远瞩,眼光要顾及大的时空背景,不能只盯着10年20年30年的得失,对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来说,百年的收益都不能作为经济学分析经济的凭据,因为,前一个一百年里的收益,没准正是后一个一百年要交的学费,回顾历史上的经验,那些伟大的王朝,所以在百年后走向衰败,原因就在于他们在这一百年里陶醉于眼前的繁华,把他们管理社会和聚敛财富的模式逐渐的推向极端化。他们认为,这种模式是可以一劳永逸的,但他们不知道,这是在给子孙挖掘坟墓。对历史而言,百年只是匆匆一瞬,当他们享受完人生走进富丽堂皇的天堂,子孙却要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一次中等规模的农民起义,就可以耗尽一个王朝的百年积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但让这个王朝创造的所有财富化为灰烬,同时还将毁灭人类几千年时间里创造的许多财富。以黄巾军起义为例,在这次起义爆发前,东汉有人口5400万人,到了三国局面形成时,整个国家人口只有800万人。仅人口损失一项就足以说明,第一、汉民族四百年里付出的努力付之东流;第二、这种发展模式只是一种循环:毁灭→恢复→繁荣→破坏→毁灭……,第三、说明一或二百年里的成功经验不能作为构建某种社会或经济分析模型的数据。
美国社会和经济演变过程的本身就是个典型的案例,美国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在全世界是少见的,当年为了开发西部,他们拖家带口,像原始人那样上演了一场人类现代史上规模浩大的迁徙运动。美国人用一百多年的时间,建设成了一个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但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1929年一夜之间,他们创造的财富就损失了三分之一,到1933年初,美国有半数银行倒闭,13万家企业破产,1300万人完全失业。从北美战争到越南战争结束,美国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也不到100万人,但一次经济危机,就夺去了百万人的生命。既然如此,何必当初,面对这个结果,人类必须要问:人类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繁华与衰败更替,还是为了生与死的轮回——先大规模生出来,然后大规模饿死。显然都不是,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类彻底摆脱蛮荒和原始造成的疾病、争杀、饥饿,是为了让全人类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居所,夏避高温,冬防严寒。
谈人权,首先是生命权和生存权,生命权和生存权不仅仅是免予被杀戮的权利,还有得到工作和免于饥饿的权利,如果这两项权利得不到根本保障,每隔百十年社会或经济发展就从其自身内部孕育出一场大规模的饥饿事件,就要让数以万计的人饿死、冻死、病死,这样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与昼伏夜出的吃人恶魔何异?这个恶魔白天显露出人性的一面,美丽多姿,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到了夜晚,就露出血腥和吃人的狰狞,从性质上说,资本主义与《西游记》中的女妖怪没有任何区别,必须让她死亡。
按照哲学家们的理解,人是地球的精灵,人类是地球上唯一能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生物,迪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他只说对了一个方面,“我在”不仅仅因为“我思”,更因为“我”能够感知到“我思”,也就是说“我思”必须知道“‘我思’亦即我在思考着”,离开前一个限制性的“我思”,迪卡尔的“我思”就会变成猴子、大象这些具有一点点思维能力的动物们的“我思”,而这种“我思”是无法感受到自我存在的。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得更为透彻,这里不妨累赘几句:——人类逻辑思维或曰认知自己的起源从镜像开始。
8——9个月大的婴儿,并不认识镜子里的自己,他们看到的那个影像,是一个跟自己同样大小的玩伴。这个时期的婴儿,面对自己影像时的表现,跟鹦鹉、猕猴、小猫小狗没有任何区别,如果费尽千辛万苦还不能触摸到那个玩伴,他们就会着爬到镜子的背面去寻找。这个时期的婴儿,已经有了实体观念,能够凭借简单的直觉分析镜像,虽然他们并不知道那是自己的影像。
婴儿长到10——11个月,母亲梳妆时会惊讶的时候,梳妆台上的婴儿已经有了逻辑思维能力,他(她)表情复杂、眼神迷离、疑惑,忽而回头观察真实的妈妈、忽而观察镜子里的妈妈。这样的观察和思考通常要持续几周时间,直到有一天,他(她)对着镜子里的妈妈笑了,俯过身去,在镜子上留下一个个涎水吻。叫你如何欣喜:天啊!他(她)已经能分辨出影像和实像了。说话早的婴儿,会对这镜子不断地呼唤“妈妈”。另一个变化是,他(她)不再把镜子里自己的影像当成玩伴了,发现这个秘密会给他(她)带来短暂的兴趣,但仅仅维持几天,就不再做任何理会。
能够认识自己的影像,看似是人生的一小步,实际上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一个从类人到人类的质的飞跃。现代考古学的发现证实,人类进化史可能长于200万年,但人类进化出认识自己的能力则可能是最近十万多年以前的事。在这之前漫长的历史年代,茹毛饮血的人类虽然与水为邻,但他们却一直不知道那水中的影子就是自己,他们认为那是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所以在他们伏下身子喝水的时候,首先要搅碎水里的影子,以防备在他喝水的时候,受到那个“动物”的攻击。古人类对影像的恐惧,在现代人身上至今还有踪可寻,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被突然出现的自己的影像吓一大跳。
与现代人在婴儿阶段认识自己的影像不同,现代人在婴儿阶段认识自己的影像是大脑发育的结果,早期人类在水中认识自己的影像是大脑进化的结果。发育和进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发育是生物个体按稳定的遗传模式和生长模式由小到大的过程,发育是个体的,在发育过程中,如果没有基因突变或遗传疾病等因素介入,生物将严格遵守生物钟既定的路线和规则,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发育工作,发育是生物个体生命过程的一个节点,这种量变是纯粹的本能在现,是内因导致结果。
进化则不同,进化是一个物种整体性的变异,进化是环境变化和物种被动性适应环境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种因素同时在起作用。总体分析,进化并不受遗传控制,是外因导致结果。进化会导致物种分化,导致这种分化的因素有突变和渐变两种,渐变是指生物种群随着逐渐变化的环境慢慢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性,如果环境变化的时间足够长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变得面目全非,譬如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现在却偏爱吃素,以吃箭竹为生。突变在物种进化中具有多大意义现在还很难说,因为个体的突变无异于自绝种群,延续下来的可能性极低。不过也不能完全否定个体突变的意义,比如令人恐怖的蒙古“死亡之虫”,近年科学家研究发现,可能是受矿物质污染后基因突变的蚯蚓。
了解了发育和进化的区别,让我们茅塞顿开,现代人所以有能力在婴儿阶段就认识自己的影像,完全是生物钟使然,当大脑发育到这个节点,生物钟就会激活逻辑思维这部复杂的机器。但早期人类没有进化出逻辑思维能力,为了进化出这种思维能力,早期人类可能用了200多万年时间,然后突然在十万年前的某一天出现了奇迹。那也许是个晚霞灿烂的黄昏,也许是一个阳光初升的早晨,A古人在B古人伏下身子喝水的瞬间,突然意识到,B古人眼前的影像跟B古人一模一样。由彼及此,A古人同时明白,自己眼前的影像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人类成为人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他第一次知道水中的那个影子是自己,并且直到目前,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类具有这种自我认知的能力。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只有当人类拥有了自我认知能力,换言之当人类成了自身的欣赏对象,文化才不再是孤立的现象,才有了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也才能称之为文化。离开人类的自我认知,一切都无从谈起,无论古人类留下多少生活痕迹,那也不是文化。简单的打个比方,有些聪明的猴子不但会使用工具,还会制造简单的工具,但它们绝不会认为那就是文化,同时它们也不知道拦河筑坝的水獭也是在创造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逻辑思维的起源就是在人类拥有认知镜像能力的一刹那。
因为人类拥有了认知镜像的能力,便使人类在同时产生了人性,虽然早期人类对人性了理解非常狭隘,但与其它动物相比,这已经是质的变化了。这样一路演化下来,人类就有了道德意识、有了罪感、耻感,有了荣誉感。而当时光进入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代,人类已经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亲相爱,应该公正、平等,应该彼此尊重,应该克制某些有害的本能欲望。然而资本主义却不是从正面理解人性,反而鼓励人类纵容这些有害的本能欲望,它赤裸裸的宣传,个体的自私自利是推动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这是对人性的曲解,是用人类从动物阶段遗传下来的本能属性替代人性。资本主义社会所以不能避免经济危机,究其根源,就在于它鼓励和纵容人类向动物回归,依照丛林法则建构人类社会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弱肉强食,有你没我。
赫胥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个错误的命题。第一、什么叫天择?天择是指人类,还是只动物?而“物竟”又是怎么回事?是指大自然淘汰人类,还是指人类相互淘汰。如果是后者,这是一个极其典型的种族主义理论,希特勒灭绝犹太人如果用两个字表述,——物竟。第二、“适者生存”究竟是要让人类适应什么,适应谁?是适应大自然?还是适应某些人的规则?很明显,赫胥黎的观点是要求人类中的大多数人适应少数人的规则。如果按照赫胥黎的观点理解,美国1929年大萧条中死掉的那些人,显然就是人类种群合理的损耗,是物竞天择的必然结果,因为人类社会的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应的人死掉很正常。
人类的第二个误区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人类是地球上的人类,人类与地球上的一切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和存在系统。地球就是人类的家园,只有在这个家园里,人类才能是目前这种形状和性状的人类,离开这个家园,即便侥幸延续下来,人类也会变得面目全非。从天体演化的道理上讲,人类只能是地球上的生物,是地球变迁的产物,两者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第一、人类必须饮用地球上的水,第二、人类必须食用地球土壤培育出来的农作物和地球上提供的肉食品,第三、人类必须呼吸地球上的空气,第四、地球上的特殊大气压是产生地球人类的至要条件同时也是地球人唯一可以适应的气压环境,第五、地球的体积、重量以及比重是为地球人量身定做的。
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明白,无论是人类创造的财富,还是发展科学的目的,都应该以人类和地球为主。人类当然可以了解和探索外太空,但人类不能本末倒置,把别“人”的家园当成自己的家园来对待。人类应该把有限的资金和和地球上有限的资源用到人类和地球保健上,而不是盲目自大的开发火星、开发宇宙。这种行为是非常可笑和滑稽的,无异于一只老鹰要把家安在虎窝里。
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应该关注这些问题,不能任由科学家和政治家为了满足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浪费人类有限的财力和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要让他们把资金和资源用到人类的每个分子身上。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必须负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能任由少数几个人为了那些变态的念头疯狂聚敛财富,然后疯狂花钱。我们起码应该知道,地球上的资源属于全人类共有,不仅仅属于我们,也属于未来为出生的地球人,我们绝不能允许某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剥夺将来出生的地球人的生存权。
为了保障将来出生的地球人的生存权,人类必须学会有节制的生活,不要贫穷,但也不要奢侈。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在人类种群自然灭绝之前,让所有的地球人都能正常地活着,都有资源可用。
所以做以上分析和说明,不单是为了告诫美国人,也是为了告诫我们所有的人,美国式的生活方式是错误的,是对未来出生的地球人的掠夺和犯罪。地球无疑是人类的资源宝库,然而,自从进入到20世纪,就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在地球表面以下十公里的范围内的资源,就被人类消耗大半。以这样消耗的速度与消耗量而言,难道要让一千年以后出生的人钻进高温的岩浆里寻找资源么?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