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的战争?危险的全球对抗(下)
新兴与旧老经济势力:中美冲突加深
:James Petras
编译:海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2861d0100im1s.html
上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2861d0100ij7j.html
美国破坏、削弱、超越新兴帝国势力中国的战略
中国作为潜在全球竞争者的迹象首现之后,华盛顿推动所谓“自由经济战略”,试图创造“附属国”的关系。之后,自由化方针不但没把中国变成属国,反倒加速中国的成长,于是,华盛顿开始诉诸于惩罚性的策略。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华盛顿鼓励中国对美国的跨国企业“开放门户”,给予税收优惠,以鼓励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殖民战略增长。华盛顿又用“自由贸易”忽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意是让跨国企业占领中国市场,又失败了:中国反倒把跨国企业当作自己的出口平台,占领了美国市场。中国强迫跨国企业与中国成立合资企业,加速技术转移,提高中国的工业水平,增加自己的生产能力。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破坏了美国贸易的栅栏,促进美国资本流向中国制造业,侵蚀了美国的制造业基础,削弱了自己的竞争力。随着时间的递延,中国的企业家,不管国企还是民企,迅速成长,部分克服“依赖性”,加强了对合资企业的控制力,发展自己的创新、市场与金融中心[26]。
创建附庸国的自由化战略失败了,中国却积累了大量的贸易盈余,反过来成为美国的债权人。美国自由化的战略,在南美非洲是成功,那些国家太过弱小,统治者非常腐败,只是把自己的国家当作原材料的供应地,还搞了破坏性的私有化与去国有化运动,收入大部分外流。但是,在中国,他们的领导人驾驭跨国企业,服务于本民族项目,确保对资本积累过程的控制。他们对跨国企业牺牲短期利益,为了获取市场、专门技能、规划扩张加强生产线、转移技术的长期目标。自由化政策却有助于中国的商品出口繁荣,经济获得自主,升级产品周期。
中国保持对金融领域的控制[笔者很是怀疑这一点],阻止美国金融、媒体、房产和保险“领先行业”的接管[27]。通过限制进入、投机与变动,中国避免了1990-01、2000-02、2008-10阶段的周期性危机。中国版本的“开放门户”,并不是早先沿海殖民地(租界)的历史重复,而跨国企业也被中国驾驭进行海外扩张。
新千年来临之际,华盛顿认识到自由化战略在阻止中国成为全球势力方面已经失败,于是转向惩罚战略。
破坏、削弱中国成为全球势力的战略
美国设计了细致、复杂而又多面的战略,以削弱中国提升为全球卓越势力一极的可能。该战略涵盖经济、政治、军事领域,意图削弱中国的增长活力,牵制其外向扩张。
-经济战略
华盛顿,在主要财经媒体以及大部分经济学家和“专家”的配合下,主张介入中国的国内经济政策,寻求设计方针措施,使得中国增长活力模型脱节。最为普遍的需求是,让中国“升值”货币,侵蚀其竞争优势,减弱活跃的出口行业[28]。在过去,2000-2008年,中国“升值”了大概20%,仍然加倍对美国的出口盈余[29],主要通过生产力的增加,低利润与品质控制完成。而且,美国的贸易负面失衡既习惯性又是全球性——要知道,美国和全球90多个国家有贸易赤字,包括日本和欧盟[30]。
反华联盟,由华盛顿-华尔街复合体领导,想迫使北京解除对金融领域的管制,以接管中国金融市场,声称“贸易投资”违规。白宫只剩下“强大的”金融业,以为靠它能获得对中国经济控制的战略制高点,比如通过兼并与收购,也失策了。华尔街投机导致的2008-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的金融系统,幸亏很“土”,很不“现代”,幸亏限制了美国银行的进入。
(滑稽的是),华盛顿开始搞贸易保护主义,对抗世界贸易组织,比如对中国出口的钢材和轮胎征收高关税,议会威胁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全面提高40%的关税,打一场“贸易战役”。
美国阻止了几起大规模的中国投资和对石油公司、技术企业与其它机构的收购。作为对比的是,中国允许美国跨国企业在中国进行百亿级的投资,在多个行业转包。作为世界一极力量提升的中国,自信其经济活力能够驾驭美国的跨国企业保持自己连续增长,而美国则要面临恶化的局势,害怕加速的“中国接管”,担心经济的疲软,托辞是“安全威胁”。
华盛顿鼓励中国的主权投资基金与海外投资者与美国的金融业链接,从事投机活动,希望加强资本进入美国,创造中国的“投机文化”,削弱国家规划设施方面的生产性资本。
华盛顿的经济报复威胁越来越多,就是为了削弱排除中国的出口行业。如果中国政治领导人允许华盛顿决定其国内经济政策化,将引起内部受损商界与工人的反对。一旦妥协,便会带来发烫的民族主张,中国领导人则必须面对内外压力——而这会威胁中国的稳定性。
华盛顿于是策划了国际媒体大战,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弱化中国的民族工业模型,责备这个冉冉升起的世界势力导致了它的衰落。从“严肃”金融媒体的前沿专栏作家,到无聊的“黄色小报”,从国会的政治领导人,到高层官员,都把中国当成“犯罪分子”,不公平竞争,低工资,国家补贴,劣质不安全的产品啦,诸如此类。
帝国内嵌的英美学者、经济学家、投资咨询专家,鼓励他们的中国同行还有海外投资者与政策制定者传播那些符合华盛顿要求的政策。目的就是为了加大美国进入,限制中国海外扩张。
美国“专家”和“经济学家”日复一日发现诸多缘由,灌输中国“危机即将来临”:经济减速了,或者增长太快了,房产泡沫了,马上就要爆炸了[31],银行债务过高了,金融系统忒危险了,要崩溃了,通胀要失控啦,海外投资就是殖民,经济失衡,太过依赖出口而不是国内消费,其出口竞争力是导致世界贸易失衡的主要因素,亚洲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威胁了“各国安全”,等等等等。这些就是所谓“严肃”的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干的好事,就是想对中国内部那些“可塑性极强的”能够“有所通融的”所谓“新自由主义”官员施加影响,让他们(自动)改变政策。同样重要的是,这些“批评”还用来联合商界、银行界、政治与军事精英齐齐对抗中国。这些专家的根本问题在于,他们翻来覆去反驳中国连续活跃增长的现实,中国能够管理金融借贷避免泡沫崩溃,非洲东道主也越来越欢迎中国的新投资,相应的大方贷款和基础设施项目,伴随着最好的行业投资[32]。最近,华盛顿想让印度和巴西加入合唱,谴责中国的贸易不均衡,这是正在形成中的危险联盟。
-政治攻击
老帝国在衰落,比如当今美国,必然想尽千方百计抑制崛起势力,比如中国。
折腾最长的就是人权问题了……
除了人权外,还会诱惑中国承担“大国责任”[33]。比如中国在伊朗的投资,美国便要迫使中国制裁伊朗,削弱中国利益回报同时,加强美军在海湾的存在[34]。不过,中国人,一般来说,认为“责任”不能当饭吃。
美国还打造了一个“观念”——G2,与此同时,却还推动欧盟反对想象中的中国“保护主义”,“货币操控”,以及其它“不公”经济行为[35]。
其它观念制造——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贸易自由化的关税贸易总协定会议,联合国针对伊朗的大会,美国一直试图“邪恶化”中国,干扰其注意力,不让中国制定优于美国的标准[36],气候议题,反对保护主义议题,以及寻求与伊朗的协商议题。
不过,这些试图减缓衰落的挑衅,却日益激起中国的反应,反倒更加自信拥有规划权力的能力。
反击老帝国的战略
新兴势力对老帝国势力阻止的最可怕最有效的反应是……让老帝国衰落的速度加倍。美国植入的“专家”释放的“中国危机烟幕弹”,挑战不了什么,比如,中国2010年第一季度的增长是12%,是美国预计增速的6倍[37]。中国对美国进攻与威胁的反应被动防御性,而非积极进攻,特别是在趋向全球势力状态的前十个年头里。
中国主张汇率是“内部议题”,不过还是同意了美国的要求,重新“升值”(2006-2008)了20%。然后,中国指出,美国的贸易赤字和汇率没什么关系,而是美国经济结构性衰弱的问题,也即储蓄和资本积累过少,竞争性损失。
一开始中国对人权议题还很“腼腆”,到2010年,干脆自己也开始印刷美国人权问题报告[38]……
北京鼓励美国的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并出口回到美国。考虑到中国的总体增长,这些企业进入并没增强美国的实力,毋宁说,还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反对保护主义的借口。
中国很少直接束缚美国的海外扩张,(因为华盛顿自我破坏工作非常出色),而是集中在自有经济上,增加海外投资,搞来更多技术,升级高科技产业。中国,无视华盛顿的压力,拒绝制裁伊朗,并在阿富汗投资,而美国却要耗费亿万成本,疏远大部分阿富汗人,包括其代理人政权[39]。中国拒绝“出借”支持用以支撑老帝国的奥巴马军事计划。在出席“论坛”与双边会议的时候,拒绝损害海外市场的让步,但又不会与奥巴马推动的军事任务直接对抗。
在亚洲尤为显著,经济最为活跃的这些国家,已经忽略了华盛顿的“中国安全威胁”警告,与他们的邻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亚洲逐渐替代美国作为背景的贸易合作伙伴。2010年4月,也就是最近,印度还说要关注与中国的贸易失衡,要进入其邻国增加出口。
总体来看,美国阻止自己衰落,抑制中国成为世界势力的帝国战略都失败了。白宫的政策制定者,与北京的金融批评者,都忽略了中华帝国令人敬畏的构建基础,以及维持活力扩张平衡内部失衡的能力。
世界权力支柱
中国再追寻世界权力的过程当中,没有诉诸于武力和征服——而是建立在可持续的经济帝国基础上。该战略是一个复杂的国内与海外措施综合方案。
1.海外投资确保战略资源的的安全,特别是能源、金属和食品[40]。
2.高规格的国内投资打造制造业能力,包括升级到附加价值更高的先进技术,减少制造业部件进口依赖。高水准投资是保持可持续出口竞争性的必要措施。
3.教育大推进,提升工业劳动力素质,获取工业霸权——集中在工程师、科学家与工业管理人方面,而不是股票投机者、投资银行家与律师(笔者注:中国也需要这部分人,将来的战役,一个好的经济杀手抵得上一个师的军力)。不过,中国也有难度,因为移民的工人,他们的孩子被排除在主要大都市的先进公共教育系统之外[41]。
4.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新机场、高速铁路,改进连接沿海与内陆地区的水路交通,加强工业增长活力,这样就不必总是到沿海地区,但也导致沿海用工稀缺,然后就是工资提升,东西工业平衡总是个问题。
5.当熟练工开始替代非熟练工,为保持增长,就要提升附加值,也会造成阶层不均的压力。
6.随着“阶级斗争”的压力日益增长,中国必须舒缓压力,强调民生议题。中国逐渐减少购买美国债券,投资在农村地区的公共医疗和教育上。转向社会发展,而不是过渡依赖市场,市场本身已经失效,现在要升级农村地区的劳动力,适应现代制造工业。
总之,中国追寻世界权力的支柱,要依赖经济的再平衡,升级既有制造业,扩展国内市场,追寻增长也要保证社会稳定,同时最大化程度获取战略性物资用于制造业。
中国版经济再平衡:新矛盾
中国的内部经济再平衡,同时改变的还有和美国的经济关系。美国国会敌对情绪增加,而美国市场也面临停滞,中国开始增加在亚洲的贸易和投资,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降低“保护主义冲击”的风险[42]。中国现在还是美国的债主,不过贸易盈余愈加用于制造性(以及有利可图的)投资上。中国的海外投资并不尽是成功,那些受过“西式教育”的投资经理人,在黑石公司以及其它投资公司上损失了大把的银子。
中国为深化外部扩张加强基础的动态“增长再平衡”,要面对内部更大危险,而不是外部。内部阶层结构的变化,系统导致危险的不稳,这也是其它老帝国发生过的事情。对海外的大扩张,会造就一个强大的新式公私(合营)统治阶阶层,却忽略发展内部市场的要求,特别是民生问题。其次,统治阶层整体与政府精英口头上说提升农村劳动力,构建社会安全网络,对移民工人扩大社会权利、健康医疗教育服务等等,但也没说加税,抵制再分配政策,为他们的家族特权辩护,这就造成了阶级冲突。
将会影响中国外部扩张未来基础的,还有一个强大的投机阶层,特别是房地产领域,银行和地方官员泡沫化经济,威胁金融系统[43]。而政权最终通过货币政策进行控制,金融系统采取政策“缩小”泡沫,但从结构上来说并不能削弱该领域的统治阶层。而且,房地产的投机,提高了大部分工人的房屋成本,而土地高昂的价格,也带来了拆迁问题,总是地方官员与房地产投机商的作孽,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
进口商、金融投机者与房地产大亨的权力成长,给美帝国的“精英”提供了机会——金融、房产与保险行业的统治阶层。不过现在,1990-01、2000-02、2007-10期间出现的危机与不稳,严重影响了美国进入中国经济的实力。
考虑到中国持续的增长,特别是当前的证据,2009年增长9%,2010年增长12%(笔者注:这就是捧杀),而美国则是零增长,这也是美国为什么打贸易战的原因。
美国方面的情况:外部对抗还是内部重构?
美国与世界上90多个国家贸易赤字,不单是中国,这表明其经济结构出了问题。任何限制中国出口的措施,都会导致美国对其它竞争出口商的赤字。美国从中国进口下跌,并不会增强美国的制造业,因为资本控制的天性,直接相关到金融资本对储蓄掠夺与分配的优势地位。而且,“第三世界”国家可以转口中国造产品,这会把美国推到与很多国家打贸易战的位置上,这也说明,金融-商业导向的经济,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并不具备竞争力。
中国则逐渐从“美国债券”退出,将投资转向实体生产投资,开发内地,确保海外获取原材料与能源,这会迫使美国提高利率,以避免逃离美元。更高的利率对货币逃离有益,但美国经济复苏便会无望,甚至会把国家推向萧条。那时,美国就会被迫抽回海外投资,限制外国贷款,以支撑下滑的国内经济。
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也会冲击在华跨国企业,因为它们的大部分产品都出口到美国市场。贸易战也会影响出口到中国市场的美国汽车工业产品。通用汽车与福特在华的利润,要比在美国(正开红灯)的利润大得多[44]。受到冲击的中国,也要被迫挖掘4亿潜在消费者。另外,中国的经济政策制定者,快速多元化贸易,开始朝南美、非洲、中东、俄国乃至欧洲扩散。贸易保护也许会在一些非竞争性制造领域给美国创造就业岗位,不过,也会去掉商业部门的很多职位(比如沃尔玛),它们主要依赖来自中国的低价产品,服务对象是低收入的消费者。
美国国会山通过的好斗贸易战对抗政策华丽辞藻,白宫采纳之后便是个非常危险的姿态,因为这转移了对帝国内部自己结构性弱势的关注。幽深的金融业和同样支配性的军事部门,对外政策会导致美国陷入习惯性的经济危机深渊,无止境的高成本战争,阶级分化加剧,族群冲突加深,还有滑落的生活标准。
在新竞争多极世界秩序中,美国不能再用旧有方式阻碍新兴势力对战略资源的获取,也就是通过殖民指令抵制的方式。就说被美国占领的国家,比如伊拉克与阿富汗,白宫能阻止中国投资和贸易吗?本来在美国影响力圈子内的国家地区,比如台湾省、南朝鲜和日本,与中国的贸易也超过了美国。临时的单边军事封锁,并不能抑制中国崛起为世界的经济玩家,一个新兴的帝国势力。
中国的主要弱项在于国内,也即阶级分化,根深蒂固的通过家族联合的政治经济精英,也许会有所改善,但并不能消除[45]。迄今为止,中国还能进行所谓“社会帝国主义”的全球扩张,将海外取得财富分配给成长中的中产阶层、向上移动的管理层、专家、房产投机商与地方势力。
美国在海外的军事征服,并没有带来经济回报,长期来看还会损害民间经济。伊拉克与阿富汗没给美国什么好处,这比不上多少年前英国从印度、南非和罗得西亚(津巴布韦)的所获。在一个愈发依赖市场关系的世界,殖民风格的战争没有经济未来。巨额的军事预算,数百个军事基地以及与新殖民国的军事基地联盟,是比较低效的获取全球市场位置的方式。这也是为何美国是个衰落的帝国,而中国,因为其市场驱动的方式,成为崛起中新型帝国。
从帝国到共和的过渡?
面对美国显而易见的经济滑落,他们的统治阶级有没意识到帝国的不可持续性(更不要说满意了)?美国可以对中国和世界增加出口来平衡其账户,但除非做了深度政治经济变革。
要颠转美国的滑落,简直就要进行政治经济上的革命。关键之一,要从金融驱动的经济转为工业驱动,不过这样的话,就要进行阶级之间的斗争(战争),也即华尔街和华盛顿的势力[46]。但目前美国的私人制造业并没有这种历史变革的欲望,直到现在,制造商还是被金融机构买来卖去:它们已经失去了实体生产行业的明显特征。
即便美国政治可以有所变迁,重新工业化,但也要降低利润,增加研究投资,改进产品品质,才能在国内外市场重新获得竞争力。而这,需要从战争、“市场”与投机氛围转向社会服务,比如完善国民医疗计划,提高技术工程的培训水平,以增加效率与竞争性。
美国可以学习中国的军转民,用贸易替代军事基地,增加收入,减少海外开支。终止与诸如以色列的军事联系,撤销对伊朗的制裁以获取市场,穆斯林15亿人的市场大着呢。
投资干净能源技术,这是个成长的市场,可以创造新岗位,降低生活成本,要对财阀征收“充公税”,特别是“华尔街”统治阶层,把这些钱用于公众服务项目,也可以减少产业与国家负担。从帝国过渡到共和,需要社会力量的再平衡,以及美国经济的深度结构调整。只有这样,美国才能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进行竞争。
从投机寄生的经济政治精英腐蚀的军事帝国主义,过渡为生产性的实体经济,需要根本的政治变革,还要深远的意识形态革命。这种政治与经济革命,需要国家重新配置,寻求公共投资,创建竞争性的工业,深化国内市场,扩大社会服务。
如要扩展海外市场,华盛顿必须停止与以色列的军事链接,而这是由顶端金融与政治机构中的亲以色列分子控制立法机构之后所推动[47]。
终结军事导向的帝国主义,可以将公众资金引向民用技术革新,放松对海外技术出售,降低贸易赤字,与此同时,升级本国制造业以更好竞争。
要向前走,就要与美国的金融资本意识形态对抗,排斥他们对美国破坏的角色。“责备”中国,实则是美国自己内部结构性失衡的缘故,在它将我们带到代价更为高昂的自我破坏贸易战之前,我们必须面对。
中国内部的“失衡”也非常明显,这样下去的话,也会影响到外部扩张。中国的阶级化、不公正、不均衡的地区发展、贪污腐败以及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如果不解决的话,将会带来阶级斗争。私有化的医疗卫生系统,改革为综合的国民公众医疗系统,非常重要,不过既得利益集团在没有碰到真正的“阶级斗争”之前,是不会死心的[48]。
结论
过去,衰落的帝国,面对明显的内部失衡,便会在商品贸易上失去竞争力,过度依赖金融,指望政治回报、军事联盟与贸易限制来舒缓退让[49]。心理宣传、沙文主义情绪掩饰新帝国的出现,与外国军事联盟“包围”中国,不会有什么成效。总不能阻止中国所有邻居都不贸易吧,这在将来不会有什么改观。中国仍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美帝国仍会沉溺于习惯性的停滞,无止境的战争,指望政治颠覆,推销分离政权,这都不太可能。美国和早期的殖民帝国不一样,不能否决中国对战略性物资的取得,中国和日本并不一样。我们生活在后殖民世界,大部分政权的做法是,谁出得起价就跟谁做。日本过于通过经济竞争保障市场安全,但中国拥有大量工人,不需要征服开发外国殖民地的劳动力。
中国的市场驱动帝国模式适合当代发展,由精英推动,让全世界都来出价,而美国则是通过金融投机的方式,会腐蚀经济,毁坏工业中心,废弃的房屋都变成了停车场。
如果美帝国的精英还对如何抑制中国提升世界权力茫然不知,那么大量美国劳工阶层,更不知如何从军事驱动帝国转为生产性的共和体制。经济衰退和狗改不了吃屎的“精英”,认为社会的不满并非政治议题。系统性的经济危机已经导致个体弊病。长期来看,有些事情必须打破。军事主义者,与锡安复国主义者的势力,压榨分割美利坚,将会导致强硬反弹……拖得越长,共和再生势头越猛。帝国不会和平死去,时间告诉我们,美国人到底能否忍受剥夺房产,雇工奴役,第五纵队的殖民,以及军事驱动的帝国,却都建立在美国国内的衰退上。
[26] See “China Mobile Group axes Google” FT
[27]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s, “China’s Holdings of US Securities:
[28] FT April 6, 2010, p. 8.
[29] Yang Yao “Renmibi Adjusted will not cure trade imbalances” FT April 12, 2010.
[30] Stephan Roach “Blaming China will not solve America’s Problems” FT March 30, 2010, p. 11.
[31] A typical report on “bubble fears” is in the FT February 22, 2010.
[32] Contrary to the charges of neglecting its domestic market, it is growing 15% over the past year. China’s imports are growing faster than their exports. See Jim O’Neill “Tough Talk on China ignore Economic Reality”, FT April 1, 2010, p. 9.
[33] FT April 12, 2010, p. 3.
[34] “Obama to press Hu on Teheran Sanctions”, FT April 13, 2010, p. 3
[35] At a G20 meeting the US circulated a letter condemning China but only five countries signed it. (The FT headline was deceptive). “G20 attack China on exchange rate”, FT March 31, 2010, p. 3.
[36] China is steaming ahead on clean energy, over taking the US during 2009 to become the leading investor in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a 79% rise in installed capacity in 5 years.
[37] FT April 12, 2010, p. 22. Growth projections based on first quarter of 2010.
[38] Al Jazeera, March 12, 2010.
[39] China Daily, March 24, 2010 for differences between US and Chinese approach to Afghanistan.
[40] The dynamic push to secure raw materials is illustrated by massive investments in iron mines in Russia and Africa, FT April 13, 2010, p. 17.
[41] Al Jazeera March 5, 2010.
[42] US-China trade now represents only 12% of total Chinese trade. FT March 30, 2010, p. 11.
[43] FT April 24/25 2010, p. 1. “Shanghai plans to equal New York as a global financial centre by 2020”.
[44] FT April 13, 2010, p. 19.
[45] “China vows to tackle the social divide” Al Jazeera March 5, 2010.
[46] For a similar call to “rebalance” the British economy from finance to manufacturing see Ken Coults and Robert Rowthorne U.K.: Either a Large Trade Surplus or Grim Prospects for Profits and the Fiscal Deficit cited in the FT April 14, 2010, p. 11.
See FT April 24/25 2010, p. 3.
[48] Waikeung Tam, “Privatizing Health Care in China:
[49] “US tightens missile-shield encirclement of China and Russia.”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