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千余年历史的南斯拉夫人,建立的南斯拉夫国家维持了不过80余年,其间还历经三立三废。除了因为南斯拉夫各族的统一意识先天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因为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的大塞族主义。历史无数次证明,民族沙文主义不仅不能够实现民族整合,反而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民族分裂。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总理哈辛·塔奇宣读了《科索沃独立宣言》,标志着科索沃正式宣布独立,成为1992年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后成立的第7个国家。实际上,早在2003年,作为南联邦继承者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将国名更改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南斯拉夫作为一个国家就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自1918年南斯拉夫人成立第一个现代国家以来,历经南斯拉夫王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和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三度建国三次解体,其间数百万人死于非命,二战时期更是发生民族内部的相互残杀,其命运多舛举世罕见。
特殊接触地带: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的文化与历史根源
公元5世纪左右,受突厥人向西迁徙的冲击,生活在东欧大陆上的斯拉夫人开始了民族大迁徙。到7世纪时,他们已经遍布巴尔干半岛。这就是南斯拉夫人最早的民族起源。尽管同种同属,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南斯拉夫人不仅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或国家,反而相互之间积淀下异常尖锐的民族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了南斯拉夫国家命运多舛的深层次原因。
公元6世纪,斯拉夫人的一支最先进入巴尔干地区西北部的阿尔卑斯山麓,他们自称“斯洛维涅人”(意为“会说话的民族”),即现今的斯洛文尼亚人。公元7世纪,斯拉夫人的另一支进入巴尔干西北部的萨瓦河和德拉瓦河流域的平原地带,他们自称“克罗地亚人”(意为“畜牧的守护人”),即现今的克罗地亚人。与克罗地亚人同时进入巴尔干地区的一支斯拉夫人定居在现今塞尔维亚西南部的德里纳河和摩拉瓦河流域,即现今的塞尔维亚人。除这3个民族之外,同时期形成的还有马其顿和保加利亚民族,14世纪在抵抗奥斯曼帝国过程中形成了黑山民族,他们共同构成了南斯拉夫的主体民族。
巴尔干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汇处,不同文明在此融合碰撞,使得该地区的宗教、文化、艺术和语言等极为多样。因此,俄罗斯学者扎多欣将巴尔干称为“特殊接触地带”。南斯拉夫各民族以文明划界的宗教信仰即是这一特征的体现。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居住在西欧边缘,主要信仰天主教;塞尔维亚人、黑山人和马其顿人则长期受拜占庭帝国影响,主要信奉东正教;德里纳河以西地区的波斯尼亚人由于地理隔绝的影响,长期信奉基督教异端鲍格米勒教,15世纪土耳其人占领该地区时,他们很快又变成伊斯兰教徒。此外,受奥斯曼帝国的长期统治,其他地区的南斯拉夫人也改宗为伊斯兰教,这些人被统称为“巴尔干的穆斯林族”。有人说,斯拉夫世界是命中注定在欧洲和亚洲的结合部形成的世界,它不是欧洲世界,也不是亚洲世界,它是完全自供自给的。文化和宗教上的差异,使得南斯拉夫人在历史上从未建立起统一的国家,造成对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先天性不足。历史上形成的积怨则进一步加剧了民族间的矛盾和对立。
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的真正开端源于14世纪奥斯曼帝国入侵巴尔干。1389年,土耳其大军与拉扎尔大公率领的塞尔维亚军队在科索沃平原激战,结果塞军以失败告终。在土耳其苏丹统治下,许多皈依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涌入塞尔维亚,占据了之前外迁的塞尔维亚人的家园。阿尔巴尼亚人不属于斯拉夫人,是欧洲古老民族伊利里亚人的后裔。争夺居住地的斗争逐渐演化为塞族与阿族之间的民族矛盾。为了抵御土耳其人入侵,哈布斯堡王朝在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北部建立了边屯区克拉伊纳。受优惠租种土地政策的吸引,大批奥斯曼帝国统治区的塞族人涌入克罗地亚境内,形成了以塞族移民为主的聚居区。边屯区撤销之后,克罗地亚恢复对塞族聚居区的管辖,由此发生了塞族争取自治权的运动,以及后来在“大塞族主义”鼓动下试图与塞尔维亚合并的分离运动。
大塞尔维亚主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南斯拉夫民族问题
19世纪末,在克罗地亚人的倡导下兴起了被称为“伊里利亚运动”的南斯拉夫人统一运动。该运动主张南斯拉夫人同属一个民族,拥有相同的历史和使用同一种语言,因此南斯拉夫人应该团结起来,在巴尔干建立自己的国家。1918年12月1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亚历山大·卡拉乔治维奇宣布成立统一的南斯拉夫人国家——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该王国也被称为“第一南斯拉夫”。南斯拉夫人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这个王国自成立起就笼罩着“贝尔格莱德的霸权主义”阴影,预示了它最终解体的命运。由于一战期间克罗地亚站在同盟国一方,因此王国成立后备受曾与协约国协同作战的塞尔维亚人的歧视。王国的实权都掌握在塞尔维亚金融界和政界上层人物手中。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并没有享受到与塞尔维亚人同等的权利,而马其顿人、黑山人和波斯尼亚人的权利甚至不在王国的考虑范围之中。因此,当卡拉乔治维奇宣布不含有民族平等权利内容的建国诏书的第二天,克罗地亚就爆发了抗议和要求独立的签名运动。
南斯拉夫人并没有因为统一国家的建立而增强凝聚力,反而进一步激发了各民族的民族独立倾向。1921年通过了王国新宪法,该宪法将民族不平等通过法律确定下来,并规定采用单一制政体,各地方行政单位由国王任命。官方的民族沙文主义做法进一步刺激了克罗地亚和其他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1928年6月,枪杀克罗地亚农民党领袖拉迪奇事件成为第一南斯拉夫历史的转折点。克罗地亚人认为,已经不可能通过和平方式获取自治权利,具有恐怖组织性质的乌斯塔什即是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在国家危机四伏的情况下,1929年1月,国王亚历山大发动政变,宣布建立君主立宪国家,并在随后的行政改革中将国名改为南斯拉夫王国。
尽管在1939年南斯拉夫政府同克罗地亚签订了重建国家协议,克罗地亚获得了自治省的地位,但是随即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给南斯拉夫重建的时间。1941年,在轴心国的包围下,南斯拉夫在维也纳签订了加入《三国公约》的协议书。尽管如此,德国仍然在4月6日入侵南斯拉夫。4月15日,南斯拉夫国王彼得二世流亡希腊,南斯拉夫沦陷。德意两国在南斯拉夫划分了势力范围,意大利占据了克罗地亚的海岸线、黑山和斯洛文尼亚南部。斯洛文尼亚北部归德国,东部归匈牙利。此外,德国还占据了塞尔维亚全境,南斯拉夫遭到肢解。南斯拉夫沦陷后,极端民族主义组织乌斯塔什在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新成立克罗地亚国。令人诧异的是,他们将多年来的怨气发泄在境内200万非克罗地亚居民身上,对其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塞克两族的历史积怨又增添了一笔浓重的血债。
过度分权:铁托时代的南联邦民族问题
1943年11月29日,浴血奋战中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在波斯尼亚召开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大会第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南斯拉夫战后重建的决议。这一天也成为新南斯拉夫成立的日子。两年之后的同一天,通过了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的宣言,1945年,南斯拉夫人再次组建了自己的国家。
尽管在国家成立初期,南斯拉夫曾模仿苏联建立起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1948年中央情报局事件之后,南斯拉夫开始了以分权为特点的自治社会主义的改革。作为克罗地亚人,铁托吸取了大塞族主义的教训,总结出“塞弱则南强”的历史经验。1953年通过的南斯拉夫第二部宪法即新根本法规定,将权力下放到地方,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省的自治权得到明显扩大,南斯拉夫各民族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团结合作“黄金时期”。
但是铁托时代的民族政策很快就从压制大塞族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的过度分权。在理论上,他们超前理解了马克思的国家和民族消亡理论,认为在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随着剥削阶级的消亡,民族问题会自然得到解决。在实践上,则赋予地方更多的自治权,逐渐从联邦向邦联化转变。1963年南斯拉夫修改宪法,现国号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并规定,各共和国有权不通过联邦直接在相互之间建立经济合作组织。1968年颁布的南斯拉夫宪法更是规定,联邦仅是各共和国和民族自治区解决宪法规定的共同利益问题的工具。1971年南斯拉夫宪法修正案规定,各共和国和自治省拥有主权。1974年通过的南斯拉夫宪法规定,联邦事务采取协商一致的方式,并规定少数民族有权决定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权独立决定自己的事务。
过度分权增加了地方的离心力,使得以前被掩盖的民族问题在上世纪70年代重新显现出来。1966年,铁托以打击大塞族主义为由,清算联邦的“兰科维奇集团”,引发塞族民族主义情绪,并引发了其他少数民族针对民族主义的连锁反应。如1968年阿族要求成立科索沃共和国事件,上世纪60年代末的克罗地亚危机等。此外,联邦过分强调民族差异基础之上的平等,人为制造了许多民族间的分歧,进一步增加了少数民族的离心倾向。
1980年铁托去世后,靠伟人威望维系的南斯拉夫团结失去了最后的凭借。1991年6月,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同年10月和11月,波黑共和国和马其顿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南联邦最终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大背景下分崩离析。正如拉扎欣等人分析的那样:“南斯拉夫的经验证明,如同苏联模式的强行中央集权制一样,一味照顾地方利益也是危险的。”
前车未鉴:大塞尔维亚主义死灰复燃与南联盟的解体
1992年,在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基础上组建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继承了南联邦的衣钵,是为“第三南斯拉夫”或“小南斯拉夫”。在其他民族纷纷脱离南联邦建立自己的国家之后,留在联邦内部的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自治问题逐渐凸现出来,成为导致后来南联盟解体的一颗定时炸弹。而科索沃问题不断升级的直接原因则是米洛舍维奇的大塞族主义。
1987年上台的米洛舍维奇并没有吸取第一南斯拉夫的前车之鉴,再次举起了大塞族主义的大旗。在执政的最后几年中,米洛舍维奇多次发表塞尔维亚人优先的演说,在1990年更是抛出了试图建立以塞族为中心的统一民主联邦方案。这些演说和方案使得其他民族认为自己的独立性会受到进一步威胁,为此加快了脱离联盟的进程。可以说,米洛舍维奇的大塞族主义加速了南联盟的解体。
在科索沃问题上,大塞族主义则导致了南联盟的解体。科索沃的阿族人长期以来就对自己的自治省地位耿耿于怀,认为受到塞族人的歧视和压制。因为那些比阿族人口更少的黑山族和马其顿族都拥有了共和国,而自己却一直是塞尔维亚的自治省。因此,他们一直谋求建立自己的共和国。1989年,这个自治省也被米洛舍维奇粗暴地废除掉,自此,阿族人认为自治共和国已经不能够维护自己权利,只能建立独立的国家。
1993年,科索沃的强硬派组建了科索沃解放军。1997年,发展到数万人的科索沃解放军与南联盟军队首次交火,科索沃问题最终发展成科索沃战争。巴尔干的特殊位置让科索沃问题很快演变成一个涉及世界主要大国的国际问题。1999年3月,在米洛舍维奇一意孤行的对抗下,北约开始了对南联盟的直接军事干预。经过近3个月的战争之后,南联盟签订了撤军协议,北约维和部队进入科索沃,南联盟失去了对科索沃的控制。
2003年,南联盟议会通过了《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将国名更改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宪章还规定,3年后,两个共和国有权经过全民公决成立独立国家。2006年,黑山经过全民投票决定成立独立的黑山共和国,南联盟由此彻底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