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决战软实力--全球化时代,我们必须卖国(长篇连载)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开篇的话:哭海尔 第一章:中国或难成发达国家 第二章:大国崛起的运与势 可笑的如果 品牌和技术,富国掠夺穷国的工具 中国的强国之路能走多远? 第三章:全球化,中国是赢了,还是淫了 全球化,(第三世界已成)现代版古罗马斗技场 荒唐的赢家说(可怜的赢家 谁是全球化的赢家? 新世纪最大的神话,美国是全球化的最大输家 全球化,的确是我们的机会 天上会有美元掉下来吗? 悄悄进村的美国经济(融)奇迹, 赶上美国或需二百年 第四章:万恶的汇率 我的九百个面包哪去了? 汇率造出富裕的穷国 汇率让中国人丧失自信 良性通货膨胀 用汇率升值化解亏不起难题(汇率让中国人英雄气短 创汇能力与汇率高低的关系 第五章:必须建立我们的心理优势, 怎样建立心理优势 唐朝人会不会喝啤酒 第六章:现代贸易的异化 中国成了发达国家利润中转站 不平等贸易是如何可能的? 利润内循环,人力资本外循环 英国学者叫嚣:再对中国打一场新鸦片战争 物质消费中的宗教迷狂 决不能说皇帝没穿裤子 自主奢侈品牌何时崛起? 让比较优势见鬼去吧 第七章:必须要有民族品牌 一个没落的品牌王国 危险的趋势,逆品牌化 品牌与技术是高工资的前提 自主品牌遭遇天花板 创品牌要注意的问题 土财主如何战胜洋品牌 王老吉的启示 富人的责任 妓女,苦力,廉价货,当今中国的三大毒瘤。 深圳化是中国未来之路 第八章:民族自信心是现代化最稀缺的资源 疯狂的开放 开放与撒尿 血泪斑斑的合资史 改革乌托邦 民主是后发展国家的假上帝 要命的中国人的思维 学者们的价值观生命权论和傻论 文革的伟大遗产 羊们鼓吹豺狼哲学 政治体制改革 走出去,如何走出去 第二部分 我们的对策,十二大战略应对挑战 全球化时代的卖国方略 中国应该成立一个对外营销国家形象的机构 中国需要世界误会 北京奥运,青涩的卖国偿试 重提亚洲价值观 够了,对传统文化的谩骂应该休矣 专制集权主义:不可改变的中国文化基因(专制是中国复兴之本) 中国没有文明复兴,只有文明复制 治水,中国复兴之道 李约瑟难题不是难题 重估保守主义的价值 海洋工程战略 打造沿海城市轴(建都海上) 双洋国家,中国的美梦 制造中国梦的神话 我们要有自己的传教士 走出去呼唤华买办(在世界各地有意识培养为中国服务的买办) 培养华买办和华奴(李开复是个好买办) 腐败的难题的化解 技术(自主)创新三剑客 只有华为才能救联想 中国怎么就不可以落后 鼓起勇气,拒绝一次先进技术 我们的话语权的切入点:节俭主义 非洲战略是柄双刃剑 南下战略 弱欧洲战略(G2,两手能否遮天?) 高油价,中国可以承受之重 国家的作用 一国两币,鱼要,熊掌也要 中国也该有自己的世界很行 城市化战略 城市化必须配套统购统销的粮食供应应急体系 警惕中国泰国化 中国走出拉美化,凭什么? 中国政府执政能力世界排行第几? 瓜分国企利润与中国的福利国家之路径选择 第三章:展望篇 未来要暴发的不是资源争夺战,而是市场争夺战 逆(去)全球化,谁怕谁 世界进入大国时代 有兴趣的朋友请进入以下链接阅读详细内容: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369268.shtml |
中美决战软实力----全球化时代,我们必须卖国(长篇连载)
:老子天下第一名 提交日期:2010-1-14 17:11:00 访问:5571 回复:102
中美决战软实力----全球化时代,我们必须卖国(长篇连载)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开篇的话:海尔联想祭(哭海尔
第一章:中国或难成发达国家
第二章:大国崛起的运与势
可笑的如果
品牌和技术,富国掠夺穷国的工具
中国的强国之路能走多远?
第三章:全球化,中国是赢了,还是淫了
全球化,(第三世界已成)现代版古罗马斗技场
荒唐的赢家说(可怜的赢家
谁是全球化的赢家?
新世纪最大的神话,美国是全球化的最大输家
全球化,的确是我们的机会
天上会有美元掉下来吗?
悄悄进村的美国经济(融)奇迹,
赶上美国或需二百年
第四章:万恶的汇率
我的九百个面包哪去了?
汇率造出富裕的穷国
汇率让中国人丧失自信
良性通货膨胀
用汇率升值化解亏不起难题(汇率让中国人英雄气短
创汇能力与汇率高低的关系
第五章:必须建立我们的心理优势,
怎样建立心理优势
唐朝人会不会喝啤酒
第六章:现代贸易的异化
中国成了发达国家利润中转站
不平等贸易是如何可能的?
利润内循环,人力资本外循环
英国学者叫嚣:再对中国打一场新鸦片战争
物质消费中的宗教迷狂
决不能说皇帝没穿裤子
自主奢侈品牌何时崛起?
让比较优势见鬼去吧
第七章:必须要有民族品牌
一个没落的品牌王国
危险的趋势,逆品牌化
品牌与技术是高工资的前提
自主品牌遭遇天花板
创品牌要注意的问题
土财主如何战胜洋品牌
王老吉的启示
富人的责任
妓女,苦力,廉价货,当今中国的三大毒瘤。
深圳化是中国未来之路
第八章:民族自信心是现代化最稀缺的资源
疯狂的开放
开放与撒尿
血泪斑斑的合资史
改革乌托邦
民主是后发展国家的假上帝
要命的中国人的思维
学者们的价值观生命权论和傻论
文革的伟大遗产
羊们鼓吹豺狼哲学
政治体制改革
走出去,如何走出去
第二部分 我们的对策,十二大战略应对挑战
全球化时代的卖国方略
中国应该成立一个对外营销国家形象的机构
中国需要世界误会
北京奥运,青涩的卖国偿试
重提亚洲价值观
够了,对传统文化的谩骂应该休矣
专制集权主义:不可改变的中国文化基因(专制是中国复兴之本)
中国没有文明复兴,只有文明复制
治水,中国复兴之道
李约瑟难题不是难题
重估保守主义的价值
海洋工程战略
打造沿海城市轴(建都海上)
双洋国家,中国的美梦
制造中国梦的神话
我们要有自己的传教士
走出去呼唤华买办(在世界各地有意识培养为中国服务的买办)
培养华买办和华奴(李开复是个好买办)
腐败的难题的化解
技术(自主)创新三剑客
只有华为才能救联想
中国怎么就不可以落后
鼓起勇气,拒绝一次先进技术
我们的话语权的切入点:节俭主义
非洲战略是柄双刃剑
南下战略
弱欧洲战略(G2,两手能否遮天?)
高油价,中国可以承受之重
国家的作用
一国两币,鱼要,熊掌也要
中国也该有自己的世界很行
城市化战略
城市化必须配套统购统销的粮食供应应急体系
警惕中国泰国化
中国走出拉美化,凭什么?
中国政府执政能力世界排行第几?
瓜分国企利润与中国的福利国家之路径选择
第三章:展望篇 未来要暴发的不是资源争夺战,而是市场争夺战
逆(去)全球化,谁怕谁
世界进入大国时代
第一部分 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开篇的话:海尔联想祭(哭海尔
第一章:中国或难成发达国家
第二章:大国崛起的运与势
可笑的如果
品牌和技术,富国掠夺穷国的工具
中国的强国之路能走多远?
第三章:全球化,中国是赢了,还是淫了
全球化,(第三世界已成)现代版古罗马斗技场
荒唐的赢家说(可怜的赢家
谁是全球化的赢家?
新世纪最大的神话,美国是全球化的最大输家
全球化,的确是我们的机会
天上会有美元掉下来吗?
悄悄进村的美国经济(融)奇迹,
赶上美国或需二百年
第四章:万恶的汇率
我的九百个面包哪去了?
汇率造出富裕的穷国
汇率让中国人丧失自信
良性通货膨胀
用汇率升值化解亏不起难题(汇率让中国人英雄气短
创汇能力与汇率高低的关系
第五章:必须建立我们的心理优势,
怎样建立心理优势
唐朝人会不会喝啤酒
第六章:现代贸易的异化
中国成了发达国家利润中转站
不平等贸易是如何可能的?
利润内循环,人力资本外循环
英国学者叫嚣:再对中国打一场新鸦片战争
物质消费中的宗教迷狂
决不能说皇帝没穿裤子
自主奢侈品牌何时崛起?
让比较优势见鬼去吧
第七章:必须要有民族品牌
一个没落的品牌王国
危险的趋势,逆品牌化
品牌与技术是高工资的前提
自主品牌遭遇天花板
创品牌要注意的问题
土财主如何战胜洋品牌
王老吉的启示
富人的责任
妓女,苦力,廉价货,当今中国的三大毒瘤。
深圳化是中国未来之路
第八章:民族自信心是现代化最稀缺的资源
疯狂的开放
开放与撒尿
血泪斑斑的合资史
改革乌托邦
民主是后发展国家的假上帝
要命的中国人的思维
学者们的价值观生命权论和傻论
文革的伟大遗产
羊们鼓吹豺狼哲学
政治体制改革
走出去,如何走出去
第二部分 我们的对策,十二大战略应对挑战
全球化时代的卖国方略
中国应该成立一个对外营销国家形象的机构
中国需要世界误会
北京奥运,青涩的卖国偿试
重提亚洲价值观
够了,对传统文化的谩骂应该休矣
专制集权主义:不可改变的中国文化基因(专制是中国复兴之本)
中国没有文明复兴,只有文明复制
治水,中国复兴之道
李约瑟难题不是难题
重估保守主义的价值
海洋工程战略
打造沿海城市轴(建都海上)
双洋国家,中国的美梦
制造中国梦的神话
我们要有自己的传教士
走出去呼唤华买办(在世界各地有意识培养为中国服务的买办)
培养华买办和华奴(李开复是个好买办)
腐败的难题的化解
技术(自主)创新三剑客
只有华为才能救联想
中国怎么就不可以落后
鼓起勇气,拒绝一次先进技术
我们的话语权的切入点:节俭主义
非洲战略是柄双刃剑
南下战略
弱欧洲战略(G2,两手能否遮天?)
高油价,中国可以承受之重
国家的作用
一国两币,鱼要,熊掌也要
中国也该有自己的世界很行
城市化战略
城市化必须配套统购统销的粮食供应应急体系
警惕中国泰国化
中国走出拉美化,凭什么?
中国政府执政能力世界排行第几?
瓜分国企利润与中国的福利国家之路径选择
第三章:展望篇 未来要暴发的不是资源争夺战,而是市场争夺战
逆(去)全球化,谁怕谁
世界进入大国时代
何谓决战软实力?
我们要成为领袖型国家,成为发达国家,我们的软实力必须要发展和强大起来,必须要强化我们的软实力的影响力。没有软实力的世界性影响力,中国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一个世界领袖型国家只是一句空话。
我们的软实力与西方(美国)是两个系统。我们的软实力因为历史的原因,天然与西方的软实力有不重合的部分,或者大部分是不重合的。我们的软实力的影响力的扩大,就意味着西方软实力影响力的缩小。这是那些已经被西方文化奴化的人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这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比如,现在所谓的北京共识,它与华盛顿共识区别大于同一。北京共识越有市场,华盛顿共识就越少市场,你不承认这一点也改变不了事实。既然历史与上天赋予了我们不同于西方的使命,我们就要勇敢地担负起这个重任。说中美决战软实力,其实也是硬实力的决战,软实力与硬实力是如影随形的,本书侧重于谈软实力,但是硬实力的影响却是无处不在。这一点要特别说明。
软实力影响的背后是经济利益的争夺。软实力是无形的,但是它所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都是真金白银,是摸得着看得见的。软实力的决战与硬实力的决战有别样的不同,但它同样是精彩的,是需要凝聚我们全民族的智慧来接受这个挑战。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与辉煌就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实现。
本书不管是直接谈软实力还是超然于软实力之外,看似海阔天空,但是千江奔流,终将汇于大海,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即使形式与软实力相离千里,但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万千世事无不与软实力这无形的力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谓出卖中国者,就是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扩大我们的软实力的影响力也。并非把中国抬到农贸市场去论斤出售也。这是我们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要进行的工作。
硬实力是软实力走出去的必要条件,没有硬实力开路,软实力不可能走出去,软实力反过来可以进一步巩固硬实力,强化硬实力,使硬实力的效用最大化。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软实力的帮助,硬实力就是不可持续的,没有硬实力的支撑,软实力就不可能走出去,更谈不上产生什么影响力。前者如蒙古帝国,武力盛极一时,但是很快就成历史的过眼烟云,一个不可一世的庞大帝国一夜之间分崩离析。后者如印度,尽管印度为亚洲提供了佛教这一影响广大而深远的宗教文化,而且这一影响绵延数千年直到今天。但是,说实话,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没有为印度带来现实的物质的好处,历史上如此,现在依然如此。印度并没有用好这一软实力,不是印度不想用,是因为没有与之相应的硬实力,这软实力自然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当然,印度可能是一个务虚的民族,只是追求精神而不是世俗层面的获取。但这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了。没有硬实力的软实力是空中楼阁。没有软实力的硬实力也是孤掌难鸣。硬实力不必然产生软实力,这取决于硬实力的拥有者的自觉程度,文明积累的程度。而软实力一定会支撑硬实力,软实力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这取决于运用者的智慧的高低。
为什么要与美国决战软实力?我们的目的是要成为一个发达国家,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而现在居于富强国家之首的就是美国。我们或者要取美国而代之,或者要与美国比肩而立,平分秋色,就必然要与之发生软实力的对立与冲突。决战还不是为了利益。我们说要出卖中国的形象也是着眼于软实力而言,也是为了利益。所以,我们的图强过程就是一个软实力决战的过程。本书将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
为什么要出卖中国
全球化时代,不卖国,就卖血。
卖国为什么?先要找回中国,中国都没有,如何卖国?第一步就是重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信仰,复兴我们的传统。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四不像的国家,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不土不洋,不伦不类,不三不四。我们必须正本清源,让中国成为中国。要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在是天子都没有,如何令诸侯,近百年来,革命的恶果,我们不得不承受。但是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感。那么试看明日之环宇,一定是我中华之天下。
中国欲得崛起之势,则必欲卖国。卖国卖得好卖得巧则国运必日隆,此乃兴国之大事,不可不慎,不可不正视。卖国为后发国家必由之路,必经之途,不如此,则国不可以兴,民不可以富。强国之梦不可以成。卖国之计在于树我华夏邦国之软硬实力,以心仪四海蕃国,万国来朝。文化的传播必然带来我产品在全球攻营拔寨。攻城掠地。
卖国,不是出卖国家利益,而是出卖国家形象,通过出卖国家形象,收获国家利益。这是古今中外所从未有过的卖国。卖国也要卖出新花样。这就是全球化最深刻改变世界的地方。
我们的希望
全球化是市场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由于富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优势地位,使得全球利润向富国倾斜。富国通过贸易等手段巧妙获取全球资源。他们是全球化的既得利益者,穷国是全球化的受害者。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于全球化之外,否则就面临世界抛弃的严重后果。后发国家要想不受全球化之害,必须占领制高点。以获取优势。卖国是获取优势的必须选择。但是卖国必须要有国可卖。
卖国,为什么卖国,如何卖国,卖什么样的国,为了卖国,我们必须做些什么?提高道德水平,提高经济文化水平,提高科技水平,搞高国家软实力,如创新能力,执政能力等等,也就是要提高国家的整体形象,国家的形象好了,才能卖个好价钱。
一切都是为了卖国。
卖国是为了使国家更加强大,国家的强大更有利于卖国
如何才能使国家强大,在国家强大的过程中,我们面临那些有利和不利的因素。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略?
当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一个伟大的民族要想傲视全球,必须学会出卖自己的国家。也许在非全球化时代,卖国是一件可耻的事,它损害的是国家的利益,公民的利益。但是,当地球不再是一个圆形物,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平面的时候,我们的观念将要随之改变。只有颠覆,才会有伟大的存在。
这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这是一个资金全球流动,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民族意识越来越高涨的时代。
我们怎样在这个时代潮流中获得更多的财富
因为民族意识国家意识高涨,我们和他们的分别还依然存在甚至被更加强调。我们必须为了我们而更加努力。这个全球化只是单面的全球化,因为利益共享并不在全球化之内。
在全球化时代,什么都可能出卖,除了我们的灵魂。要获得财富,除了卖资源,卖产品,卖技术,还有更高的境界,就是卖国。只有卖国成为了可能,才可以少卖宝贵的资源,少卖清洁的环境,少卖我们农民工的血汗。一个善于卖国的民族,才会获得超常规的回报,聚集巨大的财富,人民才能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是一个人均物质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对现代化后的中国人民的基本的消费都不能满足,更谈不上有更多的用于出卖,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获得财富。不错,近三十年来,通过参预全球产业分工,我们也从一个靠出卖原始资源和农产品赚取外汇到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出卖低技术的加工产品来赚取外汇了,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这毕竟是靠牺牲国民的健康,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财富,浸透了太多我们的血汗。这是一个不可持续的方式。我们必须改变。而且这也不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拥有智慧的人民的国家的应有的赚钱方式。
现在是我们用更智慧的方式来赚钱了。那就是卖国。
而卖国致富在这个世界上是有光辉的典范的。那就是美国。他们已经把这种方式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
考察一下美国是如何卖国的,对我们会有相当的启发。
而为了更好地卖国,我们应该作些什么,我们已经作了什么。
这本书将为此开始一个反思与检讨的旅程,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人民。
近代以来的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莫名其妙的词语。卖国这个词就是其中之一。
这里我们有必要厘清一些概念。自近代以来的中国,说起卖国行径,真可以让人咬牙切齿。可以说到了神人共愤的地步。人人避而远之,唯恐与之沾边则陷入遗臭万年的境地。
其实利益从来就是用来出卖的,国家利益也是如此。不出卖怎么彰显它的价值呢?即使价值连城的珠宝也是如此。也是在出卖过程中彰显它的价值。
本书据说的卖国,与我们以前通常说的卖国是不一样的。人们以前常说的卖国,或者把某一人指为卖国贼。那其实不是在卖国,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在挥霍国家利益,或者是对而家利益因不负责任而在与外国交往中受到了损害。
就按通常人们说的那种卖国,如果把我们的国家卖掉,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如果能够卖一个合适的价钱。而且所获得的价钱不是被某一个利益集团私分,而是被这个国家的子民共享,那又有什么不妥呢?如果有谁愿意购卖中国。只要它愿意出足够多的钱,我们又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卖掉呢,我们完全可以用这笔钱,移民到别的星球,去开创一个新的自由的乐土。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人生无处不风光。我们也不必要死守在这个充满利益纷争,充满血腥争夺的地球上呢?也许一次出卖,可以出现一个新的机会。我们大可不必一听到卖国就紧张?就充满世界末日的悲怆。
卖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卖国是一项系统工程。
地球上不可能每一座山都同样高。必然有高有低,而最高峰只有一座。国家也是一样,只可能有一个最强大的国家,然后是比较强大的国家。然后是一般的国家。然后是比较弱的国家。然后是最弱小的国家。这是必然现象。大家都要是最富强的国家,谁来作弱国呢?多赢是一个幻想。从终极意义上来说是没有多赢的,最后只有一个赢家。一个班级,第一名只有一个人,偶尔会有二个第一名,那是暂时的。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努力,也不可能都成第一名啊。
民主宪政的经念了一百年,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的灵魂依然没有被超度升天,也许我们这个国家本来就没有灭亡,它依然还有生命力。吃了一百年的药仍然不见好转。也许我们的国家本来就没有病。一个蓝球在下降的时候,难道你说它是一个劣质产品?过一段时间,那再次弹起,难道它又变成优质产品了?蓝球没有变,是你的认识有误。
美国无疑是二十世纪以来全世界的一个中心话题,它是万众瞩目的中心。美国人的一言一行,美国人的产品,美国人的生活方式,都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美国人的喜好成了世界人的喜好。美国人的时尚成为了世界人的时尚。为什么呢,因为美国人很好地塑造了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它的领先的科技,文化,经济,以及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等等。也因此,美国的产品风靡全球。为美国带来了滚滚财富。美国人不仅仅是销售它们的产品,同时在销售美国的形象,或者是因为有了良好的国家形象,才使它们的产品世界畅销。
这就是美国人的卖国方式。可口可乐只是一种饮料,为什么让那么多的人着迷呢,其实人们不是在喝一种饮料,他们在和美国人一同享受一种口味。星巴克的咖啡。人们消费的是一种闲情,一种雅致。好莱坞的电影据看过的人说也不怎么样,大多不脱英雄救美一类的老套故事。但为什么全世界的电影院里都在放映这类滥情故事呢。那是人们在追逐美国人同样的时尚。还有万宝路香烟之类任何二流产品,只要沾上了美国的尘土,它就有可能被人另眼相看。这其中,都是通过品牌来实现的。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品牌。NBA蓝球比赛,怎么说也是一个国内规模的比赛,可是它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人们以谈论NBA的赛事为荣。而通过这种赛事的广告推销的产品也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
提到美国,就联想起它是一个科技发达,自由民主的国家,提到瑞士,就想到它是一个湖光山色美丽的国家,提到日本,就想到它是一个工作狂的国家,产品质量超好,用起来让人放心。提到英国,就想到它是一个民主的,科技发达的,绅士的国度,提到法国,就想到它是一个民主的故乡,浪漫又博爱的国度。
提到中国呢
国际主流媒体(被西方财团控制的)大规模的,持续不断地,有组织,有计划地报道中国的产品质量问题。它的目的就是要在西方人的心中形成一个中国产品质量不好的这样一个印象。所谓三人成虎。说的多了,这种狂轰滥炸,是有效果的。谬误也好象是事实一样。要改变这样的形象,需要花百倍的力气,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西方媒体的邪恶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要设计一个有效的计划,对此给予有力的反击。
我们对西方的产品的所谓技术的迷信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人们宁愿花高得多的价钱去购买一瓶雀巢咖啡品牌的纯净水。那只是一瓶水啊,跟其它国产品牌的纯净水有什么区别呢,没有。这就是人们常说到的品牌忠诚度。由此可见品牌的魅力和神奇。
肯德鸡是垃圾食品啊。可是还是有那么多人愿意去消费。而且还得意洋洋。作了冤大头而很高兴。你不见那些人在炫耀:我去吃了肯德鸡。还有的家境贫穷的父母为了满足孩子吃一回肯德鸡的愿望而省吃俭用的故事吗?这就是文化的威力。这些品牌的祖国,他们卖国是多少成功啊。我们一定要学习他们卖国有方,赚钱无数的本领。
这也提醒了我,看到了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只有当某一天。世界各国的人们花费高价购卖了中国的一件品牌产品而四处炫耀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我们卖国已经成功了。
整体国家形象的提升,给世人中国是一个进步的发达的健康的有生气的国家的印象。那么外国人就会产生一种对中国的产品也认可的心理。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塑造我们的闪光的国家形象,卖国必须的步骤就是尽可能地美化我们的国家,这样才能卖个好价钱。
良好的道德形象是国家整体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的设计是有严重的问题的。那个总设计师是不合格的。至少从今天看来。如果我们不是苛求前人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只有想办法来弥补了。
尤其是那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摸论,危害及大。那是缺少战略设计的表现。我们从今天开始重视这一点还来得及
开创一个新时代的政治家从来就不只是在经济方面,而更重要的方面是重塑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开创一种新的社会风气。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日本的明治维新。彻底重塑了他们那个民族的精神。邓缺少这方面的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怎么看也和南美,东南亚没有什么区别。靠出卖廉价劳动力而造就出一种经济的虚假繁荣。
卖国是最赚钱的活儿,购买美国的人纷纷把大把的钞票抛向美国。在美国的上空,钱象雪花般飘落。这叫美国如何不富裕。
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向中国的大地上纷纷抛钱,那是我的梦想。
我们要在全球化时代成为真正的赢家,成为富强的国家,我们必须也要卖国。卖国不是目的,成为赢家才是目的。要达到目的,首先要建立民族自信心。
写在开篇的话:哭海尔
写下这个标题,我自己有几分心虚。海尔不是活得好好的嘛,你不是在这里丧门吗?不过一转念,拿出那个著名的桌上的半杯水的说法来安慰自己。乐观的人看到的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的只有半杯水。我就算是作一回那个对海尔悲观的人吧。再说,俺在这里哭的是海尔的国际化的努力,而并不对海尔在国内的经营和业绩做出评价。仔细打量一下海尔的国际化过程,还真能找出一些不那么令人乐观的事儿来。下面就听俺细细道来。
在中国制造企业中,海尔是最先走上国际化之路的企业之一,或者以自有品牌走出去的中国制造业企业中,简直就是第一家,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对此,我是心存敬意。如果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话,那一定是有超人的胆识和勇气的。这也是需要想象力的。从开始走出去到今天,算来也差不多有十个寒暑了。对它的成败得失也有必要进行反思和回顾,进行一番必要的梳理对于后来的效仿者也是有借鉴意义的。目前,以有限的阅读所见,进行这一工作的人还不多。看来一不小心,我也涉嫌无知者无畏。
衡量一个品牌国际化是否成功,不是看它在国际市场上卖出了多少产品,而是看它是否能赚取超额利润。如果只看占有率,中国制造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很大份额,这样的占有意义不大,因为你只挣到微薄的血汗钱,没有超出辛苦费以外的利润。也就是没有获得高额的品牌费。如果海尔只是为了把产品卖出去,不考虑它的赢利是否达到了一个名牌产品的通常的赢利率,这样的海尔的国际化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我们看不到海尔这方面的数据。即使它公布的总的赢利额对于判断它的赢利率也没有意义。关键是一件产品的赢利是否比代工一件产品足够高。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数据显示,2007年海尔集团的年营业收入为1180亿元。而2007年海尔集团的利润总额仅为18亿元,企业利润率仅为1.5%。 这是总的利润率,海外的利润率应该不会比国内利润率更高。这不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数据。
海尔第一步当然是把产品卖出去,可以先不过多地考虑赢利率。等赢得口碑以后再考虑提高利润率。看起来海尔还没有做到这一步。问题是海尔什么时候能够走到这一步,可以说没有时间表。也许永远永远。这才是真正令人绝望的地方。
在这里首先将海尔走出去的故事重新复述一遍,其中的很多细节耐人寻味。故事的开端源于一个张瑞敏民族主义意味很浓的经历。
1984年,张瑞敏第一次出国。一位德国朋友带着张瑞敏参观德国市场的时候,对张瑞敏说:“你们中国在德国最畅销的商品就是烟花和爆竹。”就像一根锥子直戳心脏,张瑞敏被深深地刺痛了,一种流血的感觉袭遍全身:“难道中国人只能永远靠祖先的四大发明过日子吗?”30多岁的张瑞敏,感觉到一种责任和使命在升腾。一个梦想闪过他的脑际:由他造出来的产品能在德国市场上畅销,能在世界市场上畅销。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有几分煽情。
1999年,张瑞敏决定在美国安营扎寨。当时的情形是:消费者不认可中国品牌,经销商不接受中国制造,尽管海尔已获多项高标准认证。关于走出去,海尔奉行的是“先难后易”的策略,即先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后攻克发展中国家市场。
张瑞敏走出去首先选择了美国,这也是引起争议的做法,一般主张应该先易后难,所谓农村包围城市,张瑞敏逆向操作,这源于他的自信,我也倾向于后一种路径选择,成功的案例有华为。但华为的情况特殊,主要它的产品不是针对大众的,但是我不认为张瑞敏的先难后易的做法是海尔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尽管如果先易后难有一个好处,先开辟发展中国家市场,门槛较低,可以先积累实力,海尔在这个过程中确实遇到过这个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打广告,连昂贵的仓储费也让海尔望而却步,但是李东生的TCL走的就是先易后难的路,至今也不见有多成功,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关键在于他们遇到的共同问题是品牌号召力不强,这个问题不是某一个公司可以最终解决的,这是需要国家实力作后盾,这也是本书要谈的主题。另外,缺少杀手锏型的独创技术,这也是最致命的缺陷,
据了解,目前海尔在美国100千克以下的冰箱市场占领了30%以上的份额,成为美国市场第一位,在日本5千克以下洗衣机市场占了日本主流渠道的第二位。但是,在美国250千克以下的冰箱才是主流产品,在日本7~8千克的洗衣机才是主流产品,海尔显然还没有进入主流市场。目前海尔在美国最头痛的是如何找到像样的经理人,因为海尔能支付的薪资远不如竞争对手,海尔既没有品牌,又没有可打造品牌的雄厚资金,这种高成本运作模式很难持久。
最近,海尔集团在美国的南卡罗莱纳州建厂制造售价达两千美元的高档电冰箱,可惜出师不利。产品上市后的头几个月,在中西部四十个店里,仅售出五十台这种海尔的高档冰箱。 我们目前只是走了一步半,产品进入了主流渠道,但营销的还不是主流的产品。张瑞敏承认,海尔还不具备跨国公司那样的全球市场网络和全球化竞争的素质。必须得提高美誉度。之前我们在海外的扩张可以归结起来为:基本上打了知名度,但没有美誉度。实际上要做成一个全球化的品牌,就是要打美誉度,使人家对你真正的完全信赖。
这是一个表面的原因,根本的原因不在这里。有人会说,本来你的质量不如人,管理不如人,品牌美誉度不如人,消费者不关注你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你怨得了谁呢?好,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是一家美国公司呢,他要来中国市场,凭着美国这块牌子,它的产品可以卖出天价,有了超额利润,他可以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广告,这样知名度有了,它可以投入技术研发和质量管理,这样产品的质量也有了。于是进入良性循环,品牌的美誉度也有了。问题的关键在于起点不同,人们通常谈论的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差距,那是结果,不是原因。我们很多人把结果当作原因,当然这是一个误会,认识不正确,无论怎么努力,还是没有明显的效果。海尔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张瑞敏说:我们这几年利润下降了。事实上国际化生产只是海尔走出去的一部分,它同时还包括大量的海尔产品出口的部分。根据海尔集团公布的资料,海尔出口产品的价格是相当低的。几乎是赔本卖了。到全球去布局,为品牌打广告,没有钱是做不成的。这真是一个死结,你的产品赚不到品牌费,没有钱打广告,知名度上不去,没有知名度,又卖不起高价。没办法,海尔在美国市场上就没有以广告轰炸的方式提高知名度,除了在几个主要机场的手推车上打上“Haier”商标广告外,基本没有什么广告投入。看起来有几分寒酸,世界上哪家跨国公司是这样走出去的呢?海尔还不能像那些最著名的品牌那样进行市场运作,海尔采取缝隙战略,选择市场上竞争对手没有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如自由式酒柜”。
海尔的专利在中国家电企业算是最多的,但是到国际市场这只是一个基本条件而已。海尔也确实搞出了一些有新意的产品如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可以承受停电四天半的冰箱、厨房用桶状啤酒机、儿童款青蛙王子电视机、大容量带滑道抽屉冷柜……凭借产品差异海尔曾获得高额回报。但是到底这种高额回报是多少,不清楚。
只能靠口碑,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还有就是差异化我有人无来取胜。这样做有点效果,但是作用也有限。事实也是如此。不要指望美国人听说产品来自中国就追捧,像中国人追捧美国产品一样那是不可能的。国内市场已经被跨国企业占领,你在本土培养不出大型企业,你进入国际市场就受资金制约,你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低,你卖不起高价,利润率低,你如何打广告,如何进行好的售后服务。你的服务跟不上,即使你的产品质量与别的品牌不相上下,仍然会影响你的销售。你的实力制约你的先期投入,即使你冒着破产的危险先期投入很大,但是你的国家的实力会使别国的消费者不愿意花大价钱来购买你的产品。那么你的先期投入可能血本无归,你又承受不起长期的亏损,怎么办?这就是我们的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境。
我们强调革命性技术的目的也就是着眼于人无我有,着眼于产品的唯一性或者稀缺性。海尔也注意到了要生产别人没有的产品。但是,它的思维有问题。那就是他只是以别人产品的补充者的身份出现的。生产别人忽视的或者不屑于生产的,这本身就表明那个细分市场无利可图,有利可图,人家会放弃吗?这样很难塑造出海尔全新的品牌形象。只有革命性的唯一性才会成功,补充性的唯一性很难成功。革命性的唯一性造成的破坏性冲击给人的刺激的效应达到了最大化效果,能激起消费者的关注热情。补充性改良性的唯一性不足以唤起消费者的关注热情。诺基亚的手机的出现在当时就是开创性的,是通讯手段的革命性的产物。具有唯一的不可替代性。海尔的所谓的小冰箱并不是不可替代的。没有小冰箱,勉强也可以用大冰箱啊。以及海尔的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也基本属于这种情况。这就是海尔思维的误区阻碍了海尔的成功。
没有革命性技术也可能成功啊,戴尔就不是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可口可乐也没有什么革命性技术,也没有垄断性技术如微软,它不照样征服全球吗?肯德鸡,麦当劳也是啊,它有什么独创技术啊?没有。但为什么它又能在全球取得成功呢?全球化竞争,不是一个公司单独的竞争,任何一个公司的全球化竞争都是以这个公司后面的国家的实力的竞争作后盾的。海尔不可能学习戴尔,不可能重复可口可乐成功的故事,那是它身后的国家是中国,不是美国。当然,有一天,当中国成为像美国那样的国家的时候,海尔也可以复制戴尔成功的模式。但是,现在,我们不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不知道那一天是什么时候到来。所以我们讲述海尔的故事,也就是在讲述中国的故事。它们是血肉相连的。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从它开始全球化的那一天起,它们就已经联系在一起了。
如果不找到或者拥有革命性技术,海尔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国际性大公司,它的走出去战略注定是无所作为的。想想当年的海尔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是何等的豪情万仗,与狼共舞,先把自己变成一匹狼,想把自己变成狼是容易的,而要真正变成一只狼是多么的艰难啊。
看看外国的例子:盛田昭夫到美国市场上去打拼,重点放在索尼独一无二的产品上,因此,他格外看重新技术,甚至不惜举巨债搞显像管的科技攻关。于是索尼成功了。
当一大批像华为,中兴,比亚迪,华旗这样信奉技术为王的企业在海外打出一片天地以后,那些没有核心技术的边缘公司如联想,海尔等企业才有出头的机会,这是一些类似于寄生虫的企业。我们没有一项独步全球的技术和产业。
海尔联想的根本问题是缺少革命性技术的出现。以及国家形象不够。革命性技术可以弥补国家形象的不足。比如诺基亚。也就是说不去与别人争顶点。而是自己另创一个顶点。新的顶点尚是——座处女峰,尚无人到达,那么,对于后来者这就是机会了。
今天在美国生产销售的海尔产品,贴有“美国制造”的标签。很多美国人把“Haier”当成了一个德国品牌。将错就错,海尔也就顺水推舟把海尔当作一个全球性品牌来推广。
如果没有这个误会,恐怕海尔的产品在美国卖得更少,业绩更惨不忍睹。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插曲。看到这段文字,一阵心酸涌上心头。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只可说是百味杂陈,看起来是个误会,误会中却含有深意。
张瑞敏对于海尔目前所处的困境有一个非常形象而且悲壮的比喻:“海尔目前正处于一个高原区,身处海拔5000米,但我们的目标是8000米,因为对手都在珠穆朗玛峰上。海尔发力于全球布局,这是一场生死之战,海尔要么通过全球化战略真正地上去,要么就被人家淘汰。” 前段时间,张瑞敏又一次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就是要成为世界上的名牌!”意志很坚决,还是那么雄心万仗,伟大的抱负与残酷的现实之间却是距离遥远。海尔现在必须要跨越的一道“坎”是:国内名牌如何转化到国际名牌?两个工厂用的材料一样,但是干出来的产品价格就不一样,也就是很多世界名牌到中国来代工,我们交给它的产品是10美元,但是他可以卖到100美金,那个差价就是品牌的价值。
张瑞敏本人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却没有拿出相应的有效对策来。下面引述张瑞敏的一些原话:举个例子,在美国,他觉得海尔冰箱也可以,比较合算,但是在大冰箱里边,他可能不会先选择海尔,而是会选择惠而浦,因为他觉得那个更有价值,而且买回去更代表他的身份,如果他觉得海尔是最能够代表他身份的,我觉得这就有美誉度了。就是说从非主流产品要变成主流产品,它不仅是要体现一种实用功能,更要体现一种身份,一种价值。 张瑞敏又讲述了在德国参加一次宴会的经历,一个德国的经理人带着他太太来,我说海尔冰箱你知道吗,他说知道,我说你会买吗。他说不会。他说我要买就买德国的“米勒”,为什么?因为“米勒”这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已经成了艺术品,我们就是要做成这样的品牌。
这恐怕不是海尔个人的力量能够改变的。这需要一个国家的形象作后盾。
海尔虽然在世界品牌500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与著名跨国企业相比,海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个品牌在海外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是一个品牌群体的行动,才会产生效果。这就要求国家在企业进行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要有所作为。体现出国家意志。作为企业的后盾和助推器。发达国家的品牌他们作为国内品牌也会受到全球关注,或者,他们作为品牌的历史悠久,以前作为世界品牌没有门槛。后发国家的品牌成长的国际大环境已经不同了。当初国际知名品牌进入中国,就会引起中国消费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而中国品牌进入美国,人家就不关注你,即使你在中国很出名了,人家也不关注,关键是中国这个国家的品牌没有份量,这个国家所拥有的产品品牌就更没有份量了。
海尔非常努力,努力到了不要命的程度,他们绞尽脑汁,他们苦思冥想为了客户,招术想了很多,也有一定成绩,但是总的来说,没有突破性的收获,看起来使出吃奶的力气还是小打小闹,整不出大动静来。关键是没有革命性的突破,这是海尔闹不出大动静的根本原因。我也感觉到了海尔的累,海尔的心力憔悴。
海尔的悲剧就是没有给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购买其产品找到充分的理由。同时,在海外市场的开拓没有国内成功在于品牌形象上不去,品牌形象上不去除了海尔自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中国的国家形象上不去。
你的质量好,与已有的品牌一样好,人家为什么购买你呢,你的服务与已有的品牌一样好,人家为什么就购买你的产品呢?这不足以改变人家多年来形成的品牌忠诚度,外国消费者的习惯性忽视让海尔无法走进外国消费者的注意的目光中。更难以挑起外国消费者购买的欲望。既然没有品质上,功能上,品牌美誉度上,技术上的理由,那只有低价这个理由,如果走低价的路,又为人唾弃。这就是一个宿命,一个怪圈,对于中国没有创新的企业走出去遇到难以化解的难题。这也是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企业所遭遇的难题。海尔国际化的遭遇是所有后发展国家企业的普遍遭遇,也是后发展国家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这里与其是在哭海尔,还不如说是在哭中国。哭所有的后发展国家。看看海尔这几年的年度销售额,增长速度非常缓慢。海尔走出去的遭遇不仅是中国企业国际之旅的必然遭遇,也是所有后发国家企业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必然遭遇。
海尔的困境是后发国家的普遍发展困境,中国是后发国家一份子,逃脱不了后发国家的一般命运。后发国家的一般命运是无法建立强势品牌,原因在于国家力量上不去,国力不够又制约品牌建设,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这跟一个企业的统帅的优秀与否没有关系,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无论张瑞敏多么杰出,他也摆脱不了套在后发国家品牌头上的魔咒的。本书将多角度,多视点,多层面,全方位剖析后发国家的困境和探寻一条通往光明之途的大道。
我也相信张瑞敏是中国最优秀的管理大师。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到“人单合一”的发展模式,再到“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其“人单合一”发展模式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海尔在品质管理,战略设计,品牌建设,公司文化建设和技术研发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是海尔在海外至今仍然成效不彰,进不了主流卖场,知名度,品牌美誉度上不去,基本上在消费者心目中缺少影响力。
海尔的管理水平,在中国企业里面,可以说没有几家可以与之并肩,但是,比如日清模式,订单合一模式等。都有独创性质。影响也比较大,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也被海外知名商学院引为教学案例,我本人并不想否认这些是有创造性的,也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但是,一个制造企业的管理的很重要的内容应该是技术的开发。或者说,技术的开发是企业管理内容中的最重要的部分,恰恰在这个方面,海尔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这不能不说这是海尔管理的最大的失误。一个国家需要有镇国利器,这个国家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博物馆需要有镇馆之宝才能吸引四海游人的眼球,一家寺院也要有镇院之宝才能领袖群伦,成为信众追逐的对象。一家企业也要有独门绝技才能鹤立鸡群,才能纵横驰骋于全球市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取敌上将之首级易如反掌,招财进宝,大把大把白花花的银子如流水般纳入腰包,这样你才有底气吃香喝辣,豪气干云,牛气冲天。显然,这样的境界,海尔还远未达到,海尔什么时候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不知道。恐怕我这一辈子没机会看到了,上帝说他这一辈子也没有机会看到这一天的到来了。反正要做到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对于海尔来说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可怜的海尔,现在吃一碗牛肉面还得悄悄数一数腰包里的铜板。不亦悲乎。张瑞敏是一位很杰出的企业管理者,但是这对他走向海外市场,这对他把海尔做成一个国际性的品牌一点帮助都没有。张的优秀在这个方面是无效的。张瑞敏和海尔的遭遇再次证明作为个体的人是多少渺小。你可以举出海尔在多少国家开设了分厂,产品进入了多少发达国家的市场。但是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海尔还不是一个世界级品牌。不是一流的世界品牌。连三流都算不上。要承认这一点很痛苦。这是我们这个国家心中的痛。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伤痛。如果按照现有的路径走下去,那么,海尔永远都成不了世界一流的公司,甚至二流的位置上也不会有它的身影,它将永远沦为三流品牌,隅居于那些大商场的角落里,面壁而泣,这就是海尔走出去的归宿。
海尔尚且如此,要知道它可是位列中国最优秀企业前三甲的一家公司,其它中国企业可想而知。这就不仅是海尔一家公司的悲哀,而是中国整个经济处境的惨状,这就是海尔可哭的最主要的理由。当然,这里不包括那些靠行政垄断立世的国企。这一点。看看张瑞敏的那个讲话,对国企的艳羡,似可窥视一二。
在2007年1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新年论坛上,满脸疲惫的张瑞敏的发言引起了满场大笑:“刚才有钱的说完了,到我说了。大家想想,中国移动不管移动到哪里,国内还是国外都要收钱;中石油也很厉害,钻个洞就有钱,它要涨价大家还不敢说,不买它买谁的。我们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利润像刀片一样薄!”
对靠政策垄断行业利润的企业不自觉的羡慕,怎么不羡慕那些靠技术领先在世界上垄断的企业羡慕呢?它们赚得的利润可不比垄断国企赚得的利润低哟。微软的利润率远比中国的垄断国企利润率高呀,没有技术含量的企业当然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了,可是利润像脸皮一样厚的路子摆在那里,你却不去走,有什么办法呢?机会都是一样的,看你走不走,可见海尔在观念上还是有误区。华为不是走过来了吗?我们只有通过技术突围。华为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有死地后生的决心和气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渔情。心动不如行动,海尔现在开始行动还来得及。海尔不是现在还造空调吗。可是变频技术还要靠进口,真是可耻。在技术进步上,你做了什么?既然就这德性,能有刀片一样薄的利润,也算幸运了。上帝没有亏待你啦。
品牌在国内没有出路,在国外呢?我们自己的品牌还是打不出去。海尔的努力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当年怀着美好梦想走出国门的海尔,打拼十年结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相信张瑞敏的内心有多少感慨,有多少辛酸,外人也许难以体会。当年的海尔是如何的意气风发信心满满呀,他们是多么天真呀,以为前面的路铺满了鲜花,等待他们的都是掌声和红地毯,他们雄心勃勃,心比天高。他们当然有理由自信、自豪,甚至因此而自负。但是冷酷的现实给了他们当头棒喝。这个世界那有想象的那么容易。我可以推想,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海尔当时一定是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他们怀抱宏图冲向海外,那是何等的豪迈啊。他们以为海外市场也会象国内市场一样势如破竹。我现在还能感觉到当年的海尔们的豪气干云,那种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自信与大无畏。他们那里知道,跨国公司筑就的门坎有多高,那是一道看不见的高墙,在这堵高墙面前,中国的企业是多么的渺小啊。即使英雄如张瑞敏,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撼动不得分毫。也许到了今天,张瑞敏们才真正认识到由品牌筑起来的铜墙铁壁有多坚固。当然,也许到今天还有很多中国人对此视而不见。或者他们还有幻想,以为可以轻易突破品牌的防线。有幻想不是坏事,但是只有幻想真的要坏事。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国人还没有真正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你看看举国上下,精英们讨论的话题绝对不是关于怎样打造中国的品牌。全国人民都在煞有介事地谈论怎么进一步寻找改革的新动力。如何进一步开放。我真的不明白,我们要怎么开放呢,我们已经开放到了只剩下一条遮羞布了。是不是要开放到全国人民都不穿裤子才叫最开放。如果全体中国人民不穿裤子我们的产品就可以在世界上卖出天价来。那我愿意第一个不穿裤子。
我们三十年来没有培育出一个世界级品牌,过度开放之祸也是原因之一。对开放的疯狂崇拜导致我们的国内市场被强势外资品牌全部占领。至今无法收复失地。尽管家电行业情况稍稍好一点。但是有几个人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呢,他们还在天真地做着崛起的大国梦。但是等待我们的不是什么大国,而是拉美化的命运。
看看海尔近几年的销售额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与中国同一时期出口额的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反差,这是耐人寻味的。而且它的主要市场依然是国内。再看看联想,魂断国际路,柳传志重新出山,声称要更加重视国内市场。看来,柳传志也只能在国内市场这母亲的子宫里找到一点最后的温暖和安慰。也只有这里才是民族企业的最后的归宿地。联想走不出去与它的战略选择有关系。它一开始走上贸工技的路径选择就是一条死路,不错,有这样的公司成功过,比如戴尔,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立足营销,也能成功,但不要忘记了,戴尔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联想呢?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联想如此开始就选择技工贸这条路,它的今天也许更有一番别样的风景。这取决于大环境,这不是一个势单力薄的联想可以回天的。但也正因为有先天缺陷,一出身就不健全,但是它的理想又不小,结局不妙也不意外。
中国呀中国,这充满荆棘的强国之路啊,有多少汗水,多少泪水。有多少国人的梦想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张瑞敏啊张瑞敏,你是不是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流下无助的热泪??当你睁开眼睛,走投无路时,只有我知道,你的心有多痛,你的绝望有多深!
我相信海尔对企业国际化的道路有诸多困难的估计是认真的,他们也一定准备了遭遇挫折的心理。但是,结局仍然还是出乎他们的预料。困难是可以战胜的。但他们前面根本就不是困难,而是绝路。已有的跨国企业堵死了所有的路。没有给你任何机会。如果以前的海尔们还有幻想,他们现在仍然还是在幻想。但是,现实是严酷的,冰冷的。
海尔的梦断国际化之路,它的不幸遭遇是千千万万个后发国家公司梦想国际化而不得的一个缩影,一个标本。那些失败者的沉痛的叹息是对当今国际市场被强势跨国公司垄断的国际现实的强烈控诉和抗议。一个个走出去的制造业企业纷纷落水。勉强维持下来的也是苟延残喘,垂死挣扎,不甘心失败的命运。但是失败已成定局。没得救了是可以肯定的,华佗在世也救不了他们了。现在为他们写一曲挽歌不显得太早。
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路可走,只有那些不畏艰险的,沿着崎岖道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但是现在这条原理已经失效。不畏艰险,沿着崎岖道路攀登的人也到不了光辉的顶点。因为——项点已经客满。
这如何是好呢。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海尔呀海尔,你现在知道了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滋味了吧。海尔呀海尔,道路不是太漫长,请问你要求索什么呢?路的尽头已经人满为患呀,没有了你的立足之点。茫然四顾,我心惆怅。我想,所有国人的心已然惆怅。
中国品牌的困境,也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困境。受品牌之困的不仅是家电行业,重灾区还有手机和汽车行业,化妆品行业,饮料行业等等,这个名单可以开一长串下去。这些品牌的苦苦挣扎,就是我们的国家明天的命运的最好的预示。这是一个不祥的预示。
海尔的路走不通。只好另寻他途,于是有联想,有TCL并购偿试,但是事实证明并购这条路走起来更加艰难。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走上去才发现,此路不通。
今天,在中国的大地上跑的车有几辆是我们国产品牌?“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形象是落后的。张瑞敏和海尔人在国际市场上的孤军奋战是无法改变我们“中国货”质次价廉的形象。
海尔国际化之路如此艰辛,成果不彰,与它孤军奋战有关。中国品牌实力和知名度本来就不高,到海外就应该几家抱团行动,以推销中国开路,可怜的一点广告费不是用来宣传品牌,首先应该宣传中国,一个强大的中国。一个创造了和正在创造奇迹的中国。只有先接受了一个强大的中国。接受你的品牌也就顺理成章了。中国品牌,在海外的营销,要改变策略。如此,中国政府也应该加大扶持的力度,有计划地在品牌营销方面吹嘘中国的奇迹。为品牌造势,壮威。把中国干什么事儿都是举国体制的法宝用起来。我就不信,还怕兴不起波澜。翻不起巨浪。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超级重视中国国家品牌形象的塑造。只有中国这块牌子硬起来,我们的产品品牌才能更容易走出去,才能受到外国消费者的青睐。那时候,类似于海尔的悲剧也就不会再次发生了。
写下这个标题,我自己有几分心虚。海尔不是活得好好的嘛,你不是在这里丧门吗?不过一转念,拿出那个著名的桌上的半杯水的说法来安慰自己。乐观的人看到的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的只有半杯水。我就算是作一回那个对海尔悲观的人吧。再说,俺在这里哭的是海尔的国际化的努力,而并不对海尔在国内的经营和业绩做出评价。仔细打量一下海尔的国际化过程,还真能找出一些不那么令人乐观的事儿来。下面就听俺细细道来。
在中国制造企业中,海尔是最先走上国际化之路的企业之一,或者以自有品牌走出去的中国制造业企业中,简直就是第一家,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对此,我是心存敬意。如果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话,那一定是有超人的胆识和勇气的。这也是需要想象力的。从开始走出去到今天,算来也差不多有十个寒暑了。对它的成败得失也有必要进行反思和回顾,进行一番必要的梳理对于后来的效仿者也是有借鉴意义的。目前,以有限的阅读所见,进行这一工作的人还不多。看来一不小心,我也涉嫌无知者无畏。
衡量一个品牌国际化是否成功,不是看它在国际市场上卖出了多少产品,而是看它是否能赚取超额利润。如果只看占有率,中国制造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很大份额,这样的占有意义不大,因为你只挣到微薄的血汗钱,没有超出辛苦费以外的利润。也就是没有获得高额的品牌费。如果海尔只是为了把产品卖出去,不考虑它的赢利是否达到了一个名牌产品的通常的赢利率,这样的海尔的国际化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我们看不到海尔这方面的数据。即使它公布的总的赢利额对于判断它的赢利率也没有意义。关键是一件产品的赢利是否比代工一件产品足够高。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数据显示,2007年海尔集团的年营业收入为1180亿元。而2007年海尔集团的利润总额仅为18亿元,企业利润率仅为1.5%。 这是总的利润率,海外的利润率应该不会比国内利润率更高。这不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数据。
海尔第一步当然是把产品卖出去,可以先不过多地考虑赢利率。等赢得口碑以后再考虑提高利润率。看起来海尔还没有做到这一步。问题是海尔什么时候能够走到这一步,可以说没有时间表。也许永远永远。这才是真正令人绝望的地方。
在这里首先将海尔走出去的故事重新复述一遍,其中的很多细节耐人寻味。故事的开端源于一个张瑞敏民族主义意味很浓的经历。
1984年,张瑞敏第一次出国。一位德国朋友带着张瑞敏参观德国市场的时候,对张瑞敏说:“你们中国在德国最畅销的商品就是烟花和爆竹。”就像一根锥子直戳心脏,张瑞敏被深深地刺痛了,一种流血的感觉袭遍全身:“难道中国人只能永远靠祖先的四大发明过日子吗?”30多岁的张瑞敏,感觉到一种责任和使命在升腾。一个梦想闪过他的脑际:由他造出来的产品能在德国市场上畅销,能在世界市场上畅销。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有几分煽情。
1999年,张瑞敏决定在美国安营扎寨。当时的情形是:消费者不认可中国品牌,经销商不接受中国制造,尽管海尔已获多项高标准认证。关于走出去,海尔奉行的是“先难后易”的策略,即先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后攻克发展中国家市场。
张瑞敏走出去首先选择了美国,这也是引起争议的做法,一般主张应该先易后难,所谓农村包围城市,张瑞敏逆向操作,这源于他的自信,我也倾向于后一种路径选择,成功的案例有华为。但华为的情况特殊,主要它的产品不是针对大众的,但是我不认为张瑞敏的先难后易的做法是海尔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尽管如果先易后难有一个好处,先开辟发展中国家市场,门槛较低,可以先积累实力,海尔在这个过程中确实遇到过这个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打广告,连昂贵的仓储费也让海尔望而却步,但是李东生的TCL走的就是先易后难的路,至今也不见有多成功,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关键在于他们遇到的共同问题是品牌号召力不强,这个问题不是某一个公司可以最终解决的,这是需要国家实力作后盾,这也是本书要谈的主题。另外,缺少杀手锏型的独创技术,这也是最致命的缺陷,
据了解,目前海尔在美国100千克以下的冰箱市场占领了30%以上的份额,成为美国市场第一位,在日本5千克以下洗衣机市场占了日本主流渠道的第二位。但是,在美国250千克以下的冰箱才是主流产品,在日本7~8千克的洗衣机才是主流产品,海尔显然还没有进入主流市场。目前海尔在美国最头痛的是如何找到像样的经理人,因为海尔能支付的薪资远不如竞争对手,海尔既没有品牌,又没有可打造品牌的雄厚资金,这种高成本运作模式很难持久。
最近,海尔集团在美国的南卡罗莱纳州建厂制造售价达两千美元的高档电冰箱,可惜出师不利。产品上市后的头几个月,在中西部四十个店里,仅售出五十台这种海尔的高档冰箱。 我们目前只是走了一步半,产品进入了主流渠道,但营销的还不是主流的产品。张瑞敏承认,海尔还不具备跨国公司那样的全球市场网络和全球化竞争的素质。必须得提高美誉度。之前我们在海外的扩张可以归结起来为:基本上打了知名度,但没有美誉度。实际上要做成一个全球化的品牌,就是要打美誉度,使人家对你真正的完全信赖。
这是一个表面的原因,根本的原因不在这里。有人会说,本来你的质量不如人,管理不如人,品牌美誉度不如人,消费者不关注你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你怨得了谁呢?好,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是一家美国公司呢,他要来中国市场,凭着美国这块牌子,它的产品可以卖出天价,有了超额利润,他可以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广告,这样知名度有了,它可以投入技术研发和质量管理,这样产品的质量也有了。于是进入良性循环,品牌的美誉度也有了。问题的关键在于起点不同,人们通常谈论的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差距,那是结果,不是原因。我们很多人把结果当作原因,当然这是一个误会,认识不正确,无论怎么努力,还是没有明显的效果。海尔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张瑞敏说:我们这几年利润下降了。事实上国际化生产只是海尔走出去的一部分,它同时还包括大量的海尔产品出口的部分。根据海尔集团公布的资料,海尔出口产品的价格是相当低的。几乎是赔本卖了。到全球去布局,为品牌打广告,没有钱是做不成的。这真是一个死结,你的产品赚不到品牌费,没有钱打广告,知名度上不去,没有知名度,又卖不起高价。没办法,海尔在美国市场上就没有以广告轰炸的方式提高知名度,除了在几个主要机场的手推车上打上“Haier”商标广告外,基本没有什么广告投入。看起来有几分寒酸,世界上哪家跨国公司是这样走出去的呢?海尔还不能像那些最著名的品牌那样进行市场运作,海尔采取缝隙战略,选择市场上竞争对手没有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如自由式酒柜”。
海尔的专利在中国家电企业算是最多的,但是到国际市场这只是一个基本条件而已。海尔也确实搞出了一些有新意的产品如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可以承受停电四天半的冰箱、厨房用桶状啤酒机、儿童款青蛙王子电视机、大容量带滑道抽屉冷柜……凭借产品差异海尔曾获得高额回报。但是到底这种高额回报是多少,不清楚。
只能靠口碑,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还有就是差异化我有人无来取胜。这样做有点效果,但是作用也有限。事实也是如此。不要指望美国人听说产品来自中国就追捧,像中国人追捧美国产品一样那是不可能的。国内市场已经被跨国企业占领,你在本土培养不出大型企业,你进入国际市场就受资金制约,你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低,你卖不起高价,利润率低,你如何打广告,如何进行好的售后服务。你的服务跟不上,即使你的产品质量与别的品牌不相上下,仍然会影响你的销售。你的实力制约你的先期投入,即使你冒着破产的危险先期投入很大,但是你的国家的实力会使别国的消费者不愿意花大价钱来购买你的产品。那么你的先期投入可能血本无归,你又承受不起长期的亏损,怎么办?这就是我们的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境。
我们强调革命性技术的目的也就是着眼于人无我有,着眼于产品的唯一性或者稀缺性。海尔也注意到了要生产别人没有的产品。但是,它的思维有问题。那就是他只是以别人产品的补充者的身份出现的。生产别人忽视的或者不屑于生产的,这本身就表明那个细分市场无利可图,有利可图,人家会放弃吗?这样很难塑造出海尔全新的品牌形象。只有革命性的唯一性才会成功,补充性的唯一性很难成功。革命性的唯一性造成的破坏性冲击给人的刺激的效应达到了最大化效果,能激起消费者的关注热情。补充性改良性的唯一性不足以唤起消费者的关注热情。诺基亚的手机的出现在当时就是开创性的,是通讯手段的革命性的产物。具有唯一的不可替代性。海尔的所谓的小冰箱并不是不可替代的。没有小冰箱,勉强也可以用大冰箱啊。以及海尔的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也基本属于这种情况。这就是海尔思维的误区阻碍了海尔的成功。
没有革命性技术也可能成功啊,戴尔就不是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可口可乐也没有什么革命性技术,也没有垄断性技术如微软,它不照样征服全球吗?肯德鸡,麦当劳也是啊,它有什么独创技术啊?没有。但为什么它又能在全球取得成功呢?全球化竞争,不是一个公司单独的竞争,任何一个公司的全球化竞争都是以这个公司后面的国家的实力的竞争作后盾的。海尔不可能学习戴尔,不可能重复可口可乐成功的故事,那是它身后的国家是中国,不是美国。当然,有一天,当中国成为像美国那样的国家的时候,海尔也可以复制戴尔成功的模式。但是,现在,我们不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不知道那一天是什么时候到来。所以我们讲述海尔的故事,也就是在讲述中国的故事。它们是血肉相连的。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从它开始全球化的那一天起,它们就已经联系在一起了。
如果不找到或者拥有革命性技术,海尔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国际性大公司,它的走出去战略注定是无所作为的。想想当年的海尔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是何等的豪情万仗,与狼共舞,先把自己变成一匹狼,想把自己变成狼是容易的,而要真正变成一只狼是多么的艰难啊。
看看外国的例子:盛田昭夫到美国市场上去打拼,重点放在索尼独一无二的产品上,因此,他格外看重新技术,甚至不惜举巨债搞显像管的科技攻关。于是索尼成功了。
当一大批像华为,中兴,比亚迪,华旗这样信奉技术为王的企业在海外打出一片天地以后,那些没有核心技术的边缘公司如联想,海尔等企业才有出头的机会,这是一些类似于寄生虫的企业。我们没有一项独步全球的技术和产业。
海尔联想的根本问题是缺少革命性技术的出现。以及国家形象不够。革命性技术可以弥补国家形象的不足。比如诺基亚。也就是说不去与别人争顶点。而是自己另创一个顶点。新的顶点尚是——座处女峰,尚无人到达,那么,对于后来者这就是机会了。
今天在美国生产销售的海尔产品,贴有“美国制造”的标签。很多美国人把“Haier”当成了一个德国品牌。将错就错,海尔也就顺水推舟把海尔当作一个全球性品牌来推广。
如果没有这个误会,恐怕海尔的产品在美国卖得更少,业绩更惨不忍睹。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插曲。看到这段文字,一阵心酸涌上心头。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只可说是百味杂陈,看起来是个误会,误会中却含有深意。
张瑞敏对于海尔目前所处的困境有一个非常形象而且悲壮的比喻:“海尔目前正处于一个高原区,身处海拔5000米,但我们的目标是8000米,因为对手都在珠穆朗玛峰上。海尔发力于全球布局,这是一场生死之战,海尔要么通过全球化战略真正地上去,要么就被人家淘汰。” 前段时间,张瑞敏又一次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就是要成为世界上的名牌!”意志很坚决,还是那么雄心万仗,伟大的抱负与残酷的现实之间却是距离遥远。海尔现在必须要跨越的一道“坎”是:国内名牌如何转化到国际名牌?两个工厂用的材料一样,但是干出来的产品价格就不一样,也就是很多世界名牌到中国来代工,我们交给它的产品是10美元,但是他可以卖到100美金,那个差价就是品牌的价值。
张瑞敏本人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却没有拿出相应的有效对策来。下面引述张瑞敏的一些原话:举个例子,在美国,他觉得海尔冰箱也可以,比较合算,但是在大冰箱里边,他可能不会先选择海尔,而是会选择惠而浦,因为他觉得那个更有价值,而且买回去更代表他的身份,如果他觉得海尔是最能够代表他身份的,我觉得这就有美誉度了。就是说从非主流产品要变成主流产品,它不仅是要体现一种实用功能,更要体现一种身份,一种价值。 张瑞敏又讲述了在德国参加一次宴会的经历,一个德国的经理人带着他太太来,我说海尔冰箱你知道吗,他说知道,我说你会买吗。他说不会。他说我要买就买德国的“米勒”,为什么?因为“米勒”这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已经成了艺术品,我们就是要做成这样的品牌。
这恐怕不是海尔个人的力量能够改变的。这需要一个国家的形象作后盾。
海尔虽然在世界品牌500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与著名跨国企业相比,海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个品牌在海外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是一个品牌群体的行动,才会产生效果。这就要求国家在企业进行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要有所作为。体现出国家意志。作为企业的后盾和助推器。发达国家的品牌他们作为国内品牌也会受到全球关注,或者,他们作为品牌的历史悠久,以前作为世界品牌没有门槛。后发国家的品牌成长的国际大环境已经不同了。当初国际知名品牌进入中国,就会引起中国消费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而中国品牌进入美国,人家就不关注你,即使你在中国很出名了,人家也不关注,关键是中国这个国家的品牌没有份量,这个国家所拥有的产品品牌就更没有份量了。
海尔非常努力,努力到了不要命的程度,他们绞尽脑汁,他们苦思冥想为了客户,招术想了很多,也有一定成绩,但是总的来说,没有突破性的收获,看起来使出吃奶的力气还是小打小闹,整不出大动静来。关键是没有革命性的突破,这是海尔闹不出大动静的根本原因。我也感觉到了海尔的累,海尔的心力憔悴。
海尔的悲剧就是没有给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购买其产品找到充分的理由。同时,在海外市场的开拓没有国内成功在于品牌形象上不去,品牌形象上不去除了海尔自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中国的国家形象上不去。
你的质量好,与已有的品牌一样好,人家为什么购买你呢,你的服务与已有的品牌一样好,人家为什么就购买你的产品呢?这不足以改变人家多年来形成的品牌忠诚度,外国消费者的习惯性忽视让海尔无法走进外国消费者的注意的目光中。更难以挑起外国消费者购买的欲望。既然没有品质上,功能上,品牌美誉度上,技术上的理由,那只有低价这个理由,如果走低价的路,又为人唾弃。这就是一个宿命,一个怪圈,对于中国没有创新的企业走出去遇到难以化解的难题。这也是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企业所遭遇的难题。海尔国际化的遭遇是所有后发展国家企业的普遍遭遇,也是后发展国家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这里与其是在哭海尔,还不如说是在哭中国。哭所有的后发展国家。看看海尔这几年的年度销售额,增长速度非常缓慢。海尔走出去的遭遇不仅是中国企业国际之旅的必然遭遇,也是所有后发国家企业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必然遭遇。
海尔的困境是后发国家的普遍发展困境,中国是后发国家一份子,逃脱不了后发国家的一般命运。后发国家的一般命运是无法建立强势品牌,原因在于国家力量上不去,国力不够又制约品牌建设,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这跟一个企业的统帅的优秀与否没有关系,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无论张瑞敏多么杰出,他也摆脱不了套在后发国家品牌头上的魔咒的。本书将多角度,多视点,多层面,全方位剖析后发国家的困境和探寻一条通往光明之途的大道。
我也相信张瑞敏是中国最优秀的管理大师。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到“人单合一”的发展模式,再到“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其“人单合一”发展模式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海尔在品质管理,战略设计,品牌建设,公司文化建设和技术研发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是海尔在海外至今仍然成效不彰,进不了主流卖场,知名度,品牌美誉度上不去,基本上在消费者心目中缺少影响力。
海尔的管理水平,在中国企业里面,可以说没有几家可以与之并肩,但是,比如日清模式,订单合一模式等。都有独创性质。影响也比较大,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也被海外知名商学院引为教学案例,我本人并不想否认这些是有创造性的,也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但是,一个制造企业的管理的很重要的内容应该是技术的开发。或者说,技术的开发是企业管理内容中的最重要的部分,恰恰在这个方面,海尔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这不能不说这是海尔管理的最大的失误。一个国家需要有镇国利器,这个国家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博物馆需要有镇馆之宝才能吸引四海游人的眼球,一家寺院也要有镇院之宝才能领袖群伦,成为信众追逐的对象。一家企业也要有独门绝技才能鹤立鸡群,才能纵横驰骋于全球市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取敌上将之首级易如反掌,招财进宝,大把大把白花花的银子如流水般纳入腰包,这样你才有底气吃香喝辣,豪气干云,牛气冲天。显然,这样的境界,海尔还远未达到,海尔什么时候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不知道。恐怕我这一辈子没机会看到了,上帝说他这一辈子也没有机会看到这一天的到来了。反正要做到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对于海尔来说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可怜的海尔,现在吃一碗牛肉面还得悄悄数一数腰包里的铜板。不亦悲乎。张瑞敏是一位很杰出的企业管理者,但是这对他走向海外市场,这对他把海尔做成一个国际性的品牌一点帮助都没有。张的优秀在这个方面是无效的。张瑞敏和海尔的遭遇再次证明作为个体的人是多少渺小。你可以举出海尔在多少国家开设了分厂,产品进入了多少发达国家的市场。但是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海尔还不是一个世界级品牌。不是一流的世界品牌。连三流都算不上。要承认这一点很痛苦。这是我们这个国家心中的痛。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伤痛。如果按照现有的路径走下去,那么,海尔永远都成不了世界一流的公司,甚至二流的位置上也不会有它的身影,它将永远沦为三流品牌,隅居于那些大商场的角落里,面壁而泣,这就是海尔走出去的归宿。
海尔尚且如此,要知道它可是位列中国最优秀企业前三甲的一家公司,其它中国企业可想而知。这就不仅是海尔一家公司的悲哀,而是中国整个经济处境的惨状,这就是海尔可哭的最主要的理由。当然,这里不包括那些靠行政垄断立世的国企。这一点。看看张瑞敏的那个讲话,对国企的艳羡,似可窥视一二。
在2007年1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新年论坛上,满脸疲惫的张瑞敏的发言引起了满场大笑:“刚才有钱的说完了,到我说了。大家想想,中国移动不管移动到哪里,国内还是国外都要收钱;中石油也很厉害,钻个洞就有钱,它要涨价大家还不敢说,不买它买谁的。我们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利润像刀片一样薄!”
对靠政策垄断行业利润的企业不自觉的羡慕,怎么不羡慕那些靠技术领先在世界上垄断的企业羡慕呢?它们赚得的利润可不比垄断国企赚得的利润低哟。微软的利润率远比中国的垄断国企利润率高呀,没有技术含量的企业当然利润像刀片一样薄了,可是利润像脸皮一样厚的路子摆在那里,你却不去走,有什么办法呢?机会都是一样的,看你走不走,可见海尔在观念上还是有误区。华为不是走过来了吗?我们只有通过技术突围。华为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有死地后生的决心和气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渔情。心动不如行动,海尔现在开始行动还来得及。海尔不是现在还造空调吗。可是变频技术还要靠进口,真是可耻。在技术进步上,你做了什么?既然就这德性,能有刀片一样薄的利润,也算幸运了。上帝没有亏待你啦。
品牌在国内没有出路,在国外呢?我们自己的品牌还是打不出去。海尔的努力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当年怀着美好梦想走出国门的海尔,打拼十年结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相信张瑞敏的内心有多少感慨,有多少辛酸,外人也许难以体会。当年的海尔是如何的意气风发信心满满呀,他们是多么天真呀,以为前面的路铺满了鲜花,等待他们的都是掌声和红地毯,他们雄心勃勃,心比天高。他们当然有理由自信、自豪,甚至因此而自负。但是冷酷的现实给了他们当头棒喝。这个世界那有想象的那么容易。我可以推想,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海尔当时一定是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他们怀抱宏图冲向海外,那是何等的豪迈啊。他们以为海外市场也会象国内市场一样势如破竹。我现在还能感觉到当年的海尔们的豪气干云,那种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自信与大无畏。他们那里知道,跨国公司筑就的门坎有多高,那是一道看不见的高墙,在这堵高墙面前,中国的企业是多么的渺小啊。即使英雄如张瑞敏,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撼动不得分毫。也许到了今天,张瑞敏们才真正认识到由品牌筑起来的铜墙铁壁有多坚固。当然,也许到今天还有很多中国人对此视而不见。或者他们还有幻想,以为可以轻易突破品牌的防线。有幻想不是坏事,但是只有幻想真的要坏事。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国人还没有真正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你看看举国上下,精英们讨论的话题绝对不是关于怎样打造中国的品牌。全国人民都在煞有介事地谈论怎么进一步寻找改革的新动力。如何进一步开放。我真的不明白,我们要怎么开放呢,我们已经开放到了只剩下一条遮羞布了。是不是要开放到全国人民都不穿裤子才叫最开放。如果全体中国人民不穿裤子我们的产品就可以在世界上卖出天价来。那我愿意第一个不穿裤子。
我们三十年来没有培育出一个世界级品牌,过度开放之祸也是原因之一。对开放的疯狂崇拜导致我们的国内市场被强势外资品牌全部占领。至今无法收复失地。尽管家电行业情况稍稍好一点。但是有几个人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呢,他们还在天真地做着崛起的大国梦。但是等待我们的不是什么大国,而是拉美化的命运。
看看海尔近几年的销售额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与中国同一时期出口额的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反差,这是耐人寻味的。而且它的主要市场依然是国内。再看看联想,魂断国际路,柳传志重新出山,声称要更加重视国内市场。看来,柳传志也只能在国内市场这母亲的子宫里找到一点最后的温暖和安慰。也只有这里才是民族企业的最后的归宿地。联想走不出去与它的战略选择有关系。它一开始走上贸工技的路径选择就是一条死路,不错,有这样的公司成功过,比如戴尔,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立足营销,也能成功,但不要忘记了,戴尔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联想呢?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联想如此开始就选择技工贸这条路,它的今天也许更有一番别样的风景。这取决于大环境,这不是一个势单力薄的联想可以回天的。但也正因为有先天缺陷,一出身就不健全,但是它的理想又不小,结局不妙也不意外。
中国呀中国,这充满荆棘的强国之路啊,有多少汗水,多少泪水。有多少国人的梦想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张瑞敏啊张瑞敏,你是不是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流下无助的热泪??当你睁开眼睛,走投无路时,只有我知道,你的心有多痛,你的绝望有多深!
我相信海尔对企业国际化的道路有诸多困难的估计是认真的,他们也一定准备了遭遇挫折的心理。但是,结局仍然还是出乎他们的预料。困难是可以战胜的。但他们前面根本就不是困难,而是绝路。已有的跨国企业堵死了所有的路。没有给你任何机会。如果以前的海尔们还有幻想,他们现在仍然还是在幻想。但是,现实是严酷的,冰冷的。
海尔的梦断国际化之路,它的不幸遭遇是千千万万个后发国家公司梦想国际化而不得的一个缩影,一个标本。那些失败者的沉痛的叹息是对当今国际市场被强势跨国公司垄断的国际现实的强烈控诉和抗议。一个个走出去的制造业企业纷纷落水。勉强维持下来的也是苟延残喘,垂死挣扎,不甘心失败的命运。但是失败已成定局。没得救了是可以肯定的,华佗在世也救不了他们了。现在为他们写一曲挽歌不显得太早。
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路可走,只有那些不畏艰险的,沿着崎岖道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但是现在这条原理已经失效。不畏艰险,沿着崎岖道路攀登的人也到不了光辉的顶点。因为——项点已经客满。
这如何是好呢。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海尔呀海尔,你现在知道了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滋味了吧。海尔呀海尔,道路不是太漫长,请问你要求索什么呢?路的尽头已经人满为患呀,没有了你的立足之点。茫然四顾,我心惆怅。我想,所有国人的心已然惆怅。
中国品牌的困境,也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困境。受品牌之困的不仅是家电行业,重灾区还有手机和汽车行业,化妆品行业,饮料行业等等,这个名单可以开一长串下去。这些品牌的苦苦挣扎,就是我们的国家明天的命运的最好的预示。这是一个不祥的预示。
海尔的路走不通。只好另寻他途,于是有联想,有TCL并购偿试,但是事实证明并购这条路走起来更加艰难。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走上去才发现,此路不通。
今天,在中国的大地上跑的车有几辆是我们国产品牌?“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形象是落后的。张瑞敏和海尔人在国际市场上的孤军奋战是无法改变我们“中国货”质次价廉的形象。
海尔国际化之路如此艰辛,成果不彰,与它孤军奋战有关。中国品牌实力和知名度本来就不高,到海外就应该几家抱团行动,以推销中国开路,可怜的一点广告费不是用来宣传品牌,首先应该宣传中国,一个强大的中国。一个创造了和正在创造奇迹的中国。只有先接受了一个强大的中国。接受你的品牌也就顺理成章了。中国品牌,在海外的营销,要改变策略。如此,中国政府也应该加大扶持的力度,有计划地在品牌营销方面吹嘘中国的奇迹。为品牌造势,壮威。把中国干什么事儿都是举国体制的法宝用起来。我就不信,还怕兴不起波澜。翻不起巨浪。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超级重视中国国家品牌形象的塑造。只有中国这块牌子硬起来,我们的产品品牌才能更容易走出去,才能受到外国消费者的青睐。那时候,类似于海尔的悲剧也就不会再次发生了。
中国或难成发达国家
研究这个历史的规律,寻找中国如何成为发达国家的路径,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少走弯路,少付代价。
如果以人均GDP一万五千美元划线的话,超过这条线的就算发达国家,收入在这条线以下的就算不发达国家。
今天的发达国家,有一部分是十八世纪或者更早就发展起来了的,比如英法意,西班牙等,还有一部分是十九世纪发展起来的,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其它一些比较边缘的发达国家如北欧,及西欧洲小国,以及加拿大,澳洲等以资源为主发展起来的国家也基本上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都已成型,从那以后,基本上没有上规模的大国加入发达国家的俱乐部了,有的甚至已经踏进一只脚在发达国家的行列了,但因种种原因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如阿根廷,菲律宾等。也就是说有机会成为发达国家是有时间期的,过了那个时间段,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当然,今天有些富国是资源型国家,如中东石油国家,这些国家可以称为富国,但要称为发达国家太勉强了,但这样区分就把问题复杂化了,为了简单,我们也把它称为发达国家,但他们的发展模式太特殊了,不具普遍意义,这里就不讨论。
真正比较例外的是一些小国,如爱尔兰,芬兰,以色列以及亚洲四小龙,这些经济体是在二十世纪未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它们的经验值得重视,但他们是很小的经济体,其经验也难有普遍推广的价值。再说,爱尔兰,芬兰也并不是一贫如洗,都是有一定的基础的,而且他们依附于发达经济体的边缘,恐怕不是一般国家学得来的。我以为真正称得上经济奇迹的是韩国,它真正是称得上是从一个绝对意义上的贫穷国家发展起来的,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韩国应该是例外中的例外,它有值得注意的一些作法,除此之外,就乏善可陈了。
你看多少国家为了成为发达国家是费尽了心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无论如何也遂不了心愿。比如土耳其就是很好的例子,那种毅然决然的态度让人震惊,但是苍天不从人愿,土耳其至今还不是一个发达国家,俄国也是如此,从彼得大帝开始就已开启了现代化的征程,但是,到今天,俄罗斯仍然还是功亏一篑,俄罗斯的遭遇足以让任何一个热血之士长歌当哭。至于中国的故事,相信每一个读者都已经很熟悉了,我就不用在此多说了。看起来要成为了达国家真的很难。为什么难,有不少人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五花八门的解释。然后,形形色色的后发国家根据这些人开出的药方作了不懈的偿试,但事实最终证明,这些药方无效。你说文化不行,那好,我就照搬西方文化,土耳其就是这样干的,还有一些非洲国家,他们什么都是照搬殖民时期宗主国的那一套,再说有些国家的文化跟所谓的发达国家的文化都是同出一宗,说文化导致经济落后,导致这些国家成不了发展国家太武断了,有人说政治体制不行,于是很多国家又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那套所谓行之有效的政治体制,可是还是没见发展起来。有人又说是经济发展战略不对,于是出口导向型,进口替代型,种种花样都试过了,还是没有看到理想的结果,有人又说要先搞教育,有人又说要改变人种。菲律宾可是不遗余力引进了很多美国大兵,人种的改变效果不错,可还是不见经济发展有什么起色。这真是让人绝望了。不是说条条道路通罗马,怎么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条条道路都通往地狱,苍天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啊。成为发达国家为什么就那么难呢?这中间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到底是什么在阻碍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
有人说:
世界上其实有相当多的小康型国家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泰国一度都不错,可是不管20年还是30年就是搞不上去。实际上如果已经有了2000多美元的人均GDP了,来一个经济奇迹,不到十年就上到5000了。甚至不用动,等货币升值就过门槛了,就象四小龙冲线及冲线以后一段时间的GDP变化一样。如果一开始基础不是特别差,如果有连续20年的高速增长,那么肯定是可以冲线的。要注意用美元计的GDP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大于经济增长率的,因为几乎肯定会发生货币升值等附加效应。但是20年过去了,就是没有国家能冲上去,一个都没有。
想想看,20年能增长多少?中国20年翻了两番,如果肯不顾一切升值,用美元算可以翻三番。但是全世界的那些小康型国家就是没有一个能冲上去。那些发达国家更早的时候也没有5000美元,但是增长迈过门槛的时候很平稳的就过去了,而发展中国家想要复制它们的那种平稳过线就是没有一个成功的。
提出此说的人没有注意到货币不能随便升值的,你的产业必须升级以后(产业升级必须以技术进步为前提,或者必须生产国际市场上没有别的可以替代的产品为前提,因为有技术含量才可能卖到高价,或者是知名的世界品牌。赚取超额利润。或者卖别人无法替代的产品才可以卖到高价,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能赚到更多的利润以后,货币才能升值。否则,你的那些生产衣鞋玩具之类的血汗工厂就会因货币升值而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从而工厂关门。大量工人失业。如果产业升级成功,会赚到更多的钱从国外,那么,那些生产初级产品的工厂倒闭后,这些失业的人就可以转向第三产业,即所谓的服务业,为那些在升级后的产业里工作的人服务,从他们手上分享一部分从国外赚回来的钱。因为产业升级后,利润增加,那些行业里的人的工资会相应增加,也因而能够会提高第三产业人员的服务费,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人工费那么高, 是因为他们在分享从国外赚回来的财富。初级产品可以从国外购买,因为国外更便宜,但是服务不能购买(所以发达国家要限制非法劳工移民,就是为了防止他们和本地的第三产业工人竞争,服务费如果因为外来移民竞争而下降,那么那些本国从血汗工厂失业的工人或者没有技术的下层人士就无法分享从国外赚来的财富,或者国家经济发展积累的财富。他们就将继续生活在贫困状态。或者靠国家救济,国家救济也是下层国民分享国家经济发展积累的财富的渠道这一,但是这样会增加国家负担,不如通过市场让他们从社会中的富人那里分享财富更持久。
这就是发达国家发展第三产业的原因。而那些落后国家发展第三产业没有什么意义。落后国家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很多,但是,因为没有从国外赚到财富。也就没有财富分给他们。所以落后国家第三产业人员越多,收入越低。而且越没有可能摆脱贫困。落后国家必须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一般都是从制造业开始积累(除非你的资源特别丰富,人口又特别少。像新西兰,就是靠畜牧业产品出口,他们也很富有了,他们没有什么有特别优势的产业。澳大利亚也是如此。应该还有加拿大,阿根廷也应该富裕,不知怎么搞的,就是没有富起来。也许它的人口相比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还是要多一些。巴西也属这种情况。总之他们不需要产业升级,就可以把货币汇率定得很高,折合成美元人均收入也就高了。)在国际上捞钱,有了钱以后,才能让国民分享财富。
有些经济学家搞什么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例要占多少才算健康是很可笑的。落后国家即使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发达国家还要高,它仍然是落后 国家,前些年有人指责中国的第三产业不发达,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健康,追赶型国家第二产业的占比例高才是有益的。才是有希望的。
为什么二战以后,几乎没有国家成为发达国家,除了四小龙(其中香港,新加坡比较特殊,应该还有爱尔兰,冰岛,芬兰,但这三个国家没有人去刻意炒作他们的成功,所以也就没有更多的注意,其实爱尔兰是八十年代经济开始起飞,靠的是软件产业,芬兰大家都知道,靠的是电信,关键这些都是小国,抓住了一个产业就可能成功,一个大国,或者人口过千万的国家,不是一个产业的成功可以带动起飞的。
你仔细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会发现,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财富,或者小到社会成员之间,大到国家之间,财富分布的结果是呈正金字塔形的,就是富人是少数,或者富国是少数。大多数人是穷人,大多数国家也是穷国。最富最强的国家只有一个。然后往下推,比较富的国家多一些,穷国最多,处于金字塔的底部。也有人说这个财富结构不是呈金字塔的,是呈橄榄形的。但不管怎么说,最富的都是少数。而目前有一个趋势,那就是这个结构正有解体的趋势,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富起来了,比如中东石油国家,还有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但是规律决定了这个结构不能破坏,那么这就意味着目前的发展势头会出现逆转。逆转的表现形式就是动乱,战争等社会危机就为社会重组的手段。人类创造的财富将会在战争中被毁灭。当社会再次回到金字塔结构后,社会重新安定,再次进入财富的创造过程,如此反复,整个历史就是在动态平衡中进行。看看今天,整个世界大致和平发展了六十多年了,人类还有多少时间的和平呢?动荡也许在不久就会到来,到底是多久?也许二十年,或者四十年,谁知道呢?我们现在就应该作好准备,在下一次动荡中尽量少受伤害。
这个财富分布的规律本身限制了后发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并常常出现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马太效应。如果都进入发达国家,那还去损谁呢?没有了损害的对象,那拿什么来奉有余呢?有余没有了奉的来源,还能有余吗?如果是这样,世界财富的分配结构就要从重洗牌。但是现在正是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还没有到洗牌的时候。所以难以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而且永远也不可能出现所有的国家都成为富裕的国家这样的情况。有人可能怀疑有这样的财富分配结构存在。你要问谁在主宰这个分布结构,我认为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宇宙力量。你看一看,在一个地区,男女性别的比例基本上是平衡的,即使有人为的因素去打乱这个比例,比如曾经的计划生育在我国使一些人对生育婴儿进行性别选择,只要男孩,堕胎女孩,造成男女性别比例失调,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它又会自动调节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显然有一种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这就是规律。我想财富的分配也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规律。当富裕的国家或者人数达到一种的数量,就会有一种自然的力量控制新的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我们可以以一个极端的假设来说明某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假设我们这个地球上所有的适龄夫妇都只想要男孩,不想要女孩,而且所有的政府都允许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并且允许堕胎,那么,你想一想,这个世界会怎么样?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地球上最后只剩下男孩,不再有一个女孩。按照逻辑推理,肯定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但是,我要说,逻辑在这里会失效的,即使前面的条件成立,即所有的人都可以自主选择孩子的性别,而且绝对只选择男孩子。这个世界仍然不会出现只剩男孩,没有女孩的情况。而且永远都不会出现。为什么?因为性别调整的自然力量的存在,并将最终显示出它的作用。那就是这个世界的性别失衡到了很严重的时候,所有的或者绝大多数的育龄夫妇育出的都将是女孩,即使你堕胎掉一个女孩,下一个仍然还是女孩,并将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你最终接受,除非你永远不要孩子,这种力量的显示将会直到性别基本平衡为止。这当然又是一个假设,没有进行现实验证的可能。但
这个,不能进行科学实证,权且当作一种假说。我们观察二十世纪的世界财富格局,可以看到这样的正金字塔分布的情况。这个是有数据作依据的。
我还有一种预感,就是这个财富格局将会发生变化。就是向橄榄型结构转换。即,大多数国家将摆脱赤贫的状态,进入一个比较富裕的状态,比如象今天的拉美,东南亚,苏东地区,这些地区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相比,又存在距离,但是它们的经济又比最不发达国家有明显的进步。但是这些国家无论怎么努力,总还是进不了发达国家的行列,经济在发展,GDP在增长,但是财富却没有增加。处于一种奇怪地有发展没进步的怪现象。而且,随着中国的加入这个行列,可能印度不久也会加入这个行列,处于这个层次的国家可能人口数量占世界总人口的六成。大约在四十亿左右。最发达国家的人口大约十亿,占总人口的二成,最不发达国家即赤贫国家人口数量大约将占世界总人口的二成。这样世界贫富分布就呈橄榄型,这可能是世界财富的未来格局走向。也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发达国家的机会将成为零。这也是一个假说。需要历史的发展来验证。
一个社会的财富一般都是呈正金字塔型。现在有所谓橄榄型一说,但那是对一个单独的国家而言是存在的,而且这样的国家的财富也是通过不同的手段从其它国家搜刮来的。只是手段存在巧妙与否的区别。共同贫穷是可能的,共同富裕是不可能的,从来都没有在那个历史时期存在过。今后也不会成为可能。通常的历史现象是一部分人富裕,一部分人贫穷。那些发展经济学为后发展国家想出了很多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出口导向等等。但是任何一种战略,都不可能对所有国家有效。只能对个别国家有效。那是财富的规律决定的。最主要的是,这个世界的财富是有限的。不存在无限的财富。有财富就有分配,有分配就有不平等。不管这种分配的手段是人为的方式还是市场的或者自然的方式。即使有绝对的平等出现那也是不可持续的,短暂的,反自然规律反历史的规律的。美国就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他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但是他仍然通过外贸的手段,还有金融的手段从别的国家攫取财富,以维持它的富裕的生活。其它国家如何可能从别的国家攫取财富呢,仅靠自身的资源成为富裕的国家的可能性很小。现实存在的数量也很少。像一些少量的石油国家之类的,而且都是人口不多的小国。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共同富裕是一种幻想。
假设这个假说是成立的,那么,我们来反观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上的种种现象,对它们就会有种合理的解释。比如,为什么后发展中国无论怎么努力,无论是采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模式,无论是民主宪政还是专制集权,无论是走出口导向型还是进口替代型的发展战略都无法摆脱不发达的现状,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都不佳,国家主义不行又搞新自由主义,但是还是不行。有人说文化不行于是又引进西方被证明了行的文化,但是还是发展不起来。你看拉美的经济发展史,你看东欧苏联的二十世纪的历史,你看东南亚的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历史,他们都落进了同样的陷阱,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起点不同,过程有异,但是结局却惊人的雷同。不是这些国家的人民不聪明,也不是这些国家的人民不努力不勤奋,而是时运不济,被一种力量限制了。你的努力无效。那么,是不是我们这些后发展国家就认命了呢,就在那里坐以待毙了呢?当然,历史不会让人们闲着,你看这些国家的人们不停地折腾来折腾去,一刻都没闲着。经过一定的时间,比如几百年以后,财富格局将会重新洗牌,那时候,机会就会降临,今天的格局基本上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就已经定型了,有变化那也大致上是微调,没有出现剧烈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事实,看看过去的二十世纪就一目了然,应该没有争议,那么,在新的世纪会不会出现洗牌的机会呢?我不是先知。我希望出现洗牌的机会,这样中国就有机会成为发达国家了。但是,我本人并不乐观。如果中国没有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我不会感到惊讶,这是规律,不可违抗,也没有人改变得了,尽管很多人不以为然。尽管很多人要逆潮流而动。但是失败是必然的。历史已经证明并还将继续无情地证明这一点。
尽管理智地分析起来,中国成不了发达国家。但是我还是希望中国能够成为一个发达国家,我希望中国是一个历史的例外,我希望有奇迹发生在中国身上。本书就是专门讨论中国如何成为发达国家的著作。或许这些讨论对促使中国有利于能够向发达国家迈进一小步,我也会感到满足和欣慰了。
德日等相对后起的国家为什么能工业化成功,追赶先进国家的现代化事业能够成功。不是因为他们的种族优良,也不是他们的文化优秀,也不是他们的制度先进,也不是他们的产业政策高明,而是当时塔还在搭建期,财富格局分布还未成型。也就是说塔顶还有空位置容纳他们。所有他们成功了。再往后,就没有机会了。除非你把别的塔顶的石块挤下来。但是这太例外,太不寻常了。
现在有精英在论证所谓的民国黄金十年,他们假设什么如果(又是如果)没有日本的入侵,中国就是一个发达国家了。这看起来很有些道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很多人都认同这样的想法。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即使没有日本入侵,中国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国。二十世纪,全球财富分配的金字塔已经成型,塔尖已经被别的国家占据了,已经没有空间容纳中国这样巨大的国家进入了。所以中国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这个铁的规律是不可能失效的。因此,可以说,没有日本的入侵,中国也不过是今天的印度,或者今天的拉美国家。拉美不是没有外敌入侵么?而且他们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经济也是欣欣向荣的,比如阿根廷,当时阿根廷属于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行列。但是现在又是如何。所以说中国的所谓的黄金十年没有外敌入侵就会怎样怎样是一种幻想。当时的民国本身就是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如何能够使中国进入富强的国家?中国二十世纪的发展即使没有外敌入侵,我们再往好的方面假设,即使当时没有共产党发动人民进行革命,没有内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会被某个偶然的意外的因素打断。这是必然的。从其它第三世界国家的经历就可以清楚地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二章 大国崛起的运与势
“时来天地齐协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连马克斯.韦伯也要犯农村大妈的错误。什么儒教限制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萌芽。什么新教伦理催生了资本主义精神,使西欧在近代领先。等等诸如此类的论调充斥学界已有些时日了。
古人说,事者,势也。势有了,事就成了。
比如说中国目前不出人才,没有大师,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科技成果,大家都把原因归为教育体制有问题。说是我们的僵化的教育扼杀了人的创造力。其实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法扼杀的。如果一个时代需要天才,那么那些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会喷涌而出的,是挡都挡不住的。所谓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势如破竹就是这个意思。关键我们没有这个势。而这个势并不是我们想有就有的,那是要由上帝来决定的。
2007年被评为知道分子的心理学家李子勋谈到国家,国家的运势,国家的心理,认为中国近代的落后,对全球而言是一种和谐,他认为总要有落后的国家,而现在,则是东方国家包括中国走出落后国家命运的时候了。
历史的差异性与暴力性是永存的,是绝对的,不可改变的。差异性就是有穷人也有富人,有美女也有不美的女,有聪明人也有不聪明的人,有高个子,也有矮个子。世界永远不会出现只有富人没有穷人,只有美女没有丑女,只有聪明人没有蠢人这种情况。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那离世界的末日也怕不远了吧。
中国有个孔子,但是没有可能人人都是孔子。
历史上有个爱因斯坦,但是没有可能人人都是爱因斯坦,姚明很高,但是人人都长姚明那么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正常的,正常的状态就是既有姚明,也有武大郎,既有姚不明,也有武小郎。以及大量的姚二明,姚三明,武二郎,武三郎,这样的话,这个世界就正常了。西施漂亮,但是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西施。自然,东施的出现就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同时也要有南施,北施,构成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一颗大树周围不可能再长出另一棵同样的大树。它的周围是小草,更高一点的是灌木,乔木,不同层次的植物。构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另一棵参天大树要长起来。那是在已有的大树枯死之后。这是一个周期,现有的大树没有死之前,是不可能长成另一颗大树的。因为它占了更多的阳光,雨水,养料,
孔子是圣人,孔子为什么是圣人,怎么成为圣人的。秘密在那里?于是有人去探秘,探了半天,终于发现,其它方方面面都与常人无异,唯一不同的是史书记载,孔子老妈野合生孔子。别人的老妈生孩子都不是野合啊,看来要养一个孔子那样的圣人,就得野合。这可是一个惊天的秘密,伟大的发现。可是野合很常见,而圣人不常见也。孔子还是只有一个。过去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最大描述就是满街是圣人。要想满街都是圣人,最快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大力提倡野合,这样人人生出的孩子都成圣人了。理想的社会也就出现了。这样也就不用使出吃奶的力气去搞教育,教师累死一大片,圣人还是没有出几个。中国历史发展到孔子那个阶段,出圣人是必然的,但是出在谁头上,那实在是偶然的,是一个巧合,正好孔子的老妈野合生了孔子,但并不是野合的孩子就必然会成孔子,这个是不成立的。圣人以后还会出的。那是必然的,那肯定不是野合生的,除非再次凑巧。出圣人是必然的,但是出在谁头上,那是偶然的,谁有运气,谁碰上了,谁就成圣人了。想想吧,自孔子以降,二千多年来,像孔子那样聪明的人绝对可以说如过江之鲫。像孔子那样勤奋甚至比他还要勤奋的人那也肯定是数也数不完。为什么孔子还是只有一个?那是因为时势使然。时代不需要。有一个孔子就够了,还要那么多孔子干什么?
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个最强大的国家,今天的时代正好是美国。有人到美国去跑了一圈,发现美国是搞民主政治的,是搞市场经济的,于是得出结论,要成为强国,就得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就像人们发现孔子成为圣人是因为他的老妈野合生他一样。然而,民主很常见,而强国不常见也。不亦哀哉?
世界各国纷纷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搞了半天,人民还是不富,国家还是不强,这就怪了。很多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出原因在那里。民主是富强的原因,民主国家不打仗。从此以后世界上再也没有弱国了,再也没有战争了,再也没有纷争了。多么美好的一幅图画呀。但是仔细想想,这不是跟历史的差异性和暴力性是永存的这个规律是相悖的吗?如果我们不能推翻历史的差异性和暴力性将永远存在这个原理,那么,民主是国家富裕的根源,民主国家不打仗就是一个谬论。就会不攻自破。
美国的民主政体将长久存在下去,但美国的霸权地位将是短暂的。这有一个周期,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也许在一百年以内,美国的霸权地位无可撼动。我们国家注定要在这个时间段以内生活在它的阴影里。我们如果不理智地认识到这一点而盲目挑战,结果可能是悲惨的。我们可能在经济上会取得一些成就,成为像欧洲一些富国如法德英,或者如日本那样的国家,更可能成为像泰国,巴西,俄罗斯这样的国家。我们的崛起也只可能是那样的崛起,而不可能取代美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不是真正的崛起,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崛起的衡量标准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武力。这是无可质疑的,没有这一点,崛起是空谈。
美国衰落是必然的,一定会有另一个国家代替它。但是是谁呢,有人说是中国。这只是猜测。如果是中国。那我们就得势了。我们的国力的增长就会势不可挡。没有这个势。这个运气,我们怎么努力也是白费劲。
俄罗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反复折腾,就是完不成最后的关键一步,望着强国的宝座垂涎三尺。有人总结俄罗斯无法成功的原因,说它政治体制不好,或者说它的文化不行,以及其它种种原因。在我看来,是因为他没有得势。没有势。当然无法顺势而起,于是表现出反复折腾,折腾是它没有得势的结果,而不是因为它折腾才没有成为强国的。假设它不折腾,它就会成为强国。这个假设不成立。折腾本身就是一种宿命。是一种历史的规律的力量的体现。天无二日,国无二王。强国只有一个,美国已经得势了,在一个时间段内,别的国家就不会有这个势了,没有这个势,怎么努力也是白费劲。明白了这一点。今天一些冲动的国人,头脑发热的人们就要注意了。现在不是中国挑战强权的时候,中国应该守规矩,守本分,一心一意奉美国为老大,抱朴守拙,等待时机。这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我们也只有在这样一个认识的基础上来制订我们的国家战略。这样的国家战略才是可行的,才会是有所作为的,偏离了这个原则,我们就要走弯路,就要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二战后其实就是两个超级大国瓜分世界为两个部分的世界体制。即雅塔尔体制。苏联以经互会为平台。美国以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为平台。美国撑控的国家人口与疆域,经济总量,技术积累,生产能力,自然资源等都要远远超过苏联,这样,美国从它的势利范围获得的好处也要超过苏联。这是美国为什么能在冷战中胜过苏联的根本原因。美国成为赢家从二战后两国势力范围划定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只是人们没有看到这一点而已。苏联的体质即实力本来就没有美国强,这是历史的结果,但是战后苏联的负荷即军费开支却超过美国或者与美国差不多,苏联如何能扛得住,跨掉是必然的。
苏联人民干了几十年社会主义,但是生活水平还是达不到美国的程度。除了体制这一因素外(我甚至认为这个因素也不是主要的),还有执政者的执政能力因素。更重要的是,美国在二次大战中本土没有卷入战火中。而苏联受到了重创。尽管苏联作为二战的胜利一方在战后从战败国中进行了疯狂的掠夺战利品,比如苏联红军在东北抢夺了大批机器设备就是一个例子。但是苏联的实力还是远远比不上美国。即使苏联在后来的三十多年里能够做得与美国一样好,苏联的生活水平比不上美国也很正常。但是人民可不管这些,他们只管结果。这是非理性的,而非理性会带来灾难。苏联的解体就是这种非理性带来的灾难。苏联搞军备竞赛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如果它不搞军备竞赛,不大势扩张,只要保持二战的成果,假以时日,苏联就会是另一番模样。一是它不会解体,二是它的国家的经济不会这样差。那样的话,历史真的要重写了。当然,这些也许都是命中注定的吧。历史不能假设。
苏联三十年代压低农民福利进行所谓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中国五十年代也是走了同样的路径,那时走这条路有一个假设,就是先靠剥夺农民完成原始积累来进行重工业建设,这是当时社会主义唯一可行性的道路。他们幻想重工业赶超英美以后,强大的工业基础建立起来以后,就可以像欧美那样建立起一个富裕的社会了。人们就可以享受了。所谓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设想很美妙,但是却是不可能的。你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嘛,这是规律限制了的。最后,这个路径在苏联也好,中国也好,都成为了事实上的欺骗,他们许诺的未来的天堂没有到来。这个不是他们的人性或者道德有多么恶劣,多么丑陋。根本在于没有现实的可能性。因为已经的发达国家已经把塔尖的位置占据了。
除了低工资低福利的传统优势外,中国更以“低人权”的“优势”人为压低四大要素(人力、土地、资金和非再生资源)价格,以不许讨价还价、限制乃至取消许多弱势者谈判权的办法“降低交易成本”,以拒绝民主、压抑参与、漠视思想、鄙视信仰、蔑视公正、刺激物欲来促使人的能量集中于海市蜃楼式的单纯求富冲动,从而显示出无论自由市场国家还是福利国家都罕见的惊人竞争力。这是学者秦晖当下中国的描述。
看看同样的故事又在现在的中国进行。人们忍受低人权低福利,等我们有了足够的积累,我们就会好起来的。但愿事实证明这不是一个空头支票。不是虚无飘渺的海市蜃楼。奇迹会发生么?我常常这样问我自己。可是我自己又去问谁呢?
你看历史上看似一些偶然的事件让俄国没有沿着一条所谓的光明的,正确的道路前进,总是经历许多挫折。为什么,恰恰是这些偶然,体现的是一种必然,这个必然就是俄国还不是成为第一帝国的时候。它的势还没到,如果势到了,所有那些偶然事件都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也挡不住。所谓势不可挡。势不到,一个看似小小的偶然也会改变航道。其实这个改变并不是改变,而是更深一层的顺势,就是顺那个帝国规律的势。没有了这些大大小小的偶然,那个帝国规律就不存在了。所以没有必要为很多偶然的事件叹息,中国的近代史也是如此。我们想达到某个理想的目标,却总是达不到,比如,为什么甲戊中日战争中国会失败,看似一些偶然因素,比如,炮弹打不响之类,正是这些偶然,体现了中国必须,应该衰落这个势。衰落是正常的,也是公平的,不衰落才是不正常的。一架机器高速运转了几年了,那它该停下来检修了。所以中国的近代史很正常。历史从来就是公平的。如果中国再次在不远的将来崛起为大国了。那我就可以肯定地说,中国这个种群是上帝的选民。因为你太幸运了嘛。永远都是你出彩。上帝太垂亲我们了嘛。有人老是在问,近代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些人应该先问问,我这次去买了彩票,为什么头等大奖不是我。这个问题想通了,前面那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好事都由你得,这也太神奇了吧,这是不可能的。中国人也太贪婪了吧。别的国家还活不活呀。
中国近代呈衰落之势。在这个势的作用下,我们处处不顺,屡战屡败,失败的原因看起来都是偶然的,比如甲午战争,因为我们的炮弹失效,这就是个偶然的原因。历史的必然是通过偶然来表现,我们必然要衰落,如果常常打胜仗,好还叫衰落吗,衰落是必然的,打败仗也就成了必然,至于导致战败的那些细节看起来很偶然。
就像一个老头,不小心摔了一跤,死了。这摔一跤是偶然,那么,小心一点,不摔那一跤会不会不死呢?死是必然的,他的生命衰老到了临界点了,如果避免了摔跤,你能让他避免打喷嚏,他打个打喷嚏也会死,或者天空一声惊雷也会把它吓死。摔跤也好,闪了腰也好,都是偶然的,但是死亡是必然的,它总是要通过这些偶然来体现。其实和这些偶然无关,一个健康的人摔个跤会死吗?
有人说中国近代的衰落是腐败,是专制,其实这些都是偶然因素。与兴衰无关。这里要说一说文明的兴衰曲线。文明兴起,发展到顶峰,再衰落到低谷,呈抛物线轨迹。就像一个篮球弹起,升起顶点,跌落触地再反弹。一个文明的运行轨迹与篮球的运行轨迹是一样的。中华文明从兴起到汉唐达到顶点,然后逐步回落,到了清代已经是大势已去,近百年来可以说是完全跌入低谷。那么近代西方列强挟带强势文化的入侵,古老的中华文明无法作出有力的回应,无法摆脱被动挨打的困局,表现十分狼狈。这不是这个古老的文明有什么错,这是它运行到这个阶段的必然表现。那么,近代种种不堪回道的遭遇也就显得不那么不可理解了。应该说是一种很正常的历史现象,我们大可不必痛心疾首。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态,从容应对外来的挑战。一只篮球没有触底前,它是不可能反弹的。中国文明在近代没有衰落到极至,在这个过程中,国力衰落,社会腐败,创造力萎缩等等都是这个文明运行处于下行期的表现。那么,社会贫穷,科技落后,外敌入侵时抵抗不力都是必然的表现。习惯了强大和领先的国人,完全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而惊惶失措也就不奇怪了。
进一步说,一个国家的民主也好,专制也好。与一个国家的富强无关,与崛起或者衰落也没有什么关系。
这个还是打个比方来得形象。世界上的国家的发展就好像几个赌徒聚赌,一天某赌徒赢了,他人不服,想,为什么是他赢了?于是找原因。最后发现一个秘密,哦,这个人衣服穿的是红色的。于是下次聚赌,大家都穿红色的。结果那天还是只有一个人赢,妈的。有人不服,想,怎么是他赢,找原因。哦,那人脸是花的,早晨出来匆忙,没有顾上洗脸。这人很激动,发现了惊天大秘密,早上不洗脸要赢钱,于是下次聚赌,大家都穿红衣服,都不洗脸,结果还是只有一个人赢。最后发展到,赢家是个光棍,于是大家都把老婆休了,再发展到赢家左手少了一根手指头,于是大家把手指头也切掉,问题是大赢家只有一个,输家总是多数。有人说要双赢,要多赢。偶尔之间出现这种现象是有的。但是输家是永远都有的,没有输家,那来的赢家。八个人聚赌,如果七个人都赢了,那剩下的那个人肯定输得更惨。如果你说八个人都赢了。骗人的吧,骗人家没赌过钱?人的运气总是一段时间好,一段时间坏,很正常,你不用不洗脸,也不用休老婆。运气来了你自然赢。运气没来你怎么着也没得赢。不过,要命的是,这个小小的地球上,文明上百上千种,一个文明风光几百年,十个文明风光几千年,百个文明轮下来就要几万年。太难等了。这需要考验你的耐心。没办法,慢慢熬吧。
上个世界中叶,眼看集权主义要全面胜利了,但是最终还是自由主义挺过来了,本世纪初,眼看自由主义要全面胜利了,但是你看一场世界性危机降临,也许这场危机会挽救集权主义,扼制自由主义。历史很奇妙,它是不会让某一种主义太张狂的。两种力量会自然出现互相制衡。
一个时代都是蒙昧,但这是无害的。任何启蒙,它都是一种遮蔽,一种拒绝,一种舍弃。我们今天觉得相信圣母玛利亚清净受胎多么可笑啊,可是当时人们不这么看,此一时彼一时矣。当年人们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今天人们不相信了。谁知道呢,也许未来某一天,因了某种所谓的科学发现,人们又会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也不一定呢。今天人们言必称民主,未来某一天,人们也许会觉得一件事情的取舍是以造成或者反对人数的多少来作依据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尽管今天的人们是那么认为现所当然。今天民主是个好词儿,未来还会是这样吗,就像今天小资是个好词儿,当年可不是这样哦,人们像躲瘟疫一样躲着它呢。
放在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段中去观察,也许民主并不是人们说的那么好,专制也不是人们说的那么坏。但是今天这样说,人们却不以为然。
如果我说今天在下雨,你住窗外一天,阳光明媚,于是嚷起来,哪里下什么雨啊,一派胡言。你当然不知道啊,山的那一边就在下雨,我们对世界观察的结论不同,是因为我们所站的位置不同。你在山下面,看到的天空是一片明朗,当然没有错,我站在山顶,看到了晴空外的雨天。很简单。我们观察世界的位置不一样,结论也就不一样。那么谁更接近世界的真相呢?
有人说,新自由主义在非洲遭到了失败,非洲各国刚独立时,信奉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模式。非洲简直就是经济学家的“百慕大”,开一个药方栽一个药方。为什么呢,唯一靠得住的解释大概是非洲现在还不是兴旺的时候吧,现在还没有轮到它显摆。中国近三十年的成功恰恰是发生在走出计划经济制度框框的过程中,这就奇怪了,晚清的改革开放没成功,国民政府的改革开放也没成功,而这三十年却成功了,况且这种成功是发生在整个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诚信与社会结构都遭受过文革的根本性破坏之后。那么,到底如何解释这些?是不是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真的与以前不同?难道今天的中国人就真的比历史上的中国人更能了?
我想给出的答案是,晚清处于中国文明兴衰周期的下降阶段。现在是触底后的上升阶段,当然不一样了。晚清处于失势阶段,现在也许处于得势阶段。并不是现在的中国人比晚清的中国人更行啊。
也有人说,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贸易都是顺差。明清时期,中国实际上垄断着世界市场上的陶瓷生产,80%输往亚洲,16%输往欧洲,中国在丝绸生产方面几乎没有对手。不止一位的经济学家指出,到鸦片战争之前,美洲殖民地所产的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还有学者指出,当时中国拥有全世界白银总量的一半以上。
是啊,这都是历史事实。但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我想,中国也象欧洲殖民者一样,掘到了第一桶金,完成了原始积累,完全俱备了实现工业革命的条件。而且这些财富的积累比白人殖民者要干净得多,正义得多。但是工业革命还是没有在中国出现,何者,没有势也。
西方的经济发展都是宪政在先,经济大发展在后。英国光荣革命前,政府的贪污和人民的寻租行为与中国目前一样。正是光荣革命创立的虚君宪政代议民主,提供了一种机制,使政府对宪政秩序的承诺变得可信。因而政府对财产的尊重和保护成为可信承诺,寻租行为受到限制,有了这些宪政环境,才会有英国的工业革命和经济大发展。
既然英国的贪污和人民寻租行为和目前的中国一样,但为什么英国后来提供的一种机制即代议民主会使政府对宪政秩序的承诺变得可信呢。我觉得跟势有关。历史需要英国的发展变化,所以一个偶然的契机,即宪政秩序的出现使社会风气为之一变。没有这个势,你怎么努力也没有意义。比如,中国在同样的情况下,政府对宪政的承诺会不会变得可信,进而对政府对财产的尊重和保护也能取信于民呢。并进而减少社会的寻租和贪污现象,整个社会进入一个良性的宪政环境。中国从而进入一个经济大发展的阶段?问题是,没有宪政中国也进入了一个经济大发展的阶段啊。可见宪政和经济大发展没有关系,经济发展与势有关系。
同样道理,美国的民主宪政秩序也先於经济大发展,它也是美国两百多年来强盛的条件,而不是反过来。但是人们常用东亚一些国家不民主也能发展经济的例子来反驳以上看法。这种反驳看似有理,但却经不起推敲。东亚经济发展是在西方民主国家竞争压力下产生的一种不得不模仿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模仿经济制度可以在政治民主和宪政架框构不成熟的情况下成功(但不成功的例子多的是),但成功的原动力是西方靠宪政秩序取得经济实力造成对其它国家的压力。没有英国的宪政秩序,哪有香港的经济繁荣。香港五十年代初贪污的情况与今天大陆差不多,但有宗主国的宪政架构,才会有可信的肃贪承诺,才会有香港的经济成就。
有人说,当下由美国引爆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讲也许是一个机遇。至少这次危机发生后,显示出中国过去3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奠定了我们在国际经济体系当中新的地位。如果我们利用好这次机遇,那么中国未来的30年就可能像过去一样是辉煌的30年,能够使得中国真正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那么,到了2040年,也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200年的时候,中国就有望真正成为世界上经济强大的国家。相信未来30年,就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经过30年美国崛起一样,中国也会有大发展。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很乐观的展望。也许这些根本就不会发生。谁知道呢?
第二章
第二节 笑的如果(历史永远都是对的)
历史本来就是通过人犯错误来体现历史的正确。
如果,如果成立了,那帝国的规律就失效了。中国近代的衰落符合天理。
如果不是满清入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就不会中断,中国就会发展出自己的资本主义,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就会避免。一连串的假设,如果明代不专制,如果李自成不战败。如果刘宗敏不抢走陈圆圆,吴三桂就不会降清,清军入不了关,中国的社会就不会倒退。这种思维是中国永远强大的思维,当然是可笑的。中国文明从汉唐的高峰一定要走一条向下的曲线,一定要逐步走向低谷。如果没有专制,没有政治腐败,没有闭关自守,就无法达到文明衰落的目的,所以不是专制,闭关自守,政治腐败导致中国的落后。是中国文明下行的趋势需要专制,腐败来完成这个规律的运行。否则就完成不了文明衰落的周期。没有衰落,这当然是不可能,是反历史规律的。有人假设如何如何,中国就会如何如何,这自然是不可能成立的。中国历史的运行和走向,符合一般历史规律,没有特殊的地方。中国人不是上帝的选民,可以作为历史的例外。当然,中国人一直有这个传统,比如作为个体的人,总是幻想长生不死,为此闹出了多少人间悲喜剧啊,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再加上一帮道士兴风作浪,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这样的诉求绵绵不绝。这当然是反自然规律的,但是明知不可而为之。有的人执迷之深,至死不悟,推及到历史规律上,也总是偏执地要中国永远强大,永远领先,一旦落后,如丧考妣。
可怜的中国人,骂专制,骂闭关自守,骂了不过瘾,又把孔夫子拉出来骂,把三皇五帝拉出来骂,把中国传统中的一切拉出来骂,一切可以谩骂的都谩骂了。这叫什么,这叫恼羞成怒。厚颜无耻莫以此为甚。看看自鸦片战争以降,谩骂祖宗,谩骂历史,谩骂传统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所谓的思想家们的日常功课。并在五四,文革时,形成高潮。这是一幅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丑图,令人叹息。
如果把建造圆明园的钱用来发展郎世宁等人带来的西洋科技,结果也会大大改变。如果把建造圆明园的钱用来像小日本一样派出考察使团,结果又会怎样?如果把建造圆明园的钱用来发展国民的教育,100年屈辱的历史会改变吗?世界的格局会改变吗?
这种假设不会成立的,如果真成立了,岂不是扭转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当时中国前进的方向是衰落,上帝的意图,谁能改变。
中国曾经付出了巨大的热情搞西式的民主,为什么搞不起来,那么容易搞起来了,岂不是全世界都同一化了,单一化了,世界的多样性就不存在了,所以中国搞不成民主是符合天理的,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而是有利于世界的多样性的。这个铁律一天不破,中国就一天也变不成西方。
有人认为,如果毛泽东不整天折腾搞阶级斗争,搞文革。而是坚持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和国防建设上面,中国的崛起可以提前30年。如果,又是如果,如果没有这个如果,中国真成发达国家了。但是那可能吗,那岂不是坏了规矩了吗?所以这个如果不成立。崛起,不是想崛起就可以崛起的。如果中国不搞文革,中国也会像四小龙那样早就崛起了。这种想法的人对历史的规律缺乏洞悉,完全是建立在主观愿望之上的一厢情愿。这种想法在很多中国人的脑子里都存在。可惜,这也仅仅只是一种美好的假设而已。
历史是不会犯错误的,只有人才会犯错误。人为什么会犯错误?那是历史的规律需要人犯错误,如果人都不犯错误,这将是历史犯的最大的错误。
有人将新中国的一边倒的外交选择视为一个失误。或者以为当时不选择苏联,选择美国,那么中国将会如何如何。现在看起来,我倒是认为一边倒的选择是一个天才的构想,倒向苏联是一个外交杰作。我们把意识形态的因素排除在外来观察中国二十世纪的外交,看看当时的国民党政权与苏美的交往。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对中国这样一个东亚地缘大国都是心怀忌惮的,对中国的防范是它们的本能选择,这一点在蒋介石与美国的交往中也可窥视一二,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帮助力度之大是创纪录的,如果不是苏联而是美国,未必能做到这一点,看看八十年代中美关系蜜月期的情况,美国当时出于对抗苏联的需要,也向中国转让了一些技术,但力度与规模远没有此前的苏联大。两相比较,不难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意识形态的因素,中国的工业化的外部环境只会更糟,不会更好。印度没有意识形态的因素,它也选择了倒向苏联,奇怪了吧。与其说它选择了苏联不如说它不得不选择苏联,不是印度的决策者没有远见,而是时势使然。巴西选择了美国,可它至今也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就很能说明问题。新中国如果选择倒向美国,顶多也就是第二个巴西,有人拿德国与日本二战以后重新崛起来说事,把它们的再度成功归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的建立。问题是日本德国本身早就完成了工业化,它再度站起来靠的是市场的推动而不是取决于工业化的进程,情况完全不一样,中国当时要解决的是工业化本身的问题,如何可以把中国与日本德国来对比?
所以对历史的思考不能建立在如果的基础之上。我们并不比先辈更聪明。
研究这个历史的规律,寻找中国如何成为发达国家的路径,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少走弯路,少付代价。
如果以人均GDP一万五千美元划线的话,超过这条线的就算发达国家,收入在这条线以下的就算不发达国家。
今天的发达国家,有一部分是十八世纪或者更早就发展起来了的,比如英法意,西班牙等,还有一部分是十九世纪发展起来的,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其它一些比较边缘的发达国家如北欧,及西欧洲小国,以及加拿大,澳洲等以资源为主发展起来的国家也基本上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都已成型,从那以后,基本上没有上规模的大国加入发达国家的俱乐部了,有的甚至已经踏进一只脚在发达国家的行列了,但因种种原因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如阿根廷,菲律宾等。也就是说有机会成为发达国家是有时间期的,过了那个时间段,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当然,今天有些富国是资源型国家,如中东石油国家,这些国家可以称为富国,但要称为发达国家太勉强了,但这样区分就把问题复杂化了,为了简单,我们也把它称为发达国家,但他们的发展模式太特殊了,不具普遍意义,这里就不讨论。
真正比较例外的是一些小国,如爱尔兰,芬兰,以色列以及亚洲四小龙,这些经济体是在二十世纪未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它们的经验值得重视,但他们是很小的经济体,其经验也难有普遍推广的价值。再说,爱尔兰,芬兰也并不是一贫如洗,都是有一定的基础的,而且他们依附于发达经济体的边缘,恐怕不是一般国家学得来的。我以为真正称得上经济奇迹的是韩国,它真正是称得上是从一个绝对意义上的贫穷国家发展起来的,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韩国应该是例外中的例外,它有值得注意的一些作法,除此之外,就乏善可陈了。
你看多少国家为了成为发达国家是费尽了心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无论如何也遂不了心愿。比如土耳其就是很好的例子,那种毅然决然的态度让人震惊,但是苍天不从人愿,土耳其至今还不是一个发达国家,俄国也是如此,从彼得大帝开始就已开启了现代化的征程,但是,到今天,俄罗斯仍然还是功亏一篑,俄罗斯的遭遇足以让任何一个热血之士长歌当哭。至于中国的故事,相信每一个读者都已经很熟悉了,我就不用在此多说了。看起来要成为了达国家真的很难。为什么难,有不少人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五花八门的解释。然后,形形色色的后发国家根据这些人开出的药方作了不懈的偿试,但事实最终证明,这些药方无效。你说文化不行,那好,我就照搬西方文化,土耳其就是这样干的,还有一些非洲国家,他们什么都是照搬殖民时期宗主国的那一套,再说有些国家的文化跟所谓的发达国家的文化都是同出一宗,说文化导致经济落后,导致这些国家成不了发展国家太武断了,有人说政治体制不行,于是很多国家又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那套所谓行之有效的政治体制,可是还是没见发展起来。有人又说是经济发展战略不对,于是出口导向型,进口替代型,种种花样都试过了,还是没有看到理想的结果,有人又说要先搞教育,有人又说要改变人种。菲律宾可是不遗余力引进了很多美国大兵,人种的改变效果不错,可还是不见经济发展有什么起色。这真是让人绝望了。不是说条条道路通罗马,怎么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条条道路都通往地狱,苍天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啊。成为发达国家为什么就那么难呢?这中间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到底是什么在阻碍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
有人说:
世界上其实有相当多的小康型国家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泰国一度都不错,可是不管20年还是30年就是搞不上去。实际上如果已经有了2000多美元的人均GDP了,来一个经济奇迹,不到十年就上到5000了。甚至不用动,等货币升值就过门槛了,就象四小龙冲线及冲线以后一段时间的GDP变化一样。如果一开始基础不是特别差,如果有连续20年的高速增长,那么肯定是可以冲线的。要注意用美元计的GDP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大于经济增长率的,因为几乎肯定会发生货币升值等附加效应。但是20年过去了,就是没有国家能冲上去,一个都没有。
想想看,20年能增长多少?中国20年翻了两番,如果肯不顾一切升值,用美元算可以翻三番。但是全世界的那些小康型国家就是没有一个能冲上去。那些发达国家更早的时候也没有5000美元,但是增长迈过门槛的时候很平稳的就过去了,而发展中国家想要复制它们的那种平稳过线就是没有一个成功的。
提出此说的人没有注意到货币不能随便升值的,你的产业必须升级以后(产业升级必须以技术进步为前提,或者必须生产国际市场上没有别的可以替代的产品为前提,因为有技术含量才可能卖到高价,或者是知名的世界品牌。赚取超额利润。或者卖别人无法替代的产品才可以卖到高价,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能赚到更多的利润以后,货币才能升值。否则,你的那些生产衣鞋玩具之类的血汗工厂就会因货币升值而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从而工厂关门。大量工人失业。如果产业升级成功,会赚到更多的钱从国外,那么,那些生产初级产品的工厂倒闭后,这些失业的人就可以转向第三产业,即所谓的服务业,为那些在升级后的产业里工作的人服务,从他们手上分享一部分从国外赚回来的钱。因为产业升级后,利润增加,那些行业里的人的工资会相应增加,也因而能够会提高第三产业人员的服务费,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人工费那么高, 是因为他们在分享从国外赚回来的财富。初级产品可以从国外购买,因为国外更便宜,但是服务不能购买(所以发达国家要限制非法劳工移民,就是为了防止他们和本地的第三产业工人竞争,服务费如果因为外来移民竞争而下降,那么那些本国从血汗工厂失业的工人或者没有技术的下层人士就无法分享从国外赚来的财富,或者国家经济发展积累的财富。他们就将继续生活在贫困状态。或者靠国家救济,国家救济也是下层国民分享国家经济发展积累的财富的渠道这一,但是这样会增加国家负担,不如通过市场让他们从社会中的富人那里分享财富更持久。
这就是发达国家发展第三产业的原因。而那些落后国家发展第三产业没有什么意义。落后国家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很多,但是,因为没有从国外赚到财富。也就没有财富分给他们。所以落后国家第三产业人员越多,收入越低。而且越没有可能摆脱贫困。落后国家必须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一般都是从制造业开始积累(除非你的资源特别丰富,人口又特别少。像新西兰,就是靠畜牧业产品出口,他们也很富有了,他们没有什么有特别优势的产业。澳大利亚也是如此。应该还有加拿大,阿根廷也应该富裕,不知怎么搞的,就是没有富起来。也许它的人口相比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还是要多一些。巴西也属这种情况。总之他们不需要产业升级,就可以把货币汇率定得很高,折合成美元人均收入也就高了。)在国际上捞钱,有了钱以后,才能让国民分享财富。
有些经济学家搞什么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例要占多少才算健康是很可笑的。落后国家即使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发达国家还要高,它仍然是落后 国家,前些年有人指责中国的第三产业不发达,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健康,追赶型国家第二产业的占比例高才是有益的。才是有希望的。
为什么二战以后,几乎没有国家成为发达国家,除了四小龙(其中香港,新加坡比较特殊,应该还有爱尔兰,冰岛,芬兰,但这三个国家没有人去刻意炒作他们的成功,所以也就没有更多的注意,其实爱尔兰是八十年代经济开始起飞,靠的是软件产业,芬兰大家都知道,靠的是电信,关键这些都是小国,抓住了一个产业就可能成功,一个大国,或者人口过千万的国家,不是一个产业的成功可以带动起飞的。
你仔细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会发现,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财富,或者小到社会成员之间,大到国家之间,财富分布的结果是呈正金字塔形的,就是富人是少数,或者富国是少数。大多数人是穷人,大多数国家也是穷国。最富最强的国家只有一个。然后往下推,比较富的国家多一些,穷国最多,处于金字塔的底部。也有人说这个财富结构不是呈金字塔的,是呈橄榄形的。但不管怎么说,最富的都是少数。而目前有一个趋势,那就是这个结构正有解体的趋势,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富起来了,比如中东石油国家,还有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但是规律决定了这个结构不能破坏,那么这就意味着目前的发展势头会出现逆转。逆转的表现形式就是动乱,战争等社会危机就为社会重组的手段。人类创造的财富将会在战争中被毁灭。当社会再次回到金字塔结构后,社会重新安定,再次进入财富的创造过程,如此反复,整个历史就是在动态平衡中进行。看看今天,整个世界大致和平发展了六十多年了,人类还有多少时间的和平呢?动荡也许在不久就会到来,到底是多久?也许二十年,或者四十年,谁知道呢?我们现在就应该作好准备,在下一次动荡中尽量少受伤害。
这个财富分布的规律本身限制了后发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并常常出现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马太效应。如果都进入发达国家,那还去损谁呢?没有了损害的对象,那拿什么来奉有余呢?有余没有了奉的来源,还能有余吗?如果是这样,世界财富的分配结构就要从重洗牌。但是现在正是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还没有到洗牌的时候。所以难以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而且永远也不可能出现所有的国家都成为富裕的国家这样的情况。有人可能怀疑有这样的财富分配结构存在。你要问谁在主宰这个分布结构,我认为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宇宙力量。你看一看,在一个地区,男女性别的比例基本上是平衡的,即使有人为的因素去打乱这个比例,比如曾经的计划生育在我国使一些人对生育婴儿进行性别选择,只要男孩,堕胎女孩,造成男女性别比例失调,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它又会自动调节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显然有一种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这就是规律。我想财富的分配也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规律。当富裕的国家或者人数达到一种的数量,就会有一种自然的力量控制新的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我们可以以一个极端的假设来说明某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假设我们这个地球上所有的适龄夫妇都只想要男孩,不想要女孩,而且所有的政府都允许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并且允许堕胎,那么,你想一想,这个世界会怎么样?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地球上最后只剩下男孩,不再有一个女孩。按照逻辑推理,肯定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但是,我要说,逻辑在这里会失效的,即使前面的条件成立,即所有的人都可以自主选择孩子的性别,而且绝对只选择男孩子。这个世界仍然不会出现只剩男孩,没有女孩的情况。而且永远都不会出现。为什么?因为性别调整的自然力量的存在,并将最终显示出它的作用。那就是这个世界的性别失衡到了很严重的时候,所有的或者绝大多数的育龄夫妇育出的都将是女孩,即使你堕胎掉一个女孩,下一个仍然还是女孩,并将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你最终接受,除非你永远不要孩子,这种力量的显示将会直到性别基本平衡为止。这当然又是一个假设,没有进行现实验证的可能。但
这个,不能进行科学实证,权且当作一种假说。我们观察二十世纪的世界财富格局,可以看到这样的正金字塔分布的情况。这个是有数据作依据的。
我还有一种预感,就是这个财富格局将会发生变化。就是向橄榄型结构转换。即,大多数国家将摆脱赤贫的状态,进入一个比较富裕的状态,比如象今天的拉美,东南亚,苏东地区,这些地区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相比,又存在距离,但是它们的经济又比最不发达国家有明显的进步。但是这些国家无论怎么努力,总还是进不了发达国家的行列,经济在发展,GDP在增长,但是财富却没有增加。处于一种奇怪地有发展没进步的怪现象。而且,随着中国的加入这个行列,可能印度不久也会加入这个行列,处于这个层次的国家可能人口数量占世界总人口的六成。大约在四十亿左右。最发达国家的人口大约十亿,占总人口的二成,最不发达国家即赤贫国家人口数量大约将占世界总人口的二成。这样世界贫富分布就呈橄榄型,这可能是世界财富的未来格局走向。也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发达国家的机会将成为零。这也是一个假说。需要历史的发展来验证。
一个社会的财富一般都是呈正金字塔型。现在有所谓橄榄型一说,但那是对一个单独的国家而言是存在的,而且这样的国家的财富也是通过不同的手段从其它国家搜刮来的。只是手段存在巧妙与否的区别。共同贫穷是可能的,共同富裕是不可能的,从来都没有在那个历史时期存在过。今后也不会成为可能。通常的历史现象是一部分人富裕,一部分人贫穷。那些发展经济学为后发展国家想出了很多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出口导向等等。但是任何一种战略,都不可能对所有国家有效。只能对个别国家有效。那是财富的规律决定的。最主要的是,这个世界的财富是有限的。不存在无限的财富。有财富就有分配,有分配就有不平等。不管这种分配的手段是人为的方式还是市场的或者自然的方式。即使有绝对的平等出现那也是不可持续的,短暂的,反自然规律反历史的规律的。美国就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他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但是他仍然通过外贸的手段,还有金融的手段从别的国家攫取财富,以维持它的富裕的生活。其它国家如何可能从别的国家攫取财富呢,仅靠自身的资源成为富裕的国家的可能性很小。现实存在的数量也很少。像一些少量的石油国家之类的,而且都是人口不多的小国。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共同富裕是一种幻想。
假设这个假说是成立的,那么,我们来反观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上的种种现象,对它们就会有种合理的解释。比如,为什么后发展中国无论怎么努力,无论是采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模式,无论是民主宪政还是专制集权,无论是走出口导向型还是进口替代型的发展战略都无法摆脱不发达的现状,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都不佳,国家主义不行又搞新自由主义,但是还是不行。有人说文化不行于是又引进西方被证明了行的文化,但是还是发展不起来。你看拉美的经济发展史,你看东欧苏联的二十世纪的历史,你看东南亚的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历史,他们都落进了同样的陷阱,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起点不同,过程有异,但是结局却惊人的雷同。不是这些国家的人民不聪明,也不是这些国家的人民不努力不勤奋,而是时运不济,被一种力量限制了。你的努力无效。那么,是不是我们这些后发展国家就认命了呢,就在那里坐以待毙了呢?当然,历史不会让人们闲着,你看这些国家的人们不停地折腾来折腾去,一刻都没闲着。经过一定的时间,比如几百年以后,财富格局将会重新洗牌,那时候,机会就会降临,今天的格局基本上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就已经定型了,有变化那也大致上是微调,没有出现剧烈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事实,看看过去的二十世纪就一目了然,应该没有争议,那么,在新的世纪会不会出现洗牌的机会呢?我不是先知。我希望出现洗牌的机会,这样中国就有机会成为发达国家了。但是,我本人并不乐观。如果中国没有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我不会感到惊讶,这是规律,不可违抗,也没有人改变得了,尽管很多人不以为然。尽管很多人要逆潮流而动。但是失败是必然的。历史已经证明并还将继续无情地证明这一点。
尽管理智地分析起来,中国成不了发达国家。但是我还是希望中国能够成为一个发达国家,我希望中国是一个历史的例外,我希望有奇迹发生在中国身上。本书就是专门讨论中国如何成为发达国家的著作。或许这些讨论对促使中国有利于能够向发达国家迈进一小步,我也会感到满足和欣慰了。
德日等相对后起的国家为什么能工业化成功,追赶先进国家的现代化事业能够成功。不是因为他们的种族优良,也不是他们的文化优秀,也不是他们的制度先进,也不是他们的产业政策高明,而是当时塔还在搭建期,财富格局分布还未成型。也就是说塔顶还有空位置容纳他们。所有他们成功了。再往后,就没有机会了。除非你把别的塔顶的石块挤下来。但是这太例外,太不寻常了。
现在有精英在论证所谓的民国黄金十年,他们假设什么如果(又是如果)没有日本的入侵,中国就是一个发达国家了。这看起来很有些道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很多人都认同这样的想法。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即使没有日本入侵,中国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国。二十世纪,全球财富分配的金字塔已经成型,塔尖已经被别的国家占据了,已经没有空间容纳中国这样巨大的国家进入了。所以中国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这个铁的规律是不可能失效的。因此,可以说,没有日本的入侵,中国也不过是今天的印度,或者今天的拉美国家。拉美不是没有外敌入侵么?而且他们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经济也是欣欣向荣的,比如阿根廷,当时阿根廷属于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行列。但是现在又是如何。所以说中国的所谓的黄金十年没有外敌入侵就会怎样怎样是一种幻想。当时的民国本身就是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如何能够使中国进入富强的国家?中国二十世纪的发展即使没有外敌入侵,我们再往好的方面假设,即使当时没有共产党发动人民进行革命,没有内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会被某个偶然的意外的因素打断。这是必然的。从其它第三世界国家的经历就可以清楚地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二章 大国崛起的运与势
“时来天地齐协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连马克斯.韦伯也要犯农村大妈的错误。什么儒教限制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萌芽。什么新教伦理催生了资本主义精神,使西欧在近代领先。等等诸如此类的论调充斥学界已有些时日了。
古人说,事者,势也。势有了,事就成了。
比如说中国目前不出人才,没有大师,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科技成果,大家都把原因归为教育体制有问题。说是我们的僵化的教育扼杀了人的创造力。其实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法扼杀的。如果一个时代需要天才,那么那些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会喷涌而出的,是挡都挡不住的。所谓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势如破竹就是这个意思。关键我们没有这个势。而这个势并不是我们想有就有的,那是要由上帝来决定的。
2007年被评为知道分子的心理学家李子勋谈到国家,国家的运势,国家的心理,认为中国近代的落后,对全球而言是一种和谐,他认为总要有落后的国家,而现在,则是东方国家包括中国走出落后国家命运的时候了。
历史的差异性与暴力性是永存的,是绝对的,不可改变的。差异性就是有穷人也有富人,有美女也有不美的女,有聪明人也有不聪明的人,有高个子,也有矮个子。世界永远不会出现只有富人没有穷人,只有美女没有丑女,只有聪明人没有蠢人这种情况。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那离世界的末日也怕不远了吧。
中国有个孔子,但是没有可能人人都是孔子。
历史上有个爱因斯坦,但是没有可能人人都是爱因斯坦,姚明很高,但是人人都长姚明那么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正常的,正常的状态就是既有姚明,也有武大郎,既有姚不明,也有武小郎。以及大量的姚二明,姚三明,武二郎,武三郎,这样的话,这个世界就正常了。西施漂亮,但是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西施。自然,东施的出现就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同时也要有南施,北施,构成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一颗大树周围不可能再长出另一棵同样的大树。它的周围是小草,更高一点的是灌木,乔木,不同层次的植物。构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另一棵参天大树要长起来。那是在已有的大树枯死之后。这是一个周期,现有的大树没有死之前,是不可能长成另一颗大树的。因为它占了更多的阳光,雨水,养料,
孔子是圣人,孔子为什么是圣人,怎么成为圣人的。秘密在那里?于是有人去探秘,探了半天,终于发现,其它方方面面都与常人无异,唯一不同的是史书记载,孔子老妈野合生孔子。别人的老妈生孩子都不是野合啊,看来要养一个孔子那样的圣人,就得野合。这可是一个惊天的秘密,伟大的发现。可是野合很常见,而圣人不常见也。孔子还是只有一个。过去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最大描述就是满街是圣人。要想满街都是圣人,最快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大力提倡野合,这样人人生出的孩子都成圣人了。理想的社会也就出现了。这样也就不用使出吃奶的力气去搞教育,教师累死一大片,圣人还是没有出几个。中国历史发展到孔子那个阶段,出圣人是必然的,但是出在谁头上,那实在是偶然的,是一个巧合,正好孔子的老妈野合生了孔子,但并不是野合的孩子就必然会成孔子,这个是不成立的。圣人以后还会出的。那是必然的,那肯定不是野合生的,除非再次凑巧。出圣人是必然的,但是出在谁头上,那是偶然的,谁有运气,谁碰上了,谁就成圣人了。想想吧,自孔子以降,二千多年来,像孔子那样聪明的人绝对可以说如过江之鲫。像孔子那样勤奋甚至比他还要勤奋的人那也肯定是数也数不完。为什么孔子还是只有一个?那是因为时势使然。时代不需要。有一个孔子就够了,还要那么多孔子干什么?
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个最强大的国家,今天的时代正好是美国。有人到美国去跑了一圈,发现美国是搞民主政治的,是搞市场经济的,于是得出结论,要成为强国,就得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就像人们发现孔子成为圣人是因为他的老妈野合生他一样。然而,民主很常见,而强国不常见也。不亦哀哉?
世界各国纷纷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搞了半天,人民还是不富,国家还是不强,这就怪了。很多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出原因在那里。民主是富强的原因,民主国家不打仗。从此以后世界上再也没有弱国了,再也没有战争了,再也没有纷争了。多么美好的一幅图画呀。但是仔细想想,这不是跟历史的差异性和暴力性是永存的这个规律是相悖的吗?如果我们不能推翻历史的差异性和暴力性将永远存在这个原理,那么,民主是国家富裕的根源,民主国家不打仗就是一个谬论。就会不攻自破。
美国的民主政体将长久存在下去,但美国的霸权地位将是短暂的。这有一个周期,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也许在一百年以内,美国的霸权地位无可撼动。我们国家注定要在这个时间段以内生活在它的阴影里。我们如果不理智地认识到这一点而盲目挑战,结果可能是悲惨的。我们可能在经济上会取得一些成就,成为像欧洲一些富国如法德英,或者如日本那样的国家,更可能成为像泰国,巴西,俄罗斯这样的国家。我们的崛起也只可能是那样的崛起,而不可能取代美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不是真正的崛起,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崛起的衡量标准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武力。这是无可质疑的,没有这一点,崛起是空谈。
美国衰落是必然的,一定会有另一个国家代替它。但是是谁呢,有人说是中国。这只是猜测。如果是中国。那我们就得势了。我们的国力的增长就会势不可挡。没有这个势。这个运气,我们怎么努力也是白费劲。
俄罗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反复折腾,就是完不成最后的关键一步,望着强国的宝座垂涎三尺。有人总结俄罗斯无法成功的原因,说它政治体制不好,或者说它的文化不行,以及其它种种原因。在我看来,是因为他没有得势。没有势。当然无法顺势而起,于是表现出反复折腾,折腾是它没有得势的结果,而不是因为它折腾才没有成为强国的。假设它不折腾,它就会成为强国。这个假设不成立。折腾本身就是一种宿命。是一种历史的规律的力量的体现。天无二日,国无二王。强国只有一个,美国已经得势了,在一个时间段内,别的国家就不会有这个势了,没有这个势,怎么努力也是白费劲。明白了这一点。今天一些冲动的国人,头脑发热的人们就要注意了。现在不是中国挑战强权的时候,中国应该守规矩,守本分,一心一意奉美国为老大,抱朴守拙,等待时机。这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我们也只有在这样一个认识的基础上来制订我们的国家战略。这样的国家战略才是可行的,才会是有所作为的,偏离了这个原则,我们就要走弯路,就要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二战后其实就是两个超级大国瓜分世界为两个部分的世界体制。即雅塔尔体制。苏联以经互会为平台。美国以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为平台。美国撑控的国家人口与疆域,经济总量,技术积累,生产能力,自然资源等都要远远超过苏联,这样,美国从它的势利范围获得的好处也要超过苏联。这是美国为什么能在冷战中胜过苏联的根本原因。美国成为赢家从二战后两国势力范围划定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只是人们没有看到这一点而已。苏联的体质即实力本来就没有美国强,这是历史的结果,但是战后苏联的负荷即军费开支却超过美国或者与美国差不多,苏联如何能扛得住,跨掉是必然的。
苏联人民干了几十年社会主义,但是生活水平还是达不到美国的程度。除了体制这一因素外(我甚至认为这个因素也不是主要的),还有执政者的执政能力因素。更重要的是,美国在二次大战中本土没有卷入战火中。而苏联受到了重创。尽管苏联作为二战的胜利一方在战后从战败国中进行了疯狂的掠夺战利品,比如苏联红军在东北抢夺了大批机器设备就是一个例子。但是苏联的实力还是远远比不上美国。即使苏联在后来的三十多年里能够做得与美国一样好,苏联的生活水平比不上美国也很正常。但是人民可不管这些,他们只管结果。这是非理性的,而非理性会带来灾难。苏联的解体就是这种非理性带来的灾难。苏联搞军备竞赛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如果它不搞军备竞赛,不大势扩张,只要保持二战的成果,假以时日,苏联就会是另一番模样。一是它不会解体,二是它的国家的经济不会这样差。那样的话,历史真的要重写了。当然,这些也许都是命中注定的吧。历史不能假设。
苏联三十年代压低农民福利进行所谓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中国五十年代也是走了同样的路径,那时走这条路有一个假设,就是先靠剥夺农民完成原始积累来进行重工业建设,这是当时社会主义唯一可行性的道路。他们幻想重工业赶超英美以后,强大的工业基础建立起来以后,就可以像欧美那样建立起一个富裕的社会了。人们就可以享受了。所谓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设想很美妙,但是却是不可能的。你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嘛,这是规律限制了的。最后,这个路径在苏联也好,中国也好,都成为了事实上的欺骗,他们许诺的未来的天堂没有到来。这个不是他们的人性或者道德有多么恶劣,多么丑陋。根本在于没有现实的可能性。因为已经的发达国家已经把塔尖的位置占据了。
除了低工资低福利的传统优势外,中国更以“低人权”的“优势”人为压低四大要素(人力、土地、资金和非再生资源)价格,以不许讨价还价、限制乃至取消许多弱势者谈判权的办法“降低交易成本”,以拒绝民主、压抑参与、漠视思想、鄙视信仰、蔑视公正、刺激物欲来促使人的能量集中于海市蜃楼式的单纯求富冲动,从而显示出无论自由市场国家还是福利国家都罕见的惊人竞争力。这是学者秦晖当下中国的描述。
看看同样的故事又在现在的中国进行。人们忍受低人权低福利,等我们有了足够的积累,我们就会好起来的。但愿事实证明这不是一个空头支票。不是虚无飘渺的海市蜃楼。奇迹会发生么?我常常这样问我自己。可是我自己又去问谁呢?
你看历史上看似一些偶然的事件让俄国没有沿着一条所谓的光明的,正确的道路前进,总是经历许多挫折。为什么,恰恰是这些偶然,体现的是一种必然,这个必然就是俄国还不是成为第一帝国的时候。它的势还没到,如果势到了,所有那些偶然事件都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也挡不住。所谓势不可挡。势不到,一个看似小小的偶然也会改变航道。其实这个改变并不是改变,而是更深一层的顺势,就是顺那个帝国规律的势。没有了这些大大小小的偶然,那个帝国规律就不存在了。所以没有必要为很多偶然的事件叹息,中国的近代史也是如此。我们想达到某个理想的目标,却总是达不到,比如,为什么甲戊中日战争中国会失败,看似一些偶然因素,比如,炮弹打不响之类,正是这些偶然,体现了中国必须,应该衰落这个势。衰落是正常的,也是公平的,不衰落才是不正常的。一架机器高速运转了几年了,那它该停下来检修了。所以中国的近代史很正常。历史从来就是公平的。如果中国再次在不远的将来崛起为大国了。那我就可以肯定地说,中国这个种群是上帝的选民。因为你太幸运了嘛。永远都是你出彩。上帝太垂亲我们了嘛。有人老是在问,近代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些人应该先问问,我这次去买了彩票,为什么头等大奖不是我。这个问题想通了,前面那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好事都由你得,这也太神奇了吧,这是不可能的。中国人也太贪婪了吧。别的国家还活不活呀。
中国近代呈衰落之势。在这个势的作用下,我们处处不顺,屡战屡败,失败的原因看起来都是偶然的,比如甲午战争,因为我们的炮弹失效,这就是个偶然的原因。历史的必然是通过偶然来表现,我们必然要衰落,如果常常打胜仗,好还叫衰落吗,衰落是必然的,打败仗也就成了必然,至于导致战败的那些细节看起来很偶然。
就像一个老头,不小心摔了一跤,死了。这摔一跤是偶然,那么,小心一点,不摔那一跤会不会不死呢?死是必然的,他的生命衰老到了临界点了,如果避免了摔跤,你能让他避免打喷嚏,他打个打喷嚏也会死,或者天空一声惊雷也会把它吓死。摔跤也好,闪了腰也好,都是偶然的,但是死亡是必然的,它总是要通过这些偶然来体现。其实和这些偶然无关,一个健康的人摔个跤会死吗?
有人说中国近代的衰落是腐败,是专制,其实这些都是偶然因素。与兴衰无关。这里要说一说文明的兴衰曲线。文明兴起,发展到顶峰,再衰落到低谷,呈抛物线轨迹。就像一个篮球弹起,升起顶点,跌落触地再反弹。一个文明的运行轨迹与篮球的运行轨迹是一样的。中华文明从兴起到汉唐达到顶点,然后逐步回落,到了清代已经是大势已去,近百年来可以说是完全跌入低谷。那么近代西方列强挟带强势文化的入侵,古老的中华文明无法作出有力的回应,无法摆脱被动挨打的困局,表现十分狼狈。这不是这个古老的文明有什么错,这是它运行到这个阶段的必然表现。那么,近代种种不堪回道的遭遇也就显得不那么不可理解了。应该说是一种很正常的历史现象,我们大可不必痛心疾首。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态,从容应对外来的挑战。一只篮球没有触底前,它是不可能反弹的。中国文明在近代没有衰落到极至,在这个过程中,国力衰落,社会腐败,创造力萎缩等等都是这个文明运行处于下行期的表现。那么,社会贫穷,科技落后,外敌入侵时抵抗不力都是必然的表现。习惯了强大和领先的国人,完全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而惊惶失措也就不奇怪了。
进一步说,一个国家的民主也好,专制也好。与一个国家的富强无关,与崛起或者衰落也没有什么关系。
这个还是打个比方来得形象。世界上的国家的发展就好像几个赌徒聚赌,一天某赌徒赢了,他人不服,想,为什么是他赢了?于是找原因。最后发现一个秘密,哦,这个人衣服穿的是红色的。于是下次聚赌,大家都穿红色的。结果那天还是只有一个人赢,妈的。有人不服,想,怎么是他赢,找原因。哦,那人脸是花的,早晨出来匆忙,没有顾上洗脸。这人很激动,发现了惊天大秘密,早上不洗脸要赢钱,于是下次聚赌,大家都穿红衣服,都不洗脸,结果还是只有一个人赢。最后发展到,赢家是个光棍,于是大家都把老婆休了,再发展到赢家左手少了一根手指头,于是大家把手指头也切掉,问题是大赢家只有一个,输家总是多数。有人说要双赢,要多赢。偶尔之间出现这种现象是有的。但是输家是永远都有的,没有输家,那来的赢家。八个人聚赌,如果七个人都赢了,那剩下的那个人肯定输得更惨。如果你说八个人都赢了。骗人的吧,骗人家没赌过钱?人的运气总是一段时间好,一段时间坏,很正常,你不用不洗脸,也不用休老婆。运气来了你自然赢。运气没来你怎么着也没得赢。不过,要命的是,这个小小的地球上,文明上百上千种,一个文明风光几百年,十个文明风光几千年,百个文明轮下来就要几万年。太难等了。这需要考验你的耐心。没办法,慢慢熬吧。
上个世界中叶,眼看集权主义要全面胜利了,但是最终还是自由主义挺过来了,本世纪初,眼看自由主义要全面胜利了,但是你看一场世界性危机降临,也许这场危机会挽救集权主义,扼制自由主义。历史很奇妙,它是不会让某一种主义太张狂的。两种力量会自然出现互相制衡。
一个时代都是蒙昧,但这是无害的。任何启蒙,它都是一种遮蔽,一种拒绝,一种舍弃。我们今天觉得相信圣母玛利亚清净受胎多么可笑啊,可是当时人们不这么看,此一时彼一时矣。当年人们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今天人们不相信了。谁知道呢,也许未来某一天,因了某种所谓的科学发现,人们又会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也不一定呢。今天人们言必称民主,未来某一天,人们也许会觉得一件事情的取舍是以造成或者反对人数的多少来作依据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尽管今天的人们是那么认为现所当然。今天民主是个好词儿,未来还会是这样吗,就像今天小资是个好词儿,当年可不是这样哦,人们像躲瘟疫一样躲着它呢。
放在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段中去观察,也许民主并不是人们说的那么好,专制也不是人们说的那么坏。但是今天这样说,人们却不以为然。
如果我说今天在下雨,你住窗外一天,阳光明媚,于是嚷起来,哪里下什么雨啊,一派胡言。你当然不知道啊,山的那一边就在下雨,我们对世界观察的结论不同,是因为我们所站的位置不同。你在山下面,看到的天空是一片明朗,当然没有错,我站在山顶,看到了晴空外的雨天。很简单。我们观察世界的位置不一样,结论也就不一样。那么谁更接近世界的真相呢?
有人说,新自由主义在非洲遭到了失败,非洲各国刚独立时,信奉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模式。非洲简直就是经济学家的“百慕大”,开一个药方栽一个药方。为什么呢,唯一靠得住的解释大概是非洲现在还不是兴旺的时候吧,现在还没有轮到它显摆。中国近三十年的成功恰恰是发生在走出计划经济制度框框的过程中,这就奇怪了,晚清的改革开放没成功,国民政府的改革开放也没成功,而这三十年却成功了,况且这种成功是发生在整个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诚信与社会结构都遭受过文革的根本性破坏之后。那么,到底如何解释这些?是不是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真的与以前不同?难道今天的中国人就真的比历史上的中国人更能了?
我想给出的答案是,晚清处于中国文明兴衰周期的下降阶段。现在是触底后的上升阶段,当然不一样了。晚清处于失势阶段,现在也许处于得势阶段。并不是现在的中国人比晚清的中国人更行啊。
也有人说,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贸易都是顺差。明清时期,中国实际上垄断着世界市场上的陶瓷生产,80%输往亚洲,16%输往欧洲,中国在丝绸生产方面几乎没有对手。不止一位的经济学家指出,到鸦片战争之前,美洲殖民地所产的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还有学者指出,当时中国拥有全世界白银总量的一半以上。
是啊,这都是历史事实。但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我想,中国也象欧洲殖民者一样,掘到了第一桶金,完成了原始积累,完全俱备了实现工业革命的条件。而且这些财富的积累比白人殖民者要干净得多,正义得多。但是工业革命还是没有在中国出现,何者,没有势也。
西方的经济发展都是宪政在先,经济大发展在后。英国光荣革命前,政府的贪污和人民的寻租行为与中国目前一样。正是光荣革命创立的虚君宪政代议民主,提供了一种机制,使政府对宪政秩序的承诺变得可信。因而政府对财产的尊重和保护成为可信承诺,寻租行为受到限制,有了这些宪政环境,才会有英国的工业革命和经济大发展。
既然英国的贪污和人民寻租行为和目前的中国一样,但为什么英国后来提供的一种机制即代议民主会使政府对宪政秩序的承诺变得可信呢。我觉得跟势有关。历史需要英国的发展变化,所以一个偶然的契机,即宪政秩序的出现使社会风气为之一变。没有这个势,你怎么努力也没有意义。比如,中国在同样的情况下,政府对宪政的承诺会不会变得可信,进而对政府对财产的尊重和保护也能取信于民呢。并进而减少社会的寻租和贪污现象,整个社会进入一个良性的宪政环境。中国从而进入一个经济大发展的阶段?问题是,没有宪政中国也进入了一个经济大发展的阶段啊。可见宪政和经济大发展没有关系,经济发展与势有关系。
同样道理,美国的民主宪政秩序也先於经济大发展,它也是美国两百多年来强盛的条件,而不是反过来。但是人们常用东亚一些国家不民主也能发展经济的例子来反驳以上看法。这种反驳看似有理,但却经不起推敲。东亚经济发展是在西方民主国家竞争压力下产生的一种不得不模仿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模仿经济制度可以在政治民主和宪政架框构不成熟的情况下成功(但不成功的例子多的是),但成功的原动力是西方靠宪政秩序取得经济实力造成对其它国家的压力。没有英国的宪政秩序,哪有香港的经济繁荣。香港五十年代初贪污的情况与今天大陆差不多,但有宗主国的宪政架构,才会有可信的肃贪承诺,才会有香港的经济成就。
有人说,当下由美国引爆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讲也许是一个机遇。至少这次危机发生后,显示出中国过去3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奠定了我们在国际经济体系当中新的地位。如果我们利用好这次机遇,那么中国未来的30年就可能像过去一样是辉煌的30年,能够使得中国真正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那么,到了2040年,也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200年的时候,中国就有望真正成为世界上经济强大的国家。相信未来30年,就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经过30年美国崛起一样,中国也会有大发展。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很乐观的展望。也许这些根本就不会发生。谁知道呢?
第二章
第二节 笑的如果(历史永远都是对的)
历史本来就是通过人犯错误来体现历史的正确。
如果,如果成立了,那帝国的规律就失效了。中国近代的衰落符合天理。
如果不是满清入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就不会中断,中国就会发展出自己的资本主义,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就会避免。一连串的假设,如果明代不专制,如果李自成不战败。如果刘宗敏不抢走陈圆圆,吴三桂就不会降清,清军入不了关,中国的社会就不会倒退。这种思维是中国永远强大的思维,当然是可笑的。中国文明从汉唐的高峰一定要走一条向下的曲线,一定要逐步走向低谷。如果没有专制,没有政治腐败,没有闭关自守,就无法达到文明衰落的目的,所以不是专制,闭关自守,政治腐败导致中国的落后。是中国文明下行的趋势需要专制,腐败来完成这个规律的运行。否则就完成不了文明衰落的周期。没有衰落,这当然是不可能,是反历史规律的。有人假设如何如何,中国就会如何如何,这自然是不可能成立的。中国历史的运行和走向,符合一般历史规律,没有特殊的地方。中国人不是上帝的选民,可以作为历史的例外。当然,中国人一直有这个传统,比如作为个体的人,总是幻想长生不死,为此闹出了多少人间悲喜剧啊,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再加上一帮道士兴风作浪,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这样的诉求绵绵不绝。这当然是反自然规律的,但是明知不可而为之。有的人执迷之深,至死不悟,推及到历史规律上,也总是偏执地要中国永远强大,永远领先,一旦落后,如丧考妣。
可怜的中国人,骂专制,骂闭关自守,骂了不过瘾,又把孔夫子拉出来骂,把三皇五帝拉出来骂,把中国传统中的一切拉出来骂,一切可以谩骂的都谩骂了。这叫什么,这叫恼羞成怒。厚颜无耻莫以此为甚。看看自鸦片战争以降,谩骂祖宗,谩骂历史,谩骂传统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所谓的思想家们的日常功课。并在五四,文革时,形成高潮。这是一幅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丑图,令人叹息。
如果把建造圆明园的钱用来发展郎世宁等人带来的西洋科技,结果也会大大改变。如果把建造圆明园的钱用来像小日本一样派出考察使团,结果又会怎样?如果把建造圆明园的钱用来发展国民的教育,100年屈辱的历史会改变吗?世界的格局会改变吗?
这种假设不会成立的,如果真成立了,岂不是扭转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当时中国前进的方向是衰落,上帝的意图,谁能改变。
中国曾经付出了巨大的热情搞西式的民主,为什么搞不起来,那么容易搞起来了,岂不是全世界都同一化了,单一化了,世界的多样性就不存在了,所以中国搞不成民主是符合天理的,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而是有利于世界的多样性的。这个铁律一天不破,中国就一天也变不成西方。
有人认为,如果毛泽东不整天折腾搞阶级斗争,搞文革。而是坚持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和国防建设上面,中国的崛起可以提前30年。如果,又是如果,如果没有这个如果,中国真成发达国家了。但是那可能吗,那岂不是坏了规矩了吗?所以这个如果不成立。崛起,不是想崛起就可以崛起的。如果中国不搞文革,中国也会像四小龙那样早就崛起了。这种想法的人对历史的规律缺乏洞悉,完全是建立在主观愿望之上的一厢情愿。这种想法在很多中国人的脑子里都存在。可惜,这也仅仅只是一种美好的假设而已。
历史是不会犯错误的,只有人才会犯错误。人为什么会犯错误?那是历史的规律需要人犯错误,如果人都不犯错误,这将是历史犯的最大的错误。
有人将新中国的一边倒的外交选择视为一个失误。或者以为当时不选择苏联,选择美国,那么中国将会如何如何。现在看起来,我倒是认为一边倒的选择是一个天才的构想,倒向苏联是一个外交杰作。我们把意识形态的因素排除在外来观察中国二十世纪的外交,看看当时的国民党政权与苏美的交往。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对中国这样一个东亚地缘大国都是心怀忌惮的,对中国的防范是它们的本能选择,这一点在蒋介石与美国的交往中也可窥视一二,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帮助力度之大是创纪录的,如果不是苏联而是美国,未必能做到这一点,看看八十年代中美关系蜜月期的情况,美国当时出于对抗苏联的需要,也向中国转让了一些技术,但力度与规模远没有此前的苏联大。两相比较,不难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意识形态的因素,中国的工业化的外部环境只会更糟,不会更好。印度没有意识形态的因素,它也选择了倒向苏联,奇怪了吧。与其说它选择了苏联不如说它不得不选择苏联,不是印度的决策者没有远见,而是时势使然。巴西选择了美国,可它至今也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就很能说明问题。新中国如果选择倒向美国,顶多也就是第二个巴西,有人拿德国与日本二战以后重新崛起来说事,把它们的再度成功归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的建立。问题是日本德国本身早就完成了工业化,它再度站起来靠的是市场的推动而不是取决于工业化的进程,情况完全不一样,中国当时要解决的是工业化本身的问题,如何可以把中国与日本德国来对比?
所以对历史的思考不能建立在如果的基础之上。我们并不比先辈更聪明。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