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美国的“鹰派”和“鸽派”
钟关平
在西方国家的统治集团内部,早就有所谓“鹰派”与“鸽派”之说。
在美国,每当总统换马的时候,人们也都习惯于用“鹰派”与“鸽派”的“标签”来套一套,对对“号”,看一看新上任的总统属于哪一派。
美国历史上首任黑人总统奥巴马的上台,因为是“史无前例”,自然也要被某些媒体和某些政治家热炒一番。在这些人的眼里,与高喊“先发制人”,并悍然发动侵略别国战争的小布什这个“鹰派”总统比较起来,奥巴马显然是个“鸽派”,也即“温和派”了。于是乎,什么“奥巴马主义”啊,什么“外交新政”啊,什么美国“变谦虚”了啊,等等溢美之词,常常见之于某些报端。
难怪某些媒体和某些政治家们对这位黑人总统有这么多的好感和好评,这个奥巴马的确也有许多与其前任有所不同的面孔和言行。例如,在国内,他让妇女能够更容易地控告职业歧视;放松对干细胞的研究;将医疗保障覆盖拓展到数百万儿童;下令限制银行等金融高管的最高年薪;把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赶下台;采取一系列挽救经济危机的重大措施等。在国际上,在他就任100天之际,下令关闭设在古巴的关塔那摩军事监狱;宣布限期从伊拉克撤出全部美军作战部队;决定取消对古巴旅游和汇款限制;主张与中国继续发展“友好接触”与“合作”的双边关系;提出通过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缓和与伊朗的关系;与穆斯林国家,主动释放“友善”意向,甚至在伦敦G20峰会上,奥巴马会见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的时候,竟然低下了美国向来都“高扬的头”,一反常态地向这位国王鞠躬;在最近召开的美洲峰会上,奥巴马主动与铁杆反美派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等美洲大陆左派领导人握手言和……
这些一反常态的举动,的确很是吸引人们的眼球。于是,有人竟然惊呼:“美国在向社会主义靠拢”!
而在中美关系上,国内的某些乐观派,也在为奥巴马这个所谓的“鸽派”和所谓的“开明总统”唱赞歌,甚至连“中美国”这样荒诞无稽的说法也都喊了出来。
最近,笔者在《人物周刊》(107期)上,浏览到一篇题为《麦克•马伦:指使美间谍船闯南海的幕后推手》的评论文章,也是谈美国的“鹰派”和“鸽派”问题的。
这篇文章是围绕“美舰在南海横行霸道”这一特定挑衅事件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麦克•马伦的关系问题,比较详细地阐述了马伦这个“鹰派”人物在美国对华政策上的地位、作用,以及他是怎样压奥巴马这个“鸽派”反华的。
该文首先从美国间谍船非法进入中国经济专属区海域说起。该文认为,美国间谍船硬闯我国南海水域,调遣“宙斯顿”战舰到中国家门口示威,指使菲律宾挑起南沙争端等,都是马伦“指令”的,因此,该文认为,马伦是这些事件的主要推动者和决策人之一。
该文进而分析说,以前发生这类事情,美国自知理亏,往往选择低调处理。但这次,马伦决定强硬“反击”。他亲自打电话给国防部长盖茨,说服他立即作出“坚决果敢的反应”。得到盖茨的批准后,他下令“无瑕”号上的船员启动消防水龙头,向中国船只猛烈喷射,逼中国船只退让;接着又恶人先告状,高调通知美国媒体:中国船只“挑衅”美国海军“非武装船只”;与此同时,调派一艘“宙斯盾”驱逐舰赶赴南海,为“无暇”号护航。
该文说,就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对华采取“友好接触”之时,这个身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鹰派”人物麦克•马伦却跳了出来,频频制造摩擦,给中美关系罩上了一层阴影。
该文还回顾,2007年8月,时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的马伦访问中国,先后参观了旅顺、青岛、宁波的海军设施,并在大连海军指挥学院发表了演讲。给普通中国人的印象“似乎是个温和派将领”。2008年5月,已升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马伦,在接受中国记者的采访时说,他愿意为改善美中两军的关系而继续努力。然而,马伦虽有温和外表和某些对华“友好”的言论,但骨子里却是一个强硬的“鹰派”。并且,马伦有着一个“鹰派”世家的家族史,他曾说:“父亲的一些政治观点影响了我一生。”而作为好莱坞名记者的他的父亲曾经非常“偏爱”那些“激烈反共的明星”,并喜欢与他们“打交道”。就是说,马伦的“鹰派”是有着其家族遗传基因的。
该文进一步分析道,既然骨子里是个“鹰派”人物,又早已将中国视为“潜在对手”,马伦大肆攻击中国也就不足为奇。但奇怪的是,作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他原本无权直接左右美国政府的对外军事政策,却逼迫奥巴马对华强硬,最终力压奥巴马,导演了一场与中国的军事对峙。
该文认为,奥巴马上台前就曾明确表示,无意与中国搞对抗,愿意恢复和加强美中军事交流。在当前的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奥巴马政府在对华政策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只能采取务实和相对友好的外交政策。这与美国军方“鹰派”势力对话强硬立场存在分歧。因此,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双方将不断较劲,“中国问题”将成为他们交锋过程中的一个“长期话题。”
总而言之,该文的核心意思是想告诉人们,奥巴马的本意并不打算反华,而是被“鹰派”牵着鼻子走的。
这样的认识是否符合美国的实际情况,是需要谨慎对待,不能轻易下如此简单的结论。笔者以为,如何正确看待美国新选的“鸽派”总统的这些“新气象”,如何正确认识美国“鹰派”和“鸽派”的关系,是正确认识美国和当前国际政治斗争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大问题。
列宁说过:“进行政治分析,首先应该提出阶级问题”。像历届美国总统一样,奥巴马依然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总代表和总代言人,这一点,不会因为他是黑人出身而改变,也不会因为他的一些新姿态或提出的一些新口号而改变。就拿奥巴马主张的“美国不仅要用好‘硬实力’同时也要用好‘软实力’和‘巧实力’”来说吧,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和“巧实力”,都不过是美国统治阶级的策略和手段层面上的变化而已,决不是它们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上的变化。到目前为止的美国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依然是维护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的,依然是推行霸权主义和世界警察政策的,这一点,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至于奥巴马上台以来所表现出的“谦虚”和“低调”,应该说这是因为美国面临的糟糕局面不得已而为之的。我们一定要看到,美国这个庞然大物已今非昔比了,它现在是焦头烂额、百病缠身,已经力不从心了。当它的“硬实力”深陷泥潭的时候,就不得不用所谓的“软实力”和“巧实力”来代替 “硬实力”,继续支撑它的霸主地位。一旦缓过劲来,美国这只白眼狼,就会毫不犹豫地以武装到牙齿的“硬实力”向东郭先生们发出威胁和恫吓,甚至武力攻击。这一点,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头脑是比较清醒的。当奥巴马决定取消对古巴旅游和汇款限制几小时之后,菲德尔•卡斯特罗就表示:“古巴已经顶住并准备继续顶住,决不会伸手乞求施舍。”与此同时,卡斯特罗还在一篇题为《对封锁只字未提》的专栏文章中郑重地指出:“古巴将继续昂首挺胸向前进,与拉美人民合作……不论是不是奥巴马,或者其他任何男人或女人,黑人或白人统治美国。”卡斯特罗表示,他不相信奥巴马有能力改变美国的路线。(2009-4-16《参考消息》)
应该看到,美国历来是一个把自己的所谓“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国家,而美国统治阶级和统治当局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我们不能把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干涉与反干涉的矛盾和斗争,仅仅归结为美国个别领导人的品质或思想问题,也不能仅仅归结为“鹰派”或“鸽派”中的某一“派”的问题。就拿美国发动的侵略伊拉克的战争来说吧。小布什的主张自不待言,在他的班子里,就是两派并存的。当时的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前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号称鹰派“三驾马车”。有人戏称五角大楼是美国政府里的一个“鹰巢”,而拉姆斯菲尔德则是这个“鹰巢”内的一只“老鹰”,他们都是坚决主张实施“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用“硬实力”来攻打伊拉克的。而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鲍威尔则与这些人有所不同,他在国际舆论的眼光中,是当之无愧的美国政府鸽派的带头人,并且似乎是个“国际主义者”。他以其稳健、慎重而受到称赞,在伊拉克战争的前前后后,鲍威尔都是持有比较谨慎的态度,且力争将问题提上联合国舞台。然而,无论“鹰派”还是“鸽派”,却都是“小布什主义”的积极推行者,正如2004年11月16日中新网刊登的一篇题为《美国鹰派和鸽派之争,互动则成“布什派”》所说:虽然一些评论认为布什政府内部分为两个阵营不利于政策的贯彻,但是从布什的角度上看,这种“紧张状态”大有益处。布什正是巧妙地运用两派的力量,掌握着政府的平衡运作。沃尔福威茨激励着鲍威尔的前进,鲍威尔控制着沃尔福威茨不要在战争和单边主义的路上走太远。在伊拉克问题上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当白宫意识到继续鹰派的不妥协路线带来了巨大的政治以及外交风险的时候,就转而采纳鸽派同联合国合作的主张。虽然不论是五角大楼还是国务院都拒绝承认在伊拉克问题上改变了策略,因为这是布什所反感的说法,而维护布什则是两派最终的目的。不仅仅如此,两派其实还是在互相帮助的。除去鹰派、鸽派的外衣,最终都是一个“布什派”。不论他们的力量如何此消彼长,都是共同服务于美国的外交政策目标的。而正是由于他们相得益彰,才真正的构成了美国政府在世界上的地位。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无论是鹰派的着重出击、强调实力,还是鸽派的强调平衡、注重形象,都是美国向外的两个拳头。这就像中国老百姓比喻的,这两派的表演不过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不同分工而已。这就是说,在美国统治阶级内部,可能有这样那样的派别,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分歧,然而,这些派别和分歧,在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上,在维护对外掠夺、对内镇压的基本政策上,历来是绝对一致的。所以,我们应该清楚,美国的真正统治者是美国的垄断资产阶级,个别政治人物——例如小布什或奥巴马,马伦或希拉里——他(她)们无论是“鹰派”还是“鸽派”,都不过是这个阶级的代言人而已。
最后一点,我们也应该清楚的是,自从美国坐上世界霸主的宝座位置上以来,尽管总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在反共、反对社会主义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反华等重大问题上,总是高度一致,并且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宋晓军在2009年3月17日的《北京晚报》上发表一篇题为《美国最怕什么?》的文章。他提出,冷战之后,西方的扩张模式发生了变化,就是用理念传播去颠覆后发国家自然形成的制度,或者用精确打击的方式去摧毁这个制度,进而完成它的扩张模式。西方这种清除障碍的方式是有先例的,而且在清除别人的时候,我们有些中国人还跟着欢呼。米洛舍维奇也好,萨达姆也好,无论说他是专制也好,独裁也好,都无所谓,它的制度是很完整的,很有秩序的,它自己在运转。如果你的制度和领导层还要阻碍我的扩张模式,我就用精确打击或者颜色革命干掉你,然后扶植一个精英层,让你来给我做产业转移的基地,同时给我的金融工具搭建一个吸取利润的阶梯。这是后现代资本主义的玩法,是西方玩的一个非常标准的模式,它的手段就是你阻碍我,我就搞掉你。宋晓军的这一段文字分析,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武力征服与和平演变这样两手。
对中国而言,美国的这两手,目的就是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像搞垮苏联那样,西化、分化中国,最终把中国变为美国的附庸国和新的殖民地。可是,在我们国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这样清醒地看问题的。
2009年4月1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一篇题为《“中美两国的政策目标应该是双赢”——“中美关系新学派”为两国关系开药方》的文章,竟然引用美国美中关系研究中心的约翰•米勒提出的“在新的中美关系中,传统的美国需求与中国的理念框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实。‘实力即正义’等理念必须被互利互惠、协作平衡的总体战略来替代。” 至于中美两国应该怎样去贯彻“互利互惠、协作平衡的总体战略”,该文进一步解释说:“在保证美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方面,中国是美国最需要、最有力的伙伴”;“互相尊重和互惠的全球化可以使中国帮助美国实现新的互惠解决方案和协作的平衡,从而有助于美国重新平衡经济,防止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下降。因此,美国应该持久地把‘美国公司和美国资本主义同中国迅速增长的经济权威和道义权威协调起来’。”“为了使占世界人口22%的中国接受美国的理想,为了在中美关系中保护美国的安全,美国决策者面临了一些巨大的挑战:贯彻美国的理想,保证美国的内外政策和防务战略同美国理想是一致的;在经济、军事和道义上继续保持强大,并有力显示美国的理想和政治制度是行得通的……”。该文说,这就是新近形成的“美中关系新学派”对中美关系的建议。
这样的认识出现在今天的世界上,只能令人贻笑大方。
(《环球视野》)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