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通讯员五洲大同有新天)原国家政策研究会办公室主任、长篇纪实文学《皇天后土》的陶冶同志于2010年元月30日 (星期六)上午在书社做了主题为“集体化才是中国农业的方向:人民公社是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的报告。
陶冶开门见山的自我介绍令人印象深刻。他说自己是1942年出生的,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中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务农,亲身经历过土改、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当然还经历过后来的分田单干运动。
陶冶结合自身的经历,重点说明了当年的人民公社是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完全符合农民自身的利益和愿望的。土改后,出现了互助组,但是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亟待改善,需要兴修水利。不修好水利,农业就无法增产。而互助组乃至初级社都不足以组织足够的人力来兴修水利,因此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出现了人民公社。1958年,出于兴修水利的需要,出现了人民公社。这完全是农业生产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出于主观愿望。
陶冶主要介绍了人民公社的几大优点。
第一,集体劳动,生产资料共同使用,有利于抵御天灾;而为了抵御自然灾害,不得不兴修水利,集体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有利于培养社员的集体主义精神,改造旧的狭隘心理,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当时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
第二,集体生产,生产过程透明,劳动成果集中,干部无法贪占。
第三,集体生产,人民公社,工农商学兵,政社合一,有利于国家管理,计划好执行。陶冶同志说,当时一个公社只有一个公安特派员,相当于现在的
一个乡镇只有一个警察。
第四,人民公社制度下,有利于群众专政。当时社会治安极好,坏人无处藏身。
第五,人民公社能够立足眼前,着眼长远,有发展后劲。公积金、公益金制度使得农民的福利有保障。
陶冶还解释了虽然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农业发展成就显著但农民仍不富裕的原因。原因在于国家着眼长远,长期以成本价收购农产品,为重工业积累资金。这是利于全国人民的大计。当时在公社,农民的确劳动辛苦,生活清贫,但是农民对国家着眼长远的政策是理解的。农民虽然辛苦,但是觉得有盼头。正所谓“藤越长,瓜越大”。
陶冶还分析了分田单干后,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无人看管的弊病。他表示,对单干后农村出现的种种弊病十分痛心;并且提到了六十年代毛泽东主席为什么坚决反对分田到户。
毛泽东说:“ 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产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一天也会变。 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怎么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 怎么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工商业,加强国防?!中国是个大国、穷国,帝国主义会让中国真正富强吗,那别人靠什么耀武扬威。 仰人鼻息,我们这个国家就不安稳了。(请读者参见《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当代中国出版社,第151页。)
最后,陶冶同志还和听众进行了交流。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