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2期
苏联解体已经过去了18年。苏联分裂为十五个国家之初,较流行的说法是这些国家复辟资本主义。这样的判断比较符合诸如波罗的海三国等国的实际情况,但对于其他有些国家则未必尽然。例如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于2001年和2005年两度赢得议会大选并连续执政八年之久。在2009年7月议会大选中,摩共虽然失去执政舞台,但是仍保持第一大党地位。透过摩共“在野-执政-非执政第一大党”的“摩尔多瓦现象”,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因素在摩尔多瓦政治生活中依然具有重大的影响力,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目标并没有因为苏联解体而从此泯灭。
摩共自国家独立以来的斗争历程
摩共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卧薪尝胆、执掌政权和秣马厉兵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2001年)。苏联解体之后,摩共被取缔,一部分党员加入摩尔多瓦农业民主党,另一部分在前内务部长沃罗宁领导下成立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摩尔多瓦农业民主党在1994年2月第十三届议会选举中获胜,新议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取消对共产党的禁令。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以下简称摩共)重新登记为合法政党,成为原摩尔多瓦共产党的继承者。1994年12月摩共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沃罗宁当选为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摩共将自身定位为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一切劳动者的政党,近期目标是建立“革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考虑到国内人心思稳的倾向以及自身作为反对派的特殊地位,摩共调整了斗争策略,确定了通过和平民主的议会道路夺取政权的方针。同时,摩共汲取历史教训,提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社会经济改革政策,从而树立了新形象,赢得了多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1998年2月,摩共在第十四届议会选举中脱颖而出,获得30.1%的选票,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进入议会的3个右翼政党组成执政联盟,摩共处于议会反对党地位。
2001年2月,摩共在第十五届议会选举中一枝独秀,获得50.2%的选票,在101个席位中占有71席,单独组阁。沃罗宁当选总统。摩共经过10年奋斗,终于重新执掌政权,这一事件在独联体乃至全世界引起震动。
第二阶段(2001-2009年)。摩共上台之后,顺利实现了从反对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注意汲取苏联模式的教训,借鉴包括社会民主主义在内的人类文明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成果。2001年4月召开的摩共四大确定方针,决定不违背独立后各派政治力量达成的原则协议,亦即三权分立原则、民主制原则(民主和政治多元化,任何意识形态均不得被规定为国家意识形态)、宪法至上原则、中立原则和公民至上原则,并在这样的前提下尝试建立“新型社会主义”,走一条摩尔多瓦式的强国富民的社会主义道路。
摩共执政的八年,政局基本稳定,经济逐渐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外部环境大为改善,成为原苏联东欧地区引人瞩目的独特现象。正如沃罗宁在辞职讲话中所说,摩共执政的八年完善了国家民主制度,给继任者留下了国家发展的整体计划,与欧盟建立起关系,恢复了与俄罗斯的传统关系。
第三阶段(2009年-)。摩共失去执政地位,但仍是第一大党。摩共在2009年4月和7月举行的两次议会选举中得票率分别为49.48%和45.1%,说明其建立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张依然得到全国近半数民众的支持,摩共今后仍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局的走向。
摩共执政期间的纲领政策与基本经验
初步看来,摩共执政期间尝试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是构建稳定有序的政治环境。摩共执政伊始,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各种政治力量斗争激烈,官僚贪污腐化成风,种族对立和冲突严重。摩共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宣布“党代表的是整个社会的利益”,要建立一个“全体摩尔多瓦人的国家”;通过民主选举、推荐等手段,吸引人才进入国家权力机关;对待反对派,采取和平共存、开展建设性合作的政策,组建包括反对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专家型政府。无党派人士塔尔列夫连任两届总理,其政府成为独联体国家中最稳定的政府。在国家重大问题决策方面,摩共采取民主方式进行全民公决,由人民自主参与治理国家的活动。摩共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谋一党私利,颇能赢得人心。
二是推动经济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摩共视经济发展为重中之重,提出了进行新型改革、分阶段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目标;强调新型改革“不是毁坏原有经济的改革,也不是重新划分财产关系的改革,更不是使民众更加贫穷的改革”;制定了一整套措施,旨在保障所有财产形式一律平等、保护合法财产和合法收入,鼓励私人资本在小商品生产领域以及农业、商业、服务领域中发展;推动加快税收改革进程,制定国民经济具体生产部门,首先是高科技生产部门的国家扶持纲要;提高国有财产在国民经济战略部门中的作用,坚决反对外国以提供贷款为由让摩变为经济奴隶,反对廉价大量出售国家资源;承认农民有权获得土地,支持农民从事合法经营,为农村商品生产者提供贷款;打击贪污腐败,净化经济发展环境。结果,不仅扭转了经济持续大幅下滑的颓势,而且创造了经济增幅连年保持6%-7%的纪录,取得了国家独立以来从未有过的成就。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摩共强调“饥饿的人不可能是自由的人,贫穷的社会不可能是民主的社会”,改革的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的福祉。摩共执政第一年解决了全国退休金和残疾人补贴的拖欠问题,第二年全部偿还了拖欠多年的国家公职人员工资,并对苏联解体时被冻结的居民银行存款进行补偿;重建医疗保障体系,对儿童、退休者和老战士等实行免费医疗;恢复公民法定的劳动、休息和接受各种教育的权利;大幅提高大学助学金,重建儿童及青年的康复网点;实施《乡村发展纲要》,推出村村通天然气计划;建立农民最低医疗保险体系,最贫苦的农民也能享受必要的医疗救助;规定各阶层居民享有最低生活费标准,保证根据通货膨胀率对工资、退休金、助学金和社会补贴实行指数提挂,八年来工资平均提高了3倍,退休金提高了3.5倍,就业岗位增加了1倍;提高了多子女家庭和残疾人的补贴。这些举措缓解了社会紧张状况。
四是确立平衡外交政策。起初,摩共设法密切与俄罗斯的关系,试图解决经济发展和德涅斯特河左岸统一问题,曾遭俄罗斯冷遇。经过2005年至2007年的反复,与俄罗斯的关系终于正常化。北约与欧盟双扩,摩共备受震撼,决意为解决国家发展问题尽快融入欧洲,提出参与欧洲一体化目标,强调摩尔多瓦是欧洲文明的一部分,有能力为促进欧洲统一做出贡献。摩尔多瓦议会按照欧盟标准对国内各项法律进行审议和修改。政策调整获西方认可,不仅避免了“颜色革命”,还促成西方国家的投资增加。摩尔多瓦还理顺了与乌克兰、罗马尼亚等国的关系,创造了较好的周边环境。
总之,摩共执政期间的纲领和政策表明,它是在新的复杂条件下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摩共执政以来的教训与面临的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摩共执政期间的教训也是一笔财富。
从宏观来说,其一,摩共对国家长远发展缺乏前瞻性的全面规划。由于执政时间不长,摩共有关国家发展的理念和主张处于初步探索之中,尚未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有力的执政支撑,其中更多是针对执政之初的政治混乱和经济衰退制定的。
其二,摩共尚未摸索出多党制条件下的执政规律。采取与反对派和平共存、建设性合作的做法,这同时也为反对派坐大埋下隐患。没有着力培养同情摩共或辅助摩共执政的进步力量,执政后期议会形成左右两翼,缺乏亲摩共的中间力量,这种政治局面对摩共不利。看来探索可控多党政治体制,营造政治格局,对于摩共还是新课题。
其三,摩共第二任期内的施政纲领,要求有些偏高。2004年底摩共五大确立了2005-2009年建设国家的四项目标,即让人民有新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现代化、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和保持社会稳定。其中一些具体目标不切实际,如2009年人均工资超过300美元、养老金增加3倍、将地方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提高到50%、让摩公民免签证在欧洲国家自由活动、实现国家统一,等等,都没能实现。
摩共在今年4月和7月议会大选中失利,固然有上述宏观方面的原因,也还有直接的、具体的主客观原因。
其一,就摩共自身而言,主要问题是内部分裂和腐败严重。摩共执政后期,党的最高领导一言堂,诱发反对声音。高官任人唯亲,以权谋私,纵容亲属非法敛财,造成恶劣影响。以前议长卢普为首的“少壮派”与“元老派”之间关系恶化,权力分配之争导致卢普在关键时刻离党,带走一批骨干。从2009年4月到7月短短三个月内,摩共丢失了12个议席。
其二,从社会因素来看,摩民众对政治多元化的诉求上升。摩地处欧洲中部,深受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和政党轮替的严重影响。各种政治力量围绕姓“社”还是姓“资”问题斗争激烈。加之经济未获预期成果,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生产萎缩,失业率攀升,民众不满情绪剧增。外部势力干涉迫使摩共处境艰难。摩非政府组织均有反共色彩,其中90%受美国政府资助。欧洲社民党向摩同类政党提供声援和物质援助。罗马尼亚不断渗透,摩精英层对罗认同感日增,在摩101个议员中有五分之一希望或已经拥有罗马尼亚国籍。罗驻摩使馆和媒体直接参与对摩共的颠覆活动。
鉴于摩共执政8年打下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如今作为议会第一大党,它仍能保持40%-50%的社会支持率,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右翼联盟在大选中赢得并不轻松,4个政党(自由民主党、自由党、民主党和“我们的摩尔多瓦联盟”结成“融入欧洲”执政联盟)的议席相加,只比摩共多出5个席位。况且,4个反对党存在利益矛盾,执政联盟并不稳固。2009年总统选举已四次流产,反映了左右翼力量旗鼓相当;右翼联盟总统候选人不能如愿以偿,说明了摩共很有牵制作用。
目前,摩共为了国家利益,既要避免造成像乌克兰那样的混乱局面,又要力争组建一个中左政府。摩共面临着长远发展的任务,要善于宣传社会主义理念和党的政策主张,巩固传统选民,更多地吸引城市居民,特别是争取思想活跃的年轻人,从而扩大和加强党的社会基础。摩共在现行议会共和体制内,以议会为斗争阵地,如能认真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战略策略运用得当,不排除再次赢得执政的可能性。
关于“摩尔多瓦现象”的几点理论探讨苏联解体18年来摩尔多瓦政局的变化,展示了该国围绕道路选择斗争的复杂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
其一,摩共的经历说明,社会主义在摩尔多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摩共以及原苏联其他成员国的一些共产党(例如俄共),为克服苏联模式弊端进行政策调整,注意吸取人类文明在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成果,这不应被笼统地斥之为“社会民主党化”。老社会民主党是以维护和改良资本主义为特征,而新的民主社会主义则是以扬弃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为特征,两者之间虽有联系,但也有差别。以提倡社会公正为特征的社会民主主义,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成果,应该有条件地予以肯定,并适当加以借鉴。苏联模式的严重弊端业已成为共识,可是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或无意地还是把苏联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作为衡量当今社会主义的标准。
其二,摩尔多瓦在扬弃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弊端的同时,仍要汲取和发扬传统社会主义有益的东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的可取之处(如福利政策、适当的经济计划调节),尚且被美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加以借鉴,那么,经历过数十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洗礼的国家,不可能在今后的发展中对之完全不予理会,否则这些国家人民的怀旧之情从何而来?
其三,世界是多样性的,摩尔多瓦和其他任何国家在选择发展道路的时候,既不能盲目照搬欧美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也不能照搬中国或者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与俄共相比,摩共有它的有利条件。普京当局曾拿走俄共许多政策主张,导致俄共缩水,而摩共面前则不存在这样的威胁。
其四,摩共执政期间,摩尔多瓦处于西方与俄罗斯的夹缝之中,这有它的苦衷,“左右逢源”应被看作是谋生存、图发展的一种灵活策略。对于摩尔多瓦(还有独联体其他一些成员国)与俄罗斯之间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摩擦,要以公正的眼光予以看待,而不应笼统地将这种行为与“亲西方”等量齐观。
其五,摩尔多瓦的内外环境有其特殊性,多种因素决定了其道路选择之艰难。斗争将是长期性的,难免反反复复,政权更迭不足为奇。相信以摩共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终将探索出一条本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道路,从而证明“隧道尽头是社会主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