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与人祸:海啸及其人为军事化威胁
□ 李文盛
《兵器知识》
2004年12月26日上午7点左右,在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里氏8.9级地震(美国地震监测网)。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级为里氏8.7级。此后该地区又出现数次6~7.3级余震。地震引起的海啸首先袭击泰国南部,然后一路奔袭16000千米,席卷印度和斯里兰卡等9国,灾难甚至波及到东非沿岸的索马里,死亡人数达到26万人(截止2005年1月25日)。此前记录的死亡人数最多的海啸发生在上个世纪初意大利,共有6万余人死亡和失踪,因此这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和损失最大的一次海啸。在世界各国紧急援助的同时,许多媒体都认为这次海啸发生的蹊跷,甚至有人猜测这很可能就是一次人为制造的军事武器试验。
什么是海啸?
英文的海啸(tsunami)一词来源于日语,其中tsu意为“港湾”,nami为“海浪”,也就是“港湾中的波涛”的意思。海啸波涛长达数百千米,并可达到海底数千米深处。它以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沿海洋运动,当它遇到陆地时会产生与原子弹爆炸相比拟的巨大破坏力。毁灭性的地震海啸全世界大约每年发生一次,尤其是最近几年发生的地震海啸破坏性极大。
1992年9月1日在太平洋海底发生的地震在陆地上只有地震仪才能记录到。在短短几分钟内,尼加拉瓜太平洋沿岸的苏尔港像浴盆拔掉塞子一样,整个海湾中的海水全放空。可是,海水紧接着又以10米高的波涛汹涌而至,站毁了沿海滩建造的酒吧、餐厅等建筑物,并将人、房子和汽车冲到内陆几百米远的地方。当地报纸称,有些地方海啸波涛高达20米。这次海啸使170名尼加拉瓜人丧命,13000人无家可归。
1993年7月日本海海底地震引起一次巨大的海啸,结果海水竟上涨到海拔295米高处,使120名日本人丧命。1998年7月17日晚,距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沿岸约30千米处发生了里氏7级的海底地震,一股10米高、30千米长的海浪突然向西塞皮克省爱塔佩附近的7个村庄涌去,房屋被巨浪摧毁,约1000余人丧生。
海啸是怎样产生的?
海啸主要由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或山崩引起,其中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占大多数。地震发生于地壳层或是地壳的下部,是其中产生的巨大应力;机濒能瞬间释放的结果。这种应力从地震发生的中心——震源,以爆发的形式向远处辐射,成弹性波传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叫地震的震中。地震震中的分布按一定的秩序分布在一定的地带或环带,叫地震带。在地震带内地震不仅非常频繁,而且最有破坏力。太平洋地震带最为活跃,因此该地区地震频发。
地震能在瞬间引起海底地形和海岸很大的变化。1923年在日本相模湾地震后进行的地形测量表明,海湾底部沿顺时针方向移动3.6米,部分海岸隆起了数米,其余部分沉降。海湾底部的个别地段瞬间下陷了100~180米,而在海湾北部,水下山脊隆起高达170米。大洋或大洋沿岸地震引起的海啸主要就是由于这种隆起或下降以及震荡对海水的弹性作用产生的。这就像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会产生“圆形波纹”一样。1923年相模湾海底的隆起排出了22300立方米的海水,使一些地方的破坏性波浪高达12~14米。
有些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在辽阔海洋中并不容易被觉察,波涛高度可以是3米左右,相邻波峰间距可达100千米,因此在辽阔海洋中的海啸波涛会隐藏在普通波涛之中。但是,海啸波涛与在海面上行进的普通波涛不同,它会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深度上产生。另一个区别是,普通波涛会在海面较快平息下来,而海啸波涛即使行进数千海里也不会消散,能长时间撞击海岸线。这说明海底地震释放的能量巨大,可使海啸波涛充满整个海洋深度。比如,1960年智利沿海发生地震后,面积为加利福尼亚州大小的海底板块很快上升了10米左右,由此引发的海啸波涛经过1周时间才逐渐平息下来。
洗染的典型速度是每小时800千米,快得足够追上波音747飞机。海啸波可达数百千米,即便穿越极其遥远的距离,其能量损失也很少。鉴于靠近陆地处海洋深度变浅,这种能量被压缩进更小的空间,这时时速会减慢到50千米左右,但是波涛后面不断涌来的大量海水,会使波涛高度明显增高。
海啸的生成原理虽然简单,但是要人为制造它需要巨大的能量,这在从前是不可想像的。而核武器和现代高爆武器的出现似乎给这一设想带来了可能,这就要从军事狂人所谓的“地球物理武器”谈起。
人为制造海啸可能吗?——地球物理武器的研究
了解了海啸发生的规律和需要的条件后,人为制造海啸就有了初步的理论基础。现代人类生活与海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类在海洋中的军事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如果你翻开世界地图,就会发现,人类积累的社会财富和文明几乎都分布在沿海地区。目前世界上大约1/3的人口生活在距海岸线60千米范围内。世界35个最大城市中,有20个是临海的港口城市。这一点对于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环渤海经济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集中了我国改革开放积累的大部分财富。鉴于海啸的巨大破坏力和世界人口及财富的实际分布,很早就有人想到利用海啸等气象现象对潜在的敌人进行打击,并将此类利用地球物理过程进行人为破坏的机理,称为“地球物理武器”原理,而可造成地震、海啸的武器也就被称为“地球物理武器”。关于“地球物理武器”的传闻由来已久,媒体报道称,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对此均进行过研究。
美国人的气象武器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美军就提出“气象控制比原子弹还重要”,以后秘密进行了数十个气象研究项目,其中包括制造地震的“阿尔戈斯计划”,制造闪电的“天火计划”,在飓风周围实施人工降雨以改变风暴方向的“暴风雨计划”等等,有些项目还在以后的越南战争进行了试验,以破坏北方赖以生存的“胡志明小道”。
近年来,美军再次将气象控制思想提高到很高的地位,甚至宣称,到2025年左右,美国航空航天部队将能够在战场上控制气象。俄罗斯媒体也多次指责美国在研究所谓的“地球物理武器”。例如,2002年7月25日俄罗斯《议会报》就指出,美军研究的地球物理武器系统不仅能够干扰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定位装置,造成对手的航天器、导弹、飞机以及地面控制系统和电子装置瘫痪,而且将会使对方的输电网络、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等设施遭到巨大破坏。
此外,美国科学家在早期核武器试验时就发现,在任何一次地下核试验以后两个月的时间内,爆炸中心周围20~30千米范围中,通常会发生多次地震。他们分析,这是因为核试验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引起地壳能量的连锁反应。例如,美专家认为1992年6月28日美国洛杉矶以东发生的地震就与6月18日内华达州沙漠里的一次核试验有关。为此美国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专项研究。1993年9月,美国在内华达实验声引爆了一个据称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非核爆炸装置”,爆炸威力相当于1000
吨TNT当量,目的是为测试同等当量、同等地质下,非核装药爆炸与核装药爆炸产生的地震效应有什么区别。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曾报道,美国在此阶段曾在某国领土进行通过地下核爆炸攻击利比亚塔胡纳化工基地的试验。
实际上,在2002年美国打击阿富汗的时候,就有美军制造地震的传闻。2002年3月3日下午阿富汗发生里氏7.2级地震,造成150多人死亡。此时正值美军使用大量重磅钻地炸弹对躲在阿富汗山区的塔利班进行围剿时。因此莫斯科地球物理学研究中心推测,美军在阿富汗频频使用爆炸当量非常大的炸弹,对当地地层造成了破坏,可能由此引发了这场地震。他们称,此次地震震中位于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区,震感强烈,持续时间长达一分钟,实属罕见,而且地震波及到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以及印度的广大地区。即便是喀布尔的一些老人此前也没有经历过这么强烈的地震。
苏联的水星计划 苏联及俄罗斯政府都曾不遗余力地研究过地震武器。苏联地震学者对此专门进行过核试验,其目的就是看看核试验能否引发地震。苏联科学家在进行地下核试验时发现:当核爆炸的当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能对地质结构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并通过对地质结构的作用和岩层的传递,部分能量甚至可以在另外一个遥远的地方积聚起来。一些科学家由此设想通过特定方式引爆核武器使其能量在某些地方积聚,一旦战争需要,可以再利用远距离核爆炸诱发其一次性地释放能量,引起地震,从而给敌对国造成巨大灾难,同时又不会导致核战争。
可以看出,科学家所设想的地震武器具有其它武器难以具备的优越性。一是利用地质结构特点传送能量,不需要运载工具;二是可以对地下军事工程产生大范围的破坏;三是可以回避有关对核武器使用的限制,并可以逃避战争责任。如果地震武器研制成功,它将是一种不可拦截和防御的大规模毁伤性武器,这也是一些国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末,当苏联在塞米马拉金斯克和新地岛开始核试验的时候,伊朗、芬兰和其它一些靠近苏联试验场的国家,曾不止一次地要求停止核试验。因为这些国家发现,地下核爆炸同这些国家境内的地震之间有一种奇特的联系,因此苏联科学院的地震学家别尔德在1954年开始研究由地下核爆炸引起的地壳变动过程,并在60年代初组织了对地震武器的研究。苏联专家在该阶段撰写了大量论文,讨论核武器应如何设计才可促使地壳构造板块移动,以此形成地震。论文具体地指出,在美国引发地震的最佳地区是加利福尼亚州,因为它跨越在同太平洋板块连接的断层线上。引发此地区地震不会引起美国怀疑,因为那里是地震活动区,从而完全可以假手自然,制造一个灾难。在此后20年里,苏联地震学家先后参与32次地下核爆炸,以检验其引起的地震效果。他们为此先后进行了研究(这项计划在苏联时期的代号是“水星”,到俄罗斯时代变成了“火山”),其目的是利用地下核爆炸来获得新的地震震源,从而制造人工地震,对敌方进行打击。据说,试验性的核爆炸曾使塔吉克、乌兹别克斯坦发生了地震,甚至1988年死亡4.5万人的亚美尼亚地震也是该计划的后遗症。苏联地震学权威尼古拉耶夫说,地震不是立刻到来的,而是在核爆炸后两天、一周或几周之后发生的。
“水星”计划是在苏联阿塞拜疆共和国进行的,按照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部长会议的秘密指令实施,在阿赛拜疆的吉尔吉斯进行过三次有关的核试验。该计划的目的是研究一个利用弱震场远距离控制地震源的方法,以及研究将地下核爆炸产生的爆炸能量转换地震能的可能性,并研究制造用于控制了地震武器的卫星电子设备。计划在开始时进行得比较顺利。在阿塞拜疆科学院的领导下,在吉尔吉斯的一个小镇进行了地下核试验。科学家在引爆了地下核装置后,利用一些装置控制了震能的释放方向。计划中要求科学家在三年内完成此项研究,并在1990年进行试验。然而该计划随着阿塞拜疆的独立而中止。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于1992年将“水星”计划改名“火山”并重新启动,在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主持下进行。在“火山”计划下,俄罗斯科学家重新研究了已经草拟出来的战略性地震武器系统方案。1992~1993年,他们使用威力较小的地下核装置对战略性地震武器系统进行了几次试验。但到90年代中后期,“火山”计划遇到致命的资金问题,进展再度受阻。
除了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外,法国和日本等国也进行过类似的探索。1985年,法国不顾国际上的强烈反对,在南太平洋恢复了核试验,数天后也探测到在莫鲁亚环礁地区连续发生多次强烈地震。当然,如果上述地震发生在海洋中,就可能引发海啸,对周边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铸剑为犁应有时 地震武器不直接产生杀伤力,它的杀伤力是其诱发或制造的自然灾害,而且这种灾害可以利用特殊的地质条件被放大。例如,1万吨级的核弹,在特定地区地下爆炸后,能够制造出与千万吨级核弹毁伤力相当的地震、海啸、山崩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造成的地面破坏程度相当于里氏5.3级的地震。10万吨级的核爆炸可诱发6.1级地震。如果连续在同一区域实施爆炸,还可以使该区域并发多种自然灾害。即使在陆地上实施炸,也能诱发海洋里的地震,并附带海啸,对更远的沿海国家造成损失。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地震武器也有四项弱点:一是核爆炸不能在敌国进行,只有在本土或同盟国国土上进行;二是滞后性,它不能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产生效果;三是方向性仍然较差,如果使用不当,引发了本土的地震,那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四是经费昂贵,许多国家目前没有能力开发这一领域,即使如美俄等国,也是不堪重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地震武器研究的本质实际是对地震的控制性研究,因此也可以被和平利用,为人类防灾减灾作出贡献。例如,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在1887年和1911年分别发生了7.4级和8级的大地震。根据地震发生的规律,地震学家们认为以后的年代里仍会发生强烈地震,然而80多年来只发生了一些中小地震。科学家分析,这与附近的一座核基地连续30年运转,从而大大降低了当地的地震强度有关。这似乎为人类控制地震带来了希望,也就是说在大地震高发区用低烈度的地下核爆炸来诱发中小地震,让地壳中长期积聚的能量,通过短期的、人们可以预知的中小地震来逐步释放,这样可以避免破坏性强烈的大地震的突然发生,当然,这一工作需要建立在精确的地质分析和地震预报的基础上。此外,在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研究等领域,人类也是通过人为制造小型地震进行科学研究的。例如,日本在1993年为研究富士山的地壳结构,预测下一次火山喷发的日期也进行过类似的科学试验。研究人员在与富士山相邻地区的80米地底埋下500千克炸药,进行5次爆炸试验,爆炸引起的地震由400多台仪器记录,其中部分仪器安装在富士山山顶。地震波传播的频率和速度能准确测定地下岩层租岩浆的结构和成分,获得的数据能预测今后的岩浆运动,以及确定岩浆最接近地表的地方。可见,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利用地震了。
制造海啸的直接方法——水下核爆炸
地球物理武器是通过核或常规爆炸引发海洋底地震,从而引起海啸,而实际上引发海啸有更直接、更现实的办法,这就是通过水下核爆炸。
水下核爆炸是指核弹在水中一定深度的爆炸,主要用于杀伤破坏潜艇、水下的各种设施,并在一定的水域造成放射性沾染。核爆炸火球的光辐射能量大部分被水吸收,在近距离上,可以看到明亮的发光区,并且迅速冷却、膨胀,犹如一个急剧生长的大气泡,并产生水中冲击波。当气泡上升,冲出水面时,即形成一股浪花翻腾的空心水柱,其直径可达数米,高度可达几千米。气泡内的气体可以从水柱中心直冲云霄,形成菜花状的蘑菇云团。喷出的气体,温度远高于周围的空气,进入空中之后一部分聚成冷凝云。水下爆炸可以产生巨大的波浪,如1颗10万吨级的核弹在25米深水下爆炸,距爆心1千米处,波浪可高达10米,并且在水面靠近水柱基部,形成一团环形具有很高放射性沾染的云雾。随着水的回落,雾迅速向周围扩散,并向下风方向漂移,也有可能会随放射性雨降落下来。
水中爆炸和水面爆炸都可以形成水中冲击波,这是水中核爆炸的主要杀伤破坏因素。由于核武器爆炸能量中的50%转化为冲击波,因此水中冲击波的能量非常大。其传播速度高于水中的音速,大约每秒1.5千米。1965年夏天,美国在比基尼岛上进行核试验时,在距爆炸中心500米的海域突然掀起60米高的海浪,海浪在离开爆炸中心约1500米之后,高度仍在15米以上,当波浪传播到数百千米外时,浪高仍有5米。当时美国科学家就预言,水下核爆炸可在远距离上冲垮敌海岸设施,并造成舰毁人亡。
在美国和俄罗斯的核武器库中都曾装备有多种水下核武器。二战后,美苏两国对德国潜艇的狼群战术造成的巨大威胁记忆犹新,因此两国都不约而同地想到利用水下核爆炸大面积摧毁潜艇群。美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对付潜艇群的深水核炸弹。1954年7月,一种被称为“贝蒂”的编号MK7的核弹头开始服役,共生产了225枚。以后又陆续研制了W34、W66弹头,用于装配MK45鱼雷和反潜火箭等水下核武器。为了研制这些核武器,美国在深海中进行过多次核武器试验。从美苏水下核试验情况来看,这些武器在打击水下目标的同时,也难以避免地会造成海啸,特别是多枚深水核弹的使用可能造成大范围的海啸。
虽然美苏首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战术核武器削减倡议中都宣布撤出此类核武器,但是美苏战术核武器是其核武器库中最机密的部分,甚至美国在规划核战略发展的《核态势审议报告》中也只字未提。因此,美国深水核武器状况究竟如何,至今还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
也许你会说,这种核爆炸与地震武器相比缺乏隐蔽性,还不如直接将核武器投放到对方领土上效果更好。实际上采用水中核爆炸引发海啸的作法主要是解决核武器的投送问题。核武器要造成破坏就必须将其投送到敌人领土上,而且面临敌人导弹防御系统和防空系统的威胁,而人造海啸可以横跨数千千米,例如此次印度洋海啸就传播16000千米,这一距离超过了世界上最远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这种方法对于打击海上目标,特别是港口内目标尤为有效。此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在公海上实施,间接打击敌国领海内目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可以被没有良好运载工具的初级核国家,甚至是恐怖分子所利用。美国科学家在“9·11”后对美国面临的核恐怖威胁进行评估时认为,美国在其沿海港口内使用放射线探测仪等反核恐怖渗透存在严重漏洞,因为初级的核武器国家和恐怖集团可以将粗糙的核武器放置在集装箱内,通过正常的远洋运输或海上走私,接近美国纽约等港口城市,在美国海关检查之前在近海引爆核武器,爆炸产生的巨浪将会在数十秒后,席卷港口沿岸,并淹没纽约这样的地势较低城市的大部分城区,特别是海水携带
的放射性污染将使该地区数百年内不再适宜人类居住。
印度洋海啸已经过去,在全世界人民哀悼死者,援助幸存者的同时,人们也不能不对人为制造此类灾难的可能性保持警惕。2004年12月30日的印度《印度日报》就大胆地猜测,印尼大地震和印度洋大海啸的背后是否有一只人类的黑手,并要求印度海军展开调查。文章猜测这次大地震可能是某个国家在秘密进行人造地震时失去控制的结果。文章对以下几点表示怀疑。第一,印度洋过去极少发生海啸,即使发生,也没有造成多大的损失。可为什么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突然发生里氏接近9级的超级地震,并引发罕见的特大海啸呢?第二,海啸如何以每小时900千米的速度从震中地区,长途跋涉16000千米,袭击了从来没有发生过海啸的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呢?
虽然我们对这次海啸的起因无从猜测,但是关于某些大国为了军事目的破坏地球环境,人为制造自然灾难的企图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
附文:
对地震战的可能性的推想——一篇旧文的读后感
缺一少十
我所说的这篇旧文刊载在《兵器知识》05.03期上,题目《“天灾与人祸”海啸及其人为军事化威胁》,李文盛,以下简称《天》。
文章在开头简述了那场由印尼海底地震引发的大海啸给东南亚诸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之后,接着写道:“在世界各国紧急救援的同时,许多媒体都以为这次海啸发生的蹊跷,甚至有人猜测这很可能就是一次人为制造的军事武器试验。”文章虽然以海啸为题目,但是却以大半的篇幅用大量的事实和数字论述:人工制造和诱发敌国境内发生地震并将之用于战争目的的可能性,既:将地下核爆炸产生的能量传送到远方某地积聚起来,一旦战争需要,可以再利用远距离核爆炸诱发其一次性地释放能量,引发地震,对敌国进行难以察觉的突袭。
类似的,在1994年的冬天,我在一本《现代军事》杂志上也看到一篇类似短文,该短文的内容与《天》文介绍的前苏联部分相似,那篇短文给我的印象只是一种姑妄言之姑听之的感觉,因为文章的末尾写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下降,资金没有来源,项目停顿了,即这样,没什么好担心的喽!但是在读了《天》文之后,心抽紧了,因为,不只是前苏联在进行这项研究,当今头号流氓国家——美国也在进行这样的研究。依情理,美国还未被肢解,而它对杀人放火的勾当又特别用心,也舍得撒钱,科技水品也是世界一流,那么,在这个缺德项目上,它的进展应该在前苏联之上。而且,就连法国和日本这两个二等流氓也在这个领域中有染指。那么《天》文开头所引述的媒体猜测就是有原因的。寰球皆虎狼,谁当为鱼肉?那么,同样的猜测是不是只能用在印尼海啸上?
汶川地震了,原因,众口一词指向地质构造,但是只有地质上的原因?还会不会有别的什么原因会造成那次天灾?什么板块运动,什么断裂带,什么挤压抬升……通通都是“因”,那么“因+因+……因”一定会导出一个“果”吗?世界上的事真那么简单?20度的水和20度的油混合后,是不是温度就会高于20度,甚至于等于40度?!如果把油点燃,倒能把20度的水加热到100度,前提,必须要有这么一个点火的人!而现在,这世上就有流氓在练这门点火功!汶川地震只是一个“天灾”?!没那么简单! 智利地震了,我诧异这次的地震和汶川地震惊人的相似处,震级相若,而且都是发生在狭长的,南北走向的山地中,怎么相似度这么高!在这个连教皇都承认宇宙大爆炸学说的年头,说这两次相似的“天灾”是神的巧手天工,那是胡说,但是要说这是什么自然规律,我也不信,我只承认这是“科学规律”使然,我们的汶川和几万里以外的智利都被什么“科学”实实在在地“规律”了。
汶川所处的群山,正是我们“大三线”的所在,建国伊始,我们抗美;数年后,又斗苏。虽然腰杆笔直,但是劣势也明显,尤以天空防线为甚,《孙子兵法》云:“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当年,对我国占绝对优势的美苏空军即是,党中央、毛主席高瞻远瞩,将我国过半的军工生产能力藏于“大三线”的崇山峻岭之间,千沟万壑之中,让敌看不到,打不着,也正如《孙子兵法》云:“善守者,藏于九地之幽”。这就是当年我们抗美斗苏的底气所在,是我们的武器库,铸剑炉!就算国门洞开,域外虎狼横行神州的后三十年里,“大三线”对我们国家安全的贡献依然不减: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这里安家,歼十、枭龙从这里腾空,飞豹、轰六从这里起飞……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要紧地方会发生这样的“天灾”,果真应视为天灾!?这一片群山也是我国经济落后地区,我国对这样的地区用四个字概括:老、少、边、穷。汶川震区至少占少、穷二字。少:少数民族聚居区;穷:人民生活困苦;就在这样的地区发生这样的“天灾”,面对天灾的无奈和绝望谁能体会得到?如果政府的赈济和救助稍有迟缓不力,那些无奈和绝望就会转为对政府的失望和不满,继而转为对立,更甚至于转为民族情绪和对立……这也是欧美流氓国家乐于看到的危局,和插手干预的“良机”,而且,这里多藏区,又毗邻西藏,再被流氓国家和西藏问题挂上钩,贻害无穷,贻祸无穷。所幸,我们的政府做的很好,我们过关了,万幸万幸。
汶川就是这样一个要紧地方,发生那样的“天灾”,是自然的规律,还是什么“科学”的“规律”,不该多想想?
智利也地震了,也被“天灾”了,也被“科学”“规律”了。这个国家是个产铜大国,它的铜产量的变化能直接影响世界铜价的走势与起落,现在,它被“天灾”了,产量受了影响,国际铜价应声暴涨。我们国家虽然是第二产铜国,但同时也是第一大铜进口国,那么,这场智利“天灾”对我们的铜进口造多大麻烦可想而知。我们的铜进口也同时被“天灾”了,被“规律了”。去年,世界铜价暴涨翻倍,有“原因”,各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造成了货币流动性空前充裕……所以,铜价大涨,这,只是桌面上的东西,其实不管什么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包括铜价的上涨,都是冲着我们的四万亿来的,没有大量的实物需求,炒家们炒高了的东西卖给谁?当我们是猪肉户头了!现在四万亿砸出去了,铜价上涨的原动力没了,中国这个猪肉户头还怎么杀?地震吧,让智利“天灾”一下,它的产铜能力几时恢复,不知道,只要不恢复,铜价不跌,中国这个猪肉户头想怎么杀就怎么杀。铜是个战略物资,它的价格一直是欧美流氓国家重点监控操纵的对象,它们一般是通过由政府控制的基金,投行,大的金属交易商在伦敦的有色金属交易所操纵期铜合约价格,实现对国际铜价的操纵。作为世界第一大铜进口国,我国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也在那里设有交易席位。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是最大的空头。我们的打算,就是在期铜合约上做空,压低期价,用压低的期价拖累现货价,降低我们的进口成本;同时,高卖低买的差价也能摊低成本;低价拿到的合约也能降低我们的进口成本。但是,我们这样的筹划和资金布局,常常成为欧美流氓国家巨量游资围歼绞杀的对象,对我们的巨额空单反向操作,做多逼空。又由于期铜是保证金交易,有十比一以上的杠杆率,我们应对稍有失当,铜价每上涨一个单位,我们的损失就是十数倍,数十倍,难以估量。零五年,“刘其兵国储铜”事件的损失,在好几个财经网站上查不到,损失太大了。
期货市场上,一个好的炒作题材可以争取到大批的同盟军,轻松地打倒对手,智利的“天灾”就是一个绝好的做多题材,现在,铜价暴涨已成现实,这个地震“天灾”来得真是时候!真就是个天灾?!
青海玉树地震,又是一个天灾?赈济,救援,无论代价多大我们都要救,但是,我们是不是多想想,为什么总是我们有这么多的天灾?那些流氓国家,怎么就那么太平?
美国拍出了《后天》,为哥本哈根峰会提前造势做局,挺可怕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