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8周年之际,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邀请文学批评家李云雷、工人阶级作家赵剑斌、文学编辑鲁太光,分别从文艺理论、创作实践、文学发展现状等多个角度,评析了《讲话》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尤其强调了《讲话》对当今文艺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倡导当代无产阶级应以《讲话》为纲领,通过努力、自为,发展、创造新时期的无产阶级文艺。
李云雷首先介绍了《讲话》产生的背景,明确指出《讲话》不仅仅是关于文艺创作的指导文件,更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体现。它提出了文艺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的根本问题,阐明了文艺的社会性和人民性,很好地解决了文艺创作的根本方向问题,要求文艺工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出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
曾几何时,“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批评广为流行,讲话的精神受到削弱,文艺创作日益表现出精英化倾向,导致的结果是,如今的文艺作品对象群体逐渐萎缩,阅读范围急剧缩小,文艺水平退化,越来越显得没有出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惨痛局面,就在于文艺创作脱离大众,走向小圈子,走向死胡同。
《讲话》引导了一种历史上已经成功的文艺实践,同时它使今天的人们重新认识到其价值所在。文艺创必须回到文艺发展的正轨上来,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文艺才会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工人阶级作家赵剑斌则从自身的创作实践出发,从文艺为工农大众服务的视角,看待工人阶级文艺发展的问题。他提出作家要自觉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文学战士,认真改造世界观,摆脱宿命论和无所作为思想,拒绝资产阶级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侵蚀,勇于表现工农群众在当今社会所遭遇的问题、苦难,和他们的抗争。在创作方面,要努力提高艺术表现水平,深刻揭示、剖析、批判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破除拜金主义、贵族化、精英化的文艺思潮,只有这样,文艺才能有更健康的发展,人类才会有更美好的精神生活。
对于无产阶级文艺的发展前景,赵剑斌充满了信心。无产阶级作家会勇敢、真实地反映自身的命运和诉求,随着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无产阶级文艺一定会重新占据历史的舞台,繁荣昌盛。
文学编辑鲁太光对《讲话》精神也阐明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在新的文学实践中,应该自觉地以讲话精神为准则,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们越是和大众结合得紧密,其作品就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从现代文学史上看是如此,从今天的创作实际看也同样如此。陷入个人的小天地,封闭在精英的小圈子,那样的文艺是没有任何出路的,是自绝于人民的。(通讯员 雪尘)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